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38611U -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38611U
CN220038611U CN202320136155.2U CN202320136155U CN220038611U CN 220038611 U CN220038611 U CN 220038611U CN 202320136155 U CN202320136155 U CN 202320136155U CN 220038611 U CN220038611 U CN 2200386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eflector
air deflector
air outlet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3615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平
唐清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3615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386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386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386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包括壳体以及导风板组件,壳体内设有风道,壳体上设有出风腔以及第一出风口,出风腔具有出风面;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二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安装于出风腔并与出风面间隔形成导风通道,导风通道与风道贯通;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出风口上,且第二导风板的顶端向上延伸至高于第一导风板的底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风板组件,第二导风板的延伸部可以对导风板之间的缝隙进行遮挡,防止气流由此溢出以及防止凝露现象;导风板组件还能够调节导风通道的宽度以及多方向送风,同时实现多面出风效果,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空调作为一种调节室内空气温度以及湿度的设备,不管在家里还是公共场所都随处可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的使用需求也变得多样化。
现有技术中,对于壁挂式的空调室内机,其出风口都是在室内机的前面板的底部设置一条水平出风口,再通过控制设置于出风口处的导风板相对于出风口旋转,从而引导气流沿着导风板的方向导出,实现上、下方向的送风调整。
但是,这种送风方向只能沿着出风口的前方进行送风,出风角度受到限制,导致送风范围较小;且单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式,对室内温度的调节速度较慢,无法满足用户多样性的使用需求。
因此,亟需要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可以实现多种出风模式,从而解决现有技术的出风方式比较单一,无法满足用户多样性的使用需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包括,
壳体,壳体内设有风道,壳体上设有出风腔以及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与风道贯通,第一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方向导出;出风腔具有出风面;
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二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安装于出风腔并与出风面间隔形成导风通道,导风通道与风道贯通;
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出风口处,且第二导风板的顶端向上延伸形成延伸部,延伸部的顶端高于第一导风板的底端。
进一步地,包括移动机构,移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相对于出风面靠近或者远离。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的底端与壳体的底端间隔形成第一出风口,第二导风板用于开启或者闭合第一出风口。
进一步地,延伸部与第二导风板一体设置。
进一步地,延伸部为一翻转板,翻转板铰接设于第二导风板靠近第一导风板的端部,所述翻转板用于在第二导风板转动过程中与第一导风板抵靠。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转动轴,第一出风口的高度方向上具有中心轴线,第一转动轴的轴线位于中心轴线的上方,以使第二导风板偏心转动。
进一步地,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与第一转动轴连接,以驱使第二导风板转动。
进一步地,导风板组件还包括第三导风板,第二导风板的底端与壳体的底端间隔形成第二出风口,第三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第二出风口处,第三导风板用于开启或者闭合第二出风口。
