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41086U - 离线烧录器 - Google Patents

离线烧录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41086U
CN220041086U CN202320897327.8U CN202320897327U CN220041086U CN 220041086 U CN220041086 U CN 220041086U CN 202320897327 U CN202320897327 U CN 202320897327U CN 220041086 U CN220041086 U CN 2200410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hole
key
wiring
display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9732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力友
聂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m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m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m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m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9732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410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410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410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线烧录器,壳体上端面设显示屏、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凹槽,第一通孔至第三通孔均位于显示屏的后方,所述凹槽位于显示屏的右侧;壳体的右侧面设SD卡槽,壳体的左侧面设USB接口和电源接口,第一按键至第三按键分别电连接于主控芯片,第一按键至第三按键分别装饰于相应通孔内且均伸露于壳体外;接线端子组装饰凹槽内且伸露于壳体外;接线端子组包括有均呈矩阵排列的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其优化多个接口和卡槽的位置,使得接线端子组所在的端面具有充足的空间,以方便在壳体上端面进行接线,还可防止插接电源和按键的操作对接线端子的连接造成不便,即通过合理布局可避免相关结构之间干涉且促进紧凑化布局。

Description

离线烧录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线烧录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离线烧录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技术中,在线烧录器需要通过电脑上的上位机对目标芯片进行烧写,需要频繁的操作电脑,而且烧写时间长。
目标芯片的传统烧写方式需要对应规格的烧写器进行烧写,一个烧写器只支持该厂家的某几种目标芯片进行烧写,并且一个烧录器只能同时烧录一个目标芯片。这就需要频繁的更换烧写器,操作复杂,更换麻烦,效率低下,不能快速的完成烧写工作。
现有的离线烧录器在新建烧录任务的时候需要PC端完成,并且步骤繁琐。还有,现有的烧录器的接口、卡槽和插线端的位置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大大影响接线空间。
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申请人精心研究了一种离线烧录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不足,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线烧录器,其优化多个接口和卡槽的位置,使得接线端子组所在的端面具有充足的空间,以方便在壳体的上端面进行接线,还可防止插接电源和按键的操作对接线端子的连接造成不便,即通过合理布局可避免相关结构之间干涉且促进紧凑化布局。
为实现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离线烧录器,包括有壳体、第一按键、第二按键、第三按键、主控芯片、用于电连接目标芯片的接线端子组以及用于供电的电源管理电路;
所述壳体的上端面设置有显示屏、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凹槽,所述显示屏电连接于主控芯片,所述第一通孔至第三通孔均位于显示屏的后方,所述凹槽位于显示屏的右侧;
所述壳体的右侧面设置有SD卡槽,所述壳体的左侧面设置有USB接口和电源接口,所述USB接口和SD卡槽分别电连接于主控芯片,所述电源接口电连接电源管理电路;
所述第一按键至第三按键分别电连接于主控芯片,所述第一按键装饰于第一通孔内且伸露于壳体外,所述第二按键装饰于第二通孔内且伸露于壳体外,所述第三按键装饰于第三通孔内且伸露于壳体外;
所述主控芯片电连接于接线端子组,所述接线端子组装饰于凹槽内且伸露于壳体外;所述接线端子组包括有均呈矩阵排列的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分别电连接于主控芯片。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通孔至第三通孔三者沿右左并排间距布置成一排。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源接口位于USB接口的后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为40个且以8行5列矩阵排列的第一接线端子。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为8个且以2行4列矩阵排列的第二接线端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其主要是通过显示屏、接线端子组和多个按键均设置于壳体的上端面,辅以将SD卡槽、USB接口和电源接口分别设置于壳体的相应侧面,优化多个接口和卡槽的位置,使得接线端子组所在的端面具有充足的空间,以方便在壳体的上端面进行接线,还可防止插接电源和按键的操作对接线端子的连接造成不便,即通过合理布局可避免相关结构之间干涉且促进紧凑化布局;
