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30978U - 一种吸尘垃圾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尘垃圾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30978U
CN220130978U CN202321150032.0U CN202321150032U CN220130978U CN 220130978 U CN220130978 U CN 220130978U CN 202321150032 U CN202321150032 U CN 202321150032U CN 220130978 U CN220130978 U CN 2201309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collection
barrel body
assembly
air
inner barr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5003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正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115003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309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309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309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尘垃圾桶,包括桶体组件、第一过滤组件及吸尘组件。桶体组件包括内桶体和外桶体,外桶体和内桶体之间形成有容置腔。第一过滤组件的进气口与内桶体连通。吸尘组件包括抽气组件、吸尘管道和排气管道,吸尘管道的一端与内桶体连通,另一端由外桶体的底部向外伸出,排气管道的一端与第一过滤组件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连接至抽气组件,抽气组件用于通过第一过滤组件和排气管道抽走内桶体内的气体,使得与内桶体连通的吸尘管道内形成向内桶体所在方向流动的吸尘气流。上述吸尘垃圾桶可以做到一桶双用,既可以被用户投放生活垃圾,也可以通过吸尘组件将外部垃圾吸至内桶体内,增加了产品的功能性,便于用户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吸尘垃圾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收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尘垃圾桶。
背景技术
现有垃圾桶和吸尘器虽然都种类繁多,但是垃圾桶只能用于放垃圾,垃圾桶本身没有吸尘的功能,吸尘器仅具备吸尘功能,不能作为家庭垃圾储存使用。例如公开号为CN105329578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垃圾桶,垃圾桶外表面涂有夜光材料涂层,垃圾桶底部设有若干个排水孔,垃圾桶底部还安装有若干转轮,可见,该垃圾桶仅能够用于存放垃圾,且仅能够用户手动投放垃圾,并不能够将外部垃圾自动抽吸到桶内,不便于用户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尘垃圾桶,其可以做到一桶双用,既可以被用户投放生活垃圾,也可以通过吸尘组件将外部垃圾吸至内桶体内,增加了产品的功能性,便于用户使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尘垃圾桶,包括:
桶体组件,其包括内桶体和套设于所述内桶体外的外桶体,所述外桶体和内桶体之间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外桶体具有与所述内桶体相连通的上敞口,所述外桶体的上敞口处设有盖体;
第一过滤组件,其设于所述桶体组件内并靠近所述外桶体的上敞口设置,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进气口与所述内桶体连通;
吸尘组件,其包括设于所述容置腔内的抽气组件、吸尘管道和排气管道,所述吸尘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内桶体连通,另一端由所述外桶体的底部向外伸出,所述排气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抽气组件,所述抽气组件用于通过第一过滤组件和排气管道抽走所述内桶体内的气体,使得与所述内桶体连通的吸尘管道内形成向所述内桶体所在方向流动的吸尘气流。上述吸尘垃圾桶可以做到一桶双用,既可以被用户投放生活垃圾,也可以通过吸尘组件将外部垃圾吸至内桶体内,增加了产品的功能性,便于用户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尘组件还包括用于装设所述抽气组件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设于所述容置腔位于所述内桶体底部的位置内,所述固定支架内形成贯通腔,所述贯通腔的一端腔口与所述排气管道的一端密封连接,所述贯通腔的另一端腔口向所述外桶体所在方向延伸形成的罩体,所述外桶体上设有与所述罩体连通的出气孔,以使经由所述抽气组件抽取的气体通过所述罩体和出气孔向外排放。上述固定支架能够更好地引导气体从桶体组件内部排出,且上述结构布局紧凑合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桶体上设有第一通气孔,所述排气管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的第二通气孔,以快速排出所述内桶体内的气体。通过设置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能够加快内桶体内的气体排出速度,还能够使内桶体内的垃圾更快地落向桶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气孔位于所述内桶体的桶底,所述第二通气孔靠近所述内桶体的桶底设置。