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8103U - 表壳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表壳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8103U
CN220208103U CN202321970045.2U CN202321970045U CN220208103U CN 220208103 U CN220208103 U CN 220208103U CN 202321970045 U CN202321970045 U CN 202321970045U CN 220208103 U CN220208103 U CN 2202081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piece
connecting piece
release
middl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7004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7004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81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81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81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表壳组件及可穿戴设备,其中,表壳组件包括:表圈具有第一组装部;中框具有容置槽;以及,连接件和释放件均设置于容置槽,释放件对应于连接件设置;通过第一组装部与连接件的卡接连接,表圈装配固定于中框;释放件能驱动第一组装部与连接件脱离卡接,以此能解除表圈与中框的装配连接。本公开在中框和表圈之间设置连接件和释放件,以实现中框和表圈的卡接与拆卸,拆装更为便捷,实现表圈的快速更换,解决螺纹拆装不便的技术问题,同时满足用户对手表表圈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Description

表壳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壳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表圈是手表结构中的重要部件,表圈的初始作用是被用来保护核心手表的核心元件,主要起到固定防护玻璃、防水和耐冲击的作用。随着手表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在现如今追求个性化的表圈,固有的表圈显得格外单一,这也导致了手表无法实现外观多样化。
在传统手表、智能手表、手环领域,可拆卸表圈应用较少,目前虽然有一些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能够实现对该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的某一配件进行更换,例如,对智能手表的表圈等单一配件进行更换,常用的拆卸方式大部分都是依靠螺纹实现,而这种拆卸方式比较麻烦,同时存在无法快速对设备的配件进行快速拆装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表壳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表壳组件,包括:表圈,具有第一组装部;中框,具有容置槽;以及,连接件和释放件,均设置于所述容置槽,所述释放件对应于所述连接件设置;其中,通过所述第一组装部与所述连接件的卡接连接,所述表圈装配固定于所述中框;所述释放件能驱动所述第一组装部与所述连接件脱离卡接,以此能解除所述表圈与所述中框的装配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释放件之间具有装配空间,所述装配空间供所述第一组装部装入;还设置有向所述装配空间方向推动所述连接件的复位件,所述释放件通过向远离所述装配空间方向推动所述连接件以脱离卡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限位件,所述连接件或所述释放件设置有与所述限位件卡接限位的配合部,以此在所述容置槽内限位所述连接件或所述释放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释放件之间设置有定位卡件以及定位槽件,以所述定位卡件以及所述定位槽件的卡接配合限定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释放件之间的距离,所述定位卡件以及定位槽件之间设置有释放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释放件之间设置有导向部以及导向限位槽,所述导向部可滑动地装配于所述导向限位槽,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释放件之间进行相对滑动方向上的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二组装部,
所述第二组装部为卡块,所述第一组装部为卡槽,所述第二组装部与所述第一组装部卡接配合,通过推动所述释放件,以使所述第二组装部与所述第一组装部相互远离而脱离;或者,
所述第二组装部为卡槽,所述第一组装部为卡块,所述第二组装部与所述第一组装部卡接配合,通过推动所述释放件,以使所述第二组装部与所述第一组装部相互远离而脱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相对所述释放件装配于所述容置槽内侧,所述连接件面向所述容置槽的槽底设置有导向柱,所述复位件套接安装于所述导向柱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表壳组件具有两个所述复位件以及两个所述导向柱,两个所述复位件在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设置有装配孔,所述装配孔面向所述表圈方向开放,所述装配孔供所述第一组装部插入至所述容置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具有组装部,所述释放件具有开孔,所述开孔用于避让所述组装部,或者,所述释放件具有组装部,所述连接件具有开孔,所述开孔用于避让所述组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表圈上还具有第三组装部,所述中框上具有第四组装部,所述第三组装部与所述第四组装部配合定位,以使所述表圈与所述中框对位组装。