CN208448391U - 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448391U CN208448391U CN201720328915.4U CN201720328915U CN208448391U CN 208448391 U CN208448391 U CN 208448391U CN 201720328915 U CN201720328915 U CN 201720328915U CN 208448391 U CN208448391 U CN 2084483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ide member
- frenulum
- catheter
- nose built
- buil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包括柔性的系带、鼻内置导管夹持部件、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所述系带连接所述鼻内置导管夹持部件,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件设有可以磁性相吸的端部,所述系带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连接;所述鼻内置导管夹持部件用于连接所述系带并用于固定于鼻内置导管,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用于引导所述系带进入人体第一鼻孔,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用于吸引并连接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后将其连带其所连接的所述系带绕过人鼻中隔后方而从第二鼻孔穿出。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患者舒适度良好,避免意外拔管、脱管,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理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方法及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患者在使用的鼻内置导管(诸如胃管)经鼻腔插入体内定位后,通常使用专用的敷贴将其固定在鼻面部。敷贴通过附着于患者鼻子两侧和前端等区域而实现对鼻内置导管的固定。此种固定方式主要问题包括:
首先,用敷贴方式固定鼻内置导管,目前尚没有专用的鼻敷贴来固定留置在体外的导管,需要依赖于人工临时剪辑使用,这样就又可能在剪辑造型敷贴的过程中因剪刀和手的碰触增加污染和感染的机会,另外也容易因鼻腔分泌物和营养液的外泄导致敷贴附着力不足,或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敷贴脱落而导致围观意外滑脱。而通常插鼻内置导管的都是重症不能自主进食进药的患者,一旦鼻内置导管脱落,极易导致重大医疗安全事故。其次,采用传统敷贴固定鼻内置导管的弊端还存在于因鼻内置导管在敷贴的压迫作用下,压力作用于患者鼻端皮肤,会导致皮肤的血管微循环障碍而并发出压疮,从而导致严重的感染并发症,敷贴与患者皮肤的长时间接触本身也容易引起皮肤过敏的风险。再次,由于传统的鼻外敷贴固定方法使病人非常不舒适,临床经常发生因病人无法忍受而因自己的一些有意无意的动作意外拔出鼻内置导管的现象,因此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支持。总之,使用传统敷贴固定鼻内置导管的方式在安全性、舒适性、简便性和美观性等诸方面都存在明显缺陷,是长期困扰临床医护人员的一种不良现象。
除使用专用敷贴固定方式以外,在本技术领域也有其他尝试。例如申请号为CN2014203983382的专利文件所公开的一种改进的鼻胃管结构,包括鼻胃管和用于固定所述鼻胃管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所述鼻胃管纵向穿过的限位体和横向穿过所述限位体的固定带以及用于调节固定带长度的调节件,所述固定带的自由端穿过所述调节件并被所述调节件固定;所述限位体包括可开合的鼻胃管通过圈,所述鼻胃管通过圈由设有开口的圈体和设于所述圈体两端的圈体连接件,其器件结构组合复杂、操作步骤繁琐,无论是对于医护人员的操作方式或是患者的体验都较差,并且其限位效果及使用舒适度仍然不理想,容易使得患者出现不适、甚至意外拔管等问题。此外,过多的部件连接还会因鼻腔分泌物的堆积而造成面部受细菌和病毒的滋生污染,甚至引发新的感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方法,能够以简单的操作方法,获得对鼻内置导管稳定、可靠且舒适、美观的限位效果。