上述位于内桶体的桶底的第一通气孔能够将内桶体内的气体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尘垃圾桶还包括第二过滤组件,所述第二过滤组件设于所述第二通气孔处,以使内桶体内的气体经过第二过滤组件的过滤再进入排气管道内,避免夹杂有过多灰尘的气体流向抽气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桶体组件内设有与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出气口连通的腔室,所述腔室靠近所述外桶体的上敞口设置,所述排气管道的一端通过所述腔室与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出气口连通。上述结构设计紧凑,且能够通过腔室引导气体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桶体的底部形成有凹腔,所述吸尘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凹腔连通,以通过凹腔将吸尘管道朝向地面的一端抬高,使得桶体组件下方的垃圾能够被吸尘管道快速抽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桶体的外侧壁与所述外桶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部分所述容置腔,所述内桶体的底壁与所述内桶体的底壁之间形成其余部分所述容置腔。上述结构能够利于实现合理布局容置腔内的零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抽气组件设于所述内桶体的下方,所述出气孔靠近所述外桶体的底部设置。上述结构布局紧凑且合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体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桶体,以便于用户开启或关闭盖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吸尘组件的抽气组件,能够经由第一过滤组件和排气管道抽走内桶体内的气体,使得与内桶体连通的吸尘管道内形成向内桶体所在方向流动的吸尘气流,使得吸尘管道的朝向外桶体底部的一端附近的垃圾能够被吸尘管道吸入,实现桶外垃圾的自动回收,且通过打开桶体组件的盖体能够实现用户投放生活垃圾,对生活垃圾进行收纳,如此达到一桶双用的目的,即既可以被用户投放生活垃圾,也可以通过吸尘组件将外部垃圾吸至内桶体内,增加了产品的功能性,便于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在不一定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字母后缀或不同字母后缀的相同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实例。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一起用于对所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适当的时候,在所有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同一或相似的部分。这样的实施例是例证性的,而并非旨在作为本装置或方法的穷尽或排他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吸尘垃圾桶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吸尘垃圾桶的另一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吸尘垃圾桶的俯视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所表示的构件:
1-桶体组件;11-内桶体;12-外桶体;13-盖体;14-出气孔;15-第一通气孔;16-凹腔;2-第一过滤组件;3-吸尘组件;31-抽气组件;32-吸尘管道;33-排气管道;34-固定支架;35-第二通气孔;4-第二过滤组件;5-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尘垃圾桶,如图1至图3所示,吸尘垃圾桶包括桶体组件1、第一过滤组件2以及吸尘组件3。桶体组件1包括内桶体11和套设于内桶体11外的外桶体12,外桶体12和内桶体11之间形成有容置腔,外桶体12具有与内桶体11相连通的上敞口,外桶体12的上敞口处设有盖体13。第一过滤组件2设于桶体组件1内并靠近外桶体12的上敞口设置,第一过滤组件2的进气口与内桶体11连通。吸尘组件3包括设于容置腔内的抽气组件31、吸尘管道32和排气管道33,吸尘管道32的一端与内桶体11连通,另一端由外桶体12的底部向外伸出,排气管道33的一端与第一过滤组件2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连接至抽气组件31,抽气组件31用于通过第一过滤组件2和排气管道33抽走内桶体11内的气体,使得与内桶体11连通的吸尘管道32内形成向内桶体11所在方向流动的吸尘气流。
图1至图3中示出的箭头方向为气体的流动方向。上述盖体13扣合在外桶体12的上敞口处,使得内桶体11和外桶体12的上敞口均被封盖,此时,启动抽气组件31,抽气组件31通过第一过滤组件2和排气管道33抽走内桶体11内的气体,使得内桶体11呈现负压状态,从而实现与内桶体11连通的吸尘管道32内形成向内桶体11所在方向流动的吸尘气流,使得吸尘管道32的朝向外桶体12底部的一端附近的灰尘、脏物等垃圾都能够经由吸尘管道32被吸入到内桶体11内,实现桶外垃圾的自动回收。上述进入排气管道33内的气体均会经第一过滤组件2过滤再流向抽气组件31,能够避免内桶体11内的灰尘阻塞抽气组件31,影响抽气组件31使用寿命。
具体地,上述外桶体12可包括第一上桶体和第一下桶体,该外桶体12由第一上桶体和第一下桶体上下衔接形成,第一上桶体可以以可拆卸方式连接于第一下桶体。上述内桶体11可包括第二上桶体和第二下桶体,该内桶体11由第二上桶体和第二下桶体上下衔接形成,第二上桶体可以以可拆卸方式连接于第二下桶体。
具体地,上述吸尘管道32和排气管道33可均包括有至少一个管体和用于实现管体之间的连接的接头,以实现灵活调整吸尘管道32和排气管道33的管路方向。
具体地,上述盖体13用于封盖或打开桶体组件1,通过盖体13打开桶体组件1时,用户能够向内桶体11内投掷垃圾;通过盖体13封盖桶体组件1时,用户能够通过控制抽气组件31开启,实现经由吸尘管道32将外部垃圾吸入内桶体11中。