进一步地,包括第二电机,第三导风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转动轴,第二电机与第二转动轴连接,以驱使第三导风板转动。
进一步地,出风腔还包括外框架,出风面设于外框架内,第一导风板设置于外框架上。
进一步地,壳体的顶端设有进风口,进风口与风道贯通,风道里设有风机。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可以调节导风通道的宽度,以实现多面出风效果,同时导风板组件可在出风口处转动,引导气流沿着导风板的方向送出,以实现多方向出风,从而能够较快地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A-A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中未安装第二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中未安装第三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1处于一种出风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1处于另一种出风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出风腔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A-A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壳体;101、中框;102、进风口;103、风机;104、底板;105、第一出风口;106、第二出风口;108、环形出风口;201、第一导风板;202、第二导风板;203、第三导风板;204、翻转板;3、出风腔;301、出风面;302、导风通道;303、外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参阅图1、图2以及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风道,风道用于将壳体1内经过温度或者湿度调节处理后的气流送出到壳体1外;壳体1上设有一个出风腔3,出风腔3具有出风面301,一部分气流经由风道输送进入出风腔3内。
参阅图2以及图3,上述的空调还包括导风板组件,具体包括第一导风板201、第二导风板202以及第三导风板203,第一导风板201安装于出风腔3上,并与出风面301间隔形成一个导风通道302,该导风通道302与上述的风道贯通,风道送来一部分气流进入导风通道302。
在此结构基础上,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用户可通过空调遥控器将空调设置为制冷、制热或者通风等多种模式,空调启动后,室内环境的空气进入到壳体1内,在壳体1内经过温度以及湿度的调节处理后,由风道输送到与之贯通的出风腔3内;
第一导风板201处于初始位置状态时,第一导风板201的外周与出风腔3的内壁间隔形成环形出风口108,该环形出风口108与导风通道302贯通,进入导风通道302的气流可由环形出风口108导出。
这样,风道输送进入出风腔3内的气流,先经过导风通道302,再由第一导风板201的四周导出,实现四面出风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气流被打散后导出,使得空调出风更加均匀,送出的气流更易于与室内环境的空气混合。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风板201可以是固定在出风腔3上的,也可以是相对于出风腔3能够运动的。
具体的,第一导风板201可相对于出风面301靠近或者远离时,导风通道302的宽度可调节,进而可以调整出风腔3的进风量以及出风量。
当第一导风板201由初始位置状态,相对于出风面301远离时,第一导风板201凸出于出风腔3的前侧,第一导风板201的外周与出风腔3间隔变宽,从而使环形出风口108变大,出风腔3内的气流经由导风通道302,在环形出风口108处导出。
同样的,第一导风板201靠近出风面301运动,使得导风通道302变窄,出风腔3的出风区域变小,从而进入到出风腔3的进风量变小,由导风通道302导出到壳体1外的出风量也变小。
在关闭空调后,第一导风板201相对于出风面301靠近,运动回归至初始位置状态。此时,第一导风板201封盖出风腔3,防止空调静置不用时,空气中的尘埃或者大片物体从空调的前端面进入到空调内并形成堆积,影响后续的使用效果。
此外,第一导风板201还可以上下运动,从而在第一导风板201以及第二导风板202之间形成出风口,该出风口与出风腔3贯通,第一导风板201上下移动,从而调节该出风口的大小。
不仅如此,第一导风板201还可以铰接设置在出风腔3的前端面上,以使第一导风板201可以相对于出风腔3转动,从而开启或者闭合出风腔3前端面的风口。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包括移动机构,移动机构与第一导风板201相连,驱动第一导风板201相对于出风面301靠近或者远离,从而调节第一导风板201的前后位置。
在此结构基础上,用户在使用空调时,选择相应的运行模式,当该运行模式需要将第一导风板201前后移动时,移动机构的电机驱动第一导风板201相对于出风面301前后移动,从而调节导风通道302的宽度,从而调节第一导风板201与出风腔3之间的环形出风口108的出风量。
这样,第一导风板201就可以通过先向前运动,再引导导风通道302里的气流沿着环形出风口108导出,以实现气流在导风通道302内先进行分流,再沿多方向导出。
同样的,第一导风板201就可以通过向后运动,收窄导风通道302的宽度,从而减少从风道进入导风通道302里的气流,进而减少环形出风口108的出风量。
具体的,移动机构包括连杆、导向齿条以及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上设有与导向齿条啮合的转动齿轮,连杆的一端与第一导风板201相连,连杆的另一端与驱动电机相连;