该限位方法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方法,适用于限位通过鼻腔插入人体的鼻内置导管,将鼻内置导管与绕过人鼻中隔后方的限位装置相连。
本方法开创性地利用人鼻中隔作为受力载体之一对鼻内置导管相对于鼻腔向外的位移进行限制,从而非常巧妙地解决了现有技术因对鼻内置导管的固定或限位不良而造成的意外拔管、脱管风险及其他诸如并发压疮多种弊端,且医者操作简便,患者体验舒适。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装置包括柔性的系带;所述系带被第一引导部件引导插入第一鼻孔后,再被插入第二鼻孔的第二引导部件引导拉出第二鼻孔而绕过人鼻中隔后方。使用两个引导部件配合完成对柔性系带在鼻内的跨鼻中隔牵引,操作的简便性和患者的舒适感得到保障。特别是在通常情况下,需要鼻内置导管的患者大多以鼻面部朝上或朝向左右方向的卧姿较长时间使用,利用本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对系带连接鼻内置导管之后系带本身松紧程度的控制,使得系带以松弛的方式留于鼻内,避免压迫鼻中隔后方或鼻内其他部位,从而保障人鼻中隔良好的微循环状态,防止因为长时间的压迫或频繁的摩擦而损伤鼻粘膜,造成水肿或溃疡等病变。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引导部件在鼻内因磁性吸引并连接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后,将所述系带拉出第二鼻孔。所述第一引导部件、所述第二引导部件巧妙利用人鼻中隔的通路,并巧妙利用磁性吸引的作用,将所述系带牵引出所述第二鼻孔,操作简单,患者无不良感受。
作为优选,在所述系带露出于所述第二鼻孔之后,将所述鼻内置导管经所述第一鼻孔或所述第二鼻孔插入人体;在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和所述第二引导部件脱离鼻内部分所述系带后,将所述系带与所述鼻内置导管连接而实现对所述鼻内置导管的限位。这样的步骤设计,不仅便于相对于所述系带较粗较硬的所述第一引导部件深入鼻腔使其端部到达鼻中隔后方位置,而且便于在所述第一引导部件被撤出所述第一鼻孔或拉出所述第二鼻孔而使所述第一鼻孔或所述第二鼻孔中只留有纤细柔软的系带的条件下将所述鼻内置导管插入人体,降低护理操作的难度,减小对患者鼻腔粘膜损伤的可能性。在利用摘除或剪除等方式使引导部件脱离所述系带之后再将所述系带与插入人体到预定深度的鼻内置导管进行连接,其操作的安全性和简便性得到了保障。所述系带利用鼻中隔作为阻挡,从而使鼻内置导管不会向人体以内或人体以外大范围移动,尤其使其不能相对于鼻腔向外移动,防止意外拔管、脱管的情况发生。
作为优选,所述系带通过固定连接可在所述鼻内置导管的鼻外部分上调整其固定位置的夹持部件而与所述鼻内置导管连接,所述鼻内置导管相对于鼻孔向外的位移由所述系带抵触人鼻中隔后端而得到限制。因为鼻孔本身已被所述鼻内置导管和所述系带占据了一定的孔径,而所述夹持部件也具有一定的体积,所以增加了的夹持部件不仅方便了对鼻内置导管插入深度的双向限制,而且有利于避免所述系带与光滑表面的所述鼻内置导管之间直接固定连接可能产生的打滑现象,同时通过选择适宜的夹持部件材料和与人体接触面外形特征提高了体外鼻内置导管部分的放置稳定性,配合系带进一步限定鼻内置导管的移动,进一步防止意外拔管、脱管的情况发生,同时改善便于提高所述鼻内置导管限位或固定结构的抗菌性和舒适感。
作为优选,通过将所述系带露出于所述第一鼻孔和所述第二鼻孔外的部分分别或共同捆扎住所述鼻内置导管而将所述鼻内置导管相对于鼻孔向外的位移由所述系带抵触人鼻中隔后端而得到限制。所述系带可利用其露出于两个鼻孔外的部分,选择性地捆扎所述鼻内置导管进而进行对鼻内置导管的限位,这种方法具有节省材料的优点。这种方法并不排斥在所述鼻内置导管上增设所述夹持部件的方法,因为在配合所述夹持部件夹持鼻内置导管和系带的条件下,可以进一步提高可靠性,防止意外拔管、脱管或是压疮的情况发生。
作为优选,在使用前对所述系带进行灭菌和抗菌处理。鼻腔内潮湿温暖,且分泌物粘性强,对系带等需要留置或经过鼻腔的部件进行灭菌处理并对需要留置于鼻腔的系带进行抗菌工艺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本技术方案的安全性,延长使用周期,降低护理强度和改善患者体验。
