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67660U - 双层帐篷 - Google Patents
双层帐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167660U CN220167660U CN202320380863.0U CN202320380863U CN220167660U CN 220167660 U CN220167660 U CN 220167660U CN 202320380863 U CN202320380863 U CN 202320380863U CN 220167660 U CN220167660 U CN 2201676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nt
- tent cloth
- opening
- cloth
- suppor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21168 barbecu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21178 picnic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层帐篷,包括立柱、篷顶组件和帐篷布组件,立柱设置有四个,四个立柱之间设置有侧帐篷布,四个侧帐篷布形成用于用户活动的空腔。篷顶组件连接于立柱的顶部,包括顶撑机构和四个中部支撑机构,中部支撑机构铰接有支撑脚,支撑脚能够绕铰接点做扇形活动。帐篷布组件包括上帐篷布和下帐篷布,下帐篷布覆盖在中部支撑机构上,下帐篷布的顶部中心具有连通空腔的第一开口,上帐篷布的中心连接于顶撑机构,上帐篷布的周缘连接于支撑脚,上帐篷布位于第一开口的上方,支撑脚转动以带动上帐篷布的周缘撑起或降下,当上帐篷布的周缘撑起,上帐篷布与下帐篷布之间形成第二开口,第二开口连通第一开口和外界,反之则关闭第二开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帐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双层帐篷。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丰富生活内容的追求,户外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放松身心和拓宽视野的主要选择,例如野外烧烤、野炊和野外露营等等,这些项目通常需要搭建帐篷来抵御变换的天气以及应对野外的风沙尘埃。相关技术中,帐篷仅设置单一拉链门具有开口,而拉上拉链后,帐篷内完全密闭,不利于透气,用户需要透气时又要打开帐篷的拉链门,操作繁琐,且不安全,使用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层帐篷,能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双层帐篷,包括立柱、篷顶组件和帐篷布组件,所述立柱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立柱之间设置有侧帐篷布,四个所述侧帐篷布互相连接围设形成用于用户活动的空腔。所述篷顶组件连接于所述立柱的顶部,所述篷顶组件包括顶撑机构和连接于所述顶撑机构的四个中部支撑机构,所述中部支撑机构铰接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能够绕铰接点做扇形活动。所述帐篷布组件包括上帐篷布和下帐篷布,所述下帐篷布覆盖在所述中部支撑机构上,所述下帐篷布的顶部中心具有连通所述空腔的第一开口,所述上帐篷布的中心连接于所述顶撑机构,所述上帐篷布的周缘连接于所述支撑脚,所述上帐篷布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上方,所述支撑脚转动以带动所述上帐篷布的周缘撑起或降下,当所述上帐篷布的周缘撑起,所述上帐篷布与所述下帐篷布之间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外界,反之则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层帐篷,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立柱用以固定支撑整个帐篷,侧帐篷布围设形成用户活动的空腔,帐篷布组件设置在立柱的上方,下帐篷布和侧帐篷布相连接,也可为一体成型,上帐篷布处于降下状态,贴合在下账篷布上,共同围设形成整个帐篷内空间,以供用户在内抵御变换的天气以及应对野外的风沙尘埃。需要说明的是,支撑脚朝向背离下帐篷布方向转动,带动相连接的上帐篷布的边缘撑起,打开第二开口,而第二开口连通第一开口进而连通帐篷内,以起到通风作用。可以理解的是,四个中部支撑机构均设置有支撑脚,四个支撑脚同时撑起上帐篷布,以形成围绕整个帐篷一圈的第二开口,方便空气流通,进一步优化通风效果。而当遇到下雨等恶劣天气时,可通过转动支撑脚进而降下上帐篷布,上帐篷布和下帐篷布相抵,并覆盖第一开口,以密闭帐篷内空间,进而有利于抵御恶劣天气,优化了用户的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脚具有铰接端和活动端,所述铰接端连接于所述中部支撑机构,所述活动端连接于所述上帐篷布的周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活动端为朝向背离所述下账篷布的一侧倾斜翘起,以在所述上帐篷布撑起状态时,增大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顶撑机构呈柱体,四个所述中部支撑机构的端部铰接于所述顶撑机构,所述中部支撑机构转动以实现折叠或打开所述篷顶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顶撑机构的顶面设置有卡扣,所述上帐篷布的下表面中心设置有挂绳,所述挂绳穿过所述卡扣以固定连接所述下帐篷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帐篷布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四个所述立柱之间均设置有伸缩机构,所述立柱的顶部和中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