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54892U - 一种智能笔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54892U
CN220154892U CN202320727254.8U CN202320727254U CN220154892U CN 220154892 U CN220154892 U CN 220154892U CN 202320727254 U CN202320727254 U CN 202320727254U CN 220154892 U CN220154892 U CN 2201548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limiting
buckle
pen
key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2725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浩
周平
陈剑威
肖双兵
黄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2725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548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548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548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智能笔,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该智能笔包括笔杆、按键本体以及按键支架,笔杆形成有收容空间,并且开设有连通收容空间的插装孔,按键支架经收容空间与笔杆安装配合,并用于提供按键本体的安装位置,其中,按键支架的一侧延伸而出有弹性卡扣,弹性卡扣可相对按键支架产生弹性变形,并通过插装孔卡接于笔杆,弹性卡扣设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沿纵向相背设置,用于限制按键支架。按键支架与笔杆的相对位置被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所持续限制,避免多次按压后按键支架与笔杆之间出现相对蠕动,出现整体位移的情况,保证部件间的定位准确,防止按键失灵。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笔。
背景技术
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交互设备所能提供的交互功能越来越多,智能笔上的交互按键数量也随之增多,由于智能笔需设计成符合人手持握的结构,交互按键的安装方式受其结构限制,故交互按键需集中设置在有限的安装位置上。在组合按键(多个功能按键并排组合的设置方式)设置在笔杆上的设置方式中,交互按键与笔杆之间由于具有一定的装配间隙或交互按键与智能笔之间的间隙会出现大小不均的情况,导致交互按键出现卡键的现象,交互按键无法被顺利触发,智能笔无法正常对交互设备发送相应的功能信号,影响了智能笔的正常使用,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笔,解决按键之间,或按键与设备之间的装配间隙过大或过小导致卡键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笔,包括:
笔杆,其内部中空形成有收容空间,所述笔杆开设有连通所述收容空间的插装孔;
按键本体;以及
按键支架,所述按键支架经过所述收容空间与所述笔杆安装配合,所述按键支架用于提供所述按键本体的安装位置;
所述按键支架设置有弹性卡扣,所述弹性卡扣可相对所述按键支架产生弹性变形,并通过所述插装孔卡接于所述笔杆;
所述弹性卡扣设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沿纵向相背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抵于所述插装孔的孔壁,限制所述按键支架从所述收容空间内脱出。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卡扣还设有第三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沿横向相背设置,用于限制所述按键支架沿所述笔杆的横向活动。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卡扣包括第一卡扣以及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扣沿纵向间隔设置,并可在外力作用下往相互靠近的方向产生弹性形变;
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扣,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卡扣。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卡扣包括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远离所述第二卡扣的一侧面形成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扣体,所述第一扣体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凸出所述第一弹性臂设置;
所述第二卡扣包括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弹性臂远离所述第一卡扣的一侧面形成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扣体,所述第二扣体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侧凸出所述第二弹性臂设置。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按键本体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按键支架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
