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73198U - 线缆固定装置及光伏构件 - Google Patents

线缆固定装置及光伏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73198U
CN220173198U CN202321296686.4U CN202321296686U CN220173198U CN 220173198 U CN220173198 U CN 220173198U CN 202321296686 U CN202321296686 U CN 202321296686U CN 220173198 U CN220173198 U CN 2201731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cable
wall
fixing device
fixtur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9668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森
杨飞
程毅
李波
田晗旭
李宁
曹志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ko Solar Co Ltd
Jinko Solar Hai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ko Solar Co Ltd
Jinko Solar Hai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ko Solar Co Ltd, Jinko Solar Hai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ko Sol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9668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731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731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731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及光伏构件,线缆固定装置包括本体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沿线缆固定装置的长度方向,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别设置于本体部的两侧;第一夹持部用于与彩钢瓦的角驰部连接;第二夹持部用于与光伏组件的线缆连接,使得线缆的至少部分位于光伏组件与彩钢瓦之间并处于悬空状态,降低了线缆与彩钢瓦接触的风险,降低了空腔内存在积水导致线缆被腐蚀损坏的风险,同时,降低了线缆破损后与彩钢瓦接触导致光伏组件被彩钢瓦短路的风险,延长了线缆的使用寿命,并提升了线缆以及光伏组件的工作稳定性,并有利于提升光伏构件的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线缆固定装置及光伏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及光伏构件。
背景技术
光伏构件是太阳能发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光伏构件包括多个彩钢瓦以及多个安装在彩钢瓦上的光伏组件,相邻的光伏组件通过线缆串联。
现有技术中,线缆位于光伏组件与彩钢瓦围成的空腔内,且线缆在重力的作用下下垂并搭放在彩钢瓦上,当线缆被腐蚀破损、彩钢瓦上存在积水时,存在线缆短路导致光伏组件之间的电连接失效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及光伏构件,能够将线缆悬空固定在光伏组件背面。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包括本体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沿线缆固定装置的长度方向,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别设置于本体部的两侧;第一夹持部用于与彩钢瓦的角驰部连接;第二夹持部用于与光伏组件的线缆连接。
在本申请中,在光伏组件与彩钢瓦之间设置线缆固定装置,使得线缆的至少部分位于光伏组件与彩钢瓦之间并处于悬空状态,降低了线缆与彩钢瓦接触的风险,降低了空腔内存在积水导致线缆被腐蚀损坏的风险,同时,降低了线缆破损后与彩钢瓦接触导致光伏组件被彩钢瓦短路的风险,延长了线缆的使用寿命,并提升了线缆以及光伏组件的工作稳定性,并有利于提升光伏构件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包括沿线缆固定装置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壁,第一壁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倾斜壁,第一倾斜壁的延伸方向与线缆固定装置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α1满足:90°<α1<180°;第一倾斜壁远离第一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倾斜壁,本体部与第二倾斜壁连接,第二倾斜壁的延伸方向与线缆固定装置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α2满足:0<α2<90°;第一壁、第一倾斜壁和第二倾斜壁围成用于容纳角驰部的第一夹持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线缆固定装置的长度方向,第二倾