空调启动时,驱动电机就可以驱动转动齿轮,由于转动齿轮与导向齿条相啮合,转动齿轮转动的同时,转动齿轮与导向齿条之间发生相对移动,转动齿轮在导向齿条上前后移动。
这样,驱动电机就可以通过转动齿轮实现前后运动,由于连杆的两端分别与驱动电机以及第一导风板201相连,所以驱动电机通过转动齿轮实现前后运动的同时,带动连杆以及第一导风板201做前后运动。
其中,移动机构的连杆可设置一个或者多个,设置一个连杆时,连杆的一端应与第一导风板201的中心部位连接,连杆设置有多个时,多个连杆可以上下对称设置或者左右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参阅图4,第一导风板201的底端与壳体1的底端间隔形成第一出风口105,第一出风口105与风道贯通,第一出风口105用于引导一部分气流沿第一方向导出;
上述的第二导风板202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出风口105处,第二导风板202用于开启或者闭合第一出风口105,而且,第二导风板202的顶端向上延伸形成延伸部,且延伸部的顶端高于第一导风板201的底端。
在此结构基础上,用户选择相应的运行模式,参阅图2,空调启动后,第二导风板202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顺时针转动,从而打开第一出风口105,此时一部分气流从风道处流向第一出风口105,并沿着第二导风板202导出;
在关闭空调后,第二导风板202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逆时针转动至回归初始位置状态,便可以将第一出风口105封盖住。
正常来说,当第一出风口105未安装第二导风板202时,经过制冷或者制热处理的气流是直接从第一出风口105处,沿着第一方向送出的,第一出风口105朝向空调的前方,则第一出风口105的出风方向是水平向前;其中,第一方向是指水平方向;
第一出风口105增设可转动的第二导风板202时,第二导风板202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运动,与第一出风口105形成夹角,夹角不同时,气流沿着导风板的方向导出的角度也不同,从而拓宽气流在该第一方向导出的角度,得到更大的送风范围。
此外,第二导风板202的高度延伸形成延伸部,延伸部的顶端高于第一导风板201的底端,当第一导风板201与第二导风板202都处于初始位置状态,延伸部可以贴合在第一导风板201的背面,上述的延伸部用于防止壳体1内的气流经由第一导风板201以及第二导风板202之间的间隙导出,从而导致打开的出风口处出风量变少;此外,第一导风板201以及第二导风板202之间的缝隙被遮挡,气流无法从缝隙出溢出,能够防止第一导风板201以及第二导风板202的边上产生凝露。
第一导风板201位于初始位置状态时,由于延伸部的存在,第二导风板202只能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做顺时针转动,而不能发生逆时针转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出风口105有以下几种出风模式:
水平出风:当第二导风板202在初始位置状态下,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顺时针旋转90°,第二导风板202转动打平,便可实现第一出风口105的水平出风,此时,第二导风板202将第一出风口105分隔成上、下两个水平风口,气流沿着这两个水平风口导出;
此时,第一导风板201与第二导风板202之间形成风口,部分气流由此出口送出,同时,送入导风通道302的气流量变大,由环形出风口108送出的风量也变大,第一导风板201实现四面出风模式。
向下出风:当第二导风板202在初始位置状态下,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顺时针旋转的角度不超过90°,便可将第二导风板202的靠近第一导风板201的一端转入壳体1内,另一端转出壳体1外;此时第二导风板202与第三导风板203之间形成风口,气流沿着第二导风板202的方向从该风口处导出,第一出风口105实现向下出风。
向上出风:当第二导风板202在初始位置状态下,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顺时针旋转的角度超过90°至第二导风板202的与第一导风板201相碰触的位置前,第二导风板202靠近第一导风板201的一端位于壳体1外,另一端位于壳体1内;此时第二导风板202与第一导风板201之间形成出风口,气流沿着第二导风板202的方向从该出风口处导出,实现向上出风。
此外,当第一导风板201在移动机构的驱动下发生运动,远离出风面301时,第一导风板201凸出于出风腔3的前端面,并与前端面间隔形成间隙,该间隙使得第一导风板201避开第二导风板202的延伸部,以使第二导风板202转动时,延伸部不受第一导风板201阻挡。
在此结构基础上,第二导风板202就可以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自由转动。此时,第二导风板202可以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做以下的转动操作,从而实现多种出风模式:
四面出风:第二导风板202处于初始位置状态时,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远离出风面301,第一导风板201的下端与第二导风板202的上端之间形成一个与导风通道302贯通的风口,导风通道302从第一导风板201的四周处向壳体1外送风,第一导风板201实现四面出风模式;
水平出风:第二导风板202在初始位置状态,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顺时针旋转90°或者逆时针旋转90°;向下出风:第二导风板202在初始位置状态下,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顺时针旋转的角度不超过90°,或者逆时针旋转的角度超过90°;向上出风:第二导风板202在初始位置状态下,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顺时针旋转的角度超过90°,或者逆时针旋转的角度不超过90°。
