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62002U - 加湿器 - Google Patents
加湿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62002U CN220062002U CN202321150629.5U CN202321150629U CN220062002U CN 220062002 U CN220062002 U CN 220062002U CN 202321150629 U CN202321150629 U CN 202321150629U CN 220062002 U CN220062002 U CN 2200620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st
- outlet
- fog
- bottom wall
- mist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8236 heat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06010053615 Thermal burn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603 redu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加湿器,包括底座、加热件以及中空的导雾管;底座上设置有水槽,加热件用于对水槽中的水加热以形成雾;导雾管的底端与水槽连通,导雾管的顶端形成为出雾端;出雾端设置有上出雾件,上出雾件具有上出雾口,上出雾口与导雾管的内腔连通,且上出雾口的口径大于出雾端的孔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加湿器排出的雾气温度过高而导致烫伤等情况出现,提高了使用安全性,用户使用体验较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湿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加湿器已逐渐得到广泛使用。
加湿器通常包括壳体,壳体的顶部具有出雾口,壳体内设置有发热盘和水槽,通过发热盘将水槽中的水加热,加热产生的雾气经出雾口排出至空气中,从而形成加湿效果。
然而,相关技术中,加湿器排出的雾气温度较高,容易导致烫伤等情况出现。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器,包括底座、加热件以及中空的导雾管;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水槽,所述加热件用于对所述水槽中的水加热以形成雾;所述导雾管的底端与所述水槽连通,所述导雾管的顶端形成为出雾端;
所述出雾端设置有上出雾件,所述上出雾件具有上出雾口,所述上出雾口与所述导雾管的内腔连通,且所述上出雾口的口径大于所述出雾端的孔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通过在导雾管的出雾端设置上出雾件,上出雾件具有与导雾管的内腔连通的上出雾口,使上出雾件的上出雾口的口径大于导雾管的出雾端的孔径,这样水槽中的水加热后产生的雾会经导雾管的出雾端进入至上出雾件,进而经上出雾口流出以对空气进行加湿,由于上出雾件的上出雾口的口径大于导雾管的出雾端的孔径,雾气经上出雾件时,雾气的气流方向被改变,即雾气会向外周扩散后再流出,从而实现了对雾气的降温处理,使得加湿器排出的雾气温度较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排出的雾气温度过高而导致烫伤等情况出现,提高了使用安全性,用户使用体验较好。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出雾件包括底壁以及由所述底壁的周向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和所述底壁共同围成空腔;
所述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出雾端连通的通孔,所述侧壁的背离所述底壁的一端限定出所述上出雾口,所述上出雾口的口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径。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湿器还包括出雾外壳,所述出雾外壳与所述上出雾件之间限定出与所述出雾端连通的导雾腔,所述出雾外壳上设置有排雾孔,所述排雾孔与所述导雾腔连通,以使进入至所述导雾腔内的雾经所述排雾孔排出。
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出雾外壳设置在所述上出雾件上,所述排雾孔位于所述上出雾件的上方,至少部分所述排雾孔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出雾端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雾外壳具有位于所述出雾端上方的出雾挡壁,所述排雾孔设置在所述出雾挡壁周向上的外侧,且至少部分所述出雾挡壁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出雾端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重叠,以使沿第一方向在所述导雾管中流动的雾进入至所述上出雾件中后,在所述出雾挡壁的导向作用下沿第二方向流动至所述排雾孔的下方,再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以从所述排雾孔排出;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同;
