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25324U - 可膨胀构件及管状介入组件 - Google Patents

可膨胀构件及管状介入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25324U
CN220125324U CN202321694978.3U CN202321694978U CN220125324U CN 220125324 U CN220125324 U CN 220125324U CN 202321694978 U CN202321694978 U CN 202321694978U CN 220125324 U CN220125324 U CN 2201253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pandable
elastic
main body
auxiliary folding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9497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珂
蒋阳阳
丁瑞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chieva Medical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chieva Medical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chieva Medical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chieva Medical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9497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253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253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253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可膨胀构件及管状介入组件,包括呈管状的可膨胀主体,所述可膨胀主体具有收缩状态以及膨胀状态,所述可膨胀主体包括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折叠翼和连接相邻两个折叠翼根部的主体部,在所述可膨胀主体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折叠翼折叠贴合于主体部,在所述可膨胀主体处于膨胀状态时,所述折叠翼展开,所述折叠翼的至少一侧与所述主体部的连接处凹设有沿所述可膨胀主体的轴向贯穿的辅助折叠槽。通过折叠翼根部设置在折叠槽,可以快速帮助可膨胀主体收缩成原始状态,提高可膨胀主体在人体血管内的通过性,避免了可膨胀主体在血管内出行外径扩大的不良情况,进一步提升了可膨胀主体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可靠性。

Description

可膨胀构件及管状介入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血管扩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膨胀构件及管状介入组件。
背景技术
球囊扩张导管主要应用于外周血管或心脑血管的狭窄治疗。在设计时,多采用将可扩张的球囊段折叠分瓣后卷绕在内管上的方式以减小通过外径,使扩张导管沿导丝更顺利地到达病变部位。术者在行扩张术时,通过充盈腔输入造影剂,球囊段充盈鼓起,理论上保持圆柱型一定压力、一段时间后,卸压将造影剂排出,观察狭窄病变段的情况。如果情况较理想,会将球囊扩张导管撤回至中间导管中,然后沿导丝撤出体外;如果不理想,可能会将球囊段再次扩张;如果远段还有未扩张的狭窄段,可能会将球囊扩张导管输送至远段再次扩张。
性能较差的球囊段经过充盈卸压后被吸扁成类似片状树叶的形状,与充盈前相比,外径会明显变大,沿中间导管撤出体外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损伤导管内壁;如果狭窄段的斑块不稳定,来回的摩擦有可能会造成斑块脱落;向远段输送时,有可能由于外径过大,无法输送到位以进行二次扩张。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恢复球囊段的方法,多是通过调整折叠卷绕的工艺参数来实现。部分公司也采用延长加热定型时间的方式,以获得更佳的回抱性能。上述现有技术中,球囊恢复回抱的方法较为复杂,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难以保证球囊恢复的稳定性,容易对患者造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膨胀构件及管状介入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球囊段扩张后,不能快速恢复形成收缩状态,并且在多次使用后球囊段恢复能力下降,容易在血管中无法达到初始的管径。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膨胀构件,包括呈管状的可膨胀主体,所述可膨胀主体具有收缩状态以及膨胀状态,所述可膨胀主体包括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折叠翼和连接相邻两个折叠翼根部的主体部,在所述可膨胀主体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折叠翼折叠贴合于主体部,在所述可膨胀主体处于膨胀状态时,所述折叠翼展开,所述可膨胀构件还包括:所述折叠翼的至少一侧与所述主体部的连接处凹设有沿所述可膨胀主体的轴向贯穿的辅助折叠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膨胀构件还包括:所述辅助折叠槽内设有弹性件,在所述可膨胀主体自膨胀状态向收缩状态切换时,所述弹性件给所述辅助折叠槽内相对的槽壁提供相向移动的辅助折叠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膨胀构件还包括:所述弹性件的材料为镍钛合金或弹性聚合物或弹性纤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膨胀构件还包括:所述弹性件贴合固定于所述辅助折叠槽内,所述弹性件为长条扁状结构或长条空心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膨胀构件还包括:所述可膨胀主体用于固定套设在扩张导管的远端,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扩张导管上;在所述可膨胀主体自膨胀状态向收缩状态切换时,所述弹性件抵压于所述辅助折叠槽的槽底。