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00434U - 一种光伏单元和光伏屋面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单元和光伏屋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00434U
CN220100434U CN202321030374.9U CN202321030374U CN220100434U CN 220100434 U CN220100434 U CN 220100434U CN 202321030374 U CN202321030374 U CN 202321030374U CN 220100434 U CN220100434 U CN 220100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m
photovoltaic
piece
plate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3037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世谱
周聪
张松
冯春暖
吕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3037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004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00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004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伏单元和光伏屋面系统,涉及光伏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整个施工过程均需要高空作业,且施工复杂,极易造成安全事故的问题。所述光伏单元包括:支撑件、承载板、第一接缝件、第二接缝件、连接件和光伏组件。承载板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接缝件位于承载板的第一端,第二接缝件位于承载板的第二端。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相匹配,用于连接相邻两个光伏单元。连接件位于支撑件和承载板之间,承载板通过连接件与支撑件固定连接。沿背离连接件的方向,光伏组件设置于承载板。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屋面系统,包括:钢梁、钢梁托架和多个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光伏单元。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单元和光伏屋面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单元和光伏屋面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光伏屋面系统一般包括光伏组件、滑动支座、夹具、屋面檩条、内板、外板、压型钢板和保温层等结构。
目前,通常先建立钢梁支撑结构,接着在钢梁支撑结构上架设檩条。之后,在钢梁支撑结构和檩条上依次层叠设置内板、保温层、外板。上述屋面檩条也设置在内板上,压型钢板通过滑动支座与屋面檩条连接。再之后,上述光伏组件通过夹具(或粘结的方式)与压型钢板连接。
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的光伏屋面系统是按照构造顺序依次在高空安装的。即,上述整个施工过程均需要高空作业,且施工复杂,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单元和光伏屋面系统,用于减少高空作业的时间,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单元。上述光伏单元包括:支撑件、承载板、第一接缝件、第二接缝件、连接件和光伏组件。承载板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接缝件位于承载板的第一端,第二接缝件位于承载板的第二端。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相匹配,用于连接相邻两个光伏单元。连接件位于支撑件和承载板之间,承载板通过连接件与支撑件固定连接。沿背离连接件的方向,光伏组件设置于承载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单元中,上述支撑件、承载板、第一接缝件、第二接缝件、连接件和光伏组件可以在工厂或工棚等施工场地的地面预先固定在一起。即,光伏单元可以在地面提前预制。在此过程中,加工和组装时所出现的问题均在工厂或工棚解决。此时,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进一步地,在实际建造安装时,在屋顶(即高处)利用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将相邻两个光伏单元连接固定在一起,之后在与光伏屋面系统中的钢梁连接即可。即,后期安装时可以直接吊装,整体施工步骤相比于现有技术减少,进而使得高空作业时间减少,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还可以实现大坡度屋面的快速安装。此外,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利用夹具夹持安装的方式,当光伏屋面系统的屋面坡度较大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单元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光伏组件在安装过程中滑落,或承载板和光伏组件不易组装等情况。进一步地,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利用粘结安装的方式,当光伏屋面系统的屋面坡度较大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单元节省了胶凝固所需的时间。此时,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因胶未凝固导致光伏组件无法与其他结构粘结固定,导致光伏组件脱落或者全程需要工作人员辅助固定的情况。
