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79887U - 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 Google Patents

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79887U
CN220079887U CN202321596175.4U CN202321596175U CN220079887U CN 220079887 U CN220079887 U CN 220079887U CN 202321596175 U CN202321596175 U CN 202321596175U CN 220079887 U CN220079887 U CN 2200798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ke
oyster
oyster shell
reef
shal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961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磊
苗飞虎
张翼鸣
邢磊
孔令华
蔡晓昂
张�雄
王琪
刘育达
董盼盼
周熹
谢姬花
穆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enghe Hengji Internation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enghe Hengji Internation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enghe Hengji Internation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enghe Hengji Internation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9617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798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798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798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Artificial Fish Reef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涉及滨海海岸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包括蚝礁浅堤和植被结构;蚝礁浅堤位于斜坡海堤的上游,用于为植被结构提供弱动力生长环境;蚝礁浅堤包括蚝壳笼、毛竹和鱼礁预制件;多个蚝壳笼的外围通过与毛竹捆扎后固定于滩面;鱼礁预制件位于蚝壳笼之间,并通过毛竹与蚝壳笼连接;植被结构位于蚝礁浅堤与斜坡海堤之间,具有用于红树种植苗木的着床空间;蚝礁浅堤削减了堤前的风浪动能和波浪高度,提高了海堤对风浪的抵抗能力,可防止水土在强动力条件下流失,防止风浪长期对堤角的侵蚀,也为红树制造了弱动力生长环境。

Description

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滨海海岸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海堤基本采用了硬质护坡护底结构,导致海堤外侧滩涂萎缩、海岸带滩涂生境受损,进而导致硬质化海堤的生态逐年缺失。为此提出构建自然化、生态化新海堤,在满足海堤防潮防浪能力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固滩养滩、海岸带修复,实现海堤的生态功能。
但是目前海堤生态化改造中,由于海岸附近波浪能大、平均波高较大和涨退潮流速快,导致红树等植被在此类强动力海岸上生长困难,导致生态海堤遭到破坏,安全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红树等植被在此类强动力海岸上生长困难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包括蚝礁浅堤和植被结构;
所述蚝礁浅堤位于斜坡海堤的上游,用于为所述植被结构提供弱动力生长环境;所述蚝礁浅堤包括蚝壳笼、毛竹和鱼礁预制件;多个所述蚝壳笼的外围通过与所述毛竹捆扎后固定于滩面;所述鱼礁预制件位于所述蚝壳笼之间,并通过所述毛竹与所述蚝壳笼连接;
所述植被结构位于所述蚝礁浅堤与斜坡海堤之间,具有用于红树种植苗木的着床空间。
优选地,所述蚝壳笼的外围采用横向分布的所述毛竹和竖向分布的所述毛竹,其中所述呈竖向分布的所述毛竹的高度沿所述蚝壳笼的边长错落分布;所述毛竹与所述蚝壳笼之间通过热镀锌包塑的铁丝绑扎固定。
优选地,所述蚝壳笼由蚝壳经热镀锌包塑的铁丝绑扎制成方形网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鱼礁预制件为空心圆柱型结构,所述鱼礁预制件与所述蚝壳笼之间通过所述毛竹进行横向的绑扎固定。
