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44947U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44947U
CN220044947U CN202321119404.3U CN202321119404U CN220044947U CN 220044947 U CN220044947 U CN 220044947U CN 202321119404 U CN202321119404 U CN 202321119404U CN 220044947 U CN220044947 U CN 2200449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heat generating
accommodating cavity
tc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1940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国
马磊
张幸福
方日明
周宏明
李日红
褚庆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filed Critical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1940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449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449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449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发热结构包括管体、通电发热并辐射红外光的发热体以及TCR测温元件,所述发热体设置于所述管体中,并包括发热基体,所述发热基体与所述管体至少部分间隔设置;所述TCR测温元件设置于所述管体中,并且与所述发热体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TCR测温元件设置在管体中,距离发热体较近,提高了测温的精确度,且测温反馈更及时。

Description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不燃烧雾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背景技术
在HNB(加热不燃烧)雾化领域,通常采用中心发热体加热或周圈发热体加热等加热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发热体产生热量,然后热量通过热传导直接传递给气溶胶形成基质等介质,介质一般会在350℃以内雾化,发热体的最高温度一般控制在400℃以内。但是在一些利用红外光进行加热的发热体中,发热体的最高工作温度可达500摄氏度以上,甚至可达1000℃左右,因此温度控制不当很容易造成介质过烧并影响抽吸口感,如何精准可靠测温是保证抽吸口感的重要前提条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及的发热结构测温不精确以及滞后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发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构造一种发热结构,包括透红外光的管体以及通电发热并辐射红外光的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置于所述管体中,并包括发热基体,所述发热基体与所述管体的内壁之间至少部分间隔设置;
还包括TCR测温元件,所述TCR测温元件设置于所述管体中,并且与所述发热基体间隔设置。
优选地,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管体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安装支架穿过所述开口并设置于所述管体中,所述发热体和所述TCR测温元件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安装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沿着所述管体的轴向延伸且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发热体还包括与所述发热基体的端部相连的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中。
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还包括沿着所述管体的轴向延伸且间隔设置的第三容置腔和第四容置腔,所述TCR测温元件包括测温部、第三引线以及第四引线,所述第三引线和第四引线分别嵌置于所述第三容置腔和所述第四容置腔中。
优选地,所述测温部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发热基体之间。
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还包括沿着所述管体的轴向延伸且间隔设置的第三容置腔和第四容置腔,所述TCR测温元件包括第一测温部、第二测温部以及第三测温部,所述第二测温部和所述第三测温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测温部的两端,并分别至少部分嵌置于所述第三容置腔和所述第四容置腔中。
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柱状的绝缘件,所述绝缘件的外壁与所述管体的内壁接触配合;所述发热体还包括红外辐射层,所述红外辐射层设置在所述发热基体上。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靠近所述绝缘件的一端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发热体和所述绝缘件之间,用于限定所述绝缘件与所述发热基体之间的轴向距离。
优选地,所述TCR测温元件的测温部与所述发热基体之间的间隙为0.2mm-5mm。