综上所述,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单元建造光伏屋面系统不仅降低了施工难度,同时还减少了整个施工过程中高空作业的工序和时间,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承载板包括:压型板,压型板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15,任意相邻两个压型板可拆卸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承载板的尺寸或压型板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建造的光伏屋面系统中相邻两个钢梁的间距、光伏组件的大小、光伏组件的安装方法、压型板的尺寸等参数进行相应的调整。此时,可以使承载板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以扩大光伏单元的适用范围。进一步地,由于任意相邻两个压型板可拆卸连接,此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增加或减少压型板,便于操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接缝件与位于承载板第一端的压型板连接,第二接缝件与位于承载板第二端的压型板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实际建造的光伏屋面系统中相邻两个钢梁之间的间距较大,但是又无法再增加一组压型板,并且每一压型板的尺寸固定(即承载板的尺寸固定)时,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接缝件和/或第二接缝件的尺寸,以适应钢梁的间距。此时,不仅使得光伏单元的尺寸更加灵活,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同时还可以确保后期形成的光伏屋面系统的密封性。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接缝件、第二接缝件均与位于承载板端部的压型板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不仅节省了第一接缝件与压型板和第二接缝件与压型板的连接固定的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还可以提升后期形成的光伏屋面系统的强度和防水性能。
结合前文描述,上述第一接缝件与压型板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二接缝件与压型板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增加了其选择性。基于此,可以使光伏单元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而扩大其适用范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接缝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拼缝板、第二拼缝板、第三拼缝板和第四拼缝板。第一拼缝板位于承载板的第一端,第二拼缝板和第三拼缝板之间具有夹角,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第三拼缝板和第四拼缝板之间具有开口区域,开口区域用于容纳第二接缝件的连接区域。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上述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因此在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连接固定前,第一接缝件可以由上至下覆盖第二接缝件,当然第一接缝件可以由左至右覆盖第二接缝件,或,第二接缝件可以由右至左靠近第一接缝件。相比于现有技术,增加了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连接固定前调整相对位置关系的选择性。基于此,可以根据实际施工场景选择合适的方式,以降低施工难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接缝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五拼缝板、第六拼缝板和第七拼缝板。第五拼缝板位于承载板的第二端,第六拼缝板和第七拼缝板相互垂直。开口区域朝向第七拼缝板时,开口区域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七拼缝板的宽度,开口区域的宽度方向和第七拼缝板的宽度方向均平行于第一接缝件至第二接缝件的方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开口区域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七拼缝板的宽度,此时,便于后期组装固定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
结合前文描述可知,上述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的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同时还易于组装和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沿第一接缝件至第二接缝件的方向,上述光伏单元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件,同一光伏单元中任意相邻两个连接件之间的间距均大于,连接后相邻两个光伏单元中位于连接处两侧的相邻两个连接件之间的间距。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对于同一光伏单元,由于承载板通过连接件与支撑件固定连接,因此,位于两个连接件之间的承载板通过连接件可以与支撑件紧固连接,以确保位于两个连接件之间的承载板的稳定性和牢固性。进一步地,由于连接后相邻两个光伏单元中位于连接处两侧的相邻两个连接件之间的间距,小于同一光伏单元中任意相邻两个连接件之间的间距。因此,相邻两个光伏单元连接后,位于光伏单元交界处的承载板依靠左右两个连接件也可以与支撑件紧固连接,以确保位于交界处承载板的抗风揭能力。综上所述,上述设计不仅可以确保每一个光伏单元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同时还可以确保连接后相邻两个光伏单元的稳定性、牢固性和抗风揭能力。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光伏组件与承载板粘结在一起。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将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定义为接缝件。沿第一接缝件至第二接缝件的方向,接缝件的竖直部分相较于支撑件凸出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mm,且小于或等于200mm。