斜壁包括对称设置于第一壁两侧的第二壁和第三壁;第二壁远离第一倾斜壁的一端与本体部连接;第三壁远离第一倾斜壁的一端设置有支撑壁,沿线缆固定装置的长度方向,支撑壁向远离本体部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持部包括沿线缆固定装置的长度方向分布的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均与本体部连接,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和本体部的一部分围成第二夹持空间,第二夹持空间用于容纳线缆的一部分;第二夹持臂向靠近第一夹持臂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持臂包括向靠近第一夹持臂的方向倾斜延伸的夹持本体,夹持本体远离本体部的一端设置有弯折段,弯折段向远离第一夹持臂的方向弯折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线缆固定装置的厚度方向,夹持本体的高度H1满足:2mm≤H1≤10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线缆固定装置的长度方向,第二夹持臂与第一夹持臂的最小距离L1满足:2mm≤L1≤1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线缆固定装置的长度方向,本体部与第二夹持部的总长度L2满足:L2≤30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线缆固定装置的长度L3满足:10mm≤L3≤80mm。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光伏构件,包括:多个彩钢瓦,彩钢瓦包括沿自身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公肋和母肋,公肋与相邻彩钢瓦的母肋固定连接并形成锁边,公肋与母肋之间设置有角驰部;多个光伏组件,光伏组件通过夹具安装于彩钢瓦,夹具与锁边连接,相邻的光伏组件通过线缆电连接,光伏组件与彩钢瓦围成空腔,线缆的至少部分位于空腔内;以上任一项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线缆固定装置的第一夹持部与角驰部连接,线缆与第二夹持部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光伏构件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线缆固定装置与彩钢瓦在一种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线缆固定装置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前视图;
图5为图3中第一夹持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第二夹持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彩钢瓦;
011-公肋;
012-母肋;
013-角驰部;
014-底板;
02-光伏组件;
03-夹具;
04-空腔;
05-线缆固定装置;
1-本体部;
2-第一夹持部;
21-第一壁;
22-第一倾斜壁;
23-第二倾斜壁;
231-第二壁;
232-第三壁;
233-支撑壁;
24-第一夹持空间;
3-第二夹持部;
31-第一夹持臂;
32-第二夹持臂;
321-夹持本体;
322-弯折段;
33-第二夹持空间。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构件,如图1所示,包括彩钢瓦01和安装在彩钢瓦01上的光伏组件02,如图2所示,彩钢瓦01包括沿自身宽度方向X相对设置的公肋011和母肋012,公肋011与相邻彩钢瓦01的母肋012固定连接并形成锁边,公肋011与母肋012之间设置有沿彩钢瓦01厚度方向Z凸起的角驰部013,以增加彩钢瓦01的抗风揭性能;公肋011与角驰部013之间、母肋012与角驰部013之间均连接有底板014;彩钢瓦01的锁边处固定有夹具03,在彩钢瓦01的宽度方向X上,光伏组件02的两端固定在夹具03上。一个彩钢瓦01上设置有多个沿彩钢瓦01的长度方向Y分布的光伏组件02,相邻的光伏组件02通过线缆电连接,线缆的至少部分位于光伏组件02与彩钢瓦01围成的空腔04内。
如图2所示,光伏构件还包括线缆固定装置05,如图3和图4所示,线缆固定装置05设置有沿彩钢瓦01的宽度方向X延伸的本体部1,本体部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夹持部2,第一夹持部2与彩钢瓦01的角驰部013固定,本体部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夹持部3,第二夹持部3位于空腔04内,且沿彩钢瓦01的厚度方向Z,第二夹持部3位于光伏组件02与彩钢瓦01之间,线缆与第二夹持部3连接。其中,线缆固定装置05的长度方向平行与彩钢瓦01的宽度方向X,线缆固定装置05的宽度方向平行于彩钢瓦01的长度方向Y,线缆固定装置05的高度方向平行于彩钢瓦01的厚度方向Z,为了便于叙述,以下均简称为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
在本实施例中,在光伏组件02与彩钢瓦01之间设置线缆固定装置05,线缆与线缆固定装置05连接,在第三方向Z上,使得线缆的至少部分位于光伏组件02与彩钢瓦01之间并处于悬空状态,降低了线缆与彩钢瓦01接触的风险,降低了空腔04内存在积水导致线缆被腐蚀损坏的风险,同时,降低了线缆破损后与彩钢瓦01接触导致光伏组件02被彩钢瓦01短路的风险,从而延长了线缆的使用寿命,并提升了线缆以及光伏组件02的工作稳定性,并有利于提升光伏构件的使用安全性。