作为优选,将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的头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的头部设置为磁性相吸的特性,优选在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的头部和第一引导部件的头部均设置磁性材料;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包含头部固定着磁性材料且尾部连接着所述系带的柔性的管体;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由刚性大于所述管体的支撑材料通过插入所述管体并向鼻内输送而使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的头部到达人鼻中隔后方;在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吸合后,从所述管体撤出所述支撑材料。所述管体的柔性设定使得其既能保持有一定形体支撑性,便于所述支撑材料的置入和引导输送,也具有足够的柔性以使其本身易于被牵引翻越鼻中隔从所述第二鼻孔抽出。在鼻腔内通过来自所述第一鼻孔、所述第二鼻孔的所述第一引导部件、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磁性相吸而实现系带的跨鼻中隔设置,巧妙地解决了制约人们设想和实施鼻内固定鼻内置导管技术方案的难点之一,即如何使柔软的系带安全可靠地翻越鼻中隔后方的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管体在靠近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的头部的位置预设压痕以便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的头部弯曲。压痕能便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件顺畅吸合,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的头部能够在吸合时顺势弯曲,以方便被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牵引出鼻孔。试验证明,这种设计不仅使用简便、可靠,而且制备成本低廉。
作为优选,通过剪断起限位作用的所述系带而解除对所述鼻内置导管的限位。这样的做法较之现有技术要简便许多,安全许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结构,包括通过鼻腔插入人体的鼻内置导管,所述鼻内置导管在鼻外固定连接夹持部件,所述夹持部件连接绕过人鼻中隔后方的柔性的系带并使所述夹持部件与人鼻中隔后端的最大距离得以限定。所述夹持部件可在体外部分的所述鼻内置导管上选择合适的位置与所述鼻内置导管固定连接,使得所述鼻内置导管能够以一个较稳定的方式放置在人体鼻面部上,并同时配合所述系带进行位移限定,有效防止意外拔管、脱管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包括柔性的系带、夹持部件、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所述系带连接所述夹持部件,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件设有可以磁性相吸的端部,所述系带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连接;所述夹持部件用于连接所述系带并用于固定于鼻内置导管,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用于引导所述系带进入人体第一鼻孔,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用于吸引并连接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后将其连带其所连接的所述系带绕过人鼻中隔后方而从第二鼻孔穿出。