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55565U - 一种电极组件和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极组件和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55565U
CN220155565U CN202320915314.9U CN202320915314U CN220155565U CN 220155565 U CN220155565 U CN 220155565U CN 202320915314 U CN202320915314 U CN 202320915314U CN 220155565 U CN220155565 U CN 2201555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core
main body
current collecting
core main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1531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鸿锋
邱沫
赵南南
门丽娟
巫国杰
李智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ak Power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ak Power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ak Power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ak Power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1531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555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555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555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极组件和电池。电极组件包括卷芯和集流片,卷芯包括卷芯主体和极耳,极耳沿卷芯主体的轴向连接于卷芯主体的端部,集流片与极耳位于卷芯主体的同一端,极耳沿卷芯主体的径向折弯,极耳的折弯部分位于集流片的背向卷芯主体的一侧,这样使得极耳的折弯部分在卷芯主体的轴向上位于集流片的外侧,在实现极耳与集流片焊接时,能够方便设置与较薄的极耳匹配的焊接能量,在实现极耳与集流片焊接的同时,避免虚焊或将集流片焊穿,有助于确保电极组件以及组装后的整个电池正常工作,降低电极组件以及整个电池的不良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极组件和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极组件和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锂离子电池应用日趋广泛,对电池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由于生产流程标准化,生产效率高,循环性能优异,一致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汽车领域。
传统电池中集流片位于卷芯主体的轴向端部,极耳位于集流片与卷芯主体之间且与集流片焊接,由于极耳厚度较薄,连接片的厚度大于极耳的厚度,焊接时的焊接能量需要熔穿位于上方的连接片,焊穿连接片所需要的能量较高,较高的焊接能量在焊穿连接片后直接作用在极耳上,极易焊穿极耳,甚至破坏极耳下方的卷芯主体,导致电池的不良率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极组件和电池,以解决极耳焊接导致的电池不良率较高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极组件,包括:
卷芯,所述卷芯包括卷芯主体和极耳,所述极耳沿所述卷芯主体的轴向连接于所述卷芯主体的端部;以及
集流片,所述集流片与所述极耳位于所述卷芯主体的同一端;所述极耳沿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折弯,并与所述集流片背向所述卷芯主体的一侧焊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极耳具有内圈部和外圈部,所述内圈部在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上位于所述外圈部的内侧,所述内圈部和所述外圈部在所述卷芯主体的周向上间隔布置,所述内圈部沿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向外折弯,所述外圈部沿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向内折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内圈部和/或所述外圈部包括多个极耳片,多个所述极耳片相对所述卷芯主体呈内外层叠分布。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卷芯主体的周向上,相邻两个所述极耳片中位于外侧的一者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位于内侧的另一者的长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极耳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极耳中包括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集流片包括第一集流片和第二集流片;其中:
