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52302U - 一种夹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夹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152302U CN220152302U CN202321655631.8U CN202321655631U CN220152302U CN 220152302 U CN220152302 U CN 220152302U CN 202321655631 U CN202321655631 U CN 202321655631U CN 220152302 U CN220152302 U CN 2201523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nel
- knob
- ratchet
- clamping device
- ratchet whe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33999 Device dama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持装置,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和调节组件;在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处于第一状态时,通过旋转旋钮,旋钮、棘轮和螺杆可以进行同步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使得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可以打开和闭合。当夹持装置已经处于最紧状态,旋转旋钮,棘轮会在接近和远离旋钮的方向上来回移动,旋钮只能自身转动而无法进行轴向移动;从而有效解决在旋紧状态下,用户继续旋转旋钮而造成夹坏被夹持物的技术问题。当旋转力度超过预设范围力度值的最大值时,旋钮也会给棘轮提供使其远离的作用力,棘轮远离后无法转动,从而无法带动螺杆进行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旋钮自身也无法进行轴向移动,从而可以防止旋转幅度过大而损坏夹持装置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夹持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当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时,往往需要通过夹持装置来解放双手。相关技术中,有的夹持装置设置旋钮、与旋钮一体连接的螺杆。在使用过程中,一般是将手机等设备放置在两夹臂之间,再通过旋转旋钮,旋钮带动螺杆转动,由于螺杆螺纹连接于壳体,从而螺杆在转动过程中可以进行轴向移动,从而带动旋钮进行轴向移动,旋钮则会推动两夹臂相互靠近,从而实现对手机等的夹持。
然而,在实际旋紧旋钮的过程中,用户很难判断旋转力是否达到极限值,即用户很难把握好力度,可能会出现旋转幅度过大的情况;或者可能会在夹持装置已经最紧状态或装有夹持物的夹持装置已夹紧时,用户还继续旋转旋钮,因此,旋钮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旋钮不仅会发生周向转动,旋钮还会带动一体连接的螺杆进行周向转动,从而与壳体螺纹连接的螺杆会带动旋钮继续进行轴向移动,进而会继续推动两夹臂相互靠近,此时,则会出现夹坏手机等设备的现象,夹持装置也会受到损坏而无法再使用,给用户造成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装置,旨在解决相关技术的夹持装置容易被损坏或者容易夹坏被夹持物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夹持装置,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和调节组件;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的相远离侧分别设置有夹持部;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旋钮、棘轮和螺杆;所述旋钮在轴向上固定于所述第一面板且在周向上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面板并部分突出于所述第一面板的远离所述第二面板侧;所述螺杆一端在轴向上固定于第一面板且在周向上可转动连接于第一面板,所述螺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螺纹连接;所述棘轮在周向上固定于所述螺杆且在轴向上可滑动连接于所述螺杆,所述棘轮位于所述第一面板内且设置于所述旋钮的靠近所述第二面板侧;所述旋钮和所述棘轮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棘轮靠近所述旋钮一侧具有第一齿状结构,所述旋钮靠近所述棘轮一侧具有第二齿状结构;当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处于第一状态且所述旋钮受到的作用力处于预设范围力度值时,所述第一齿状结构和所述第二齿状结构相互咬合,使得所述旋钮可带动所述棘轮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状结构包括间隔分布于所述旋钮侧端的若干第一凸起,所述第二齿状结构包括间隔分布于所述棘轮的若干第二凸起,当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处于第一状态时,各所述第一凸起和各所述第二凸起交替抵接;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相对侧均设置有斜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面板靠近所述第二面板的一侧且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棘轮背离所述第二凸起侧,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提供使所述棘轮向靠近所述旋钮方向移动的复位力。