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至少沿纵向配合,以限制所述按键本体和所述按键支架在纵向上的相对活动。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为凸设于所述按键本体的限位台阶,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为凹设在所述按键支架上的限位槽;或
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为凹设在所述按键本体上的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为凸设于所述按键支架的限位台阶;
所述限位台阶沿纵向的相对两侧壁与所述限位槽沿纵向的相对两槽壁抵顶配合。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按键本体与所述按键支架之间设置有双面背胶。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按键本体与所述按键支架上开设有相互连通的透光孔;
所述智能笔还包括:
导光件,其至少部分插设在所述透光孔中。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按键支架绕所述透光孔的边缘开设有安装槽;或所述按键本体位于所述透光孔的边缘开设有安装槽;
所述导光件的周侧凸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嵌置于所述安装槽,以使所述按键本体与所述按键支架夹持于所述限位块的相对两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笔杆上开设有多个所述插装孔,多个所述插装孔沿所述笔杆的纵向间隔设置;
所述按键支架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各所述按键支架沿所述笔杆的纵向并排设置,并对应卡装于各所述插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智能笔结构中的按键本体通过按键支架与智能笔的笔杆实现纵向方向上的限位,用户在通过按键本体触发按键支架时,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分别配合笔杆上的插装孔,以限制按键支架从笔杆的收容空间内脱出,避免多次按压后按键支架与智能笔之间出现相对蠕动,导致按键组件整体位移的情况,保证按键组件与智能笔之间的定位准确,防止按键失灵;
并且,在多个按键组件组合使用的场景中,按键组件之间也能够通过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实现相对位置的限定,避免按键由于零件尺寸及组装的累计公差造成按键之间相互卡键失灵的情况,提高产品性能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智能笔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智能笔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智能笔剖视图;
图4为图3的A部放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按键支架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按键支架左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按键本体与按键支架爆炸图之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按键本体与按键支架爆炸图之二。
图中:10、按键本体;11、第一限位结构;12、双面背胶;20、按键支架;21、第二限位结构;22、透光孔;23、安装槽;24、触发台;30、弹性卡扣;31、第一限位部;32、第二限位部;33、第三限位部;34、第四限位部;35、第一卡扣;351、第一弹性臂;352、第一扣体;3521、第一扣合面;3522、第一抵顶面;36、第二卡扣;361、第二弹性臂;362、第二扣体;3621、第二扣合面;3622、第二抵顶面;40、导光件;41、限位块;50、笔杆;51、套筒;52、上壳;521、插装孔;522、按键孔;523、避位孔;53、下壳;54、弹性复位件;60、电路板;61、触点开关;62、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智能笔是一种能够进行人机交互的电子笔,比如,翻页笔、触控笔等均能够与交互设备实现不同方式的人机交互。一般而言,智能笔上通常都安装有交互按键,用户通过触发不同的交互按键,以让交互设备作出相应的反馈,提供与交互按键相对应的交互功能,实现用户与交互设备的交互操作。
从背景技术可知,在智能笔使用组合按键(多个功能按键并排组合的设置方式)设置在设备壳体上的设置方式时,交互按键与设备壳体之间由于具有一定的装配间隙,这会导致交互按键相互之间,或交互按键与智能笔之间的间隙会出现大小不均的情况,导致交互按键出现卡键的现象,交互按键无法被顺利触发,智能笔无法正常对交互设备发送相应的功能信号,影响了智能笔的正常使用,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为此,本实施方式提供以下方案。
如图1-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笔,该智能笔主要包括作为其支撑主体部分的笔杆50,笔杆50作为上述智能笔的设备壳体,其内部中空形成有的收容空间,收容空间内可以设置有电路板60。本实施方式中,笔杆50包括外部的套筒51以及插装在套筒51内部的支撑壳体,收容空间形成在支撑壳体内,为了便于加工与装配,该实施例的支撑壳体由上壳52以及下壳53拼装组成,在笔杆50(包括套筒51与支撑壳体)上开设有连通收容空间的插装孔521,可以理解的是,智能笔位于收容空间内还设置有电池、传感器等部件,本实施方式仅针对与按键组件方案相关的技术特征进行描述。
