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05334U - 导光件、发光组件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导光件、发光组件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05334U
CN220105334U CN202321359080.0U CN202321359080U CN220105334U CN 220105334 U CN220105334 U CN 220105334U CN 202321359080 U CN202321359080 U CN 202321359080U CN 220105334 U CN220105334 U CN 2201053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layer
incident surface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5908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权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5908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053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053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053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件、发光组件及电子设备,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导光件包括第一导光层和第二导光层;第一导光层包括第一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第二导光层包括第二入光面和第二出光面;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出光面位于导光件的第一侧,第二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位于导光件的第二侧;第一导光层的从第一入光面到第一出光面之间的一部分与第二导光层的从第二入光面到第二出光面之间的一部分堆叠布置,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出光面并排布置。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避免导光件内的光线相互干扰,进而使得导光件的出光面的光线可以更加均匀。

Description

导光件、发光组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光件、发光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不同的电子设备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电子设备除了需要满足用户的通信、交易等基本功能外,还需满足用户越来越高的外观美观性及功能多样性的需求。例如,电子设备的生产厂家会在电子设备上设置发光组件,以当电子设备处于接收信息、播放音乐或接听通话等情况时,能够智能发光,从而对用户进行提示。这样不仅使电子设备的功能更加多样,还可以增加用户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互动,以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相关技术中,一种方式为在电子设备内设置一块形状规则的导光板,在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一排灯珠,多个灯珠发出的光线经导光板的入光面导入导光板内,再从导光板的出光侧射出。然而,多个灯珠所发出的不同光线会在导光板内产生互相干扰,进而导致导光板的出光面存在光线不均匀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导光件、发光组件及电子设备,能够避免导光件内的光线相互干扰,进而使得导光件的出光面的光线可以更加均匀。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件,所述导光件包括第一导光层和第二导光层;
所述第一导光层包括第一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二导光层包括第二入光面和第二出光面;
所述第一入光面和所述第二出光面位于所述导光件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入光面和所述第一出光面位于所述导光件的第二侧;
所述第一导光层的从所述第一入光面到所述第一出光面之间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从所述第二入光面到所述第二出光面之间的一部分堆叠布置,所述第一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出光面并排布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光层的所述第一入光面和所述第一出光面均为透光表面,所述第一导光层中除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第一出光面以外的表面均为非透光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所述第二入光面和所述第二出光面均为透光表面,所述第二导光层中除所述第二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出光面以外的表面均为非透光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光层的与所述第二导光层堆叠的部分朝背离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方向拱起;
所述第二导光层的与所述第一导光层堆叠的部分朝背离所述第一导光层的方向凹陷。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光层从第一入光面到第一出光面,宽度逐渐增大;和/或,
所述第二导光层从所述第二入光面到所述第二出光面,宽度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导光件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出光面为一体表面。
可选地,所述导光件内含有发光色粉。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承载件和发光模组,所述发光模组包括第一光源、第二光源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导光件;
所述导光件设置在所述承载件上;
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侧与所述第一导光层的第一入光面相对;
所述第二光源的出光侧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第二入光面相对。
可选地,所述承载件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导光件的出光侧位于所述开口内。
可选地,所述承载件的一端设有卡槽,所述导光件的出光侧卡入所述卡槽内;
其中,所述卡槽靠近所述导光件的出光侧的壁面形成所述开口。
可选地,所述卡槽的槽底与所述导光件的出光侧通过粘接件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光层的入光端以及所述第二导光层的入光端均与所述承载件相抵。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光层的入光角为0~40度,所述第二导光层的入光角为0~40度。