或,支撑件相较于接缝件的竖直部分凸出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mm,且小于或等于10mm,接缝件的竖直部分垂直于第一接缝件至第二接缝件的方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上述凸出的距离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增加了尺寸的选择性。此时,可以使光伏单元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扩大其适用范围。进一步地,增大了第一接缝件与支撑件之间的容错性或第二接缝件与支撑件之间的容错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屋面系统。上述光伏屋面系统包括:钢梁、钢梁托架和多个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光伏单元。钢梁托架设置于钢梁,光伏单元中的支撑件与钢梁托架连接,且相邻两个光伏单元通过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屋面系统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光伏单元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进一步地,利用上述预制的光伏单元建造光伏屋面系统,可以适应不同倾斜度的屋顶。例如,当屋面与地面之间的夹角较大、或者屋顶安装不便、或者天气恶劣、高低温天气时,由于上述光伏单元在地面工棚或工厂提前预制好,因此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光伏组件在安装过程中滑落,或承载板和光伏组件不易组装等情况。基于此,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施工难度,同时还可以确保待安装构件(即支撑件、承载板、第一接缝件、第二接缝件、连接件和光伏组件)的安全性,以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再进一步地,当天气或温度不佳时,只需直接吊装预制的光伏单元,之后将光伏单元与钢梁托架连接即可,减少了施工的时间。此时,可以避免因天气或温度的因素导致施工无法正常进行的情况发生。此外,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利用夹具夹持安装的方式,当光伏屋面系统的屋面坡度较大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单元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光伏组件在安装过程中滑落,或承载板和光伏组件不易组装等情况。进一步地,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利用粘结安装的方式,当光伏屋面系统的屋面坡度较大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单元节省了胶凝固所需的时间。此时,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因胶未凝固导致光伏组件无法与其他结构粘结固定,导致光伏组件脱落或者全程需要工作人员辅助固定的情况。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光伏屋面系统还包括:第一封口件。第一封口件的第一端与屋脊接缝板连接,第一封口件的第二端与光伏单元中的承载板连接,光伏单元位于屋脊接缝板下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确保光伏屋面系统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光伏屋面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现有技术中光伏屋面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单元的断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4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4中E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4中F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4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单元、钢梁以及钢梁托架的组装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9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的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组装前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接缝件与支撑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接缝件与支撑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单元、钢梁以及钢梁托架的组装示意图二;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15中G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屋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单元和屋脊接缝板的组装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18中H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光伏组件, 11-滑动支座, 12-夹具,
13-屋面檩条, 14-内板, 15-外板,
16-压型钢板, 17-保温层, 20-光伏单元,
21-支撑件, 22-承载板, 220-压型板,
23-第一接缝件, 230-第一拼缝板, 231-第二拼缝板,
232-第三拼缝板, 233-第四拼缝板, 24-第二接缝件,
240-第五拼缝板, 241-第六拼缝板, 242-第七拼缝板,
25-连接件, 250-几字形支座, 251-船型支座,
26-自攻钉, 27-结构胶, 3-光伏屋面系统,
30-钢梁, 31-钢梁托架, 32-螺栓,
33-区域, 34-第一封口件, 35-屋脊接缝板,