一实施方式中,智能笔还包括有按键本体10和按键支架20。按键支架20经过收容空间与笔杆50安装配合,并用于提供按键本体10的安装位置,在实际应用中,按键本体10与按键支架20可采用便于拆卸的连接方式,也可采用不利于拆卸的紧固连接的安装方式,本实施方式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施方式的按键支架20与笔杆50之间则采用可拆卸安装的连接方式,在按键支架20的内侧设置有弹性卡扣30,弹性卡扣30一端连接于按键支架20,弹性卡扣30的另一端往按键支架20的内侧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弹性卡扣30与按键支架20之间可采用一体成型的加工方式制造而成,如,按键支架20与弹性卡扣30可采用相同的制作材料,两者间通过注塑、吹塑、冲切、冲压等能够实现一体加工成型的加工工艺生产制造而成。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卡扣30与按键支架20之间也可采用独立加工成型的加工工艺制造而成,后续通过特定的装配方式实现连接固定,如,按键支架20与弹性卡扣30之间可采用不同的制作材料独立加工成型,弹性卡扣30与按键支架20之间可采用卡扣、抵接等连接方式实现装配,而对于按键支架20与弹性卡扣30的具体加工、装配方式,本实施方式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为了实现与智能笔的可拆卸连接,本实施方式将弹性卡扣30设置为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部件,在实际应用中,弹性卡扣30可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按键支架20产生弹性变形,示例性的,智能笔上可对应设置有用于卡接弹性卡扣30的卡槽,卡槽通过作用于弹性卡扣30,使弹性卡扣30相对按键支架20产生弹性形变,最终卡入卡槽当中,或脱离卡槽,最终实现与智能笔的装配或拆卸。
本方案的按键支架20的弹性卡扣30通过插装孔521卡接于笔杆50,并且,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分别抵于插装孔521沿纵向上的相对两侧孔壁,而第三限位部33与第四限位部34则分别抵于插装孔521横向上的相对两侧的孔壁。
在一实施方式中,弹性卡扣30与笔杆50之间的装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按键支架20以及按键本体10在插拔方向上的活动,这里所述的插拔方向,指的是按键支架20通过弹性卡扣30相对笔杆50进行拆装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的插拔方向限定为弹性卡扣30插装卡接于笔杆50上的方向,以及从笔杆50上拆卸拔出的方向,即附图中箭头所指的“插拔方向”,并且,本实施方式对于按键组件中的各部件而言,部件靠近智能笔的一侧定义为相应部件的内侧,部件远离智能笔的一侧则定义为相应部件的外侧,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卡扣30沿按键支架20的内外方向延伸设置,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外方向与按键支架20的插拔方向相互平行。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按键支架20的插拔方向可以设置为与其内外方向相错的两个方向,本实施例仅提供按键支架20的具体安装方式,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的按键组件包括按键本体10以及按键支架20。
为了解决卡键失灵等问题,如图3-图5所示,弹性卡扣30设有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沿纵向相背设置,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分别抵于插装孔521的孔壁,限制按键支架20从收容空间内脱出的同时,限制按键支架20在纵向上的活动。一实施方式中,弹性卡扣30可以设置为一个,按键支架20通过一个弹性卡扣30卡接在笔杆50的插装孔521上,在该弹性卡扣30沿纵向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上述的第一限位部31以及第二限位部32。而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卡扣30可以设置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以本实施方式设置有两个弹性卡扣30为例,两弹性卡扣30可沿纵向间隔设置在按键支架20的内侧,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分别形成在两独立的弹性卡扣30上,或者,两弹性卡扣30沿按键支架20的横向设置,而两弹性卡扣30的相对两侧均形成有上述的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在智能笔的应用中,按键本体10通过按键支架20与笔杆50之间实现纵向方向上的限位,用户在通过按键本体10触发按键支架20时,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分别配合笔杆50上的插装孔,以限制按键支架20从笔杆的收容空间内脱出,及其纵向活动自由度,避免多次按压后按键支架20与智能笔之间出现相对蠕动,导致按键组件整体位移的情况,保证按键组件与智能笔之间的定位准确,防止按键失灵。
示例性的,该按键本体10以及按键支架20均呈长条形结构,本实施方式所述的纵向定义为该按键本体10与按键支架20的长度方向,同样智能笔的纵向也可以同样定义为笔杆50的长度方向,在实际装配状态下,按键本体10、按键支架20以及笔杆50的纵向延伸方向相互平行,并且,该按键本体10沿其纵向提供有至少两个按压部,因此,用户在按压按键本体10时,按键本体10难免会对按键支架20产生沿纵向方向的作用力,而通过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对按键支架20在其纵向上的限位,则能够有效抵消按键组件整体沿纵向方向相对笔杆50蠕动的情况。相较于传统按键在智能笔上采用侧部设计卡扣的方案,本方案将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设置为沿纵向设置的方式,能够有效防止按键组件沿纵向窜动的情况,在多个按键组件沿纵向组合设计的方案中,也能够有效避免任意两相邻的按键组件装配间隙过大或过小的问题,确保按键组件能够正常使用。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智能笔采用多个由按键本体10以及按键支架20所组成的按键组件并排设置形成组合按键的使用场景中,按键组件之间也能够通过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实现相对位置的限定,避免按键由于零件尺寸及组装的累计公差造成按键之间相互卡键失灵的情况,提高产品性能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的,该按键组件在智能笔的应用中,按键组件所提供的交互功能主要由智能笔的设定决定,其可以作为智能笔的开机键、音量键、静音键、翻页键,也可以设置为智能笔的其他交互功能按键。
