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37585U - 压力控制仪器和压力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压力控制仪器和压力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37585U
CN220137585U CN202321781843.0U CN202321781843U CN220137585U CN 220137585 U CN220137585 U CN 220137585U CN 202321781843 U CN202321781843 U CN 202321781843U CN 220137585 U CN220137585 U CN 2201375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medium
pressure control
port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8184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新安
刘庆
丁鹏宇
董峰山
李庆福
杨小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onst Instruments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onst Instruments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onst Instruments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onst Instruments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232178184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375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375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375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压力检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压力控制仪器和压力控制系统,包括:第一储液腔,设置于压力控制仪器的本体上;控压模块,设有介质输入端和压力输出端,压力输出端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控压模块用于对介质输入端输入的液体介质进行控制,从压力输出端输出具有压力的液体介质;第一介质端口,用于通过管路连通脱离于压力控制仪器的本体的第二储液腔,从第二储液腔吸入液体介质,第一介质端口设置于压力控制仪器的本体上;第一换向机构,包括可切换的第一内换向状态和第一外换向状态,在第一内换向状态下,介质输入端通过第一换向机构连通于第一储液腔,在第一外换向状态下,介质输入端通过第一换向机构连通于第一介质端口。

Description

压力控制仪器和压力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压力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力控制仪器和压力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液压压力控制仪器是压力控制仪器的一种,液压压力控制仪器以液体介质为压力介质,进行压力控制和压力输出。
在一种相关技术中,压力控制仪器设有储液腔、控压模块和压力输出端,工作过程中,控压模块从储液腔内引入液体介质,控压模块对液体介质进行控制,使得液体介质的压力为目标压力,并通过压力输出端向压力计、压力开关、压力变送器等被检测压力仪表供给目标压力的液体介质。
受限于压力控制仪器的本体结构,储液腔在更换、维护等方面存在不便,影响检测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压力控制仪器和压力控制系统,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储液箱在更换、维护等方面存在不便,影响检测效率的问题。能够便于储液箱的更换和维护。
根据本申请第一个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力控制仪器,包括:
第一储液腔,用于容纳液体介质,设置于压力控制仪器的本体上;
控压模块,设有介质输入端和压力输出端,压力输出端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控压模块用于对介质输入端输入的液体介质进行控制,从压力输出端输出具有压力的液体介质;
第一介质端口,用于通过管路连通脱离于压力控制仪器的本体的第二储液腔,从第二储液腔吸入液体介质,第一介质端口设置于压力控制仪器的本体上;
第一换向机构,包括可切换的第一内换向状态和第一外换向状态,在第一内换向状态下,介质输入端通过第一换向机构连通于第一储液腔,以通过第一储液腔向控压模块提供液体介质,在第一外换向状态下,介质输入端通过第一换向机构连通于第一介质端口,以通过第二储液腔向控压模块提供液体介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控压模块还设有介质输出端;
压力控制仪器还包括:
第二介质端口;
第二换向机构,包括第二内换向状态和第二外换向状态,在第二内换向状态下,所介质输出端通过第二换向机构连通于第一储液腔,以将液体介质送入第一储液腔,在第二外换向状态下,介质输出端通过第二换向机构连通于第二介质端口,以向压力控制仪器之外排出液体介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第二介质端口和第一介质端口设有相配合的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管路,使得第一介质端口和第二介质端口同时连通第二储液腔。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第一储液腔设有大气端口,大气端口位于第一储液腔的中部或上部,第二内换向状态下,第一储液腔通过大气端口连通于外部大气。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控压模块包括增压机构和第一泄压阀,增压机构的输入端连通于介质输入端,增压机构用于对输入的液压介质进行增压,从增压机构的输出端输出,增压机构的输出端连通于第一泄压阀的阀输入端,第一泄压阀的阀输出端连通于介质输出端,当第一泄压阀的阀输入端压力超过预设压力时,第一泄压阀的阀输入端与第一泄压阀的阀输出端连通,当第一泄压阀的阀输入端压力小于预设压力时,第一泄压阀的阀输入端与第一泄压阀的阀输出端断开;和/或,
控压模块包括第一管路,第一管路的一端连通于压力输出端,第一管路的另一端连通于介质输出端,第一管路中设有第二泄压阀,当第二泄压阀打开时,压力输出端连通于介质输出端,当第二泄压阀关闭时,压力输出端和介质输出端断开。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第一换向机构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第一端口连通于第一储液腔,第二端口连通于控压模块的介质输入端,第三端口连通于第一介质端口;
在第一内换向状态下,第二端口与第一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断开,以使介质输入端与第一端口连通,介质输入端与第三端口断开,在第一外换向状态下,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第一端口断开,以使介质输入端与第三端口连通,介质输入端与第一端口断开。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第一储液腔的容积小于第二储液腔的容积。
根据本申请第二个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力控制系统,包括第二储液腔和本申请第一个方面实施例任一项可选示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压力控制仪器的第一介质端口通过管路连通脱离于压力控制仪器本体的第二储液腔,从第二储液腔吸入液体介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压力控制仪器的控压模块还设有介质输出端;
压力控制仪器还包括:
第二介质端口,第二介质端口通过管路连通于第二储液腔;
第二换向机构,包括第二内换向状态和第二外换向状态,在第二内换向状态下,所介质输出端通过第二换向机构连通于压力控制仪器的第一储液腔,以液体介质送入第一储液腔,在第二外换向状态下,介质输出端通过第二换向机构连通于第二介质端口,以向压力控制仪器之外排出液体介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第一储液腔的容积小于第二储液腔的容积。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和压力控制系统,通过在压力控制仪器的本体上设置容纳液体介质的第一储液腔,控压模块设置介质输入端和压力输出端,另外,设置第一介质端口,第一介质端口通过管路连通于脱离压力控制仪器的本体的第二储液腔,通过具有第一内换向状态和第一外换向状态的第一换向机构在第一内换向状态和第一外换向状态之间切换,从而使得,可以根据不同的压力检测需求,为控压模块切换合适的储液腔,以提供液体介质,第一个方面,如果第一储液腔能够满足压力检测需求,可以利用第一储液腔进行供液,第二个方面,如果第一储液腔不适合作为供液主体,例如存在更换、维护等方面的不便时,可以利用位于压力控制仪器之外的第二储液腔进行供液,且在供液过程中不会影响到第一储液腔,提升了对被检压力仪表进行检测的检测效率。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的管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处于第一内换向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处于第一外换向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中第一换向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中第一换向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中第一换向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中第一换向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0是沿图9中A-A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压力控制仪器;20-第二储液腔;
