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65841U - 一种液冷管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冷管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65841U
CN220065841U CN202321707866.7U CN202321707866U CN220065841U CN 220065841 U CN220065841 U CN 220065841U CN 202321707866 U CN202321707866 U CN 202321707866U CN 220065841 U CN220065841 U CN 2200658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valve
water inlet
water outlet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0786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ingweike Intelligent Conn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ingweike Intelligent Conn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ingweike Intelligent Conn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ingweike Intelligent Conn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0786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658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658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658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液冷管路系统,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冷却循环单元,在每个冷却循环单元的二级进水管和一级进水管之间均设有第一排液阀和进水阀门,当某个冷却模块对应的电池簇出现故障时,先将对应的进水阀门及出水阀门关闭,使对应的冷却循环单元不再有冷却液流入,再将对应的第一排液阀打开,即可将对应的二级进水管及冷却模块内的冷却液排空。由于在维修过程中,仅需排空故障电池簇所对应的二级进水管及冷却模块内的冷却液,其余冷却循环单元仍可正常进行冷却液的循环,不会影响其余正常电池簇的使用,维修完成后,仅需针对出现故障的电池簇所对应的冷却循环单元及冷却模块进行冷却液的加注,维修效率更高且在维修时不影响正常电池簇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液冷管路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管路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液冷管路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体系中,储能系统包含:液冷管路系统、电池系统、制冷水机、配电柜及集装箱,其中液冷管路系统是连接电池系统的各电池簇跟制冷水机之间的桥梁。电池系统是整个储能系统的核心,其实现能源的存储与释放,在此过程中,液冷管路系统负责实现电池簇发热的冷热传输交换。
液冷管路系统的关键核心部件为管路,管路的布局需考虑安装的便利性、维护的方便性,特别是在电池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要考虑如何使整个储能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目前,现有液冷管路系统通过循环管路把所有电池簇串接起来,当任何一个电池簇发生故障需要维修时,都需要将整个液冷管路系统及电池系统中的冷却液全部排空后才能对相应电池簇进行维修,在维修好后,又需要对整个液冷管路系统重新加注冷却液,整个过程繁琐,耗时耗力,维修效率低,并且在维修时整个液冷管路系统中的冷却液全部排空,严重影响了正常电池簇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维修效率更高且在维修时不影响正常电池簇使用的液冷管路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管路系统,包括:
一级进水管,可用于与液冷源连接,所述液冷源可给所述一级进水管提供低温冷却液;
一级出水管,可用于与所述液冷源连接,高温冷却液可从所述一级出水管流回所述液冷源;以及
至少两个冷却循环单元,每一所述冷却循环单元分别包括二级进水管及二级出水管;所述二级进水管连接在所述一级进水管上,所述二级进水管上设有至少一个出水接口,所述出水接口可用于与电池簇的冷却模块连接,所述低温冷却液在依次经过所述一级进水管、所述二级进水管后流入对应的所述冷却模块内;所述二级出水管连接在所述一级出水管上,所述二级出水管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水接口,所述进水接口可用于与所述冷却模块连接,所述冷却模块内的所述低温冷却液在吸收热量后转变为所述高温冷却液,并在依次经过所述二级出水管、所述一级出水管后流回所述液冷源;