优选地,包括上述任一种发热结构以及与所述发热结构导电连接的供电组件。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TCR测温元件设置在管体中,距离发热体较近,提高了测温的精确度,且测温反馈更及时,并且TCR测温元件设置在管体中,减少了被污染的弊端。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发热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发热结构的剖面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发热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发热结构的TCR测温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的发热结构的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所示的发热结构的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发热体的横向剖视图;
图9是图1所示发热体工作时温度变化曲线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发热结构的发热体的横向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发热结构的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发热结构的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发热结构的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发热体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发热结构的TCR测温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底”、“内”、“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部分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术语“第一”、“第二”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实用新型的描述。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1的第一实施例。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可采用加热不燃烧方式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且雾化稳定性好、雾化口感佳。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气溶胶形成基质可插拔设置于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上,该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为圆柱状,具体的,该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为植物(例如烟草)的叶和/或茎制成的丝条状、片状或一体成型等形态的固态材料,并且可在该固态材料中进一步添加香气成分。
进一步地,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包括发热结构100以及供电组件200,该发热结构100可部分或全部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中,具体地,发热结构采用部分可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的介质段,并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红外光对气溶胶形成基质的介质段进行加热,使其挥发或雾化相应的成分而产生气溶胶。该供电组件200用于给发热结构100供电。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结构100可拆卸地安装于供电组件200的外壳中,可与该供电组件200中的电源机械地和/或电性地连接。通过将发热结构100可拆卸安装于供电组件200的外壳中,进而可方便发热结构100的更换。
如图2及图3所示,该发热结构100包括管体110、发热体120、基座130、TCR(temperature resistance coefficient,电阻温度系统)测温元件140、安装支架150以及限位件160。该管体110罩设于至少部分发热体120上,且可供光波透至气溶胶形成基质。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管体110可供红外光透过,进而可便于发热体120红外光辐射出从而对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加热。该发热体120通电后能够发热并辐射红外光。该基座130设置于该管体110的开口111处,用于固定管体110或密封管体110的开口111。该TCR测温元件140呈纵长形,部分段设置于该管体110内部,并与该发热体120间隔设置,用于测量该发热结构100的温度。该安装支架150为设有至少两个缺口的绝缘件155(如图4所示),设于该管体110中,用于固定TCR测温元件140以及发热体120。该限位件160设于发热体120靠近安装支架150的一端,位于发热体120和安装支架150之间,用于限定安装支架150与发热体120之间的轴向距离,为了保证发热体120在管体110内位置的一致性,从而保证批量发热结构100温度场的一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管体110可以为石英玻璃管。可以理解地,该管体110不限于为石英管,可以为其他可供光波透过的窗口材料,比如透红外玻璃、透明陶瓷、金刚石等。
该管体110为中空的管状,本实施方式中,管体110为任意位置的横截面状态为圆形的管体(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管体110也可以为扁平的板状,三棱柱状或其他形状),管体110具有沿轴向分布的两个端部,包括开口端以及与所述开口端相对的封闭端。具体地,管体110包括横截面呈圆形的管状体112、以及设置于该管状体112一端的尖顶结构113。该管状体112为一端设有开口111的中空结构。该尖顶结构113设置于该管状体112远离该开口111的一端且为圆锥状,通过设置该尖顶结构113便于发热结构100插拔于气溶胶形成基质中。在本实施例中,该管体110内侧形成有容置腔114,该容置腔114为柱状腔体。