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膨胀构件还包括:所述可膨胀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可膨胀主体外周的弹性紧固套,所述弹性紧固套给所述可膨胀构件提供切换成收缩状态的向心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膨胀构件还包括:所述弹性紧固套的材料为镍钛合金或弹性聚合物或弹性纤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膨胀构件还包括:所述弹性紧固套为多个弹性圆环,多个所述弹性圆环沿所述可膨胀主体的轴向间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膨胀构件还包括:所述弹性紧固套呈螺旋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管状介入组件,所述管状介入组件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可膨胀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折叠翼与主体部的连接处设置辅助折叠槽,可以快速帮助可膨胀主体自膨胀状态收缩成收缩状态,提高可膨胀主体在人体血管内的通过性,避免了可膨胀主体在血管内出行外径扩大的不良情况,进一步提升了可膨胀主体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可膨胀主体收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可膨胀主体膨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膨胀主体与扩张导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可膨胀主体处于膨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弹性件的一具体实施方式。
图5是图4中的可膨胀主体中的弹性件为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的可膨胀主体中的弹性件为又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弹性紧固套套设于可膨胀主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弹性紧固套套设于可膨胀主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弹性紧固套套设于可膨胀主体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内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器械操作者作为参照,靠近器械操作者的一端为近端,远离器械操作者的一端为远端。对应的,“近向”即指朝向近端的方向,“远向”即指朝向远端的方向。
请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膨胀构件、具有该可膨胀构件的管状介入组件。所述管状介入组件应用于血管扩张手术领域。结合图3所示。所述管状介入组件还包括扩张导管2,所述可膨胀构件设于所述扩张导管2的远端。在手术时,通过所述扩张导管2将所述可膨胀构件推送至血管内狭窄位,然后通过所述扩张导管2向可膨胀构件内注入气体或者液体将可膨胀构件扩张,以扩张血管。在将充盈的气体/液体从自所述扩张导管2近端泄压后可膨胀构件收缩,以便于所述管状介入组件的回撤。
所述可膨胀构件包括可膨胀主体1,所述可膨胀主体1呈管状。可膨胀主体1具有收缩状态以及膨胀状态,在收缩状态下,管状可膨胀主体1的管径小,所述可膨胀构件的管径小,便于所述管状介入组件的输送以及回撤;在膨胀状态下,管状可膨胀主体1的管径变大,所述可膨胀构件的管径变大,能够扩张血管用以治疗。
具体地,所述可膨胀主体1包括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折叠翼11和连接相邻两个折叠翼11的根部的主体部12。在所述可膨胀主体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折叠翼11呈隆起的倒U形结构并折叠贴合于主体部12上,以减小所述可膨胀主体1的管径。在所述可膨胀主体1处于膨胀状态时,所述折叠翼11展开,且所述折叠翼11与主体部12同步向外扩张形成大管径的整圆管结构。
具体地,所述折叠翼11与所述主体部12一体成型。当然,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所述折叠翼11的至少一侧与所述主体部12的连接处凹设有沿所述可膨胀主体1的轴向贯穿的辅助折叠槽13。优选的,可以在每一折叠翼11的两侧与所述主体部12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沿着轴向贯穿的辅助折叠槽13。辅助折叠槽13在初始状态下呈收缩状态,如图1中辅助折叠槽13所示,通过给可膨胀主体1充盈气体/液体而使得可膨胀主体1整体扩张,因此辅助折叠槽13也跟随向外被拉伸呈张开状态,如图2中辅助折叠槽13所示,在膨胀状态下的辅助折叠槽13被拉伸撑开使其具有收缩的趋势,该收缩趋势能够使得可膨胀主体1自膨胀状态向收缩状态切换使辅助收缩以致快速恢复呈折叠翼11。通过设置辅助折叠槽13,可以使得可膨胀主体1自膨胀状态切换收缩状态时更加快速和有效,避免收缩不到位的情况。当然,并不以此为限,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仅在折叠翼11的一侧与所述主体部12的连接处设置所述辅助折叠槽13。