和/或,所述出雾外壳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出雾外壳罩设在所述导雾管和所述上出雾件的外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雾腔内形成有至少可供冷凝水回流的回流路径,所述回流路径分别与所述排雾孔和所述导雾管的内腔连通,以使所述冷凝水回流至所述导雾管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出雾件包括底壁以及由所述底壁的周向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出雾外壳、所述侧壁和所述底壁共同限定出所述导雾腔;所述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出雾端连通的通孔,所述侧壁的背离所述底壁的一端限定出所述上出雾口;
在沿所述底壁的边缘至所述通孔的方向上,所述底壁向下倾斜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出雾件包括底壁以及由所述底壁的周向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和所述底壁共同围成空腔;所述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出雾端连通的通孔,所述侧壁的背离所述底壁的一端限定出所述上出雾口;
所述加湿器还包括出雾外壳,所述出雾外壳上设置有与所述上出雾口连通的排雾孔,所述排雾孔位于所述上出雾件的上方,所述排雾孔在水平方向上的至少部分投影与所述通孔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合。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雾管的出雾端开口的中轴线与所述导雾管的底端开口的中轴线不重合。
一些实施例中,在沿所述导雾管的底端至所述导雾管的出雾端的方向上,所述导雾管的内腔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出雾件与所述导雾管的配合处密封设置;
和/或,所述上出雾件和所述出雾外壳的配合处密封设置。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加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部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加湿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加湿器的局部分解图。
其中,1、底座;2、加热件;3、导雾管;31、出雾端;4、水槽;5、下出雾壳;51、下出雾口;6、上出雾件;61、底壁;62、侧壁;63、上出雾口;7、导雾腔;8、出雾外壳;81、排雾孔;82、出雾挡壁;9、出雾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考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器,加湿器包括底座1、加热件2以及中空的导雾管3。其中,导雾管3的两端分别具有开口。
具体的,底座1上设置有水槽4,加热件2用于对水槽4中的水加热以形成雾。导雾管3的底端开口与水槽4连通,导雾管3的顶端开口形成为出雾端31。出雾端31设置有上出雾件6,上出雾件6具有上出雾口63,上出雾口63与导雾管3的内腔连通,且上出雾口63的口径大于出雾端31的孔径。
具体实现时,水槽4中的水加热产生的雾进入导雾管3,经导雾管3的出雾端31排出并进入至上出雾件6,然后经上出雾口63排出,最终实现对空气的加湿。
由于上出雾件6的上出雾口63的口径大于导雾管3的出雾端31的孔径,雾气经上出雾件6时,雾气的气流方向被改变,即雾气会向外周扩散后再流出,从而实现了对雾气的降温处理,使得加湿器排出的雾气温度较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排出的雾气温度过高而导致烫伤等情况出现,提高了使用安全性,用户使用体验较好。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上出雾件6比如可以采用卡接等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连接在导雾管3的出雾端31,拆装方便,便于更换和维修。当然,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上出雾件6比如也可以与导雾管3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雾管3的底端开口比如可以直接罩设在水槽4的顶部敞口处。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4所示,水槽4的敞口处罩设有下出雾壳5,导雾管3罩设在下出雾壳5上,下出雾壳5上开设有与导雾管3的内腔和水槽4均连通的下出雾口51。其中,下出雾壳5与水槽4的底壁之间具有间距,以在下出雾壳5与水槽4之间限定出出雾腔9。
这样使得出雾腔9能够对水加热时等产生的噪音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吸收和消减,降低了加湿器使用过程中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体验。而且,由于下出雾壳5与水槽4的底壁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出雾腔9中生成的雾直接被下出雾壳5遮挡而影响最终出雾量的情况出现,在实现降噪的同时保证了出雾量。