可选地,所述承载件为中框或装饰件。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导光件,或者,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中的发光模组夹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承载件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光件包括第一导光层和第二导光层。第一导光层包括第一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第二导光层包括第二入光面和第二出光面。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出光面位于导光件的第一侧,第二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位于导光件的第二侧。由于第一导光层的从第一入光面到第一出光面之间的一部分与第二导光层的从第二入光面到第二出光面之间的一部分堆叠布置,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出光面并排布置,也即第一导光层与第二导光层呈交叉设置且两者的出光面并排,因此能够避免第一导光层与第二导光层内的光线相互干扰,并使从导光件的出光面射出的光线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件的入光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件的出光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组件的爆炸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组件的俯视图及第一导光层的局部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导光件;
110、第一导光层;
111、第一入光面;
112、第一出光面;
120、第二导光层;
121、第二入光面;
122、第二出光面;
200、承载件;
210、开口;
220、卡槽;
230、凹槽;
300、第一光源;
400、第二光源;
500、粘接件;
600、壳体。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
为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件100,导光件100包括第一导光层110和第二导光层120。第一导光层110包括第一入光面111和第一出光面112,第二导光层120包括第二入光面121和第二出光面122。第一入光面111和第二出光面122位于导光件100的第一侧,第二入光面121和第一出光面112位于导光件100的第二侧。第一导光层110的从第一入光面111到第一出光面112之间的一部分与第二导光层120的从第二入光面121到第二出光面122之间的一部分堆叠布置,第一出光面112与第二出光面122并排布置。需要说明的是,导光件100可以为亚克力材料的导光板。由于第一导光层110与第二导光层120按照上述方式呈交叉设置且两者的出光面并排,因此在进行光线传播时,第一导光层110内的光线的传播路径与第二导光层120的内光线的传播路径相互独立,从而能够避免第一导光层110与第二导光层120内的光线相互干扰,并使得从导光件100的出光面射出的光线更加均匀。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6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光件100的细节和作用进行更具体详尽的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光层110的第一入光面111和第一出光面112均为透光表面,第一导光层110中除第一入光面111与第一出光面112以外的表面均为非透光表面。例如,上述非透光表面可以为不可透光的磨砂表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导光层110中仅有第一入光面111和第一出光面112为透光表面,因此光线只能从第一入光面111进入,然后从第一出光面112射出,而不会从第一导光层110的除第一入光面11和第一出光面112以外的表面射出。从而第一导光层110中的光线不会射入第二导光层120,进而使得第一导光层110内的光线与第二导光层120内的光线之间不会产生串扰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光层120的第二入光面121和第二出光面122均为透光表面,第二导光层120中除第二入光面121与第二出光面122以外的表面均为非透光表面。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非透光表面可以为磨砂表面。由于第二导光层120中仅有第二入光面121和第二出光面122为透光表面,因此光线只能从第二入光面121进入,然后从第二出光面122射出,而不会从第二导光层120的其它表面射出。从而第二导光层120中的光线不会射入第一导光层110,进而使得第二导光层120内的光线与第一导光层110内的光线之间不会产生串扰现象。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导光层110内的光线与第二导光层120内的光线不会相互干扰,因此从第一出光面112与第二出光面122射出的光线更加均匀,提高了发光效果。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光层110的与第二导光层120堆叠的部分朝背离第二导光层120的方向拱起。第二导光层120的与第一导光层110堆叠的部分朝背离第一导光层110的方向凹陷。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该种设置,能够确保第一导光层110和第二导光层120分别为两个独立传播各自光线的层,从而能避免第一导光层110中的光线与第二导光层120中的光线相互干扰,使得光线能够更均匀地传播。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光层110从第一入光面111到第一出光面112,宽度逐渐增大,和/或,第二导光层120从第二入光面121到第二出光面122,宽度逐渐增大。如此设置,可以增加第一出光面112的面积以及第二出光面122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件100一体成型,第一出光面112与第二出光面122为一体表面。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导光件100可以为亚克力材料,通过精密模具注塑成型。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的方式提高了导光件100的加工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件100内含有发光色粉。需要说明的是,发光色粉可以在进行注塑时混入亚克力材料中。发光色粉能够增强光效和光源的传播,使得导光件100在发光时所射出的光线更加均匀且亮度更高,可以呈现出光线柔和且强劲的发光效果。