进一步地,所述棘轮设置有第一周向限位结构,所述螺杆设置有第二周向限位结构,所述第一周向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周向限位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周向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棘轮内侧的至少一第一切面,所述第二周向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螺杆外与所述棘轮连接处的至少一第二切面,所述第一切面抵接于所述第二切面以使所述棘轮和所述螺杆周向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棘轮旁侧的止退模组,所述止退模组包括止退件;当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处于第二状态时,和/或,当所述旋钮受到的作用力大于预设范围力度值的最大值时,所述止退件和所述棘轮连接以限制所述棘轮的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止退件靠近所述棘轮端侧设置有齿状尖部,所述棘轮周向方向上分布有与所述齿状尖部匹配的若干齿轮槽,所述止退件在所述第一面板的长度方向上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面板以使所述齿状尖部可卡接于任一所述齿轮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止退模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面板且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止退件的背离所述齿状尖部一侧,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提供使所述止退件向靠近所述棘轮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面板的螺母件,所述螺杆部分穿设于所述螺母件内且与所述螺母件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夹持装置与相关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在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处于第一状态,且用处于预设范围力度值转动旋钮(除去夹持装置处于最紧状态下的其他状态,且用合适力度旋松或旋紧旋钮),由于旋钮在轴向上固定连接于第一面板,从而当控制旋钮进行轴向移动时,旋钮可以带动第一面板进行轴向移动;又由于螺杆部分螺纹连接于第二面板,因此,螺杆可以相对于第二面板同时进行轴向移动和周向转动;进一步地,旋钮和棘轮连接,且棘轮在周向上固定于螺杆,因此,当旋转旋钮时,一方面,旋钮可以带动第一面板和棘轮进行相对于第二面板的轴向移动,另一方面,旋钮可以带动棘轮进行周向转动,从而棘轮可以带动螺杆进行周向转动,此时螺杆可以同时相对于第二面板进行轴向移动,因此,在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处于第一状态时,通过旋转旋钮,旋钮、棘轮和螺杆可以进行同步周向转动和同步轴向移动,使得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可以打开和闭合,从而可以通过旋转旋钮实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位置关系的调节,即可以通过旋转旋钮调整夹持空间以夹持手机等设备。
而在本实施例中,当夹持装置已经处于最紧状态时,螺杆无法相对于第二面板进行轴向移动,螺杆也无法相对于第二面板进行周向转动时,由于棘轮在周向上固定于螺杆,所以棘轮也无法进行周向转动;又由于棘轮在轴向上滑动连接于螺杆,且当棘轮和旋钮连接时,旋钮会为棘轮提供作用力,使得棘轮向远离旋钮方向移动,即棘轮即使靠近且连接旋钮,也会立刻受到旋钮的作用而向远离旋钮方向移动,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当夹持装置已经处于最紧状态,旋转旋钮,旋钮和棘轮会打滑,棘轮会在接近和远离旋钮的方向上来回移动,相当于棘轮与旋钮处于“分离”状态,因此,旋钮即使受到外力作用,但由于旋钮和棘轮不是连接状态,因此,旋钮只能自身转动而无法进行轴向移动;由于螺杆和旋钮均无法轴向移动,因此,固定于旋钮和螺杆之间的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也无法进行轴向移动,从而实现在夹持装置已经最紧时无法再继续靠近,进而可以有效解决在夹持装置旋紧状态下,用户继续旋转旋钮而造成夹坏被夹持物、以及夹持装置损坏的技术问题。