伸缩机构由多个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组成,所述第一支杆和所述第二支杆中部交叉设置并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层帐篷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层帐篷的内部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层帐篷的上帐篷布降下时支撑脚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层帐篷的上帐篷布撑起时支撑脚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立柱100;侧帐篷布101;第一连接件110;第二连接件120;伸缩机构130;第一支杆131;第二支杆132;帐篷布组件200;下帐篷布201;上帐篷布202;中部支撑机构210;顶撑机构211;支撑脚300;连接端310;活动端320;第一开口400;第二开口5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随着人们对丰富生活内容的追求,户外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放松身心和拓宽视野的主要选择,例如野外烧烤、野炊和野外露营等等,这些项目通常需要搭建帐篷来抵御变换的天气以及应对野外的风沙尘埃。相关技术中,帐篷仅设置单一拉链门具有开口,而拉上拉链后,帐篷内完全密闭,不利于透气,用户需要透气时又要打开帐篷的拉链门,操作繁琐,且不安全,使用不便。
为此,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双层帐篷,包括立柱100、篷顶组件和帐篷布组件200,立柱100设置有四个,四个立柱100之间设置有侧帐篷布101,四个侧帐篷布101互相连接围设形成用于用户活动的空腔。篷顶组件连接于立柱100的顶部,篷顶组件包括顶撑机构211和连接于顶撑机构211的四个中部支撑机构210,中部支撑机构210铰接有支撑脚300,支撑脚300能够绕铰接点做扇形活动。帐篷布组件200包括上帐篷布202和下帐篷布201,下帐篷布201覆盖在中部支撑机构210上,下帐篷布201的顶部中心具有连通空腔的第一开口400,上帐篷布202的中心连接于顶撑机构211,上帐篷布202的周缘连接于支撑脚300的活动端320,上帐篷布202位于第一开口400的上方,支撑脚300转动以带动上帐篷布202的周缘撑起或降下,当上帐篷布202的周缘撑起,上帐篷布202与下帐篷布201之间形成第二开口500,第二开口500连通第一开口400和外界,反之则关闭第二开口500。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可以理解的是,立柱100用以固定支撑整个帐篷,侧帐篷布101围设形成用户活动的空腔,帐篷布组件200设置在立柱100的上方,下帐篷布201和侧帐篷布101相连接,也可为一体成型,上帐篷布202处于降下状态,贴合在下账篷布上,共同围设形成整个帐篷内空间,以供用户在内抵御变换的天气以及应对野外的风沙尘埃。需要说明的是,支撑脚300朝向背离下帐篷布201方向转动,带动相连接的上帐篷布202的边缘撑起,打开第二开口500,而第二开口500连通第一开口400进而连通帐篷内,以起到通风作用。可以理解的是,四个中部支撑机构210均设置有支撑脚300,四个支撑脚300同时撑起上帐篷布202,以形成围绕整个帐篷一圈的第二开口500,方便空气流通,进一步优化通风效果。而当遇到下雨等恶劣天气时,可通过转动支撑脚300进而降下上帐篷布202,上帐篷布202和下帐篷布201相抵,并覆盖第一开口400,以密闭帐篷内空间,进而有利于抵御恶劣天气,优化了用户的使用。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可以理解的是,支撑脚300具有铰接端和活动端320,铰接端连接于中部支撑机构210,活动端320连接于上帐篷布202的周缘,支撑脚300通过转轴或铰链连接,可拆卸设置,方便拆装和携带。活动端320为朝向背离下账篷布的一侧倾斜翘起,以在上帐篷布202撑起状态时,增大第二开口500的面积,优化通风效果。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可以理解的是,顶撑机构211呈柱体,四个中部支撑机构210的端部铰接于顶撑机构211,中部支撑机构210转动以实现折叠或打开篷顶组件。可折叠的中部支撑机构210有利于用户折叠携带、搬运,且拆装方便,优化了用户的使用。顶撑机构211的顶面设置有卡扣,上帐篷布202的下表面中心设置有挂绳,挂绳穿过卡扣以固定连接下帐篷布201。上帐篷布202整体也可拆卸,进一步方便用户拆装、携带。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可以理解的是,上帐篷布202的面积不小于第一开口400的面积。以确保上帐篷布202降下能够密闭帐篷内空间,进而有利于抵御恶劣天气,优化了用户的使用。
参照图2,可以理解的是,四个立柱100之间均设置有伸缩机构130,立柱100的顶部和中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10和第二连接件120。伸缩机构130由多个第一支杆131和第二支杆132组成,第一支杆131和第二支杆132中部交叉设置并铰接。四个立柱100与四个立柱100之间的伸缩机构130共同形成了帐篷骨架的主体,伸缩机构130由多个第一支杆131和第二支杆132组成,第一支杆131和第二支杆132中部交叉设置并铰接,第一支杆131和第二支杆132形成双剪式伸缩结构,结构稳定可靠,可确保帐篷骨架张开时的稳定性。
参照图2,可选地,第一连接件110包括主体、设置于主体外壁上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主体设置有第一插接腔,立柱100的端部插设于插接腔内,立柱100两侧的上连接部的端部分别与第一卡槽、第二卡槽连接。可选地,安装耳背向第三支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卡槽,延长支杆卡接于第三卡槽内。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8)
