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66311U - 一种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66311U
CN220066311U CN202321161240.0U CN202321161240U CN220066311U CN 220066311 U CN220066311 U CN 220066311U CN 202321161240 U CN202321161240 U CN 202321161240U CN 220066311 U CN220066311 U CN 2200663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clamping
protection shell
wire protection
elastic cl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6124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久恋
龚剑伟
汪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Fengn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Fengn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Fengn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Fengn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6124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663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663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663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其包括端子座和护线外壳,所述护线外壳的一侧设置有弹性卡爪,所述护线外壳具有容置腔,所述护线外壳的一端具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开口,所述端子座通过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护线外壳内,所述端子座通过所述弹性卡爪与所述护线外壳的侧壁卡接,所述弹性卡爪至少部分的位于所述护线外壳外。本申请的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通过对线端端子座与护线外壳之间的卡接方式进行设计,从而使线端端子座可以安装在护线外壳内,有助于电连接器的小型化设计。

Description

一种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泛指应用在电子信号及电源上的连接元件及其附属配件,是所有信号的桥梁,其质量会对电流的信号传输的可靠度产生影响,与各类电子系统与电气设备的运作息息相关,电连接器可分为公端的“插头”与母端的“插座”,为了确保插头插接至插座内后能稳定的进行传输,不会因为振动、晃动等外力影响轻易松脱,业者会将插头及插座的构型设计成相互匹配,以确保插接时的插头与插座的连接强度。而传统的电连接器结构复杂,插头与插座之间插接不够方便,且生产成本较高。同时由于受结构设计的影响,传统的电连接器往往无法尺寸做到很小,当安装在机箱等设备上时,会占用较多的空间,空间利用率不高,不利于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因此,结合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通过对线端端子座与护线外壳之间的卡接方式进行设计,从而使线端端子座可以安装在护线外壳内,有助于电连接器的小型化设计。
为实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其包括端子座和护线外壳,所述护线外壳的一侧设置有弹性卡爪,所述护线外壳具有容置腔,所述护线外壳的一端具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开口,所述端子座通过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护线外壳内,所述端子座通过所述弹性卡爪与所述护线外壳的侧壁卡接,所述弹性卡爪至少部分的位于所述护线外壳外。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卡爪的一端与所述端子座连接,所述弹性卡爪的另一端沿所述护线外壳的轴线方向自所述开口处延伸出所述护线外壳,
所述弹性卡爪朝向所述护线外壳一侧设置有第一卡凸,所述护线外壳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凸配合的第一卡槽;或
所述弹性卡爪朝向所述护线外壳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护线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槽配合的第一卡凸。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卡爪延伸出所述护线外壳的部分上设置有第一防滑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卡爪的一端与所述端子座连接,所述弹性卡爪的另一端朝所述开口的方向延伸,所述护线外壳的侧壁对应所述弹性卡爪处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贯穿所述护线外壳的侧壁以及设置有所述开口的端侧,