具体地,上述吸尘垃圾桶还可包括除异味组件,其可设于第一过滤组件2的出气口一侧,也可设于第一过滤组件2的进气口一侧,以将排向外部的气体所夹杂的异味去除,从而避免排外的气体对外部造成污染。上述除异味组件可至少包括活性炭。
具体地,上述吸尘垃圾桶在使用时置于地面,上述吸尘管道32的另一端可朝向地面,并靠近地面设置,以快速吸取外部垃圾。
本实用新型通过吸尘组件3的抽气组件31,能够经由第一过滤组件2和排气管道33抽走内桶体11内的气体,使得与内桶体11连通的吸尘管道32内形成向内桶体11所在方向流动的吸尘气流,使得吸尘管道32的朝向外桶体12底部的一端附近的垃圾能够被吸尘管道32吸入,实现桶外垃圾的自动回收,且通过打开桶体组件1的盖体13能够实现用户投放生活垃圾,对生活垃圾进行收纳,如此达到一桶双用的目的,即既可以被用户投放生活垃圾,也可以通过吸尘组件3将外部垃圾吸至内桶体11内,增加了产品的功能性,便于用户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吸尘组件3还包括用于装设抽气组件31的固定支架34,固定支架34设于容置腔位于内桶体11底部的位置内,固定支架34内形成贯通腔,贯通腔的一端腔口与排气管道33的一端密封连接,贯通腔的另一端腔口向外桶体12所在方向延伸形成的罩体,外桶体12上设有与罩体连通的出气孔14,以使经由抽气组件31抽取的气体通过罩体和出气孔14向外排放。上述固定支架34能够更好地引导气体从桶体组件1内部排出,且上述结构布局紧凑合理。
具体地,上述固定支架34用于装设抽气组件31的一端包裹该抽气组件31,并由该端向外扩张形成呈喇叭状的罩体,该罩体背向抽气组件31的一端抵向外桶体12的内壁,以使抽气组件31经由排气管道33抽取的气体能够由外桶体12上的出气孔14向外排放,避免气体在容置腔内滞留,气体不易排放的问题出现。
具体地,上述固定支架34可采用可拆卸方式连接于外桶体1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内桶体11上设有第一通气孔15,排气管道33上设有与第一通气孔15连通的第二通气孔35,以快速排出内桶体11内的气体。通过设置第一通气孔15和第二通气孔35能够加快内桶体11内的气体排出速度,还能够使内桶体11内的垃圾更快地落向桶底。
具体地,上述第一通气孔15可与第二通气孔35相对设置,二者也可不相对设置,能够实现二者相连通即可,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地,上述内桶体11的底部可设有位于容置腔内的底座,该底座上设有对应第二通气孔35设置的孔体,以使第一通气孔15和第二通气孔35连通。上述排气管道33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可向外延伸形成连接部,该连接部的伸出端与底座相贴合,第二通气孔35位于连接部上,使得内桶体11内的气体能够通过底座上的孔体和连接部进入排气管道33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通气孔15位于内桶体11的桶底,第二通气孔35靠近内桶体11的桶底设置。上述位于内桶体11的桶底的第一通气孔15能够将内桶体11内的气体排出。
具体地,上述第一通气孔15为多个,多个第一通气孔15均匀地分布于内桶体11的桶底。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吸尘垃圾桶还包括第二过滤组件4,第二过滤组件4设于第二通气孔35处,以使内桶体11内的气体经过第二过滤组件4的过滤再进入排气管道33内,避免夹杂有过多灰尘的气体流向抽气组件31。
具体地,上述第二过滤组件4可至少包括过滤棉,过滤棉以封盖的方式设于第二通气孔35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桶体组件1内设有与第一过滤组件2的出气口连通的腔室5,腔室5靠近外桶体12的上敞口设置,排气管道33的一端通过腔室5与第一过滤组件2的出气口连通。上述结构设计紧凑,且能够通过腔室5引导气体流动。
具体地,上述腔室5的两端可分别与第一过滤组件2和排气管道33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外桶体12的底部形成有凹腔16,吸尘管道32的另一端与凹腔16连通,以通过凹腔16将吸尘管道32朝向地面的一端抬高,使得桶体组件1下方的垃圾能够被吸尘管道32快速抽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内桶体11的外侧壁与外桶体12的内侧壁之间形成部分容置腔,内桶体11的底壁与内桶体11的底壁之间形成其余部分容置腔。上述结构能够利于实现合理布局容置腔内的零部件。
具体地,上述内桶体11的外侧壁的周侧均与外桶体12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上述部分容置腔,该部分容置腔的形状为环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抽气组件31设于内桶体11的下方,出气孔14靠近外桶体12的底部设置。上述结构布局紧凑且合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13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于外桶体12,以便于用户开启或关闭盖体13。
具体地,上述盖体13上可设有传感器,该传感器用于检测盖体13附近是否有用户手部等肢体出现,在检测到用户手部等肢体时,能够实现自动控制盖体13打开。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吸尘垃圾桶,其特征在于,包括:
桶体组件(1),其包括内桶体(11)和套设于所述内桶体(11)外的外桶体(12),所述外桶体(12)和内桶体(11)之间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外桶体(12)具有与所述内桶体(11)相连通的上敞口,所述外桶体(12)的上敞口处设有盖体(13);
第一过滤组件(2),其设于所述桶体组件(1)内并靠近所述外桶体(12)的上敞口设置,所述第一过滤组件(2)的进气口与所述内桶体(11)连通;
