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35303U - 可拆卸结构、表带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拆卸结构、表带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35303U
CN216135303U CN202121067085.7U CN202121067085U CN216135303U CN 216135303 U CN216135303 U CN 216135303U CN 202121067085 U CN202121067085 U CN 202121067085U CN 216135303 U CN216135303 U CN 2161353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sliding
piece
main body
detachabl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6708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柯善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6708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353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353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353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拆卸结构、表带及可穿戴设备,该可拆卸结构用于可穿戴设备中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连接,可拆卸结构包括:连杆组件和解锁件;连杆组件设置于第一主体上,并被配置为在第一主体插入第二主体的插槽后,可插入或退出第二主体上与插槽相连通的装配腔,以使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相连接或分离;解锁件设置于第一主体上,并被配置为可滑动以带动连杆组件退出装配腔;其中,解锁件显露于第一主体外的一侧,与第一主体的外表面齐平设置。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提高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拆装便捷性,以及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可拆卸结构、表带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穿戴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可拆卸结构、表带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手表是将IT技术与传统手表相结合的产物,其具有便于携带、易于使用、功能丰富等优点。用户可随时通过智能手表下载应用APP、观看视频、查导航、玩游戏等等,使得智能手表愈发受到人们的青睐。
目前,用户可通过拆解智能手表上的部件进行维修或更换,以减少维修成本或通过更换不同部件来获取不同的使用体验,因此智能手表上各个部件之间的拆装是否易操作,已经成为了业内人员的主要关注对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拆卸结构,用于可穿戴设备中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连接,所述可拆卸结构包括:连杆组件和解锁件;所述连杆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上,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主体插入所述第二主体的插槽后,可插入或退出所述第二主体上与所述插槽相连通的装配腔,以使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相连接或分离;所述解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上,并被配置为可滑动以带动所述连杆组件退出所述装配腔;其中,所述解锁件显露于所述第一主体外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主体的外表面齐平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表带,所述表带包括上述表带节,且所述表带节的数量为多个;其中,多个所述表带节两两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表头以及上述的表带;其中,所述表头相对设置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表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结构,通过在第一主体上设置连杆组件,在第二主体的插槽内设置装配腔,且连杆组件在第一主体插入第二主体的插槽时,能够插入装配腔,使得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可通过连杆组件进行连接。通过在第一主体上设置解锁件,且解锁件可滑动以带动连杆组件退出装配腔,使得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可通过解锁件进行分离,从而实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可拆卸连接。同时,通过将解锁件显露于第一主体外的一侧,与第一主体的外表面齐平设置,还可以提高解锁件和第一主体的外观一致性。通过上述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可穿戴设备上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便捷拆装,还可以降低解锁件挤压用户皮肤而留下压痕的概率,提升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表带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表带节110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表带节1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壳体111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壳体111沿Ⅴ-Ⅴ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盒体1111和盖体1112沿Ⅵ-Ⅵ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中壳体111和可拆卸结构300的装配示意图;