可以理解的是,按键支架20主要作为按键本体10与笔杆50的连接构件,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降低按键组件的加工成本以及加工难度,本实施方式的按键支架20与弹性卡扣30采用非金属材质,如塑料一体注塑成型,这样既保证了弹性卡扣30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同时,也减少了按键支架20的加工工序步骤,从而降低了按键支架20的加工难度。其中,按键本体10可根据智能笔的产品需求或用户需求设置为与按键支架20不同的材质。示例性的,按键本体10的材质可以为具有较高硬度的金属。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按键本体10采用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CNC)加工而成,可以确保较高的加工精度。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按键本体10的结构较为简单,CNC加工较为方便,加工周期大大缩短,节省成本。按键本体10远离按键支架20的一侧面(外侧面)构成智能笔的至少部分外观面,可以理解的是,该外面管也同时能够提供用户按压操作按键本体10的按压面,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该外观面可根据智能笔的产品需求加工为不同粗糙度的表面,或者,在该外观上面加工出用于标识该按键组件功能的凸起/凹陷图案。
以上述采用金属按键本体10以及塑料按键支架20的实施方式为例,该实施方式在上述能够提供限位功能的基础上,相较于传统整体采用一体成型工艺的按键而言能够有效提高按键质感。同时,采用按键本体10与按键支架20可拆卸连接的设置方式,能够便于用户对按键本体10实施更换,让按键本体10能够跟随智能笔的产品需求更换成不同的按键材质,也有利于其在多次使用后损坏的更换。
并且,通过按键本体10与按键支架20的连接,在上述两者形成一个整体后,采用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对该整体进行限位,能够有效消除多个零部件的尺寸公差所累计构成的装配公差问题,从而有效减少按键组件的装配尺寸链,确保按键组件整体能够与智能笔之间形成稳定的定位配合关系,避免装配间隙过大影响外观,或装配间隙过小影响使用的情况。
如图6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按键组件与笔杆50的定位精度,弹性卡扣30还设有第三限位部33与第四限位部34,第三限位部33与第四限位部34沿横向相背设置,用于限制按键支架20的横向活动。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横向,定义为按键本体10以及按键支架20的宽度方向,在其通过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对按键组件的长度方向(纵向)进行限位后,其在通过第三限位部33与第四限位部34对其宽度方向(横向)进行限位,确保按键组件在智能笔上的各个方向均能够保持稳定,限制按键支架20与按键本体10与笔杆50之间的装配间隙不会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问题。最后,按键组件则通过弹性卡扣30保持与笔杆50之间的稳定装配,以使按键组件与智能笔之间形成三个方向以上的限位配合。
当然,本方案最主要是要对按键组件的纵向方向实施限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限位部33、第四限位部34与智能笔之间可存在一定的装配间隙,按键支架20与智能笔之间,或按键本体10与智能笔之间均可形成横向的限位配合。
接上述采用两个弹性卡扣30的实施方式,如图3-图4所示,该弹性卡扣30包括第一卡扣35以及第二卡扣36,第一卡扣35与第二卡扣36沿纵向间隔设置,并可在外力作用下往相互靠近的方向产生弹性形变,第一限位部31设置于第一卡扣35,第二限位部32设置于第二卡扣36。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弹性卡扣30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按键支架20与笔杆50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按键组件呈长条形结构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卡扣35与第二卡扣36沿其纵向间隔设置在按键支架20上,能够有效减小按键支架20在卡装于笔杆50时其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所形成的悬臂长度,从而降低按键组件在按压其一端时,另一端翘起,导致按键组件容易脱离笔杆50或损坏的情况,也能避免按键组件的相对两端与笔杆50之间的装配间隙宽窄不均等不稳定装配的情况。