进一步地,当旋转力度超过时预设范围力度值的最大值时,旋钮也会给棘轮提供使其远离的作用力,棘轮远离后无法转动,从而无法带动螺杆进行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旋钮自身也无法进行轴向移动,从而可以防止旋转幅度过大而损坏夹持装置,甚至夹坏手机等被夹持物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持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持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细节A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棘轮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1、第一面板;2、第二面板;3、调节组件;30、斜面结构;31、旋钮;311、第二凸起;32、棘轮;321、第一凸起;322、第一切面;323、齿轮槽;33、螺杆;331、锁紧件;332、第二切面;34、第一弹性件;35、止退模组;351、止退件;3511、齿状尖部;352、第二弹性件;36、传动件;37、螺母件;4、夹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见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持装置包括:第一面板1、第二面板2和调节组件3;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的相远离侧分别设置有夹持部4;调节组件3包括旋钮31、棘轮32和螺杆33;旋钮31在轴向上固定于第一面板1且在周向上可转动连接于第一面板1并部分突出于第一面板1的远离第二面板2侧;螺杆33一端在轴向上固定于第一面板1且在周向上可转动连接于第一面板1,螺杆33另一端与第二壳体螺纹连接;棘轮32在周向上固定于螺杆33且在轴向上可滑动连接于螺杆33,棘轮32位于第一面板1内且设置于旋钮31的靠近第二面板2侧;旋钮31和棘轮32啮合。
当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一状态且旋钮31受到的作用力处于预设范围力度值时,旋钮31和棘轮32连接,旋钮31可带动棘轮32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当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二状态时,和/或,当旋钮31受到的作用力大于预设范围力度值的最大值时,棘轮32在轴向上滑动连接于螺杆33,且当棘轮32和旋钮31连接时,旋钮31向棘轮32提供使棘轮32向远离旋钮31的方向移动的作用力。
在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一状态,且用处于预设范围力度值转动旋钮31(除去夹持装置处于最紧状态下的其他状态,且用合适力度旋松或旋紧旋钮31),由于旋钮31在轴向上固定连接于第一面板1,从而当控制旋钮31进行轴向移动时,旋钮31可以带动第一面板1进行轴向移动;又由于螺杆33部分螺纹连接于第二面板2,因此,螺杆33可以相对于第二面板2同时进行轴向移动和周向转动;进一步地,旋钮31和棘轮32连接,且棘轮32在周向上固定于螺杆33,因此,当旋转旋钮31时,一方面,旋钮31可以带动第一面板1和棘轮32进行相对于第二面板2的轴向移动,另一方面,旋钮31可以带动棘轮32进行周向转动,从而棘轮32可以带动螺杆33进行周向转动,此时螺杆33可以同时相对于第二面板2进行轴向移动,因此,在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一状态时,通过旋转旋钮31,旋钮31、棘轮32和螺杆33可以进行同步周向转动和同步轴向移动,使得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可以打开和闭合,从而可以通过旋转旋钮31实现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位置关系的调节,即可以通过旋转旋钮31调整夹持空间以夹持手机等设备。
在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二状态时,即夹持装置已经处于最紧状态,螺杆33本无法相对于第二面板2进行轴向移动,同时螺杆33无法相对于第二面板2进行周向转动。但在使用过程中,用户是可以继续旋转旋钮31的,而相关技术中的夹持装置,由于旋钮31和螺杆33是一体连接的,因此,旋钮31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旋钮31不仅会发生周向转动,旋钮31还会带动螺杆33进行周向转动,则螺杆33会带动旋钮31继续进行轴向移动,从而旋钮31会带动第一面板1继续向靠近第二面板2的方向移动;此时,则会出现夹坏手机等设备的现象,夹持装置也会受到损坏而无法再使用,从而给用户造成困扰。和/或,当所述旋钮31受到的作用力大于预设范围力度值的最大值时,即旋转力已经达到极限值时,但由于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很难判断旋转力是否达到极限值,即用户很难把握好力度,则可能会出现旋转幅度过大的情况,则可能也会出现损坏夹持装置,甚至夹坏手机等被夹持物的问题。
而在本实施例中,当夹持装置已经处于最紧状态时,螺杆33无法相对于第二面板2进行轴向移动,螺杆33也无法相对于第二面板2进行周向转动时,由于棘轮32在周向上固定于螺杆33,所以棘轮32也无法进行周向转动;又由于棘轮32在轴向上滑动连接于螺杆33,且当棘轮32和旋钮31连接时,旋钮31会为棘轮32提供作用力,使得棘轮32向远离旋钮31方向移动,即棘轮32即使靠近且连接旋钮31,也会立刻受到旋钮31的作用而向远离旋钮31方向移动,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当夹持装置已经处于最紧状态,旋转旋钮31,旋钮31和棘轮32会打滑,棘轮32会在接近和远离旋钮31的方向上来回移动,相当于棘轮32与旋钮31处于“分离”状态,因此,旋钮31即使受到外力作用,但由于旋钮31和棘轮32不是连接状态,因此,旋钮31只能自身转动而无法进行轴向移动;由于螺杆33和旋钮31均无法轴向移动,因此,固定于旋钮31和螺杆33之间的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也无法进行轴向移动,从而实现在夹持装置已经最紧时无法再继续靠近,进而可以有效解决在夹持装置旋紧状态下,用户继续旋转旋钮31而造成夹坏被夹持物、以及夹持装置损坏的技术问题。当旋转力度超过预设范围力度值的最大值时,旋钮31也会给棘轮32提供使其远离的作用力,棘轮32远离后无法转动,从而无法带动螺杆33进行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旋钮31自身也无法进行轴向移动,从而可以防止旋转幅度过大而损坏夹持装置,甚至夹坏手机等被夹持物的问题。