具体实现时,加热件2比如设置在水槽4的底壁上,加热件2的上表面形成为水槽4的部分内底壁。这样设置使得水槽4中的水可以与加热件2直接接触,即加热件2可以对水槽4中的水直接进行加热,热传递较快,从而提高了加热件2对水槽4中的水的加热效率,进而提高了加湿器的雾化效率,使用体验较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件2比如可以是发热盘,发热盘的至少部分上表面朝向下出雾壳5的方向凸出形成弧形面,下出雾壳5与发热盘的形状相适配。这样设置增大了发热盘与水槽4中的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发热盘对水槽4中的水的加热效率,进而提高了加湿器的雾化效率和出雾量。通过使下出雾壳5与发热盘仿形设计,在不改变整体结构的情况下,保证了上述出雾腔9的内腔大小,进一步提高了出雾腔9对噪音的吸收和消减效果,进而提高了降噪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通过在导雾管3的出雾端31设置上出雾件6,上出雾件6具有与导雾管3的内腔连通的上出雾口63,使上出雾件6的上出雾口63的口径大于导雾管3的出雾端31的孔径,这样水槽4中的水加热后产生的雾会经导雾管3的出雾端31进入上出雾件6,进而经上出雾口63排出以对空气进行加湿,由于上出雾件6的上出雾口63的口径大于导雾管3的出雾端31的孔径,雾气经上出雾件6时,雾气的气流方向被改变,即雾气会向外周扩散后再流出,从而实现了对雾气的降温处理,使得加湿器排出的雾气温度较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排出的雾气的温度过高而导致烫伤等情况出现,提高了使用安全性,用户使用体验较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5所示,上出雾件6包括底壁61以及由底壁61的周向向上延伸的侧壁62,侧壁62和底壁61共同围成空腔;底壁61上开设有与出雾端31连通的通孔,侧壁62的背离底壁61的一端限定出上出雾口63,上出雾口63的口径大于通孔的孔径。
也就是说,使上出雾件6具有供雾流动的空腔,使用时,导雾管3中的雾从通孔进入至上出雾件6的空腔中,由于上出雾口63的口径大于通孔的孔径,上出雾件6对进入其内的雾气的方向进行改变,使雾气向外周扩散开,进而从上出雾口63中排出,即这样设置使得上出雾件6对雾进行了扩散处理,从而实现了对雾气的降温效果,降低了排出到加湿器外部的雾的温度;而且由于从导雾管3内排出的雾气并非直接排出至加湿器外部,而是先经过上出雾件6后再排出,即上出雾件6形成的空腔对雾气有一定程度上的缓冲降温效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排出的雾的温度过高而导致烫伤等情况出现,提高了使用安全性,用户使用体验较好。
同时,这样设置使得导雾管3的内腔和上出雾件6的上述空腔还可以对水加热时产生的噪音具有一定的包覆和消减作用,从而降低了加湿器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底壁61上的通孔的边缘具有沿通孔的周向向下延伸的连接臂,连接臂上设置有环形连接槽,导雾管3的出雾端31伸入套设在环形连接槽中,上出雾件6和导雾管3通过环形连接槽与出雾端31的套设配合密封连接在一起。
具体实现时,底壁61和侧壁62可以一体成型,结构强度较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器还包括出雾外壳8,且出雾外壳8与上出雾件6之间限定出与出雾端31连通的导雾腔7,出雾外壳8上设置有排雾孔81,排雾孔81与导雾腔7连通,以使进入至导雾腔7内的雾经排雾孔81排出。
也就是说,水槽4中的水被加热后产生的雾气进入至导雾管3中,进入至导雾管3内的雾气依次经出雾端31、导雾腔7、排雾孔81排出,从而实现加湿效果。
由于上出雾口63的口径大于出雾端31的孔径,雾气从出雾端31进入导雾腔7后,雾向外周扩散,然后再从排雾孔81中排出,从而使得导雾腔7对雾气实现了扩散降温处理,降低了从排雾孔81中排出的雾的温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排出的雾的温度过高而导致烫伤的情况出现,提高了使用安全性,用户使用体验较好。
同时,该导雾腔7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水沸腾翻滚等产生的噪音等产生包覆和消减作用,即,导雾腔7对水沸腾翻滚等产生的噪音具有一定的吸音降噪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加湿器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参考图5所示,排雾孔81比如可以由多个小孔组成,多个小孔沿出雾外壳8的周向间隔设置在出雾外壳8的顶部,多个小孔共同限定出一个环形排雾孔,这样加湿器中的雾排雾孔81排出至外部的雾,排雾孔81使雾可以四散分布,进而形成较大面积的加湿,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2和图4所示,至少部分出雾外壳8设置在上出雾件6上,排雾孔81位于上出雾件6的上方,至少部分排雾孔81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与出雾端31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