100-第一储液腔;110-本体;200-控压模块;300-第一介质端口;400-第一换向机构;500-第二介质端口;600-第二换向机构;
101-出液口;102-第一出液通道;103-回液口;104-第一回液通道;105-大气端口;106-参考阀;107-排液口;111-显示屏;201-介质输入端;202-压力输出端;203-介质输出端;204-增压机构;205-送液通道;206-第一单向阀;207-初始加压通道;208-第二单向阀;209-蓄能管路;210-蓄能器;211-控压阀;212-第一压力检测机构;213-第一泄压阀;214-第一管路;215-第二泄压阀;216-第二压力检测机构;217-调压管路;218-压力输出管路;301-第二出液通道;401-第一端口;402-第二端口;403-第三端口;404-第一塞体;405-第二塞体;501-第二回液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为便于对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以下首先在对本申请所涉及到的一些概念进行说明。
液体压力介质,也称为液体介质,可以用于负载压力的液体,本申请实施例中没有明确指向的压力介质也指的是液体介质。实际工作过程中,主要呈液体形态的压力介质中可能会混杂有极少的空气或者固体颗粒,这种情况的液体介质仍然是本申请所述的液体介质。
连通,也可称之为连通关系,液体压力介质可以从连通关系中的一方运动到连通关系中的另一方;连通关系可以在两方之间,也可以在三方甚至更多方之间;连通关系包括直接连通、间接连通、常态连通和可控连通几种情况;其中,直接连通,连通各方存在连接关系,压力介质可以在连接位置处从一方运动到另一方;间接连通,连通各方之间存在管道,液体压力介质从一方出发要经过管道之后到达另一方;常态连通,连通各方之间没有任何控制或者阻隔部件,压力介质在正常状态下总是能够从连通关系的一方运动到另一方,可控连通,连通各方之间存在阀门、开关等控制机构,在控制机构打开的情况下,压力介质能够从连通关系的一方运动到另一方。
密封连接,一般配合连通关系使用,连通各方(至少两方)在连通位置的周围存在密封连接,密封连接可以是在直接连接的基础上配合密封圈、过盈等手段进行密封,也可以是通过密封中间件实现,例如,部件A和密封中间件直接连接,部件B也和密封中间件直接连接,部件A和部件B之间通过密封中间件实现了对内连通,对外密封,则这种情况也视为部件A和部件B密封连接。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连通关系中,如果不进行密封连接,方案就无法实现或者无法解决技术问题,则应当理解为包括密封连接;反之,如果密封连接是可选的,不会影响方案实现和解决技术问题,则应当理解为包括密封和不密封两种并列情况。
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压力仪表是一种检测压力的常见仪器;可以理解,在压力仪表生产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压力仪表的测量范围、压力仪表的仪表刻度或者压力仪表的指针准确度进行测量校准。通常采用压力控制仪器对压力仪表进行检测校准。
液压压力控制仪器是压力控制仪器的一种,液压压力控制仪器通常以液体介质作为压力介质,进行压力控制和压力输出。
具体地,压力控制仪器通常设有储液腔、控压模块和压力输出端,在对压力仪表进行检测时,控压模块与储液腔连通,压力输出端与被检测压力仪表连通,即控压模块从储液腔内引入液体介质,控压模块对液体介质进行控制,使得液体介质的压力达到目标压力,并通过压力输出端向被检测压力仪表(例如压力计、压力开关、压力变送器)供给目标压力的液体介质。
但是,相关技术中,受限于压力控制仪器的本体结构,前述储液腔在更换、维护等反面存在不便,影响检测效率。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的管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力控制仪器10,包括:第一储液腔100、控压模块200、第一介质端口300和第一换向机构400。
具体地,参照图1所示,压力控制仪器10具有本体110,本体110可以为一壳体结构,在具体设置时,本体110可以采用工程塑料制作。当然,在一些可选的示例中,本体110也可以采用钣金件制作,或者在一些示例中,本体110还可以是铝合金或者不锈钢等材质制成的壳体结构。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参照图1所示,压力控制仪器10的本体110一侧可以设置有显示屏111,其中,显示屏111具体可以为液晶显示屏111、触摸显示屏111或者水墨屏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本体110内部可以设置有处理器和电源;其中,处理器具体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Unit,简称MCU)、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等处理器中的任意一种。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的类型仅作为一些具体示例举例说明,并非对处理器的具体类型进行限制,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处理需求选择其他类型的处理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再赘述。电源具体可以是可充电电池(例如锂电池),在一些示例中电源也可以是用于与供电设备连接的电源线。
在具体设置时,处理器具体可以与显示屏111通信连接,在一些示例中,也可以理解为处理器与显示屏111信号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压力控制仪器10在具体使用时,可以通过显示屏111输入指令并传递与处理器进行处理。这里,具体以触摸显示屏111作为具体示例举例说明,操作人员可以在触摸显示屏111上进行操作,并输入指令。
还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也可以将处理后的信息(例如当前的控制信息、当前压力值等)传递至显示屏111进行显示,以便确定压力控制仪器10当前对被检测压力仪表的控制状态。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本体110内形成有第一储液腔100。其中,第一储液腔100可以是对本体110进行掏空或挖空处理形成;在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一储液腔100也可以是在本体110内安装的箱体结构内形成的腔体。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储液腔100可以是本体110自身形成的一个腔体结构,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储液腔100也可以是安装在本体110内部的其他部件形成的腔体结构。
还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一储液腔100也可以是通过一箱体固定在本体110上,例如固定在本体110的外部。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储液腔100内可以储存液体介质。其中,液体介质可以是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10分开存放,例如,在需要使用时,再将液体介质加入至第一储液腔100内使用,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液体介质可以不加入第一储液腔100内。当然,在另一些可能的示例中,液体介质也可以在第一储液腔100生产制造完成后即加入第一储液腔100内,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根据被检压力仪表的类型不同,可以将第一储液腔100的容积设置在100ml-2000ml之间。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储液腔100的容积可以为100ml、500ml、1000ml、1500ml或者2000ml等。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储液腔100的具体容积仅作为一些具体示例示出,并非对第一储液腔100的具体容积进行限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数值和数值范围为近似值,受制造工艺的影响,可能会存在一定范围的误差,这部分误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认为忽略不计。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参照图2所示,第一储液腔100设置有出液口101,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储液腔100内储存的液体介质可以从出液口101输出,例如,输出到压力控制仪器的控压模块200。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示例,出液口101处可以设置有过滤结构(例如过滤网、过滤棉等),过滤结构可以对从出液口101向外输出的液体介质进行过滤,从而能够提升第一储液腔100所输出的液体介质的洁净度,尽可能保证对被检压力仪表检测的准确性。
