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07764U - 循环风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循环风冷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107764U CN220107764U CN202222569487.8U CN202222569487U CN220107764U CN 220107764 U CN220107764 U CN 220107764U CN 202222569487 U CN202222569487 U CN 202222569487U CN 220107764 U CN220107764 U CN 2201077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liquid
- cooling
- storage tank
-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7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6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0279 gene silenc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065 mi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84 silenc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风冷系统,包括待风冷组件和风冷装置,其中,待风冷组件的冷却液入口与储液箱的第一排液口连通,储液箱用于存储冷却液;风冷装置的风冷进液口与待风冷组件的冷却液出口连通,风冷装置的风冷排液口与储液箱的第一进液口连通;其中,风冷装置具有过流腔以及与过流腔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进气口与外界冷气源连通,外界冷气源进入过流腔内与位于过流腔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综采工作面三机的冷却系统耗水严重,经济成本增加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循环风冷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综采工作面的三机(破碎机、转载机和刮板输送机,简称三机)的电机和减速箱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大量冷却水进行冷却,但冷却水使用后直接排出,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增加了经济成本,目前需要一套冷却水的循环系统,将冷却水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降低经济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风冷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综采工作面三机的冷却系统耗水严重,经济成本增加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风冷系统包括待风冷组件和风冷装置,其中,待风冷组件的冷却液入口与储液箱的第一排液口连通,储液箱用于存储冷却液;风冷装置的风冷进液口与待风冷装置的冷却液出口连通,风冷装置的风冷排液口与储液箱的第一进液口连通;其中,风冷装置具有过流腔以及与过流腔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进气口与外界冷气源连通,外界冷气源进入过流腔内与位于过流腔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地,风冷装置为多个,多个风冷装置首尾顺次串联连接。
进一步地,风冷装置包括风冷却器和储气罐,其中,风冷却器具有过流腔以及与过流腔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储气罐的进气口与外界冷气源连通,储气罐的排气口与风冷却器的进气口连通。
进一步地,风冷装置还包括消音器,消音器设置在风冷却器的排气口处,以在风冷却器的排气口排气时进行消音。
进一步地,风冷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器,第一过滤器设置在储气罐与外界冷气源连通的气路上。
进一步地,循环风冷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模块,其中,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储液箱内,以用于获取储液箱内的冷却液的温度信息;控制模块与温度传感器电连接;储液箱还具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排液口,第二进液口处设置有进液控制阀,第二排液口处设置有排液控制阀,控制模块与进液控制阀控制连接,以及控制模块与排液控制阀控制连接。
进一步地,循环风冷系统还包括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设置在储液箱内,以用于获取储液箱内的冷却液的液位信息,且液位传感器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地,循环风冷系统还包括循环泵体,循环泵体设置在第一排液口和待风冷组件的冷却液入口之间的管路上。
进一步地,循环风冷系统还包括第二过滤器,第二过滤器设置在循环泵体和第一排液口之间的管路上。
进一步地,待风冷组件包括多个待冷却装置,多个待冷却装置中的至少两个并联连接;或,多个待冷却装置中的至少两个串联连接。
