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40747U - 测距模组及测距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测距模组及测距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40747U CN220040747U CN202320921867.5U CN202320921867U CN220040747U CN 220040747 U CN220040747 U CN 220040747U CN 202320921867 U CN202320921867 U CN 202320921867U CN 220040747 U CN220040747 U CN 2200407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lens
- module
- receiving
- ran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297 Ray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537 plain nood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测距模组及测距装置,包括模组支架、发射组件、接收组件以及调整件。模组支架开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发射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通道的发射器和发射镜片。接收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二通道的接收器和接收镜片。调整件设置于第一通道,发射镜片于第一通道内安装于调整件,调整件用于带动发射镜片沿第一通道的径向或轴向移动;或者,调整件设置于第二通道,接收镜片于第二通道内安装于调整件,调整件用于带动接收镜片沿第二通道的径向或轴向移动。本申请的测距模组具有较高的测距精度,并且适用范围广,具有较佳的测距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测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距模组及测距装置。
【背景技术】
测距装置通常是以激光束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等特征量的雷达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向目标发射探测信号(激光束),然后将接收到的从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目标回波)与发射信号进行比较,作适当处理后,就可获得目标的有关信息,如目标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姿态、甚至形状等参数。
测距装置包括测距模组,测距模组主要包括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其中,发射系统包括发射器及发射透镜,接收系统包括接收传感器及接收透镜。接收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量是影响测距数据及测距性能的关键,在测距时,需要保证光斑全部落入接收传感器上,如此才能保证接收到足够的信号量。
然而,传统的测距模组通常仅针对某个特定的环境才能使得接收传感器接收到足够的信号量,对于不同距离以及不同环境的测距,难以有效使得光斑全部落入接收传感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测距模组及测距装置,以至少能够提高测距模组的信号接收量。
本申请实施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测距模组,包括模组支架、发射组件、接收组件以及调整件。模组支架开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发射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通道的发射器和发射镜片,发射器用于朝发射镜片发出光线信号。接收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二通道的接收器和接收镜片,接收器用于接收透过接收镜片的光线信号。调整件设置于第一通道,发射镜片于第一通道内安装于调整件,调整件用于带动发射镜片沿第一通道的径向或轴向移动;或者,调整件设置于第二通道,接收镜片于第二通道内安装于调整件,调整件用于带动接收镜片沿第二通道的径向或轴向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对调整件施加不同方向的力,可带动发射镜片沿第一通道的径向或轴向移动,或者带动接收镜片沿第二通道内的径向或轴向移动,以便于发射器发出的光线再经待测物返回后,可更好的全部落入接收器上,从而可有效提高测距模组的测距精度;针对不同距离或不同环境的测距,只需要对调整件进行适当调整即可使得接收器接收到足够多的信号量,本申请的测距模组适用范围广,具有较佳的测距性能。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调整件仅设置于第二通道并与第二通道间隙配合,以使得调整件能够在第二通道内活动,接收镜片于第二通道内安装于调整件。模组支架还开设有与第二通道相通的第二调整孔,调整件部分自第二调整孔安装于模组支架,并且调整件与第二调整孔的至少一个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可在第二调整孔处对调整件施加不同方向的力,使得调整件能够在第二通道内沿多个方向移动,以调整信号传递路径的方向,可便于透过发射镜片的光线信号更能准确无误的全部落入接收器,从而提高测距模组的测距精度。其中,调整件于第二调整孔的部分可抵靠第二调整孔的内壁,以便于调整件的固定。