所述系带、所述夹持部件、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和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相互配合,利用鼻中隔后方的通路以及磁性相吸的牵引方式,巧妙而便捷地实现所述系带在鼻内的引入和穿出,以便于配合所述夹持部件进行对鼻内置导管的限位,防止意外拔管、脱管,医护人员操作简便,患者体验舒适度良好且较为整洁美观。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引导部件包括导柄和设于所述导柄上的至少一个第二磁性头部,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包括连接着所述系带的柔性的管体和设于所述管体上的用于与所述第二磁性头部吸合的第一磁性头部,所述第一磁性头部和所述第二磁性头部均具有平整的顶面。所述第二磁性头部可选择设置两头各一个,使用方便,有备无患,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排除有其他辅助操作使得整体操作更加快捷的可能。此外,将所述第一磁性头部和所述第二磁性头部的顶面做得平整并不言而喻地设置为极性相反,有利于两者在鼻中隔后方的吸合和吸合之后的牵引。
作为优选,所述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还包括用于辅助引送所述第一引导部件进入鼻腔中的支撑材料,所述支撑材料的刚性大于所述管体,其长度大于所述管体的深度且其粗细适宜于伸入和撤出所述管体。所述支撑材料保证一定的刚性,以便于在通入所述管体中时能够保持较好的推送、引导功能,并方便在使用完毕后撤出。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引导部件、所述第二引导部件、所述系带和所述夹持部件均无菌包装于密封袋体中,其中所述系带由抗菌材料制成或经抗菌处理,具有扁平的截面形状特征。
作为优选,所述管体在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头部的位置预设压痕以便于所述第一磁性头部在受到所述第二磁性头部吸引时弯曲而以顶面相吸合。
作为优选,所述鼻内置导管夹持部件包括上部公扣、下部母扣和设于所述上部公扣与所述下部母扣之间的弹性弯曲部,所述上部公扣与所述下部母扣相对并且所述上部公扣与所述下部母扣之间存在鼻内置导管夹持空间,所述上部公扣、所述下部母扣与所述弹性弯曲部一体成型;所述上部公扣上设有卡齿,所述下部母扣上设有与所述卡齿相匹配的齿槽,所述卡齿与所述齿槽相互扣合或分离而使所述上部公扣与所述下部母扣具有相互固定或松开的状态,所述上部公扣和/或所述下部母扣上设有供所述系带穿插的穿接通道。所述鼻内置导管夹持部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扣合效果良好,能够使鼻内置导管的位置稳定性更好,配合穿过其自身的所述系带进行更加牢固、稳定的固定和限位,防止意外拔管、脱管的情况发生。
作为优选,所述卡齿设于所述上部公扣远离所述弹性弯曲部的前端且所述卡齿朝向所述相隔空间凸出;所述齿槽设于所述下部母扣远离所述弹性弯曲部的前端,所述齿槽在该前端表面上排列设有一个或用于与所述卡齿配合形成多种扣合松紧度的多个。多个松紧度的选择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扣合效果,使得鼻内置导管的被固定、限位效果更加稳定良好。
作为优选,所述夹持部件为设有用于配合贴附在人脸部皮肤上的接触面的弹性体。所述接触面考虑到患者使用的舒适度,可设置成与人中、嘴唇、脸颊等多处人脸部皮肤的形体贴附配合,使得所述夹持部件对患者的面部刺激降到最低,患者不会感到不适。所述夹持部件本身需要具有一定的可形变性能,故设计成一弹性体,以完成对鼻内置导管的夹持,另外在于人体皮肤接触甚至于冲击时有一缓冲作用,减少刺激或是皮肤损伤。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方法、结构以及工具,通过限位装置与人体鼻腔本身结构的配合,使得医护人员可以采用简易巧妙的操作方式,省时省力,提高其工作效率,无需用到传统方式中出现的诸如胶布、敷料等另外部件来辅助限位、固定,排除此类辅助部件引起的过敏和压疮的风险,在能够保证达到有效、稳定的限位效果的同时,避免传统方式中患者会受到不适的外部刺激,舒适度良好,并排除传统方式中容易意外拔管、脱管的风险,并且可实现相对于传统鼻内置导管固定后更久的留置时间,无需频繁更换,避免传统固定方式需要多次固定和解除固定所带来的操作风险与不适感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