进一步地,同一待冷却装置中包括电机冷却器和减速箱冷却器,同一待冷却装置中的电机冷却器和减速箱冷却器并联连接;或,同一待冷却装置中的电机冷却器和减速箱冷却器串联连接。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冷却液存储在储液箱中,在冷却过程中,冷却液从储液箱的第一排液口和待风冷组件的冷却液入口进入待风冷组件内,对待风冷组件进行换热作业后,随之经过换热作业后的冷却液温度升高,风冷装置的风冷进液口与待风冷装置的冷却液出口连通,升温后的冷却液通过风冷装置的风冷进液口进入风冷装置的过流腔,过流腔具有进气口,且进气口与外界冷气源连通,外界冷气源进入过流腔内与位于过流腔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却液的冷却,风冷装置的风冷排液口与储液箱的第一进液口连通,冷却后的冷却液通过储液箱的第一进液口进入储液箱,完成对冷却液的回收,整个过程实现了对冷却液的回收利用,降低了冷却的经济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环风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待风冷组件;
20、风冷装置;21、风冷却器;22、储气罐;23、消音器;24、第一过滤器;
30、储液箱;31、进液控制阀;32、排液控制阀;33、水位计;
40、温度传感器;50、控制模块;60、液位传感器;70、循环泵体;80、第二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综采工作面三机的冷却系统耗水严重,经济成本增加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风冷系统包括待风冷组件10和风冷装置20。
如1图所示,待风冷组件10的冷却液入口与储液箱30的第一排液口连通,储液箱30用于存储冷却液;风冷装置20的风冷进液口与待风冷组件10的冷却液出口连通,风冷装置20的风冷排液口与储液箱30的第一进液口连通;其中,风冷装置20具有过流腔以及与过流腔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进气口与外界冷气源连通,外界冷气源进入过流腔内与位于过流腔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冷却液存储在储液箱30中,在冷却过程中,冷却液从储液箱30的第一排液口和待风冷组件的冷却液入口进入待风冷组件10内,对待风冷组件10进行换热作业后,随之经过换热作业后的冷却液温度升高,风冷装置20的风冷进液口与待风冷组件10的冷却液出口连通,升温后的冷却液通过风冷装置20的风冷进液口回流进入风冷装置20的过流腔,过流腔具有进气口,且进气口与外界冷气源连通,外界冷气源进入过流腔内与位于过流腔内的回流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实现对回流冷却液的降温,风冷装置20的风冷排液口与储液箱30的第一进液口连通,降温后的回流冷却液通过储液箱30的第一进液口进入储液箱30,完成对回流冷却液的回收,整个过程实现了对冷却液的回收利用,降低了冷却的经济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待风冷组件10包括破碎机的电机冷却器和减速箱冷却器、转载机的电机冷却器和减速箱冷却器,以及刮板输送机的电机冷却器和减速箱冷却器,该循环风冷系统需要固定在转载机的机身上,随转载机推移而移动。
如1图所示,风冷装置20为多个,多个风冷装置20首尾顺次串联连接。这样,冷却液从待风冷组件10流出后依次经过多个风冷装置20,实现多次降温,确保达到对冷却液更好的降温效果。
优选地,冷却液可选择水。
需要说明的是,储液箱30内冷却液的温度控制在26°-40°之间,储液箱30具有水位计33,可控制储液箱30,可观察到储液箱30内水位的变化情况。
如1图所示,风冷装置20包括风冷却器21和储气罐22,其中,风冷却器21具有过流腔以及与过流腔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储气罐22的进气口与外界冷气源连通,储气罐22的排气口与风冷却器21的进气口连通。这样,储气罐22的排气口与风冷却器21的进气口连通,储气罐22的进气口与外界冷气源连通,外界冷气进入储气罐22后进行储存,在回流冷却液进入风冷却器21后,外界冷气从储气罐22的排气口进入风冷却器21的过流腔,与过流腔内的回流冷却液进行冷热交换,外界冷气先储存在储气罐22内,再向风冷却器21输出,确保外界冷气压力稳定地输出。
选要说明的是,外界冷风进入风冷却器21,产生-5℃低温冷气,与进入风冷却器21内的回流冷却液进行热交换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当冷却过程中负荷较大时,可选用换热面积较大风冷却器21,以保证对回流冷却液的冷却效果。
如1图所示,风冷装置20还包括消音器23,消音器23设置在风冷却器21的排气口处,以在风冷却器21的排气口排气时进行消音。这样,进行冷热交换后的气体,从风冷却器21的排气口处排除,消音器23设置在风冷却器21的排气口处,以在风冷却器21的排气口排气时进行消音。
如1图所示,风冷装置20还包括第一过滤器24,第一过滤器24设置在储气罐22与外界冷气源连通的气路上。这样,第一过滤器24设置在储气罐22与外界冷气源连通的气路上,外界冷气经过第一过滤器24后,再进入储气罐22,确保外界冷风更加清洁,不会对冷却液造成污染。
如1图所示,循环风冷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40、控制模块50,其中,温度传感器40设置在储液箱30内,以用于获取储液箱30内的冷却液的温度信息;控制模块50与温度传感器40电连接;储液箱30还具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排液口,第二进液口处设置有进液控制阀31,第二排液口处设置有排液控制阀32,控制模块50与进液控制阀31控制连接,以及控制模块50与排液控制阀32控制连接。这样,控制模块50与温度传感器40电连接,当温度传感器40检测到储液箱30内的冷却液的温度超出设定的范围后,温度传感器40向控制模块50传递信号,控制模块50通过控制进液控制阀31和排液控制阀32进而控制储液箱30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二排液口,对储液箱30内的冷却液进行更换,实现根据储液箱30内冷却液的温度来进行自动换冷却液,使得冷却液温度可进行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当储液箱30内冷却液的温度达到40℃时,控制模块50就会控制进液控制阀31和排液控制阀32,对储液箱30内冷却液进行更换,每次更换冷却液的量为100L左右,如此往复,使冷却液的温度能够稳定在26-40℃之间。
可选地,温度传感器40为红外线温度传感器。