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调整件包括相连接镜筒和柄部,镜筒于第二通道内套设于接收镜片,柄部设置于第二调整孔。通过在模组支架外对柄部施加不同方向的力,即可实现对接收镜片在多个方向上的调整,从而方便用户使用。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柄部背离镜筒的端面开设有第一点胶口,第一点胶口连通于镜筒的内圈。通过在第一点胶口进行点胶操作,可使得粘胶逐渐调整镜筒接收镜片之间的间隙,粘胶固化后即可使得镜筒与接收镜片相固定。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发射组件还包括发射镜片,第一通道内设置第一安装位,发射镜片安装于第一安装位并位于发射器的信号发出路径。模组支架还开设有第二点胶口,第二点胶口连通于第二通道内的第一安装位。通过在第二点胶口进行点胶操作,可使得发射镜片固定于第一通道内,操作简单方便。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调整件仅设置于第一通道并与第一通道间隙配合,使得调整件能够在第一通道内活动,发射镜片于第一通道内安装于调整件。模组支架还开设有与第一通道相通的第一调整孔,调整件部分自第一调整孔安装于模组支架,并且调整件与第一调整孔的至少一个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可在第一调整孔处对调整件施加不同方向的力,可实现调整件在第一通道内沿多个方向移动,从而带动发射镜片多个方向上移动,以调整发射器的信号发出路径,从而便于接收器能够接收到更多的光线信号。其中,调整件于第一调整孔的部分可抵靠第一调整孔的内壁,以便于调整件的固定。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发射镜片包括第一镜片主体和第一檐部,第一镜片主体包括第一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第一檐部环绕于第一镜片主体的外圈;沿平行于发射器至发射镜片的方向,第一檐部凸出于第一入光面和/或第一出光面。通过设置第一檐部,可减少上述点胶操作中的粘胶落入第一入光面和/或第一出光面,以保证发射镜片清晰透过光线。同时,第一檐部能够增大发射镜片与第一通道的贴合面积,以保证发射镜片稳定安装于第一通道。
接收镜片包括第二镜片主体和第二檐部,第二镜片主体包括第二入光面和第二出光面,第二檐部环绕于第二镜片主体的外圈;沿平行于接收器至接收镜片的方向,第二檐部凸出于第二入光面和/或第二出光面。通过设置第二檐部,可减少上述点胶操作中的粘胶落入第二入光面和/或第二出光面,以保证接收镜片清晰透过光线。同时,第二檐部能够增大接收镜片与镜筒的贴合面积,以保证发射镜片稳定安装于第一通道。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测距模组还包括滤光件,滤光件设置于第二通道并位于接收器与接收镜片之间。滤光件可过滤环境光,可使得特定波段的光线通过,以减少其他光线对光线信号的影响,从而提高测距精度。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模组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贯穿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测距模组还包括电路板,电路板上开设有定位孔,模组支架的第二端部凸设有定位柱,电路板安装于第二端部,并且定位柱与定位孔定位插接。通过定位柱与定位孔的配合,可便于电路板安装于模组支架的预定位置,从而方便电路板与模组支架的配合安装。
发射器于第一通道的靠近第二端部处安装于电路板,接收器于第二通道的靠近第二端部处安装于电路板。电路板与模组支架的一步安装操作,可同时实现发射器和接收器安装于模组支架的预定位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测距装置,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测距模组。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测距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模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模组支架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测距模组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测距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调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调整件与接收镜片的安装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发射镜片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测距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测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测距模组;
10、模组支架;10a、第一端部;10b、第二端部;10b1、定位柱;11、第一通道;111、第一开口;112、第三开口;113、第一安装位;12、第二通道;121、第二开口;122、第四开口;13、第二调整孔;14、第二点胶口;
20、发射组件;21、发射器;22、发射镜片;221、第一镜片主体;222、第一檐部;
30、接收组件;31、接收器;32、接收镜片;
40、调整件;41、镜筒;42、柄部;43、第一点胶口;
50、滤光件;
60、固定件;
