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61911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61911U CN220061911U CN202321335599.5U CN202321335599U CN220061911U CN 220061911 U CN220061911 U CN 220061911U CN 202321335599 U CN202321335599 U CN 202321335599U CN 220061911 U CN220061911 U CN 2200619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outlet
- edge
- indoor unit
- front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两个出风部。两个出风部横向排列,出风部的前侧设置有竖条形的第一出风区域,第一出风区域上具有多个上下排列的第一出风口。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多个第一出风口使得空调室内机具有多种出风模式,比如,根据客户的情况设定某个高度以上或者以下的第一出风口不吹风,或者,两个出风部上的不同高度的第一出风口出风,从而满足用户多种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室内机一般都只有一个出风口,具有难以满足不同送风需求用户共处一室、广角送风角度小、或者无法实现分区输送软风的缺点。如何满足用户对空调室内机的多种出风模式的需求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空调室内机,能够实现空调室内机的多种出风模式,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送风体验。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两个出风部;
两个所述出风部横向排列,每个所述出风部的前侧设置有竖条形的第一出风区域,所述第一出风区域上具有多个上下排列的第一出风口。
可选地,每个所述出风部的前侧还设置有竖条形的第二出风区域,所述第二出风区域上具有一个第二出风口或多个上下排列的第二出风口;
所述第二出风口靠近另一所述出风部,或者所述第一出风口靠近另一所述出风部。
可选地,多个上下排列的所述第一出风口间隔设置;
多个上下排列的所述第二出风口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或所述第二出风口为微孔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靠近另一所述出风部;
所述第一出风口具有竖向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接近另一个所述出风部;
所述出风部的前侧表面中连接于所述第一边缘的表面部分的另一边缘为前侧边缘;
所述第一边缘至所述前侧边缘的横向方向上距离为15mm至20mm。
可选地,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所在的平面与一竖直且前后延伸的参考平面之间的朝前夹角为60°至70°。
可选地,每个所述出风部的前侧还设置有竖条形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具有竖向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三边缘接近另一个所述出风部;
所述第一边缘至所述第二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与所述第三边缘至所述第四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之和与对应的所述出风部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之比为0.4至0.7;
所述第三边缘至所述第四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与所述第一边缘至所述第二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之比为0.4至0.7。
可选地,每个所述出风部包括:
连接于所述第二边缘的第一导风面,所述第一导风面包括所述第二边缘和所述第三边缘,所述第二边缘处于所述第三边缘的斜后方;
两个导风装置,每个所述导风装置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所述导风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宽度方向上引导出风且可运动到与所述第一导风面限定出广角风道的广角导风位置;所述导风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导风板;
所述第一导风面为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半径为50mm至55mm。
可选地,所述出风部还包括:
出风本部,所述出风本部的前侧具有沿所述出风本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的两个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边缘分别为所述第一边缘和第五边缘;所述出风本部的表面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五边缘的导风区域;所述导风区域与所述第五边缘相对设置的边缘为所述第四边缘;
导风体,所述导风体设置在所述导风区域的前侧;所述导风体包括设置于所述导风体的前侧的所述第一导风面;所述导风体和所述导风区域之间为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连通所述连通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出风口为微孔出风口;
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有多个弧形板,多个所述弧形板平行,多个所述弧形板朝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前方凸起,以使经过所述弧形板的出风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接近所述第四边缘的前侧方吹出;
两个所述出风部间隔设置,以使两个所述出风部之间形成引风间隔;
两个所述出风部关于所述参考平面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多个第一出风口使得空调室内机具有多种出风模式,比如,根据客户的情况设定某个高度以上或者以下的第一出风口吹出气流,或者,两个出风部上的不同高度的第一出风口吹出气流,或者,多个第一出风口具有不同的出风角度,使得空调室内机具有高度方向上不同的出风角度,从而满足用户多种使用需求。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其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耦合”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前视图,参考图2至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两个出风部10。两个出风部10横向排列,出风部10的前侧设置有竖条形的第一出风区域,第一出风区域上具有多个上下排列的第一出风口11。