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折叠翼11与所述主体部12的连接处具有弹性,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辅助折叠槽13压缩使相对的两个槽壁相靠近,此时,在辅助折叠槽13自身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两个槽壁具有相背移动的趋势,从而辅助折叠槽13能够辅助可膨胀主体1自压缩状态切换至膨胀状态;处于膨胀状态时,辅助折叠槽13被撑开使相对的两个槽壁相远离,且辅助折叠槽13在弹性作用下维持具有使得两个槽壁相靠近的拉力,即弹性的反作用力使得两个槽壁具有向中心靠近的收缩趋势;在所述可膨胀主体1自收缩状态向膨胀状态切换时,所述辅助折叠槽13的两个槽壁相远离而拉伸辅助折叠槽13,辅助折叠槽13在弹性作用下逐渐张开使得辅助折叠槽13的弹性材料具有向内收缩的力。基于此,在气压充盈时辅助折叠槽13始终保持为拉伸状态,在拉伸状态下始终保持向内收缩的力,向内收缩的力能够在可膨胀主体1自膨胀状态向收缩状态切换时辅助快速收缩从而形成折叠翼11形态;配合主体部12本身的弹性从而能够加速收缩。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辅助折叠槽13相对的两个槽壁是指所述辅助折叠槽13在所述可膨胀主体1的周向上的两个槽壁。
如图4~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可膨胀主体1,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所述辅助折叠槽13内设置弹性件3,在所述可膨胀主体1自收缩状态向膨胀状态切换时,所述折叠槽13内相对的两个槽壁相远离,所述弹性件3在两个槽壁相远离的过程中被拉伸从而给两个所述槽壁提供相向靠近移动的辅助折叠力。具体的,弹性件3的材料为镍钛合金或弹性聚合物或弹性纤维。所述弹性纤维为高强度纤维。弹弹性件3采用上述材质可以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以致于可以在膨胀状态和收缩状态的多次切换下保持弹力和韧性,避免发生绷断或者松弛。
请参图4所示,有关所述弹性件3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3设置为贴合固定于所述辅助折叠槽13的凹面。如此,辅助折叠槽13在被膨胀过程中被拉伸时所述弹性件3可以跟随辅助折叠槽13的扩张而扩张。
可以理解的是,在切换为膨胀状态过程中辅助折叠槽13逐渐被拉伸而扩张开使得弹性件3连接于辅助折叠槽13两个槽壁的两侧相向远离被拉伸从而使得其具有相对向心的弹力,该弹力具有将辅助折叠槽13两个所述槽壁牵拉靠近的趋势。如此,所述弹性件3能够在可膨胀主体1自膨胀状态向收缩状态切换时受弹力的拉力辅助快速收缩从而形成折叠翼11形态;配合主体部12本身的弹性以及辅助折叠槽13本身的弹性从而能够加速收缩恢复成原始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3为长条扁状结构。优选的,弹性件3焊接在辅助折叠槽13内,当弹性件3为长条扁状结构时铺设在辅助折叠槽13内,具体的,长条扁状相对的两个侧边均贴合在辅助折叠槽13的两个槽壁,长条扁状的中间部分固定在辅助折叠槽13的底壁;即可以理解的是,辅助折叠槽13为U型长条结构,弹性件3在辅助折叠槽13内沿着辅助折叠槽13的内壁铺设,同样呈U形结构。
当弹性件3为长条扁状结构时:在收缩状态时辅助折叠槽13紧密闭合,弹性件3被压制在辅助折叠槽13内;可膨胀主体1在膨胀过程中,辅助折叠槽13张开,辅助折叠槽13受膨胀而拉伸向外扩张,此时辅助折叠槽13的凹设面受拉伸扩张而面积增大,弹性件3在辅助折叠槽13内跟随辅助折叠槽13的扩张而扩张,因此,呈扁状结构的弹性件3同样受拉伸而表面增大,使得受本身的弹性作用而具有向心的收缩力;在膨胀状态下泄压时,可膨胀主体1受弹性件3的收缩力以及辅助折叠槽13回缩力而快速切换成收缩状态。
当然,并不以此为限,所述弹性件3也可以设置为空心结构,如图5所示,为有关弹性件3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从横截面看,弹性件3成竖直的长条椭圆结构并且弹性件3中心为两端贯穿导通的空心结构,中心的空心结构便于在膨胀状态时弹性件3向外扩张。
弹性件3为空心结构时:弹性件3固定在辅助折叠槽13内,在收缩状态时辅助折叠槽13紧密闭合,弹性件3被压制在辅助折叠槽13内,此时空心结构的弹性件3被压制成扁状的椭圆结构,具体的,椭圆形的弹性件3具有相互靠近辅助折叠槽13的两槽壁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以及与辅助折叠槽13底壁接触的第三边缘和相对于第三边缘的第四边缘,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的连线与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的连线相垂直。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以及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之间为空心结构。在收缩状态时,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相互靠近,可以是紧贴在一起;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相互远离,其距离大于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的距离;在此状态下,弹性件3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具有使其相远离的排斥力,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具有使其相靠近的拉力。在操作者充盈过程中,可膨胀主体1逐渐膨胀,辅助折叠槽13扩张,扩张过程中拉伸弹性件3,在膨胀状态下,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相远离,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相互靠近,其距离小于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的距离;在此状态下,弹性件3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具有使其相靠近的拉力,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具有使其相远离的弹力。在膨胀状态下拉力和弹力使得泄压后可以使得可膨胀主体1能够快速恢复成初始状态。