70、电路板;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测距模组100,请参照图1,该测距模组100包括模组支架10、发射组件20、接收组件30以及调整件40。发射组件20和接收组件30均可设置于模组支架10上,发射组件20可发出信号,接收组件30可接收发射组件20发出的并经待测物返回的信号。
对于上述模组支架10,请参照图1至图3,模组支架10开设有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可用于安装上述发射组件20以及接收组件30。其中第一通道11至少贯穿模组支架10的一个表面以形成第一开口111,从而可使得外部光线能够经第一开口111进入第一通道11;同样,第二通道12也至少贯穿模组支架10的一个表面以形成第二开口121,从而使得外部光线能够经第二开口121进入第二通道12。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模组支架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10a和第二端部10b,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均贯穿第一端部10a和第二端部10b。第一通道11在第一端部10a形成有上述第一开口111,并在第二端部10b形成有第三开口112,上述发射组件20可自第三开口112安装于第一通道11,并且发射组件20直接面向第一开口111设置(可进一步参照图4)。第二通道12在第一端部10a形成有第二开口121,并在第二端部10b形成有第四开口122,上述接收组件30可自第四开口122安装于第二通道12,并在接收组件30直接面向第二开口121设置。
对于上述发射组件20,发射组件20包括发射器21和发射镜片22。
请参照图3和图4,发射器21设置于上述第一通道11内并朝向第一开口111设置,发射器21发出的光线信号可经第一开口111射出。发射器21可构造为诸如激光二极管的光发射器,其可发射测量所用的高频激光脉冲,例如为1kHz以上的脉冲激光。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发射器21还可以使用其他能够发射光线的装置,例如LED等光源。
发射镜片22位于发射器21的信号发出路径,发射器21用于朝发射镜片22发出光线信号。例如,发射镜片22设置于第一通道11内并靠近第一开口111设置,而发射器21则靠近第三开口112设置,发射器21发出的光线信号可透过发射镜片22。例如发射镜片22采用凸透镜,其可用于聚集发射器21发出的光线信号,从而提高发射器21发出的光线信号强度,尤其适用于远距离测距;再例如,发射镜片22采用凹透镜,其可用于发散发射器21发出的光线信号,从而提高测距范围,尤其适用于近距离测距。
对于上述接收组件30,接收组件30包括接收器31和接收镜片32。
请参照图3和图4,接收器31设置于上述第二通道12内并朝向第二开口121设置,外部光线信号可经第二开口121到达接收器31。接收器31可采用TOF(time of flight)传感器,其接收到的信号量直接影响测距模组100的测距精度。
接收镜片32位于接收器31的信号接收路径,例如,接收镜片32设置于第二通道12内并靠近第二开口121设置,而接收器31则靠近第四开口122设置,光线信号可透过接收镜片32以到达接收器31。例如,接收镜片32采用凸透镜,其可用于汇聚进入第二通道12内的光线,从而提高接收器31的光线信号接收量;在其他一些接收镜片32亦可采用凹透镜,凹透镜可更大范围的发散光线信号,使得光接收器31更容易接收信号。可以理解的是,当接收镜片32采用凸透镜时,可使得光线信号聚集以形成光斑,当光斑完全落入接收器31上时,可使得光线信号增强。
另外,发射器21与接收器31之间的距离可设置为8~10毫米,以保证发射组件20与接收组件30的光线信号传递,便于接收器31接收发射器21发出的并经待测物返回的光线信号。
对于上述调整件40,请参照图1和图4,调整件40可活动的设置于模组支架10并位于发射器21与接收器31之间的信号传递路径。例如,调整件40设置于第一通道11,发射镜片22于第一通道11内安装于调整件40,调整件40用于带动发射镜片22沿第一通道11的径向或轴向移动(也即在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三轴方向上移动);或者,调整件40设置于第二通道12,接收镜片32于第二通道12内安装于调整件40,调整件40用于带动接收镜片32沿第二通道12的径向或轴向移动(也即在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三轴方向上移动)。通过调整件40的活动可调整上述信号传递路径的方向,以便于使得上述光斑完全落入接收器31,从而提高测距模组100的测距精度。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模组支架10上开设有第一调整孔(图中未标示),第一调整孔与第一通道11相通,调整件40设置于第一通道11内并自第一调整孔安装于模组支架10。发射镜片22位于发射器21的信号发出路径,并且发射镜片22于第一通道11内安装于调整件40。例如,调整件40与第一通道11间隙配合,调整件40与第一调整孔的至少一个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可在第一调整孔处对调整件40施加不同方向的力,可使得调整件40带动发射镜片22沿第一通道11的径向或轴向移动,以调整发射器21的信号发出路径,从而便于接收器31能够接收到更多的光线信号。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调整件40也可自第一调整孔伸出于模组支架10,以方便在模组支架40外对调整件40进行调整。