在光伏构件安装过程中,先将第一夹持部2与角驰部013连接,使得线缆固定装置05安装在彩钢瓦01上,再安装光伏组件02。因此,线缆固定装置05通过第一夹持部2固定在彩钢瓦01上,简化了线缆固定装置05的安装方式,同时,在第三方向Z上,线缆固定装置05位于光伏组件02与彩钢瓦01之间,即光伏组件02覆盖在线缆固定装置05的上方,降低了线缆固定装置05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老化、损坏的风险,从而有利于延长线缆固定装置05的使用寿命,并有利于提升线缆固定装置05的工作稳定性。
其中,线缆固定装置05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线缆固定装置05沿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本申请实施例对线缆固定装置05的具体数量不做特殊限定。
其中,线缆固定装置05的材料厚度t满足:0.3mm≤t≤2mm,具体地,线缆固定装置05的材料厚度可以为0.3mm、0.56mm、1mm、1.6mm、2mm等。
在本实施例中,若线缆固定装置05的材料厚度较小,即t<0.3mm,则线缆固定装置05的强度较差,在线缆固定装置05受到外力作用时,存在变形、损坏的风险;若线缆固定装置05的材料厚度较大,即t>2mm,增加了线缆固定装置05的材料成本,同时,在线缆固定装置05夹持在角驰部013上并位于角驰部013与光伏组件02之间时,在第三方向Z上,存在线缆固定装置05的厚度较大而顶起光伏组件02的风险,导致光伏组件02局部向上凸起变形。因此,0.3mm≤t≤2mm,能够在增加线缆固定装置05的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了线缆固定装置05顶起光伏组件02导致光伏组件02变形的风险,从而增加了光伏组件02在彩钢瓦01上安装的平整性。
本体部1的厚度t1满足:0.8mm≤t1≤1.2mm,具体地,本体部1的材料厚度可以为0.8mm、0.86mm、1mm、1.1mm、1.2mm等,本申请实施例以本体部1的厚度为1mm为例。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夹持部2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壁21,第一壁21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倾斜壁22,第一倾斜壁22远离第一壁2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倾斜壁23,本体部1与第二倾斜壁23连接,第一壁21、第一倾斜壁22和第二倾斜壁23围成第一夹持空间24,角驰部01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夹持空间24内,其中,第一倾斜壁2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之间的夹角α1满足:90°<α1<180°,具体地,第一倾斜壁2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之间的夹角可以为91°、102°、119°、154°、165.4°、172°、179°等,第二倾斜壁2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之间的夹角α2满足:0<α2<90°,具体地,第二倾斜壁2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11°、25.6°、34°、49°、57°、69°、71°、82.7°、89°等。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壁21的两端设置倾斜延伸的第一倾斜壁22,第一倾斜壁22的一端设置于倾斜延伸的第二倾斜壁23,使得第一夹持空间24的轮廓形状与角驰部013的轮廓形状相匹配,从而增加了角驰部013与第一夹持部2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了角驰部013与线缆固定装置05的连接稳固性。
在线缆固定装置05与角驰部013连接的过程中,第二倾斜壁23能够在第一方向X上发生弹性变形,使得第一夹持空间24开口位置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增加,从而便于角驰部013伸入第一夹持空间24内,当角驰部013在第一方向X上具有最大尺寸的部分伸入第一夹持空间24后,第二倾斜壁23在自身回弹力的作用下进行变形回复,使得第一夹持空间24开口位置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减小,从而夹紧角驰部013,以完成第一夹持部2与角驰部013的夹持固定。
其中,如图4所示,顶壁与第一倾斜壁22之间通过半径为R1的圆弧平滑过渡,2.5mm≤R1≤4.5mm,具体地,R1可以为2.5mm、3mm、4.1mm、4.5mm等,第一倾斜壁22与第二倾斜壁23之间通过半径为R2的圆弧平滑过渡,2.5mm≤R2≤4.5mm,具体地,R2可以为2.5mm、3mm、4.1mm、4.5mm等,第二倾斜壁23与本体部1之间通过半径为R3的圆弧平滑过渡,0.5mm≤R3≤2.5mm,具体地,R3可以为0.5mm、1mm、2.1mm、2.5mm等。
在本实施例中,顶壁与第一倾斜壁22之间、第一倾斜壁22与第二倾斜壁23之间、第二倾斜壁23与本体部1之间均通过圆弧平滑过渡,降低了在线缆固定装置05运输、安装、使用过程中划伤操作者或角驰部013的风险,从而提升了线缆固定装置05的使用安全性。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沿第一方向X,第二倾斜壁23包括对称设置于第一壁21两侧的第二壁231和第三壁232;第二壁231远离第一倾斜壁22的一端与本体部1连接;第三壁232远离第一倾斜壁22的一端设置有支撑壁233,沿第一方向X,支撑壁233向远离本体部1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三方向Z上,当线缆固定装置05在外力作用下向靠近彩钢瓦01的方向倾斜时,本体部1能够与角驰部013抵接,以限制线缆固定装置05的倾斜角度,当线缆固定装置05在外力作用下向靠近光伏组件02的方向倾斜时,支撑壁233能够与角驰部013抵接,以限制线缆固定装置05的倾斜角度,从而降低了线缆固定装置05在外力作用下倾斜而脱离角驰部013的风险,提升了线缆固定装置05与角驰部013连接的稳固性。