操作及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操作及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编号对应的各部位名称分别为:1-上部公扣,11-卡齿,12-鼻内置导管轮廓通道,2-下部母扣,21-齿槽,22-鼻内置导管顶托凸段,3-弹性弯曲部,4-系带,5-第一引导部件,51-第一磁性头部,52-管体,6-第二引导部件,61-第二磁性头部,62-导柄,7-刚性推送丝,A-鼻内置导管,B-鼻中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图2、图3、图4,一种鼻内置导管A限位方法,适用于限位通过鼻腔插入人体的鼻内置导管A,将鼻内置导管A与绕过人鼻中隔B后方的限位装置相连。显然,本专利所述的后方,是指与鼻中隔B在体外的一端相对应的体内一端之后的空间。
限位装置包括柔性的系带4,系带4可为柔性的线、带、束状件,具体可选棉线、扎带;系带4被第一引导部件5引导插入第一鼻孔后,再被插入第二鼻孔的第二引导部件6引导拉出第二鼻孔而绕过人鼻中隔B后方。在系带4露出于第二鼻孔之后,将鼻内置导管A经第一鼻孔或第二鼻孔插入人体;在第一引导部件5和第二引导部件6均脱离鼻内部分的系带4后,将系带4与鼻内置导管A连接而实现对鼻内置导管A的限位。遵循这样的步骤操作,有利于将相对于系带4较粗较硬的第一引导部件5先深入鼻腔并使其端部到达鼻中隔B后方位置,而且利于在第一引导部件5被撤出第一鼻孔或拉出第二鼻孔而使第一鼻孔或第二鼻孔中只留有纤细柔软的系带的条件下,再将鼻内置导管插入人体,降低护理操作的难度,减小对患者鼻粘膜的损伤的可能性。利用鼻中隔B及其后方的通路,使得系带4依次实现由第一鼻孔进、绕过鼻中隔B后方、由第二鼻孔出的动作顺序,进而将系带4的两头配合鼻内置导管A进行打结固定。再将系带4与鼻内置导管A连接后剪除连接的部分以外远离鼻孔的自由系带4。可通过剪断起限位作用的系带4而解除鼻内置导管A的限位。通过将系带4露出于第一鼻孔和第二鼻孔外的部分分别或共同捆扎住鼻内置导管A而将鼻内置导管A相对于鼻孔向外的位移由系带4抵触人鼻中隔B后端而得到限制。
系带4经灭菌和抗菌处理后送入鼻腔内。要延长系带4使用周期,降低护理强度和改善患者体验,就必须要对系带进行灭菌和抗菌处理,如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处理,等离子体是气体或蒸汽受电场或磁场影响,使大部分分子发生离子化而形成的。等离子体灭菌器是由电源、激发原、气原、传输系统和灭菌腔室组成,抽真空后通过水蒸汽,蒸汽在电场作用下转变为等离子体。杀菌效果可靠、作用温度低、灭菌后的器械不需要再放置空气中去除残留气体,无腐蚀性。
第一引导部件5主要负责将系带4引入第一鼻孔中,第二引导部件6主要负责将连带着系带4的第一引导部件5从鼻中隔B后方经由第二鼻孔拉出,从而实现前述系带4的动作顺序。第二引导部件6在鼻内以磁性吸引并连接第一引导部件5后,将系带4拉出第二鼻孔。第一引导部件5与第二引导部件6优选为安全、快速、有效的磁性相吸方式,当然不排除利用搭合、钩合等接引方式(可配合医用的追踪标识体在屏幕上观察追踪)。在第一引导部件5带着系带4进入第一鼻孔中时,可以选用一刚性推送丝7作为导入辅助件,将第一引导部件5推送入第一鼻孔中,在第一引导部件5与第二引导部件6吸合或是之后,或是在这过程中的其他适宜操作且不令患者感到不适的时机,可将刚性推送丝7缓缓撤出。
在第二引导部件6上设置至少一个磁性材料的头部,可在一个易于医护人员手持操作的导引棒上设置第二引导部件6。在第一引导部件5上设置一个磁性材料的头部,同时第一引导部件5还包含连接着系带4的柔性的管体52;管体52的柔性介于系带4和第一引导部件5之间,因其需要保持一个有一定形状支撑度的套管形式,以便于系带4进入其中,另外也使得在利用外部刚性推送丝7的时候,起到一定的保护隔离作用。系带4可直接连接于管体52而随管体52从第二鼻孔中撤出;或者系带4直接连接于第一引导部件5上的具有磁性的头部,该具有磁性的头部与管体的连接方式选定为可通过外力从管体上脱离,故可以提前从第一鼻孔撤出管体,而系带4随第一引导部件5的具有磁性的头部、第二引导部件6共同从第二鼻孔中撤出。第一引导部件5由刚性大于管体52的支撑材料通过插入管体52并向鼻内输送而使其所含有的具有磁性的头部到达人鼻中隔B后方;在第一引导部件5和第二引导部件6吸合后,从管体52撤出支撑材料,支撑材料即可以设置为如前述的刚性推送丝7的辅助部件。