参照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压模块200设有介质输入端201和压力输出端202,其中,压力输出端202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控压模块200用于对从介质输入端201输入的液体介质进行控制(例如增压或者降压),并从压力输出端202输出具有一定压力的液体介质;由于压力输出端202和被检压力仪表相连通,在开始向被检压力仪表提供压力时,液体介质从控压模块200出发、通过压力输出端202传递到被检压力仪表,在泄压时,液体介质从被检压力仪表出发、通过压力输出端202传递到控压模块。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介质输入端201可以是与出液口101相连通,例如介质输入端201通过管道与出液口101相连通,从而使得第一储液腔100内的介质液体可以通过介质输入端201输入至控压模块200内,从而被控压模块200控制并调节压力。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压力控制仪器10在具体使用时,可以是根据显示屏111输入的目标压力值作为控制指令,例如,处理器在接收到显示屏111输入的目标压力值后,处理器根据目标压力值向控压模块200发出相应的控压信号(例如增压信号或者减压信号),控压模块200根据接收到的控压信号对从介质输入端201输入的液体介质的压力进行控制,从而使得从压力输出端202输出具有目标压力的液体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压力控制仪器10本体110上设置有第一介质端口300,第一介质端口300通过管路连通脱离于压力控制仪器10的本体110的第二储液腔20,并从第二储液腔20吸入液体介质。
具体地,参照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介质端口300具体可以与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入端201相连通。其中,第二储液腔20具体可以是与整个压力控制仪器10本体110分体设置的储液结构,例如可以是在一箱体结构内构建形成的腔体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储液腔20也可以用于储存液体介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储液腔20内储存的液体介质的类型与第一储液腔100储存的液体介质类型可以相同、相近或者类似,也可以不同。也就是说,第二储液腔20可以作为第一储液腔100的替代,例如,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针对不同的被检压力仪表,可能需要的液体介质的量不同;一些情况下,第一储液腔100内储存的液体可能存在不足的情况,此时,参照图2所示,可以将第二储液腔20内储存的液体介质作为替代,即第一介质端口300将第二储液腔20与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入端201相连通,从而将第二储液腔20内的液体介质输入至控压模块200中进行压力调节和控制,同时,第二储液腔20中的液体介质不会进入到第一储液腔100中,避免了对第一储液腔100中液体介质的影响。这样,可以方便对有液体介质进行补充,提升了对被检压力仪表的检测效率。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处于第一内换向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处于第一外换向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3和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换向机构400包括可切换的第一内换向状态(例如图3所示)和第一外换向状态(例如图4所示)。
具体地,参照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换向机构400处于第一内换向状态下,介质输入端201通过第一换向机构400连通于第一储液腔100,以通过第一储液腔100向控压模块200提供液体介质。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换向机构400具体可以具有三个可切换连通状态的通路端,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一换向机构400具体可以为三通阀。在具体设置时,第一储液腔100的出液口101具体可以通过第一出液通道102与第一换向机构400相连通,也就是说,第一出液通道102的一端连通于出液口101,第一出液通道102的另一端连通于第一换向机构400。具体地,参照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换向机构400处于第一内换向状态下,第一换向机构400的其中一个通路端连通于第一出液通道102,第一换向机构400的另一个通路端连通于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入端201,且第一换向机构400的这两个通路端之间连通,从而使得第一储液腔100与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入端201连通,,当控压模块200产生吸力时,第一储液腔100内的液体介质输送至控压模块200。
在第一内换向状态下,一些情况下,第一介质端口300可以连通于第二储液腔20,且第一介质端口300和介质输入端201不连通,另一些情况下,第一介质端口300可以不连通第二储液腔20;无论何种情况,第一换向机构400在第一介质端口300的方向处于密闭,和/或,第一介质端口300处于密闭状态,从而形成一个可供第一储液腔100中液体介质通过的通道结构,液体介质在通过这一通道结构时既不会外泄,也不会被外部杂质渗入而发生污染。
还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2和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可选示例中,在第一换向机构400处于第一外换向状态下,介质输入端201通过第一换向机构400连通于第一介质端口300,以通过第二储液腔20向控压模块200提供液体介质。
具体地,参照图2和图4所示,基于本申请前述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换向机构400处于第一外换向状态下,第一换向机构400的另外一个通路端连通于第一介质端口300。具体地,参照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一介质端口300与第一换向机构400的第三个通路端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二出液通道301,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介质输入端201具体可以通过第二出液通道301与第一介质端口300相连通。此时,在第一外换向状态下,可以通过与第一介质端口300相连通的第二储液腔20向介质输入端201提供液体介质,以便控压模块200对液体介质的压力进行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换向机构400处于第一外换向状态下,第一介质端口300通过第一换向机构400连通于介质输入端201,从而使得在第一换向机构400处于第一外换向状态下时,通过脱离于压力控制仪器10的本体110的第二储液腔20向控压模块200提供液体介质,这样,第一储液腔100内的液体介质不会参与压力控制过程,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被检压力仪表,可以方便的更换不同的第二储液腔20,也即方便更换不同的液体介质,从而保证了对不同类型的被检压力仪表检测的准确性,此外,在需要对液体介质进行过滤,或者对液体介质的杂质含量要求较高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换向机构400切换为第一外换向状态,从而便于通过第二储液腔20提供洁净的液体介质,对于脱离于压力控制仪器10的本体110之外的第二储液腔20,对液体介质进行过滤的过滤网也便于更换和清洗,提升了对被检压力仪表的检测效率。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10和压力控制系统,通过在压力控制仪器10的本体110上设置容纳液体介质的第一储液腔100,控压模块200设置介质输入端201和压力输出端202,另外,设置第一介质端口300,第一介质端口300通过管路连通于脱离压力控制仪器10的本体110的第二储液腔20,通过具有第一内换向状态和第一外换向状态的第一换向机构400在第一内换向状态和第一外换向状态之间切换,从而使得控压模块200的压力输出端202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输出来源不同的液体介质。
这样,在对被检压力仪表输送具有压力的液体介质时,第一个方面,在第一储液腔100内压力介质不足时,可以将第一换向机构400切换至第一外换向状态,从而使得脱离于压力控制仪器10的本体110的第二储液腔20通过第一介质端口300和控压模块200提供具有压力的液体介质;相比于相关技术,无需持续向第一储液腔100内补充液体介质,提升了对压力仪表的检测效率;第二个方面,在针对不同的被检压力仪表,第一换向机构400可以在第一内换向状态和第一外换向状态之间切换,从而从第一储液腔100和脱离于压力控制仪器10的本体110的第二储液腔20提供不同类型的液体介质;这样,相比于相关技术,无需对储液腔进行更换,仅需调节第一换向机构400的状态,提升了对被检压力仪表进行检测的检测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继续参照图2-图4所示,控压模块200还设有介质输出端203。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介质输出端203具体可以通过可关断的管路连通于压力输出端202,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参照图2-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出端203可以连通于第一管路214,第一管路214的另一端连通于调压管路217,调压管路217的另一端连通于压力输出管路218,压力输出管路218的另一端被配置为压力输出端202。