多个第一出风口11使得空调室内机具有多种出风模式,比如,根据客户的情况设定某个高度以上或者以下的第一出风口11吹出气流,或者,两个出风部10上的不同高度的第一出风口11吹出气流,或者,多个第一出风口11具有不同的出风角度,使得空调室内机具有高度方向上不同的出风角度,从而满足用户多种使用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风部10的前侧还设置有第二出风区域,第二出风区域上具有一个第二出风口17。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区域上具有多个上下排列的第二出风口17。多个第二出风口17可以与多个第一出风口11配合出风,也可以单独出风,既能增加出风区域,又使得空调室内机具有更多的出风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出风口17靠近另一出风部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1靠近另一出风部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上下排列的第一出风口11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上下排列的第二出风口17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1为微孔出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出风口17为微孔出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出风口11靠近另一出风部10。第一出风口11具有竖向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第一边缘接近另一个出风部10。所述出风部的前侧表面中连接于所述第一边缘的表面部分的另一边缘为前侧边缘,也就是说,每个出风部的前侧表面靠近另一出风部的边缘为前侧边缘。第一边缘至对应的前侧边缘的横向方向上距离为15mm至20mm。优选地,该距离为17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在的平面与一竖直且前后延伸的参考平面的朝前夹角为A,A为60°至70°。优选地,A为67°。这种设置使得第一出风口11“前置”,使得从第一出风口11吹出的气流更靠前,更有利于向两侧流动,这种设置有利于增大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角度,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二出风口17具有竖向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第三边缘接近另一个出风部10。第一边缘至第二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为d1,第三边缘至第四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为d2,d1和d2之和与出风部10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厚度D之比为0.4至0.7。优选地,d1和d2之和与D之比为0.55。这种设置保证出风部10前侧具有合适大小的出风面,保证了空调室内机具有合适的出风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三边缘至第四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d2与第一边缘至第二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d1之比为0.4至0.7。优选地,d2和d1之比为0.55。也就是说,第一出风口11要明显地大于第二出风口17。这种设置保证第一出风口11是主要的出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出风部10关于参考平面对称设置。对称设置的出风部10使得空调室内机的造型稳重,符合国人的审美。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两个出风部10间隔设置,以使两个出风部10之间形成引风间隔20。当两个第一出风口向前吹出气流时,依靠负压带动引风间隔20内的空气向前流动,从而使这些空气与两个第一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混合在一起,起到匀风的作用。在制冷时,提高了出风温度,不至于风太“硬”,产生了“软”风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风部10内均设置有出风风道和旁通风道,每个出风风道的前端与对应的第一出风口11的边缘连接,每个旁通风道与对应的出风风道连通,每个旁通风道与对应的第二出风口17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风部10具有连接于第二边缘的第一导风面32。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两个导风装置12,每个导风装置12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一出风口11处,用于在第一出风口11的宽度方向上引导出风且可运动到与第一导风面32限定出广角风道的广角导风位置。
工作时,出风部10上的导风装置12转动以引导从第一出风口11吹出的气流的方向,特别地,当导风装置12转至广角导风位置时,至少一部分从第一出风口11吹出的气流进入由第一导风面32和导风装置12限定出的广角风道内,并朝远离另一个出风部10的方向吹出,从而扩大了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角度,进而使得两个出风部10的出风角度更大,从而满足用户对空调室内机的广角送风的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导风面为圆弧面,圆弧面的半径为R,R为50mm至55mm。优选地,R为52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部的前侧表面中连接于所述第一边缘的表面部分的另一边缘为前侧边缘,第一边缘至前侧边缘的横向方向上距离为15mm至20mm。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在的平面与一竖直且前后延伸的参考平面的朝前夹角为A,A为60°至70°。d1和d2之和与出风部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厚度D之比为0.4至0.7。d2和d1之比为0.4至0.7。第一导风面为圆弧面,圆弧面的半径为R,R为50mm至55mm。这种设置可以使得两个出风部兼顾广角送风和匀风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出风部具有四个第一出风口和具有微风出风口的第二出风口。工作时,空调室内机具有多种吹出气流的模式。如图2所示,导风装置关闭第一出风口,气流均从第二出风口吹出,为全微风模式。如图5所示,导风装置沿前后方向延伸,完全打开第一出风口,为全强风模式。如图9所示,右侧导风装置关闭第一出风口,左侧导风装置沿前后方向延伸,完全打开对应的第一出风口,为左强风右微风模式。如图4所示,左侧导风装置关闭第一出风口,右侧导风装置沿前后方向延伸,完全打开对应的第一出风口,为右强风左微风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风部都可以单独调控,实现强风和微风两种模式。因此,左侧四个第一出风口和右侧四个第一出风口,共计八个第一出风口,根据用户需求,最多可实现二百五十六种送风组合方式。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风部也可以有两个、三个等多个第一出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风部10包括出风本部和导风体30。出风本部的前侧具有沿出风本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连通口。连通口的两个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边缘分别为第一边缘和第五边缘。出风本部的表面包括连接于第五边缘的导风区域。导风区域与第五边缘相对设置的边缘为第四边缘。导风体30设置在导风区域的前侧。导风体30包括设置于导风体30的前侧的第一导风面32,第一导风面32具有第二边缘和第三边缘,且第三边缘处于第二边缘的斜前方。导风体30和导风区域之间为旁通风道。旁通风道连通连通口和第二出风口17。