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上,折弯至所述第一集流片的背向所述卷芯主体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集流片焊接;所述第二极耳在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上,折弯至所述第二集流片的背向所述卷芯主体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集流片焊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设置在所述卷芯主体的同一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片与所述第二集流片间隔,所述第一集流片与所述第二集流片在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上对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片具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折弯至所述第一极耳的背向所述卷芯主体的一侧;和/或,
所述第二集流片具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折弯至所述第二极耳的背向所述卷芯主体的一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绝缘片,所述绝缘片沿所述卷芯主体的轴向布置于所述卷芯主体与所述集流片之间,所述绝缘片具有供所述极耳穿过的避让孔。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电池壳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池壳体包括盖板组件和具有开口的电池外壳;所述盖板组件密封盖合所述电池外壳的开口,以将所述电极组件封装在所述电池外壳内;所述盖板组件具有外露的极柱,所述极柱与所述集流片电连接。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电极组件和电池,由于极耳沿卷芯主体的径向折弯后,极耳的折弯部分位于集流片的背向卷芯主体的一侧,这样使得极耳的折弯部分在卷芯主体的轴向上位于集流片的外侧,在实现极耳与集流片焊接时,能够方便设置与较薄的极耳匹配的焊接能量,在实现极耳与集流片焊接的同时,避免虚焊或将集流片焊穿,有助于确保电极组件以及组装后的整个电池正常工作,降低电极组件以及整个电池的不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电极组件装配过程中各阶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电极组件;111、卷芯主体;112、第一极耳;1121、第一内圈部;1122、第一外圈部;113、第二极耳;1131、第二内圈部;1132、第二外圈部;12、第一集流片;121、第一延伸部;13、第二集流片;131、第二延伸部;14、绝缘片;2、电池壳体;21、盖板组件;211、第一极柱;212、第二极柱;213、密封圈;214、顶盖;22、电池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步骤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组成和/或顺序。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请参考图1,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极组件1,其包括卷芯和和集流片,卷芯包括卷芯主体111和极耳,卷芯主体111包括卷绕的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位于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极耳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极耳中包括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112和第二极耳113,各极耳均在卷芯主体111的轴向上连接于卷芯主体111的端部,第一极耳112与第一极片连接,第二极耳113与第二极片连接。例如一些示例中,第一极片为正极极片,其采用铝箔或其他可用于正极的金属箔,通过激光模切或机械模切方式形成,第一极片边缘未涂覆的空箔区域形成间隔布置的第一极耳112;第二极片为负极极片,其采用铜箔或其他可用于负极的金属箔,通过激光模切或其他机械模切方式形成,第二极片边缘未涂覆的空箔区域形成间隔布置的第二极耳113。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集流片包括与第一集流片12和第二集流片13,第一集流片12与第一极耳112对应且连接,第二集流片13与第二极耳113对应且连接。在第一极片为正极极片的示例中,第一集流片12为正极集流片,其采用工业纯铝或铝锰合金、铝镁合金等材料制成,第二集流片13为负极集流片,其采用镍、铜镍复合等材料制成。