图9是图3中表带节110沿Ⅶ-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连杆组件310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3中表带节110沿Ⅺ-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表带节110沿Ⅺ-Ⅺ的另一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8中滑动件320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8中解锁件330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相邻表带节110之间拆装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相邻表带节110之间在另一状态下拆装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相邻表带节110之间在又一状态下拆装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在此使用的“智能手表”指的是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符合手表基本技术要求的手表。手表除指示时间之外,还应具有提醒、导航、校准、监测、交互等其中一种或者多种功能。例如,手表可以具备蓝牙4.0的数据传输标准,实现协同交互能力。其还可以具备多种监测传感器,如监测环境光、地磁、温度、气压、高度、陀螺仪和加速计以及心率等数据的传感器。此外,手表的显示方式可以包括指针、数字以及图像等。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可以佩戴于用户的手腕,除了为用户提供日历、时间等查看服务之外,还可以为用户提供语音通话、视频聊天等沟通服务,也可以监测用户的日常运动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数据指标。同时,可穿戴设备10还可以提供其他诸如支付,身份验证等服务。下面均以可穿戴设备10为智能手表进行如下说明。
如图1所示,该可穿戴设备10可以包括:表带100、表头200以及可拆卸结构300。其中,表头200相对设置的两侧均设置有表带100。表带100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且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均可以设置有可拆卸结构300以及与可拆卸结构300相配合的部件,使得多个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两两之间能够通过可拆卸结构300进行可拆卸地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可拆卸结构300不仅可以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还可以提高拆装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的便捷性。同时,可拆卸结构300与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还具有较高的外观一致性,从而可以降低可拆卸结构300挤压用户皮肤而留下压痕的概率,提升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10的舒适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可以均为表带100的表带节110,可拆卸结构300则可以用于实现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中的任意一个可以是表带100,另一个可以是表头200,即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也可以替换为表带100和表头200,使得可拆卸结构300也可以用于实现表带100和表头200的可拆卸连接,仅需表带100和表头200中的任意一个可以设置有可拆卸结构300,另一可以设置有与可拆卸结构300相配合的部件即可。下面均以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为表带节110进行举例说明。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请参阅图2至图7,图2是图1中表带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表带节110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表带节1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壳体111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壳体111沿Ⅴ-Ⅴ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中盒体1111和盖体1112沿Ⅵ-Ⅵ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表带100可以用于与表头200进行连接,使得用户可通过表带100将表头200佩戴在手腕上。如图2所示,表带100可以具有多个表带节110,且表带节110上可以设置有可拆卸结构300以及与可拆卸结构300相配合的部件,使得多个表带节110两两之间能够通过可拆卸结构300进行可拆卸地连接。即表带100可以由多个相连接的表带节110构成,且相邻表带节110之间可以通过可拆卸结构300进行拆装。在本实施例中,可拆卸结构300不仅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还可以提高拆装表带节110的便捷性。同时,可拆卸结构300与表带节110还具有较高的外观一致性,从而可以降低可拆卸结构300挤压用户皮肤而留下压痕的概率,提升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10的舒适度。可以理解的是,表带100并不仅限于包括表带节110,其还可以设置有与另一表带进行固定的锁扣结构以及表带环等。同时,表带100具有的表带节110的数量也可以根据表带100实际所需的长度进行具体设置,本实施对此不作限定。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多个表带节110可以用于构成表带100,使得用户可通过调整单个表带节110的位置或去除某一表带节110,来调节表带100的佩戴位置和长度,保证表带100的佩戴适配度。如图3所示,表带节110可以设置有壳体111和可拆卸结构300。其中,壳体111被配置为可以插入另一表带节110,而可拆卸结构300可以设置于壳体111上,并被配置为可在壳体111插入另一表带节110后,与另一表带节110相卡接,实现多个表带节110两两之间的装配。相应地,可拆卸结构300还被配置为可供用户操作,以解除其与另一表带节110的卡接状态,实现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拆卸。在本实施例中,可拆卸结构300不仅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还可以提高拆装表带节110的便捷性。同时,可拆卸结构300与壳体111还具有较高的外观一致性,从而可以降低可拆卸结构300挤压用户皮肤而留下压痕的概率,提升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10的舒适度。