所述弹性卡爪朝向所述护线外壳一侧设置有第二卡凸,所述护线外壳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凸配合的第二卡槽;或
所述弹性卡爪朝向所述护线外壳一侧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护线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槽配合的第二卡凸。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卡槽贯穿所述护线外壳的侧壁;和/或
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一缺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卡爪朝向所述护线外壳的一侧设置有按压凸起,所述按压凸起位于所述第一缺口内,且所述按压凸起不高出所述护线外壳的外壁,所述第二卡凸位于所述按压凸起在垂直所述护线外壳轴线方向上的至少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按压凸起上设置有第二防滑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端子座的另一侧还设置有卡爪,所述卡爪的结构以及与所述护线外壳的卡接方式与所述弹性卡爪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端子座的另一侧还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护线外壳的侧壁对应所述凸起结构处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贯穿所述护线外壳的侧壁以及设置有所述开口的端侧,所述凸起结构位于所述第二缺口内,且所述凸起结构不高出所述护线外壳的外壁。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结构上设置有第三防滑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至少具有如下一个或多个
有益效果:
(1)本申请的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其通过对端子座与护线外壳之间的卡接方式进行设计,从而使端子座可以安装在护线外壳内,有助于电连接器的小型化设计;
(2)本申请的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其端子座与护线外壳卡接时,内嵌于护线外壳内,且弹性卡爪不会高出护线外壳的侧壁,可以保证护线外壳的一端能够顺利的与电连接器板端连接,同时很好的将卡爪隐藏,避免误触而造成端子座和护线外壳之间解锁;
(3)本申请的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其结构简单的同时,拆装也很方便。
附图说明
图1和图3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端子座和护线外壳之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4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端子座安装在护线外壳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端子座和护线外壳之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端子座安装在护线外壳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端子座和护线外壳之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端子座安装在护线外壳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端子座和护线外壳之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端子座安装在护线外壳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端子座和护线外壳之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端子座安装在护线外壳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和14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七提供的端子座和护线外壳之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七提供的端子座安装在护线外壳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端子座,11-弹性卡爪,111-第一卡凸,112-第一防滑结构,113-第二卡凸,114-按压凸起,1141-第二防滑结构,12-卡爪,13-凸起结构,131-第三防滑结构,14-防呆筋,2-护线外壳,21-第一卡槽,22-第二卡槽,23-第一缺口,24-第二缺口,25-防呆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其包括端子座1和护线外壳2。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座1优选呈“凸”字形,在所述端子座1的两侧形成内凹的垂直面。而所述护线外壳2呈中空管状,其具有容置腔,且一端侧具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开口。所述端子座1通过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护线外壳2内,且较厚部分朝向所述开口。为了保证所述端子座1插入所述护线外壳2内时方向不会错位,可以在所述端子座1和所述护线外壳2之间设置防呆结构。比如图1中所示的,通过在所述护线外壳2两侧设置防呆筋14,在所述护线外壳2内壁设置相匹配的防呆槽25,通过对防呆筋14或防呆槽25的尺寸、形状、数量或间隔距离等进行设计,即可实现防呆作用,保证所述端子座1方向不正确时无法插入至所述护线外壳2内。