所述一级进水管与每一所述二级进水管之间沿液体流动方向依次串联有进水阀门及第一排液阀,所述进水阀门用于控制所述一级进水管与对应的所述二级进水管之间的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一排液阀用于排空对应的所述冷却循环单元及所述冷却模块内的冷却液;
每一所述二级出水管与所述一级出水管之间串联有出水阀门,所述出水阀门用于控制所述一级出水管与对应的所述二级出水管之间的导通或截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冷却循环单元还分别包括三级进水管和三级出水管;每个所述出水接口分别对应连接一所述三级进水管,每一所述三级进水管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出水接口连接,每一所述三级进水管的另一端可用于与一所述冷却模块的进水端连接;每个所述进水接口分别对应连接一所述三级出水管,每一所述三级出水管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进水接口连接,每一所述三级出水管的另一端可用于与一所述冷却模块的出水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级进水管和所述一级出水管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二级进水管和所述二级出水管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所述一级进水管与所述二级进水管的底部端连通,所述一级出水管与所述二级出水管的底部端连通;每一所述冷却循环单元中的所述二级出水管的底部端和对应的所述出水阀门之间分别串联有第二排液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液阀和所述第二排液阀分别包括阀本体、按钮、压簧片、阀芯、弹性复位件和压块;所述阀本体开设有内腔,所述按钮、所述压簧片、所述阀芯和所述压块依次设于所述阀本体的内腔中;所述按钮包括抵接部和按压部,所述抵接部设于所述内腔中,所述按压部设于所述内腔外;所述压簧片包括沿周向分布的多个弹片,所述抵接部用于使所述弹片向周向打开;所述压块封堵于所述阀本体的内腔端部;所述阀芯包括阀芯本体和阀杆,所述阀芯本体朝向所述按钮一侧设置,所述阀杆的端部穿过所述压块外露于所述内腔外部;所述弹性复位件用于使所述阀芯向靠近所述按钮一侧移动复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芯本体和所述阀杆的连接处沿周向设有安装槽,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设于所述安装槽内,另一端与所述压块和/或所述阀本体端部的内壁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液阀和所述第二排液阀还包括设于所述阀本体的内腔中的压环和第一密封圈,所述压环和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阀芯和所述压簧片之间的内腔中,所述第一密封圈靠近所述阀芯一侧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内径由靠近所述阀芯一侧向远离所述阀芯一侧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密封圈靠近所述压环一侧设有装配槽,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压环通过所述装配槽进行配合;所述第一密封圈靠近所述阀芯一侧的壁面上开设有环形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液阀和所述第二排液阀还包括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所述阀芯本体和所述阀本体的内腔壁面之间,所述第三密封圈用于对所述阀本体与所述二级进水管或所述阀本体与所述二级出水管之间配合处进行密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本体装设有所述压块一侧的侧壁上设有多个进液孔,所述进液孔与所述阀本体的内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冷管路系统还包括转换帽,所述转换帽包括封堵部和导通部;所述封堵部用于在所述第一排液阀或所述第二排液阀处于密封状态时将所述阀本体的内腔端口封闭;所述导通部用于在所述第一排液阀或所述第二排液阀需要排液时由所述按钮一侧插入所述阀本体的内腔中,通过对所述阀芯施加推力使所述阀芯呈导通状态,使液体能够由所述导通部一侧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冷管路系统还包括排液管,所述排液管用于由所述按钮一侧插入所述阀本体的内腔中,通过对所述阀芯施加推力使所述阀芯呈导通状态。