在这些实施中,通过设置出风本部和导风体,实现了每个出风部10上均具有两个出风口和第一导风面,进而在实现空调室内机广角出风的前提下,又使得造型新颖,一举两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出风口17处设置有出风结构18,出风结构18使得第二出风口为微孔出风口,出风结构18使得经过第二出风口17的出风朝向第二出风口17的接近第四边缘的前侧方吹出。也就是说,进入旁通风道的风,经过出风结构18后也能够改变出风方向,扩大出风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出风结构18包括多个弧形板,多个弧形板平行设置,多个弧形板朝第一出风口11的前方凸起,以使经过弧形板的出风朝向第二出风口17的接近第四边缘的前侧方吹出。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17处设置有出风结构18,出风结构18使得经过第二出风口17的出风朝向第二出风口17的正前方吹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旁通风道的进口处设置有进风结构19,以将经过旁通风道的进口的风打散。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进风结构19为微孔板,微孔板沿长度方向的两个边缘分别于第五边缘和第二边缘连接。一部分连通口的出风经过微孔板被微孔打散,成为微风,从而使得出风更加“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微孔水平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风体30还包括处于第一导风面32后侧的第二导风面31,第一导风面32为向远离旁通风道的方向拱起的弧面。第二导风面31具有连接于第二边缘的平面区域,平面区域的远离第一边缘的一端处于第二边缘的斜前方。设置第二导风面31可以减小风阻,可使经过进风结构19进入旁通风道的风更容易经过出风结构18后吹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结构18、进风结构19和导风体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导风装置12包括至少一个导风板,导风装置运动到导风位置时,最接近导风体30的导风板的接近导风体30的边缘处于第一导风面32的前侧。这种设置可以使得经过最接近导风体30的导风板和第一导风面32之间形成了广角风道。优选地,导风装置12包括两个导风板。两个导风板沿第一出风口11宽度方向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出风部10还包括连接于连通口的风道,风道的连接于第五边缘的风道壁在第五边缘处的切面为参考切面。导风体处于参考切面的远离第一出风口的一侧。这种设置既有利于广角导风又不会阻碍连通口的出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从后向前,引风间隔20宽度逐渐减小。引风间隔20的上述设置有利于引风间隔20后侧的空气进入同时也有利于引风间隔20内的空气以较快的速度吹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缘至出风部10最前端所在的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的距离与出风部10的沿前后方向的最大厚度的比值小于0.3。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缘至出风部10最前端所在的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的距离与出风部10的沿前后方向的最大厚度的比值小于0.17。进一步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缘至出风部10最前端所在的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的距离与出风部10的沿前后方向的最大厚度的比值等于0.135。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边缘至出风部10最前端所在的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的距离与出风部10的沿前后方向的最大厚度的比值来保证第一出风口11“前置”,使得从第一出风口11吹出的气流更靠前,这种设置有利于增大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角度,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缘至第四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与出风部10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3。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缘至第四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与出风部10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4。进一步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边缘至第三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与出风部10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之比等于0.64。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边缘至第四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与出风部10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之比保证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7的出风范围,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范围和出风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风本部的侧壁上均设置有与连通口连通的进风口16。每个出风本部内均设置有风机,风机引导空气进入出风本部,从连通口吹出。风机为贯流风机14。至少一个出风本部内设置有换热器15。当两个出风本部中一个吹换热气流时,换热气流、非换热气流和引风间隔20内的空气在空调室内机前方混合,从而使的混合后的气流的温度更接近室温,从而使的出风柔和。当两个出风本部都吹换热气流时,换热气流和引风间隔20内的空气在空调室内机前方混合,同样使的出风柔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具有多个出风模式。如图3所示,导风装置12关闭第一出风口11,从连通口通过的出风都经过进风结构19进入旁通风道并经过出风结构18从第二出风口17吹出,这种出风模式可以称作微风模式。如图5所示,导风装置12沿前后方向延伸,此时第一出风口11打开面积最大,两个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带动引风间隔20内的空气向前流动,此时风量最大,这种出风模式可以称作最大风量模式。如图6所示,两个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朝向彼此出风,两个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带动引风间隔20内的空气向前流动,从而使得混风后的风速更大,有助于向远处送风,这种出风模式可以称作远距送风模式。如图7所示,导风装置12的两个导风板均向导风体30的方向倾斜,两个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均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从而使得两个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主要朝向两侧,这种出风模式可以称作广角环抱风模式。如图8所示,导风装置12的中接近第一边缘的导风板前后延伸,接近导风体30的导风板与第一导风面32形成广角风道,使得经过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角度比较大,这种出风模式可以称作广角匀风模式。如图4所示,其中一个的导风装置关闭且对应的出风部不送风,另一个导风装置导风,这种出风模式可以称作单部送风模式。其中一个导风装置导风,另一个出风部中的换热器关闭,且另一个出风部的进风口与室内环境或者室外环境连通,即,一个出风部出换热风,另一个出风部出非换热的室内风或者新风,这种出风模式可以称作健康送风模式。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出风部;
两个所述出风部横向排列,每个所述出风部的前侧设置有竖条形的第一出风区域,所述第一出风区域上具有多个上下排列的第一出风口;
每个所述出风部的前侧还设置有竖条形的第二出风区域,所述第二出风区域上具有一个第二出风口或多个上下排列的第二出风口;
所述第二出风口靠近另一所述出风部,或者所述第一出风口靠近另一所述出风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出风部间隔设置,以使两个所述出风部之间形成引风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多个上下排列的所述第一出风口间隔设置;
多个上下排列的所述第二出风口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口或所述第二出风口为微孔出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口靠近另一所述出风部;