36-拉铆钉, 37-屋面边界, 38-屋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和图2,现有技术中,光伏屋面系统一般包括光伏组件10、滑动支座11、夹具12、屋面檩条13、内板14、外板15、压型钢板16和保温层17等结构。目前,通常先建立钢梁支撑结构,接着在钢梁支撑结构上架设檩条。之后,在钢梁支撑结构和檩条上依次层叠设置内板14、保温层17、外板15。上述屋面檩条13也设置在内板14上,压型钢板16通过滑动支座11与屋面檩条13连接。再之后,上述光伏组件10通过夹具12(或粘结的方式)与压型钢板16连接。
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的光伏屋面系统是按照构造顺序依次在高空安装的。即,上述整个施工过程均需要高空作业,且施工复杂。此时,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单元。参见图3至图9,上述光伏单元20可以包括:支撑件21、承载板22、第一接缝件23、第二接缝件24、连接件25和光伏组件10。承载板22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接缝件23位于承载板22的第一端,第二接缝件24位于承载板22的第二端。第一接缝件23和第二接缝件24相匹配,用于连接相邻两个光伏单元20。连接件25位于支撑件21和承载板22之间,承载板22通过连接件25与支撑件21固定连接。沿背离连接件25的方向,光伏组件10设置于承载板22。
参见图4,上述支撑件21可以是檩条,至于檩条的尺寸,材质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进一步地,上述光伏组件10还可以包括撑拉杆,撑拉杆与檩条连接,用于加固光伏单元20。至于撑拉杆与檩条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可以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再进一步地,上述光伏单元还可以包括保温层,至于保温层的具体结构,与其他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承载板可以由刚度高的材料制成,例如钢材、合金。由于刚度高的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易变形或开裂,可以确保承载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而确保光伏组件的安全性。
参见图5和图6,上述连接件25包括但不限于船型支座251、几字形支座250或澳式暗扣等。至于连接件25的具体样式,可以根据其所在位置以及所起的作用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进一步地,上述光伏组件10的规格、类型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均可以由刚度高的材料制成,例如钢材、合金。由于刚度高的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易变形或开裂,可以确保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连接后的强度,进而确保光伏组件的安全性。
参见图3至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单元20中,上述支撑件21、承载板22、第一接缝件23、第二接缝件24、连接件25和光伏组件10可以在工厂或工棚等施工场地的地面预先固定在一起。即,光伏单元20可以在地面提前预制。在此过程中,加工和组装时所出现的问题均在工厂或工棚解决。此时,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进一步地,在实际建造安装时,在屋顶(即高处)利用第一接缝件23和第二接缝件24将相邻两个光伏单元20连接固定在一起,之后在与光伏屋面系统中的钢梁连接即可。即,后期安装时可以直接吊装,整体施工步骤相比于现有技术减少,进而使得高空作业时间减少,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还可以实现大坡度屋面的快速安装。此外,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利用夹具夹持安装的方式,当光伏屋面系统的屋面坡度较大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单元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光伏组件在安装过程中滑落,或承载板和光伏组件不易组装等情况。进一步地,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利用粘结安装的方式,当光伏屋面系统的屋面坡度较大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单元节省了胶凝固所需的时间。此时,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因胶未凝固导致光伏组件无法与其他结构粘结固定,导致光伏组件脱落或者全程需要工作人员辅助固定的情况。
综上所述,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单元20建造光伏屋面系统,不仅降低了施工难度,同时还减少了整个施工过程中高空作业的工序和时间,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再进一步地,提前在地面预制光伏单元20后,后期只需运输成型的光伏单元20即可,无需分批多次转运零部件(即支撑件21、承载板22、第一接缝件23、第二接缝件24、连接件25和光伏组件10)。基于此,可以避免遗漏零部件,进而避免工期延期等情况发生。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4,上述承载板22可以包括:压型板220,压型板220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15,任意相邻两个压型板220可拆卸连接。示例性的,上述压型板220的数量可以是2个、3个、4个、5个、6个、7个、8个、9个、10个、11个、12个、13个、14个或15个等。
由于承载板22的尺寸或压型板22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建造的光伏屋面系统3中相邻两个钢梁30的间距、光伏组件的大小、光伏组件的安装方法、压型板的尺寸等参数进行相应的调整。此时,可以使承载板22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以扩大光伏单元20的适用范围。进一步地,由于任意相邻两个压型板220可拆卸连接,此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增加或减少压型板220,便于操作。