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管路系统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管路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冷却循环单元,在每个冷却循环单元的二级进水管和一级进水管之间均设有第一排液阀和进水阀门,当某个冷却模块对应的电池簇出现故障时,先将对应的进水阀门及出水阀门关闭,使对应的冷却循环单元不再有冷却液流入,再将对应的第一排液阀打开,即可将对应的二级进水管及冷却模块内的冷却液排空,由于排液过程中对应的出水阀门也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可避免有冷却液从一级出水管倒灌回对应的二级出水管及冷却模块内,以保障对应的二级进水管及冷却模块内的冷却液能够完全排空,以便于对出现故障的电池簇进行维修。由于在电池簇的维修过程中,仅需排空待维修的故障电池簇所对应的二级进水管及冷却模块内的冷却液,而其余冷却循环单元仍可正常进行冷却液的循环,这样不影响其余冷却循环单元的正常使用,从而不会影响其余正常电池簇的使用,在维修完成后,仅需针对出现故障的电池簇所对应的冷却循环单元及冷却模块进行冷却液的加注,整个维修过程中,大大减少了加注和排空冷却液所需的时间,提高了维修效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液冷管路系统,维修效率更高且在维修时不影响正常电池簇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液冷管路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排液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排液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排液管插入排液阀进行排液时的结构及液体流向示意图。
图6本申请实施例的转换帽的封堵部与排液阀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本申请实施例的转换帽的导通部与排液阀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转换帽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如下:
1、一级进水管;2、冷却循环单元;3、第三排液阀;4、冷却模块;
21、二级出水管;22、三级出水管;23、第二排液阀;24、第一排液阀;25、二级进水管;26、出水阀门;27、进水阀门;28、三级进水管;31、压簧片;311、弹片;32、按钮;321、按压部;322、抵接部;33、锌套;34、阀本体;341、外螺纹;342、内腔;343、第三密封圈槽;344、进液孔;35、压环;36、第一密封圈;361、装配槽;362、环形凹槽;37、第二密封圈;38、第三密封圈;39、阀芯;391、阀芯本体;392、阀杆;393、安装槽;301、弹性复位件;302、压块;303、排液管;304、转换帽;3041、封堵部;3042、法兰部;3043、导通部;3044、导液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实现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管路系统,可应用于储能系统,具体可用于连接储能系统的液冷源和电池系统。液冷源例如是制冷水机(或称冷水机组),液冷源可提供低温冷却液。电池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电池簇,每个电池簇设有多个冷却模块4,冷却模块4例如是液冷箱,冷却模块4内可收容冷却液,电池簇中储能电池以至少部分浸没的方式设置于冷却模块4内,由冷却模块4内的冷却液与储能电池进行热交换,以满足电池系统中储能电池的温控需求。本实施例的液冷管路系统包括:
一级进水管1,可用于与液冷源(未示出)连接,液冷源可给一级进水管1提供低温冷却液。
一级出水管(未示出),可用于与液冷源连接,高温冷却液可从一级出水管流回液冷源。以及
至少两个冷却循环单元2,至少两个冷却循环单元2在一级进水管1和一级出水管间并接,每个冷却循环单元2的进水端均与一级进水管1连通,每个冷却循环单元2的出水端均与一级出水管连通,即,各个冷却循环单元2以并联的关系设置在一级进水管1和一级出水管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冷却循环单元2的数量与电池簇的数量对应设置。具体地,每一冷却循环单元2分别包括二级进水管25及二级出水管21;二级进水管25连接在一级进水管1上,二级进水管25上设有至少一个出水接口(未示出),出水接口可用于与一电池簇的冷却模块4连接,低温冷却液在依次经过一级进水管1、二级进水管25后流入对应的冷却模块4内;二级出水管21连接在一级出水管上,二级出水管21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水接口(未示出),进水接口可用于与冷却模块4连接,冷却模块4内的低温冷却液在吸收热量后转变为高温冷却液,并在依次经过二级出水管21、一级出水管后流回液冷源,高温冷却液在液冷源的作用下,重新转变为低温冷却液。
一级进水管1与每一二级进水管25之间沿液体流动方向依次串联有进水阀门27及第一排液阀24,进水阀门27用于控制一级进水管1与对应的二级进水管25之间的导通或截止,第一排液阀24用于排空对应的冷却循环单元2及冷却模块4内的冷却液。
每一二级出水管21与一级出水管之间串联有出水阀门26,出水阀门26用于控制一级出水管与对应的二级出水管21之间的导通或截止。