除了通过系带4与鼻内置导管A连接固定的方式,另外也有一种优选固定鼻内置导管A的方式,即系带4通过固定连接可在鼻内置导管A的鼻外部分上调整其固定位置的夹持部件而与鼻内置导管A连接,鼻内置导管A相对于鼻孔向外的位移由系带4抵触人鼻中隔B后端而得到限制。夹持部件夹持固定在鼻内置导管A上,并可在鼻内置导管A上移动位置,而鼻内置导管A同时又连接有系带4,故系带4可进一步对鼻内置导管A和/或夹持部件进行固定,进而限定夹持部件的移动位置,稳定并强化限位、固定效果。
见图1、图2、图3、图4,用于配合实现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方法的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结构,包括通过鼻腔插入人体的鼻内置导管,鼻内置导管在鼻外固定连接夹持部件,夹持部件连接绕过人鼻中隔B后方的柔性的系带4并使夹持部件与人鼻中隔B后端的最大距离得以限定。 夹持部件可在体外部分的鼻内置导管A上选择合适的位置与鼻内置导管A固定连接,使得鼻内置导管A能够以一个较稳定的方式放置在人体鼻面部上,并同时配合系带进行位移限定,有效防止意外拔管、脱管的情况发生。
见图1、图2、图3、图4,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包括柔性的系带4、夹持部件、第一引导部件5和第二引导部件6;系带4连接夹持部件,第一引导部件5与第二引导部件6均设有磁性相吸的端部,系带4与第一引导部件5连接,第一引导部件5整体形变度小于第二引导部件6,通俗地讲即第一引导部件5整体软于第二引导部件6,第一引导部件5方便在鼻内通路中通行,并且第二引导部件6便于保持一定的形体支撑力来进行牵引;夹持部件用于连接系带4并固定于鼻内置导管A,第一引导部件5用于引导系带4进入人体第一鼻孔,第二引导部件6用于吸引并连接第一引导部件5后将其连带其所连接的系带4绕过人鼻中隔B后方而从第二鼻孔穿出。
第二引导部件6包括导柄62和设于导柄62上的至少一个第二磁性头部61,第一引导部件5包括连带着系带4的柔性的管体52和设于管体52上的用于与第二磁性头部61吸合的第一磁性头部51,第一磁性头部51和第二磁性头部61均具有平整的顶面。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还包括用于将第一引导部件5引入鼻腔中的支撑材料,支撑材料的刚性大于管体52,其长度大于管体52的深度且其粗细适宜于伸入和撤出管体52,支撑材料可选择为一刚性推送丝7。管体52在靠近第一磁性头部51的位置预设压痕以便于第一磁性头部51在受到第二磁性头部61吸引时弯曲而以顶面相吸合。
第一引导部件5、第二引导部件6、系带4和夹持部件均无菌包装于密封袋体中,其中系带4由抗菌材料制成或经抗菌处理,具有扁平的截面形状特征。系带4的横截面以能够顺畅置入管体52或可在管体52内顺畅拉动为宜,尽可能保证系带4不会卡死在管体52内或是难以顺利置入管体52中。
夹持部件为设有用于配合贴附在人脸部皮肤上的接触面的弹性体。接触面考虑到患者使用的舒适度,可设置成与人中、嘴唇、脸颊等多处人脸部皮肤的形体贴附配合,使得夹持部件对患者的面部刺激降到最低,患者不会感到不适。夹持部件本身需要具有一定的可形变性能,故设计成一弹性体,以完成对鼻内置导管A的夹持,另外在于人体皮肤接触甚至于冲击时有一缓冲作用,减少刺激或是皮肤损伤。
夹持部件包括上部公扣1、下部母扣2和设于上部公扣1与下部母扣2之间的弹性弯曲部3,上部公扣1与下部母扣2相对并且上部公扣1与下部母扣2之间存在鼻内置导管夹持空间,上部公扣1、下部母扣2与弹性弯曲部3一体成型;上部公扣1上设有卡齿11,下部母扣2上设有与卡齿11相匹配的齿槽21,卡齿11与齿槽21相互扣合或分离而使上部公扣1与下部母扣2具有相互固定或松开的状态,上部公扣1和/或下部母扣2上设有供系带4穿插的穿接通道。
卡齿11设于上部公扣1远离弹性弯曲部3的前端且卡齿11朝向相隔空间凸出;齿槽21设于下部母扣2远离弹性弯曲部3的前端,齿槽21在该前端表面上排列设有一个或用于与卡齿11配合形成多种扣合松紧度的多个,可根据鼻内置导管的规格或是需要夹持的力度来选择合适的扣合松紧度。
上部公扣1或下部母扣2上设有鼻内置导管轮廓通道12,鼻内置导管轮廓通道12的靠近所述鼻内置导管夹持空间的一侧为无侧壁裸露段而与所述鼻内置导管夹持空间直接相通。鼻内置导管轮廓通道12使得鼻内置导管在被夹持限位的同时,也不会被夹细、夹扁。鼻内置导管轮廓通道12上还设有一凹槽部,该凹槽部可以在上部公扣1或下部母扣2在被外力压动时,承受一定的形变力,起一定的缓冲作用,防止出现局部段开裂等不良现象,使得鼻内置导管轮廓通道12在出现形变或被挤压时有一个形变余量。下部母扣2上设有用于与鼻内置导管轮廓通道12的无侧壁裸露段配合的鼻内置导管顶托凸段22,可进一步配合鼻内置导管轮廓通道12对鼻内置导管进行一个抵紧固定作用。