第一集流片12与第一极耳112位于卷芯主体111的同一端,第一极耳112沿卷芯主体111的径向折弯,以使第一极耳112的端部折弯至第一集流片12的背向卷芯主体111的一侧,第一极耳112还与第一集流片12的背向卷芯主体111的一侧焊接,以实现第一极耳112与第一集流片12的电连接;第二集流片13与第二极耳113位于卷芯主体111的同一端,第二极耳113沿卷芯主体111的径向折弯,以使第二极耳113的端部折弯至第二集流片13的背向卷芯主体111的一侧,第二极耳113还与第二集流片13的背向卷芯主体111的一侧焊接,以实现第二极耳113与第二集流片13的电连接。这样第一极耳112和第二极耳113均折弯且与对应的集流片的背向卷芯主体111的一侧焊接的结构可以避免其中一极极耳与电池的外壳电连接而导致的深孔位焊接,方便电极组件1的加工以及电极组件1在整个电池中的装配。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仅设置一个集流片,仅第一极耳112与第二极耳113中的其中一极的极耳在卷芯主体111的径向上折弯至该集流片的背向卷芯主体111的一侧且与对应集流片的背向卷芯主体111的一侧焊接,另一极的极耳可用于与电池外壳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卷芯主体111轴向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极耳112与第二极耳113均连接在卷芯主体111的第一端,第一集流片12和第二集流片13间隔布置且均位于卷芯主体111的第一端的轴向一侧,这样使得极耳与集流片均位于卷芯主体111的同一端,以方便实现第一极耳112和第二极耳113分别与对应集流片的焊接。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第一极耳112和第二极耳113分别位于卷芯主体111的两端,分别在径向上折弯且与对应集流片的背向卷芯主体111的一侧焊接。
为了降低电极组件1的成本,请参考图1,一实施例中,使位于同一端的第一极耳112和第二极耳113关于卷芯主体111的径向对称布置,位于同一端的第一集流片12和第二集流片13也关于卷芯主体111的径向对称布置,这样设置可使第一集流片12和第二集流片13共用一套模具,方便集流片的加工制作,有助于减少电极组件1的成本。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使第一集流片12和第二集流片13关于卷芯主体111的卷绕中心对称,即卷芯主体111具有卷绕轴线,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均以卷绕轴线为中心进行卷绕,第一集流片12和第二集流片13关于卷芯主体111的卷绕轴线呈中心对称,这样设置也能够使两个集流片共用一个模具,从而降低电极组件1的成本。
请参考图1,各集流片均具有供对应的极耳穿过的避让槽,各集流片在与卷芯主体111装配过程中,对应的极耳穿过避让槽,以实现各集流片在卷芯主体111端部的定位安装。
一实施例中,各集流片具有延伸部,在集流片定位安装后,延伸部在卷芯主体111的径向上均位于卷芯主体111外周面的径向外侧,在集流片后续装配过程中,各延伸部均沿卷芯主体111的径向折弯至对应极耳的背向卷芯主体111的一侧,以方便与电池壳体2中的极柱电连接。
具体地,第一集流片12具有第一延伸部121,第一延伸部121沿卷芯主体111的径向折弯,且在第一极耳112的背向卷芯主体111的一侧与电池壳体2中的第一极柱211电连接;第二集流片13具有第二延伸部131,第二延伸部131沿卷芯主体111的径向折弯,且在第二极耳113的背向卷芯主体111的一侧与电池壳体2中的第二极柱212电连接。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后续集流片通过延伸部与对应的极柱连接的过程中,集流片上的延伸部可以先折弯,再与对应的极柱连接,还可以先与对应的极柱连接,再折弯。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3,电极组件1还包括绝缘片14,一示例中,绝缘片14选用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可溶性聚四氟乙烯(PFA)、聚苯硫醚(PPS)或其他绝缘且耐电解液腐蚀的材料及改性材料冲裁或注塑成型。绝缘片14在卷芯主体111的轴向上位于卷芯主体111与集流片之间,以实现第一集流片12、第二集流片13的绝缘,以及第一集流片12、第二集流片13分别与卷芯主体111的绝缘。绝缘片14上加工避让孔,绝缘片14在装配过程中,避让孔供第一极耳112和第二极耳113穿过,以实现绝缘片14在卷芯主体111端部的定位装配。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1中还通过绝缘胶层实现集流片与卷芯主体111之间的绝缘。
为了提高集流片与极耳之间的导流能力和导流均匀性,请参见图1和图3,设置极耳具有内圈部和外圈部,内圈部在卷芯主体111的径向上位于外圈部的内侧,内圈部和外圈部在卷芯主体111的周向上间隔布置,内圈部沿卷芯主体111的径向向外折弯,外圈部沿卷芯主体111的径向向内折弯。内圈部和外圈部均包括多个极耳片,且多个极耳片相对卷芯主体111呈内外层叠分布。
