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5892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5892U
CN220205892U CN202321328002.4U CN202321328002U CN220205892U CN 220205892 U CN220205892 U CN 220205892U CN 202321328002 U CN202321328002 U CN 202321328002U CN 220205892 U CN220205892 U CN 2202058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edge
outlet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2800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伯昌
侯竑宇
孙朋飞
张德明
郝本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2800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58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58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58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两个送风部和出风部,两个送风部横向排列,每个送风部前侧开设有竖条形的第一送风口,两个送风部间隔设置,以使两个送风部之间形成引风间隔。出风部设置于引风间隔内,出风部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朝向斜上方、斜下方和/或前方,出风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送风口上下方向的长度。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由于出风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送风口上下方向的长度,设置于引风间隔内的出风部吹出气流的同时,并不影响引风间隔内的空气向前流动,从而使得引风间隔内的空气、送风部吹出的气流和出风部吹出的气流可以混合在一起,使得混合气流的温度更接近与室温,出风柔和。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的双柱空调室内机,具有两个出风柱和双柱之间的引风间隔。双柱出风时,促使引风间隔的空气向前流动与出风柱吹出的换热气流混合,使空调室内机出风柔和。然而,用户对室内空间环境不但有温度的要求,而且还有新鲜度等其他方面的要求。如何在不影响引风间隔的空气与出风柱吹出的换热气流混合的同时,又能引入自然风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空调室内机,能够实现在不影响室内空气和换热气流混合的情况下引入自然风,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送风体验。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两个送风部,两个所述送风部横向排列,每个所述送风部前侧开设有竖条形的第一送风口,两个所述送风部间隔设置,以使两个所述送风部之间形成引风间隔;
出风部,所述出风部设置于所述引风间隔内,所述出风部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朝向斜上方、斜下方和/或前方,所述出风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送风口上下方向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出风部设置于所述引风间隔的底端;
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
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朝向前方,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朝向斜上方。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出风部的前侧,且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边缘高于所述第一送风口的下边缘;
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下边缘低于所述第一送风口的下边缘。
可选地,所述出风部封闭所述引风间隔对应的所述出风部的部分。
可选地,所述第二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出风部的顶部;
所述第二出风口内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出风导向板;
每个所述出风导向板沿横向延伸,每个所述出风导向板的上边缘处于所述出风导向板的下边缘斜前方;
每个所述出风导向板平行且间隔相等。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下边缘处设置有向前上方延伸的扬风面,由后向前,所述扬风面的高度逐渐提高;
所述扬风面的侧边缘分别位于两个所述送风部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格栅。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下壳部;所述下壳部设置于两个所述送风部的下方;
所述下壳部内设置有引风风机和水洗模块,所述下壳部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室内空间和/或室外空间连通;
所述引风风机促使气流依次经过所述进风口、所述水洗模块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
所述扬风面为所述下壳部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可选地,所述扬风面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加水凹槽;
所述加水凹槽与所述水洗模块连通。
可选地,所述送风部包括:
出风本部,所述出风本部的前侧具有沿所述出风本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的两个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边缘分别为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出风本部的表面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边缘的导风区域;所述导风区域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对设置的边缘为第三边缘;
导风体,所述导风体设置在所述导风区域的前侧;所述导风体包括设置于所述导风体的前侧的第一导风面,所述第一导风面具有第四边缘和第五边缘,所述第四边缘接近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五边缘接近所述第三边缘,且所述第五边缘处于所述第四边缘的斜前方;所述导风体和所述导风区域之间为导风通道;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导风体的具有所述第四边缘的端部之间的间隔为所述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三边缘与所述导风体的具有所述第五边缘的端部之间的间隔为第二送风口;所述导风通道连通所述连通口和所述第二送风口;
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送风口处,用于在所述第一送风口的宽度方向上引导出风,且可运动到与所述第一导风面限定出广角风道的广角导风位置;