所述第一出风口具有竖向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接近另一个所述出风部;
所述出风部的前侧表面中连接于所述第一边缘的表面部分的另一边缘为前侧边缘;
所述第一边缘至所述前侧边缘的横向方向上距离为15mm至2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所在的平面与一竖直且前后延伸的参考平面之间的朝前夹角为60°至7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出风部的前侧还设置有竖条形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具有竖向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三边缘接近另一个所述出风部;
所述第一边缘至所述第二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与所述第三边缘至所述第四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之和与对应的所述出风部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之比为0.4至0.7;
所述第三边缘至所述第四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与所述第一边缘至所述第二边缘在横向方向上的距离之比为0.4至0.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出风部包括:
连接于所述第二边缘的第一导风面,所述第一导风面包括所述第二边缘和所述第三边缘,所述第二边缘处于所述第三边缘的斜后方;
两个导风装置,每个所述导风装置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所述导风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宽度方向上引导出风且可运动到与所述第一导风面限定出广角风道的广角导风位置;所述导风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导风板;
所述第一导风面为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半径为50mm至55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部还包括:
出风本部,所述出风本部的前侧具有沿所述出风本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的两个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边缘分别为所述第一边缘和第五边缘;所述出风本部的表面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五边缘的导风区域;所述导风区域与所述第五边缘相对设置的边缘为所述第四边缘;
导风体,所述导风体设置在所述导风区域的前侧;所述导风体包括设置于所述导风体的前侧的所述第一导风面;所述导风体和所述导风区域之间为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连通所述连通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出风口为微孔出风口;
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有多个弧形板,多个所述弧形板平行,多个所述弧形板朝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前方凸起,以使经过所述弧形板的出风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接近所述第四边缘的前侧方吹出;
两个所述出风部关于所述参考平面对称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35599.5U CN220061911U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35599.5U CN220061911U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61911U true CN220061911U (zh) | 2023-11-21 |
Family
ID=88752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335599.5U Active CN220061911U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61911U (zh) |
-
2023
- 2023-05-29 CN CN202321335599.5U patent/CN22006191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060934B (zh) | 柜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4060933B (zh) | 柜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6693750U (zh) |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4046563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2113274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3577782U (zh) | 用于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射流装置及柜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2431089U (zh) | 用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射流装置及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WO2023130769A1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4060932A (zh) | 柜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5143524A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2006191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WO2023082632A1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6976916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119935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768537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6007053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2050695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6308160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6131989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6744630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2050695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5164280A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20355550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20355552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20355553U (zh) | 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