示例性的,沿压型板的长度方向,每一压型板220的凸棱处设置有多个几字形支座250,相邻两个压型板220之间通过船型支座251可拆卸连接,每一个压型板220对应承载一个光伏组件10。具体的,上述几字形支座250和船型支座251均通过自攻钉26与支撑件21紧固连接。应理解,每一个压型板下方设置的几字形支座250(或澳式暗扣等其他类型的支撑件)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进一步地,相邻两个船型支座之间的间距,以及压型板所具有的凸棱的数量可以根据光伏组件的尺寸、光伏组件的安装方式或者其他影响因素进行调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具体参见图4,每一压型板具有两个凹槽,一个凸棱。换言之,“B”所在的区域对应一个压型板。
上述第一接缝件与压型板的连接方式和第二接缝件与压型板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下面以两种可能的情况为例进行描述,应理解,以下描述仅用于理解,不用于具体限定。
示例一:参见图5和图8,上述第一接缝件23与位于承载板22第一端的压型板220连接,第二接缝件24与位于承载板22第二端的压型板220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实际建造的光伏屋面系统3中相邻两个钢梁30之间的间距较大,但是又无法再增加一组压型板,并且每一压型板220的尺寸固定(即承载板22的尺寸固定)时,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接缝件23和/或第二接缝件24的尺寸,以适应钢梁30的间距。此时,不仅使得光伏单元20的尺寸更加灵活,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同时还可以确保后期形成的光伏屋面系统的密封性。
示例性的,上述第一接缝件23可以与位于承载板22第一端的压型板220焊接或利用船型支座251连接,至于连接方式不限于以上描述。第二接缝件24同理,在此不做赘述。
示例二:上述第一接缝件、第二接缝件均与位于承载板端部的压型板一体成型。
此时,不仅可以节省第一接缝件与压型板和第二接缝件与压型板的连接固定的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还可以提升后期形成的光伏屋面系统的强度和防水性能。
结合前文描述,上述第一接缝件与压型板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二接缝件与压型板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增加了其选择性。基于此,可以使光伏单元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而扩大其适用范围。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11和图12,上述第一接缝件23可以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拼缝板230、第二拼缝板231、第三拼缝板232和第四拼缝板233。第一拼缝板230位于承载板22的第一端,第二拼缝板231和第三拼缝板232之间具有夹角A,夹角A大于90°且小于180°。例如,夹角A可以是91°、95°、120°、160°或179°等。第三拼缝板232和第四拼缝板233之间具有开口区域,开口区域用于容纳第二接缝件24的连接区域。
由于上述夹角A大于90°且小于180°,因此在第一接缝件23和第二接缝件24连接固定前,第一接缝件23可以由上至下覆盖第二接缝件24,当然第一接缝件23可以由左至右覆盖第二接缝件24,或,第二接缝件24可以由右至左靠近第一接缝件23。相比于现有技术,增加了第一接缝件23和第二接缝件24连接固定前调整相对位置关系的选择性。基于此,可以根据实际施工场景选择合适的方式,以降低施工难度。示例性的,上述第三拼缝板232和第四拼缝板233相互垂直。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11和图12,上述第二接缝件24可以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五拼缝板240、第六拼缝板241和第七拼缝板242。第五拼缝板240位于承载板22的第二端,第六拼缝板241和第七拼缝板242相互垂直。开口区域朝向第七拼缝板242时,开口区域的宽度W1大于或等于第七拼缝板242的宽度W2,开口区域的宽度方向和第七拼缝板242的宽度方向均平行于第一接缝件23至第二接缝件24的方向B。
由于开口区域的宽度W1大于或等于第七拼缝板242的宽度W2,此时,便于后期组装固定第一接缝件23和第二接缝件24。结合前文描述可知,上述第一接缝件23和第二接缝件24的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同时还易于组装和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见图11,上述第一接缝件23和第二接缝件24连接的过程可以是:第三拼缝板232和第四拼缝板233向靠近第七拼缝板242的方向向下折弯,以使第三拼缝板232与第七拼缝板242平行(或近似贴合)。接着,向靠近第七拼缝板242的方向继续弯折第四拼缝板233,以使第四拼缝板233与第七拼缝板242近似贴合或贴合。之后,将第三拼缝板232、第四拼缝板233和第七拼缝板242向靠近第六拼缝板241的方向弯折,并利用锁边钳紧固,以使第一接缝件23和第二接缝件24锁边咬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让相邻两个光伏单元20搭接的方式,可以提高最终建造形成的光伏屋面系统3的防水性能。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10,沿第一接缝件至第二接缝件的方向,上述光伏单元20可以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件25,同一光伏单元20中任意相邻两个连接件25之间的间距L1均大于,连接后相邻两个光伏单元20中位于连接处两侧的相邻两个连接件25之间的间距L2。