进一步地,第一面板1具有第一收容腔,第二面板2具有与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二收容腔,螺杆33至少部分处于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内,棘轮32处于第一收容腔内,旋钮31部分处于第一收容腔内,且旋钮31、螺杆33和棘轮32同轴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旋钮31在朝向螺杆33一侧设置有凹槽,从而螺杆33可以部分位于凹槽内,但应当理解的是,螺杆33并不会抵接于旋钮31的凹槽,且螺杆33的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并不会受到旋钮31的影响,即螺杆33和旋钮31并没有周向固定或者轴向固定,事实上,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一状态时,螺杆33和旋钮31之间的同步转动和同步移动均是通过棘轮32和第一弹性件34等间接实现,因此,在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二状态时,螺杆33不会受到旋钮31的转动影响而进行相对于第二面板2的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从而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不会再相互靠近,进而解决了在夹持装置旋紧状态下,用户继续旋转旋钮31而造成夹坏被夹持物、以及夹持装置损坏的技术问题。
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主要为长方体结构,以夹持装置的纵向大小为长度,横向大小为宽度,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等长等厚,在夹持装置的长度方向上,调节组件3可以设置在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的中间位置,从而既可以达到美观的效果,也能方便用户操作。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组件3也可以不设置在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的中间位置。由于第一收容腔主要用于收容旋钮31和棘轮32,而螺杆33在第二收容腔内与第二面板2螺纹连接,因此可以设置第一收容腔的宽度小于第二收容腔的宽度,又由于夹持装置的夹持空间(夹持宽度)与螺杆33进行轴向移动的距离有关,因此,第二收容腔的宽度可以根据被夹持物进行设置,比如当被夹持物为手机和被夹持物为平板时,第二收容腔的宽度大小不同;或者手机在夹持装置中纵向放置和横向放置,第二收容腔的宽度大小也有所不同。
另外,在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的其他位置可以设置有加强筋和支撑柱,其中加强筋和支撑柱的设置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夹持装置还设置有与第一面板1匹配的第一盖板、以及与第二面板2匹配的第二盖板。在支撑柱上可以设置有安装孔,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对应位置可以设置有与安装孔匹配的凸块,从而当凸块卡接于安装孔内时,第一盖板和第一面板1实现固定连接,第二盖板和第二面板2实现固定连接。一方面,在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内设置有加强筋和支撑柱,可以在保证面板具有足够强度和刚性,防止面板变形的同时,还可以节约材料用量、减轻重量;另一方面,第一面板1和第一盖板通过凸起和安装孔进行卡扣连接实现固定连接,而第二面板2和第二盖板通过凸起和安装孔进行卡扣连接实现固定连接,从而可以简化装配工艺,降低装配难度。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内的其他位置可以全部填充硬质材料(相当于处于调节组件3的部件外,第一收容腔内和第二收容腔内的其他位置实心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面板的强度和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面板1和第一盖板可以通过螺钉连接或者或者粘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而第二面板2和第二盖板也同样可以通过螺钉连接或者粘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调节组件3还包括突出于第一面板1且向第二面板2延伸的两传动件36,传动件36可以为长方体结构,与螺杆33平行设置,且在夹持装置的纵向方向上,两传动件36对称设置于调节组件3的上下两侧,部分传动件36可滑动连接于第二收容腔内。当传动件36自第一面板1的向第二面板2的方向延伸时,传动件36的长度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二收容腔的宽度;当传动件36自第一收容腔远离第二收容腔的内侧壁往第二收容腔的方向延伸时,传动件36的长度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的宽度之和。当旋转旋钮31时,调节组件3发生轴向移动,第一面板1向靠近或远离第二面板2的方向进行轴向移动时,传动件36也会同步进行轴向移动,夹持装置闭合或张开。一方面,当夹持装置张开时,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相互远离,在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中间,除了螺杆33可以支撑被夹持物,两传动件36也可以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可以有增加支撑力的效果,使得在夹持过程中,夹持更加稳固;另一方面,设置有传动件36,在打开和闭合夹持装置的过程中,可以更有手感,从而可以提高用户体验感。在一些实施例,传动件36的数量可以设置为1、3、4或5等等,且传动件36的形状也可以为圆柱形、半圆弧状结构等等。