所述导风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可运动到与所述第一导风面限定出广角风道的广角导风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当至少一个送风部向前送风时,依靠负压带动引风间隔内的空气向前流动,从而使引风间隔内的空气与送风部吹出的气流混合在一起,同时,由于出风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送风口上下方向的长度,设置于引风间隔内的出风部吹出气流的同时,并不影响引风间隔内的空气向前流动,从而使得引风间隔内的空气、送风部吹出的气流和出风部吹出的气流可以混合在一起,使得混合气流的温度更接近与室温,出风柔和。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设置在引风间隔的中间任一位置时,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向斜上方、斜下方和前方吹出,向斜上方、斜下方吹出的气流与引风间隔内向前流动的空气混合,向前方的气流与第一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混合,更有利于使从出风部吹出的气流跟引风间隔内的空气和送风部吹出的气流混合均匀。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部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部的截面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其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耦合”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剖视图,参考图2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两个送风部10和出风部40。两个送风部10横向排列,每个送风部10前侧开设有竖条形的第一送风口11,两个送风部10间隔设置,以使两个送风部10之间形成引风间隔20。出风部40设置于引风间隔20内,出风部40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朝向斜上方、斜下方和前方,出风部4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送风口11上下方向的长度。
当至少一个送风部10向前送风时,依靠负压带动引风间隔20内的空气向前流动,从而使引风间隔20内的空气与送风部10吹出的气流混合在一起,同时,由于出风部4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送风口11上下方向的长度,设置于引风间隔20内的出风部40吹出气流的同时,并不影响引风间隔20内的空气向前流动,从而使得引风间隔20内的空气、送风部10吹出的气流和出风部40吹出的气流可以混合在一起,使得混合气流的温度更接近与室温,出风柔和。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40设置在引风间隔20的中间任一位置时,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向斜上方、斜下方和前方吹出,向斜上方、斜下方吹出的气流与引风间隔20内向前流动的空气混合,向前方的气流与第一出风口41吹出的气流和迎风间隔内的空气混合,更有利于使从出风部40吹出的气流跟引风间隔20内的空气和送风部10吹出的气流混合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40设置在引风间隔20的顶端,此时出风口可以吹出斜向下和向前的气流。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40设置在引风间隔20的底端,此时出风口可以吹出斜向上和向前的气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41和第二出风口42。当出风部40设置在引风间隔20的底端时,第一出风口41吹出的气流朝向前方,第二出风口42吹出的气流朝向斜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出风口只包括第一出风口41。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只包括第二出风口4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出风口41开设于出风部40的前侧,当出风部40设置在引风间隔20的底端时,第一出风口41的上边缘高于第一送风口11的下边缘。这种设置有利于第一出风口41吹出的气流和第一送风口11吹出的气流混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出风部40设置在引风间隔20的底端时,第一出风口41的下边缘低于第一送风口11的下边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出风部40封闭出风部40对应的引风间隔20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出风口42开设于出风部40的顶部。第二出风口42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出风导向板43。每个出风导向板43沿横向延伸,每个出风导向板43的上边缘处于出风导向板43的下边缘斜前方。每个出风导向板43平行且间隔相等。
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42的吹出的气流经过出风导向板43后从出风部40的上方朝斜前方吹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出风口41的下边缘处设置有向前上方延伸的扬风面45,由后向前,扬风面45的高度逐渐提高。扬风面45的侧边缘分别位于两个送风部10上。从第一出风口41吹出的气流经过扬风面45后向斜上方吹出,有利于同处于出风部40上方的气流混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出风口41处设置有格栅44。格栅44可以将从第一出风口41吹出的气流打散,既有利于与其它的气流混合又有利于气流吹向用户时,用户无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下壳部50。下壳部50设置于两个送风部10的下方。下壳部50内设置有引风风机和水洗模块,下壳部50上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与或室外空间连通。引风风机促使气流依次经过进风口、水洗模块后从第一出风口41和第二出风口42流出。
在这些实施例中,进风口与室外空气连通,室外新风在引风风机的引导下,经过进风口进入下壳部50,再经过水洗模块的水洗净化,最终从第一出风口41和第二出风口42吹出,向室内引入新鲜空气,同时又与室内空气和送风部10吹出的气流混合,温度更接近室内温度,既满足用户对新鲜空气的需求,吹出的气流温度也适宜,一举两得。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与室内空间连通,出风部40吹出室内空气。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与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连通,出风部40吹出室内空气和室外新鲜空气的混合气流。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40的气流也可以经第一出风口41或第二出风口42吹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扬风面45为下壳部5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扬风面45与出风部40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顶部,顶部设置在两个送风部10的顶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扬风面45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加水凹槽46,加水凹槽46与水洗模块连通。