对于同一光伏单元20,由于承载板22通过连接件25与支撑件21固定连接,因此,位于两个连接件25之间的承载板22通过连接件25可以与支撑件21紧固连接,以确保位于两个连接件25之间的承载板22的稳定性和牢固性。进一步地,由于连接后相邻两个光伏单元20中位于连接处两侧的相邻两个连接件25之间的间距L2,小于同一光伏单元20中任意相邻两个连接件25之间的间距L1。因此,相邻两个光伏单元20连接后,位于光伏单元20交界处的承载板22依靠左右两个连接件25也可以与支撑件21紧固连接,以确保位于交界处承载板22的抗风揭能力。综上所述,上述设计不仅可以确保每一个光伏单元20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同时还可以确保连接后相邻两个光伏单元20的稳定性、牢固性和抗风揭能力。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8,上述光伏组件10与承载板22粘结在一起。示例性的,可以采用胶粘剂、胶粘带、结构胶27或其他专用粘胶粘结。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4、图13和图14,为了便于描述,下面将第一接缝件23和第二接缝件24定义为接缝件。沿第一接缝件23至第二接缝件24的方向B,接缝件的竖直部分相较于支撑件21凸出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mm,且小于或等于200mm。示例性的,第一接缝件23的竖直部分相较于支撑件21凸出的距离L3可以是0mm、50mm、100mm、125mm、165mm或200mm等。第二接缝件24的竖直部分相较于支撑件21凸出的距离L4可以是0mm、50mm、100mm、125mm、165mm或200mm等。或,支撑件21相较于接缝件的竖直部分凸出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mm,且小于或等于10mm,接缝件的竖直部分垂直于第一接缝件23至第二接缝件24的方向B。示例性的,凸出的距离可以是0mm、5mm、8mm或10mm等。
上述凸出的距离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增加了尺寸的选择性。此时,可以使光伏单元20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扩大其适用范围。进一步地,增大了第一接缝件23与支撑件21之间的容错性或第二接缝件24与支撑件21之间的容错性。
示例性的,结合前文描述,上述第一接缝件23的竖直部分指代第二拼缝板231,第二接缝件24的竖直部分指代第六拼缝板241。下面以三种可能的情况为例描述关于上述凸出的距离的情况,应理解,以下描述仅用于理解,不用于具体限定。
示例一:当接缝件的竖直部分相较于支撑件凸出的距离(或支撑件相较于接缝件的竖直部分凸出的距离)等于0mm时,在后期实际组装时,第六拼缝板241和第二拼缝板231抵接,相邻两个支撑件21也相互抵接。此时,不仅可以确保连接后相邻两个光伏单元的稳定性、牢固性,同时还可以确保后期形成的光伏屋面系统的强度和防水性能。
示例二:当接缝件的竖直部分相较于支撑件凸出的距离大于0mm,且小于或等于200mm时,在后期实际组装时,第六拼缝板241和第二拼缝板231抵接,相邻两个支撑件21之间的间隔大于0mm,且小于或等于400mm。当钢梁的宽度大于400mm时(例如后期建造的光伏屋面系统3中钢梁30的宽度为500mm),钢梁30依旧可以承载两个支撑件21。进一步地,用于连接支撑件和钢梁的钢梁托架可以弥补两个支撑件之间的间隔。基于此,相比于凸出的距离大于200mm的情况,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并不会影响光伏单元20与钢梁30的正常连接,并且可以确保光伏单元与钢梁的连接强度满足实际要求,以确保后期形成的光伏屋面系统的强度和防水性能。
示例三:当支撑件21相较于接缝件的竖直部分凸出的距离大于0mm,且小于或等于10mm时,在后期实际组装时,相邻两个支撑件21相互抵接,钢梁与支撑件完全重合。第六拼缝板和第二拼缝板之间的间隔大于0mm,小于或等于20mm。但是,上述间隔的尺寸在施工误差范围内,并不影响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的连接固定,进而不影响两个光伏单元的连接。具体的,在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连接锁合的过程中,第六拼缝板241和第二拼缝板231的上半部分发生形变,以确保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可以紧固连接,与此同时,第六拼缝板241和第二拼缝板231的下半部分之间具有间隔。但是,由于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可以紧固连接在一起,因此可以确保光伏屋面系统的防水性能。进一步地,上述尺寸的间隔也不会使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出现镀层被破坏的情况,因此可以确保光伏屋面系统的质量。优选地,上述支撑件21相较于接缝件的竖直部分凸出的距离为0mm、1mm或2mm。
应理解,上述凸出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钢梁的宽度进行调整,只要确保相邻两个光伏单元紧固连接,并且钢梁与支撑件具有重合的区域,钢梁可以稳固的支撑连接支撑件即可。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屋面系统。参见图9、图15至图19,上述光伏屋面系统3可以包括:钢梁30、钢梁托架31和多个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光伏单元20。钢梁托架31设置于钢梁30,光伏单元20中的支撑件21与钢梁托架31连接,且相邻两个光伏单元20通过第一接缝件23和第二接缝件24连接。
参见图9、图15至图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屋面系统3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光伏单元20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进一步地,利用上述预制的光伏单元20建造光伏屋面系统3,可以适应不同倾斜度的屋顶。例如,当屋面与地面之间的夹角较大、或者屋顶安装不便、或者天气恶劣、高低温天气时,由于上述光伏单元20在地面工棚或工厂提前预制好,因此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光伏组件10在安装过程中滑落,或承载板22和光伏组件10不易组装等情况。基于此,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施工难度,同时还可以确保待安装构件(即支撑件21、承载板22、第一接缝件23、第二接缝件24、连接件25和光伏组件10)的安全性,以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再进一步地,当天气或温度不佳时,只需直接吊装预制的光伏单元20,之后将光伏单元20与钢梁托架31连接即可,减少了施工的时间。此时,可以避免因天气或温度的因素导致施工无法正常进行的情况发生。此外,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利用夹具夹持安装的方式,当光伏屋面系统的屋面坡度较大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单元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光伏组件在安装过程中滑落,或承载板和光伏组件不易组装等情况。进一步地,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利用粘结安装的方式,当光伏屋面系统的屋面坡度较大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单元节省了胶凝固所需的时间。此时,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因胶未凝固导致光伏组件无法与其他结构粘结固定,导致光伏组件脱落或者全程需要工作人员辅助固定的情况。