壳体111可以用于安装可拆卸结构300,且壳体111可以用于构成表带100。如图4至图5所示,壳体111可以包括:盒体1111和盖体1112。其中,盒体1111被配置为可以插入另一表带节110的盒体1111,且也可以被另一表带节110的盒体1111插入。可拆卸结构300可以设置于盒体1111内,并被配置为可以在盒体1111插入另一表带节110的盒体1111后,与另一表带节110的盒体1111进行卡接,实现多个表带节110两两之间的装配。盖体1112可以用于封闭盒体1111,并保护盒体1111内的可拆卸结构300。同时,可拆卸结构300的部分区域还可以通过盖体1112显露于盒体1111外,以便于用户对可拆卸结构300进行操作,从而实现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拆卸。在本实施例中,可拆卸结构300通过盖体1112显露于盒体1111外的部分区域,可以与盖体1112的外表面齐平设置,从而提高可拆卸结构300与壳体111的外观一致性,降低可拆卸结构300挤压用户皮肤而留下压痕的概率,提升用户佩戴舒适度。此外,壳体111的材质还可以是金属,以提升表带100的质感和外观精致度。
如图4至图5所示,盒体1111可以设置有用于安装可拆卸结构300的容纳槽11111,可拆卸结构300的部分区域可以在盒体1111插入另一表带节110的盒体1111后,滑出容纳槽11111与另一表带节110的盒体1111相卡接,实现多个表带节110两两之间的装配。相应地,可拆卸结构300的部分区域也可以滑入容纳槽11111,与另一表带节110的盒体1111解除卡接状态,实现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拆卸。该盒体1111可以包括:主体部11112和插接部11113。其中,主体部11112可以用于构成表带100,插接部11113可以设置于主体部11112的一侧,用于插入另一表带节110的盒体1111。容纳槽11111可以开设于主体部11112上,并与插接部11113相连通,以便于可拆卸结构300在插接部11113插入另一表带节110的盒体1111后,通过插接部11113滑入或滑出容纳槽11111,以实现可拆卸结构300与另一表带节110的拆装。例如,插接部11113相对设置的两侧可以开设有与容纳槽11111相连通的通孔11110,当插接部11113插入另一表带节110的盒体1111后,可拆卸结构300的部分区域可通过该通孔11110滑入或滑出容纳槽11111,从而实现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拆装。
进一步地,为了供另一表带节110的插接部11113插入,以及与另一表带节110的可拆卸结构300相卡接,盒体1111还可以设置有插槽11114以及与插槽11114相连通的装配腔11115。其中,插槽11114可以开设于主体部11112背离插接部11113的一侧,装配腔11115可以开设于插槽11114与插接部11113插入方向相平行的侧壁上。如此设置,当插接部11113插入另一表带节110的插槽11114后,可拆卸结构300能够通过通孔11110滑出容纳槽11111,以占据另一表带节110的装配腔11115,与另一表带节110的盒体1111相卡接,从而实现多个表带节110两两之间的装配。在本实施例中,装配腔11115可以为圆形孔,以便于与可拆卸结构300卡接后进行调节转动,提高表带100与用户腕部的适配度。
进一步地,可拆卸结构300还可以与盒体1111滑动连接,使得用户能够操作可拆卸结构300滑入容纳槽11111,从而解除可拆卸结构300与另一表带节110的盒体1111的卡接状态,实现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拆卸。例如,容纳槽11111的底壁上可以开设有滑槽11116,可拆卸结构300的部分区域可以设置于滑槽11116内,并可沿滑槽11116相对于盒体1111滑动。同时,为了限制可拆卸结构300的滑动行程,避免可拆卸结构300脱出滑槽11116,容纳槽11111的底壁上还可以设置有挡墙11117。其中,挡墙11117可以位于可拆卸结构300的滑动路径上,并被配置为能够与可拆卸结构300相卡接,从而限制可拆卸结构300的滑动行程,提高可拆卸结构300的可靠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拆卸结构300也可以通过如滑轨一类的结构与盒体1111进行滑动连接,仅需可拆卸结构300能够相对于盒体1111滑动,以解除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卡接状态即可。
盖体1112可以盖设于容纳槽11111,以封闭盒体1111保护容纳槽11111的可拆卸结构300。如图7所示,盒体1111在容纳槽11111的开口处还可以设置有支撑部11118,盖体1112可放置于支撑部11118上,以遮盖容纳槽11111。同时,为了实现盒体1111和盖体1112的固定连接,容纳槽11111在其开口处的侧壁上还可以开设有卡槽11119,盖体1112则可以设置有对应的卡扣11121,且卡扣11121上还可以设置有弧面或斜面。如此设置,当盖体1112放置于支撑部11118上时,卡扣11121的弧面或斜面会先与容纳槽11111的侧壁相抵接,从而使得盖体1112发生轻微形变,以进入容纳槽11111内。当卡扣11121进入到与卡槽11119相对应的位置时,卡扣11121即可在盖板1112的形变作用力的带动下,滑入卡槽11119内,与盒体1111相卡接,从而实现盒体1111和盖体1112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盖体1112背离支撑部11118的一侧还可以开设有连通容纳槽11111的通槽11122,使得可拆卸结构300的部分区域可以设置于通槽11122内,与盖体1112的外表面,也即是盖体1112背离支撑部11118的一侧齐平设置。如此设置,用户可通过通槽11122对可拆卸结构300进行操作,以使可拆卸结构300可相对于盒体1111滑动,从而解除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卡接状态。