在这些实施例中,开口朝上的加水凹槽46可以向流过加水凹槽46开口的气流添加水份,以增加空气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送风部10包括出风本部、导风体30和导风装置12。出风本部的前侧具有沿出风本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连通口。连通口的两个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边缘分别为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出风本部的表面包括连接于第一边缘的导风区域。导风区域与第一边缘相对设置的边缘为第三边缘。导风体30设置在导风区域的前侧。导风体30包括设置于导风体30的前侧的第一导风面,第一导风面具有第四边缘和第五边缘,第四边缘接近第二边缘,第五边缘接近第三边缘,且第五边缘处于第四边缘的斜前方。导风体30和导风区域之间为导风通道。第二边缘与导风体30的具有第四边缘的端部之间的间隔为第一送风口11,第三边缘与导风体30的具有第五边缘的端部之间的间隔为第二送风口17。导风通道连通连通口和第二送风口17。导风装置12设置于第一送风口11处,用于在第一送风口11的宽度方向上引导出风,且可运动到与第一导风面限定出广角风道的广角导风位置。导风装置12包括至少一个导风板。导风板可运动到与第一导风面限定出广角风道的广角导风位置。
工作时,送风部10上的导风装置12转动以引导从第一送风口11吹出的风的方向,特别地,当导风装置12转至广角导风位置时,至少一部分从第一送风口11吹出的风进入由第一导风面32和导风装置12限定出的广角风道内,并朝远离另一个送风部10的方向吹出,从而扩大了第一送风口11的出风角度,进而使得两个送风部10的出风角度更大,从而满足用户对空调室内机的广角送风的需求。进一步地,第二导风口17的设置扩大了空调室内机出风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扬风面45的前侧边缘的高度不超过第一出风口11的下边缘,以避免扬风面45与转动的导风板发生干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送风口17处设置有送风结构18,送风结构18使得经过第一送风口17的送风朝向第一送风口17的接近第三边缘的前侧方吹出。也就是说,进入旁通风道的风,经过送风结构18后也能够改变送风方向,扩大送风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送风结构18包括多个弧形板,多个弧形板平行设置,多个弧形板朝第一送风口11的前方凸起,以使经过弧形板的送风朝向第一送风口17的接近第三边缘的前侧方吹出。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送风口17处设置有送风结构18,送风结构18使得经过第一送风口17的送风朝向第一送风口17的正前方吹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旁通风道的进口处设置有进风结构19,以将经过旁通风道的进口的风打散。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进风结构19为微孔板,微孔板沿长度方向的两个边缘分别于第四边缘和第一边缘连接。一部分连通口的送风经过微孔板被微孔打散,成为微风,从而使得送风更加“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微孔水平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风体30还包括处于第一导风面32后侧的第二导风面31,第一导风面为向远离旁通风道的方向拱起的弧面。第二导风面31具有连接于第四边缘的平面区域,平面区域的远离第一边缘的一端处于第四边缘的斜前方。设置第二导风面31可以减小风阻,可使经过进风结构19进入旁通风道的风更容易经过送风结构18后吹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结构18、进风结构19和导风体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风装置12包括至少一个导风板,导风装置运动到广角导风位置时,最接近导风体30的导风板的接近导风体30的边缘处于第一导风面32的前侧。这种设置可以使得经过最接近导风体30的导风板和第一导风面32之间形成了广角风道。优选地,导风装置12包括两个导风板。两个导风板沿第一送风口11宽度方向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送风部10还包括连接于连通口的风道,风道的连接于第一边缘的风道壁在第一边缘处的切面为参考切面。导风体处于参考切面的远离第一送风口11的一侧。这种设置既有利于广角导风又不会阻碍连通口的送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每个出风本部的侧壁上均设置有与连通口连通的进风口16。每个出风本部内均设置有风机,风机引导空气进入出风本部,从连通口吹出。风机为贯流风机14。至少一个出风本部内设置有换热器15。当两个出风本部中一个吹换热气流时,换热气流、非换热气流和引风间隔20内的空气在空调室内机前方混合,从而使的混合后的气流的温度更接近室温,从而使的出风柔和。当两个出风本部都吹换热气流时,换热气流和引风间隔20内的空气在空调室内机前方混合,同样使得出风柔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具有多个送风模式。如图2所示,导风装置12关闭第一送风口11,从连通口通过的送风都经过进风结构19进入旁通风道并经过送风结构18从第一送风口17吹出,这种送风模式可以称作微风模式。导风装置12沿前后方向延伸,此时第一送风口11打开面积最大,两个第一送风口11的送风带动引风间隔20内的空气向前流动,此时风量最大,这种送风模式可以称作最大风量模式。两个第一送风口11的送风朝向彼此送风,两个第一送风口11的送风带动引风间隔20内的空气向前流动,从而使得混风后的风速更大,有助于向远处送风,这种送风模式可以称作远距送风模式。导风装置12的两个导风板均向导风体30的方向倾斜,两个第一送风口11的送风均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从而使得两个第一送风口11的送风主要朝向两侧,这种送风模式可以称作广角环抱风模式。导风装置12的中接近第二边缘的导风板前后延伸,接近导风体30的导风板与第一导风面32形成广角风道,使得经过第一送风口11的送风角度比较大,这种送风模式可以称作广域匀风模式。其中一个的导风装置关闭且对应的送风部不送风,另一个导风装置导风,这种送风模式可以称作单部送风模式。其中一个导风装置导风,另一个送风部中的换热器关闭,且另一个送风部的进风口与室内环境或者室外环境连通,即,一个送风部出换热风,另一个送风部出非换热的室内风,这种送风模式可以称作健康送风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边缘至送风部10最前端所在的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的距离与送风部10的沿前后方向的最大厚度的比值小于0.3。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边缘至送风部10最前端所在的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的距离与送风部10的沿前后方向的最大厚度的比值小于0.17。进一步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边缘至送风部10最前端所在的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的距离与送风部10的沿前后方向的最大厚度的比值等于0.135。