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62008U - 吊顶式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吊顶式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62008U
CN220062008U CN202321337357.XU CN202321337357U CN220062008U CN 220062008 U CN220062008 U CN 220062008U CN 202321337357 U CN202321337357 U CN 202321337357U CN 220062008 U CN220062008 U CN 2200620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cavity
filter screen
plate
baff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3735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建中
石沃明
欧阳添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Chuangfu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Chuangfu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Chuangfu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Chuangfu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3735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620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620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620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吊顶式新风机,包括箱体;能量交换器,其四个顶端分别固定于箱体的第一挡板、前侧板、第二挡板及第三挡板,并共同将箱体分隔为第一腔、第二腔、第三腔及第四腔;两个风机组分别固定安装于并排的第一腔和第二腔内;第一进风管,固定于右侧板并与第四腔连通;第一出风管,固定于左侧板并与第一腔连通;第二进风管固定于左侧板并与第三腔连通;第二出风管,固定于右侧板并与第二腔连通;第一过滤网组安装于第三腔内;第二过滤网组安装于第四腔内;以形成双通道的对称结构。箱体盖板盖设于箱体侧壁,设第一检修口、第二检修口以及第三检修口。与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吊顶式新风机生产成本低、结构强度高、外观简洁美观。

Description

吊顶式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吊顶式新风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新风机越来越受家庭欢迎,特别是吊顶式新风机越来越多的成为新房装修标配,主要用于除霾净气。
现有技术的吊顶式新风机包括箱体,分别开设于箱体相对两侧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安装于箱体其中一外侧的电源盒、安装于箱体内用于提供吸风动力的蜗壳风机组件以及安装于箱体内的过滤网组。蜗壳风机组件的进风端与进风口连通形成进风风道,蜗壳风机组件的出风端与出风口连通形成出风风道,过滤网组位于进风口与风机组件的进风端之间,且进风风道与出风风道均为两组,实现室外进风至室内,室内回风至室外。
然而,现有技术的吊顶式新风机中,其内部结构零件部分采用发泡棉制成,比如风道、蜗壳等,因此生产中需要泡棉成型设备及模具,投入生产成本较高,且安装过程中因部分结构零件为发泡棉制成,不宜在安装过程中用力过大,结构可靠性较弱;而且双风道结构不具对称性,使得其结构复杂安装效率低;另外,箱体整体采用一体式检修面板盖设,但不同器件的检修周期并不相同,整体打开检修面板检修其中一个部件时,难免造成其它部件的误碰而损坏。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吊顶式新风机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结构稳定性高、安装便捷的吊顶式新风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吊顶式新风机,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包括底板、由所述底板的相对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前侧板和后侧板、由所述底板的另外相对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由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相向延伸并相互间隔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以及由所述后侧板向所述前侧板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前侧板间隔的第三挡板;所述前侧板、所述左侧板、所述后侧板以及所述右侧板依次首尾连接并与所述底板共同围成收容空间;
能量交换器,所述能量交换器呈矩形,其四个顶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挡板、所述前侧板、所述第二挡板以及所述第三挡板;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以及所述能量交换器共同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沿所述后侧板排布的第一腔和第二腔以及沿所述前侧板排布的第三腔以及第四腔;