其次是,通过多个接线端子的设置,最大化能够实现同时10个目标芯片的离线烧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大致原理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显示与带C2接口的MCU连接);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显示与另一带C2接口的MCU连接);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使用状态示意图(显示与Nuvoton的80c51系列的MCU连接);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使用状态示意图(显示与另一Nuvoton的80c51系列的MCU连接);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三使用状态示意图(显示与ARM MCU芯片连接);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三使用状态示意图(显示与另一ARM MCU芯片连接);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三使用状态示意图(显示与再一ARM MCU芯片连接)。
附图标号说明:
10、壳体
11、SD卡槽12、USB接口
13、电源接口
21、第一按键22、第二按键
23、第三按键
24、主控芯片25、显示屏
26、第一通孔27、第二通孔
28、第三通孔29、凹槽
31、目标芯片32、目标芯片
33、目标芯片34、接线端子组
a1、第一接线端b1、第一接线端
c1、第一接线端d1、第一接线端
e1、第一接线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11所示,一种离线烧录器,包括有壳体10、第一按键21、第二按键22、第三按键23、主控芯片24、用于电连接目标芯片的接线端子组34以及用于供电的电源管理电路。
所述壳体10的上端面设置有显示屏25、第一通孔26、第二通孔27、第三通孔28和凹槽29,所述显示屏25电连接于主控芯片24。
所述第一通孔26至第三通孔28均位于显示屏25的后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26至第三通孔28三者沿右左并排间距布置成一排。所述凹槽29位于显示屏25的右侧。
所述壳体10的右侧面设置有SD卡槽11,SD卡槽11内可以插入SD卡,使用SD卡管理和存储需要烧录的文件,仅需将烧录文件放入SD卡中即可,摒弃了现有离线烧录器需要使用电脑客户端管理烧录文件的弊端。
所述壳体10的左侧面设置有USB接口12和电源接口13,所述电源接口13位于USB接口12的后方。所述USB接口12和SD卡槽11分别电连接于主控芯片24,所述电源接口13电连接电源管理电路。通过USB接口12,可以连接到电脑,进行烧录文件的增加。于壳体10的相应侧面设置SD卡槽11和相应接口,不影响上端面的按键操作和接线端子的插接,整体结构紧凑型较好,便于使用。
所述第一按键21至第三按键23分别电连接于主控芯片24,所述第一按键21装饰于第一通孔26内且伸露于壳体10外,所述第二按键22装饰于第二通孔27内且伸露于壳体10外,所述第三按键23装饰于第三通孔28内且伸露于壳体10外。
所述第一按键21可实现返回上一层功能,所述第二按键22可实现确定功能,第三按键23为五维按键,可实现上下移动和翻页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在自动触发模式下,离线烧录器会周期性自动检测接线端是否会有目标芯片连接,如果有则会自动触发烧录功能;在手动触发模式下,需要用户先按下相应按键,才会检测接线端是否会有目标芯片连接,如果有,才会触发烧录功能。
所述主控芯片24电连接于接线端子组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芯片24的型号为HC32F460KETA。
所述接线端子组34装饰于凹槽29内且伸露于壳体10外;所述接线端子组34包括有均呈矩阵排列的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分别电连接于主控芯片24。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为40个且以8行5列矩阵排列的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为8个且以2行4列矩阵排列的第二接线端子。在本实施例中,最多可实现同时10个目标芯片进行相应操作。
以40个且以8行5列矩阵排列的第一接线端子为例进行大致连接说明:
在同一行第一接线端子中,定义从左往右依次为第一接线端a1、第一接线端b1、第一接线端c1、第一接线端d1以及第一接线端e1。
如图5所示,当目标芯片31为带C2接口的MCU,目标芯片31的GND引脚连接同一行的第一接线端b1,目标芯片31的C2-CLK引脚连接同一行的第一接线端c1,目标芯片31的C2-CD引脚连接同一行的第一接线端d1。如图6所示,当目标芯片31的+3.3V引脚需要连接时,只需将其连接同一行的第一接线端a1即可。
如图7所示,当目标芯片32为Nuvoton的80c51系列的MCU,目标芯片32的VSS引脚连接同一行的第一接线端b1,目标芯片32的ICPCK引脚连接同一行的第一接线端c1,目标芯片32的ICPDA引脚连接同一行的第一接线端d1,目标芯片32的nRESET引脚连接同一行的第一接线端e1。如图8所示,当目标芯片32的VDD引脚需要连接时,只需将其连接同一行的第一接线端a1即可。