弹性弯曲部3内侧形成用于配合弹性弯曲部3动作的弯折空间,弯折空间与鼻内置导管夹持空间相通,便于轻松、省力、安全地实现上部公扣1与下部母扣2的按压扣紧操作。
利用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方法及与其相配合的工具,可以避开传统一贯的胶布、敷料等辅助用件进行的鼻内置导管固定方式,也就杜绝了由此引发的过敏、压疮的风险,并且操作简单巧妙,省时省力,医护人员易于操作且操作安全高效,工具留置时间可达30天,更换简易,另外即使患者在活动、出汗较多的情况下,也不容易出现意外拔管、脱管的问题,患者在过程中舒适度良好。
Claims (8)
1.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的系带(4)、夹持部件、第一引导部件(5)和第二引导部件(6);所述系带(4)连接所述夹持部件,所述第一引导部件(5)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件(6)均设有可以磁性相吸的端部,所述系带(4)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5)连接;所述夹持部件用于连接所述系带(4)并用于固定鼻内置导管,所述第一引导部件(5)用于引导所述系带(4)进入人体第一鼻孔,所述第二引导部件(6)用于吸引并连接所述第一引导部件(5)后将其连带其所连接的所述系带(4)绕过人鼻中隔后方而从第二鼻孔穿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部件(6)包括导柄(62)和设于所述导柄(62)上的至少一个第二磁性头部(61),所述第一引导部件(5)包括连接着所述系带(4)的柔性的管体(52)和设于所述管体(52)上的用于与所述第二磁性头部(61)吸合的第一磁性头部(51),所述第一磁性头部(51)和所述第二磁性头部(61)均具有平整的顶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52)在靠近所述第一磁性头部(51)的位置预设压痕以便于所述第一磁性头部(51)在受到所述第二磁性头部(61)吸引时弯曲而以顶面相吸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还包括用于辅助引送所述第一引导部件(5)进入鼻腔中的支撑材料,所述支撑材料的刚性大于所述管体(52),其长度大于所述管体(52)的深度且其粗细适宜于伸入和撤出所述管体(5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件包括上部公扣(1)、下部母扣(2)和设于所述上部公扣(1)与所述下部母扣(2)之间的弹性弯曲部(3),所述上部公扣(1)与所述下部母扣(2)相对并且所述上部公扣(1)与所述下部母扣(2)之间存在鼻内置导管夹持空间,所述上部公扣(1)、所述下部母扣(2)与所述弹性弯曲部(3)一体成型;所述上部公扣(1)上设有卡齿(11),所述下部母扣(2)上设有与所述卡齿(11)相匹配的齿槽(21),所述卡齿(11)与所述齿槽(21)相互扣合或分离而使所述上部公扣(1)与所述下部母扣(2)具有相互固定或松开的状态,所述上部公扣(1)和/或所述下部母扣(2)上设有供所述系带(4)穿插的穿接通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齿(11)设于所述上部公扣(1)远离所述弹性弯曲部(3)的前端且所述卡齿(11)朝向所述鼻内置导管夹持空间凸出;所述齿槽(21)设于所述下部母扣(2)远离所述弹性弯曲部(3)的前端,所述齿槽(21)在该前端表面上设有一个或排列设有用于与所述卡齿(11)配合形成多种扣合松紧度的多个。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件为设有用于配合贴附在人脸部皮肤上的接触面的弹性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5)、所述第二引导部件(6)、所述系带(4)和所述夹持部件均无菌包装于密封袋体中,其中所述系带(4)由抗菌材料制成或经抗菌处理,具有扁平的截面形状特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328915.4U CN208448391U (zh) | 2017-03-31 | 2017-03-31 | 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328915.4U CN208448391U (zh) | 2017-03-31 | 2017-03-31 | 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448391U true CN208448391U (zh) | 2019-02-01 |