风机组,所述风机组包括两个,定义为第一风机组和第二风机组,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内,每一所述风机组件皆包括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蜗壳、以及安装于所述蜗壳内用于提供吹风动力的风机组件,所述蜗壳包括进风端口和出风端口;
第一进风管,所述第一进风管固定于所述右侧板并与所述第四腔连通;
第一出风管,所述第一出风管固定于所述左侧板并与所述第一腔连通;
第二进风管,所述第二进风管固定于所述左侧板并与所述第三腔连通;
第二出风管,所述第二出风管固定于所述右侧板并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过滤网组,所述过滤网组包括两个,定义为第一过滤网组和第二过滤网组;所述第一过滤网组安装于所述第三腔内并形成可拆卸连接,由所述第二进风管进入至所述第三腔内的空气经所述第一过滤网后进入所述能量交换器;所述第二过滤网组安装于所述第四腔内并形成可拆卸连接,由所述第一进风管进入至所述第四腔内的空气经所述第二过滤网组后进入所述能量交换器;以及,
箱体盖板,所述箱体盖板包括箱体盖板本体、分别贯穿所述箱体盖板本体的第一检修口、第二检修口以及第三检修口;所述箱体盖板本体同时盖设固定于所述前侧板、所述后侧板、所述左侧板以及所述右侧板,并将所述收容空间封闭;所述第一检修口正对于两个所述风机组设置,其上盖设有第一检修板且形成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检修口正对于所述能量交换器设置,其上盖设有第二检修板且形成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三检修口包括两个且分别与两个所述过滤网组正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三检修口的上表面分别盖设有第三检修板并形成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电源盒,所述电源盒嵌设于所述箱体盖板,且所述电源盒的顶面不超出所述前侧板的顶面。
优选的,所述底板、所述前侧板、所述后侧板、所述左侧板以及所述右侧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箱体盖板靠近所述后侧板的一侧设有向所述前侧板方向弯折的扣臂,所述第一检修板靠近所述后侧板的一侧通过插入至所述扣臂形成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三挡板靠近所述前侧板的一侧设有卡槽,所述第三检修板靠近所述后侧板的一端设有卡舌,所述卡舌插入至所述卡槽内并通过设置于所述前侧板的卡扣将所述第三检修板固定并形成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网组包括沿自所述第二进风管向所述能量交换器的方向依次排布的初效滤网、高效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组包括沿自所述第一进风管向所述能量交换器的方向依次排布的初效滤网、高效滤网和活性炭滤网;所述初效滤网的网目小于与所述高效滤网的网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吊顶式新风机中,所述风机组包括两个,过滤网组包括两个,通过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以及能量交换器将收容空间分隔成靠近左侧壁的第一腔和第三腔、靠近右侧壁的第二腔和第四腔,将两个风机组件分别安装第一腔和第二腔,将两个过滤网组分别安装于第三腔和第四腔,并在右侧板设置第一进风管、第二出风管,在左侧板设置第一出风管、第二进风管,从而形成两条通风管径:第一进风管-第二过滤网组-能量交换器-第一风机组-第一出风管;第二进风管-第一过滤网组-能量交换器-第二风机组-第二出风管;且上述结构设置使得两条通风管径呈对称结构,即箱体形成的对称式设计,安装使用时只需将第一进风管处的第二过滤网组与第二进风管处的第一过滤网组对换安装即可,不限左右的相反安装,使得安装使用更便捷;上述箱体对称结构的设计中极大程度的减少了整机使用发泡棉材料的部件,减少了模具的使用,有效使得生产成本降低,且发泡棉材料的减少使用有效的提高了整机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或其他方面的内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吊顶式新风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吊顶式新风机的立体结构部分结构示意图,包括透视了所述第一检修板可拆卸装配的结构;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吊顶式新风机的另一立体结构部分结构示意图,包括透视了所述第三检修板可拆卸装配的结构;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吊顶式新风机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吊顶式新风机的部分结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此记载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为本发明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发明实施方式及本发明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请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吊顶式新风机100,包括:所述箱体1、能量交换器2、风机组3、第一进风管4、第一出风管5、第二进风管6、第二出风管7、过滤网组8、箱体盖板9。
所述箱体1包括底板11、由所述底板11的相对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前侧板12和后侧板13、由所述底板11的另外相对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左侧板14和右侧板15、分别由所述左侧板14和所述右侧板15相向延伸并相互间隔的第一挡板16和第二挡板17、以及由所述后侧板13向所述前侧板12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前侧板12间隔的第三挡板18。所述前侧板12、所述左侧板14、所述后侧板13以及所述右侧板15依次首尾连接并与所述底板11共同围成收容空间。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11、所述前侧板12、所述后侧板13、所述左侧板14以及所述右侧板15为金属一体成型结构,可减少泡棉成型模具的数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有效的增强了结构稳定性。