由上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管路系统应用于储能系统时,在每个冷却循环单元2的二级进水管25和一级进水管1之间均设有第一排液阀24和进水阀门27,当某个冷却模块4对应的电池簇出现故障时,先将对应的进水阀门27及出水阀门26关闭,使对应的冷却循环单元2不再有冷却液流入,再将对应的第一排液阀24打开,即可将对应的二级进水管25及冷却模块4内的冷却液排空,由于排液过程中对应的出水阀门26也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可避免有冷却液从一级出水管倒灌回对应的二级出水管21及冷却模块4内,以保障对应的冷却循环单元2中二级进水管25及对应的冷却模块4内的冷却液能够完全排空,以便于对出现故障的电池簇进行维修。由于在电池簇的维修过程中,仅需排空待维修的故障电池簇所对应的二级进水管25及冷却模块4内的冷却液,而其余冷却循环单元2仍可正常进行冷却液的循环,这样不影响其余冷却循环单元2的正常使用,从而不会影响其余正常电池簇的使用,在维修完成后,仅需针对出现故障的电池簇所对应的冷却循环单元2及冷却模块4进行冷却液的加注,整个维修过程中,大大减少了加注和排空冷却液所需的时间,提高了维修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管路系统,维修效率更高且在维修时不影响正常电池簇使用。
可以理解的是,该液冷管路系统也可应用于数据中心的液冷系统,用于连接液冷系统的液冷源和液冷机柜,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说明及特殊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一级进水管1和一级出水管沿水平方向平行设置于冷却循环单元2的底部。一级进水管1的进水端可用于与液冷源连接,该液冷源被配置为提供低温液体(即低温冷却液),一级进水管1的封闭端设有第三排液阀3,当需要对整个液冷管路系统进行排空时,可将第三排液阀3打开,以将整个液冷管路系统内的液体(冷却液)排空。一级出水管的出水端可用于与液冷源连接,以供液冷管路系统内的冷却液流回液冷源。
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一冷却循环单元2分别包括二级进水管25、三级进水管28、进水阀门27、第一排液阀24、二级出水管21、三级出水管22、出水阀门26和第二排液阀23。其中,二级进水管25和二级出水管21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二级进水管25上间隔设有多个出水接口(未示出),每个出水接口分别对应连接一三级进水管28,每一三级进水管28的一端与对应的出水接口连接,另一端可用于与一冷却模块4的进水端连接,以为各个冷却模块4提供低温冷却液。二级出水管21上间隔设有多个进水接口(未示出),每个进水接口分别对应连接一三级出水管22,每一三级出水管22的一端与对应的进水接口连接,另一端可用于与一冷却模块4的出水端连接,以为各个冷却模块4提供冷却液的排出通道,从而高温冷却液可在依次经过三级出水管22、二级出水管21、一级出水管后流回所述液冷源。
二级进水管25的底部与一级进水管1连通,二级出水管21的底部与一级出水管连通。二级进水管25可以直接与一级进水管1连通,也可能通过设置弯管与一级进水管1连通,或者将二级进水管25的底部弯折后与一级进水管1连通,二级出水管21和一级出水管之间的连接与上述的连接方式相同。进水阀门27和第一排液阀24依次设于二级进水管25的底部,进水阀门27靠近一级进水管1一侧设置。出水阀门26和第二排液阀23依次设置于二级出水管21的底部,出水阀门26靠近一级出水管一侧设置,每一冷却循环单元2中的二级出水管21的底部端和对应的出水阀门26之间分别串联有第二排液阀23。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进水阀门27和出水阀门26均可采用球阀。当某个冷却模块4所对应的电池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先将进水阀门27和出水阀门26关闭,再分别打开第一排液阀24和第二排液阀23即可将该冷却循环单元2及对应的冷却模块4内的冷却液排空。此时,由于各冷却循环单元2为并接,因此,其余冷却循环单元2不受影响,仍可继续正常工作。可以理解的是,当冷却循环单元2设置了第二排液阀23时,在排液时,可以先将出水阀门26关闭,以防止一级出水管内的液体倒灌入二级出水管21,再接通第二排液阀23,将二级出水管21和三级出水管22内的水排空。
在图示实施例中,液冷管路系统还包括排液管303和转换帽304。
一级进水管1与每一个二级进水管25之间、每一个二级出水管21与一级出水管之间、以及一级进水管1封闭端所采用的排液阀的结构均相同。如图4所示,每个排液阀均包括阀本体34、按钮32、锌套33、压簧片31、压环35、第一密封圈36、阀芯39、弹性复位件301、压块302、第二密封圈37及第三密封圈38。