其中,在向上出风状态,由于第二导风板202与第一导风板201之间形成风口,风道将气流送往第一出风口105的过程中,部分气流进入导风通道302里,并由第一导风板201的四面送出,第一导风板201实现四面出风模式。
此外,当第一导风板201与壳体1的连接方式是限位连接时,即第一导风板201不能相对壳体1运动的情况,第一导风板201可由柔性材质制成,例如橡胶板材料,这样,即使在高度方向上,延伸部的顶端高于第一导风板201的底端,第二导风板202在逆时针转动时,延伸部挤压第一导风板201的底端,由于第一导风板201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因此第一导风板201受力弯曲,使得第二导风板202能够从第一导风板201下端通过。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202与延伸部一体设置,即第二导风板202的高度延伸至与第一导风板201的下端产生部分重叠,该延伸部的顶端高于第一导风板201的底端。
在此结构基础上,由于第二导风板202在高度方向上,部分位于第一导风板201的背面,且与第一导风板201贴合,第二导风板202在转动的时候,朝靠近第一导风板201的一侧旋转时,延伸部会受到第一导风板201阻挡,以致第二导风板202不能发生逆时针转动。
因此,可以采用上述将第一导风板201相对于出风面301向前移动的方法,从而避让出转动空间以使第二导风板202可以逆时针旋转;
此外,还可以采用具有一定变形能力并能恢复原形的弹性材料制成第二导风板202,例如采用橡胶板材料,这样,由于延伸部与第二导风板202为一体设置,所以延伸部也为弹性材料,第二导风板202朝靠近第一导风板201的一侧旋转时,延伸部在第一导风板201的抵靠作用力下,朝远离第一导风板201的一侧变形,以使延伸部受力弯曲从而通过第一导风板201的下端。
这样,无需将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第二导风板202也可以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做顺时针旋转以及逆时针旋转;具体的,此时第一出风口105的出风模式相应的转动操作为:
水平出风: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旋转90°或者逆时针旋转90°。
向下出风: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旋转小于90°或者逆时针旋转大于90°、小于180°时,第一出风口105实现向下出风。
向上出风: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旋转大于90°、小于180°时,或者逆时针旋转小于90°,第一出风口105实现向下出风。
其中,在第一出风口105的水平出风以及向上出风这两个模式中,风道送往导风通道302的气流量变大,气流进入导风通道302后由环形出风口108处导出,环形出风口108的出风量增大。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第二导风板202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转动,第二导风板202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转动轴,第一出风口105具有中心轴线,第一转动轴的轴线与第一出风口105的中心轴线偏心设置,且第一转动轴的轴线位于中心轴线的上方,以使第二导风板202偏心转动。
在此结构基础上,当第一导风板201位于初始位置状态时,由于第二导风板202偏心转动,且转动中心位于第一出风口105的上方,所以第二导风板202在顺时针转动时,转出壳体1外的一端会受到第一导风板201的干涉,从而无法顺时针转入壳体1。
此时,参阅图2,当第一导风板201位于初始位置状态时,第一出风口105的出风模式如下操作:
水平出风:第二导风板202由初始位置状态顺时针转动90°,转动到水平位置时,第二导风板202将第一出风口105分隔成上、下两个宽度不一样的风口,此时,第一出风口105实现水平出风。
向下出风:第二导风板202由初始位置状态顺时针转动不超过90°,便可将第二导风板202靠近第一导风板201的一端转入壳体1内,另一端转出壳体1外;此时第二导风板202的下端形成风口,气流沿着第二导风板202的方向从该风口处导出,第一出风口105实现向下出风。
向上出风:当第二导风板202在初始位置状态下,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顺时针旋转的角度大于90°,第二导风板202在顺时针旋转大于90°至第二导风板202的下端与第一导风板201碰触时,第二导风板202靠近第一导风板201的一端位于壳体1外,另一端位于壳体1内;此时第一出风口105的气流沿着第二导风板202的方向导出,实现向上出风。
此外,当第一导风板201在移动机构的驱动下向前移动时,第一导风板201的下端与第二导风板202的上端形成间隙,该间隙使得第一导风板201避开第二导风板202的上端,以使第二导风板202可以转动通过第一导风板201的下端。
此时,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并凸出于出风腔3的前端面,第一出风口105的出风模式如下操作:
四面出风:当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第一导风板201的外周与出风腔3的内壁间隔,环形出风口108变大,该风口与导风通道302贯通,风道将气流送入导风通道302,并由第一导风板201的四周送出,形成四面出风;