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压力输出端202与被检压力仪表相连通,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出端203通过管路(即第一管路214和调压管路217)与压力输出管路218处于可关断的连通关系。
继续参照图2-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压力控制仪器10还包括:第二介质端口500和第二换向机构600。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介质端口500的设置方式具体可以与第一介质端口300相同或类似,具体可参照本申请前述实施例关于第一介质端口300的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再赘述。
其中,第二换向机构600具有第二内换向状态和第二外换向状态。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换向机构600也可以与第一换向机构400相同或类似,例如均采用三通阀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示例中,参照图3所示,在第二换向机构600处于第二内换向状态下,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出端203通过第二换向机构600连通于第一储液腔100,从而将液体介质送入至第一储液腔100内。
具体地,参照图2-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储液腔100还设有回液口103,在具体设置时,回液口103可以连通于第一回液通道104,第一回液通道104与第二换向机构600连通。具体地,参照图3所示,第二换向机构600也具有三个通路端,在第二换向机构600处于第二内换向状态下,第一回液通道104的一端与第二换向机构600的其中一个通路端连通,另外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出端203具体可以与第二换向机构600的另一个通路端连通,从而将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出端203输出的液体介质回流至第一储液腔100内。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示例,回液口103处也可以设置有过滤结构,具体的,过滤结构可以是过滤网、过滤海绵等。这样,可以对从介质输出端203回流的液体介质进行过滤,能够保持液体介质的洁净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在第二换向机构600处于第二外换向状态下,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出端203通过第二换向机构600连通于第二介质端口500,从而将液体介质排出至脱离于压力控制仪器10本体110之外的第二储液腔20,当然,如果第二介质端口500连通于其他储液腔,也可以是将液体介质排出至脱离于压力控制仪器10的本体110之外的其他储液腔。
具体地,参照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介质端口500具体可以通过第二回液通道501与第二换向机构600的另一个通路端相连通,从而使得介质输出端203与第二介质端口500连通,并向第二介质端口500输出液体介质。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10,在一种具体使用场景中,可以是第一换向机构400处于第一内换向状态,第二换向机构600处于第二内换向状态;也就是说,第一储液腔100内的液体介质从第一换向机构400以及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入端201进入至控压模块200,经过控压模块200的压力控制后,从控压模块200的压力输出端202输出至被检压力仪表,从而对被检压力仪表进行检测;在用压完成后(例如对被检压力仪表完成检测后),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出端203通过第二换向机构600回流至第一储液腔100。
在另一些具体使用场景中,可以是第一换向机构400处于第一内换向状态,第二换向机构600处于第二外换向状态;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储液腔100内的液体介质从第一换向机构400以及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入端201进入至控压模块200,经过控压模块200的压力控制后,从控压模块200的压力输出端202输出值被检压力仪表,从而对被检压力仪表进行检测;在用压完成后(例如对被检压力仪表完成检测后),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出端203通过第二换向机构600回流至脱离于压力控制仪器10本体110的其他储液腔(例如第二储液腔20)。这样,经过使用后的液体介质不会再次回流至第一储液腔100中,从而能够保证第一储液腔100内的液体介质的洁净度,避免了回流的液体介质中的杂质混入到第一储液腔100内的液体介质中。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换向机构600切换在处于第二外换向状态下,液体介质在回流时,能够被更好的过滤(脱离于压力控制仪器10本体110的第二储液腔20设置的过滤结构便于更换清洗,能够保持更好的过滤效果),从而使得液体介质能够保持更好的洁净度,能够提升液体介质的循环次数,提高了对被检压力仪表的检测效率。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具体示例,第一换向机构400和第二换向机构600所处的换向状态具体可以根据用压设备(例如被检压力仪表)的具体情况选择。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在被检压力仪表洁净度较高的情况下,第一换向机构400可以处于第一内换向状态,第二换向机构600可以处于第二内换向状态;即利用第一储液腔100内的液体介质对被检压力仪表进行检测。
在被检压力仪表洁净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第一换向机构400可以处于第一外换向状态,第二换向机构600可以处于第二外换向状态,也就是说,利用脱离于压力控制仪器10的本体110的第二储液腔20内储存的液体介质对被检压力仪表进行检测,这样,能够避免过多的杂质进入第一储液腔100内,从而能够减小第一储液腔100的更换和检修次数,从而提升了对被检压力仪表的检测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被检压力仪表的洁净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还可以选择不同的第二储液腔20进行供液和回液,能够避免使用后的液体介质相互混杂。
另外,还可以理解的是,在被检压力仪表的洁净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也可以是第一换向机构400处于第一内换向状态,而第二换向机构600处于第二外换向状态;也就是说,第一储液腔100内的液体介质在从第一换向机构400进入到控制模块,并通过压力输出端202对被检测压力仪表进行检测后,液体介质通过第二换向机构600回流至脱离于压力控制仪器10的本体110之外的第二储液腔20内。也就是说,第一储液腔100内的液体介质不会再回流至第一储液腔100,能够避免液体介质将杂质带入到第一储液腔100内,导致液体介质的性质改变的情况发生,另外,也能够避免第一储液腔100的回液口103和出液口101被堵塞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采用脱离于压力控制仪器10的本体110之外的第二储液腔20供液和回液,被过滤在第二储液腔20内的液体可方便地通过更换过滤网和对第二储液腔20进行清理维护得到清除,提升了对被检压力仪表的检测效率。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5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示例中,第二介质端口500和第一介质端口300设有相配合的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管路,使得第一介质端口300和第二介质端口500同时连通第二储液腔20。
具体地,参照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介质端口300和和第二介质端口500具体可以设置在压力控制仪器10的本体110上。例如,第一介质端口300和第二介质端口500可以设置在本体110背向显示屏111的一侧。其中,连接结构具体可以为螺纹结构或者快拆结构等,一些情况下,连通于第二储液腔20的两条管路的结构相同,则第一介质端口300和第二介质端口500的连接结构也是相同的,另一些情况,为了区别出液和回液,连通于第二储液腔20的两条管路的结构不同,则第一介质端口300和第二介质端口500也是对应适配的,从而形成相互配合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介质端口300和第二介质端口500设置相互配合的连接结构,这样,便于第一介质端口300和第二介质端口500与连接管路进行连接(参照图2所示),进一步的,便于第一介质端口300和第二介质端口500同时连通第二储液腔20。提升了第一介质端口300和第二介质端口500与第二储液腔20连通的效率,即提升了对被检压力仪表的检测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继续参照图2-图5所示,第一储液腔100设有大气端口105,大气端口105位于第一储液腔100的中部或上部,第二内换向状态下,第一储液腔100通过大气端口105连通于外部大气。