所述能量交换器2呈矩形,用于将外界空气进入室内前将其温度调节成与室内温度接近后再进入室内,同时用于将内室的空气排出室外时将多余的能量进行回收后再排出室外。所述能量交换器2为现在技术的吊顶式新风机中使用的能量交换器,在此不作具体说明。
所述能量交换器2的四个顶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挡板16、所述前侧板12、所述第二挡板17以及所述第三挡板18。所述第一挡板16、所述第二挡板17、所述第三挡板18以及所述能量交换器2共同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沿所述后侧板13排布的第一腔101和第二腔102以及沿所述前侧板12排布的第三腔103以及第四腔104。至此,所述箱体1形成了对称结构设计,使得后续安装使用更便捷。
所述风机组3包括两个,定义为第一风机组31和第二风机组32,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腔101和所述第二腔102内,每一所述风机组3的结构相同。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风机组31进行说明,其包括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蜗壳311、以及安装于所述蜗壳311内用于提供吹风动力的风机组312,所述蜗壳311包括进风端口和出风端口。
本实施方式中,蜗壳311的其中三侧均与箱体1形成固定,比如,第一风机组31的蜗壳分别与底板11、后侧板13以及左侧板14形成固定,第二风机组32的蜗壳分别与底板11、后侧板13以及右侧板15形成固定,使得整体结构的强度更高,稳定性更好。
第一进风管4固定于所述右侧板15并与所述第四腔104连通。
第一出风管5固定于所述左侧板14并与所述第一腔101连通。
第二进风管6固定于所述左侧板14并与所述第三腔103连通。
第二出风管7固定于所述右侧板15并与所述第二腔102连通。
更优的,所述底板11、所述前侧板12、所述后侧板13、所述左侧板14、所述右侧板15、第一进风管4、第一出风管5、第二进风管6以及第二出风管7为一体成型结构。
过滤网组8包括两个,定义为第一过滤网组81和第二过滤网组82。
所述第一过滤网组81安装于所述第三腔103内并形成可拆卸连接,从而将第三腔103分隔成与第二进风管6连通的第一部分和与能量交换器2连通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则通过第一过滤网组81形成空气连通。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挡板17与前侧板12相互靠近的侧面均设有对称的滑槽结构,第一过滤网组81通过插入至滑槽的方式安装,形成可拆卸连接,有效提高了安装维护时的更换效率。
由所述第二进风管6进入至所述第三腔103内的空气经所述第一过滤网81后进入所述能量交换器2,再经第二出风管7流出,从而形成第一通风管径。
所述第二过滤网组82安装于所述第四腔104内并形成可拆卸连接,从而将第四腔104分隔成与第一进风管4连通的第三部分和与能量交换器2连通的第四部分,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则通过第二过滤网组82形成空气连通。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挡板18与前侧板12相互靠近的侧面均设有对称的滑槽结构,第一过滤网组82通过插入至滑槽的方式安装,形成可拆卸连接,有效提高了安装维护时的更换效率。
由所述第一进风管4进入至所述第四腔104内的空气经所述第二过滤网组82后进入所述能量交换器2,再经第一出风管5流出,从而形成第二通风管径。
具体的,所述第一过滤网组81包括沿自所述第二进风管6向所述能量交换器2的方向依次排布的初效滤网811、高效滤网812。所述初效滤网的网目小于与所述高效滤网的网目。当然不限于两层,还可以为更少或更多,这都是可行的。
所述第二过滤网组82包括沿自所述第一进风管4向所述能量交换器2的方向依次排布的初效滤网821、高效滤网822和活性炭滤网823。所述初效滤网的网目小于与所述高效滤网的网目。当然不限于三层,还可以为更少或更多,这都是可行的。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初效滤网的网目小于与所述高效滤网的网目,则网孔较大,过滤颗粒大一些的霾实现初滤,而高效滤网的网孔相对更小,则过滤颗粒小一些的霾,从而通过多级过滤实现更好的过滤净化效果。
至此,两个风机组3、两个过滤网组8、通过在第一挡板16、第二挡板17、第三挡板18以及能量交换器2将收容空间分隔成靠近左侧壁14的第一腔101和第三腔103、靠近右侧壁15的第二腔102和第四腔104,将两个风机组3分别安装第一腔101和第二腔102,将两个过滤网组分别安装于第三腔103和第四腔104,并在右侧板105设置第一进风管4、第二出风管7,在左侧板14设置第一出风管5、第二进风管6,从而形成两条通风管径:第一进风管-第二过滤网组-能量交换器-第一风机组-第一出风管;第二进风管-第一过滤网组-能量交换器-第二风机组-第二出风管;且上述结构设置使得两条通风管径呈对称结构,即箱体形成的对称式设计,安装使用时只需将第一进风管4处的第二过滤网组82与第二进风管6处的第一过滤网组81对换安装即可,不限左右的相反安装,即可不分正反向,使得安装使用更便捷;上述箱体1呈对称结构的设计中极大程度的减少了整机使用发泡棉材料的部件,减少了模具的使用,有效使得生产成本降低,且发泡棉材料的减少使用有效的提高了整机的结构稳定性。
所述箱体盖板9包括箱体盖板本体90、分别贯穿所述箱体盖板本体90的第一检修口91、第二检修口92以及第三检修口93。所述箱体盖板本体90同时盖设固定于所述前侧板12、所述后侧板13、所述左侧板14以及所述右侧板15,并将所述收容空间封闭。
所述第一检修口91正对于两个所述风机组3设置,其上表面盖设有第一检修板911且形成可拆卸连接。具体的,所述箱体盖板9靠近所述后侧板13的一侧设有向所述前侧板12方向弯折的扣臂94,所述第一检修板911靠近所述后侧板13的一侧通过插入至所述扣臂94形成可拆卸连接。扣臂94的结构在较多的现在技术中使用,将该结构运用在本实用新型中,使得安装拆卸简单快捷,无需要额外工具。