如1图所示,循环风冷系统还包括液位传感器60,液位传感器60设置在储液箱30内,以用于获取储液箱30内的冷却液的液位信息,且液位传感器60与控制模块50电连接。这样,液位传感器60设置在储液箱30内,且液位传感器60与控制模块50电连接,当储液箱30内冷却液的液面达到一定高度后,液位传感器60将信息传递给控制模块50,控制模块50通过进液控制阀31和排液控制阀32,进而控制储液箱30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二排液口的开关,确保冷却液的液面位置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液位传感器60和温度传感器40与控制模块50均为电连接,控制模块50接收到液位传感器60和温度传感器40任意一个的信息后,即可控制进液控制阀31和排液控制阀32的开关,进而控制储液箱30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二排液口的开关,实现对储液箱30内的冷却液的体积控制。
如1图所示,循环风冷系统还包括循环泵体70,循环泵体70设置在第一排液口和待风冷组件10的冷却液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这样,循环泵体70设置在第一排液口和待风冷组件10的冷却液入口之间的管路上,储液箱30内的冷却液通过循环泵体70输入到待风冷组件10中,实现冷却液的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循环泵体70与工作面破碎机联动设置,当破碎机启动时,循环泵体70同时启动,将冷却液从储液箱30输入待风冷组件10的电动机及减速箱的冷却器。
如1图所示,循环风冷系统还包括第二过滤器80,第二过滤器80设置在循环泵体70和第一排液口之间的管路上。这样,通过将第二过滤器80设置在循环泵体70和第一排液口之间的管路上,对冷却液进行过滤后,再流入待风冷组件10,防止对待风冷组件10产生。
如1图所示,待风冷组件10包括多个待冷却装置,多个待冷却装置中的至少两个并联连接;或,多个待冷却装置中的至少两个串联连接。这样,多个待冷却装置中的至少两个并联连接,需要从循环泵体70中分出多条支路管道,冷却液可同时对多个待冷却装置进行冷却,提高工作效率,多个待冷却装置中的至少两个串联连接,减少了分流管道,节约管道,减少了单次冷却所需的冷却液的需求量。
进一步地,同一待冷却装置中包括电机冷却器和减速箱冷却器,同一待冷却装置中的电机冷却器和减速箱冷却器并联连接;或,同一待冷却装置中的电机冷却器和减速箱冷却器串联连接。这样,在冷却过程中,同一待冷却装置中的电机冷却器和减速箱冷却器可以串联也可以并联,增加了循环风冷系统的灵活性。
需要说明的是,循环风冷系统具有以下推广应用价值:
某煤矿I020308综采工作面刮板机电机及其传动部、破碎机电机及其传动部冷却循环水量按8.4m3/h计算。通过使用该循环风冷系统,每小时只需要加两次水,交换水量为0.2m3/h。按照每天生产16h计算,使用该装置前每天消耗水量费用为16*8.4*8=1075.2元;使用后消耗水量费用为16*0.2*8=25.6元,每天三机冷却水节约水费为1075.2-25.6=1049.6元;每月按照25天组织生产,月度节约水费为1049.6*25=26240元,年度节约水费为26240*12=314880元。通过使用该循环风冷系统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显著降低经济成本,而且自动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循环风冷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综采工作面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冷却,所述循环风冷系统包括:
待风冷组件(10),所述待风冷组件(10)的冷却液入口与储液箱(30)的第一排液口连通,所述储液箱(30)用于存储冷却液;
风冷装置(20),所述风冷装置(20)的风冷进液口与所述待风冷组件(10)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风冷装置(20)的风冷排液口与所述储液箱(30)的第一进液口连通;
其中,所述风冷装置(20)具有过流腔以及与所述过流腔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进气口与外界冷气源连通,所述外界冷气源进入所述过流腔内与位于所述过流腔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风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装置(20)为多个,多个所述风冷装置(20)首尾顺次串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风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装置(20)包括:
风冷却器(21),所述风冷却器(21)具有所述过流腔以及与所述过流腔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
储气罐(22),所述储气罐(22)的进气口与所述外界冷气源连通,所述储气罐(22)的排气口与所述风冷却器(21)的进气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风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装置(20)还包括:
消音器(23),所述消音器(23)设置在所述风冷却器(21)的排气口处,以在所述风冷却器(21)的排气口排气时进行消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风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装置(20)还包括:
第一过滤器(24),所述第一过滤器(24)设置在所述储气罐(22)与所述外界冷气源连通的气路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风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风冷系统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40),所述温度传感器(40)设置在所述储液箱(30)内,以用于获取所述储液箱(30)内的冷却液的温度信息;
控制模块(50),所述控制模块(50)与所述温度传感器(40)电连接;