在本实施例中,该管体110的管壁与整个发热体120间隔设置,例如该管体110与发热体120之间留设有间隙115,该间隙115可以供空气填充,即容置腔114与管体外的大气连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间隙115也可供还原性气体或惰性气体填充。通过留设有间隙115,进而可使得该管体110与发热体120之间无直接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20也可部分与管体110的管壁间隔设置,使该发热体120的部分段的径向尺寸等于管体110的内径,进而可起到限位的作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管体110的内侧可部分向发热体120方向凸起进而与发热体120接触,从而起到限位作用。该发热体120或该管体110的管壁上还可设置隔离定位结构,从而可使得该发热体120与该管体110的管壁无直接接触,比如在发热体120的部分段上套设陶瓷环等。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说的间隙可以是指空气可进入的间隙,并不代表一定有空气或其他气体存在,真空状态也是其一种间隙的形式。为了获得更好的抽吸口感,延长发热体的使用寿命,管体110也可以采用真空或者开口端部密封设置。
通过对管体110的管壁厚度以及发热体120与管壁之间间距的配置进而可配置整个发热结构100对气溶胶形成基质加热的温度。在相同的温度下,随着管体110的管壁厚度增加,整体辐照度可呈减小趋势。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管体110的管壁的厚度为0.15mm-0.6mm。随着发热体120与管壁的间距增大,发热结构100的温度可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管体110的管壁与发热体120之间的间距可以为0.05mm-1mm。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所提到的数值范围,均包括两端值。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20可以为一根,且可纵长设置,指管体110沿其轴向的尺寸大于其径向的尺寸,定义管体100轴向方向为纵长方向,或者管体110插入气溶胶形成基质的方向为纵长方向,则发热体120纵长设置是指发热体120的长度方向与管体110的轴向平行、重叠或呈夹角设置。该发热体120具有第一引线128和第二引线129。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20为横截面为圆形的条状。该发热体120至少部分弯折设置,整体形成柱状的发热部121,具体地,其可弯折形成螺旋柱状的发热部121。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20不限于呈条状,可以呈纵长的片状或者网状。该发热部121不限于呈柱状,也可呈片状、网状或条状。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20可绕制形成单螺旋状、双螺旋状、M字型、N字型或者其他形状的发热部12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20不限于为一根,可以为两根,或者大于两根。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还可以为金属片、金属针。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20也可部分与管体110的管壁间隔设置,具体地,该发热部121的部分段的径向尺寸可大于另一部分段的径向尺寸,该发热部121的部分段的径向尺寸可等于管体110的内径,进而可起到限位的作用。
如图7所示,该发热部121包括第一发热部1211以及第二发热部1212;该第一发热部1211以及第二发热部1212的一端相接。该第一发热部1211以及第二发热部1212为一体成型结构,可通过将一根发热体120折弯形成。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发热部1211以及第二发热部1212也可以为分体结构,该第一发热部1211以及第二发热部1212可分别为两根发热体120。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发热部1212也可以省去,可采用不发热的导电杆代替。
在本实施例中,发热部121的一端设置有导电部122,该导电部122与发热部121连接,并可从管体110的一个端部引出,且从基座130穿出与供电组件200导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导电部122可以为两个,该两个导电部122可间隔设置,并分别与该发热部121连接,并从管体110的同一端穿出管体110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该导电部122可通过焊接与该发热部121固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部121可与导电部122一体成型,发热体120的第一引线128以及第二引线129可分别形成两个导电部122,也即第一发热部1211的第一引线128形成其中一导电部122;第二发热部1212的第二引线129形成另一导电部122。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导电部122可以为引线,其可与发热部121焊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导电部122不限于为引线,可以为其他导电结构。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20包括发热基体123以及红外辐射层124。该发热基体123与TCR测温元件140间隔设置,且该发热基体123与管体110的内壁之间至少部分间隔设置。该发热基体123的端部与第一引线128以及第二引线129相连,可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热量。该红外辐射层124设置于发热基体123外表面。该发热基体123在通电加热状态下可激发红外辐射层124产生红外光并辐射出。在本实施例中,发热基体123以及红外辐射层124在发热部121的横截面上呈同心圆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基体123可整体呈条状,且横截面可呈圆形,具体地,该发热基体123可以为发热丝。