具体地,参照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大气端口105具体可以设置在压力控制仪器10的本体110后侧(例如背向显示屏111的一侧)。在具体设置时,大气端口105具体可以设置在第一储液腔100的中部或上部,即将大气端口105的位置设置为高于第一储液腔100内液位位面的位置,这样,能够避免第一储液腔100内储存的液体介质从大气端口105泄漏的情况发生。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换向机构600处于第二内换向状态下,大气端口105可以处于打开状态,从而使得第一储液腔100连通于外部大气。这样,在泄压回流时,第一储液腔100与大气连通,第一储液腔100的压力持续保持于大气压力,能够方便液体介质从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出端203、第二换向机构600、回液口103以及第一回液通道104回流至第一储液腔100中,避免了第一储液腔100中因存在正压力导致液体介质无法回液或者回液困难的情况发生。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大气端口105处还可以设置有参考阀106,参考阀106用于打开会关闭大气端口105。也就是说,在第二换向机构600处于第二内换向状态时,可以将参考阀106打开,从而使得第一储液腔100与大气连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参考阀106具体可以为电动阀、或者手动阀中的任意一种。在移动压力控制仪器的过程中,可以将参考阀106关闭,提高第一储液腔100及其中液体介质的便携性。
还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示例中,根据被检压力仪表类型的不同,需要的液体介质的量可能不同,在第一储液腔100内储存的液体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参考阀106打开,从大气端口105向第一储液腔100内补充液体介质。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压力控制仪器10的本体110上可以设置一个与第一储液腔100相连通(在一些示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储液腔100的一部分)的观察室,观察室的至少部分侧壁可以采用透明或透光材料制成,且透明或透光的部分侧壁位于本体110的表面,从而构建形成对第一储液腔100内液位进行观察的观察区。通过液位观察区可以直观地观察第一储液腔100内的液位高度,以及第一储液腔100内液位与大气端口105的相对位置,从而可以快速判断液体介质的用量,便于确定是否需要向第一储液腔100内添加补充液体介质。
继续参照图5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一储液腔100还设有排液口107。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排液口107可以设置在压力控制仪器10的本体110底部。作为一种具体示例,排液口107的竖直位置可以低于第一储液腔100,或者排液口107的数值位置可以相当于第一储液腔100的底部/下部。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排液口107的数值位置可以低于加液口的竖直位置。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排液口107处也设置有参考阀106,参考阀106可以为本申请前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手动阀或电动阀中的任意一种。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储液腔100设置排液口107,并将排液口107的位置设置为低于第一储液腔100;这样,在第一储液腔100内的液体介质存在杂质时,可以将排液口107处的参考阀106打开,从而将第一储液腔100内的液体介质排出,便于对液体介质的更换以及对第一储液腔100的清洗和维护,保证液体介质的性质,从而保证对被检压力仪表检测的准确性。
继续参照图2-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可选示例中,控压模块200包括增压机构204和第一泄压阀213。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增压机构204具体可以为液压泵,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液压泵可以是离心泵、活塞泵或者叶轮泵等。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液压泵的具体类型仅作为一些具体示例示出,在一些可选示例中,液压泵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能够对液体介质进行加压的输送泵。
具体地,参照图2-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增压机构204的输入端连通于介质输入端201。具体地,参照图2-图4所示,在增压机构204的输入端可以设置有送液通道205,送液通道205的其中一段与增压机构204的输入端连通,送液通道205的另一端与第一换向机构400的其中一个通路端连通。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送液通道205与第一换向机构400相连通的一端被配置为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入端201。在一些示例中,也可以理解为增压机构204的输入端通过送液通道205与介质输入端201相连通。
这样,增压机构204从第一储液腔100将液体介质吸出,并通过增压机构204加压后,从增压机构204的输出端输出。可以理解,增压机构204输入端的液体介质压力小于增压机构204输出端的液体介质的压力。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能的示例中,参照图2-图4所示,送液通道205上设有第一单向阀206,第一单向阀206的阀进口(一些示例中也可以称为进液口)连通于第一换向机构400。在一些示例中,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单向阀206的阀进口连通于介质输入端201;第一单向阀206的阀出口(一些示例中也可以称为出液口101)连通于增压机构204的输入端。这样,在送液通道205上设置第一单向阀206,增压机构204能够将第一储液腔100内的液体介质吸出,但吸入到控压模块200的液体介质会被第一单向阀206阻挡,从而能够避免液体介质反向流动或者倒吸的情况发生。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10的具体控压过程,对控压模块200的具体结构做详细说明,参照图2-图4所示,如本申请前述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增压机构204的输入端连通于送液通道205,增压机构204对输入端的液体介质进行吸取,并在增压机构204内增压之后,从增压机构204的输出端输出具有初始压力的液体介质(也可以称为压力介质或者液体压力介质)。其中,参照图2所示,增压机构204的输出端连通于初始加压通道207,这样,在初始加压通道207内,可以传递经过增压机构204增压后的初始压力(也可以称为具有初始压力的液体介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参照图2所示,初始加压通道207上设有第二单向阀208,第二单向阀208的阀进口连通于泵的输出端(具体可以通过部分初始加压通道207连通于泵的输出端),第二单向阀208的阀出口连通于压力输出端202;这样,可以避免液体介质在初始加压通道207内发生倒吸或反向流动的情况。
继续参照图2-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控压模块200还包括蓄能管路209,蓄能管路209的一端连通于初始加压管道,参照图2-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示例中,蓄能管路209具体可以连通于第二单向阀208的阀出口处,即从第二单向阀208排出的具有初始压力的液体介质进入到蓄能管路209内,并在蓄能管路209内输送,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初始加压通道207与压力输出端202之间通过蓄能管路209连通。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4所示,蓄能管路209上连通设置有蓄能器210,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蓄能器210具体可以为活塞式蓄能器、弹簧式蓄能器或者气体式蓄能器中的任意一种。可以理解,以气体式蓄能器为例,蓄能器210内部通常具有一个体积可变的腔体;在蓄能管路209内的压力发生波动时,蓄能器210内的腔体体积发生变化,从而将蓄能管路209内压力的波动吸收,使得蓄能管路209内的压力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例如,在蓄能管路209内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蓄能器210内的蓄能部件(例如气囊)被压缩,将蓄能管路209内的部分压力转移至蓄能器210中;在蓄能管路209内压力减小的情况下,蓄能器210内的蓄能部件被释放,将蓄能器210内存储的部分压力补充到蓄能管路209中,从而减小蓄能管路209中的压力变化。