如图9所示,当目标芯片33为ARM MCU芯片,目标芯片33的GND引脚连接同一行的第一接线端b1,目标芯片33的SWCLK引脚连接同一行的第一接线端c1,目标芯片33的SWDIO引脚连接同一行的第一接线端d1.如图10所示,如果目标芯片33也具有RST引脚,则需要将其连接同一行的第一接线端e1即可。如图11所示,如果目标芯片33还具有+3.3V引脚,则需要将其连接同一行的第一接线端a1即可。
本实用新型设计要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显示屏、接线端子组和多个按键均设置于壳体的上端面,辅以将SD卡槽、USB接口和电源接口分别设置于壳体的相应侧面,优化多个接口和卡槽的位置,使得接线端子组所在的端面具有充足的空间,以方便在壳体的上端面进行接线,还可防止插接电源和按键的操作对接线端子的连接造成不便,即通过合理布局可避免相关结构之间干涉且促进紧凑化布局;
其次是,通过多个接线端子的设置,最大化能够实现同时10个目标芯片的离线烧录。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离线烧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壳体、第一按键、第二按键、第三按键、主控芯片、用于电连接目标芯片的接线端子组以及用于供电的电源管理电路;
所述壳体的上端面设置有显示屏、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凹槽,所述显示屏电连接于主控芯片,所述第一通孔至第三通孔均位于显示屏的后方,所述凹槽位于显示屏的右侧;
所述壳体的右侧面设置有SD卡槽,所述壳体的左侧面设置有USB接口和电源接口,所述USB接口和SD卡槽分别电连接于主控芯片,所述电源接口电连接电源管理电路;
所述第一按键至第三按键分别电连接于主控芯片,所述第一按键装饰于第一通孔内且伸露于壳体外,所述第二按键装饰于第二通孔内且伸露于壳体外,所述第三按键装饰于第三通孔内且伸露于壳体外;
所述主控芯片电连接于接线端子组,所述接线端子组装饰于凹槽内且伸露于壳体外;所述接线端子组包括有均呈矩阵排列的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分别电连接于主控芯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线烧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至第三通孔三者沿右左并排间距布置成一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线烧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接口位于USB接口的后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线烧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为40个且以8行5列矩阵排列的第一接线端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线烧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为8个且以2行4列矩阵排列的第二接线端子。
CN202320897327.8U 2023-04-12 2023-04-12 离线烧录器 Active CN2200410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97327.8U CN220041086U (zh) 2023-04-12 2023-04-12 离线烧录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97327.8U CN220041086U (zh) 2023-04-12 2023-04-12 离线烧录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41086U true CN220041086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24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97327.8U Active CN220041086U (zh) 2023-04-12 2023-04-12 离线烧录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410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91337Y (zh) 电子卡适配器
US7009846B1 (en) 13-Pin socket for combination SD/MMC flash memory system
JP3099644U (ja) フラッシュ・カード読取装置
CN107104735B (zh) 一种光模块
CN219512630U (zh) Mcu多通道烧录装置
US20030235040A1 (en) Common signal connector for a storage card
CN220041086U (zh) 离线烧录器
CN1991690A (zh) Usb外接主从接口模块
CN206097014U (zh) 一种内嵌式内存条转接卡
CN212845507U (zh) 一种多功能测试装置
CN209281295U (zh) 一种基于sodimm接口的bmc载板
CN210864685U (zh) 一种SPI Flash在线烧录结构
CN214409962U (zh) 一种多口烧录器
CN201956073U (zh) Emmc芯片烧录装置
CN2501962Y (zh) 一种电子钥匙
CN213520545U (zh) 一种新型的usb从机装置
CN216310796U (zh) 一种存储设备量产检测装置
CN215006613U (zh) 烧录组件及装置
CN219497343U (zh) 一种烧录flash的电路
CN2364568Y (zh) 电子卡连接器装置
CN2671074Y (zh) 硬盘快速插拔结构装置
CN218413989U (zh) 一种基于pci-e 64p接口的闪存芯片测试板卡
CN201112852Y (zh) 电连接器
CN215006536U (zh) 一种基于sodimm接口的bmc核心卡
CN110163020B (zh) 一种传感器数据读写装置及其读写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