其中,支撑壁233与第三壁232之间通过半径为R4的圆弧平滑过渡,0.5mm≤R4≤2.5mm,具体地,R4可以为0.5mm、1mm、2.1mm、2.5mm等,以降低角驰部013被挂伤的风险。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二夹持部3包括沿第一方向X分布的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32,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32均与本体部1连接,第一夹持臂31、第二夹持臂32和本体部1的一部分围成第二夹持空间33,第二夹持空间33用于容纳线缆的一部分;在第一方向X上,第二夹持臂32远离本体部1的一端向靠近第一夹持臂31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持臂32倾斜延伸,使得第二夹持空间33的开口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较小,在安装过程中,第二夹持臂32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使得线缆进入第二夹持空间33的内部,当线缆在第一方向X上具有最大尺寸的部分进入第二夹持空间33的内部后,第二夹持臂32回弹以夹持线缆,从而限制线缆在第三方向Z上的运动,并降低了线缆离开第二夹持空间33的风险。因此,第二夹持臂32倾斜延伸,在满足第二夹持部3与线缆的连接稳固性的同时,简化了第二夹持部3的结构,从而降低了线缆固定装置05的加工成本,从而有利于减小第二夹持部3的尺寸,减小线缆固定装置05所需要的安装空间。
其中,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夹持臂31与第二夹持臂32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大距离为5mm-20mm,即第二夹持空间3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大尺寸在5mm-20mm之间,具体地,第二夹持空间3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大尺寸可以为5mm、11mm、15.4mm、17mm、18.9mm、20mm等。
在本实施例中,若第二夹持空间3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大尺寸小于5mm,则存在第二夹持空间33的尺寸小于线缆的尺寸导致线缆无法完全进入第二夹持空间33;若第二夹持空间33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大尺寸大于20mm,则增加了第二夹持部3的整体长度,增加了线缆固定装置05的材料成本。因此,第一夹持臂31与第二夹持臂32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大距离为5mm-20mm,使得线缆完全进入第二夹持空间33,从而提升了第二夹持部3与线缆连接的稳定性,并提升了线缆固定装置05对线缆固定的可靠性,同时,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线缆固定装置05的材料成本。
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夹持臂31与第二夹持臂32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L1满足:2mm≤L1≤15mm,即第二夹持空间33的开口位置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在2mm-15mm之间,具体地,第一夹持臂31与第二夹持臂32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可以为2mm、5.6mm、7mm、10mm、13.6mm、14.8mm、15mm等。
在本实施例中,若第一夹持臂31与第二夹持臂32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较小,即L1<2mm,则在安装线缆的过程中,第二夹持臂32的变形程度较大,增加了第二夹持臂32损坏的风险;若第一夹持臂31与第二夹持臂32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距离较大,即L1>15mm,则第二夹持空间33的开口尺寸较大,存在第二夹持空间33内的线缆经开口位置脱离第二夹持空间33的风险。因此,2mm≤L1≤15mm,增加了第二夹持部3夹持固定线缆的稳固性,并有利于延长第二夹持部3的使用寿命。
此外,第一夹持臂31的材料厚度在1mm-1.2mm之间,具体地,第一夹持臂31的材料厚度可以为1mm、1.1mm、1.19mm、1.2mm等;第二夹持臂32的厚度在0.8mm-1mm之间,具体地,第二夹持臂32的材料厚度可以为0.8mm、0.9mm、0.91mm、1mm等。
如图4和图6所示,第二夹持臂32包括向靠近第一夹持臂31的方向倾斜延伸的夹持本体321,夹持本体321远离本体部1的一端设置有弯折段322,弯折段322向远离第一夹持臂31的方向弯折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弯折段322,降低了运输、安装、使用过程中操作者或线缆被第二夹持臂32刮伤的风险,从而提升了线缆固定装置05的使用安全性,并有利于延长线缆的使用寿命及工作稳定性。
如图6所示,沿第三方向Z,夹持本体321的高度H1满足:2mm≤H1≤100mm,具体地,夹持本体321的高度可以为2mm、15mm、28mm、37mm、42mm、60mm、81mm、92mm、100mm等。