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表壳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屏幕模组,设置于所述表圈与所述中框之间,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释放件位于所述屏幕模组的外侧,以使所述第一组装部与所述连接件卡接配合。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提供一种表壳组件,通过第一组装部与连接件的卡接连接,表圈装配固定于中框;释放件能驱动第一组装部与连接件脱离卡接,以此能解除表圈与中框的装配连接。本公开在中框和表圈之间设置连接件和释放件,以实现中框和表圈的卡接与拆卸,拆装更为便捷,实现表圈的快速更换,解决螺纹拆装不便的技术问题,同时满足用户对手表表圈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相关技术中一种表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表壳组件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表壳组件的组装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表壳组件的局部剖面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表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视角下一种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视角下一种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视角下一种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视角下一种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释放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连接件与释放件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框与连接件和释放件的组装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屏幕盖板;
10、表圈;101、第一组装部;102、第三组装部;
20、中框;201、容置槽;2011、装配孔;202、限位件;203、导向槽;204、第四组装部;
30、连接件;301、配合部;302、定位卡件;303、导向部;304、第二组装部;305、导向柱;306、组装部;
40、释放件;401、定位槽件;402、释放间隙;403、导向限位槽;404、开孔;
50、装配空间;60、复位件;70、屏幕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越来越多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如手表、手环等设备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电子设备之一,除了显示时间之外,还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锻炼、睡眠、部分还有饮食等实时数据。此外,现有的手表、手环等电子设备还可作为装饰品起到装扮的作用。
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屏幕盖板1与中框20通过点胶固定,表圈10通过螺纹牙锁付到中框20上,螺纹的圈数一般为两圈左右,以表圈10旋不动作为是否组装到位标识。可拆卸表圈方案主要是依靠螺纹实现,拆卸需要多次旋转才能实现拆装,拆卸方式比较麻烦,同时存在无法快速对设备的配件进行快速拆装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表壳组件。如图2-3所示,表壳组件包括:表圈10、中框20、连接件30和释放件40。
表圈10具有第一组装部101;中框20具有容置槽201;连接件30和释放件40均设置于容置槽201,释放件40对应于连接件30设置;通过第一组装部101与连接件30的卡接连接,表圈10装配固定于中框20;释放件40能驱动第一组装部101与连接件30脱离卡接,以此能解除表圈10与中框20的装配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表壳组件可以为机械式表、石英式表、电子式表、智能式表等。
其中,表圈10可以采用塑料件,也可以为金属件,还可以其他材质,表圈10既用来保护手表的核心元件,主要起到固定防护玻璃、防水和耐冲击的作用,又可以用来作为装饰品起到装扮的作用。
中框20可以采用塑料件,也可以为金属件,还可以其他材质,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连接件30和释放件40均可以采用弹性件,通过第一组装部101与连接件30的卡接连接,表圈10装配固定于中框20;释放件40能驱动第一组装部101与连接件30脱离卡接,以此能解除表圈10与中框20的装配连接。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连接件30和释放件40可以为两组及以上,组装时,将表圈10的第一组装部101扣压进入连接件30,以完成表圈10与中框20的装配,通过按压释放件40,释放件40驱动第一组装部101与连接件30脱离卡接,以此能解除表圈10与中框20的装配连接。
本公开通过在中框20和表圈10之间设置连接件30和释放件40,以实现中框20和表圈10的卡接与拆卸,结构简单,拆装更为便捷,实现表圈10的快速更换,解决螺纹拆装不便的技术问题,同时满足用户对手表表圈10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8-11所示,连接件30与释放件40之间具有装配空间50,装配空间50供第一组装部101装入;还设置有向装配空间50方向推动连接件30的复位件60,释放件40通过向远离装配空间50方向推动连接件30以脱离卡接。
其中,装配空间50可以为长方体空间,也可以为半球体空间,还可以为其他立体空间,装配空间50只要保证供第一组装部101装入即可,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复位件60为弹性件,具体地,复位件60可以为弹簧,弹簧与连接件30抵接,弹簧向装配空间50方向推动连接件30。