作为第一卡扣35与第二卡扣36的具体结构,如图3-图5所示,第一卡扣35包括第一弹性臂351,第一弹性臂351远离第二卡扣36的一侧面形成第一限位部31,第一弹性臂351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扣体352,第一扣体352从第一限位部31的一侧凸出第一弹性臂351设置。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臂351一端与按键支架20连接,其另一端往按键支架20的内侧方向延伸并悬空设置有上述的第一扣体352,以使第一扣体352一端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第一弹性臂351能够产生弹性形变,并在失去外力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具体的,第一扣体352沿按键支架20纵向往远离第二卡扣36的方向凸出于第一弹性臂351,具体的,第一扣体352的截面形状大致为三角形,第一扣体352包括第一扣合面3521以及第一抵顶面3522,第一扣合面3521形成在第一扣体352的外侧,第一扣合面3521用于在第一扣体352与笔杆50配合后与笔杆50相抵配合,以限制按键支架20脱离收容空间,而第一抵顶面3522则大致形成于第一扣体352的内侧,其由外往内朝靠近第二卡扣36的方向倾斜设置,在按键组件与笔杆50装配的过程中,按键支架20往靠近笔杆50的方向活动时,第一抵顶面3522会与笔杆50上所开设的插装孔521的孔沿相抵,笔杆50会对第一抵顶面3522施加靠近第二卡扣36方向的作用力,该作用力通过第一扣体352传递至第一弹性臂351后,能够使第一弹性臂351往靠近第二卡扣36的方向弹性形变,让第一扣体352能够顺利与插装孔521卡接,而第一抵顶面3522的作用则是降低第一扣体352与设备壳体之间的摩擦,第一卡扣35与笔杆50的装配,提高第一卡扣35的耐用性。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卡扣36与第一卡扣35采用相同的结构,第二卡扣36包括第二弹性臂361,第一弹性臂351与第二弹性臂361相互平行设置,第二弹性臂361远离第一卡扣35的一侧面形成第二限位部32,第二弹性臂361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扣体362,第二扣体362从第二限位部32的一侧凸出第二弹性臂361设置。同样的,第二弹性臂361一端与按键支架20连接,其另一端往按键支架20的内侧方向延伸并悬空设置有上述的第二扣体362,以使第二扣体362一端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第二弹性臂361能够产生弹性形变,并在失去外力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具体的,第一扣体352沿按键支架20纵向往远离第一卡扣35的方向凸出于第二弹性臂361,具体的,第二扣体362的截面形状大致为三角形,第二扣体362包括第二扣合面3621以及第二抵顶面3622,第二扣合面3621形成在第一扣体352的外侧,而第二抵顶面3622则大致形成于第二扣体362的内侧,其由外往内朝靠近第一卡扣35的方向倾斜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抵顶面3522的作用与第二抵顶面3622的作用相同,第一扣合面3521与第二扣合面3621作用相同,因此,本实施方式对第二抵顶面3622与第二扣合面3621的具体作用不再作详细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31形成在第一弹性臂351远离第二卡扣36的一侧壁上,第二限位部32形成在第二弹性臂361远离第一卡扣35的一侧壁上,而第三限位部33与第四限位部34则同时形成在第一弹性臂351与第二弹性臂361的横向两侧。
一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臂351与第二弹性臂361能够提供按键支架20沿插拔方向相对笔杆50活动的自由度,电路板60上设置有触点开关61,笔杆50上开设有供按键支架20上的触发台24穿过的按键孔522,按键支架20可通过在插拔方向上的活动,通过触发台24触发触点开关61,而为了让按键组件在按压后能够复位,收容空间内还设置有弹性复位件54,弹性复位件54的一端作用于笔杆50,其另一端作用于电路板60的第一侧,可以理解的是,触点开关61设置在电路板60的第二侧,让弹性复位件54提供电路板60受压方向的反方向作用力。
进一步的,上述的指示灯62也同样设置在电路板60的第二侧,笔杆50上开设有对应连通收容空间以及上述透光孔22的避位孔523,导光件40在插装于透光孔22后,从该通孔穿入收容空间,从而让该导光件40的一端正对指示灯62设置。
在组合按键的使用场景中,按键组件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各按键组件沿笔杆50的纵向并排设置,并对应卡装于各插装孔521。以单个按键组件设置有两个弹性卡扣30为例,笔杆50上开设有多个插装孔521,多个插装孔521沿笔杆50的纵向间隔设置。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智能笔沿其纵向并排设置有两个按键组件,与之对应的,笔杆50上开设有四个插装孔521,四个插装孔521沿纵向间隔设置,以使两按键组件能够并排设置,并且相互之间通过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实现与笔杆50相对位置的限定,从而保证两按键组件之间的装配间隙的大小保持稳定。
在按键组件分体设置为按键本体10与按键支架20的基础上,为了避免按键组件在使用过程中,按键本体10与按键支架20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如图7-图8所示,按键本体10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11,按键支架20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21,按键本体10与按键支架20之间通过第一限位结构11与第二限位结构21实现定位配合。在按键组件沿纵向设置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结构11与第二限位结构21至少需要在纵向上实现相互限位,两者沿纵向配合,能够限制按键本体10和按键支架20沿纵向相对活动,避免按键本体10与笔杆50之间的装配间隙,或在组合按键情况下,相邻的按键本体10之间的装配间隙随按键组件的使用而发生变化。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限位结构11与第二限位结构21可采用机械领域中较为常用的限位结构实现相互的限位配合,如采用定位柱与定位孔插装的限位配合,定位台与定位槽的卡接配合等。