进一步地,棘轮32靠近旋钮31一侧具有第一齿状结构,旋钮31靠近棘轮32一侧具有第二齿状结构;当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一状态且旋钮31受到的作用力处于预设范围力度值时,第一齿状结构和第二齿状结构相互咬合,使得旋钮31可带动棘轮32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
由于棘轮32具有第一齿状结构,旋钮31设置有第二齿状结构,当第一齿状结构和第二齿状结构连接时,在用户旋转旋钮31时,用户给予旋钮31作用力,则旋钮31的第二齿状结构会给予棘轮32的第一齿状结构作用力,从而用户在旋转旋钮31的过程中,旋钮31会带动棘轮32进行同步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又由于螺杆33与棘轮32周向固定,从而棘轮32可以带动螺杆33进行周向转动,即旋钮31可以通过棘轮32实现间接带动螺杆33进行周向转动的目的。而螺杆33与第二面板2螺纹连接,因此,螺杆33在进行周向转动时,还可以相对于第二面板2进行轴向移动。因此,在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一状态且旋钮31受到的作用力处于预设范围力度值时,通过旋转旋钮31,旋钮31、棘轮32和螺杆33可以进行同步周向转动和同步轴向移动,使得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可以打开和闭合,从而可以通过旋转旋钮31实现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位置关系的调节,即可以通过旋转旋钮31调整夹持空间以夹持手机等设备。即通过旋转旋钮31,可以轻松实现夹持装置的打开和闭合,具有操作简单的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齿状结构包括间隔分布于旋钮31侧端的若干第一凸起321,第二齿状结构包括间隔分布于棘轮32且的若干第二凸起311,当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一状态时,各第一凸起321和各第二凸起311交替抵接;第一凸起321和第二凸起311的相对侧设置有斜面结构30。
具体的,旋钮31和棘轮32的最外侧的轴向截面形状均为圆形,且两者的半径相等,若干第一凸起321可以等间距分布于棘轮32侧端,从而形成设置于棘轮32侧端的第一齿状结构,同样地,若干第二凸起311可以等间距分布于旋钮31侧端,形成设置于旋钮31的第二齿状结构,因此,当第一齿状结构和第二齿状结构连接时,第一凸起321抵接于两第二凸起311之间,第二凸起311抵接于两第一凸起321之间,从而旋钮31受到的作用力可以通过第一凸起321和第二凸起311传递给棘轮32。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凸起321和第二凸起311的相对侧均设置有斜面结构30。因此,在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一状态且旋钮31受到的作用力处于预设范围力度值时,旋转旋钮31,用户给予旋钮31作用力,则旋钮31通过第一凸起321和第二凸起311的斜面给予棘轮32作用力。在旋紧旋钮31时,通过对力的分解可知,旋钮31既给予棘轮32周向转动的转动力,也给予棘轮32轴向移动的推动力,因此,旋钮31可以带动棘轮32进行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而在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二状态时,即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已经处于最紧状态时,由于螺杆33无法轴向移动和周向转动,则与螺杆33周向固定的棘轮32也无法周向转动,此时若继续旋转旋钮31,旋钮31给予棘轮32周向转动的转动力会抵消,但旋钮31还会给予棘轮32轴向移动的推动力,因此,棘轮32则会在推动力的作用下,向远离旋钮31的方向移动,最终,旋钮31只能自身转动而无法进行轴向移动;由于螺杆33和旋钮31均无法轴向移动,因此,固定于旋钮31和螺杆33之间的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也无法进行轴向移动,从而实现在夹持装置已经最紧时无法再继续靠近,进而可以有效解决在夹持装置旋紧状态下,用户继续旋转旋钮31而造成夹坏被夹持物、以及夹持装置损坏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地,调节组件3还包括第一弹性件34,第一弹性件34一端抵接于第一面板1靠近第二面板2的一侧且另一端抵接于棘轮32背离第二凸起311侧,第一弹性件34用于提供使棘轮32向靠近旋钮31方向移动的复位力。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4为螺旋柱状弹簧,第一弹性件34部分套设于螺杆33外侧。螺杆33固定有锁紧件331,锁紧件331在轴向上固定于所述第一面板1且在周向上转动连接于第一面板1。锁紧件331的最外侧轴向截面形状(即为圆形)的半径可以大于第一弹性件34的轴向截面形状的半径,但可以小于或等于旋钮31最外侧轴向截面形状的半径,且锁紧件331的厚度可以较小,从而可以节约原料。棘轮32设置有朝向锁紧件331的环形槽,因此,第一弹性件34一端抵接于锁紧件331套设于螺杆33,另一端则抵接于环形槽的槽底且嵌设于环形槽内,如此设置,在螺杆33和棘轮32的转动过程中,第一弹性件34可以稳定地抵接在锁紧件331和棘轮32之间,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出第一弹性件34的作用力。