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边缘至送风部10最前端所在的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的距离与送风部10的沿前后方向的最大厚度的比值来保证第一送风口11“前置”,使得从第一送风口11吹出的气流更靠前,相比于现有的两个第一送风口11相对设置,这种设置有利于增大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角度,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边缘至第三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与送风部10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3。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边缘至第三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与送风部10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4。进一步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边缘至第三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与送风部10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之比等于0.64。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边缘至第三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与送风部10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之比保证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7的出风范围,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范围和出风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送风口11的宽度与送风部10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2。优选地,第一送风口11的宽度与送风部10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之比为0.36。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送风口17的宽度与送风部10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1。优选地,第二送风口17的宽度与送风部10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之比为0.1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送风口11的两个竖向边缘分别为第二边缘和第六边缘,第六边缘处于第二边缘的远离另一送风部10的一侧,且第六边缘处于第二边缘的前侧。第二边缘和第六边缘所在的平面与竖直参考平面的夹角大于40°。也就是说,第二边缘处于第六边缘的斜后方。这种设置使得第一送风口11“前置”,使得从第一送风口11吹出的气流更靠前,更能够向两侧流动,相比于现有的两个第一送风口相对设置,这种设置有利于增大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角度,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边缘和第六边缘所在的平面与竖直参考平面的夹角为60°至80°,例如60°、65°、68°、73°、75°、78°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六边缘位置可以为导风装置12闭合第一送风口11时,导风装置12与第一导风面32接触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面32呈弧形,更有利于广角送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送风部10包括连接于第一导风面32的前边缘的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竖直平面为送风部10最前端,第二送风口17设置于竖直平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的内表面使得气流向远离另一送风部10的方向流出。这种设置同样有利于扩大第一送风口11的出风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接近第二边缘。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能够运动预设位置处。第一导风板的内表面的前端切面与竖直参考平面的夹角为第一夹角。第二导风板的内表面的前端切面与竖直参考平面的夹角为第二夹角。在预设位置处,第一夹角小于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大于6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装置12包括多个导风板,每个导风板的前表面为弧形面,在关闭第一送风口11时,第二边缘以及每个导风板的前表面处于同一圆弧面上。这种设置使得空调室内机外观协调,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的前表面的中线所在的切面与参考平面之间的朝前夹角为40°至90°,优选地,朝前夹角为56°。第二导风板的前表面的中线所在的切面与参考平面之间的朝前夹角为70°至90°之间,优选地,朝前夹角为8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送风口17的出风方向与竖向参考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50°。优选地,夹角为70°。这种设置进一步地增大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角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弧形板的迎风面的前端边缘处的切面与竖直参考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50°。优选地,弧形板的迎风面的前端边缘处的切面与竖直参考平面之间的夹角为70°。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送风部,两个所述送风部横向排列,每个所述送风部前侧开设有竖条形的第一送风口,两个所述送风部间隔设置,以使两个所述送风部之间形成引风间隔;
出风部,所述出风部设置于所述引风间隔内,所述出风部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朝向斜上方、斜下方和/或前方,所述出风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送风口上下方向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部设置于所述引风间隔的底端;
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
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朝向前方,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朝向斜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出风部的前侧,且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边缘高于所述第一送风口的下边缘;