同时,将可拆卸结构300设置于通槽11122的部分区域,与盖体1112背离支撑部11118的一侧齐平设置,还可以提高可拆卸结构300与盖体1112的外观一致性,降低可拆卸结构300挤压用户皮肤而留下压痕的概率,提升用户佩戴舒适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1112也可以是可拆卸结构300的一部分,即盖体1112和可拆卸结构300可以是一体结构,使得用户可以直接对盖体1112进行操作,以使可拆卸结构300可相对于盒体1111滑动,从而解除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卡接状态,而无需通过通槽11122对可拆卸结构300进行操作,不仅可以提高可拆卸结构300的操作便利性,还可以减少壳体111的开口数量,提升表带节110的外观完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可拆卸结构300用于表带100和表头200的可拆卸连接时,仅需表带100或表头200中的任意一个可以设置有壳体111,另一个可以设置有插槽11114和装配腔11115即可,其具体的拆装过程,与表带节110的拆装过程相同或类似,本实施例在此不予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请结合图4请参阅图8至图14,图8是图4中壳体111和可拆卸结构300的装配示意图,图9是图3中表带节110沿Ⅶ-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8中连杆组件310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3中表带节110沿Ⅺ-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表带节110沿Ⅺ-Ⅺ的另一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8中滑动件320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8中解锁件330的结构示意图。
可拆卸结构300可以用于实现多个表带节110两两之间的拆装。如图4和图8所示,可拆卸结构300可以设置于容纳槽11111内,且可拆卸结构300可以包括:连杆组件310、滑动件320、解锁件330、第一复位件340以及第二复位件350。其中,连杆组件310被配置为可以在插接部11113插入另一表带节110的插槽11114后,滑出容纳槽11111以占据另一表带节110的装配腔11115,与另一表带节110的盒体1111相卡接,实现多个表带节110两两之间的装配。滑动件320被配置为可以推动连杆组件310退出另一表带节110的装配腔11115,以解除连杆组件310与另一表带节110的盒体1111的卡接状态,实现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拆卸。解锁件330被配置为可以带动滑动件320运动,进而通过滑动件320推动连杆组件310退出另一表带节110的装配腔11115,使得用户可通过解锁件330解除相邻表带节110的之间的卡接状态。第一复位件340被配置为可在连杆组件310退出另一表带节110的装配腔11115后,带动连杆组件310进行复位,以便于后续与另一表带节110再次进行装配。第二复位件350被配置为可在滑动件320运动后,带动滑动件320复位,进而通过滑动件320带动解锁件330复位,以便于用户后续再次操作解锁件330,来解除连杆组件310与另一表带节110的卡接状态。
连杆组件310可以设置于容纳槽11111内,且连杆组件310还被配置为可以滑入或滑出容纳槽11111,用于实现可拆卸结构300与另一表带节110的盒体1111的拆装。在本实施例中,当插接部11113插入另一表带节110的插槽11114后,连杆组件310不仅可以在滑动件320的推动下,滑入容纳槽11111以退出装配腔11115,其还可以在第一复位件340的带动下进行复位,滑出容纳槽11111以占据装配腔11115,从而实现多个表带节110两两之间的拆装。如图9至图10所示,连杆组件310可以包括:插销311和连杆312。其中,插销311可以与盒体1111滑动连接,并被配置为可以在插接部11113插入另一表带节110的插槽11114后,滑入或滑出容纳槽11111,以退出或占据另一表带节110的装配腔11115。连杆312可以与盒体1111转动连接,且连杆312还可以与插销311连接。连杆312被配置为可以带动插销311滑入或滑出容纳槽11111,以使插销311退出或占据装配腔11115,从而实现连杆组件310与另一表带节110的拆装。
具体地,插销311可以插设于通孔11110,以与盒体1111滑动连接。插销311还可以在连杆312的带动下,通过通孔11110滑入或滑出容纳槽11111。其中,插销311的形状可以为圆柱形,以与装配腔11115的形状相适配。如此,不仅能够通过插销311与另一表带节110相卡接,还可以将插销311作为转轴,使得相邻表带节110之间可以转动调节,提高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10得舒适度。连杆312可以设置于容纳槽11111内,并与容纳槽11111的底壁转动连接。例如,容纳槽11111的底壁上可以设置有穿设于连杆312的转轴A,且连杆312可通过转轴A相对于盒体1111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连杆312上设置有转轴A,而转轴A插设于容纳槽11111的底壁,同样能够实现连杆312与盒体1111的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连杆312的一端可以与插销311位于容纳槽11111内的一端活动连接,另一相对端可以位于滑动件320的滑动路径上。如此设置,当滑动件320相对于盒体1111滑动时,连杆312可以在滑动件320的推动下,相对于盒体1111转动,从而带动插销311滑入容纳槽11111以退出另一表带节110的装配腔11115,实现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拆卸。第一复位件340可以与连杆312的另一相对端连接,并可在连杆312相对于盒体1111转动后,产生形变作用力以带动连杆312复位,以使连杆312带动插销311滑出容纳槽11111,以占据另一表带节110的装配腔11115,实现多个表带节110两两之间的装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复位件340可以是弹簧,其一端可以与连杆312的另一相对端连接,另一相对端可以与容纳槽11111的侧壁连接。当连杆312在滑动件320的推动下,相对于盒体1111发生转动后,第一复位件340可以受到连杆312的挤压,产生相应的形变作用力,进而通过该形变作用力带动连杆312进行复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复位件340也可以是如弹片等,能够在受到挤压或拉伸后产生形变作用力的部件。
进一步地,连杆312与插销311相连接的一端还可以设置有滑轨3121,而插销311的一端可以设置于滑轨3121上,并可沿滑轨3121相对于连杆312滑动,以实现插销311和连杆312的活动连接。例如,连杆312的一端可以设置有两根相平行的滑轨3121,以将插销311的的一端夹持在中间。同时,滑轨3121和插销311还可以通过销钉B进行固定连接,即,销钉B可以穿设于滑轨3121和插销311,避免插销311在沿滑轨3121滑动的过程中,从滑轨3121上脱出。如此设置,可以将连杆312的圆周运动转变为插销311的直线运动,使得插销311能够在连杆312的带动下滑入或滑出容纳槽11111,从而实现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拆装。