复位件60与连接件30抵接,组装时,操作人员将第一组装部101装入装配空间50后,第一组装部101推动连接件30压缩复位件60,连接件30向远离释放件40的方向滑动,当第一组装部101到达组装目标位置时,复位件60向装配空间50方向推动连接件30,使得第一组装部101与连接件30卡接连接,通过力度反馈,使得操作人员感知组装是否到位,操作方便,以实现表圈10与中框20装配固定,解决了螺纹拆装表圈对组装是否到位没有明显回馈的问题。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组装部101装入装配空间50,复位件60向装配空间50方向推动连接件30,使得第一组装部101与连接件30卡接连接,以实现表圈10与中框20装配固定;通过释放件40向远离装配空间50方向推动连接件30,能驱动第一组装部101与连接件30脱离卡接,以此能解除表圈10与中框20的装配连接,实现表圈10的快速更换,解决螺纹拆装不便的技术问题,同时满足用户对手表表圈10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7、图9所示,容置槽201内设置有限位件202,连接件30或释放件40设置有与限位件202卡接限位的配合部301,以此在容置槽201内限位连接件30或释放件40。
一种情形为,配合部301设置在连接件30上,通过配合部301与限位件202卡接限位,以使连接件30与限位件202卡接配合,进而使得连接件30限位在容置槽201内,避免连接件30脱离中框20。进一步地,限位件202可以为限位槽,相应地,配合部301为限位凸起,通过配合部301与限位件202卡接限位,以使连接件30与限位件202卡接配合,进而使得连接件30限位在容置槽201内,避免连接件30脱离中框20。限位件202可以为限位凸起,相应地,配合部301为限位槽,通过配合部301与限位件202卡接限位,以使连接件30与限位件202卡接配合,进而使得连接件30限位在容置槽201内,避免连接件30脱离中框20。
另一种情形为,配合部301设置在释放件40上,通过配合部301与限位件202卡接限位,以使释放件40与限位件202卡接配合,进而使得释放件40限位在容置槽201内,避免释放件40脱离中框20。进一步地,限位件202可以为限位槽,相应地,配合部301为限位凸起,通过配合部301与限位件202卡接限位,以使释放件40与限位件202卡接配合,进而使得释放件40限位在容置槽201内,避免释放件40脱离中框20。限位件202可以为限位凸起,相应地,配合部301为限位槽,通过配合部301与限位件202卡接限位,以使释放件40与限位件202卡接配合,进而使得释放件40限位在容置槽201内,避免释放件40脱离中框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10-11所示,连接件30与释放件40之间设置有定位卡件302以及定位槽件401,以定位卡件302以及定位槽件401的卡接配合限定连接件30与释放件40之间的距离,定位卡件302以及定位槽件401之间设置有释放间隙402。
一种情形为,定位卡件302设置于连接件30,定位槽件401设置于释放件40,连接件30和释放件40均可以为弹性件,通过定位卡件302与定位槽件401的卡接配合限定连接件30与释放件40之间的距离,通过在定位卡件302以及定位槽件401之间设置释放间隙402,以便连接件30与释放件40的组装与拆卸。
另一种情形为,定位卡件302设置于释放件40,定位槽件401设置于连接件30,连接件30和释放件40均可以为弹性件,通过定位卡件302与定位槽件401的卡接配合限定连接件30与释放件40之间的距离,通过在定位卡件302以及定位槽件401之间设置释放间隙402,以便连接件30与释放件40的组装与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11所示,连接件30与释放件40之间设置有导向部303以及导向限位槽403,导向部303可滑动地装配于导向限位槽403,在连接件30与释放件40之间进行相对滑动方向上的限位。
一种情形为,导向部303设置于连接件30,导向限位槽403设置于释放件40,连接件30和释放件40均为弹性件,导向部303可滑动地装配于导向限位槽403,在连接件30与释放件40之间进行相对滑动方向上进行限位,以便连接件30与释放件40的组装。
另一种情形为,导向部303设置于释放件40,导向限位槽403设置于连接件30,连接件30和释放件40均为弹性件,导向部303可滑动地装配于导向限位槽403,在连接件30与释放件40之间进行相对滑动方向上进行限位,以便连接件30与释放件40的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11所示,连接件30具有第二组装部304,第二组装部304为卡块,第一组装部101为卡槽,第二组装部304与第一组装部101卡接配合,通过推动释放件40,以使第二组装部304与第一组装部101相互远离而脱离;或者,第二组装部304为卡槽,第一组装部101为卡块,第二组装部304与第一组装部101卡接配合,通过推动释放件40,以使第二组装部304与第一组装部101相互远离而脱离。
其中,第二组装部30与连接件30可以为一体结构设置,也可以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件,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第二组装部304与第一组装部101卡接配合,使得表圈10与中框20卡接固定,同时,进一步将连接件30限制在容置槽201内,避免了连接件30脱离中框20;通过推动释放件40,以使第二组装部304与第一组装部101相互远离而脱离,进而解除表圈10与中框20的装配连接,中框20和表圈10的卡接与拆卸更为便捷,实现表圈10的快速更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9、11所示,连接件30相对释放件40装配于容置槽201内侧,连接件30面向容置槽201的槽底设置有导向柱305,复位件60套接安装于导向柱305上。
其中,导向柱305与连接件30可以为一体结构设置,也可以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件,复位件60与导向柱305对应设置,导向柱30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及以上,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具有两个复位件60以及两个导向柱305,两个复位件60在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具体地,容置槽201的槽底设置有与导向柱305对应的导向槽203,复位件60的一端套接于导向柱305上,复位件60的另一端抵接在导向槽203内,防止推动连接件30时发生错位。两个复位件60可以在中框的周向方向上设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连接件30面向容置槽201的槽底设置导向柱305,复位件60套接安装于导向柱305上,利于连接件30自动复位,同时增大了连接件30的推动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7、12所示,容置槽201设置有装配孔2011,装配孔2011面向表圈10方向开放,装配孔2011供第一组装部101插入至容置槽201内。