具体地,请参见图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12包括第一内圈部1121和第一外圈部1122,在卷芯主体111的径向上,第一内圈部1121位于第一外圈部1122的外侧。在卷芯主体111的卷绕周向上,第一内圈部1121与第一外圈部1122间隔布置。第一极耳112在卷芯主体111的径向上折弯时,第一内圈部1121朝向径向外侧折弯,第一外圈部1122朝向径向内侧折弯,图1中箭头标识的d方向和c方向分别表示第一内圈部1121和第一外圈部1122大致的折弯方向。在第一极耳112与第一集流片12焊接时,折弯后第一内圈部1121、第一外圈部1122均与第一集流片12焊接,这样第一集流片12与卷芯主体111径向上不同位置的内圈部、外圈部电连接,以增加第一极耳112与第一集流片12的导流能力和导流均匀性。
进一步地,第一内圈部1121和第一外圈部1122均为扇环形,各扇环形结构对应的圆心角均为90°,第一内圈部1121和第一外圈部1122均包括多个极耳片,多个极耳片均沿卷芯主体111的径向折弯。可通过预先设计每个极耳片在第一极片长度方向,即卷绕方向上的长度尺寸以及相邻两个极耳片在第一极片长度方向上的间隔尺寸,使第一内圈部1121中的多个极耳片的根部,即多个极耳片的用于与极片连接的部分,在卷芯主体111的径向上层叠分布,第一内圈部1121中多个极耳片的折弯的部分在卷芯主体111的轴向上层叠分布,且多个极耳片均与第一集流片12电连接;对应的使第一外圈部1122的多个极耳片的根部也在卷芯主体111的径向上层叠布置,多个极耳片的折弯的部分也在卷芯主体111的轴向上层叠布置,这样也能够使第一集流片12与卷芯主体111径向上不同位置的极耳片电连接,以增加第一极耳112与第一集流片12的导流能力和导流均匀性,并且这样设置还方便多个层叠布置的第一内圈部1121或第一外圈部1122在卷芯主体111的径向上的一次折弯,方便电极组件1的装配。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若仅使第一内圈部1121或第一外圈部1122中的多个极耳片相对卷芯主体111呈内外层叠分布也能够增加第一极耳112与第一集流片12的导流能力和导流均匀性。
请参见图1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极耳113包括内圈部和第二外圈部1132,在卷芯主体111的径向上,第二内圈部1131位于第二外圈部1132的外侧。在卷芯主体111的卷绕周向上,第二内圈部1131与第二外圈部1132间隔布置。第二极耳113在卷芯主体111的径向上折弯时,第二内圈部1131朝向径向外侧折弯,第二外圈部1132朝向径向内侧折弯,图1中箭头标识的a方向和b方向分别表示第二内圈部1131和第二外圈部1132大致的折弯方向。在第二极耳113与第二集流片13焊接时,折弯后第二内圈部1131、第二外圈部1132均与第二集流片13焊接,这样第二集流片13与卷芯主体111径向上不同位置的内圈部、外圈部电连接,以增加第二极耳113与第二集流片13的导流能力和导流均匀性。
进一步地,第二内圈部1131和第二外圈部1132均为扇环形,各扇环形结构对应的圆心角均为90°,第二内圈部1131和第二外圈部1132均包括多个极耳片,多个极耳片均沿卷芯主体111的径向折弯。可通过预先设计每个极耳片在第二极片长度方向,即卷绕方向上的长度尺寸以及相邻两个极耳片在第二极片长度方向上的间隔尺寸,使第二内圈部1131中的多个极耳片的根部,即多个极耳片的用于与极片连接的部分,在卷芯主体111的径向上层叠分布,使第二内圈部1131中多个极耳片的折弯的部分在卷芯主体111的轴向上层叠分布,且多个极耳片均与第二集流片13电连接;对应的使第二外圈部1132的多个极耳片的根部也在卷芯主体111的径向上层叠布置,多个极耳片的折弯的部分也在卷芯主体111的轴向上层叠布置,这样也能够使第二集流片13与卷芯主体111径向上不同位置的极耳片电连接,以增加第二极耳113与第二集流片13的导流能力和导流均匀性,并且这样设置还方便多个层叠布置的第二内圈部1131或第二外圈部1132在卷芯主体111的径向上的一次折弯,方便电极组件1的装配。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若仅使第二内圈部1131或第二外圈部1132中的多个极耳片相对卷芯主体111呈内外层叠分布也能够增加第二极耳113与第二集流片13的导流能力和导流均匀性。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不论是第一内圈部1121还是第一外圈部1122,或者第二内圈部1131或第二外圈部1132,卷芯主体111径向上布置的相邻两个极耳片还可以在卷芯主体111的周向上错开布置,这样以减少极耳片的数量,方便极耳片的折弯和与对应集流片的焊接。
请参见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不论是在内圈部还是外圈部,在层叠布置的多个极耳片中,相邻两个极耳片中处于卷芯主体111径向外侧的极耳片在卷芯主体111的周向上的长度大于处于卷芯主体111径向内侧的极耳片在卷芯主体111的周向上的长度,这样以使卷芯主体111具有良好的外观,并且方便对第一内圈部1121或第一外圈部1122或第二内圈部1131或第二外圈部1132在卷芯主体111径向上的一次折弯操作。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层叠布置的多个极耳片中,相邻两个极耳片中处于卷芯主体111径向外侧的极耳片在卷芯主体111周向上的长度还可以与处于卷芯主体111径向内侧的极耳片在卷芯主体111的周向上的长度相等,这样其实也能够使卷芯主体111具有良好的外观,并且也方便对第一内圈部1121或第一外圈部1122或第二内圈部1131或第二外圈部1132在卷芯主体111径向上的一次折弯操作,方便电极组件1的装配。
