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55570U -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55570U
CN220155570U CN202321567800.2U CN202321567800U CN220155570U CN 220155570 U CN220155570 U CN 220155570U CN 202321567800 U CN202321567800 U CN 202321567800U CN 220155570 U CN220155570 U CN 2201555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uel cell
hydrogen
cell stack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6780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大明
魏征
雷雨薇
王启凡
朱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Aerospace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Aerospace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Aerospace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anxi Aerospace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6780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555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555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555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属于燃料电池领域,其供氢系统和供氧系统分别用于将氢气和氧气供给至燃料电池电堆;水泵的进水口与水箱的出水口通过水管连通;水泵的出水口通过进水管路与燃料电池电堆的进水口连通;进水管路还与中冷器和空压机的进水口连通;去离子器的进水口分别与中冷器和空压机的出水口连通,去离子器的进水口还通过出水管路与燃料电池电堆的出水口连通;三通阀的第一接口与去离子器的出水口连接,第二接口与水箱的进水口连接,第三接口与水管连接。本申请通过冷却水循环系统的大循环和小循环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料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内燃机由于采用石油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因此,其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内燃机在只有额定功率附近才有最高效率,最高热效率为40-41%,而在部分功率输出条件下运转时,效率迅速降低。而燃料电池电堆是电力驱动方式,其用氢气作为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的燃料,且主要生成物质为水,可减少石油消耗60%,减少CO2排放量75%,减少有害物质排放量99%;同时,燃料电池电堆在额定功率下的效率可以达到60%,且在部分功率输出条件下运转效率可以达到70%,在低功率状态下运转的效率更高,驱动系统效率明显高于内燃机,因此,燃料电池电堆正逐渐取代石油成为主要动力能源。
燃料电池系统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氢气供应、氧气供应以及冷却水循环三方面,确保燃料气体(氢气)和氧化剂(氧气)充分供应的前提下,同时通过冷却水循环实现燃料电池系统整体运行过程中的水热管理,确保燃料电池能够在合适的温度下运行。现有的燃料电池系统示例中并没有对于整个系统架构设计的详细介绍,同时现有的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在运行时通常采用水冷的方式进行冷却,没有大小循环的设计,单纯通过循环水泵调节冷却水流量来控制燃料电池电堆温度,实现燃料电池电堆的热管理。然而,采用该循环方式较为单一,冷却效率较低,且当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在高功率或长时间运行下冷却要求较高时,无法达到冷却要求,从而影响燃料电池电堆系统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在高功率或长时间运行冷却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包括:
供氢系统,用于将氢气供给至燃料电池电堆;
供氧系统,用于将氧气供给至燃料电池电堆,所述供氧系统包括中冷器和空压机;
冷却水循环系统,包括:
水箱;
水泵,其进水口与所述水箱的出水口通过水管连通;出水口通过进水管路与燃料电池电堆的进水口连通;所述进水管路还分别与所述中冷器和空压机的进水口连通;