如图9至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可拆卸结构300可以设置有两组插销311和连杆312,且两组插销311和连杆312可以关于第一方向X对称设置。相应地,第一复位件340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用于实现两组两组插销311和连杆312的复位,两个第一复位件340也可以关于第一方向X对称设置。通过设置两组连杆组件310与另一表带节110进行卡接,可以提高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装配牢固性。第一方向X可以是与插销311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复位件340也可以仅采用一个,仅需将第一复位件340设置于两根插销311之间,使得插销311在滑入容纳槽11111的过程中,能够挤压第一复位件340发生形变即可。如此设置,依然能够实现插销311和连杆312的复位。
滑动件320可以用于推动连杆312相对于盒体1111转动,使得插销311可以在连杆312的带动下滑入容纳槽11111,以退出另一表带节110的装配腔11115,从而实现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拆卸。如图9和图11至图13所示,滑动件320可以设置于容纳槽11111内,且滑动件320的部分区域还可以设置于滑槽11116内,以使滑动件320可沿滑槽11116相对于盒体1111滑动,进而带动连杆312转动。例如,滑动件320可以包括:抵推部321和连接部322。其中,连接部322设置于抵推部321的一侧,且连接部322可以设置于滑槽11116内,以使滑动件320可沿滑槽11116相对于盒体1111滑动。抵推部321可以用于推动连杆312相对于盒体1111转动,以使插销311可以在连杆312的带动下滑入容纳槽11111内,从而退出另一表带节110的装配腔11115,实现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拆卸。
进一步地,当第一复位件340产生形变作用力带动连杆312进行复位时,抵推部321也可以在连杆312的带动下进行复位。为了使得插销311不会轻易的随外力影响发生晃动或松动,第一复位件340可以一直处于形变状态,以将连杆312抵紧。相应地,抵推部321也会与连杆312相抵接,为了避免抵推部321受力带动连接部322从滑槽11116中脱出,抵推部321还可以与挡墙11117相抵接,从而利用挡墙11117来限制抵推部321的滑动行程。如此,通过挡墙11117、抵推部321、连杆312以及第一复位件340之间的抵接,可以使得第一复位件340一直处于形变状态,提高可拆卸结构3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二复位件350可以设置于容纳槽11111内,与抵推部321相连接,并可在抵推部321滑动后,产生形变作用力以带动抵推部321进行复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复位件350与第一复位件340一样,也可以是弹簧,其一端可以与抵推部321远离挡墙11117的一侧连接,另一相对端可以与容纳槽11111的侧壁连接。当抵推部321相对于盒体1111滑动时,第二复位件350可以受到抵推部321的挤压,产生对应的形变作用力以带动抵推部321进行复位。相应地,第二复位件350也可以一直处于形变状态,使得第二复位件350、抵推部321以及挡墙11117可以相抵紧,提高可拆卸结构300的可靠性。如此设置,可以使得滑动件320的复位与连杆312的复位相独立,提高可拆卸结构300的可靠性,避免滑动件320和连杆312中任意一者因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卡阻,而导致另一者无法复位的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复位件350也可以是如弹片等,能够在受到挤压或拉伸后产生形变作用力的部件。
进一步地,抵推部321远离挡墙11117的一侧可以与连杆312相接触,用于推动连杆312相对于盒体1111转动。其中,抵推部321与连杆312相接触的区域具有斜面3211,使得抵推部321能够通过斜面3211推动连接杆312转动。相应地,连杆312也可以通过斜面3211推动抵推部321进行复位。在本实施例中,抵推部321可以关于第一方向X设置有相对称的两个斜面3211,且抵推部321可以设置于两根连杆312之间,以便于抵推部321同时推动两根连杆312相对于盒体1111转动,实现两根插销311同时滑入容纳槽11111。
进一步地,抵推部321靠近挡墙11117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第一表面3212,且该第一表面3212可以是斜面或弧面。其中,第一表面3212可以用于与解锁件330相抵接,使得抵推部321可以在解锁件330的带动下,相对于盒体1111滑动,进而带动连杆312转动。相应地,当抵推部321复位时,抵推部321也可以通过第一表面3212抵推解锁件330进行复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3212可以是斜面,且第一表面3212的倾斜角度可以是45°,以提高滑动件320和解锁件330的抵推顺滑性。当然,第一表面3212的倾斜角度也可以不限于45°,其倾斜角度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3212也可以设置于解锁件330上,依然可以实现滑动件320和解锁件330之间的抵推,仅需第一表面3212为斜面或弧面即可。
解锁件330可以用于推动滑动件320相对于盒体1111滑动,进而带动连杆312转动,使得插销311可以在连杆312的带动下,滑入容纳槽11111以退出另一表带节110的装配腔11115,实现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拆卸。如图9和图11至图12所示,解锁件330可以设置于盖体1112上,与滑动件320相对设置,且解锁件330可以通过盖体1112的通槽11122显露于容纳槽11111外。其中,解锁件330被配置为可以通过按压而相对于盖体1112运动,以带动滑动件320相对盒体1111滑动。由此,用户仅需通过通槽11122按压解锁件330即可实现对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拆卸。在本实施例中,解锁件330显露于容纳槽11111外的一侧,可以与盖体1112背离支撑部11118的一侧齐平设置,进而提高解锁件330与盖体1112的外观一致性,降低解锁件330挤压用户皮肤而留下压痕的概率,提升用户佩戴舒适度。
如图14所示,解锁件330可以包括:按压部331和推动部332。其中,按压部331可以设置于盖体1112上,推动部332可以设置于按压部331的一侧,且位于容纳槽11111内。按压部331被配置为可以受用户的按压而相对于盖体1112运动,而推动部332则可以在按压部331的带动下,推动抵推部321相对于盒体1111滑动,进而使得连杆312可以带动插销311滑入容纳槽11111,以退出另一表带节110的装配腔11115,实现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拆装。