请参照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模组支架10上开设有第二调整孔13,第二调整孔13与第二通道12相通,调整件40设置于第二通道12内并自第二调整孔13安装于模组支架10。接收镜片32位于接收器31的信号接收路径,并且接收镜片32于第二通道12内安装于调整件40。例如,调整件40与第二通道12间隙配合,调整件与第二通道12的至少一个内壁之前存在间隙,可在第二调整孔13处对调整件40施加不同方向的力,使得调整件40带动接收镜片32沿第一通道的径向或轴向移动,以调整信号传递路径的方向,可便于透过发射镜片22的光线信号更能准确无误的全部落入接收器31,从而提高测距模组100的测距精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调整件40也可自第二调整孔13伸出于模组支架10,以方便在模组支架40外对调整件40进行调整。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不采用上述第一调整孔或第二调整孔13,直接通过其他工具经上述第一开口111伸入第一通道11,或第二开口121伸入第二通道12,以调整调整件40。或者,也可在第二通道12内采用驱动件(图中未标示)连接调整件40,通过外部遥控或操作面板等控制组件对驱动件进行控制,以达到调整调整件40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采用上述第一调整孔和第二调整孔13同时存在(也即包括两个调整件40,一个设置于第一通道11并自第一调整孔伸出,另一个设置于第二通道12并自第二调整孔13伸出),但此时调整件40占用了较大的空间,不利于测距模组100的小型化设计要求。因此,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优先采用第一调整孔或第二调整孔13单独存在(也即仅存在一个调整件40),从而减小测距模组100的体积,以满足测距模组100的小型化设计要求。
请进一步参照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调整件40包括相连接的镜筒41和柄部42,镜筒41于第二通道12内套设于接收镜片32并与接收镜片32相固定,柄部42则设置于第二调整孔13或者自第二调整孔13伸出于模组支架10外。通过在模组支架10外对柄部42施加不同方向的力,即可实现对接收镜片32在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上的调整,从而方便用户使用。可以理解的是,当设置第一调整孔时,调整件40于第一通道11内也可的类似设置。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柄部42背离镜筒41的端面开设有第一点胶口43,第一点胶口43连通于镜筒41的内圈。当镜筒41套设于接收镜片32上时,通过在第一点胶口43进行点胶操作,可使得粘胶逐渐调整镜筒41接收镜片32之间的间隙,粘胶固化后即可使得镜筒41与接收镜片32相固定。
可选的,请参照图3和图4,第一通道11内设置第一安装位113,发射镜片22安装于第一安装位113并位于发射器21的信号发出路径。请进一步参照图2,模组支架10还开设有第二点胶口14,第二点胶口14连通于第二通道12内的第一安装位113。当发射镜片22安装第一安装位113时,通过在第二点胶口14进行点胶操作,可使得发射镜片22固定于第一通道11内。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4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射镜片22包括第一镜片主体221和第一檐部222,第一镜片主体221包括第一入光面(图中未标示)和第一出光面(图中未标示),第一入光面面发射器21设置,第一出光面背离发射器21设置。第一檐部222环绕于第一镜片主体221的外圈,并且沿平行于发射器21至发射镜片22的方向(第二方向Y),第一檐部222凸出于第一入光面和/或第一出光面。通过设置第一檐部222,可减少上述点胶操作中的粘胶落入第一入光面和/或第一出光面,以保证发射镜片22清晰透过光线。同时,第一檐部222能够增大发射镜片22与第一通道11的贴合面积,以保证发射镜片22稳定安装于第一通道11。
可选的,接收镜片32包括第二镜片主体(图中未标示)和第二檐部(图中未标示),第二镜片主体包括第二入光面(图中未标示)和第二出光面(图中未标示),第二檐部环绕于第二镜片主体的外圈。沿平行于接收器31至接收镜片32的方向(第二方向Y),第二檐部凸出于第二入光面和/或第二出光面。通过设置第二檐部,可减少上述点胶操作中的粘胶落入第二入光面和/或第二出光面,以保证接收镜片32清晰透过光线。同时,第二檐部能够增大接收镜片32与镜筒41的贴合面积,以保证发射镜片22稳定安装于第一通道1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测距模组100还包括滤光件50,滤光件50设置于第二通道12并位于接收器31与接收镜片32之间。通过接收镜片32的光线可再次透过滤光件50,滤光件50可过滤环境光,可使得特定波段的光线通过,例如发射器21发出红外光,滤光件50仅使得红外光线通过,以减少其他光线对光线信号的影响,从而提高测距精度。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和图9,测距模组100还包括固定件60,固定件60于模组支架10的外表面盖设于第二调整孔13并压接于调整件40。当调整件40安装至预定位置时,可通过固定件60的压接,以使得固定件60稳定安装于模组支架10上。固定件60与模组支架10可拆卸连接,当需要再次调整调整件40时,可拆卸固定件60以对调整件40进行调整。固定件60面向调整件40的端面还可设置缓冲垫(图中未标示),以减少固定件60对调整件40的压接磨损。可选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直接通过点胶固定的方式将调整件40固定于模组支架10。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和图4,测距模组100还包括电路板70,电路板70上开设有定位孔(图中未标示),模组支架10的第二端部10b凸设有定位柱10b1,电路板70安装于第二端部10b,并且定位柱10b1与定位孔定位插接。通过定位柱10b1与定位孔的配合,可便于电路板70安装于模组支架10的预定位置,从而方便电路板70与模组支架10的配合安装。其中,发射器21于第一通道11的靠近第二端部10b处安装于电路板70,接收器31于第二通道12的靠近第二端部10b处安装于电路板70。