去离子器,其进水口与所述中冷器和空压机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去离子器的进水口还通过出水管路与燃料电池电堆的出水口连通;
三通阀,其第一接口与所述去离子器的出水口连接,第二接口与所述水箱的进水口连接,第三接口与水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水箱中还设置有风扇。
优选的,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还设置有补水口,所述补水口位于燃料电池电堆的出水口处的出水管路上,所述燃料电池电堆的出水口处的出水管路上还设置有第四温度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还包括PTC加热器,所述PTC加热器与所述出水管路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还包括有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依次设置于所述进水管路上。
优选的,所述供氧系统的进气管路的进气端与空气过滤器连通,出气端与燃料电池电堆的空气入口连通,所述供氧系统的进气管路按照气体流向依次设置有单向阀、空气流量计、增湿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空压机和中冷器位于所述单向阀和增湿器之间;所述供氧系统的循环管路的进气端与燃料电池电堆的空气出口连通,出气端与所述增湿器连通;所述供氧系统的循环管路还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供氧系统的排气管路与所述增湿器连接,所述供氧系统的排气管路还设置有背压阀。
优选的,所述供氢系统的进氢管路进气端与氢气瓶连通,出气端与燃料电池电堆的氢气入口连通;所述进氢管路按照气体流向依次设置有减压阀、过滤器、调压阀和缓冲罐;所述供氢系统的氢循环管路的进气端与燃料电池电堆的氢气出口连通,出气端与所述缓冲罐连通;所述氢循环管路上按照气体流向依次设置有分水罐和循环泵。
优选的,所述进氢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三压力传感器和第四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过滤器与所述调压阀之间;所述第四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缓冲罐与燃料电池电堆之间。
优选的,所述进氢管路还设置有第一排水阀,所述第一排水阀与所述缓冲罐连接;所述氢循环管路还设置有第二排水阀,所述第二排水阀与所述分水罐连接;所述供氢系统还包括氢浓度传感器,所述氢浓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燃料电池电堆附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料电池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冷却水循环系统的三通阀控制去离子器与水泵之间的通路开关,能够形成冷却水大循环和小循环;当燃料电池电堆在高温或长时间状态下正常工作时,去离子器与水泵之间的通路关闭,能够使水箱、水泵、去离子器和三通阀形成大循环;当燃料电池电堆在低温低功率状态下正常工作时,去离子器与水箱之间的通路打开,能够使水泵、去离子器和三通阀形成大循环形成小循环;从而根据燃料电池的工作状态灵活调整冷却水循环方式,提高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及其设计方案,下面将对本实施例所需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供氧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供氢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冷却水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图5为电气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供氢系统,2-供氧系统,3-冷却水循环系统,5-燃料电池电堆,11-进氢管路,12-氢气瓶,13-减压阀,14-过滤器,15-调压阀,16-缓冲罐,17-氢循环管路,18-分水罐,19-循环泵,110-第三压力传感器,111-第四压力传感器,112-第一排水阀,113-第二排水阀,114-氢浓度传感器,21-中冷器,22-空压机,23-进气管路,24-空气过滤器,25-单向阀,26-空气流量计,27-增湿器,28-第二温度传感器,29-第二压力传感器,210-循环管路,211-第三温度传感器,212-排气管路,213-背压阀,31-水箱,32-水泵,33-水管,34-进水管路,35-第四温度传感器,36-去离子器,37-出水管路,38-三通阀,39-风扇,310-补水口,311-PTC加热器,312-第一压力传感器,313-第一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能予以实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包括供氧系统2、供氢系统1和冷却水循环系统3,如图1所示。