具体地,按压部331可以从盖体1112靠近支撑部11118的一侧,盖设于通槽11122,且按压部331的部分区域还可以向通槽11122内延伸,以与盖体1112背离支撑部11118的一侧齐平设置。如此设置,当需要拆卸表带节110时,用户可通过对按压部331施加作用力,使得按压部331可相对于盖体1112向容纳槽11111内滑动,进而通过推动部332带动抵推部321滑动,实现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拆卸。同时,当解锁件330在滑动件320的带动下复位时,按压部331还可以与盖体1112相卡接,从而避免解锁件330从通槽11122处脱出,提高可拆卸结构300的可靠性。此外,由于按压部331与盖体1112背离支撑部11118的一侧齐平设置,因此还可以提高解锁件330与盖体1112的外观一致性,降低解锁件330挤压用户皮肤而留下压痕的概率,提升用户佩戴舒适度。
推动部332可以设置于容纳槽11111内,且推动部332背离按压部33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二表面3321。其中,第二表面3321可以是斜面或弧面,用于推动抵推部321相对盒体1111滑动。当用户对按压部331施加作用力时,推动部332可以在按压部331的带动下,向容纳槽11111内运动,使得第二表面3321可以与抵推部321的第一表面3212相抵接,进行产生抵接力推动抵推部321相对于盒体1111滑动,从而利用连杆312带动插销311滑入容纳槽11111,以实现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拆卸。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表面3321可以是斜面,且第二表面3321可以与第一表面3212平行设置。此外,由于第二复位件350一直处于形变状态,因此抵推部321也可以在第二复位件350的作用下,与推动部332相抵接,进而使得按压部331与盖体1112相抵紧,避免解锁件330发生晃动或松脱,提高可拆卸结构300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用户对解锁件330进行按压,盖体1112与解锁件330也可以是一体结构,从而可以利用盖体1112增大解锁件330的按压面积,提高用户按压解锁件330的舒适度,仅需盖体1112可以在用户的按压下,相对于盒体1111滑动即可。例如,盒体1111上的卡槽11119可以向容纳槽11111的底壁方向开设,使得盖体1112的卡扣11121可以沿卡槽11119相对于盒体1111滑动。同时,为了提升盖体1112复位的可靠性,除了利用原本与滑动件320连接的第二复位件350以外,还可以在盖体1112和容纳槽11111的底壁之间也可以设置有第二复位件350,进而达到提升盖体1112复位的可靠性的目的。
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解锁件330也可以被配置为通过拨动而相对于盖体1112运动,仅需将推动部332与抵推部321相连接即可。同时,由于按压部331与盖体1112的外表面齐平设置,因此为了便于用户对解锁件330进行拨动,按压部331显露于盒体1111外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凹凸不平的结构,以提高用户拨动按压部331的摩擦力。
请参阅图15至图17,图15是相邻表带节110之间拆装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中相邻表带节110之间在另一状态下拆装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6中相邻表带节110之间在又一状态下拆装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5至图17所示,当用户需要装配表带节110时,可按压解锁件330的按压部331,使得推动部332可以在按压部331的作用下,向容纳槽11111内运动,并推动位于推动部332运动路径上的抵推部321相对于盒体1111滑动。连杆312则可以在抵推部321的推动下,相对于盒体1111转动,并带动插销311滑入容纳槽11111内,从而为插接部11113插入另一表带节110的插槽11114提供避让空间。
当插接部11113插入另一表带节110的插槽11114后,用户可松开解锁件330,使得滑动件320和解锁件330能够在第二复位件350的作用下进行复位。而连杆312可以在第一复位件340的作用下,带动插销311滑出容纳槽11111,以占据另一表带节110的装配腔11115,实现表带节110之间的装配。相应地,当用户需要拆卸表带节110时,可再次按压解锁件330,使得插销311可以在连杆312的带动下,滑入容纳槽11111内以退出另一表带节110的装配腔11115,从而为插接部11113退出另一表带节110的插槽11114提供避让空间,实现表带节110之间的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户拆装表带节110的便利性,插槽11114开设有装配腔11115的侧壁上还可以设置有斜面。该斜面可以用于推动插销311,以使插销311滑入容纳槽11111内。当用户需要装配表带节110时,可直接将插接部11113插入另一表带节110的插槽11114,利用斜面抵推插销311滑入容纳槽11111内,从而为插接部11113的插入提供避让空间。当插销311进入到与装配腔11115相对应的位置时,插销311可以在第一复位件340的作用下,滑出容纳槽11111以及占据装配腔11115,实现表带节110之间的装配。如此设置,用户在装配表带节110时,无需按压解锁件330即可为插接部11113的插入提供避让空间,提高了用户装配表带节110的便利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结构300,通过在表带节110的容纳槽11111内设置相连接的插销311和连杆312,以及与连杆312相连接的第一复位件340,使得表带节110的插接部11113在插入另一表带节110的插槽11114后,连杆312能够在第一复位件340的作用下,带动插销311滑入容纳槽11111以占据另一表带节110的装配腔11115,实现多个表带节110两两之间的装配。又通过在表带节110的容纳槽11111内设置用于推动连杆312运动的滑动件320,以及用于带动滑动件320运动的解锁件330,使得用户可通过按压解锁件330带动滑动件320运动,进而利用连杆312带动插销311滑入容纳槽11111,以退出另一表带节110的装配腔11115,实现相邻表带节110之间的拆卸。同时,通过设置于分别与滑动件320和容纳槽11111底壁相连接的第二复位件350,还可以使得滑动件320和解锁件330的复位,与插销311和连杆312的复位相独立,提高可拆卸结构300的可靠性。此外,通过将解锁件330通过通槽11122显露于盒体1111外的一侧,与盖体1112背离支撑部11118的一侧齐平设置,还可以提高解锁件330和盖体1112的一致性,降低解锁件330挤压用户皮肤而留下压痕的概率,提升用户佩戴舒适度。