参阅图2以及图6,当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第二导风板202由初始位置状态逆时针转动180°后,第二导风板202处于竖直位置,由于第一转动轴的轴线与中心轴线的偏心设置,第二导风板202的下端产生段差,从而形成一个风口,部分气流由该风口送出;同时,第一导风板201的下端与第二导风板202的上端之间形成风口,部分气流进入导风通道302内,由第一导风板201的四周送出,实现四面出风模式;
此时,可以将第一导风板201向后移动至与第二导风板202贴合,关闭第一导风板201的下端与第二导风板202的上端之间的风口,此时第二导风板202的下端仍形成风口,气流由第一导风板201的左侧、上侧、右侧以及第二导风板202的下侧导出,空调仍实现四面出风模式。
此外,当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时,还可以将第二导风板202由初始位置状态逆时针转动至与第一导风板201抵接,第二导风板202与第三导风板203之间形成风口,部分气流由该风口送出,同时气流也从第一导风板201的左侧、上侧、右侧导出,空调也实现四面出风模式。
水平出风:当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时,第二导风板202由初始位置状态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90°,第二导风板202转动后处于水平位置,第二导风板202将第一出风口105分隔成上、下两个宽度不一样的风口;此时,气流从这两个出风口处送出,第一出风口105也实现水平出风。
此时,上风口位于第一导风板201的下端,第一导风板201仍实现四面出风。
向上出风:将第二导风板202在初始位置状态下,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顺时针旋转的角度大于90°至第二导风板202的一端与第一导风板201碰触时,或者逆时针旋转的角度不超过90°,使得第二导风板202的靠近第一导风板201的一端位于壳体1外,另一端位于壳体1内;第二导风板202与第一导风板201之间先形成风口,气流沿着第二导风板202的方向从该风口处导出,第一出风口105实现向上出风。
直至如图7所示,第二导风板202的一端与第一导风板201碰触时,第二导风板202与第一导风板201之间的风口闭合,第二导风板202的下端形成风口,气流沿着第二导风板202的方向从该风口处导出,第一出风口105仍实现向上出风;此时,第一导风板201实现三面出风。
向下出风:当第二导风板202在初始位置状态下,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顺时针旋转的角度不超过90°,或者逆时针旋转的角度超过90°,使得第二导风板202的上端位于壳体1内,下端位于壳体1外;此时第二导风板202的下端形成风口,气流沿着第二导风板202的方向从该风口处导出,实现向下出风;此时,第一导风板201与第二导风板202之间仍存在风口,第一导风板201仍实现四面出风。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空调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与第二导风板202的第一转动轴连接,以驱使第二导风板202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转动,并可控制第二导风板202的转动角度。
在此结构基础上,用户通过空调遥控器选择不同的出风模式,空调控制第一电机转动,从而带动第二导风板202转动;当用户选择不同的出风模式时,空调的操作如下:
四面出风:当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第一导风板201的四周便形成环形出风口108,此时无需控制第二导风板202转动,便可实现四面出风;
或者,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后,由第一电机带动第二导风板202逆时针旋转180°,第二导风板202与第三导风板203之间形成风口,气流由该风口以及第一导风板201四周的环形出风口108送出,也可实现四面出风模式;此时,将第一导风板201向后移动回归原位,仍可保持四面出风模式。
或者,先将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再由第一电机带动第二导风板202逆时针旋转至第二导风板202与第一导风板201抵接,此时,第一导风板201与第二导风板202之间的风口闭合,第二导风板202与第三导风板203之间形成下风口,气流由该下风口以及第一导风板201的左侧、上侧以及右侧送出,空调实现四面出风模式。
水平出风:当第一导风板201处于初始位置状态时,第二导风板202只能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顺时针转动,此时,第一电机带动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旋转90°,从而将第二导风板202打平,第一出风口105实现水平出风;
当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第二导风板202可以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逆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此时,第一电机带动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旋转90°或者逆时针旋转90°,从而将第二导风板202打平,第一出风口105实现水平出风。
向上出风:当第一导风板201处于初始位置状态时,第一电机带动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旋转大于90°至第二导风板202的下端与第一导风板201碰触时,第一出风口105实现向上出风。