也就是说,至少部分排雾孔81与出雾端31不正对,这样由出雾端31进入至导雾腔7中的雾气不会直接从排雾孔81排出,而是沿着导雾腔7流动后再从排雾孔81中排出,增大了雾在导雾腔7中的流动路径,从而增大了雾气携带的热量的衰减损耗,进而降低了从排雾孔81中排出的雾的温度,避免了烫伤的情况出现,提高了加湿器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2和图4所示,出雾外壳8具有位于出雾端31上方的出雾挡壁82,排雾孔81设置在出雾挡壁82周向上的外侧,且至少部分出雾挡壁82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与出雾端31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重叠,以使沿第一方向在导雾管3中流动的雾进入至上出雾件6中后,在出雾挡壁82的导向作用下沿第二方向流动至排雾孔81的下方,再沿第一方向流动以从排雾孔81排出。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同。示例性的,参照图2所示,图2中实线箭头所指的方向为上述第一方向,第一方向比如可以是竖直方向或者大致呈竖直的方向,图2中虚线箭头所指的方向为上述第二方向,第二方向比如可以是水平方向或者大致呈水平的方向。
也就是说,出雾挡壁82位于出雾端31的上方,并且出雾挡壁82的至少部分与出雾端31正对,这样沿第一方向在导雾管3中流动的雾进入到导雾腔7后至少有一部分不会直接从排雾孔81排出,而是在出雾挡壁82的导向作用下,改变了流动方向并沿着第二方向流动至排雾孔81的下方,然后再沿着第一方向继续流动并经排雾孔81排出至外部,这样进一步增大了雾在导雾腔7中的流动路径,从而增大了雾气携带的热量的衰减损耗,进而降低了从排雾孔81中排出的雾的温度,避免了烫伤的情况出现,提高了加湿器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排雾孔81比如可以由多个小孔组成,多个小孔沿出雾挡壁82的周向间隔设置在出雾挡壁82的外侧,这样进入至导雾腔7中的雾在出雾挡壁82的作用下会向外周扩散后再流出,提升了雾在导雾腔7中的扩散程度,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从排雾孔81中排出的雾的温度,降温效果更好,同时提升了加湿器的出雾量和出雾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4所示,出雾外壳8设置在底座上,且出雾外壳8罩设在导雾管3和上出雾件6的外侧。
将出雾外壳8罩设在上出雾件6和导雾管3的外侧,即,上出雾件6和导雾管3都位于出雾外壳8的内部,这样设置使得出雾外壳8对水沸腾翻滚产生的噪音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和消减,即,出雾外壳8对水沸腾翻滚产生的噪音等具有一定的吸音降噪作用,从而降低了加湿器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3所示,导雾腔7内形成有至少可供冷凝水回流的回流路径,回流路径分别与排雾孔81和导雾管3的内腔连通,以使冷凝水回流至导雾管3内。
具体使用时,雾气在导雾腔7内扩散开并朝向排雾孔81流动。雾气在流动的过程中,导雾腔7的腔壁以及排雾孔81处雾气汇聚容易形成小液滴,小液滴汇聚容易形成冷凝水。
由于导雾腔7内具有供冷凝水回流的回流路径,并且回流路径与导雾管3的内腔连通,所以导雾腔7的腔壁以及排雾孔81处形成的冷凝水可以沿回流路径回流到导雾管3内。由于冷凝水经导雾腔7回流至导雾管3,因此冷凝水能够对导雾腔7和导雾管3中的雾进行降温,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从排雾孔81排出的雾的温度,进而进一步避免了因排出的雾的温度过高而导致烫伤的情况出现,使用安全性和用户使用体验更好。
此外,如上设置使得冷凝水能够沿回流路径回流至导雾管3内,从而无需额外设置专门的冷凝水收集装置,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加湿器结构,降低了制作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5所示,上出雾件6包括底壁61以及由底壁61的周向向上延伸的侧壁62,出雾外壳8、侧壁62和底壁61共同限定出导雾腔7。
其中,底壁61上开设有与出雾端31连通的通孔,侧壁62的背离底壁61的一端限定出上出雾口63。参考图3和图4所示,在沿底壁61的边缘至通孔的方向上,底壁61向下倾斜设置。参考图3所示,底壁61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β。
具体地,雾气经通孔进入导雾腔7后,在导雾腔7中扩散开,然后依次经上出雾口63、排雾孔81排出至外部。由于在沿底壁61的边缘至通孔的方向上,底壁61向下倾斜设置,这样设置使得在雾气的流动过程中,底壁61对雾具有扩散导向作用,有助于提升雾在导雾腔7中的扩散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导雾腔7对雾气的降温效果和出雾效果。另外,底壁61在沿底壁61的边缘至通孔的方向上向下倾斜设置,使得底壁61对导雾腔7中的冷凝水还具有导流作用,一方面可以避免冷凝水聚集在导雾腔7中影响雾化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冷凝水顺畅的流入到导雾管3中,从而对导雾管3中的雾进行降温处理,进而进一步降低了加湿器排出的雾气的温度,进一步提升了使用安全性和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所示,排雾孔81在水平方向上的至少部分投影与上出雾件6底壁上的通孔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合。