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基体123也可以呈片状,也即该发热基体123可以为发热片。该发热基体123包括具有高温抗氧化性能的金属基体,该金属基体可以为金属丝。具体地,该发热基体123可以为镍铬合金基体(比如镍铬合金丝)、铁铬铝合金基体(比如铁铬铝合金丝)等高温抗氧化性能好、稳定性高、不易变形等性能的金属类材料。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基体123的径向尺寸可以为0.15mm-0.8mm。金属丝可以弯折或绕制成各种形状,例如螺旋、网状、M形或N形,弯折或缠绕后的发热体整体呈柱状、螺旋段、网状以及其他带弯折的立体或平面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120还包括抗氧化层125,该抗氧化层125形成于该发热基体123与红外辐射层124之间。具体地,该抗氧化层125可以为氧化膜,发热基体123经过高温热处理并于其自身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氧化膜即形成抗氧化层125。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抗氧化层125不限于包括自身形成的氧化膜,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其可以为涂覆于该发热基体123外表面的抗氧化涂层。通过形成该抗氧化层125,可保障发热基体123在空气环境中加热不被或者很少被氧化,提高了发热基体123的稳定性,进而可无需对容置腔114进行抽真空或者填充还原性气体,简化整个发热结构100的组装工艺,节约了制造成本。在本实施例中,该抗氧化层125的厚度可以选择为1um-150um。当抗氧化层125的厚度小于1um,该发热基体123容易被氧化。当抗氧化层125的厚度大于150um,会严重影响发热基体123与红外辐射层124之间的热量传导。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红外辐射层124可以为红外层。该红外层可以为红外层形成基体在高温热处理下形成于抗氧化层125远离该发热基体123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红外层形成基体可以为碳化硅、尖晶石或其复合类基体。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红外辐射层124不限于为红外层,该红外辐射层124也可以为复合红外层。在本实施例中,该红外层可经过浸涂、喷涂、刷涂等方式形成于抗氧化层125远离该发热基体123的一侧。该红外辐射层124的厚度可以为10um-300um,当该红外辐射层124的厚度在10um-300um,其红外光效果较佳,则气溶胶形成基质的雾化效率以及雾化口感较佳。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红外辐射层124的厚度不限于为10um-300um。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发热基体123、红外辐射层124以及抗氧化层125结合后构成发热体120的发热部121。
区别于现有电子雾化装置的发热体,该发热体120的最高工作温度区间可以为500℃-1300℃,即发热体120在整个工作期间,其最高工作温度可以是500℃-1300℃中的任意一个温度,具体可根据温控需求而定。而现有技术的发热体一般最高工作温度只有400℃以内。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20的工作温度包括第一工作温度区间和第二工作温度区间;其中该第一工作温度区间可以为预热时的工作温度区间,其最高温度可以为700℃-1300℃,在该温度下,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在极短时间被红外热量预热,进而可保证用户抽吸时前3口左右的气溶胶的雾量及口感。
在通电状态下,发热体120能够在1~3s内从室温快速升温到1000℃左右,该第二工作温度区间可以为气溶胶形成基质被预热后正常产生气溶胶被用户抽吸时的工作温度区间,其最高温度可以为500℃-800℃。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20的工作温度的划分区间不限于两个,例如还包括第二工作温度后段的降温阶段。由于间隙115的存在,管体110的表面温度可温度控制在350℃以下,整体气溶胶形成基质的雾化温度控制在300-350℃,实现气溶胶形成基质主要在2-4.75um红外波段精准雾化。
图9为本实施例发热体120工作时的温度曲线变化图,其中,纵坐标是温度,横坐标对应的是取点次数,大概15个点对应1秒,波峰段属于预热时间,时间大概是1-5秒(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需要,控制输出功率,使得预热时间远远低于现有的15秒),本方案预热时间优选2-3秒。
由图9所示,发热结构100启动后,发热体120可在2秒左右就可以升温至1000℃以上,即1秒左右就可以进行第一口抽吸,快速升温,快速加热介质,减少等待时间,基本可以实现气溶胶形成基质插入即可抽吸的条件,大大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另外,如此快速的升温,且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以上,但是介质并不会产生烧焦而影响口感的情况,反而口感得到提升,解决了发热体高温工作容易引起气溶胶形成基质烧焦与抽吸口感提升需求之间的矛盾;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温度达到1200℃左右的时候,减小输出功率(可以是电压),发热体120温度降至600℃左右,维持该温度或者小幅度温度脉冲,持续时间5分钟左右,然后断电完成抽吸。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预热阶段还是稳定输出阶段,主要加热方式还是红外光,只是高温阶段与稳定输出温度对应的红外光段不一样,但都是介质易于吸收的波段。
该发热体120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取一发热体120用于形成发热基体123,具体地,选取一根红外光用的金属丝(比如镍铬合金丝或者铁铬铝合金丝)形成发热基体123,并将该金属丝绕制具有单螺旋状的发热部121。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120不限于绕制呈单螺旋状的发热部121,该发热体120还可采用双螺旋、M字形、N字形等不同的绕制方式。