阀本体34的心部开设有内腔342,内腔342用于容纳排液阀的各个部件,以及用于形成液体的流通通道。阀本体34一端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341,外螺纹341用于与管路连接,为便于排液阀的连接,可以在相应的管路上设置三通件(未示出),阀本体34通过三通件与管路连通,比如可以在二级进水管25的底部端和进水阀门27之间设置一个三通件,三通件分别与二级进水管25、进水阀门27和第一排液阀24连通,在二级出水管21的底部端和出水阀门26之间设置一个三通件,三通件分别与二级出水管21、出水阀门26及第二排液阀23连通;或者,直接在管路上设置螺纹孔(未示出),阀本体34的外螺纹341与管路的内螺纹配合连通,比如可以在二级进水管25的底部端附近,沿二级进水管25的径向,在二级进水管25上设置螺纹孔,第一排液阀24通过该螺纹孔与二级进水管25连接,在二级出水管21的底部端附近,沿二级出水管21的径向,在二级出水管21上设置螺纹孔,第二排液阀23通过该螺纹孔与二级出水管21连接。在阀本体34外壁上沿周向设有第三密封圈槽343,第三密封圈38设于第三密封圈槽343内,第三密封圈槽343设于阀本体34外壁的外螺纹341的末端,用于对阀本体34与二级进水管25或阀本体34与二级出水管21之间配合处进行密封。
锌套33、压簧片31、压环35、第一密封圈36、阀芯39和压块302依次设于阀本体34的内腔342中,压块302封堵于阀本体34的内腔342端部,位于阀本体34设有外螺纹341的一端。
按钮32包括抵接部322和按压部321,抵接部322设于阀本体34的内腔342端部的锌套33中,按压部321设于内腔342外。压簧片31包括沿周向分布的多个弹片311(未示出)。推动按压部321,使按钮32向靠近压块302的方向移动,抵接部322能够弹片311向周向打开,从而能够供排液管303穿入排液阀内,排液管303穿入后,向反方向拉动按压部321,抵接部322后退,压簧片31的弹片311向心部靠拢,将排液管303卡紧,从而实现排液管303的自动锁紧。当需要拆除排液管303时,可再次推动按压部321,待弹片311张开后,即可将排液管303抽出。
阀芯39包括阀芯本体391和阀杆392,阀芯本体391朝向按钮32一侧设置,阀杆392的端部穿过压块302外露于内腔342外部。阀本体34装设有压块302一侧的侧壁上设有多个进液孔344,进液孔344与阀本体34的内腔342连通。当排液管303插入排液阀内并推动阀芯39向远离按钮32一侧移动时,阀杆392的端部向外伸出,阀芯本体391能够与阀本体34的内腔342连通,从而使排液阀处于开启状态。排液管303抽出后,阀芯39受弹性复位件301回复力的作用,向靠近按钮32的一侧移动,当阀杆392与压块302抵接后,阀芯39完全复位,排液阀处于关闭状态。本实施例中的阀芯本体391和阀杆392的连接处沿周向设有安装槽393,弹性复位件301的一端设于安装槽393内,另一端与压块302和/或阀本体34端部的内壁抵接,弹性复位件301能够为阀芯39提供回退动力,防止阀芯39回退失效。可以理解的是,弹性复位件301可以采用弹簧。
第一密封圈36的内径由靠近阀芯39一侧向远离阀芯39一侧逐渐增大。第一密封圈36靠近压环35一侧设有装配槽361,第一密封圈36和压环35通过装配槽361进行配合,使排液阀在组装时更加方便、可靠。第一密封圈36靠近阀芯39一侧的壁面上开设有环形凹槽362,当排液管303插入排液阀内时,第一密封圈36的内壁发生形变,易于使排液管303通过,当排液管303插入到位后,第一密封圈36能够复位并保证排液阀的密封效果。在第一密封圈36上开设环形凹槽362可以便于第一密封圈36变形。
第二密封圈37设于阀芯本体391和阀本体34的内腔342壁面之间,用于对阀芯39和阀本体34之间进行密封。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排液管303可以采用PE管,排液管303用于由按钮32一侧插入阀本体34的内腔342中,通过对阀芯39施加推力使阀芯39呈导通状态。排液管303无特殊要求,只要外径与阀本体34内腔342适配,并能对阀芯39施加推力即可。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转换帽304包括依次连接设置封堵部3041、法兰部3042和导通部3043。所述法兰部3042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封堵部3041和导通部3043的外径,封堵部3041和导通部3043的外径均与按钮32的内径相适配。本实施例中的封堵部3041为实心圆柱状,在排液阀处于密封状态时,将转换帽304的封堵端由按钮32一侧插入阀本体34的内腔342,使法兰部3042与按钮32的按压部321抵接,并使第一密封圈36套设于封堵部3041上,使阀本体34的内腔342端口封闭,以防止排液阀的内腔342沾染外界的灰尘等杂物,以避免排液阀因引入外界杂物造成内部损坏,以提高排液阀的可靠性。导通部3043上设有导液腔3044,或者导通部3043与阀本体34的内腔342存在一定空间,该空间可作为导液腔3044。在排液阀需要排液时,将转换帽304的导通部3043一端由所述按钮32一侧插入所述阀本体34的内腔342中,导通部3043对阀芯39施加推力使阀芯39呈导通状态,使液体能够由管路经过排液阀由导通部3043处的导液腔3044排出。本实施例中的转换帽304既可以在排液阀处于密封状态时对排液阀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又能够在排液阀需要排液时使阀芯39处于导通状态,便于排液阀排液。排液速度快慢可通过调节导液腔3044的大小来控制。同时,在不需要进行排液时,转换帽304始终插设在排液阀上,能够方便在需要排液时快速打开阀芯39,避免因紧急状况时找不到排液管而影响维修的正常进行。转换帽304的封堵端与排液阀之间的锁紧方式与排液管303与排液阀之间的锁紧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当转换帽304的导通部3043一端无法通过压簧片31与排液阀进行锁紧时,则可采用手动排液的方式通过持续按压导通部3043使管路内的液体排出。