所述护线外壳2的一侧设置有弹性卡爪11,所述端子座1通过所述弹性卡爪11与所述护线外壳2的侧壁卡接,且所述弹性卡爪11至少部分的位于所述护线外壳2外。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弹性卡爪11优选位于所述端子座1较薄部分的一侧,其一端与所述垂直面连接,另一端沿所述护线外壳2的轴线方向自所述开口处延伸出所述护线外壳2。所述弹性卡爪11与所述端子座1较薄部分之间形成有供所述弹性卡爪11发生形变的间隔空间。
所述弹性卡爪11朝向所述护线外壳2一侧设置有第一卡凸111,所述护线外壳2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凸111配合的第一卡槽21。如图1和图2所示,图中示意性展示了一种方案,所述第一卡凸111呈条状,其长度方向与所述护线外壳2的轴线方向垂直。而所述第一卡槽21设置在所述护线外壳2的侧壁靠近所述开口处。优选的,所述第一卡凸111背离所述弹性卡爪11延伸方向的一侧边角设置有倒角,可以保证所述第一卡凸111可以顺利的进入所述护线外壳2内与所述第一卡槽21进行卡接。当然,所述第一卡凸111和所述第一卡槽21的设置位置也可以是相反的,即所述第一卡槽21设置在所述弹性卡爪11朝向所述护线外壳2一侧,所述第一卡凸111设置在所述护线外壳2的内壁上,同样也是可以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所述第一卡凸111的形状也不限于上述一种,其也可以是由多个子卡凸构成,比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为多段式,由多个沿与所述护线外壳2的轴线垂直方向间隔设置的子卡凸构成。对应的,所述第一卡槽21既可以是图1中所示的一个卡槽,也可以是由图3中所示的沿与所述护线外壳2的轴线垂直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卡槽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图1至图4中所示的,所述第一卡槽21均是贯穿所述护线外壳2的侧壁的,但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卡槽21也可以是不管穿所述护线外壳2侧壁的。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爪11延伸出所述护线外壳2的部分上设置有第一防滑结构112。比如图1至图4中所示的,所述第一防滑结构112由多条间隔设置的凸条构成。当然,所述第一防滑结构112的形状和排布方式不做限制,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任意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具体实施时,比如在安装所述端子座1至所述护线外壳2内时,所述第一卡凸111在所述护线外壳2开口的约束下将驱使所述弹性卡爪11发生形变,所述弹性卡爪11的延伸端将会朝靠近所述端子座1较薄部分的方向弯曲,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卡凸111可以顺利进入所述护线外壳2内,直至所述第一卡凸111移动至所述第一卡槽21内,所述弹性卡爪11回弹,所述第一卡凸111与所述第一卡槽21卡紧,进而保证所述端子座1不会从所述护线外壳2内脱离。而当拆卸所述端子座1时,仅需按压所述弹性卡爪11的延伸端,使所述第一卡凸111与所述第一卡槽21之间脱离卡紧状态,即可顺利的将所述端子座1从所述护线外壳2内取出。结构简单的同时,拆装也很方便。而且由于所述弹性卡爪11以及所述端子座1均不高出所述护线外壳2的外壁,可以保证护线外壳2的一端能够顺利的与电连接器板端连接,同时很好的将弹性卡爪11隐藏,避免误触而造成端子座1和护线外壳2之间解锁。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所述端子座1较薄部分的另一侧还设置有另一卡爪12。如图5和图6中所示的,所述卡爪12的结构以及与所述护线外壳2的卡接方式与所述弹性卡爪11一致,详细内容请参见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赘述。
在拆卸所述端子座1时,仅需同时按压所述卡爪12的延伸端和所述弹性卡爪11的延伸端,即可顺利的将所述端子座1从所述护线外壳2内取出。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弹性卡爪11的延伸端不从所述护线外壳2的开口端延伸出来,而是在所述护线外壳2的侧壁的开口端侧设置了一个缺口,比如图7和图8中所示,具体如下:
本实施例端子座1的主体结构同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弹性卡爪11的一端与所述端子座1的两侧形成的垂直面连接,所述弹性卡爪11的另一端朝所述开口的方向延伸,如图7所示。所述护线外壳2的侧壁对应所述弹性卡爪11处设置有缺口,定义其为第一缺口23。所述第一缺口23贯穿所述护线外壳2的侧壁以及设置有所述开口的端侧。
所述弹性卡爪11朝向所述护线外壳2一侧设置有第二卡凸113,所述护线外壳2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凸113配合的第二卡槽22。如图7所示,图中示意性展示了一种方案,在弹性卡爪11朝向所述护线外壳2一侧沿垂直所述护线外壳2轴线的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卡凸113。而所述第二卡槽22设置则在所述护线外壳2的侧壁靠近所述开口处,并位于所述第一缺口23的两侧。同样,所述第二卡凸113背离所述弹性卡爪11延伸方向的一侧边角优选设置有倒角,可以保证所述第二卡凸113可以顺利的进入所述护线外壳2内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槽22进行卡接。当然,所述第二卡凸113和所述第二卡槽22的设置位置也可以是相反的,即所述第二卡槽22设置在所述弹性卡爪11朝向所述护线外壳2一侧,所述第二卡凸113设置在所述护线外壳2的内壁上,同样也是可以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外,所述第二卡凸113或所述第二卡槽22的数量也不限于两个,也可以为一个、三个或其他任意多个。而且所述第一卡槽21既可以贯穿所述护线外壳2的侧壁的,可以不管穿所述护线外壳2侧壁,既可以与所述第一缺口23连通,也可以不与所述第一缺口23连通。