在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一状态且旋钮31受到的作用力处于预设范围力度值时。旋松旋钮31时,第一弹性件34会为棘轮32提供作用力,使得在旋松旋钮31的过程中,棘轮32的第一齿状结构可以始终与旋钮31的第二齿状结构相抵接,从而旋钮31和棘轮32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则可以通过旋钮31带动棘轮32进行轴向移动和周向转动,而棘轮32与螺杆33周向固定,从而可以带动螺杆33周向转动且轴向移动,进而可以打开夹持装置,操作方便快捷。
在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二状态时,即夹持装置已经处于最紧状态时,由于螺杆33无法轴向移动和周向转动,则与螺杆33周向固定的棘轮32也无法周向转动,此时若继续旋转旋钮31,旋钮31给予棘轮32周向转动的转动力会抵消,但旋钮31还会给予棘轮32轴向移动的推动力,当推动力大于第一弹性件34给予棘轮32的弹力时,棘轮32则会在推动力的作用下,向远离旋钮31的方向移动,而当棘轮32远离旋钮31后,第一弹性件34则会推动棘轮32向靠近旋钮31的方向移动,当棘轮32的第一齿状结构和旋钮31的第二齿状结构相互咬合,则棘轮32又会立刻受到旋钮31的推动力而向远离旋钮31的方向移动,因此,棘轮32会在锁紧件331和旋钮31之间进行来回反复的轴向移动,从而可以将棘轮32和旋钮31视为“分离”状态,进而旋钮31只能自身转动而无法进行轴向移动;由于螺杆33和旋钮31均无法轴向移动,因此,固定于旋钮31和螺杆33之间的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也无法进行轴向移动,从而实现在夹持装置已经最紧时无法再继续靠近,进而可以有效解决在夹持装置旋紧状态下,用户继续旋转旋钮31而造成夹坏被夹持物、以及夹持装置损坏的技术问题。当旋转力大于预设范围力度值的最大值时,则推动力会大于第一弹性件34的弹力,使得棘轮32向远离旋钮31的方向移动,而当棘轮32远离旋钮31后,第一弹性件34则会推动棘轮32向靠近旋钮31的方向移动,当棘轮32的第一齿状结构和旋钮31的第二齿状结构相互咬合,则棘轮32又会立刻受到旋钮31的推动力而向远离旋钮31的方向移动,因此,棘轮32会在锁紧件331和旋钮31之间进行来回反复的轴向移动,从而可以将棘轮32和旋钮31视为“分离”状态,进而旋钮31只能自身转动而无法进行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棘轮32设置有第一周向限位结构,螺杆33设置有第二周向限位结构,第一周向限位结构和第二周向限位结构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周向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棘轮32内侧的至少一第一切面322,第二周向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螺杆33外与棘轮32连接处的至少一第二切面332,第一切面322抵接于第二切面332以使棘轮32和螺杆33周向固定。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棘轮32设置有安装孔,螺杆33嵌设于安装孔内,棘轮32的安装孔相对两侧设置有两第一切面322,螺杆33外侧设置有两与第一切面322对应的两第二切面332,即螺杆33为非圆状柱体,比如在本实施例中,螺杆33具有两个第二切面332时,且两个第二切面332相对设置时,则螺杆33的轴向截面形状为跑道型。通过第一切面322和第二切面332的相互抵接,从而当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一状态且旋钮31受到的作用力处于预设范围力度值时,在旋钮31带动棘轮32转动的同时,棘轮32可以带动螺杆33转动;且在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二状态时,螺杆33无法轴向移动和周向转动时,棘轮32也无法周向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切面322可以不相对设置,只需要两个第一切面322和两个第二切面332对应设置就可以;或者,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一切面322和一个第二切面332,此时螺杆33相当于是半圆柱;或者,可以设置有三个第一切面322和三个第二切面332,等等。
进一步地,调节组件3还包括设置于棘轮32旁侧的止退模组35,止退模组35包括止退件351;当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二状态时,止退件351和棘轮32连接以限制棘轮32的转动。进一步地,止退件351靠近棘轮32端侧设置有齿状尖部3511,棘轮32周向方向上分布与齿状尖部3511匹配的若干齿轮槽323,止退件351在第一面板1的长度方向上可滑动连接于第一面板1以使齿状尖部3511可卡接于任一齿轮槽323内。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止退模组35还包括与第一面板1一体连接的具有方形槽且设置于棘轮32周侧的固定块,方形槽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面板1长度方向且其开口朝向棘轮32,止退件35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面板1长度方向,止退件351通过方形槽的开口穿设于方形槽,且止退件351在平行于第一面板1的宽度方向和垂直于第一面板1的长度方向上,止退件351均固定于方形槽,止退件351与方形槽在第一面板1的长度方向上滑动连接。齿状尖部3511为具有倒角的三棱柱,三棱柱与棘轮32的中轴线平行设置,且齿状尖部3511设置于止退件351长度方向上的端部;棘轮32的齿轮槽323与棘轮32的第一齿状结构相对设置,齿轮槽323的槽型也有具有倒角的三棱柱,也与棘轮32的中轴线平行设置。因此,当棘轮32周向转动时,由于止退件351可滑动连接于方形槽,从而若干齿轮槽323将依次与齿状尖部3511卡接。因此,在实际过程中,旋转旋钮31,棘轮32发生周向转动时,齿状尖部3511与若干齿轮槽323相互卡接摩擦而发生声音,从而可以提高用户体验感。当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处于第二状态时,和/或,当旋钮31受到的作用力大于预设范围力度值的最大值时,棘轮32由于与旋钮31“分离”而无法周向转动时,齿状尖部3511将保持卡接在某一齿轮槽323内,齿状尖部3511给棘轮32作用力,防止棘轮32因为惯性发生转动等,起到止退作用。