本实施例的排液阀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排液管303未插入排液阀中,或转换帽304的封堵部3041插入排液阀中时,阀芯39受弹性复位件301弹力作用处于复位状态,阀杆392与压块302抵接,排液阀处于关闭状态。
当排液管303插入排液阀或转换帽304的导通部3043插入排液阀后,排液管303或导通部3043推动阀芯39,使阀杆392伸出,液体由阀本体34的进液孔344进入内腔342,此时阀芯39与阀本体34导通,因此,液体可由阀芯39进入排液管303内,从而将液体排出。
为避免在排空液体时造成环境污染,还可以在排液管303或转换帽304导通部3043的出水端连通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或将排液管303的出水端引至出水管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管路系统,其结构简单,也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改造过程也非常方便,仅需增设一些接头件、阀体件等部件即可完成。本实施例的排液阀能够自动锁止,当未接入排液管时,阀体处于关闭状态,管路中的液体不会渗漏,而将排液管插入排液阀中后,则阀体自动打开,能够快速将管路中的液体排空,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快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之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液冷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级进水管,可用于与液冷源连接,所述液冷源可给所述一级进水管提供低温冷却液;
一级出水管,可用于与所述液冷源连接,高温冷却液可从所述一级出水管流回所述液冷源;以及
至少两个冷却循环单元,每一所述冷却循环单元分别包括二级进水管及二级出水管;所述二级进水管连接在所述一级进水管上,所述二级进水管上设有至少一个出水接口,所述出水接口可用于与一电池簇的冷却模块连接,所述低温冷却液在依次经过所述一级进水管、所述二级进水管后流入对应的所述冷却模块内;所述二级出水管连接在所述一级出水管上,所述二级出水管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水接口,所述进水接口可用于与所述冷却模块连接,所述冷却模块内的所述低温冷却液在吸收热量后转变为所述高温冷却液,并在依次经过所述二级出水管、所述一级出水管后流回所述液冷源;
所述一级进水管与每一所述二级进水管之间沿液体流动方向依次串联有进水阀门及第一排液阀,所述进水阀门用于控制所述一级进水管与对应的所述二级进水管之间的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一排液阀用于排空对应的所述冷却循环单元及所述冷却模块内的冷却液;
每一所述二级出水管与所述一级出水管之间串联有出水阀门,所述出水阀门用于控制所述一级出水管与对应的所述二级出水管之间的导通或截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冷却循环单元还分别包括三级进水管和三级出水管;每个所述出水接口分别对应连接一所述三级进水管,每一所述三级进水管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出水接口连接,每一所述三级进水管的另一端可用于与一所述冷却模块的进水端连接;每个所述进水接口分别对应连接一所述三级出水管,每一所述三级出水管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进水接口连接,每一所述三级出水管的另一端可用于与一所述冷却模块的出水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进水管和所述一级出水管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二级进水管和所述二级出水管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所述一级进水管与所述二级进水管的底部端连通,所述一级出水管与所述二级出水管的底部端连通;每一所述冷却循环单元中的所述二级出水管的底部端和对应的所述出水阀门之间分别串联有第二排液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液阀和所述第二排液阀分别包括阀本体、按钮、压簧片、阀芯、弹性复位件和压块;所述阀本体开设有内腔,所述按钮、所述压簧片、所述阀芯和所述压块依次设于所述阀本体的内腔中;所述按钮包括抵接部和按压部,所述抵接部设于所述内腔中,所述按压部设于所述内腔外;所述压簧片包括沿周向分布的多个弹片,所述抵接部用于使所述弹片向周向打开;所述压块封堵于所述阀本体的内腔端部;所述阀芯包括阀芯本体和阀杆,所述阀芯本体朝向所述按钮一侧设置,所述阀杆的端部穿过所述压块外露于所述内腔外部;所述弹性复位件用于使所述阀芯向靠近所述按钮一侧移动复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本体和所述阀杆的连接处沿周向设有安装槽,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设于所述安装槽内,另一端与所述压块和/或所述阀本体端部的内壁抵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液阀和所述第二排液阀还包括设于所述阀本体的内腔中的压环和第一密封圈,所述压环和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阀芯和所述压簧片之间的内腔中,所述第一密封圈靠近所述阀芯一侧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内径由靠近所述阀芯一侧向远离所述阀芯一侧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密封圈靠近所述压环一侧设有装配槽,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压环通过所述装配槽进行配合;所述第一密封圈靠近所述阀芯一侧的壁面上开设有环形凹槽。