如图1所示,表头200可以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表头200查看相应的数据信息,如时间、温度、天气、二维码以及行走步数等等。表头200可以包括:显示屏210、中框220以及后盖230。其中,显示屏210可以盖设于中框220的一侧,后盖230可以盖设于中框220的另一相对侧。显示屏210可以用于为表带100提供图像显示,其可以采用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屏幕进行图像显示,也可以是采用LCD(Liquid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的屏幕进行图像显示。中框220可以用于承载和固定可穿戴设备10所需的功能器件,且中框220相对设置的两侧均设置有表带100。后盖230可以盖设于中框220的另一相对侧,用于保护中框220上安装的功能器件。在本实施例中,中框220和后盖230的材质可以是玻璃、金属和硬质塑料等,使得中框220和后盖230可以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和保护作用。同时,由于中框220和后盖230一般会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因此,中框220和后盖230可以优选地具有一定的耐磨耐蚀防刮等性能,或者在中框220和后盖230的外表面涂布一层用于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结构300,通过在第一主体101上设置连杆组件310,在第二主体102的插槽11114内设置装配腔11115,且连杆组件310在第一主体101插入第二主体102的插槽11114时,能够插入装配腔11115,使得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可通过连杆组件310进行连接。通过在第一主体101上设置解锁件330,且解锁件330可滑动以带动连杆组件310退出装配腔11115,使得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可通过解锁件330进行分离,从而实现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的可拆卸连接。同时,通过将解锁件330显露于第一主体101外的一侧,与第一主体101的外表面齐平设置,还可以提高解锁件330和第一主体101的外观一致性。通过上述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上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的便捷拆装,还可以降低解锁件330挤压用户皮肤而留下压痕的概率,提升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10的舒适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可拆卸结构,用于可穿戴设备中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结构包括:连杆组件和解锁件;
所述连杆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上,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主体插入所述第二主体的插槽后,可插入或退出所述第二主体上与所述插槽相连通的装配腔,以使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相连接或分离;所述解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上,并被配置为可滑动以带动所述连杆组件退出所述装配腔;其中,所述解锁件显露于所述第一主体外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主体的外表面齐平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结构还包括:滑动件;
所述滑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上,并被配置为可滑动以带动所述连杆组件插入或退出所述装配腔;其中,所述解锁件被配置为可滑动以带动所述滑动件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件被配置为通过按压而相对于所述第一主体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和所述解锁件中的任意一个设置有第一表面,且所述第一表面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解锁件的滑动过程中,与所述滑动件或所述解锁件相抵接,以产生抵接力推动所述滑动件滑动;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为斜面或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和所述解锁件中的另一个设置有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二表面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解锁件的运动过程中,与所述第一表面相抵接,以产生抵接力推动所述滑动件运动;其中,所述第二表面为斜面或弧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结构还包括:第一复位件;
所述第一复位件与所述连杆组件连接,并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连杆组件退出所述装配腔后,产生形变作用力带动所述连杆组件复位;其中,当所述连杆组件复位后,所述滑动件可在所述连杆组件的带动下复位,以使所述解锁件可在所述滑动件的带动下进行复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结构还包括:第二复位件;
所述第二复位件与所述滑动件连接,并被配置为可在所述滑动件运动后,产生形变作用力带动所述滑动件复位,以使所述解锁件可在所述滑动件的带动下进行复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设置有壳体,且所述壳体具有容纳槽;
所述连杆组件、所述滑动件、所述第一复位件以及所述第二复位件均所述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连杆组件被配置为可滑入或滑出所述容纳槽;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复位件分别与所述壳体和所述连杆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复位件分别与所述壳体和所述滑动件连接;其中,所述连杆组件可在所述滑动件的带动下,滑入所述容纳槽以退出所述装配腔;所述连杆组件可在所述第一复位件的带动下,滑出所述容纳槽以插入所述装配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盒体和盖体;
所述盒体设置有所述容纳槽,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容纳槽;所述解锁件设置于所述盖体上,并被配置为通过按压而相对与所述盖体滑动,以带动所述滑动件推动所述连杆组件退出所述装配腔;其中,所述解锁件显露于所述壳体外的一侧,与所述盖体的外表面齐平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件与所述盖体为一体结构;所述盖体被配置为通过按压而相对于所述盒体滑动,以带动所述滑动件推动所述连杆组件退出所述装配腔。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容纳槽的底壁滑动连接;所述容纳槽的底壁上还设置有挡墙,且所述挡墙位于所述滑动件的滑动路径上,以限制所述滑动件的滑动范围。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括:插销和连杆;