优选地,所述植被结构包括红树种植苗木、种植土、土工布和碎石块;所述斜坡海堤和所述蚝礁浅堤之间通过所述碎石块进行护坡填充;所述碎石块上铺设土工布;所述土工布上铺设有所述种植土,将所述红树种植苗木栽种于种植土中。
优选地,位于所述碎石块中插入枝桠沉床,用于稳定滩面;所述枝桠沉床的上方铺设有由多个枝条经麻绳绑扎后形成的枝条网,用于作为所述红树种植苗木的着床空间。
优选地,所述蚝壳笼的外围横向分布的所述毛竹的直径采用100-150mm;所述蚝壳笼的外围竖向分布的所述毛竹的顶部直径为100-150mm,尾径为80-100mm。
优选地,还包括滤水层,所述滤水层中包含50-80mm厚度的碎石层,以进行过滤。
优选地,还包括松木桩,所述松木桩并排设置于所述蚝礁浅堤与所述植被结构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技术效果有:
蚝礁浅堤位于斜坡海堤的上游,用于为植被结构提供弱动力生长环境;蚝礁浅堤包括蚝壳笼、毛竹和鱼礁预制件;多个蚝壳笼的外围通过与毛竹捆扎后固定于滩面;鱼礁预制件位于蚝壳笼之间,并通过毛竹与蚝壳笼连接;在原海堤外侧构筑蚝礁浅堤,削减了堤前的风浪动能和波浪高度,提高了海堤对风浪的抵抗能力,可防止水土在强动力条件下流失,防止风浪长期对堤角的侵蚀,也为红树制造了弱动力生长环境。
植被结构位于蚝礁浅堤与斜坡海堤之间,用于种植红树种植苗木,红树生长成熟后,根部可与毛竹结合紧密,使生态海堤日益稳固。
通过蚝礁浅堤与红树复合的海堤生态化改造技术,将原来不透水、生境缺失的硬质海堤转变为了透水、生境丰富、可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海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蚝礁浅堤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植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标:1-蚝礁浅堤,11-蚝壳笼,12-毛竹,13-鱼礁预制件,2-植被结构,21-红树种植苗木,22-种植土,23-土工布,24-碎石块,3-斜坡海堤,4-枝桠沉床,5-松木桩,6-滤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蚝礁浅堤1和植被结构2;
蚝礁浅堤1位于斜坡海堤3的上游,用于为植被结构2提供弱动力生长环境;蚝礁浅堤1包括蚝壳笼11、毛竹12和鱼礁预制件13;多个蚝壳笼11的外围通过与毛竹12捆扎后固定于滩面;鱼礁预制件13位于蚝壳笼11之间,并通过毛竹12与蚝壳笼11连接;
植被结构2位于蚝礁浅堤1与斜坡海堤3之间,具有用于红树种植苗木的着床空间。
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蚝壳笼11的外围采用横向分布的毛竹12和竖向分布的毛竹12,其中呈竖向分布的毛竹12的高度沿蚝壳笼11的边长错落分布;毛竹12与蚝壳笼11之间通过热镀锌包塑的铁丝绑扎固定。
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蚝壳笼11的外围横向分布的毛竹12的直径采用100-150mm;蚝壳笼11的外围竖向分布的毛竹12的顶部直径为100-150mm,尾径为80-100mm。
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蚝壳笼11由蚝壳经热镀锌包塑的铁丝绑扎制成方形网状结构。
应用时,采用40-150mm级的蚝壳通过直径为3mm的热镀锌包塑的铁丝绑扎制成具有六面呈网状结构的蚝壳笼11,绑扎后的蚝壳笼11的规格为长*宽*高500*600*1000mm。蚝壳笼11中的每个网孔呈方形形状,网孔的边长为30mm。
应用时,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蚝壳笼11,在蚝壳笼11的外围四个侧面均布有毛竹12,位于蚝壳笼11的外围四个侧面横向均布有由直径100mm的毛竹12构成的横向竹排结构,通过热镀锌包塑的铁丝将横向竹排结构与蚝壳笼11进行绑扎,用于对蚝壳笼11的外围进行初固定;然后将蚝壳笼11的外围的四个侧面竖向均布顶部直径为100mm、尾径为80mm的毛竹12,并且将直径为100mm、尾径为80mm的毛竹12沿蚝壳笼11的边长方向进行错位分布,形成高低交错分布的竖向竹排结构,通过热镀锌包塑的铁丝将竖向竹排结构与蚝壳笼11绑扎固定,目的是实现对蚝壳笼11的二次加固;通过竖向分布的毛竹12的底部插入滩面中,实现将蚝壳笼11固定于滩面上,将两个蚝壳笼11沿堤岸方向相隔预设距离地并排设置。
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鱼礁预制件13为空心圆柱型结构,鱼礁预制件13与蚝壳笼11之间通过毛竹12进行横向的绑扎固定。
应用时,鱼礁预制件13采用直径为470mm、高度为1000mm、壁厚为50mm的结构;将鱼礁预制件13与两个蚝壳笼11之间用直径100mm的横向分布的毛竹12进行连接固定,鱼礁预制件13与两个蚝壳笼11构成斜坡海堤3上游的蚝礁浅堤1的结构。