结合图3和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光组件,发光组件包括承载件200和发光模组,发光模组包括第一光源300、第二光源400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导光件100。导光件100设置在承载件200上。第一光源300的出光侧与第一导光层110的第一入光面111相对。第二光源400的出光侧与第二导光层120的第二入光面121相对。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组件中的导光件100的组成及功能与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任一导光件100的组成及功能均相同,在此不做一一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200为中框或装饰件。其中,承载件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电子设备的中框或功能模块的装饰件。例如承载件200可以为手机中框或手机的电池盖外部的摄像头的装饰板。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中框及装饰件仅为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装饰件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在此不做一一列举。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承载件200上设置发光组件,当第一光源300和第二光源400发光时,用户能够通过导光件100看到光源发出的光线。一般地,第一光源300和第二光源400可以在电子设备处于接收信息、播放音乐或接听通话等情况时,进行智能发光,从而对用户进行提示。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光件100具有两层导光层,且每个导光层之间的光线互不干扰,因此能够使导光件的出光面的光线更加均匀,提高了发光效果,进而提高了用户体验感。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光源300和第二光源400均分别包括LED灯,LED灯的发光面分别朝向对应的导光层的入光面,通过控制第一光源300的LED灯和第二光源400的LED灯的电流和颜色,可以使第一光源300的LED灯和第二光源400的LED灯发出不同亮度或不同颜色的光。需要说明的是,发光模组还可以集成有用于连接第一光源300和第二光源400的电路板。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200的一端设有开口210,导光件100的出光侧位于开口210内。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开口210,用户则可以在开口210处看到从导光件100的出光侧射出的光线。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200的一端设有卡槽220,导光件100的出光侧卡入卡槽220内;其中,卡槽220靠近导光件100的出光侧的壁面形成开口210。如此设置,不仅能够将导光件100固定在承载件200上,还便于对导光件100进行拆卸和组装。需要说明的是,卡槽220的各个壁面的形状与导光件100的形状相匹配,从而能更便捷地将导光件100卡入卡槽220内。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槽220的槽底与导光件100的出光侧通过粘接件500固定。例如,该粘接件500可以为背胶。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200具有凹槽230,凹槽230靠近导光件100的出光侧的壁面与卡槽220背离导光件100的出光侧的壁面相通。其中,导光件100从出光侧至入光侧依次设置于卡槽220与凹槽230中。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光层110的入光端以及第二导光层120的入光端均与承载件200相抵。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导光层110的入光端与承载件200相抵,也即第一导光层110的入光端与凹槽230的槽底相抵,因此能够避免第一光源300发出的光线从第一导光层110的入光端的靠近承载件200的一侧射入。从而能够避免出现漏光的现象,确保了第一光源300发射的光线均能被射入至第一导光层110内,提高了光线利用率。同理,由于第二导光层120的入光端均与承载件200相抵,因此能够避免出现漏光的现象,确保第二光源400发出的光线均能被射入至第二导光层120内,提高了光线利用率。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光层110的入光角为0~40度,第二导光层120的入光角为0~40度。需要说明的是,以第一导光层110的入光角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入光角进行说明,第一导光层110的入光角是指第一光源300形成的垂直于第一入光面111且包括第一光源300的光轴的光平面的两侧边界(图6所示的光线A1和光线A2)与第一入光面111的两个侧边所形成的夹角α的度数。第二导光层120的入光角同理,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入光角射入导光件100中的光线能够确保并排布置的第一出光面112和第二出光面122上的任意位置均有光线射出,从而提高光线利用率和发光效果。
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项所述的导光件,或者,电子设备包括壳体600以及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发光组件中的发光模组夹设于壳体600与承载件20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在完成电子设备的组装时,导光件100靠近壳体600的一侧与壳体600相抵,导光件100靠近承载件200的一侧与承载件200相抵。从而可以将导光件100的位置进行限定,防止导光件100产生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电子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中导光件100的组成及功能、发光组件的组成及功能分别对应上述两个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导光件100的组成及功能、发光组件的组成及功能,在此不再赘述。电子设备的壳体600可以为用于覆盖电子设备内部零件的壳体600,例如当电子设备为手机时,壳体600可以为手机的电池盖。当承载件200为中框,壳体600为手机的电池盖时,发光模组夹设于中框和电池盖之间,此时电池盖上可以设有与中框的开口210对应的可视区域,用户透过该可视区域可以看到发光模组射出的光线;参见图7所示,当承载件200为摄像头的装饰件,壳体600为手机的电池盖时,发光模组夹设于摄像头的装饰件与手机的电池盖之间,用户通过摄像头的装饰件的开口210可以看到发光膜组射出的光线。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为两种示例,在不同的电子设备中,承载件与壳体还可以分别为其他结构,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可以理解的是,当电子设备处于接收信息、播放音乐或接听通话等情况时,第一光源300和第二光源400能够智能发光,用户透过第一导光层110的第一发光面和第二导光层120的第二发光面能够看到第一光源300和第二光源400产生的均匀的光,不仅实现了让用户更便捷地接收光源对应的信息提示,还提高了光线的呈现效果,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本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5)

1.一种导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100)包括第一导光层(110)和第二导光层(120);
所述第一导光层(110)包括第一入光面(111)和第一出光面(112),所述第二导光层(120)包括第二入光面(121)和第二出光面(122);
所述第一入光面(111)和所述第二出光面(122)位于所述导光件(100)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入光面(121)和所述第一出光面(112)位于所述导光件(100)的第二侧;