1.一种双层帐篷,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柱,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立柱之间设置有侧帐篷布,四个所述侧帐篷布互相连接围设形成用于用户活动的空腔;
篷顶组件,连接于所述立柱的顶部,所述篷顶组件包括顶撑机构和连接于所述顶撑机构的四个中部支撑机构,所述中部支撑机构铰接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能够绕铰接点做扇形活动;
帐篷布组件,包括上帐篷布和下帐篷布,所述下帐篷布覆盖在所述中部支撑机构上,所述下帐篷布的顶部中心具有连通所述空腔的第一开口,所述上帐篷布的中心连接于所述顶撑机构,所述上帐篷布的周缘连接于所述支撑脚,所述上帐篷布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上方,所述支撑脚转动以带动所述上帐篷布的周缘撑起或降下,当所述上帐篷布的周缘撑起,所述上帐篷布与所述下帐篷布之间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外界,反之则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具有铰接端和活动端,所述铰接端连接于所述中部支撑机构,所述活动端连接于所述上帐篷布的周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端为朝向背离所述下帐篷布的一侧倾斜翘起,以在所述上帐篷布撑起状态时,增大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撑机构呈柱体,四个所述中部支撑机构的端部铰接于所述顶撑机构,所述中部支撑机构转动以实现折叠或打开所述篷顶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撑机构的顶面设置有卡扣,所述上帐篷布的下表面中心设置有挂绳,所述挂绳穿过所述卡扣以固定连接所述下帐篷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帐篷布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帐篷,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立柱之间均设置有伸缩机构,所述立柱的顶部和中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层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机构由多个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组成,所述第一支杆和所述第二支杆中部交叉设置并铰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80863.0U CN220167660U (zh) | 2023-03-01 | 2023-03-01 | 双层帐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80863.0U CN220167660U (zh) | 2023-03-01 | 2023-03-01 | 双层帐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167660U true CN220167660U (zh) | 2023-12-12 |
Family
ID=89066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380863.0U Active CN220167660U (zh) | 2023-03-01 | 2023-03-01 | 双层帐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167660U (zh) |
-
2023
- 2023-03-01 CN CN202320380863.0U patent/CN22016766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20167660U (zh) | 双层帐篷 | |
WO2021185102A1 (zh) | 舱式帐篷 | |
CN217269238U (zh) | 一种骨架二合一式轻便型折叠帐篷 | |
CN105982466B (zh) | 一种可折叠蚊帐架 | |
CN2262590Y (zh) | 可折叠彩篷 | |
CN208799738U (zh) | 一种具有收缩脚机构的便携式兵乓球台 | |
CN211622332U (zh) | 折叠篷屋檐挑檐支撑 | |
CN107736747A (zh) | 一种多功能支架 | |
CN222121127U (zh) | 一种紧凑型扩展式车顶帐篷 | |
CA2494926C (en) | Erectable canopy with reinforced roof structure | |
AU2004286955A1 (en) | A large-scale inward heel type strut frame for a tent | |
CN222667810U (zh) | 一种具有外围的斜脚带屋檐折叠凉篷 | |
KR101153274B1 (ko) | 접철식 천막 | |
CN201595449U (zh) | 可做帐篷的公共座椅 | |
CN218206095U (zh) | 一种扇形折帐篷骨架及帐篷 | |
US20250067083A1 (en) | Quick opening and closing tent | |
CN216569114U (zh) | 一种折页式可折叠编织吊椅 | |
CN217379977U (zh) | 一种靠墙篷 | |
CN218265276U (zh) | 一种稳固折叠式帐蓬 | |
CN217602288U (zh) | 一种侧翻式车顶帐篷 | |
CN218991056U (zh) | 一种车顶帐篷 | |
CN221162928U (zh) | 一种多功能露营车 | |
CN217149640U (zh) | 安装快捷落地晾衣架 | |
CN219974058U (zh) | 一种折叠式帐篷 | |
CN222121126U (zh) | 一种具有可拆式尾帐结构的车顶帐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