供氢系统1用于将氢气供给至燃料电池电堆5,并将燃料电池电堆5中多余的氢气循环利用或排出;供氧系统2用于将氧气供给至燃料电池电堆5,并将燃料电池电堆5中多余的氧气循环利用或排出;供氧系统2包括中冷器21和空压机22;冷却水循环系统3包括水箱31、水泵32、去离子器36和三通阀38,水泵32的进水口与水箱31的出水口通过水管33连通;水泵32的出水口通过进水管路34与燃料电池电堆5的进水口连通;进水管路35还分别与中冷器21和空压机22的进水口连通;去离子器36的进水口分别与中冷器21和空压机22的出水口连通,去离子器36的进水口还通过出水管路37与燃料电池电堆5的出水口连通;三通阀38的第一接口与去离子器36的出水口连接,第二接口与水箱31的进水口连接,第三接口与水管33连接。
1.供氧系统2
燃料电池堆在运行时需要无油无尘的压缩空气,因此供氧系统2需要根据发电系统的实时工作状况来实时调节可控部件,实现压力调节、湿度调节、流量控制以及参数测量,满足燃料电池堆的运行要求。
为满足燃料电池堆的需求,供氧系统2需将外界空气过滤、压缩形成高压空气,再进行冷却、加湿输入进燃料电池堆中。同时该过程需要具备压力、湿度、空气流量的调节控制功能,以及对于燃料电池堆反应后多余的气体排出处理或循环利用的功能,供氧系统2如图2所示,具体为:供氧系统2的进气管路23的进气端与空气过滤器24连通,出气端与燃料电池电堆5的空气入口连通,供氧系统2的进气管路23按照气体流向依次设置有单向阀25、空气流量计26、增湿器27、第二温度传感器28和第二压力传感器29;空压机22和中冷器21位于单向阀25和增湿器27之间;供氧系统2的循环管路210的进气端与燃料电池电堆5的空气出口连通,出气端与增湿器27连通;供氧系统2的循环管路210还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211;供氧系统2的排气管路212与增湿器27连接,供氧系统2的排气管路212还设置有背压阀213。
供氧系统2各器件的作用具体如下:
空气过滤器24:过滤空压机22入口空气所含的杂质,保护燃料电池电堆5、空压机22、管路免受污染、毒化,保障燃料电池电堆5寿命。
单向阀25:单向阀25又称止回阀或逆止阀。用于气动系统中防止压缩空气逆向流动。
空气流量计26:计量进入燃料电池电堆5的空气量,为气量配比调节作参考。
空压机22:根据电堆反应的流量需求,提供燃料电池反应需要的阴极气体氧,保证燃料电池反应时所需气体供应。
中冷器21:中冷器21主要调节气体温度,使其适合燃料电池反应的温度范围。
增湿器27:改变进堆空气的湿度,以满足电堆反应需求。
背压阀213:在满足燃料电池电堆5反应所需气量的前提下,调节电堆运行空气压力,促进电堆内部气流扩散,提高反应效率。
第二温度传感器28和第二压力传感器29:检测进堆空气状态,为空气调节、燃料电池电堆5稳定运行作参考及保障。
外界空气经由空气过滤器24进行过滤后通过单向阀25进入空压机22中被压缩,根据燃料电池电堆5的需要,空气被压缩至所需要的压力值下。空气经压缩后急剧升温,因此通过中冷器21进行冷却,使其降至反应需要的温度,再通过增湿器27对其进行增湿,保证气体的水含量。在压缩空气入堆前经过温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监测此时气体的温度和压力是否满足需求。对于从燃料电池电堆5中排除的多余气体也经过温度传感器监测其温度,再经过增湿器27增湿之后进入电堆循环利用。背压阀213的存在可以控制供氧系统2在满足燃料电池电堆5反应所需气量的条件下,调节电堆运行的空气压力,促进电堆内部气流扩散,提高反应效率。
2.供氢系统1
该系统在燃料电池运行时按需提供氢气。氢气供应系统根据发电系统实时工作状况实时调节可控部件,实现压力调节、湿度调节、流量控制以及参数测量,满足燃料电池堆的运行要求。
基于燃料电池系统对氢气流量、压力、温度、湿度的要求,以及氢气源洁净度的需求,供氢系统1如图3所示,具体为:供氢系统1的进氢管路11进气端与氢气瓶12连通,出气端与燃料电池电堆5的氢气入口连通;进氢管路11依次设置有减压阀13、过滤器14、调压阀15和缓冲罐16;供氢系统1的氢循环管路17的进气端与燃料电池电堆5的氢气出口连通,出气端与缓冲罐16连通;氢循环管路17上还依次设置有分水罐18和循环泵19。进氢管路11还设置有第三压力传感器110和第四压力传感器111,第三压力传感器110位于过滤器14与调压阀15之间;第四压力传感器111位于缓冲罐16与燃料电池电堆5之间。进氢管路11还设置有第一排水阀112,第一排水阀112与缓冲罐16连接;氢循环管路17还设置有第一排水阀113,第一排水阀113与分水罐18连接;供氢系统1还设置有氢浓度传感器114,氢浓度传感器114位于燃料电池电堆5附近。
供氢系统1各器件的作用具体如下:
氢气瓶12:燃料电池氢气储存装置。
减压阀13:对从氢气瓶12中输出的氢气进行第一级减压。
过滤器14:过滤进系统的氢气杂质,保护燃料电池电堆5、调压阀15、氢循环泵19、管路免受污染、堵塞,保障系统安全、燃料电池电堆5寿命。
第三压力传感器110:对于管道中的氢气压力进行监测,确认是否达到减压的要求,确保满足燃料电池电堆5所需以及安全。
调压阀15:与进堆氢气压力联动,调节进入燃料电池电堆5的氢气压力,保障系统氢气使用供给。
缓冲罐16:混合缓冲调压阀15来气和循环泵19回气,抵消排水阀对氢压波动的影响。
分水罐18:分离进循环泵19的氢和水,避免过多水量循环进入电堆造成电池电极“水淹”。