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本体装设有所述压块一侧的侧壁上设有多个进液孔,所述进液孔与所述阀本体的内腔连通。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换帽,所述转换帽包括封堵部和导通部;所述封堵部用于在所述第一排液阀或所述第二排液阀处于密封状态时将所述阀本体的内腔端口封闭;所述导通部用于在所述第一排液阀或所述第二排液阀需要排液时由所述按钮一侧插入所述阀本体的内腔中,通过对所述阀芯施加推力使所述阀芯呈导通状态,使液体能够由所述导通部一侧排出。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液管,所述排液管用于由所述按钮一侧插入所述阀本体的内腔中,通过对所述阀芯施加推力使所述阀芯呈导通状态。
CN202321707866.7U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液冷管路系统 Active CN2200658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07866.7U CN220065841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液冷管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07866.7U CN220065841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液冷管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65841U true CN220065841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56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07866.7U Active CN220065841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液冷管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658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042816A1 (en) Reactor and operating method for the reactor
KR20140009835A (ko) 원자로의 피동안전계통
CN110739090B (zh) 一种利用压力容器壁面冷却的热管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203376984U (zh) 用于冷却剂泵轴密封泄漏管线的隔离系统
CN109841288B (zh)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冷却反应堆余热排出系统
CN220065841U (zh) 一种液冷管路系统
CN210837199U (zh) 余热排出系统与核电系统
CN116780047A (zh) 一种液冷管路系统
CN203500770U (zh) 一种用于管道封堵的冰堵装置
CN219832795U (zh) 一种液冷储能集装箱
CN211503346U (zh) 动态冰浆系统的二元冰蓄冰槽
CN112700893A (zh) 余热排出系统与方法及核电系统
CN215336635U (zh) 一种利用燃料电池系统的热电联供系统
CN220601867U (zh) 液冷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04864765B (zh) 冷却塔真空上水系统
CN104112481B (zh) 减少事故源项释放装置
CN210692105U (zh) 一种反应堆堆芯和安全壳共享的应急余热排出系统
CN211650446U (zh) 一种超导注水双功能电暖气片
CN209515204U (zh) 一种核电站二次侧应急给水系统和核电站
CN217690506U (zh) 非能动反应堆堆芯冷却系统
CN216928052U (zh) 冷却系统
CN214009639U (zh) 冷冻装置
CN111462930A (zh) 一种用于水下快速隔离的装置
CN114038591B (zh) 一种用于核反应堆的一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214708470U (zh) 一种储能逆变器的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