也就是说,至少部分排雾孔81与通孔不正对,这样由通孔进入至导雾腔7中的雾气不会直接上冲从排雾孔81排出,而是沿着导雾腔7流动后再从排雾孔81中排出,增大了雾在导雾腔7中的流动路径,从而增大了雾气携带的热量的衰减损耗,进而降低了从排雾孔81中排出的雾的温度,避免了烫伤的情况出现,提高了加湿器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示,导雾管3的出雾端31开口的中轴线与导雾管3的底端开口的中轴线不同轴。参考图4所示,导雾管3的出雾端31的开口中心与导雾管3的底端的开口中心的连线与竖直线之间具有夹角α。
也就是说,导雾管3的出雾端31的开口(导雾管的顶端开口)与导雾管3的底端开口不同轴,即,导雾管3的两端开口具有一定的偏心距离,这样雾气由导雾管3的底端进入导雾管3后不会直接从导雾管3的出雾端31排出,即避免了雾气在导雾管3内直冲上升,在结构相同的情况下,增大了雾气在导雾管3中的流动路径,从而增大了雾气在导雾管3中的热量衰减,进而降低了从排雾孔81中排出至外部的雾气的温度,避免了烫伤的情况出现,提高了加湿器的使用安全性。
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避免雾气在导雾管3内直冲上升,进一步增大了雾气在导雾管3中的热量衰减,进而降低了加湿器排出的雾气的温度,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导雾管3的管壁倾斜角度过大而导致管壁对雾气进行遮挡下压的情况出现,保证了出雾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5所示,在沿导雾管3的底端至导雾管3的出雾端31的方向上,导雾管3的内腔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也就是说,导雾管3的底端的开口尺寸大于导雾管3的顶部的出雾端31的开口尺寸,这样导雾管3能够对进入至其内的雾气起到加速的作用,保证雾气的快速流出和出雾的顺畅性,提升了出雾效果和雾化效率,同时,由于上出雾件6的上出雾口63的口径大于导雾管3的出雾端31的孔径,从而在保证雾气能够快速流出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加湿器排出的雾气温度过高而引起烫伤等情况出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出雾件6与导雾管3的配合处密封设置。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导雾管3中的雾气进入至上出雾件6中,保证了加湿器的出雾量。而且,这样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冷凝水能够尽可能的回流至导雾管3的内部,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导雾管3中的雾的降温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出雾件6和出雾外壳8的配合处密封设置,这样设置使得导雾腔7相对密封,导雾腔7中的雾尽可能多的经过出雾外壳8上的排雾孔81排出,一方面,提升了排雾孔81排出的出雾量和雾化效率。另一方面,避免了雾进入到出雾外壳8内损坏其它零部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加湿器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加热件以及中空的导雾管;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水槽,所述加热件用于对所述水槽中的水加热以形成雾;所述导雾管的底端与所述水槽连通,所述导雾管的顶端形成为出雾端;
所述出雾端设置有上出雾件,所述上出雾件具有上出雾口,所述上出雾口与所述导雾管的内腔连通,且所述上出雾口的口径大于所述出雾端的孔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出雾件包括底壁以及由所述底壁的周向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和所述底壁共同围成空腔;
所述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出雾端连通的通孔,所述侧壁的背离所述底壁的一端限定出所述上出雾口,所述上出雾口的口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器还包括出雾外壳,所述出雾外壳与所述上出雾件之间限定出与所述出雾端连通的导雾腔,所述出雾外壳上设置有排雾孔,所述排雾孔与所述导雾腔连通,以使进入至所述导雾腔内的雾经所述排雾孔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出雾外壳设置在所述上出雾件上,所述排雾孔位于所述上出雾件的上方,且至少部分所述排雾孔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出雾端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雾外壳具有位于所述出雾端上方的出雾挡壁,所述排雾孔设置在所述出雾挡壁周向上的外侧,且至少部分所述出雾挡壁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出雾端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重叠,以使沿第一方向在所述导雾管中流动的雾进入至所述上出雾件中后,在所述出雾挡壁的导向作用下沿第二方向流动至所述排雾孔的下方,再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以从所述排雾孔排出;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同;