如图7-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限位结构11为凸设于按键本体10的限位台阶,第二限位结构21为凹设在按键支架20上的限位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将限位台阶与限位槽的设置位置互换,即采用第一限位结构11为凹设在按键本体10上的限位槽,第二限位结构21为凸设于按键支架20的限位台阶的实施方式。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台阶沿纵向的相对两侧壁与限位槽沿纵向的相对两槽壁抵顶配合,进一步的,为了让按键本体10与按键支架20能够更加稳定地实现相互配合,限位台阶横向的相对两侧壁与限位槽横向的相对两槽壁也可实现抵顶配合,从而限制按键本体10与按键支架20在同一平面上的位移。并且,按键本体10与按键支架20之间可设置双面背胶12,按键支架20与按键本体10通过双面背胶12实现粘接配合,从而让按键本体10能够被牢固地粘粘在按键支架20上,这样,按键本体10与按键支架20即可形成一个结构稳定的整体,让按键组件仅剩下按键支架20与笔杆50之间的装配尺寸链,有效减少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公差。
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让按键组件能够显示出智能笔的工作状态,按键组件上可设置出导光件40。如图1-图4、图7-图8所示,按键本体10与按键支架20上开设有相互连通的透光孔22,在智能笔的应用中,设备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指示设备当前工作状态或按键组件当前状态的指示灯62,为了让该指示灯62所出射的光线能够供用户观察,在按键组件安装于笔杆50的状态下,所属的透光孔22正对指示灯62设置。
进一步的,按键组件还包括导光件40,导光件40优选采用透光率较高的材质制造而成,其能够对指示灯62所出射的光线进行导向,从而便于用户观察智能笔的状态,导光件40至少部分插设在透光孔22中,使其能够覆盖透光孔22,让指示灯62所出射的光线能够从导光件40一端进入其中,并从导光件40的另一端出射至智能笔的外部。
在按键整体采用一体成型加工而成的方案中,导光件40与按键一般采用热熔固定的安装方式,该种安装方式操作难度较高,且装配效果稳定性较低。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按键组件采用按键本体10与按键支架20的分体式结构,因此,导光件40可以被装配限制在按键支架20与按键本体10之间。如图4、图7-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键支架20绕透光孔22的边缘开设有安装槽23,导光件40的周侧凸设有限位块41,限位块41嵌置于安装槽23,以使按键本体10与按键支架20夹持于限位块41的相对两侧。
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安装槽23也可以设置在按键本体10上,即按键本体10位于透光孔22的边缘开设有安装槽23,或者,采用按键本体10与按键支架20共同形成有安装槽23的实施方式均可。
通过采用上述装配方式,能够减少导光件40的装配工序,并且,导光件40与按键支架20和/或按键本体10之间通过安装槽23与限位块41配合的方式实现限位固定,相较于单纯通过热熔固定的装配方式而言定位更加准确,节省了人工工序的同时,导光件40在按键组件上的连接强度也更高,有利于提升产品品质。
综上,通过实施上述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组合按键情况下按键之间的装配间隙过大或过小的问题,从而保证按键组件与笔杆50之间,以及按键组件相互之间不会出现卡键的情况,确保按键的使用过程保持良好的按压手感,同时也避免按键失灵等情况的发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智能笔,其特征在于,包括:
笔杆(50),其内部中空形成有收容空间,所述笔杆(50)开设有连通所述收容空间的插装孔(521);
按键本体(10);以及
按键支架(20),所述按键支架(20)经过所述收容空间与所述笔杆(50)安装配合,所述按键支架(20)用于提供所述按键本体(10)的安装位置;
所述按键支架(20)设置有弹性卡扣(30),所述弹性卡扣(30)可相对所述按键支架(20)产生弹性变形,并通过所述插装孔(521)卡接于所述笔杆(50);
所述弹性卡扣(30)设有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所述第一限位部(3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32)沿纵向相背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3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32)分别抵于所述插装孔(521)的孔壁,限制所述按键支架(20)从所述收容空间内脱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扣(30)还设有第三限位部(33)与第四限位部(34),所述第三限位部(33)与所述第四限位部(34)沿横向相背设置,用于限制所述按键支架(20)沿所述笔杆(50)的横向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扣(30)包括第一卡扣(35)以及第二卡扣(36),所述第一卡扣(35)与所述第二卡扣(36)沿纵向间隔设置,并可在外力作用下往相互靠近的方向产生弹性形变;
所述第一限位部(31)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扣(35),所述第二限位部(32)设置于所述第二卡扣(3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35)包括第一弹性臂(351),所述第一弹性臂(351)远离所述第二卡扣(36)的一侧面形成所述第一限位部(31),所述第一弹性臂(351)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扣体(352),所述第一扣体(352)从所述第一限位部(31)的一侧凸出所述第一弹性臂(351)设置;
所述第二卡扣(36)包括第二弹性臂(361),所述第一弹性臂(351)与所述第二弹性臂(361)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弹性臂(361)远离所述第一卡扣(35)的一侧面形成所述第二限位部(32),所述第二弹性臂(361)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扣体(362),所述第二扣体(362)从所述第二限位部(32)的一侧凸出所述第二弹性臂(361)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本体(10)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11),所述按键支架(20)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21);