参见图1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屋面边界37、屋脊38和钢梁30对未来要建造的光伏屋面系统3自然分区。如图17所示,一共分为10个区域33,后期每一个区域33设置一个光伏单元20。在实际建造过程中,上述单个光伏单元20的宽度可以大于相邻两个钢梁30之间的间距,当然,单个光伏单元20的宽度也可以小于相邻两个钢梁30之间的间距,只要确保光伏单元20与相邻两个钢梁30之间的间距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误差范围之内,且可以利用钢梁托架或者锁边的方式安装即可。换言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单元20的宽度与相邻两个钢梁30之间的间距相匹配,以便于确保光伏屋面系统3的安全性和牢固性。
示例性的,沿垂直于屋面坡度方向C(即沿屋脊38的长度方向D),相邻两个光伏单元20通过第一接缝件23和第二接缝件24锁边连接。进一步地,上述钢梁托架31可以是檩托,每个光伏单元20的檩条(即支撑件21)均通过螺栓32与檩托连接。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根据实际安装需要,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单元的长度设置为在屋面坡度方向C上是通长型的。此时,在后期安装时,一个坡面只需要吊装一次光伏单元即可。应理解,上述“通长型”可以理解为屋脊到屋檐的长度等于光伏单元的长度。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光伏单元的长度设置为固定值,此时不仅便于在工厂标准化预制,同时也便于运输。基于此,在实际安装时,可以根据实际屋面坡度方向C上的一个坡面的长度,去匹配选择实际需要的光伏单元的数量。在此过程中,只需做好光伏单元与光伏单元之间在屋面坡度方向C上的防水即可。进一步地,上述固定尺寸的光伏单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单独的新的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此时,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之间的防水方式可以采用常规的防水方案。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18和图19,上述光伏屋面系统3还可以包括:第一封口件34。第一封口件34的第一端与屋脊接缝板35连接,第一封口件34的第二端与光伏单元20中的承载板22连接,光伏单元20位于屋脊接缝板35下方。此时,可以进一步确保光伏屋面系统3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18和图19,上述第一封口件34的第一侧面位于屋脊接缝板35和承载板22之间,且第一侧面与屋脊接缝板35和承载板22的第一面均贴合,第一封口件34的第二侧面与承载板22的第二面贴合。进一步地,利用拉铆钉36分别将第一封口件34和屋脊接缝板35、第一封口件34和承载板22紧固连接。在第一封口件34和拉铆钉36的配合下,可以密封屋脊接缝板35和承载板22,提高光伏屋面系统3的防水性能。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光伏屋面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二封口件。第二封口件的第一端与檐口连接,第二封口件的第二端与光伏单元中的承载板连接。应理解,上述第二封口件的具有结构可以与第一封口件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可以满足实际需要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光伏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件;
承载板,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接缝件,位于所述承载板的第一端;
第二接缝件,位于所述承载板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接缝件和所述第二接缝件相匹配,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光伏单元;
连接件,位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承载板之间,所述承载板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
光伏组件,沿背离所述连接件的方向,所述光伏组件设置于所述承载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包括:
压型板,所述压型板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15;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压型板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缝件与位于所述承载板第一端的压型板连接,所述第二接缝件与位于所述承载板第二端的压型板连接;或,
所述第一接缝件、所述第二接缝件均与位于所述承载板端部的所述压型板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缝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拼缝板、第二拼缝板、第三拼缝板和第四拼缝板;
所述第一拼缝板位于所述承载板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拼缝板和所述第三拼缝板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