和/或,所述出雾外壳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出雾外壳罩设在所述导雾管和所述上出雾件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雾腔内形成有至少可供冷凝水回流的回流路径,所述回流路径分别与所述排雾孔和所述导雾管的内腔连通,以使所述冷凝水回流至所述导雾管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出雾件包括底壁以及由所述底壁的周向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出雾外壳、所述侧壁和所述底壁共同限定出所述导雾腔;所述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出雾端连通的通孔,所述侧壁的背离所述底壁的一端限定出所述上出雾口;
在沿所述底壁的边缘至所述通孔的方向上,所述底壁向下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出雾件包括底壁以及由所述底壁的周向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和所述底壁共同围成空腔;所述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出雾端连通的通孔,所述侧壁的背离所述底壁的一端限定出所述上出雾口;
所述加湿器还包括出雾外壳,所述出雾外壳上设置有与所述上出雾口连通的排雾孔,所述排雾孔位于所述上出雾件的上方,所述排雾孔在水平方向上的至少部分投影与所述通孔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雾管的出雾端开口的中轴线与所述导雾管的底端开口的中轴线不同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导雾管的底端至所述导雾管的出雾端的方向上,所述导雾管的内腔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8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出雾件与所述导雾管的配合处密封设置;
和/或,所述上出雾件和所述出雾外壳的配合处密封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50629.5U CN220062002U (zh) | 2023-05-12 | 2023-05-12 | 加湿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50629.5U CN220062002U (zh) | 2023-05-12 | 2023-05-12 | 加湿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62002U true CN220062002U (zh) | 2023-11-21 |
Family
ID=88760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150629.5U Active CN220062002U (zh) | 2023-05-12 | 2023-05-12 | 加湿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62002U (zh) |
-
2023
- 2023-05-12 CN CN202321150629.5U patent/CN22006200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44949B (zh) | 一种上加水加湿器 | |
CN110553332B (zh) | 加湿器 | |
US11920825B2 (en) | Humidifying device | |
CN111043690A (zh) | 一种新型的加湿器 | |
CN210107627U (zh) | 一种具有隔离罩的加湿器 | |
CN108119976A (zh) | 一种雾化加湿器 | |
CN220062002U (zh) | 加湿器 | |
CN211041276U (zh) | 加湿器 | |
CN108954785A (zh) | 一种回流结构以及空调器 | |
CN219396285U (zh) | 具有主辅温差气道的雾化组件、装置以及设备 | |
CN217900093U (zh) | 一种加湿器 | |
WO2023245996A1 (zh) | 一种具有喷雾功能的冷风扇 | |
CN108917014A (zh) | 加湿器及空调 | |
CN214791633U (zh) | 用于立式蒸发加湿器的香薰模块结构 | |
CN220061998U (zh) | 加湿器 | |
CN208886994U (zh) | 加湿器及空调 | |
CN105796314A (zh) | 家用桑拿机 | |
CN211204328U (zh) | 加湿器的出雾组件及加湿器 | |
CN211451258U (zh) | 一种静音加湿器 | |
CN211451255U (zh) | 一种新型的加湿器 | |
CN211011756U (zh) | 盒盖、水盒、加湿装置及吹风设备 | |
CN220871054U (zh) | 加湿器 | |
CN114305135A (zh) | 一种用于蒸烤箱蒸汽排放的风道结构及蒸烤箱 | |
CN108758935B (zh) | 一种双离心盘式加湿器 | |
CN217685593U (zh) | 一种新型的加湿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