循环泵19:循环氢管路内的氢气,使得燃料电池电堆5内部阳极侧因氢气循环而排出积聚的液态水,保持电堆良好性能;利用循环泵19一方面可以实现把反应尾气的水份带入电池起到增湿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氢气在燃料电池阳极流道内流速,防止阳极水的积聚,避免阳极水淹;同时也起到了提高氢气利用率的目的。
第一排水阀112和第一排水阀113:排放分离的液态水,维持系统动态平衡。
第四压力传感器111:检测进堆氢气状态,为氢气调节、燃料电池电堆5稳定运行作参考及保障。
氢浓度传感器114:检测系统氢气在大气中的泄漏情况,保障氢安全、系统安全。
高压氢气从氢气瓶12中释放后经减压阀13被减压至设定的压力值,中压氢气经由过滤器14过滤氢气中可能携带的杂质,避免管道以及电堆受到损坏,第三压力传感器110对氢气进行压力监测,确保氢气压力在合理的范围内。调压阀15与设定的进堆氢气压力联动,调节中压氢气使其满足进堆压力要求,保障系统氢气使用供给。由氢气瓶12出来的氢气通过缓冲罐16缓冲再经由第四压力传感器111监测气体压力后进入电堆内部进行反应。多余的反应气体从电堆内部排出之后先进入分水罐18进行气水分离,分离从堆中出来的气体中所携带的液态水,液态水经由第一排水阀112排出,氢气则由循环泵19循环供应至缓冲罐16中缓冲后重新入堆实现循环利用,在此处未被完全分离的液态水同样再经由第一排水阀113排出。
3.冷却水循环系统3
在燃料电池电堆5运行过程中除了发电之外,其余能量皆由发热散失,因此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而导致电堆温度急剧升高,需要设计热管理系统对整个运行过程对温度进行调控,使得燃料电池电堆5能够始终保持在较为良好的运行环境中,保障能量输出的稳定性且延长使用寿命。
冷却水循环系统3进行进堆冷却水的流量调控、温度调控、压力调控、参数测量,它以去离子水为冷却剂,系统封闭运行。
基于燃料电池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冷却水流量、压力、温度的要求,以及洁净度的需求,为此冷却水循环系统3如图4所示,具体为:冷却水循环系统3包括水箱31、水泵32、去离子器36和三通阀38,水泵32的进水口与水箱31的出水口通过水管33连通;水泵32的出水口通过进水管路34与燃料电池电堆5的进水口连通;进水管路35还与中冷器21和空压机22的进水口连通;去离子器36的进水口分别与中冷器21和空压机22的出水口连通,去离子器36的进水口还通过出水管路37与燃料电池电堆5的出水口连通;三通阀38的第一接口与去离子器36的出水口连接,第二接口与水箱31的进水口连接,第三接口与水管33连接。
另外,水箱31中还设置有风扇39。冷却水循环系统3还设置有补水口310、PTC加热器311、第一压力传感器312和第一温度传感器313。补水口310位于燃料电池电堆5的出水口处的出水管路37上;PTC加热器311与出水管路37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312和第一温度传感器313依次设置于进水管路34上。
冷却水循环系统3各器件的作用具体如下:
水箱31:类似膨胀水壶,存储冷却管路补偿水,防止由于蒸发、滴漏造成严重缺水而损坏燃料电池的现象出现。
水泵32:冷却水驱动动力源,水流量、压力、温度的主要调节设备,以保障燃料电池电堆5运行散热需求及压力动态平衡。
第一压力传感器312:监控冷却水的压力,确保入堆水压满足需求。
第一温度传感器313:监控冷却水的温度,确定入堆水温满足需求。
第四温度传感器314:监控燃料电池电堆的出水口处的冷却水温度。
补水口310:可以补充冷却水,以排出冷却水循环系统的出水管路中存在的气泡,增强冷却效果。
PTC加热器311:加热冷却水温度,使得在低温环境下燃料电池电堆能够正常启动运行。
去离子器36:吸附水中金属离子,释放氢离子,对冷却水实时进行过滤净化。
三通阀38:控制冷却水的大小循环,适应燃料电池不同功率工作的需要;
风扇39:利用冷空气降低散热器内来自发动机的冷却液温度,保护发动机避免因过热造成的破坏。
冷却水经由水泵32在整个系统中进行循环,燃料电池系统中需要冷却的主要包括中冷器21、燃料电池电堆5、空压机22三部分组件,因此冷却水由水泵32循环出来后分别进入这三者,在入堆之前经过第一压力传感器312、第一温度传感器313进行压力和温度的监测,确保满足入堆的需要,同时对于出堆的水温需要经过第四温度传感器314的监测以获得系统的温度信息。对于系统使用过后的冷却水需要经过去离子器36去除冷却水中携带的杂质离子,避免在循环使用中对燃料电池电堆5或其他不见造成污染或者损坏。使用过的冷却水需要重新经由风扇39进行散热确保温度降低,可以循环利用对燃料电池系统再次进行冷却。散热、去离子后的冷却水会重新回到水箱31然后进入水泵32重新循环起来。其中冷却水经去离子器36和三通阀38后直接送入水泵32进行冷却水循环即为小循环,进入水箱31再经由水泵32进行循环即为冷却水的大循环。
补水口310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外界冷却水的补充排除原本冷却水中可能存在的气泡,这些气泡的存在会导致冷却水分布不均匀进而导致冷却效果不好。PTC加热器311的作用是为了解决冷启动问题,通过PTC加热器311对冷却水进行加热进而使得整个燃料电池系统温度升高,能够在低温环境下正常启动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气系统4。
基于燃料电池系统对电源输入、功率输出、电安全管理的要求,以及对系统各零部件的控制需求,电气系统4如图5所示,具体包括如下:
a.12V电源管理模块,控制12V用电零部件的电源分配,并设置过载保护。
b.DC/DC转换器,用于将燃料电池电堆5输出进行转换。
c.接触器,燃料电池输出切换器,作为燃料电池输出总阀控制和过载保护控制。
d.燃料电池控制器FCU,集成燃料电池系统控制程序,用于采集燃料电池的供氢系统1、供氧系统2及冷却水循环系统3中的各传感器的信号,并根据采集到的信号调控各零部件运行,使燃料电池运行状态与输出能力相匹配,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故障进行诊断处理,保护燃料电池电堆5,维持系统良好状态。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氢系统(1),用于将氢气供给至燃料电池电堆(5);
供氧系统(2),用于将氧气供给至燃料电池电堆(5),所述供氧系统(2)包括中冷器(21)和空压机(22);
冷却水循环系统(3),包括:
水箱(31);
水泵(32),其进水口与所述水箱(31)的出水口通过水管(33)连通;出水口通过进水管路(34)与燃料电池电堆(5)的进水口连通;所述进水管路(34)还分别与所述中冷器(21)和空压机(22)的进水口连通;
去离子器(36),其进水口与所述中冷器(21)和空压机(22)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去离子器(36)的进水口还通过出水管路(37)与燃料电池电堆(5)的出水口连通;
三通阀(38),其第一接口与所述去离子器(36)的出水口连接,第二接口与所述水箱(31)的进水口连接,第三接口与水管(3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31)中还设置有风扇(3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3)还设置有补水口(310),所述补水口(310)位于燃料电池电堆(5)的出水口处的出水管路(37)上,所述燃料电池电堆(5)的出水口处的出水管路(37)上还设置有第四温度传感器(3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3)还包括PTC加热器(311),所述PTC加热器(311)与所述出水管路(37)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3)还包括有第一压力传感器(312)和第一温度传感器(313),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312)和第一温度传感器(313)依次设置于所述进水管路(34)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系统(2)的进气管路(23)的进气端与空气过滤器(24)连通,出气端与燃料电池电堆(5)的空气入口连通,所述供氧系统(2)的进气管路(23)按照气体流向依次设置有单向阀(25)、空气流量计(26)、增湿器(27)、第二温度传感器(28)和第二压力传感器(29);所述空压机(22)和中冷器(21)位于所述单向阀(25)和增湿器(27)之间;所述供氧系统(2)的循环管路(210)的进气端与燃料电池电堆(5)的空气出口连通,出气端与所述增湿器(27)连通;所述供氧系统(2)的循环管路(210)还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2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系统(2)的排气管路(212)与所述增湿器(27)连接,所述供氧系统(2)的排气管路(212)还设置有背压阀(21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氢系统(1)的进氢管路(11)进气端与氢气瓶(12)连通,出气端与燃料电池电堆(5)的氢气入口连通;所述进氢管路(11)按照气体流向依次设置有减压阀(13)、过滤器(14)、调压阀(15)和缓冲罐(16);所述供氢系统(1)的氢循环管路(17)的进气端与燃料电池电堆(5)的氢气出口连通,出气端与所述缓冲罐(16)连通;所述氢循环管路(17)上按照气体流向依次设置有分水罐(18)和循环泵(1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氢管路(11)上还设置有第三压力传感器(110)和第四压力传感器(111),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110)位于所述过滤器(14)与所述调压阀(15)之间;所述第四压力传感器(111)位于所述缓冲罐(16)与燃料电池电堆(5)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氢管路(11)还设置有第一排水阀(112),所述第一排水阀(112)与所述缓冲罐(16)连接;所述氢循环管路(17)还设置有第二排水阀(113),所述第二排水阀(113)与所述分水罐(18)连接;所述供氢系统(1)还包括氢浓度传感器(114),所述氢浓度传感器(114)位于所述燃料电池电堆(5)附近。