鱼礁预制件13的上游和下游两侧分别设置有蚝壳笼11,蚝壳笼11和鱼礁预制件13在原来的斜坡海堤3外侧形成整体性结构,削减了堤前的风浪动能和波浪高度,提高了海堤对风浪的能力,可防止水土在强动力条件下流失,以及风浪长期对堤角的侵蚀,同时为红树种植苗木制造了弱动力生长环境,缩小了红树种植苗木中的红树植物以及半红树植物的种植范围,确保了堤岸生态化改造的实施安全性。
蚝礁浅堤1中鱼礁预制件13位于蚝壳笼11的中间,高度低于蚝壳笼11,此种多层次组合的方式可以恢复海堤的透水性,增加堤前迎海面的孔隙率,为鱼类、甲壳类、鸟类提供生境,恢复潮间带生态系统,提高近岸海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堤前潮间带的生态系统。
蚝壳笼11的外围连接的毛竹12竖向呈高低错落分布,可作为站鸟桩,也可增加堤前的生物多样性。
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植被结构2包括红树种植苗木21、种植土22、土工布23和碎石块24;斜坡海堤3和蚝礁浅堤1之间通过碎石块24进行护坡填充;碎石块24上铺设土工布23;土工布23上铺设有种植土22,用于作为植物生长的种植区域,将红树种植苗木21栽种于种植土22中。
应用时,在斜坡海堤3与蚝礁浅堤1之间,采用直径为30-50mm之间的碎石块24进行护坡填充,碎石块24覆盖后形成斜坡结构;位于碎石块23形成的斜坡结构的靠近上游的位置处铺设两层尺寸为300g/m2土工布23;位于土工布23的上方覆盖种植土22,种植土22采用海滨土,种植土22覆盖的区域作为种植区域,种植区域内还填充有碎石,碎石的直径采用30-50mm,将种植区域内的海滨土与碎石以7:3的比例混合,以利于红树种植苗木21的栽种。由于外侧是蚝礁浅堤1,消减了堤前的风浪动能和波浪高度,位于蚝礁浅堤1的下游的植被结构2所在的区域是斜坡护堤3受到的海浪淘蚀力最弱的区域,可以保证种植红树种植苗木21的弱动力生长环境。
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位于碎石块24中插入枝桠沉床4,用于稳定滩面;枝桠沉床4的上方铺设有由多个枝条经麻绳绑扎后形成的枝条网,在枝条网内进行红树种植苗木24的种植。
本实施例中,在将海滨土与碎石以7:3的比例混合,再在填充种植土22后的碎石块24中插入直径为150mm、高度为300mm的枝桠沉床4,确保枝桠沉床4的横向间距为1000mm;位于枝桠沉床4中的最顶层采用直径15mm的枝条铺设层横向间距为150mm的枝条网结构,枝条网结构中的横向分布的枝条之间通过麻绳进行绑扎固定,枝条网结构作为种植红树种植苗木24的着床空间,将红树种植苗木的红树植物或半红树植物栽种至枝条网的网格中。
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还包括松木桩5,松木桩5并排设置于蚝礁浅堤1与植被结构2之间。
松木桩5紧密相连设置,用于起到对植被结构2的挡土和挡浪以及稳定的作用,采用的松木桩5的顶部直径为120mm、尾径不小于100mm。
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还包括滤水层6,滤水层中包含50-80mm厚度的碎石层,以进行过滤海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1)与传统硬质海堤相比,具有更好的透水性,孔隙率更高,为鱼类、甲壳类等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境,可有效恢复堤前潮间带的生态系统;(2)红树和蚝礁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可应对海平面的气候变化,自然生长,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红树生长成熟后,根部可与毛竹结合紧密,使生态海堤日益稳固。(3)群落植物结合以潮位变化为基础形成的生态结构,可较好适应地方气候,自然生长,人工维护成本低;(4)可有效削减堤前风浪,保护海堤。(5)通过蚝礁浅堤与红树复合的海堤生态化改造技术,将原来不透水、生境缺失的硬质海堤转变为了透水、生境丰富、可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海堤,避免了由于海域水体盐度高、枯水期较长、滩面低,造成的海域植被淹没时间长,平均淹没深度较深的现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蚝礁浅堤和植被结构;
所述蚝礁浅堤位于斜坡海堤的上游,用于为所述植被结构提供弱动力生长环境;所述蚝礁浅堤包括蚝壳笼、毛竹和鱼礁预制件;多个所述蚝壳笼的外围通过与所述毛竹捆扎后固定于滩面;所述鱼礁预制件位于所述蚝壳笼之间,并通过所述毛竹与所述蚝壳笼连接;