在拆卸所述端子座1时,仅需通过所述第一缺口23按压所述弹性卡爪11的延伸端,即可顺利的将所述端子座1从所述护线外壳2内取出。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不同的是,在所述端子座1较薄部分的另一侧还设置有另一卡爪12。如图9和图10中所示的,所述卡爪12的结构以及与所述护线外壳2的卡接方式与所述弹性卡爪11一致,详细内容请参见实施例三,在此不再赘述。
在拆卸所述端子座1时,仅需通过所述第一缺口23同时按压所述卡爪12的延伸端和所述弹性卡爪11的延伸端,即可顺利的将所述端子座1从所述护线外壳2内取出。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不同的是,在所述弹性卡爪11朝向所述护线外壳2的一侧还设置有按压凸起114,比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的,为一矩形块。所述端子座1安装在所述护线外壳2内时,所述按压凸起114位于所述第一缺口23内,且所述按压凸起114不高出所述护线外壳2的外壁。而所述第二卡凸113位于所述按压凸起114在垂直所述护线外壳2轴线方向上的至少一侧。比如图11中所展示的,即两个所述第二卡凸113分别位于所述按压凸起114在垂直所述护线外壳2轴线方向上的两侧。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按压凸起114上设置有第二防滑结构1141。比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的,所述第二防滑结构1141由多条间隔设置的凹条构成。当然,所述第二防滑结构1141的形状和排布方式不做限制,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任意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在拆卸所述端子座1时,仅需通过按压所述按压凸起114,即可顺利的将所述端子座1从所述护线外壳2内取出。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按压凸起114可以使得使用者更加方便的按压弹性卡爪11。而按压凸起114不高出护线外壳2的外壁,可以保证护线外壳2的一端能够顺利的与电连接器板端连接,同时很好的将卡爪隐藏,避免误触而造成护线外壳2解锁。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不同的是,在所述端子座1较薄部分的另一侧还设置有另一卡爪12。所述卡爪12的结构以及与所述护线外壳2的卡接方式与所述弹性卡爪11一致,详细内容请参见实施例五,在此不再赘述。
在拆卸所述端子座1时,仅需同时按压所述卡爪12的按压凸起114和所述弹性卡爪11的按压凸起114,即可顺利的将所述端子座1从所述护线外壳2内取出。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三和五中所述的单弹性卡爪11方案不同的是,在所述端子座1的另一侧还设置有凸起结构13。以实施例五所述的单弹性卡爪11方案为例,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所述端子座1较薄部分远离所述弹性卡爪11的一侧设置有一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端子座1较厚部分的侧壁平齐,在所述凸台上设置有一凸起结构13,比如和所述按压凸起114的结构一致,呈矩形块状,且其表面设置有第三防滑结构131。
而所述护线外壳2的侧壁对应所述凸起结构13处设置有另一缺口,定义其为第二缺口24。所述第二缺口24贯穿所述护线外壳2的侧壁以及设置有所述开口的端侧。所述凸起结构13位于所述第二缺口24内,且所述凸起结构13不高出所述护线外壳2的外壁。当所述端子座1安装在所述护线外壳2内时,所述凸起结构13位于所述第二缺口24内,且所述凸起结构13不高出所述护线外壳2的外壁。
相比较实施例一、三和五中所述的单弹性卡爪11方案,本实施例在所述端子座1的另一侧设置固定的凸起结构13,可以保证用户在拆卸所述端子座1时更加方便和舒服。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端子座(1)和护线外壳(2),所述护线外壳(2)的一侧设置有弹性卡爪(11),所述护线外壳(2)具有容置腔,所述护线外壳(2)的一端具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开口,所述端子座(1)通过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护线外壳(2)内,所述端子座(1)通过所述弹性卡爪(11)与所述护线外壳(2)的侧壁卡接,所述弹性卡爪(11)至少部分的位于所述护线外壳(2)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爪(11)的一端与所述端子座(1)连接,所述弹性卡爪(11)的另一端沿所述护线外壳(2)的轴线方向自所述开口处延伸出所述护线外壳(2),
所述弹性卡爪(11)朝向所述护线外壳(2)一侧设置有第一卡凸(111),所述护线外壳(2)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凸(111)配合的第一卡槽(21);或