CN202321567800.2U 2023-06-20 2023-06-20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Active CN2201555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67800.2U CN220155570U (zh) 2023-06-20 2023-06-20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67800.2U CN220155570U (zh) 2023-06-20 2023-06-20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55570U true CN220155570U (zh) 2023-12-08

Family

ID=89007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67800.2U Active CN220155570U (zh) 2023-06-20 2023-06-20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555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367174A (zh) * 2024-06-19 2024-07-19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燃料电池空气路装置与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367174A (zh) * 2024-06-19 2024-07-19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燃料电池空气路装置与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11338B (zh) 一种高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CN103050723B (zh) 一种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阴极排气再循环系统
JP2951025B2 (ja) 小型リン酸型燃料電池の運転方法
US8053126B2 (en) Water transfer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a membrane humidifier by reducing dry air inlet temperature
CN103579651B (zh) 便携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源系统
CN110649283B (zh) 燃料电池系统及其低温启动方法
WO2020173166A1 (zh) 一种燃料电池冷启动系统及冷启动控制方法
CN112909309B (zh) 一种带有恒压均质供给分配器的多堆组结构燃料电池系统
JP2003317761A (ja) 液体冷却式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CN220155570U (zh)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CN112635793A (zh) 一种双堆双循环的燃料电池系统
CN113594508A (zh) 燃料电池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燃料电池系统
CN112201809A (zh) 集成式燃料电池空气供给系统及燃料电池系统
CN113839066A (zh) 一种多电堆集成的长寿命燃料电池系统
US7402353B2 (en) Transient controls to improve fuel cell performance and stack durability
JP2003317760A (ja) 小パワー気冷式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6258378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16779909B (zh) 一种燃料电池空气供给系统
CN115632140A (zh)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的加湿及回收装置
CN213816208U (zh) 集成式燃料电池空气供给系统及燃料电池系统
US7919209B2 (en) System s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with anode heat exchanger plumbing and re-circulation rate
CN112993321B (zh)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冷却液循环系统
CN216872053U (zh) 一种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空气供给装置
JP7422122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CN220731573U (zh) 一种湿度控制系统、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