接着,在发热基体123的外表面设置抗氧化层125,具体地,将绕制形成发热部121放入加热炉(比如马弗炉)中进行热处理,然后随炉冷却到室温,从而在该发热基体123的外表面形成厚度为1um-150um的氧化膜,进而形成具有抗氧化层125的发热体预制件。
然后将红外辐射层124形成基体在抗氧化层125远离发热基体123的一侧进行热处理,使得该发热基体123的外表面形成有红外辐射层124,具体地,可将红外层形成基体(比如碳化硅或者尖晶石)采用浸涂、喷涂、刷涂等方式涂覆于抗氧化层125远离发热基体123的一侧,并控制红外层形成基体涂覆厚度为10um-300um,将涂覆有红外层形成基体的发热体120预制件先经过隧道炉热处理,然后放入加热炉(比如马弗炉)以高于在隧道炉处理的温度进行热处理,然后随炉冷却到室温。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实施例中,红外辐射层124可以直接形成于发热基体123的外表面,而无需预先形成氧化膜。
如图3至图5所示,TCR测温元件140与发热体120间隔设置,该TCR测温元件穿过开口111并设置于所述管体110中,包括具有高TCR值的测温部141以及第三引线142与第四引线143,该第三引线142与第四引线143分别电性连接于测温部141的两端,并自基座130伸出至管体110外部,形成整体呈n型的TCR测温元件140,用于连接外部电路,检测发热结构100的温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部42也可以设置一定的低TCR值,也可以不设置TCR值,单纯进行导电。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测温部141的材质可以设置为铂金丝等,第二导电部42的材质可以设置为镍丝、银丝等。
此种TCR值设置下的TCR测温元件140,由于测温部141水平置于上述的某一位置,处于均匀的温度场内,且第三引线401与第四引线402连接外部电路,通过相应的算法即可计算出不同时刻的对应温度,测量温度相较于其他布置方式来说更加精确。
该TCR测温元件140延管体110的轴向放置于管体110内部,并于发热体120间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TCR测温元件140放置于该管体110内的导电部122所在的部位。具体地,该测温部141设置于该管体110内的发热部121与导电部122的连接部位,或稍低于该连接部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TCR测温元件140还可以不设置第三引线142与第四引线143,即具有高TCR值的测温部141整体呈条状,弯折成竖长的n型,设置于该管体110内部,与该发热体120以及管体110间隔设置,测温部141弯折后形成第一测温部1411、第二测温部1412以及第三测温部1413,其中第一测温部1411横置于发热部121与导电部122的连接部位,或稍低于该连接部位。第二测温部1412以及第三测温部1413分别连接于第一测温部1411的两端,并自基座130伸出至管体110外部。此种设置下的TCR测温元件140可通过另一种相应算法计算出整个TCR测温元件140的平均值,即可得到相对应的温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测温部141横截面可呈圆形,即该TCR测温元件140可以为TCR电阻丝。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TCR测温元件140也可以呈片状,也即该TCR测温元件140可以为TCR电阻片。此种TCR阻值设置下的TCR测温元件140,整根均为高TCR值的电阻丝,方便制作,更加适合批量化生产。
如图3及图6所示,安装支架150穿过开口111设置于管体110中,发热体120和TCR测温元件140靠近开口的一端分别固定于安装支架150上,测温部141设置在安装支架150与发热基体123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测温部141与发热体23之间的距离可以为0.2-5mm,在这个距离范围下的测温部141,既能保证贴近发热基体123,保证测温的精确性,又避免了安装支架150距离发热基体123太近容易导致损坏。该安装支架150包括至少一个绝缘件155,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支架150为一个呈纵长柱状的绝缘件155,设置于管体110内TCR测温元件140所在的位置,用于将TCR测温元件140与发热体120进行隔离绝缘,防止在工作过程中发生触碰短路的情况,并且可以固定发热体120与TCR测温元件140,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方便位置的固定,便于批量化生产。该绝缘件155横截面的外轮廓与管体110横截面的外轮廓相适配,使绝缘件55的外壁与管体110的内壁接触配合,便于安装与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件155上形成有第一容置腔151、第二容置腔152、第三容置腔153和第四容置腔154,四个容置腔分别沿着管体110的轴向延伸且间隔设置。发热体120的第一引线128和第二引线129分别穿设于第一容置腔151和第二容置腔152中,TCR测温元件140的第三引线142和第四引线143分别穿设于第三容置腔153和第四容置腔154中。具体地,第一容置腔151、第二容置腔152、第三容置腔153和第四容置腔154可以为定位槽或定位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TCR测温元件140只包括第一测温部1411、第二测温部1412以及第三测温部1413时,该第二测温部1412以及第三测温部1413分别至少部分穿设于第三容置腔153和第四容置腔154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绝缘件155可以只包括第一容置腔151以及与第一容置腔151相对的第二容置腔152,TCR测温元件140分别嵌置于第一容置腔151和第二容置腔152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支架150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绝缘件155,此时绝缘件155可以呈短柱状、饼状甚至是片状。当绝缘件155设置为两个时,一个设置于管体110内的n型TCR测温元件140的横置端部,另一个可以设置在管体110内n型TCR测温元件140的两竖直端部,与设置在横置端部的绝缘件155具有一定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绝缘件155设置为多个时,可以设置为不同的尺寸,使位于下端部的绝缘件155的径向尺寸大于位于上端部的绝缘件155的径向尺寸,使整个TCR测温元件140与导电部122所在的部位呈现锥状结构。