所述第一导光层(110)的从所述第一入光面(111)到所述第一出光面(112)之间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导光层(120)的从所述第二入光面(121)到所述第二出光面(122)之间的一部分堆叠布置,所述第一出光面(112)与所述第二出光面(122)并排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层(110)的所述第一入光面(111)和所述第一出光面(112)均为透光表面,所述第一导光层(110)中除所述第一入光面(111)与所述第一出光面(112)以外的表面均为非透光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光层(120)的所述第二入光面(121)和所述第二出光面(122)均为透光表面,所述第二导光层(120)中除所述第二入光面(121)与所述第二出光面(122)以外的表面均为非透光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层(110)的与所述第二导光层(120)堆叠的部分朝背离所述第二导光层(120)的方向拱起;
所述第二导光层(120)的与所述第一导光层(110)堆叠的部分朝背离所述第一导光层(110)的方向凹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层(110)从第一入光面(111)到第一出光面(112),宽度逐渐增大;和/或,
所述第二导光层(120)从所述第二入光面(121)到所述第二出光面(122),宽度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100)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出光面(112)与所述第二出光面(122)为一体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100)内含有发光色粉。
8.一种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包括承载件(200)和发光模组,所述发光模组包括第一光源(300)、第二光源(400)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件(100);
所述导光件(100)设置在所述承载件(200)上;
所述第一光源(300)的出光侧与所述第一导光层(110)的第一入光面(111)相对;
所述第二光源(400)的出光侧与所述第二导光层(120)的第二入光面(121)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200)的一端设有开口(210),所述导光件(100)的出光侧位于所述开口(210)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200)的一端设有卡槽(220),所述导光件(100)的出光侧卡入所述卡槽(220)内;
其中,所述卡槽(220)靠近所述导光件(100)的出光侧的壁面形成所述开口(21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220)的槽底与所述导光件(100)的出光侧通过粘接件(500)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层(110)的入光端以及所述第二导光层(120)的入光端均与所述承载件(200)相抵。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层(110)的入光角为0~40度,所述第二导光层(120)的入光角为0~40度。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200)为中框或装饰件。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件,或者,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600)以及如权利要求8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中的发光模组夹设于所述壳体(600)与所述承载件(200)之间。
CN202321359080.0U 2023-05-31 2023-05-31 导光件、发光组件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1053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59080.0U CN220105334U (zh) 2023-05-31 2023-05-31 导光件、发光组件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59080.0U CN220105334U (zh) 2023-05-31 2023-05-31 导光件、发光组件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05334U true CN220105334U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64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59080.0U Active CN220105334U (zh) 2023-05-31 2023-05-31 导光件、发光组件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053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86173U (ja) 発光レンズ構造
JP2012028323A (ja) 導光アセンブリ
CN109257465B (zh)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US20090021960A1 (en) Luminescent decorating panel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3130331U (ja) キーパッドの発光組立体
CN104662875A (zh) 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壳体
TWM447050U (zh) 一種手機按鍵的導光結構
CN220105334U (zh) 导光件、发光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3847583A (zh) 发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WO2024055625A1 (zh) 一种终端设备
CN110430703B (zh) 壳体、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8733967B2 (en) Portable terminal with lighting decoration
CN215186969U (zh) 摄像头装饰组件及终端
TW201324568A (zh) 發光鍵盤及其光源模組
CN110602285B (zh) 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壳体组件的制造方法
CN101908426A (zh) 感应按键及具有感应按键的电子设备
CN101373672A (zh) 具表面照明的按键结构
CN210431494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9805942U (zh) 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CN220067501U (zh) 发光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11315165A (zh) 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20570804U (zh) 电子设备
CN221178074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20139619U (zh) 一种具有读卡与均匀发光机械按键的智能对讲机
CN214174775U (zh) 后盖结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