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电极组件1装配过程中,将卷芯主体111卷绕成型后,依次装配绝缘片14、第一集流片12和第二集流片13,其中第一集流片12和第二集流片13的装配部分前后顺序,在两个集流片装配后,将第一极耳112和第二极耳113抚平且焊接在对应的集流片上,最后将第一集流片12的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集流片13的第二延伸部131折弯,以方便后续与极柱的连接。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请参考图2和图3,电池包括电池壳体2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极组件1。电池壳体2包括盖板组件21和电池外壳22,电池外壳22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圆筒状结构,还可以是方形或其他异形的筒状结构,电池外壳22采用镀镍钢板或不锈钢板通过冲压拉伸一体成型。盖板组件21包括顶盖214和铆接在顶盖214上的第一极柱211、第二极柱212,第一极柱211与第二极柱212极性相反,如一示例中,第一极柱211为正极极耳,第二极柱212为负极极柱。第一极柱211与第一集流片12电连接,第二极柱212与第二集流片13电连接,电极组件1位于电池外壳22内,顶盖214与电池外壳22的开口绝缘密封配合以将电极组件1封装在电池外壳22中。
本申请中所提供的电极组件1和单体电池,由于第一极耳112在卷芯主体111的径向上折弯后,第一极耳112的折弯部分位于第一集流片12的背向卷芯主体111的一侧,这样使得第一极耳112的折弯部分位于第一集流片12的上侧,在实现第一极耳112与第一集流片12焊接时,能够方便设置与较薄的第一极耳112匹配的焊接能量,避免虚焊或将第一集流片12焊穿而损伤卷芯主体111,有助于确保电极组件1以及组装后的整个电池正常工作,降低电极组件1以及整个电池的不良率。
进一步地,将第一、第二极耳设置在卷芯主体111的同一端、在顶盖214设置两个极柱,使第一、第二极耳113分别通过两个集流片与两个极柱电连接的设置。一方面能够避免传统电芯装配过程中深孔位焊接的工序,即将其中第一或第二极耳113在电池外壳22的内部深处与电池外壳22焊接的工序,以此避免电池高度受到焊接工艺的限制,可以制造具有更大高度尺寸的电极组件1和电池,如可以制造圆柱体直径范围在10-100mm,高度范围在20-500mm的电极组件1。
另一方面,第一、第二极耳与电池外壳22绝缘,使电池外壳22无极性,电池工作过程中电池外壳22不产热,更有利于电极组件1散热,降低电池热失控风险。
并且,顶盖214上设置两个间隔的极柱,两个极柱与顶盖214之间设置绝缘密封圈213,有助于增加两个极柱之间的绝缘距离,提高电池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此外,若设置第二极耳113在卷芯主体111的径向上折弯后,第二极耳113的折弯部分位于第二集流片13的上侧且与第二集流片13焊接,在实现第二极耳113与第二集流片13焊接时,也能够避免虚焊或将第二集流片13焊穿而损伤卷芯主体111,也有助于确保电极组件1以及组装后的整个电池正常工作,降低电极组件1以及整个电池的不良率。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卷芯,所述卷芯包括卷芯主体和极耳,所述极耳沿所述卷芯主体的轴向连接于所述卷芯主体的端部;以及
集流片,所述集流片与所述极耳位于所述卷芯主体的同一端;所述极耳沿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折弯,并与所述集流片背向所述卷芯主体的一侧焊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具有内圈部和外圈部,所述内圈部在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上位于所述外圈部的内侧,所述内圈部和所述外圈部在所述卷芯主体的周向上间隔布置,所述内圈部沿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向外折弯,所述外圈部沿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向内折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部和/或所述外圈部包括多个极耳片,多个所述极耳片相对所述卷芯主体呈内外层叠分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卷芯主体的周向上,相邻两个所述极耳片中位于外侧的一者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位于内侧的另一者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极耳中包括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集流片包括第一集流片和第二集流片;其中:
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上,折弯至所述第一集流片的背向所述卷芯主体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集流片焊接;所述第二极耳在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上,折弯至所述第二集流片的背向所述卷芯主体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集流片焊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设置在所述卷芯主体的同一端。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片与所述第二集流片间隔,所述第一集流片与所述第二集流片在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上对称。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片具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折弯至所述第一极耳的背向所述卷芯主体的一侧;和/或,
所述第二集流片具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卷芯主体的径向折弯至所述第二极耳的背向所述卷芯主体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绝缘片,所述绝缘片沿所述卷芯主体的轴向布置于所述卷芯主体与所述集流片之间,所述绝缘片具有供所述极耳穿过的避让孔。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壳体和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池壳体包括盖板组件和具有开口的电池外壳;所述盖板组件密封盖合所述电池外壳的开口,以将所述电极组件封装在所述电池外壳内;所述盖板组件具有外露的极柱,所述极柱与所述集流片电连接。
CN202320915314.9U 2023-04-21 2023-04-21 一种电极组件和电池 Active CN2201555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15314.9U CN220155565U (zh) 2023-04-21 2023-04-21 一种电极组件和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15314.9U CN220155565U (zh) 2023-04-21 2023-04-21 一种电极组件和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55565U true CN220155565U (zh) 2023-12-08

Family

ID=89011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15314.9U Active CN220155565U (zh) 2023-04-21 2023-04-21 一种电极组件和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555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34632B2 (en) Pouch typ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653722B2 (en) Prismatic secondary battery
WO2023185501A1 (zh) 一种高能量密度圆柱型电池及其组装工艺
CN115986335A (zh) 一种电极端子、集流组件及圆柱电池
CN110034250A (zh) 密闭型电池、电池组、密闭型电池的制造方法以及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CN217035800U (zh) 一种多极耳圆柱电池
CN102024988A (zh) 卷绕式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芯及其制造方法
CN213483820U (zh) 圆柱型负极无极耳锂离子电池
CN114709530B (zh) 一种软包全极耳圆柱电芯
KR100589347B1 (ko) 이차 전지
CN214043810U (zh) 一种盖板及单体电池
CN212485429U (zh) 一种电池封盖装置
CN219658936U (zh) 一种大圆柱电池
CN220155565U (zh) 一种电极组件和电池
CN219203322U (zh) 一种圆柱电池及电子设备
CN218997011U (zh) 用于电池单体的集流盘及电池单体
JPH11273631A (ja) アルカ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5377480A (zh) 一种新型圆柱锂电池结构
CN115513607A (zh) 低损耗、高空间利用率锂离子电池全极耳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214043927U (zh) 一种单体电池
CN115693041A (zh) 圆柱电池
CN220122057U (zh) 电池单体及电池模组
CN220155622U (zh) 一种电池壳体及圆柱电池
CN116632466B (zh) 一种二次电池结构和二次电池
CN218299884U (zh) 一种电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