参照图2-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蓄能管路209的另一端与压力输出端202之间还设有控压阀211;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蓄能管路209的另一端连通于控压阀211。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压阀211具有两个阀通路端,蓄能管路209的另一端具体可以连接在控压阀211的其中一个阀通路端,控压阀211的另一个阀通路端可以连通于压力输出端202。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压阀211具体可以为电动阀、气动阀或者液压阀中的任意一种。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压阀211的控压过程具体可以为控制控压阀211的开度。
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在需要对被检压力仪表进行检测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显示屏111输入控制指令,控制指令具体可以为目标压力值,处理器根据目标压力值控制增压机构204运行,并从介质输入端201吸入液体介质,液体介质经过增压机构204增压后,从增压机构204的输出端输送至蓄能管路209内,蓄能管路209内输送具有初始压力的液体介质,可以理解,初始压力通常大于目标压力。然后,通过调节控压阀211的开度,将液体介质输送至压力输出端202,其中,控压阀211的开度具体可以根据目标压力值和压力输出端202的当前压力值确定,例如,目标压力值和当前压力值的差值越大,控压阀211的开度可以越大。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控压阀211的开度控制压力输出端202的压力达到目标压力值,增压机构204向蓄能管路209内提供的液体介质会逐渐增加,导致蓄能管路209内的压力逐渐增大,在蓄能管路209内压力逐渐增大的过程中,部分液体介质进入蓄能器210的可变腔体内,从而保持蓄能管路209内压力的平衡,即保持通过控压阀211控压后的液体介质压力和流动的稳定性。在蓄能管路209内压力持续增大的过程中,蓄能管路209内的压力可能超出蓄能器210的蓄能范围,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蓄能管路209上连通有第一压力检测机构212,通过第一压力检测机构212对蓄能管路209内液体介质的压力进行检测,可以对蓄能管路209的压力进行了解和处理,避免蓄能管路209内压力过大对压力输出端202的目标压力造成影响和波动。
具体地,参照图2-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增压机构204的输出端连通于第一泄压阀213的阀输入端,第一泄压阀213的阀输出端连通于介质输出端203。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增压机构204的输出端与介质输出端203之间设置有第一泄压阀213。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泄压阀213的阀输入端可以连通于本申请前述实施例描述的第二单向阀208的阀出口,第一泄压阀213的阀输出端连通于介质输出端203。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一泄压阀213具体可以为单向阀,或者第一泄压阀213也可以为电动阀、气动阀或者液压阀等。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泄压阀213为单向阀时,第一泄压阀213的开启压力大于第二单向阀208的开启压力。
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泄压阀213的阀输入端压力超过预设压力时,第一泄压阀213的阀输入端与第一泄压阀213的阀输出端连通,当第一泄压阀213的阀输入端压力小于预设压力时,第一泄压阀213的阀输入端与第一泄压阀213的阀输出端断开。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泄压阀213的阀输入端与阀输出端连通的连通压力,即预设压力可以根据蓄能管路209的蓄能压力范围确定,预设压力可以大于或蓄能管路209的蓄能压力。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可以是第一压力检测机构212对蓄能管路209的压力进行实时检测,处理器根据第一压力检测机构212的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开启第一泄压阀213,以使第一泄压阀213的阀输入端和阀输出端相连通。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蓄能管路209内的压力较大时,可以将第一泄压阀213打开,从而使得增压机构204提供的部分液体介质从第一泄压阀213分流,并从介质出口端回流至第一储液腔100内,这样,可有效避免储能管路内压力过大的情况发生,保证了压力输出端202输出压力的稳定性,同时也保证了对被测压力仪表进行检测时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可选示例中,继续参照图2-图4所示,控压模块200还包括第一管路214,第一管路214的一端连通于压力输出端202,第一管路214的另一端连通于介质输出端203,第一管路214中设有第二泄压阀215,当第二泄压阀215打开时,压力输出端202连通于介质输出端203,当第二泄压阀215关闭时,压力输出端202和介质输出端203断开。
具体地,参照图2-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管路214的一端具体可以通过调压管路217连通于压力输出端202,也就是说,第一管路214具体可以与调压管路217相连通;还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管路214还连通于调压管路217与介质输出端203之间,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出端203通过第一管路214连通于调压管路217。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一管路214也可以被称为泄压管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泄压阀215具体可以与控压阀211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阀门/阀体,例如,第二泄压阀215也可以采用电动阀、气动阀或者液压阀中的任意一种。
具体地,参照图2-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调压管路217上连通设置有第二压力检测机构216,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压力检测机构216与第一压力检测机构212相同或类似,具体可参照本申请前述实施例中关于第一压力检测机构212的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在赘述。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示例,参照图2-图4所示,第二压力检测机构216具体可以连通于调压管路217与压力输出管路218之间,这样,第二压力检测机构216可以准确检测压力输出管路218中的压力,即第二压力检测机构216可以准确检测压力输出端202的压力,从而可以与目标压力进行比较。例如,第二压力检测机构216将检测到的压力值发送至处理器,处理器中的比较电路将压力值与目标压力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压力输出管道(或者压力输出端202)输出的液体介质的压力是否在目标压力范围内。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压模块200对压力进行控制调节的具体方式为,当调压管路217或者压力输出管路218中的检测压力不足时(即第二压力检测机构216检测到的压力值小于目标压力值时),处理器发出调压信号,控制控压阀211的开度增大,同时可以减小第二泄压阀215的开度,从而提高调压管路217或者压力输出管路218中的压力;当调压管路217或者压力输出管路218中的检测压力偏高时,处理器发出调压信号,控制控压阀211的开度减小,同时可以增大第二泄压阀215的开度,从而降低调压管路217或者压力输出管路218中的压力。
还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压阀211和第二泄压阀215也可以是仅调节其中一个,例如增大或减小控压阀211的开度,或者,增大或减小第二泄压阀215的开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参照图2-图4所示,第一泄压阀213的阀输出端具体可以连通于第一管路214上,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泄压阀213的阀输出端具体可以通过第一管路214与介质输出端203相连通。即在对蓄能管路209进行泄压时,第一泄压阀213打开,第二泄压阀215关闭,从第一泄压阀213泄压的液体介质从第一管路214回流至第一储液腔100;在调压管路217或者压力输出管路218中的压力过高,对调压管路217或者压力输出管路218进行泄压时,具体可以是第一泄压阀213关闭,第二泄压阀215打开,调压管路217中的液体介质通过第二泄压阀215回流至第一储液腔100。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示例,第一管路214与第二换向机构600相连通;也就是说,第一管路214与第二换向机构600相连通的一端被配置为介质输出端203。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管路214,将第一管路214的一端连通于压力输出端202,第一管路214的另一端连通于介质输出端203,并在第一管路214中设置第二泄压阀215;在完成对被检压力仪表的检测后,第二泄压阀215打开,压力输出端202与介质输出端203连通,调压管路217以及压力输出管路218中的液体介质可以通过第一管路214回流,并回流至第一储液腔100内,使得液体介质可以循环使用,提升了液体介质的利用率,提高了压力检测的工作效率;另外,在调压管路217和压力输出管路218中压力出现波动时,可以通过控压阀211和第二泄压阀215的开度调节对调压管路217和压力输出管路218中的压力进行调节,以便压力输出管路218中的压力维持在目标压力,保证了对被检压力仪表进行检测时压力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中第一换向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之一,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中第一换向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之二,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中第一换向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之三。