请参图6所示,有关弹性件3的又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3可以为实心弹性软管结构,所述弹性件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扩张导管2远端的外壁上。在所述可膨胀主体1自膨胀状态向收缩状态切换时,所述弹性件3抵压于所述辅助折叠槽13的槽底。如此,在可膨胀主体1向外膨胀后,弹性件3在辅助折叠槽13的槽底具有抵持向下的压力,在可膨胀主体1自膨胀状态向收缩状态切换时该抵持向下的压力能够辅助可膨胀主体1快速恢复成收缩状态,同时也可以保证可膨胀主体1收缩后的管径与初始状态一致,避免多次膨胀收缩后可膨胀主体1的管径松弛扩张。
具体的,弹性件3的两端在扩张过程中为始终固定在扩张导管2上,弹性件3的中心部分位于辅助折叠槽13内;在扩张过程中可膨胀主体1相外扩张,由此,辅助折叠槽13的底壁逐渐远离扩张导管2,使得弹性件3受辅助折叠槽13的底壁支撑而隆起,弹性件3在隆起时由于两端固定不动,因而被拉伸,拉伸使得弹性件3具有对辅助折叠槽13底面抵持下压的力。通过抵持下压的力使得可膨胀主体1在膨胀状态向收缩状态切换的时候具有对辅助折叠槽13的压力,辅助折叠槽13在压力下快速收缩从而可以快速将可膨胀主体1收缩恢复成具有折叠翼11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除上述区别外,其他结构均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可膨胀主体1在多次膨胀和收缩切换后,在收缩状态下折叠翼11不能很好的贴服于主体部12的外表面,使得可膨胀主体1整体管径变大,影响在血管中的输送。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7~9所示,可膨胀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可膨胀主体1外周的弹性紧固套4,所述弹性紧固套4在所述可膨胀构件的膨胀状态下提供将所述可膨胀构件切换成收缩状态的向心力。具体的,弹性紧固套4用于将收缩状态下形成的折叠翼11包裹紧贴在主体部12的外表面使得可膨胀主体1的整体外轮廓管径更小,因此可膨胀主体1在伸入血管时更容易通过。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紧固套4材料为镍钛合金或弹性聚合物或弹性纤维。弹性纤维为高强度纤维。弹性紧固套4采用上述材质可以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以致于可以在膨胀状态和收缩状态的多次切换下保持弹力和韧性,避免发生绷断或者松弛。
如图7所示,有关所述弹性紧固套4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弹性紧固套4为多个弹性圆环,所述弹性圆环沿着所述可膨胀主体1的轴向间隔设置。在可膨胀主体1膨胀过程中,弹性圆环跟随扩张,在可膨胀主体1收缩过程中,弹性圆环跟随收缩并将收缩后形成的折叠翼11压制贴在主体部12外表面。
如图8所示,有关所述弹性紧固套4的于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紧固套4为连续的螺旋芯丝,螺旋芯丝为弹性材质;所述螺旋芯丝的两端可以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扩张导管2远端外壁上。在可膨胀主体1膨胀过程中,螺旋芯丝绕卷在可膨胀主体1上的部分跟随扩张,而固定的两端依旧固定,因此在膨胀状态下螺旋芯丝具有恢复成初始状态的向心力,在可膨胀主体1收缩成初始状态时,螺旋芯丝跟随收缩,向心力辅助包裹折叠翼11贴附在主体部12的外表面上。优选的螺旋芯丝的两端采用焊接的方式。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所述螺旋芯丝的两端可以固定在可膨胀主体1相对的两端外壁上,螺旋芯丝随着可膨胀主体1的膨胀而扩张,随着可膨胀主体1的收缩而收缩。优选的螺旋芯丝的两端采用焊接的方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可膨胀主体1外表面设置辅助折叠槽13,辅助折叠槽13沿着可膨胀主体1的轴向贯穿设置,写有益效果。
优选地,在折叠槽13内进一步设置弹性件3,通过弹性件3的弹性将可膨胀主体1在膨胀状态至收缩状态时快速复原。
进一步在可膨胀主体1外表面套设弹性紧固套4,在收缩状态下可以将折叠翼11收贴与主体部12外表面,也可以进一步帮助可膨胀主体1快速复原。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采用辅助折叠槽13配合弹性件3的方式,可以更高效的帮助扩张状态下的可膨胀主体1快速复原,也间接演唱了可膨胀主体1的使用寿命,解决了可膨胀主体1在多次扩张收缩下造成性能衰减的问题,进一步解决了性能差的导管在人体血管内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提高了导管在血管能的通过性。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各实施方式之间的组合同样可以实现上述说明书中所述的技术效果。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可膨胀构件,包括呈管状的可膨胀主体,所述可膨胀主体具有收缩状态以及膨胀状态,所述可膨胀主体包括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折叠翼和连接相邻两个折叠翼根部的主体部,在所述可膨胀主体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折叠翼折叠贴合于主体部,在所述可膨胀主体处于膨胀状态时,所述折叠翼展开,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叠翼的至少一侧与所述主体部的连接处凹设有沿所述可膨胀主体的轴向贯穿的辅助折叠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膨胀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折叠槽内设有弹性件,在所述可膨胀主体自膨胀状态向收缩状态切换时,所述弹性件给所述辅助折叠槽内相对的槽壁提供相向移动的辅助折叠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膨胀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材料为镍钛合金或弹性聚合物或弹性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膨胀