进一步地,止退模组35还包括第二弹性件352,第二弹性件352一端抵接于第一面板1且另一端抵接于止退件351的背离齿状尖部3511一侧,第二弹性件352用于提供使止退件351向靠近棘轮32的方向移动。
具体的,止退件351在长度方向上设置有与齿状尖部3511的相对侧具有凹槽,且凹槽槽底突出有凸柱,第二弹性件352套设于凸柱外,第二弹性件352一端抵接于凹槽的槽底且另一侧抵接于固定块的方向槽的槽壁,从而第二弹性件352可以为止退件351提供回复力,使得止退件351向靠近棘轮32的方向移动。当棘轮32转动时,齿轮槽323将给予齿状尖部3511垂直于第一面板1的作用力和平行于第一面板1长度方向上的作用力,但由于止退件351在垂直于第一面板1的方向上固定于方形槽,因此,止退件351的齿状尖部3511只能受到来自齿轮槽323的平行于第一面板1长度方向上的作用力,从而在平行于第一面板1长度方向上,止退件351将向远离棘轮32的方向移动,但由于第二弹性件352可以为止退件351提供回复力,使其向靠近棘轮32的方向移动,因此,通过棘轮32的齿轮槽323(棘轮32周向转动时)和第二弹性件352,可以使得止退件351在其长度方向上来回移动。在实际过程中,旋转旋钮31,棘轮32发生周向转动时,齿状尖部3511与若干齿轮槽323相互卡接摩擦而发生声音,从而可以提高用户体验感。
进一步地,调节组件3还包括设置于第二面板2的螺母件37,螺杆33部分穿设于螺母件37内且与螺母件37螺纹连接。具体的,螺母件37可以固定于第二面板2,也可以与第二面板2一体连接,螺母件37可以为半圆环或弧状等,螺母件37主要包括管状结构,管内设置有内螺纹,螺杆33位于第二面板2侧设置有与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从而螺杆33可以与螺母件37螺纹连接。因此,当螺杆33发生周向转动时,螺杆33可以同时进行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第二面板2的背离夹持部4一面设置有定位座,定位座用于将夹持装置与外部设备固定连接。具体的,定位座的背离第二面板2侧可以开设有定位槽,定位槽可以为球面状,因此,定位座可以安装在球形等结构上,从而形成球形关节,实现和外部设备的稳定连接,且可以调整角度。应当理解,定位座的结构并不做限定,例如,定位座可以采用磁体,可以通过磁吸力吸附的方式和外部设备的磁吸材料固定;或者,定位座可以采用夹持方式和外部设备固定;或者,定位座可以采用卡接方式和外部设备固定。
进一步地,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还分别包括固定连接于夹持部4的支撑件,支撑件连接于夹持部4的底端且朝内弯折,夹持部4和支撑件均设置有保护垫,夹持部4用于夹紧被夹持物,支撑件用于支撑住被夹持物的底端,使被夹持物稳定放置在夹持装置上,同时保护垫可以防止被夹持物因刮擦而受到破坏。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为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和调节组件;
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的相远离侧分别设置有夹持部;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旋钮、棘轮和螺杆;
所述旋钮在轴向上固定于所述第一面板且在周向上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面板并部分突出于所述第一面板的远离所述第二面板侧;所述螺杆一端在轴向上固定于第一面板且在周向上可转动连接于第一面板,所述螺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螺纹连接;所述棘轮在周向上固定于所述螺杆且在轴向上可滑动连接于所述螺杆,所述棘轮位于所述第一面板内且设置于所述旋钮的靠近所述第二面板侧;所述旋钮和所述棘轮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靠近所述旋钮一侧具有第一齿状结构,所述旋钮靠近所述棘轮一侧具有第二齿状结构;当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处于第一状态且所述旋钮受到的作用力处于预设范围力度值时,所述第一齿状结构和所述第二齿状结构相互咬合,使得所述旋钮可带动所述棘轮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状结构包括间隔分布于所述旋钮侧端的若干第一凸起,所述第二齿状结构包括间隔分布于所述棘轮的若干第二凸起,当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处于第一状态时,各所述第一凸起和各所述第二凸起交替抵接;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相对侧均设置有斜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面板靠近所述第二面板的一侧且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棘轮背离所述第二凸起侧,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提供使所述棘轮向靠近所述旋钮方向移动的复位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设置有第一周向限位结构,所述螺杆设置有第二周向限位结构,所述第一周向