参照图6-图8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一换向机构400包括第一端口401、第二端口402和第三端口403。
具体地,参照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端口401连通于第一储液腔100,第二端口402连通于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入端201,第三端口403连通于第一介质端口300。
如本申请前述实施例的详细描述,第一换向机构400具体可以为三通阀。在具体切换时,参照图3所示,在第一内换向状态下,第二端口402与第一端口401连通,具体地,参照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具体可以通过第一塞体404对第三端口403进行封堵。这里,第一塞体404具体可以是手动阀或者橡胶塞,可以理解,第一塞体404可以为实心塞,也就是说,第一塞体404将第三端口403完全封堵,此时第二介质端口500与第一换向机构400断开(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不连通),第一储液腔100内的液体介质通过出液口101和第一出液通道102进入第一端口401,并从第二端口402进入至控压模块200的介质输入端201。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内换向状态下,第三端口403可以与第二端口402以及第一端口401断开。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换向机构600的具体结构可以与第一换向机构400相同或类似,且第二换向机构600在处于第二内换向状态时,与第一换向机构400处于第一内换向状态时的工作状态也相同或类似,具体可以参照第一换向机构400的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8所示,在第一外换向状态下,第二端口402与第三端口403连通,第二端口402与第一端口401断开;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二塞体405插设至第三端口403,且第二塞体405延伸至第二端口402,其中,第二塞体405可以为空心塞体,也就是说,第二塞体405的中心可以设置有通孔,从而在将第二塞体405延伸至第二端口402后,第二端口402可以通过第三塞体中心的通孔与第三端口403连通,这样,可以通过第一介质端口300向介质输入端201提供液体介质。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中第一换向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之四,图10是沿图9中A-A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9和图10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二塞体405上的通孔也可以是包括两段,其中一段沿第二塞体405的轴向延伸,另一段沿第二塞体405的径向延伸;两端通孔相互连通,另外,在第一外切换状态下,沿第二塞体405径向延伸的其中一段通孔与第二端口402连通,从而使得第三端口403与第二端口402连通。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塞体404和第二塞体405可以为自动塞体,例如通过直线电机等驱动件插设于第三端口403内,或者从第三端口403拔出,从而实现第三端口403与第二端口402的连通或断开。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一储液腔100的容积小于第二储液腔20的容积。这样,便于压力控制仪器10的小型化设计,提升了压力控制仪器10的便携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压力控制系统,包括第二储液腔20(例如参照图2和图4所示)和本申请前述实施例任一项可选示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10;压力控制仪器10的第一介质端口300通过管路连通脱离于压力控制仪器10本体110的第二储液腔20,从第二储液腔20吸入液体介质。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介质端口300与第二储液腔20的连通关系具体可以参照本申请前述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系统与本申请前述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10具有相同或相应的技术特征,因此,压力控制系统与本申请前述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10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照本申请前述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仪器10或压力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做详细介绍:
在准备阶段,根据第一储液腔100中的液体介质的量以及被检压力仪表的类型,确定液体介质的量是否充足,例如,可以通过本申请前述实施例描述的观察区进行观察。在液体介质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打开大气端口105的参考发,并向第一储液腔100内添加液体介质,直至液体介质满足检测要求。保持大气端口105处于打开状态,使第一储液腔100连通于大气,将压力输出端202口与被检压力仪表(或者也可以是压力连接台)连通,将第一换向机构400切换至第一内换向状态,并且将第二换向机构600切换至第二内换向状态。
通过显示屏111输入控压指令,控压指令可以包括目标压力值,处理器获取到控压指令,开始进行控压,处理器控制增压机构204启动,增压机构204开启对液体介质进行驱动,液体介质在出液口101处被过滤,并进入第一出液通道102,之后,经过第一换向机构400,进入送液通道205,再后,到达增压机构204的输入端,通过增压机构204加压后,从增压机构204的输出端输出具有初始压力液体介质,进入控压模块200;
根据控压指令,处理器下发控制信号,第一泄压阀213可以是自动阀门,具体的,第一泄压阀213为安全阀,第一泄压阀213的压力阈值大于初始压力的正常范围的最大值,初始压力进入蓄能管路209,由于蓄能器210连通于蓄能管路209,因此,蓄能管路209内的蓄能压力的波动幅度小于初始压力的波动幅度,第一压力检测机构212可以对蓄能压力进行测量,此时,若增压机构204或蓄能管路209中发生故障,蓄能管路209中的初始压力超过其正常范围达到第一泄压阀213的压力阈值,则第一泄压阀213自动打开,将增压机构204的输出端、蓄能管路209和第一管路214连通,实现快速泄压,直至初始压力恢复到正常范围内,避免初始压力过大对控压阀211、第一压力检测机构212等造成损坏。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调压管路217分别连通于蓄能管路209和第一管路214,因此,处理器可以根据第二压力检测机构216的当前压力值对控压阀211和第二泄压阀215进行控制,若当前压力值大于目标压力值,则可以关闭控压阀211或者调小控压阀211的开度;或者调小控压阀211的开启比例或者前述手段的组合;同时,可以开启第二泄压阀215或者调大第二泄压阀215的开度;或者调大第二泄压阀215的开启比例或者前述手段的组合;若当前压力值小于目标压力值,则可以开启控压阀211或者调大控压阀211的开度;或者调大控压阀211的开启比例或者前述手段的组合;同时,可以关闭第二泄压阀215或者调小第二泄压阀215的开度;或者调小第二泄压阀215的开启比例或者前述手段的组合,从而使当前压力值达到目标压力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调压管路217通过压力输出管路218连通于压力输出端202口,调压管路217的压力通过压力输出端202口进行输出,即形成输出压力。
可以理解,在对被检压力仪表完成检测工作后,通过显示屏111输入停止指令处理器获取停止指令产生控制信号,控制控压阀211和第二泄压阀215常开,液体介质沿着第一管路214、经过第二换向机构600、经过回液口103的过滤,最终从回液口103返回第一储液腔100中,可以用于下一次造压工作使用,后续的,如果认为液体介质洁净度不够,需要重新更换,可以打开排液口107,将第一储液腔100中的液体介质排空,再关闭储液排液口107,并在下一次造压工作前,通过大气端口105加入新的液体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压力控制仪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储液腔,用于容纳液体介质,设置于所述压力控制仪器的本体上;
控压模块,设有介质输入端和压力输出端,所述压力输出端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所述控压模块用于对所述介质输入端输入的液体介质进行控制,从所述压力输出端输出具有压力的液体介质;