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贴合固定于所述辅助折叠槽内,所述弹性件为长条扁状结构或长条空心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膨胀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膨胀主体用于固定套设在扩张导管的远端,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扩张导管上;在所述可膨胀主体自膨胀状态向收缩状态切换时,所述弹性件抵压于所述辅助折叠槽的槽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膨胀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膨胀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可膨胀主体外周的弹性紧固套,所述弹性紧固套给所述可膨胀构件提供切换成收缩状态的向心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膨胀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紧固套的材料为镍钛合金或弹性聚合物或弹性纤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膨胀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紧固套为多个弹性圆环,多个所述弹性圆环沿所述可膨胀主体的轴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膨胀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紧固套呈螺旋状。
10.一种管状介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介入组件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膨胀构件。
CN202321694978.3U 2023-06-30 2023-06-30 可膨胀构件及管状介入组件 Active CN2201253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94978.3U CN220125324U (zh) 2023-06-30 2023-06-30 可膨胀构件及管状介入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94978.3U CN220125324U (zh) 2023-06-30 2023-06-30 可膨胀构件及管状介入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25324U true CN220125324U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48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94978.3U Active CN220125324U (zh) 2023-06-30 2023-06-30 可膨胀构件及管状介入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253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62835B (zh) 用于从血管中移除闭塞凝块的凝块收回系统
US6210370B1 (en) Access device with expandable containment member
US11123522B2 (en) Tubular structures with variable support
JP3701312B2 (ja) 予め設定された形状に折り畳む医療用バルーン
RU2741563C2 (ru) Катетер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неокклюзионного расширения и раскрытия
US5783227A (en) Catheter balloon folding device
US6110192A (en) Catheter balloon having raised radial segments
JP4148998B2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US5147302A (en) Method of shaping a balloon of a balloon catheter
JP5154799B2 (ja) 血管インプラント
JP5047791B2 (ja) バルーン折畳み設計ならびにバルーン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18033401A1 (en) A clot retrieval system for removing occlusive clot from a blood vessel
US20120197194A1 (en) Folding balloon catheter
WO1998003120A1 (en) Access device with expandable containment member
CN107929918B (zh) 一种球囊扩张导管
KR20080027842A (ko) 풍선 카테터
US20080306441A1 (en) Non-buckling balloon catheter with spring loaded floating flexible tip
US7879005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llapsing an angioplasty balloon
CN220125324U (zh) 可膨胀构件及管状介入组件
GB2400038A (en) Drainage catheter
JP6461539B2 (ja) バルーン
CN115778633A (zh) 一种定位件、瓣膜输送系统及球囊扩张式介入器械
CN212416629U (zh) 扩张球囊及球囊扩张导管
US20220305242A1 (en) Balloon dilation device
JP2020171601A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