例如,发射器21和接收器31均安装于电路板70上,当电路板70连接于模组支架10的第二端部10b时,发射器21可直接设置于第一通道11,而接收器31则可直接设置于第二通道12,电路板70与模组支架10的一步安装操作,可同时实现发射器21和接收器31安装于模组支架10的预定位置。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对调整件40施加不同方向的力,可带动发射镜片22沿第一通道11的径向或轴向移动,或者带动接收镜片32沿第二通道12内的径向或轴向移动,以便于发射器21发出的光线再经待测物返回后,可更好的全部落入接收器31上,从而可有效提高测距模组100的测距精度;针对不同距离或不同环境的测距,只需要对调整件40进行适当调整即可使得接收器31接收到足够多的信号量,本申请的测距模组100适用范围广,具有较佳的测距性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测距装置1000,请参照图10,该测距装置1000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测距模组100以及罩体200。其中,测距模组100被上述罩体200覆盖,罩体200开有通口,光线可经通口传至测距模组10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测距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组支架,开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发射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发射器和发射镜片,所述发射器用于朝所述发射镜片发出光线信号;
接收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的接收器和接收镜片,所述接收器用于接收透过所述接收镜片的光线信号;
调整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发射镜片于所述第一通道内安装于所述调整件,所述调整件用于带动所述发射镜片沿所述第一通道的径向或轴向移动;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所述接收镜片于所述第二通道内安装于所述调整件,所述调整件用于带动所述接收镜片沿所述第二通道的径向或轴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距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件仅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并与所述第二通道间隙配合,所述接收镜片于所述第二通道内安装于所述调整件;
所述模组支架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通道相通的第二调整孔,所述调整件自所述第二调整孔安装于所述模组支架,并且所述调整件与所述第二调整孔的至少一个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距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件包括相连接镜筒和柄部,所述镜筒于所述第二通道内套设于所述接收镜片,所述柄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调整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测距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柄部背离所述镜筒的端面开设有第一点胶口,所述第一点胶口连通于所述镜筒的内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距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内设置第一安装位,所述发射镜片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位;
所述模组支架还开设有第二点胶口,所述第二点胶口连通于所述第二通道内的所述第一安装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距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件仅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道并与所述第一通道间隙配合,所述发射镜片于所述第一通道内安装于所述调整件;
所述模组支架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道相通的第一调整孔,所述调整件自所述第一调整孔安装于所述模组支架,并且所述调整件与所述第一调整孔的至少一个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测距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镜片包括第一镜片主体和第一檐部,所述第一镜片主体包括第一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一檐部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片主体的外圈;沿平行于所述发射器至所述发射镜片的方向,所述第一檐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入光面和/或第一出光面;