第一介质端口,用于通过管路连通脱离于所述压力控制仪器的本体的第二储液腔,从所述第二储液腔吸入液体介质,所述第一介质端口设置于所述压力控制仪器的本体上;
第一换向机构,包括可切换的第一内换向状态和第一外换向状态,在所述第一内换向状态下,所述介质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一换向机构连通于所述第一储液腔,以通过所述第一储液腔向所述控压模块提供液体介质,在所述第一外换向状态下,所述介质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一换向机构连通于所述第一介质端口,以通过所述第二储液腔向所述控压模块提供液体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控制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压模块还设有介质输出端;
所述压力控制仪器还包括:
第二介质端口;
第二换向机构,包括第二内换向状态和第二外换向状态,在所述第二内换向状态下,所所述介质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换向机构连通于所述第一储液腔,以将液体介质送入所述第一储液腔,在所述第二外换向状态下,所述介质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换向机构连通于所述第二介质端口,以向所述压力控制仪器之外排出液体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控制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端口和所述第一介质端口设有相配合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管路,使得所述第一介质端口和所述第二介质端口同时连通所述第二储液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控制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液腔设有大气端口,所述大气端口位于所述第一储液腔的中部或上部,在所述第二内换向状态下,所述第一储液腔通过所述大气端口连通于外部大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控制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压模块包括增压机构和第一泄压阀,所述增压机构的输入端连通于所述介质输入端,所述增压机构用于对输入的液压介质进行增压,从所述增压机构的输出端输出,所述增压机构的输出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泄压阀的阀输入端,所述第一泄压阀的阀输出端连通于所述介质输出端,当所述第一泄压阀的阀输入端压力超过预设压力时,所述第一泄压阀的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泄压阀的阀输出端连通,当所述第一泄压阀的阀输入端压力小于预设压力时,所述第一泄压阀的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泄压阀的阀输出端断开;和/或,
所述控压模块包括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压力输出端,所述第一管路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介质输出端,所述第一管路中设有第二泄压阀,当所述第二泄压阀打开时,所述压力输出端连通于所述介质输出端,当所述第二泄压阀关闭时,所述压力输出端和所述介质输出端断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控制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向机构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所述第一端口连通于所述第一储液腔,所述第二端口连通于所述控压模块的介质输入端,所述第三端口连通于所述第一介质端口;
在所述第一内换向状态下,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断开,以使所述介质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端口连通,所述介质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端口断开,在所述第一外换向状态下,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连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断开,以使所述介质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端口连通,所述介质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端口断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控制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液腔的容积小于所述第二储液腔的容积。
8.一种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储液腔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压力控制仪器;所述压力控制仪器的第一介质端口通过管路连通脱离于所述压力控制仪器本体的第二储液腔,从所述第二储液腔吸入液体介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控制仪器的控压模块还设有介质输出端;
所述压力控制仪器还包括:
第二介质端口,所述第二介质端口通过管路连通于所述第二储液腔;
第二换向机构,包括第二内换向状态和第二外换向状态,在所述第二内换向状态下,所所述介质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换向机构连通于所述压力控制仪器的第一储液腔,以将液体介质送入所述第一储液腔,在所述第二外换向状态下,所述介质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换向机构连通于所述第二介质端口,以向所述压力控制仪器之外排出液体介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液腔的容积小于所述第二储液腔的容积。
CN202321781843.0U 2023-07-07 2023-07-07 压力控制仪器和压力控制系统 Active CN2201375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81843.0U CN220137585U (zh) 2023-07-07 2023-07-07 压力控制仪器和压力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81843.0U CN220137585U (zh) 2023-07-07 2023-07-07 压力控制仪器和压力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37585U true CN220137585U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50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81843.0U Active CN220137585U (zh) 2023-07-07 2023-07-07 压力控制仪器和压力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375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76604B2 (en) Pump for medical purposes
CN107013439B (zh) 一种基于压电气泵的微型流体输送装置
CN220137585U (zh) 压力控制仪器和压力控制系统
CN110741257B (zh) 样本分析仪及其驱动方法
CN110823468A (zh) 单向阀失效检测装置及用于检测单向阀失效的方法
US10292435B2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CN211039243U (zh) 一种油液压力检测报警与控制机构
CN102062673B (zh) 一种透析器用气检机及透析器的气检工艺
CN111485612A (zh) 一种无需集中泵站楼宇居民真空污水排放单元及其实现方法
CN207004770U (zh) 一种基于压电气泵的微型流体输送装置
JP2000046625A (ja) 液位モニタ及び液位モニタリング方法
CN210203326U (zh) 一种电子烟的烟弹组件和具有其的电子烟
JP2021178312A (ja) 流動物吐出システム
CN211525054U (zh) 流量传感装置及水电泵
CN211374490U (zh) 一种自动检测装置
CN103572804A (zh) 生化仪器的供水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02938439U (zh) 定压真空排气装置
CN216483922U (zh) 用于防护服进气阀及排气阀性能检测的测试仪
CN208138520U (zh) 一种γ干扰素释放自动检测系统中的流体控制装置
CN213331762U (zh) 齿轮液压同步马达
EP4006516A1 (en) Pressure measurement device
JP2007120446A (ja) エア駆動ダイアフラムポンプ
CN221116995U (zh) 用于数据中心液冷系统的补液装置
CN217377363U (zh) 一种高效溶气气浮系统
EP4004374B1 (en) Fluid pum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