其中,装配孔2011可以为长方形孔,也可以为弧形孔,还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孔,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容置槽201设置面向表圈10方向开放的装配孔2011,利于第一组装部101插入至容置槽201内与连接件30卡接,或者,利于第一组装部101移出至容置槽201内,以实现中框20和表圈10的卡接与拆卸,拆装更为便捷,实现表圈10的快速更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10所示,连接件30具有组装部306,释放件40具有开孔404,开孔404用于避让组装部306,或者,
释放件40具有组装部306,连接件30具有开孔404,开孔404用于避让组装部306。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开孔404与导向限位槽403连通,组装部306与配合部301连接,通过组装部306与开孔404的定位配合,不需要人工瞄准位置,利于连接件30和释放件40的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7所示,表圈10上还具有第三组装部102,中框20上具有第四组装部204,第三组装部102与第四组装部204配合定位,以使表圈10与中框20对位组装。
一种情形为,第三组装部102可以为卡槽,相应地,第四组装部204为卡块,第三组装部102与第四组装部204配合定位,以使表圈10与中框20对位组装,当表圈10有刻度和数字等符号时,确保表圈10的刻度和数字等符号与表耳或表盘刻度的有效对齐。
另一种情形为,第三组装部102可以为卡块,相应地,第四组装部204为卡槽,第三组装部102与第四组装部204配合定位,以使表圈10与中框20对位组装,当表圈10有刻度和数字等符号时,确保表圈10的刻度和数字等符号与表耳或表盘刻度的有效对齐。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连接件30和释放件40可以为一组,第三组装部102与第四组装部204可以为一组,组装时,将表圈10的第三组装部102与中框20上的第四组装部204卡接,再将表圈10的第一组装部101扣压进入连接件30,以完成表圈10与中框20的装配,通过按压释放件40,释放件40驱动第一组装部101与连接件30脱离卡接,以此能解除表圈10与中框20的装配连接。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连接件30和释放件40可以为两组,第三组装部102与第四组装部204可以为一组,组装时,将表圈10的第三组装部102与中框20上的第四组装部204卡接,再将表圈10的第一组装部101扣压进入连接件30,以完成表圈10与中框20的装配,通过按压释放件40,释放件40驱动第一组装部101与连接件30脱离卡接,以此能解除表圈10与中框20的装配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如图13-14所示,可穿戴设备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表壳组件。
需要说明的是,可穿戴设备可以为手表或智能手表手环等,例如,机械式表、石英式表、电子式表、智能式表等。
此外,本公开的各配件之间可是实际应用需求进行相应的设置,如,中框20与表耳设置成一体式等。并且,当表芯为智能式表芯时,该表芯还可以设置操作系统,如现有的Android Wear系统、watchOS系统或者是自行开发系统等智能操作系统。
本公开通过在中框20和表圈10之间设置连接件30和释放件40,以实现中框20和表圈10的卡接与拆卸,结构简单,拆装更为便捷,实现表圈10的快速更换,解决螺纹拆装不便的技术问题,同时满足用户对手表表圈10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13-14所示,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屏幕模组70,屏幕模组70设置于表圈10与中框20之间,连接件30和释放件40位于屏幕模组70的外侧,以使第一组装部101与连接件30卡接配合。
其中,屏幕模组70与中框20通过点胶固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屏幕模组70与中框20通过点胶固定,表圈10通过第一组装部101与中框20卡接,进一步起到防水和耐冲击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并不表示特定的顺序或者重要程度。实际上,“第一”、“第二”等表述完全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除非有特殊说明,“连接”包括两者之间不存在其他构件的直接连接,也包括两者之间存在其他元件的间接连接。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的顺序描述操作,但是不应将其理解为要求按照所示的特定顺序或是串行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要求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以得到期望的结果。在特定环境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范围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范围来限制。

Claims (13)

1.一种表壳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表圈,具有第一组装部;
中框,具有容置槽;以及,
连接件和释放件,均设置于所述容置槽,所述释放件对应于所述连接件设置;