Family
ID=65139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328915.4U Active CN208448391U (zh) | 2017-03-31 | 2017-03-31 | 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44839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13950A (zh) * | 2017-03-31 | 2017-07-04 | 浙江伏尔特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 |
-
2017
- 2017-03-31 CN CN201720328915.4U patent/CN20844839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13950A (zh) * | 2017-03-31 | 2017-07-04 | 浙江伏尔特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13950A (zh) | 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 | |
US20140100551A1 (en) | Flushing device and a catheter kit comprising a flushing device | |
WO2008112662A3 (en) | Intub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 |
CN208448391U (zh) | 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工具 | |
US20240009086A1 (en) |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curing treatment members | |
CN106823105A (zh) | 一种经鼻腔内固定的鼻内置导管限位方法及限位结构 | |
CN209253908U (zh) | 一种鼻胆管口鼻转换装置 | |
CN211884804U (zh) | 一种留置针固定装置 | |
CN208927335U (zh) | 一种气管插管导向固定器 | |
CN220513224U (zh) | 一种防压疮的留置针敷贴 | |
CN201216800Y (zh) | 易插入便利导丝胃管 | |
CN112294377A (zh) | 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 | |
CN221155104U (zh) | 一种医用的正压接头 | |
CN220213444U (zh) | 一种鼻胃管内固定引导装置 | |
CN210020783U (zh) | 一种应用于口腔经鼻腔牵出导管导丝的拉环 | |
CN204932542U (zh) | 一种胃管固定装置 | |
CN213219997U (zh) | 一种留置针保护套 | |
CN219538684U (zh) | 改良式输液港无损伤针固定贴膜 | |
CN215961703U (zh) | 一种引流管的无痕固定结构 | |
CN110694164B (zh) | 用于从口腔中取出交换器的装置 | |
CN219251199U (zh) | 一次性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体外导管固定保护装置 | |
CN202409778U (zh) | 多功能防滑脱胃管 | |
CN219307690U (zh) | 一种便于一次固定的多孔猪尾导管装置 | |
CN218853300U (zh) | 腰部引流装置固定带 | |
CN213466452U (zh) | 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专用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