吸尘组件(3),其包括设于所述容置腔内的抽气组件(31)、吸尘管道(32)和排气管道(33),所述吸尘管道(32)的一端与所述内桶体(11)连通,另一端由所述外桶体(12)的底部向外伸出,所述排气管道(3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组件(2)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抽气组件(31),所述抽气组件(31)用于通过第一过滤组件(2)和排气管道(33)抽走所述内桶体(11)内的气体,使得与所述内桶体(11)连通的吸尘管道(32)内形成向所述内桶体(11)所在方向流动的吸尘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尘组件(3)还包括用于装设所述抽气组件(31)的固定支架(34),所述固定支架(34)设于所述容置腔位于所述内桶体(11)底部的位置内,所述固定支架(34)内形成贯通腔,所述贯通腔的一端腔口与所述排气管道(33)的一端密封连接,所述贯通腔的另一端腔口向所述外桶体(12)所在方向延伸形成的罩体,所述外桶体(12)上设有与所述罩体连通的出气孔(14),以使经由所述抽气组件(31)抽取的气体通过所述罩体和出气孔(14)向外排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桶体(11)上设有第一通气孔(15),所述排气管道(33)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气孔(15)连通的第二通气孔(35),以快速排出所述内桶体(11)内的气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尘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气孔(15)位于所述内桶体(11)的桶底,所述第二通气孔(35)靠近所述内桶体(11)的桶底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尘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尘垃圾桶还包括第二过滤组件(4),所述第二过滤组件(4)设于所述第二通气孔(35)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组件(1)内设有与所述第一过滤组件(2)的出气口连通的腔室(5),所述腔室(5)靠近所述外桶体(12)的上敞口设置,所述排气管道(33)的一端通过所述腔室(5)与所述第一过滤组件(2)的出气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桶体(12)的底部形成有凹腔(16),所述吸尘管道(32)的另一端与所述凹腔(16)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尘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桶体(11)的外侧壁与所述外桶体(12)的内侧壁之间形成部分所述容置腔,所述内桶体(11)的底壁与所述内桶体(11)的底壁之间形成其余部分所述容置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尘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组件(31)设于所述内桶体(11)的下方,所述出气孔(14)靠近所述外桶体(12)的底部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13)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桶体(12)。
CN202321150032.0U 2023-05-12 2023-05-12 一种吸尘垃圾桶 Active CN2201309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50032.0U CN220130978U (zh) 2023-05-12 2023-05-12 一种吸尘垃圾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50032.0U CN220130978U (zh) 2023-05-12 2023-05-12 一种吸尘垃圾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30978U true CN220130978U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59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50032.0U Active CN220130978U (zh) 2023-05-12 2023-05-12 一种吸尘垃圾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309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90976A (en) Dual cyclonic vacuum cleaner with disposable liner
KR101353311B1 (ko) 진공청소기
CN220130978U (zh) 一种吸尘垃圾桶
CN214914198U (zh) 集尘基站
CN113080791B (zh) 集尘基站
CN216302212U (zh) 一种垃圾桶
CN205923910U (zh) 多级过滤吸尘器
CN101766464A (zh) 吸尘器的旋流集尘装置
CN207356903U (zh) 自动垃圾收集系统的尾气处理装置
CN114275401B (zh) 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垃圾桶
CN220130977U (zh) 垃圾桶
CN210593602U (zh) 一种防臭型城市垃圾桶
CN212424231U (zh) 垃圾回收装置及清洁系统
CN208037277U (zh) 封闭式自动垃圾集中收集系统
CN219000192U (zh) 一种集尘回收站组件及具有其的集尘系统
CN215400820U (zh) 一种多孔内桶及垃圾桶
CN217592713U (zh) 尘桶及基站
CN208852583U (zh) 一种高效粉尘回收装置
CN215400790U (zh) 一种吸尘垃圾桶
CN205923906U (zh) 减震降噪型吸尘器
CN217694434U (zh) 一种孢子粉收集装置
CN210171036U (zh) 一种氧化锌生产用过滤装置
CN209871361U (zh) 一种用于减少投递口异味的垃圾桶
CN218792043U (zh) 吸尘器
CN216188079U (zh) 负压除味垃圾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