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周向限位结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周向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棘轮内侧的至少一第一切面,所述第二周向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螺杆外与所述棘轮连接处的至少一第二切面,所述第一切面抵接于所述第二切面以使所述棘轮和所述螺杆周向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棘轮旁侧的止退模组,所述止退模组包括止退件;当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处于第二状态时,和/或,当所述旋钮受到的作用力大于预设范围力度值的最大值时,所述止退件和所述棘轮连接以限制所述棘轮的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退件靠近所述棘轮端侧设置有齿状尖部,所述棘轮周向方向上分布有与所述齿状尖部匹配的若干齿轮槽,所述止退件在所述第一面板的长度方向上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面板以使所述齿状尖部可卡接于任一所述齿轮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退模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面板且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止退件的背离所述齿状尖部一侧,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提供使所述止退件向靠近所述棘轮的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面板的螺母件,所述螺杆部分穿设于所述螺母件内且与所述螺母件螺纹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55631.8U CN220152302U (zh) | 2023-06-27 | 2023-06-27 | 一种夹持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55631.8U CN220152302U (zh) | 2023-06-27 | 2023-06-27 | 一种夹持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152302U true CN220152302U (zh) | 2023-12-08 |
Family
ID=89013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655631.8U Active CN220152302U (zh) | 2023-06-27 | 2023-06-27 | 一种夹持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152302U (zh) |
-
2023
- 2023-06-27 CN CN202321655631.8U patent/CN22015230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893012B2 (en) | Quick release cantilever clamp | |
US6543956B2 (en) | Device for connecting structural components | |
EP3789650A1 (en) | Frame assembly for stabilizer, and stabilizer | |
JP6273765B2 (ja) | クランプ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輸液ポンプ装置 | |
CN109869591B (zh) | 夹持结构及具有该夹持结构的云台 | |
US20100107369A1 (en) | Hinge assembly | |
US8757564B2 (en) | Angle-adjustable mounting apparatus | |
CN220152302U (zh) | 一种夹持装置 | |
US20050129482A1 (en) | Retention device | |
WO2020093561A1 (zh) | 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及其绑带调节装置 | |
CN116608382A (zh) | 一种夹持装置 | |
CN108081180B (zh) | 扭力扳手的定位装置 | |
WO2004059182A1 (ja) | 一時角度設定機能付ヒンジ装置 | |
EP3795045B1 (en) |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handheld dust collector | |
JPH0527765B2 (zh) | ||
TWM483149U (zh) | 可單手操作及切換方向之棘輪扳手 | |
CN209761007U (zh) | 一种能够便捷换向的门把手结构 | |
CN219120198U (zh) | 一种夹持装置 | |
WO2022227125A1 (zh) | 用于夹持平板式目标对象的装置 | |
JPH0726744Y2 (ja) | はね上げ機構付き軸ロック装置 | |
WO2013131345A1 (zh) | 一种摄像头装置 | |
CN115930054A (zh) | 一种夹持装置 | |
CN217402151U (zh) | 电子设备支架 | |
CN215807632U (zh) | 电子设备支撑架 | |
CN218095150U (zh) | 夹紧机构以及显示器支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