所述插销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并被配置为可在所述壳体插入所述插槽后,滑出所述容纳槽以插入所述装配腔,与所述第二主体相连接;所述连杆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并被配置为可在所述滑动件的推动下,带动所述插销滑入所述容纳槽,以使所述插销退出所述装配腔;
其中,所述第一复位件与所述连杆连接,并被配置为可在所述连杆转动后,产生形变作用力带动所述连杆复位,以使所述连杆带动所述插销复位;当所述连杆复位后,所述滑动件可在所述连杆的带动下复位,以使所述解锁件在所述滑动件的带动下复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的一端设置有滑轨,所述插销与所述滑轨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相对端位于所述滑动件的滑动路径上;所述第一复位件与所述连杆的另一相对端连接;其中,当所述连杆带动所述插销滑入或滑出所述第一主体时,所述插销可沿所述滑轨相对于所述连杆滑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腔与所述插销的形状相适配,且所述插销为圆柱形。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也设置有所述插槽和所述装配腔,所述第二主体也设置有所述连杆组件和所述解锁件;其中,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均为表带节。
16.根据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拆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中的任意一个为表带,另一个为表头。
17.一种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包括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拆卸结构,且所述表带节的数量为多个;其中,多个所述表带节两两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18.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表头以及权利要求17所述的表带;其中,所述表头相对设置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表带。
CN202121067085.7U 2021-05-18 2021-05-18 可拆卸结构、表带及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2161353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67085.7U CN216135303U (zh) 2021-05-18 2021-05-18 可拆卸结构、表带及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67085.7U CN216135303U (zh) 2021-05-18 2021-05-18 可拆卸结构、表带及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35303U true CN216135303U (zh) 2022-03-29

Family

ID=80801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67085.7U Active CN216135303U (zh) 2021-05-18 2021-05-18 可拆卸结构、表带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353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21751A1 (zh) * 2022-07-27 2024-02-01 深圳市懿元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表带及其链节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21751A1 (zh) * 2022-07-27 2024-02-01 深圳市懿元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表带及其链节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65503U (zh) 用于消费品及其附接系统的可移除模块的锁定组件
US10575602B2 (en) Consumer product attachment systems having a locking assembly
CN216135303U (zh) 可拆卸结构、表带及可穿戴设备
US9436163B2 (en) Locking pins for a wearable device
CN113907496B (zh) 可穿戴设备
US20230337789A1 (en) Locking structure, hous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004358A1 (zh) 可穿戴设备
KR100312290B1 (ko) 표시장치용광학필터
CN215455886U (zh) 穿戴式电子装置
CN220024325U (zh) 表带机构、可拆卸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WO2022135228A1 (zh) 电子设备
CN114081252B (zh) 可穿戴设备
CN212574375U (zh) 一种新型智能手表
CN217238626U (zh) 可插拔式主机结构及智能手表
CN114617343B (zh) 表头、表带、可拆卸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CN214802840U (zh) 可穿戴设备
CN215603610U (zh) 锁紧扣、带体结构以及腕戴设备
CN220208103U (zh) 表壳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N217880018U (zh) 电子设备及腕带设备
CN219476008U (zh) 表头、可穿戴设备、表框组件及表芯组件
CN112841829B (zh) 一种手表
CN211173425U (zh) 一种锁壳结构及智能锁装置
CN217902267U (zh) 可拆卸式主机构件及智能手表
CN210329617U (zh) 一种卡扣式环形结构及其首饰
CN214156410U (zh) 一种连接组件及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