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下边缘低于所述第一送风口的下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部封闭所述引风间隔对应的所述出风部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出风部的顶部;
所述第二出风口内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出风导向板;
每个所述出风导向板沿横向延伸,每个所述出风导向板的上边缘处于所述出风导向板的下边缘斜前方;
每个所述出风导向板平行且间隔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下边缘处设置有向前上方延伸的扬风面,由后向前,所述扬风面的高度逐渐提高;
所述扬风面的侧边缘分别位于两个所述送风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格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下壳部;所述下壳部设置于两个所述送风部的下方;
所述下壳部内设置有引风风机和水洗模块,所述下壳部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室内空间和/或室外空间连通;
所述引风风机促使气流依次经过所述进风口、所述水洗模块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
所述扬风面为所述下壳部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扬风面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加水凹槽;
所述加水凹槽与所述水洗模块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部包括:
出风本部,所述出风本部的前侧具有沿所述出风本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的两个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边缘分别为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出风本部的表面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边缘的导风区域;所述导风区域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对设置的边缘为第三边缘;
导风体,所述导风体设置在所述导风区域的前侧;所述导风体包括设置于所述导风体的前侧的第一导风面,所述第一导风面具有第四边缘和第五边缘,所述第四边缘接近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五边缘接近所述第三边缘,且所述第五边缘处于所述第四边缘的斜前方;所述导风体和所述导风区域之间为导风通道;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导风体的具有所述第四边缘的端部之间的间隔为所述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三边缘与所述导风体的具有所述第五边缘的端部之间的间隔为第二送风口;所述导风通道连通所述连通口和所述第二送风口;
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送风口处,用于在所述第一送风口的宽度方向上引导出风,且可运动到与所述第一导风面限定出广角风道的广角导风位置;
所述导风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可运动到与所述第一导风面限定出广角风道的广角导风位置。
CN202321328002.4U 2023-05-29 2023-05-29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202058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8002.4U CN220205892U (zh) 2023-05-29 2023-05-29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8002.4U CN220205892U (zh) 2023-05-29 2023-05-29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5892U true CN220205892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41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28002.4U Active CN220205892U (zh) 2023-05-29 2023-05-29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58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25287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2032847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2113274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6693750U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5143527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11993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020589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11992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448461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872186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6976916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6989387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307996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674463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5143524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5143526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5164280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050695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355550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035555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35555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50695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06191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187061U (zh) 空调器
CN220205894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