所述第二检修口92正对于所述能量交换器2设置,其上表面盖设有第二检修板921且形成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三检修口93包括两个且分别与两个所述过滤网组3正对设置,两个第三检修口93上表面分别盖设有第三检修板931,且第三检修板931与箱体盖板本体90也形成可拆卸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二挡板17和所述第三挡板18靠近所述前侧板12的一侧设有卡槽,所述第三检修板931靠近所述后侧板13的一端设有卡舌,所述卡舌插入至所述卡槽内形成限位,并通过设置于所述前侧板12的卡扣121将所述第三检修板931固定并形成可拆卸连接。当然,卡舌与卡槽的限位结构为常用的机构结构,在此不具体说明,结合卡扣121形成可拆卸连接的结构设计转用在此处,维护时无需工具拆卸,提高维护便捷性。
通过上述第一检修口91、第二检修口92以及第三检修口93的设计,在维护时,只需要针对具体需要维护的位置进行打开对应的检修口,避免了维护时误碰其它部件而造成损坏的风险,提高了可靠性,且维护拆卸时无需要额外工具,维护更便捷。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吊顶式新风机100还包括电源盒20,所述电源盒20嵌设于所述箱体盖板9,且所述电源盒20的顶面不超出所述前侧板12的顶面。从而使得产品外观平整、简洁。
本实用新型的吊顶式新风机100工作时,如图5所示,其中,图5中的箭头与虚线示意为进风出风的方向走向。室外污浊空气从第一进风管4进入箱体1的第四腔104内,经过第二过滤网组82的初效滤网821、高效滤网822、活性炭滤网823过滤污浊空气得到新鲜空气,再经能量交换器2将新鲜空气的温度加热处理至与室内温度接近后经第一风机组31吸入后,从第一出风管5把新鲜空气送入室内,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室内的污浊空气从第二进风管6进入箱体1的第三腔104内,经过第一过滤网组81的初效滤网811、高效滤网812过滤污浊空气得到新鲜空气,再经能量交换器2将空气的温度的能量回收处理后经第二风机组32吸入后,从第二出风管7把空气排出室外,加强净化空气的循环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吊顶式新风机中,所述风机组包括两个,过滤网组包括两个,通过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以及能量交换器将收容空间分隔成靠近左侧壁的第一腔和第三腔、靠近右侧壁的第二腔和第四腔,将两个风机组件分别安装第一腔和第二腔,将两个过滤网组分别安装于第三腔和第四腔,并在右侧板设置第一进风管、第二出风管,在左侧板设置第一出风管、第二进风管,从而形成两条通风管径:第一进风管-第二过滤网组-能量交换器-第一风机组-第一出风管;第二进风管-第一过滤网组-能量交换器-第二风机组-第二出风管;且上述结构设置使得两条通风管径呈对称结构,即箱体形成的对称式设计,安装使用时只需将第一进风管处的第二过滤网组与第二进风管处的第一过滤网组对换安装即可,不限左右的相反安装,使得安装使用更便捷;上述箱体对称结构的设计中极大程度的减少了整机使用发泡棉材料的部件,减少了模具的使用,有效使得生产成本降低,且发泡棉材料的减少使用有效的提高了整机的结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吊顶式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包括底板、由所述底板的相对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前侧板和后侧板、由所述底板的另外相对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由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相向延伸并相互间隔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以及由所述后侧板向所述前侧板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前侧板间隔的第三挡板;所述前侧板、所述左侧板、所述后侧板以及所述右侧板依次首尾连接并与所述底板共同围成收容空间;
能量交换器,所述能量交换器呈矩形,其四个顶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挡板、所述前侧板、所述第二挡板以及所述第三挡板;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以及所述能量交换器共同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沿所述后侧板排布的第一腔和第二腔以及沿所述前侧板排布的第三腔以及第四腔;
风机组,所述风机组包括两个,定义为第一风机组和第二风机组,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内,每一所述风机组件皆包括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蜗壳、以及安装于所述蜗壳内用于提供吹风动力的风机组件,所述蜗壳包括进风端口和出风端口;
第一进风管,所述第一进风管固定于所述右侧板并与所述第四腔连通;
第一出风管,所述第一出风管固定于所述左侧板并与所述第一腔连通;
第二进风管,所述第二进风管固定于所述左侧板并与所述第三腔连通;
第二出风管,所述第二出风管固定于所述右侧板并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过滤网组,所述过滤网组包括两个,定义为第一过滤网组和第二过滤网组;所述第一过滤网组安装于所述第三腔内并形成可拆卸连接,由所述第二进风管进入至所述第三腔内的空气经所述第一过滤网后进入所述能量交换器;所述第二过滤网组安装于所述第四腔内并形成可拆卸连接,由所述第一进风管进入至所述第四腔内的空气经所述第二过滤网组后进入所述能量交换器;以及,