在本实施例中,若夹持本体321的高度较小,即H1<2mm,则第二夹持空间33在第三方向Z上的尺寸较小,存在线缆的一部分裸露在第二夹持空间33外的风险;若夹持本体321的高度较大,即H1>100mm,则线缆固定装置05安装在角驰部013后,存在第二夹持部3与光伏组件02干涉的风险。因此,2mm≤H1≤100mm,使得线缆能够完全进入第二夹持空间33内,从而提升了线缆固定装置05与线缆的连接稳固性,同时,降低了第二夹持部3与光伏组件02干涉的风险,从而有利于提升线缆固定装置05与光伏组件02的工作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如图6所示,沿第三方向Z,第一夹持臂31的高度H2满足:2mm≤H2≤100mm,具体地,第一夹持臂31的高度可以为2mm、25mm、38mm、47mm、52mm、70mm、91mm、99mm、100mm等。
如图4和图6所示,夹持本体321与本体部1之间通过R5的圆弧平滑过渡,3mm≤R5≤5mm,具体地,R5可以为3mm、3.4mm、4.1mm、4.8mm、5mm等。
在本实施例中,夹持本体321与本体部1平滑过渡,降低了第二夹持臂32变形过程中,夹持本体321与本体部1的连接位置因应力集中而损坏的风险,从而提升了线缆固定装置05的使用寿命。
以上任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沿第一方向X,本体部1与第二夹持部3的总长度L2满足:L2≤300mm,具体地,L2可以为100mm、150mm、200mm、230mm、290mm、300mm等。
在本实施例中,本体部1与第二夹持部3的总长度在300mm以内,降低了本体部1与第二夹持部3的总长度较长的风险,从而有利于降低线缆固定装置05的材料成本,同时,降低了本体部1的长度,从而降低了在线缆重力的影响下本体部1弯折、损坏的风险,从而有利于延长线缆固定装置05的使用寿命,并提升了线缆固定装置05的工作稳定性。
此外,如图4所示,沿第一方向X,线缆固定装置05的长度L3满足:10mm≤L3≤80mm,具体地,线缆固定装置05的长度可以为10mm、25mm、37mm、42mm、53mm、68mm、79mm、80mm等。
在本实施例中,若线缆固定装置05的长度较小,即L3<10mm,则线缆与角驰部013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较小,存在线缆与角驰部013接触的风险;若线缆固定装置05的长度较大,则增加了线缆固定装置05的材料成本,并降低了本体部1的结构强度。因此,10mm≤L3≤80mm,降低了线缆与角驰部013接触的风险,从而提升了线缆、光伏组件02的工作稳定性及使用寿命,同时,降低了线缆固定装置05的材料成本,并有利于延长线缆固定装置05的使用寿命。
以上任一实施例中,线缆固定装置05的材质为橡胶或塑料,以便于线缆固定装置05的局部进行变形从而夹持角驰部013或线缆。具体地,可以为EPDM橡胶(三元乙丙橡胶)或硅橡胶,本申请实施例对线缆固定装置05的具体材质不做特殊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固定装置(05)包括本体部(1)、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沿所述线缆固定装置(05)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夹持部(2)和所述第二夹持部(3)分别设置于所述本体部(1)的两侧;
所述第一夹持部(2)用于与彩钢瓦(01)的角驰部(013)连接;
所述第二夹持部(3)用于与光伏组件(02)的线缆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2)包括沿所述线缆固定装置(0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壁(21),所述第一壁(21)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倾斜壁(22),所述第一倾斜壁(2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线缆固定装置(05)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α1满足:90°<α1<180°;
所述第一倾斜壁(22)远离所述第一壁(2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倾斜壁(23),所述本体部(1)与所述第二倾斜壁(23)连接,所述第二倾斜壁(2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线缆固定装置(05)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α2满足:0<α2<90°;
所述第一壁(21)、所述第一倾斜壁(22)和所述第二倾斜壁(23)围成用于容纳所述角驰部(013)的第一夹持空间(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线缆固定装置(05)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倾斜壁(23)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壁(21)两侧的第二壁(231)和第三壁(232);
所述第二壁(231)远离所述第一倾斜壁(22)的一端与所述本体部(1)连接;
所述第三壁(232)远离所述第一倾斜壁(22)的一端设置有支撑壁(233),沿所述线缆固定装置(05)的长度方向,所述支撑壁(233)向远离所述本体部(1)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3)包括沿所述线缆固定装置(05)的长度方向分布的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32),所述第一夹持臂(31)和所述第二夹持臂(32)均与所述本体部(1)连接,所述第一夹持臂(31)、所述第二夹持臂(32)和所述本体部(1)的一部分围成第二夹持空间(33),所述第二夹持空间(33)用于容纳所述线缆的一部分;