其中,通过所述第一组装部与所述连接件的卡接连接,所述表圈装配固定于所述中框;所述释放件能驱动所述第一组装部与所述连接件脱离卡接,以此能解除所述表圈与所述中框的装配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释放件之间具有装配空间,所述装配空间供所述第一组装部装入;还设置有向所述装配空间方向推动所述连接件的复位件,所述释放件通过向远离所述装配空间方向推动所述连接件以脱离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限位件,所述连接件或所述释放件设置有与所述限位件卡接限位的配合部,以此在所述容置槽内限位所述连接件或所述释放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释放件之间设置有定位卡件以及定位槽件,以所述定位卡件以及所述定位槽件的卡接配合限定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释放件之间的距离,所述定位卡件以及定位槽件之间设置有释放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释放件之间设置有导向部以及导向限位槽,所述导向部可滑动地装配于所述导向限位槽,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释放件之间进行相对滑动方向上的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二组装部,
所述第二组装部为卡块,所述第一组装部为卡槽,所述第二组装部与所述第一组装部卡接配合,通过推动所述释放件,以使所述第二组装部与所述第一组装部相互远离而脱离;或者,
所述第二组装部为卡槽,所述第一组装部为卡块,所述第二组装部与所述第一组装部卡接配合,通过推动所述释放件,以使所述第二组装部与所述第一组装部相互远离而脱离。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相对所述释放件装配于所述容置槽内侧,所述连接件面向所述容置槽的槽底设置有导向柱,所述复位件套接安装于所述导向柱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表壳组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两个所述复位件以及两个所述导向柱,两个所述复位件在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置槽设置有装配孔,所述装配孔面向所述表圈方向开放,所述装配孔供所述第一组装部插入至所述容置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具有组装部,所述释放件具有开孔,所述开孔用于避让所述组装部,或者,
所述释放件具有组装部,所述连接件具有开孔,所述开孔用于避让所述组装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圈上还具有第三组装部,所述中框上具有第四组装部,所述第三组装部与所述第四组装部配合定位,以使所述表圈与所述中框对位组装。
12.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表壳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屏幕模组,设置于所述表圈与所述中框之间,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释放件位于所述屏幕模组的外侧,以使所述第一组装部与所述连接件卡接配合。
CN202321970045.2U 2023-07-25 2023-07-25 表壳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2202081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70045.2U CN220208103U (zh) 2023-07-25 2023-07-25 表壳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70045.2U CN220208103U (zh) 2023-07-25 2023-07-25 表壳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8103U true CN220208103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53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70045.2U Active CN220208103U (zh) 2023-07-25 2023-07-25 表壳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81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20662U (zh) 用於一電子裝置之附接系統
EP2749966B1 (en) Watch with interchangeable member
CN113907496B (zh) 可穿戴设备
CN211833162U (zh) 腕戴设备
CN110896419B (zh) 壳体组件、移动终端及装饰件的装配方法
CN220208103U (zh) 表壳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N213428729U (zh) 一种穿戴设备及其连接组件
CN212117323U (zh) 穿戴设备
CN211407845U (zh) 连接头、系带及穿戴设备
CN114081252B (zh) 可穿戴设备
US20230026580A1 (en) Watch with case convenient to replace
CN216135303U (zh) 可拆卸结构、表带及可穿戴设备
CN210329614U (zh) 表盘及手表
CN214151402U (zh)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CN112437179A (zh)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组装方法
CN115868718A (zh) 可穿戴电子设备
CN220024325U (zh) 表带机构、可拆卸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N112841829B (zh) 一种手表
CN219476008U (zh) 表头、可穿戴设备、表框组件及表芯组件
CN220442087U (zh) 卡扣装置、表带及穿戴设备
CN218886417U (zh) 一种便于模块化组装的手表组件以及手表
CN219047614U (zh) 一种快速拆装机构以及智能手表
EP4372483A1 (en) Watch case with replaceable movement
CN118034006A (zh) 一种可以切换外壳的穿戴设备
CN216556182U (zh) 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和可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