箱体盖板,所述箱体盖板包括箱体盖板本体、分别贯穿所述箱体盖板本体的第一检修口、第二检修口以及第三检修口;所述箱体盖板本体同时盖设固定于所述前侧板、所述后侧板、所述左侧板以及所述右侧板,并将所述收容空间封闭;所述第一检修口正对于两个所述风机组设置,其上盖设有第一检修板且形成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检修口正对于所述能量交换器设置,其上盖设有第二检修板且形成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三检修口包括两个且分别与两个所述过滤网组正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三检修口的上表面分别盖设有第三检修板并形成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新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盒,所述电源盒嵌设于所述箱体盖板,且所述电源盒的顶面不超出所述前侧板的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所述前侧板、所述后侧板、所述左侧板以及所述右侧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盖板靠近所述后侧板的一侧设有向所述前侧板方向弯折的扣臂,所述第一检修板靠近所述后侧板的一侧通过插入至所述扣臂形成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三挡板靠近所述前侧板的一侧设有卡槽,所述第三检修板靠近所述后侧板的一端设有卡舌,所述卡舌插入至所述卡槽内并通过设置于所述前侧板的卡扣将所述第三检修板固定并形成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网组包括沿自所述第二进风管向所述能量交换器的方向依次排布的初效滤网、高效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组包括沿自所述第一进风管向所述能量交换器的方向依次排布的初效滤网、高效滤网和活性炭滤网;所述初效滤网的网目小于与所述高效滤网的网目。
CN202321337357.XU 2023-05-29 2023-05-29 吊顶式新风机 Active CN2200620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37357.XU CN220062008U (zh) 2023-05-29 2023-05-29 吊顶式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37357.XU CN220062008U (zh) 2023-05-29 2023-05-29 吊顶式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62008U true CN220062008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64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37357.XU Active CN220062008U (zh) 2023-05-29 2023-05-29 吊顶式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620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89058A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补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108662661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8489055A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补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207081116U (zh) 室外一体式空调器
CN109084368B (zh) 空调器
CN108489056A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补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210267509U (zh) 空调室内机
KR20080051974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20062008U (zh) 吊顶式新风机
CN208205324U (zh) 新风机的双向流构建用机箱
CN101078556B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底盘
CN21274671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511492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019969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CN108870688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9735514U (zh) 一种吊顶式新风机
CN208296227U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补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206160321U (zh) 一种多级净化中央空调机组
CN208419132U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补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106839364B (zh) 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
CN111678202A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511491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181116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1674460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85422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