所述第二夹持臂(32)向靠近所述第一夹持臂(31)的方向倾斜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臂(32)包括向靠近所述第一夹持臂(31)的方向倾斜延伸的夹持本体(321),所述夹持本体(321)远离所述本体部(1)的一端设置有弯折段(322),所述弯折段(322)向远离所述第一夹持臂(31)的方向弯折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线缆固定装置(05)的厚度方向,所述夹持本体(321)的高度H1满足:2mm≤H1≤100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线缆固定装置(05)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夹持臂(32)与所述第一夹持臂(31)的最小距离L1满足:2mm≤L1≤15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线缆固定装置(05)的长度方向,所述本体部(1)与所述第二夹持部(3)的总长度L2满足:L2≤300m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固定装置(05)的长度L3满足:10mm≤L3≤80mm。
10.一种光伏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构件包括:
多个彩钢瓦(01),所述彩钢瓦(01)包括沿自身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公肋(011)和母肋(012),所述公肋(011)与相邻所述彩钢瓦(01)的所述母肋(012)固定连接并形成锁边,所述公肋(011)与所述母肋(012)之间设置有角驰部(013);
多个光伏组件(02),所述光伏组件(02)通过夹具(03)安装于所述彩钢瓦(01),所述夹具(03)与所述锁边连接,相邻的所述光伏组件(02)通过线缆电连接,所述光伏组件(02)与所述彩钢瓦(01)围成空腔(04),所述线缆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腔(04)内;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05),所述线缆固定装置(05)的所述第一夹持部(2)与所述角驰部(013)连接,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二夹持部(3)连接。
CN202321296686.4U 2023-05-25 2023-05-25 线缆固定装置及光伏构件 Active CN2201731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96686.4U CN220173198U (zh) 2023-05-25 2023-05-25 线缆固定装置及光伏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96686.4U CN220173198U (zh) 2023-05-25 2023-05-25 线缆固定装置及光伏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73198U true CN220173198U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53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96686.4U Active CN220173198U (zh) 2023-05-25 2023-05-25 线缆固定装置及光伏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731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74257U (zh) 弹性夹持件、接触轨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光伏组件接线盒
CN1734851A (zh) 浮动结构的连接器
CN220173198U (zh) 线缆固定装置及光伏构件
CN210780666U (zh) 一种光伏组件安装架及光伏系统
CN219938310U (zh) 线缆固定装置及光伏构件
CN217823320U (zh) 导电排及计算设备
CN203052558U (zh) 一种光源固定结构
JP7159009B2 (ja) モジュール設置具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設置構造
JP2015005685A (ja) 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
CN216598823U (zh) 一种线缆安装装置
CN220272821U (zh) 电气防溅盒
CN211716333U (zh) 面板灯
CN217389251U (zh) 电源盒的防护固定装置
CN111446919B (zh) 一种光伏逆变器的固接系统
CN116722796A (zh) 一种光伏构件
CN217175417U (zh) 一种新型屋面光伏紧固卡片
CN216563635U (zh) 一种浮动连接器及其母座
CN210511110U (zh) 一种led模组及照明装置
CN216751679U (zh) 一种用于光伏装置的接线盒体
CN214534231U (zh) 缓冲光伏板
CN218819116U (zh) 一种工业连接器的固定安装结构
CN218628710U (zh) 一种母线槽温度传感器
CN211183861U (zh) 光伏连接器固定装置
CN216128391U (zh) 一种卡接结构及电动自行车
CN213007864U (zh) 一种报警器本体的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