所述储液箱(30)还具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排液口,所述第二进液口处设置有进液控制阀(31),所述第二排液口处设置有排液控制阀(32),所述控制模块(50)与所述进液控制阀(31)控制连接,以及所述控制模块(50)与所述排液控制阀(32)控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循环风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风冷系统还包括:
液位传感器(60),所述液位传感器(60)设置在所述储液箱(30)内,以用于获取所述储液箱(30)内的冷却液的液位信息,且所述液位传感器(60)与所述控制模块(50)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循环风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风冷系统还包括:
循环泵体(70),所述循环泵体(70)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液口和所述待风冷组件(10)的冷却液入口之间的管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循环风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风冷系统还包括:
第二过滤器(80),所述第二过滤器(80)设置在所述循环泵体(70)和所述第一排液口之间的管路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风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风冷组件(10)包括多个待冷却装置,多个所述待冷却装置中的至少两个并联连接;或,多个所述待冷却装置中的至少两个串联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循环风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待冷却装置中包括电机冷却器和减速箱冷却器,同一所述待冷却装置中的所述电机冷却器和所述减速箱冷却器并联连接;或,同一所述待冷却装置中的所述电机冷却器和所述减速箱冷却器串联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69487.8U CN220107764U (zh) | 2022-09-27 | 2022-09-27 | 循环风冷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69487.8U CN220107764U (zh) | 2022-09-27 | 2022-09-27 | 循环风冷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107764U true CN220107764U (zh) | 2023-11-28 |
Family
ID=88847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569487.8U Active CN220107764U (zh) | 2022-09-27 | 2022-09-27 | 循环风冷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107764U (zh) |
-
2022
- 2022-09-27 CN CN202222569487.8U patent/CN22010776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15302B (zh) | 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 |
CN111816894B (zh) | 一种燃料电池热管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6197112A (zh) | 一种多源流体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
CN109681343A (zh) | 一种船舶柴油机缸套水余热利用装置 | |
CN201138099Y (zh) | 直冷式循环水冷却装置 | |
CN220107764U (zh) | 循环风冷系统 | |
CN210463657U (zh) | 一种清洁节能污水源热泵系统 | |
CN201731608U (zh) |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热水系统 | |
CN201396990Y (zh) | 设有运行调节装置的高低温废水热回收热泵系统 | |
CN102505397A (zh) | 一种染色热能回收设备及工艺 | |
CN109000362A (zh) | 一种污水提温装置 | |
CN201316945Y (zh) | 玻璃基板研磨机电机用恒温冷却恒温水箱 | |
CN212867829U (zh) | 一种压缩机出口气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
CN208980445U (zh) | 一种垃圾焚烧水夹套循环冷却回水系统 | |
CN208817715U (zh) | 一种污水提温装置 | |
CN221858957U (zh) | 灌装机冷却水回收利用装置 | |
CN220845532U (zh) | 一种多晶硅还原冷却水自动回收综合利用系统 | |
CN205601115U (zh) | 一种注塑机循环油路冷却系统 | |
CN218325160U (zh) | 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 |
CN221099096U (zh) | 一种节能型工厂冷却水循环系统 | |
CN217504444U (zh) |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 | |
CN217686698U (zh) | 一种冷凝水回收系统 | |
CN218328850U (zh) | 一种冷却站设备降温循环系统 | |
CN215855189U (zh) | 一种动物粪便再利用温控系统 | |
CN220564745U (zh) | 一种溶铜自换热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