所述植被结构位于所述蚝礁浅堤与斜坡海堤之间,具有用于红树种植苗木的着床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蚝壳笼的外围采用横向分布的所述毛竹和竖向分布的所述毛竹,其中所述竖向分布的所述毛竹的高度沿所述蚝壳笼的边长错落分布;所述毛竹与所述蚝壳笼之间通过热镀锌包塑的铁丝绑扎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蚝壳笼由蚝壳经热镀锌包塑的铁丝绑扎制成方形网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礁预制件为空心圆柱型结构,所述鱼礁预制件与所述蚝壳笼之间通过所述毛竹进行横向的绑扎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结构包括红树种植苗木、种植土、土工布和碎石块;所述斜坡海堤和所述蚝礁浅堤之间通过所述碎石块进行护坡填充;所述碎石块上铺设土工布;所述土工布上铺设有所述种植土,将所述红树种植苗木栽种于种植土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碎石块中插入枝桠沉床,用于稳定滩面;所述枝桠沉床的上方铺设有由多个枝条经麻绳绑扎后形成的枝条网,用于作为红树种植苗木的着床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蚝壳笼的外围横向分布的所述毛竹的直径采用100-150mm;所述蚝壳笼的外围竖向分布的所述毛竹的顶部直径为100-150mm,尾径为80-10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水层,所述滤水层中包含50-80mm厚度的碎石层,以进行过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松木桩,所述松木桩并排设置于所述蚝礁浅堤与所述植被结构之间。
CN202321596175.4U 2023-06-21 2023-06-21 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Active CN2200798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96175.4U CN220079887U (zh) 2023-06-21 2023-06-21 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96175.4U CN220079887U (zh) 2023-06-21 2023-06-21 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79887U true CN220079887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15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96175.4U Active CN220079887U (zh) 2023-06-21 2023-06-21 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798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47410B (zh) 一种大堤型湖滨带多生境立体植被构建方法
CN100398753C (zh) 库滨带生态防护系统
US11952734B2 (en) Ecological revetment for regulating wandering rivers
CN104790346A (zh) 水库消落带岸坡防护松木桩-石笼网组合植生挡土墙
CN102704441A (zh) 一种生态石笼格室护岸型式的布置方法
CN111719493A (zh) 一种适用于沿海地区的植物蜂巢生态护岸结构及方法
CN219124967U (zh) 一种风浪侵蚀型湖滨带生态修复系统
CN113367014A (zh) 一种利用红树林植物进行硬质化河岸生态修复的方法
CN211972073U (zh) 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
CN111636373A (zh) 牡蛎礁排、海堤堤脚防护装置及堤脚防护方法
CN114223449A (zh) 困难立地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
CN213740835U (zh) 一种用于增加红树林宜林滩地的消浪促淤装置
CN104179149B (zh) 一种改善大型浅水湖泊基础环境的消浪方法
CN210238422U (zh) 一种分层消浪的生态景观海岸系统
CN220079887U (zh) 沿海生态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CN218580596U (zh) 潮间带离岸生态潜堤结构
CN111527916A (zh) 一种抗水流冲击的水生植物种植装置
CN114215002B (zh) 一种潜堤、红树林、双排钢板桩组合生态海堤系统
CN215329675U (zh) 一种海岸带防护堤坝
KR101272219B1 (ko) 여울·수제 등에 적용 가능한 지하 매립형 인공 어초
CN114182689A (zh) 一种用于城市内河水体净化的装配式生态护岸
KR20090129617A (ko) 개량 형 친환경 돌망태의 시공방법
CN220813664U (zh) 人工鱼礁生态框及海堤生态化改造系统
CN215948060U (zh) 一种海岸侵蚀防治体系
CN218405273U (zh) 提供生物栖息地兼具消浪的生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