所述弹性卡爪(11)朝向所述护线外壳(2)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槽(21),所述护线外壳(2)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槽(21)配合的第一卡凸(1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爪(11)延伸出所述护线外壳(2)的部分上设置有第一防滑结构(1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爪(11)的一端与所述端子座(1)连接,所述弹性卡爪(11)的另一端朝所述开口的方向延伸,所述护线外壳(2)的侧壁对应所述弹性卡爪(11)处设置有第一缺口(23),所述第一缺口(23)贯穿所述护线外壳(2)的侧壁以及设置有所述开口的端侧,
所述弹性卡爪(11)朝向所述护线外壳(2)一侧设置有第二卡凸(113),所述护线外壳(2)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凸(113)配合的第二卡槽(22);或
所述弹性卡爪(11)朝向所述护线外壳(2)一侧设置有第二卡槽(22),所述护线外壳(2)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槽(22)配合的第二卡凸(1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槽(22)贯穿所述护线外壳(2)的侧壁;和/或
所述第二卡槽(22)与所述第一缺口(23)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爪(11)朝向所述护线外壳(2)的一侧设置有按压凸起(114),所述按压凸起(114)位于所述第一缺口(23)内,且所述按压凸起(114)不高出所述护线外壳(2)的外壁,所述第二卡凸(113)位于所述按压凸起(114)在垂直所述护线外壳(2)轴线方向上的至少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凸起(114)上设置有第二防滑结构(1141)。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座(1)的另一侧还设置有卡爪(12),所述卡爪(12)的结构以及与所述护线外壳(2)的卡接方式与所述弹性卡爪(11)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座(1)的另一侧还设置有凸起结构(13),所述护线外壳(2)的侧壁对应所述凸起结构(13)处设置有第二缺口(24),所述第二缺口(24)贯穿所述护线外壳(2)的侧壁以及设置有所述开口的端侧,所述凸起结构(13)位于所述第二缺口(24)内,且所述凸起结构(13)不高出所述护线外壳(2)的外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13)上设置有第三防滑结构(131)。
CN202321161240.0U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 Active CN2200663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61240.0U CN220066311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61240.0U CN220066311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66311U true CN220066311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61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61240.0U Active CN220066311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663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18089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4362450B (zh) 具有双向插接功能的插头连接器
US20060148300A1 (en) USB connector with latching arrangement
JPS6378463A (ja) 薄型のモジュール式ホーンジャック
US7963777B2 (en) First connector, second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ing device
CN220066311U (zh) 一种电连接器的卡接组件
CN219247035U (zh) 双口连接器
CN117039517A (zh) 连接器组件
EP2985839B1 (en) Plug
CN113555731A (zh) 母排结构及导电装置
CN210866692U (zh) 一种低高度连接器
CN107425356B (zh) 一种车用电连接器组件
CN201294293Y (zh) Usb连接器
CN217522294U (zh) 增强插拔力的Type-C连接器
CN215989457U (zh) 母排结构及导电装置
CN214411600U (zh) 一种usb插座
CN210326291U (zh) 互拼式插接连接器
CN213636381U (zh) 网络连接装置及网络连接器
CN117410748B (zh) 线缆连接器
CN220368192U (zh) 线端直头端口连接器
CN204230463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9477035U (zh) 立式板端连接器
CN219833098U (zh) 一种绝缘件和电性连接件卡接结构
CN219246978U (zh) 双头连接器
KR200398887Y1 (ko) 케이블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