所述接收镜片包括第二镜片主体和第二檐部,所述第二镜片主体包括第二入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所述第二檐部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片主体的外圈;沿平行于所述接收器至所述接收镜片的方向,所述第二檐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入光面和/或第二出光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距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距模组还包括滤光件,所述滤光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并位于所述接收器与所述接收镜片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距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均贯穿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所述测距模组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模组支架的第二端部凸设有定位柱,电路板安装于所述第二端部,并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孔定位插接;
所述发射器于所述第一通道的靠近所述第二端部处安装于所述电路板;
所述接收器于所述第二通道的靠近所述第二端部处安装于所述电路板。
10.一种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测距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921867.5U CN220040747U (zh) | 2023-04-12 | 2023-04-12 | 测距模组及测距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921867.5U CN220040747U (zh) | 2023-04-12 | 2023-04-12 | 测距模组及测距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40747U true CN220040747U (zh) | 2023-11-17 |
Family
ID=88741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921867.5U Active CN220040747U (zh) | 2023-04-12 | 2023-04-12 | 测距模组及测距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40747U (zh) |
-
2023
- 2023-04-12 CN CN202320921867.5U patent/CN22004074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888368U (zh) | 一种光学测距装置 | |
CN108663670B (zh) | 激光雷达光机装置 | |
WO2022041137A1 (zh) | 激光雷达和测距方法 | |
CN111007484B (zh) | 一种单线激光雷达 | |
US20220120899A1 (en) | Ranging device and mobile platform | |
JP2023500746A (ja) | レーザートランシーバー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光学調整方法、レーザーレーダーおよび自動運転装置 | |
CN220040747U (zh) | 测距模组及测距装置 | |
CN109839641A (zh) | 一种用于无人机挂载的航测激光测距装置 | |
CN214409298U (zh) | 一种激光雷达光学系统 | |
CN113030907A (zh) | 激光雷达 | |
CN111220995A (zh) | 一种小型化收发共孔径脉冲激光探测装置 | |
JP2001183444A (ja) | 測距装置 | |
CN216979280U (zh) | 一种光纤接收模组和激光雷达探测系统 | |
CN115586512A (zh) | 激光雷达的收发装置 | |
CN212694035U (zh) | 一种激光测距仪结构 | |
US8605260B2 (en) | Range finder | |
CN210604982U (zh) | 一种同轴式单线扫描激光雷达 | |
CN211453954U (zh) | 一种激光测距仪光学结构 | |
CN211505878U (zh) | 一种测量精准的激光测距仪光学装置 | |
CN220323534U (zh) | 一种工业安全激光雷达 | |
CN214894806U (zh) | 一种多光束平行调节装置及其定位结构 | |
CN111060894A (zh) | 一种接收透镜、tof同轴雷达激光收发系统结构及产品 | |
CN218158336U (zh) | 一种测距模组以及激光雷达 | |
CN219122404U (zh) | 激光雷达的收发装置 | |
CN110907941B (zh) | 一种基于红外导引的机载编队激光通信测距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518000, Floor 1801, Block C, Minzhi Stock Commercial Center, North Station Community, Minzhi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uanchu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Floor 1801, Block C, Minzhi Stock Commercial Center, North Station Community, Minzhi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CAMSENSE TECHNOLOGIES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