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1)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21)至少沿纵向配合,以限制所述按键本体(10)和所述按键支架(20)在纵向上的相对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1)为凸设于所述按键本体(10)的限位台阶,所述第二限位结构(21)为凹设在所述按键支架(20)上的限位槽;或
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1)为凹设在所述按键本体(10)上的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结构(21)为凸设于所述按键支架(20)的限位台阶;
所述限位台阶沿纵向的相对两侧壁与所述限位槽沿纵向的相对两槽壁抵顶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本体(10)与所述按键支架(20)之间设置有双面背胶(1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本体(10)与所述按键支架(20)上开设有相互连通的透光孔(22);
所述智能笔还包括:
导光件(40),其至少部分插设在所述透光孔(22)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支架(20)绕所述透光孔(22)的边缘开设有安装槽(23);或所述按键本体(10)位于所述透光孔(22)的边缘开设有安装槽(23);
所述导光件(40)的周侧凸设有限位块(41),所述限位块(41)嵌置于所述安装槽(23),以使所述按键本体(10)与所述按键支架(20)夹持于所述限位块(41)的相对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6、8-9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杆(50)上开设有多个所述插装孔(521),多个所述插装孔(521)沿所述笔杆(50)的纵向间隔设置;
所述按键支架(20)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各所述按键支架(20)沿所述笔杆(50)的纵向并排设置,并对应卡装于各所述插装孔(521)。
CN202320727254.8U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智能笔 Active CN2201548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27254.8U CN220154892U (zh)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智能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27254.8U CN220154892U (zh)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智能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54892U true CN220154892U (zh) 2023-12-08

Family

ID=89018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27254.8U Active CN220154892U (zh)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智能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548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91479U (zh)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侧键结构
CN111430166B (zh) 按键组件、按键以及电子设备
CN102403147B (zh) 按键结构及具有该按键结构的电子装置
US9201517B2 (en) Wireless mouse and wireless input device
US20230337789A1 (en) Locking structure, hous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20154892U (zh) 一种智能笔
CN216671444U (zh) 一种按键开关的侧向导通组件
CN201374273Y (zh) 一种复合按键
CN213988684U (zh) 电子装置及其按键
CN218897359U (zh) 一种温度控制器的外壳
CN216698161U (zh)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0808187A (zh) 一种防水按键
CN211149424U (zh) 用于控制液晶手写板的控制模块及液晶手写板组件
CN216366590U (zh) 双头滑轨及游戏手柄
CN213241270U (zh) 门禁开关和门禁系统
CN218801917U (zh) 一种电动螺丝批
CN205104408U (zh) 一种按键模块装配结构及移动终端
CN218996564U (zh) 按键安装结构、按键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800706U (zh) 显示设备的多向按键结构及显示设备
CN216512231U (zh) 一种按压卡式电梯按钮
US20230338828A1 (en) Double-ended slide rail
CN218276804U (zh) 一种diy手机壳
CN217641067U (zh) 一种轻触开关
CN218675987U (zh) 鼠标
CN204348570U (zh) 键盘按键的改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