如图3及图4所示,限位件160设置于绝缘件155与发热基体123之间,用于限定绝缘件155与发热基体123之间的轴向距离,避免绝缘件155在运输、使用过程中贴近发热基体123,导致高温损坏安装支架150,还可以固定发热基体123的位置,使其在管体110内保持竖直状态,避免在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倾斜。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160可以为设置在管体110的内壁上的凸缘,位于发热部121与导电部122之间,用于限定发热部121的位置处于凸缘上方,避免与绝缘件155接触,还可以设置为绝缘耐高温材质的套管。在本实施例中,发热部121与导电部122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焊接部位相较于导电部的直径更大,大于其第一容置腔151和第二容置腔152的内径,形成限位部,起到限位件160的限位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发热部121与导电部122的连接部位设置有直径大于第一容置腔151和第二容置腔152内径的限位部,用于隔绝安装支架150与发热基体123。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发热结构100,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红外辐射层124为复合红外层,该复合红外层可以为红外层形成基体与用于与抗氧化层125结合的结合体复合形成,具体地,该结合体可以为玻璃粉,该复合红外层可以为玻璃粉复合红外层。之所以采用玻璃粉由于玻璃粉可在高温下熔融,进而将抗氧化层125与红外层形成基体结合,并可封堵红外层形成基体缝隙,进一步提高抗击穿的功能。通过在红外层形成基体(比如碳化硅或尖晶石)中加入玻璃粉并复合后采用浸涂、喷涂、刷涂等方式涂覆于抗氧化层125远离发热基体123的一侧,再经过热处理,接着放入加热炉中,以高于在隧道炉处理的温度进行热处理,然后随炉冷却到室温,则可制得该玻璃粉复合红外层。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的发热结构100,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第一发热部1211以及第二发热部1212可以为分体结构。该第一发热部1211以及第二发热部1212分别为两根独立的发热体120。当然,可以理解地,该第二发热部1212也可采用不发热的导电杆代替。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的发热结构100,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该发热体120可采用双螺旋绕线方式绕制形成具有双螺旋结构的发热部121,该发热部121为中空结构,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部121的中心可设置支撑杆。
图13及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的发热结构100,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该发热体120可采用M绕线方式形成发热部121。该发热结构100可包括绕线架170,该绕线架170可以为两个,该两个绕线架170可间隔设置,该发热体120可绕制于该两个绕线架170上。该两个绕线架170的结构以及径向尺寸相同,从而使得整个发热部121的在绕线架170的径向方向上的尺寸在发热部121的轴向上呈均匀分布。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结构100还包括支撑杆180,该支撑杆180可设置于该两个绕线架170之间,起到支撑作用。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的TCR测温元件140,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该TCR测温元件140未设置第三引线142与第四引线143,即整个TCR测温元件140均由高TCR值的测温部141一体制作而成,形成第一测温部1411、第二测温部1412以及第三测温部1413,第二测温部1412以及第三测温部1413分别连接于第一测温部1411的两端。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透红外光的管体(110)以及通电发热并辐射红外光的发热体(120),所述发热体(120)设置于所述管体(110)中,并包括发热基体(123),所述发热基体(123)与所述管体(110)的内壁之间至少部分间隔设置;
还包括TCR测温元件(140),所述TCR测温元件(140)设置于所述管体(110)中,并且与所述发热基体(123)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支架(150),所述管体(110)的一端设有开口(111),所述安装支架(150)穿过所述开口(111)并设置于所述管体(110)中,所述发热体(120)和所述TCR测温元件(140)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安装支架(15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150)包括沿着所述管体(110)的轴向延伸且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容置腔(151)和第二容置腔(152),所述发热体(120)还包括与所述发热基体(123)的端部相连的第一引线(128)和第二引线(129),所述第一引线(128)和第二引线(129)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51)和所述第二容置腔(152)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150)还包括沿着所述管体(110)的轴向延伸且间