所述第三拼缝板和所述第四拼缝板之间具有开口区域,所述开口区域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接缝件的连接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缝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五拼缝板、第六拼缝板和第七拼缝板;
所述第五拼缝板位于所述承载板的第二端;所述第六拼缝板和所述第七拼缝板相互垂直;
所述开口区域朝向所述第七拼缝板时,所述开口区域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七拼缝板的宽度;所述开口区域的宽度方向和所述第七拼缝板的宽度方向均平行于所述第一接缝件至所述第二接缝件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单元,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接缝件至所述第二接缝件的方向,所述光伏单元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连接件;
同一所述光伏单元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连接件之间的间距均大于,连接后相邻两个所述光伏单元中位于连接处两侧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件之间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与所述承载板粘结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单元,其特征在于,将第一接缝件和第二接缝件定义为接缝件;沿所述第一接缝件至所述第二接缝件的方向,所述接缝件的竖直部分相较于所述支撑件凸出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mm,且小于或等于200mm;或,所述支撑件相较于所述接缝件的竖直部分凸出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mm,且小于或等于10mm;所述接缝件的竖直部分垂直于所述第一接缝件至所述第二接缝件的方向。
9.一种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钢梁;
钢梁托架,设置于所述钢梁;
多个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单元;所述光伏单元中的支撑件与所述钢梁托架连接,且相邻两个所述光伏单元通过所述第一接缝件和所述第二接缝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屋面系统还包括:
第一封口件,所述第一封口件的第一端与屋脊接缝板连接,所述第一封口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光伏单元中的承载板连接;所述光伏单元位于所述屋脊接缝板下方。
CN202321030374.9U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光伏单元和光伏屋面系统 Active CN2201004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30374.9U CN220100434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光伏单元和光伏屋面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30374.9U CN220100434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光伏单元和光伏屋面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00434U true CN220100434U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69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30374.9U Active CN220100434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光伏单元和光伏屋面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004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90750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固定構造、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のフレーム及び固定部材
JP5014925B2 (ja) 折板屋根用取付け金具
CN217949547U (zh) 光伏屋面系统和光伏建筑
CN220100434U (zh) 一种光伏单元和光伏屋面系统
US8505261B2 (en) Sliding roof seam construction
JP2002294955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板を取り付けた折板屋根構造、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板の押さえ部材および補強部材
CN115217275A (zh) 一种光伏发电屋面模块及光伏发电屋面结构
JPH11117479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取り付け構造
CN217734603U (zh) 一种屋面结构
CN113482253A (zh) 光伏建筑一体屋面用支架
JP3398614B2 (ja) ソーラーモジュールの取付方法およびソーラーモジュール付建物。
CN218061063U (zh) 一种屋面板
CN220100409U (zh) 一种光伏预制构件和屋面系统
CN217759616U (zh) 一种光伏发电屋面模块及光伏发电屋面结构
CN218071357U (zh) 一种屋面bipv钢铝结合防水构架和一种屋面bipv系统
CN217159595U (zh) 一种光伏组件结构
CN219760905U (zh) 一种屋面bipv系统新式主梁上下搭接机构
JP3386752B2 (ja) 太陽電池屋根構造及び太陽電池屋根施工方法並びに住宅
CN115030413A (zh) 一种屋面结构
CN214941934U (zh) 一种弯头挂件角码固定结构
CN210032320U (zh) 隔热夹芯板
CN218061064U (zh) 一种屋面系统
CN219219510U (zh) 一种人字坡光伏支架的屋脊连接结构
CN212866649U (zh) 屋脊结构以及铝镁锰屋面系统
CN219710790U (zh) 天沟节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