隔设置的第三容置腔(153)和第四容置腔(154),所述TCR测温元件(140)包括测温部(141)、第三引线(142)以及第四引线(143),所述第三引线(142)和第四引线(143)分别嵌置于所述第三容置腔(153)和所述第四容置腔(154)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部(141)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150)与所述发热基体(12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150)还包括沿着所述管体(110)的轴向延伸且间隔设置的第三容置腔(153)和第四容置腔(154),所述TCR测温元件(140)包括第一测温部(1411)、第二测温部(1412)以及第三测温部(1413),所述第二测温部(1412)和所述第三测温部(1413)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测温部(1411)的两端,并分别至少部分嵌置于所述第三容置腔(153)和所述第四容置腔(154)中。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150)包括柱状的绝缘件(155),所述绝缘件(155)的外壁与所述管体(110)的内壁接触配合;所述发热体(120)还包括红外辐射层(124),所述红外辐射层(124)设置在所述发热基体(123)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20)靠近所述绝缘件(155)的一端设有限位件(160),所述限位件(160)位于所述发热体(120)和所述绝缘件(155)之间,用于限定所述绝缘件(155)与所述发热基体(123)之间的轴向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TCR测温元件(140)的测温部(141)与所述发热基体(123)之间的间隙为0.2mm-5mm。
10.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结构(100)以及与所述发热结构(100)导电连接的供电组件(200)。
CN202321119404.3U 2023-05-09 2023-05-09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Active CN2200449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19404.3U CN220044947U (zh) 2023-05-09 2023-05-09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19404.3U CN220044947U (zh) 2023-05-09 2023-05-09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44947U true CN220044947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86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19404.3U Active CN220044947U (zh) 2023-05-09 2023-05-09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449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051387A1 (e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CN211832831U (zh) 一种气雾生成装置
CN213604404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红外发射器
CN213604392U (zh) 气雾生成装置
CN219422197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CN219422196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WO2020057313A1 (zh) 烘烤烟具及其加热组件
WO2022120526A1 (zh) 针状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3344346U (zh) 气雾生成装置
CN218999525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115736388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CN113712277A (zh) 烘烤烟具及其加热组件
WO2023093484A1 (zh) 气溶胶形成装置
WO2023093535A1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931913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218203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5813039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CN115736366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CN114788585A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2369710A (zh) 加热不燃烧装置
CN220044947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发热结构
CN219762489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发热体
WO2024103879A1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CN115736368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发热体和发热体制备方法
CN115736369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