当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第一电机带动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旋转大于90°至第二导风板202的一端与第一导风板201碰触时,或者逆时针旋转的角度不超过90°,第一出风口105实现向上出风。
向下出风:当第一导风板201处于初始位置状态时,第一电机带动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转动不超过90°,第一出风口105实现向下出风;
当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第一电机带动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旋转的角度不超过90°,或者逆时针旋转的角度超过90°,第一出风口105实现向下出风。
进一步地,参阅图5,壳体1的底端设有底板104,第二导风板202的底端与底板104靠近第二导风板202的一侧间隔形成第二出风口106,第二出风口106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二方向送出,第三导风板203可转动地设于第二出风口106处,第三导风板203用于在转动过程中开启或者闭合第二出风口106。
在此结构基础上,空调启动后,第三导风板203转动开启对应位置的第二出风口106,空调将室内的空气导入壳体1内,经过温度以及湿度的调节处理后,风道将经过处理后的一部分气流送到与之贯通的第二出风口106处,气流沿着第三导风板203的方向导出。
在关闭空调后,第三导风板203转动回归原位,便可以将第二出风口106封盖住。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出风口106未增设第三导风板203时,由于第二出风口106朝向空调下方,因此第二出风口106的出风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上述的第二方向是指竖直方向。
第二出风口106增设可转动的第三导风板203时,第三导风板203相对于第二出风口106运动,与第二出风口106形成夹角,夹角不同时,气流沿着导风板的方向导出的角度也不同,从而拓宽气流在该第二方向导出的角度,得到更大的送风范围。
此时,第二出风口106有以下几种出风模式:
竖直出风:参阅图2,可将第三导风板203的转轴设于第三导风板203的靠近第二导风板202的一端,当第三导风板203在初始位置状态下,相对于第二出风口106顺时针旋转90°,第三导风板203由水平状态转动至竖直状态,且与第二导风板202贴合,便可实现第二出风口106的竖直出风。
向后出风:第三导风板203顺时针旋转小于180°,第三导风板203的右端转出壳体1外;此时,气流沿着第三导风板203的方向导出,实现向后出风;
向前出风:由于第二导风板202处于初始位置状态,第三导风板203靠近第二导风板202的一端受到第二导风板202的阻挡,不能做逆时针旋转运动;此时,可以先将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再驱动第一电机,使得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旋转180°或者逆时针旋转180°,由于第二导风板202的偏心驱动设置,第二导风板202的下端形成段差,第二导风板202相对于第三导风板203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因此,第二导风板202与第三导风板203之间形成一个间隔。
由于间隔的存在,第三导风板203就可以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做小角度的逆时针旋转,第三导风板203逆时针转动至与第二导风板202碰触的过程中,第三导风板203的右端进入壳体1内,气流沿着第三导风板203的方向导出,实现向前出风。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空调还包括第二电机,第三导风板203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转动轴,第二电机与第二转动轴连接,以驱动第二转动轴转动,从而驱动第三导风板203相对于第二出风口106转动。
在此结构基础上,用户通过空调遥控器选择不同的出风模式,空调控制第二电机转动,从而带动第三导风板203转动;当用户选择竖直出风模式时,第二电机带动第三导风板203顺时针旋转90°,第二出风口106实现竖直出风;
当用户选择向后出风时,第二电机带动第三导风板203顺时针转动小于180°时,实现向后出风;
当用户选择向前出风时,移动机构先将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再由第一电机驱动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旋转180°或者逆时针旋转180°,再由第二电机带动第三导风板203逆时针转动至与第二导风板202碰触,实现向前出风。
其中,第一出风口105的出风模式可与第二出风口106的出风模式配合使用,实现空调多风口、多方向的出风模式。
具体的,可通过第一电机驱动第二导风板202转动打平,第一出风口105实现水平出风;再通过第二电机驱动第三导风板203转动打直,第二出风口106实现竖直出风。这时候,壳体1内的气流既往空调的前方送出,又往空调的下方送出。
此外,还可以通过第一电机先驱动第二导风板202转动打平,再同时使第一电机驱动第二导风板202、第二电机驱动第三导风板203,同步转动相同的角度,空调便可倾斜出风,实现第一出风口105向下出风的同时,第二出风口106向前出风;或者,第一出风口105向上出风的同时,第二出风口106向后出风。
其他的出风模式可通过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分别驱动第二导风板202以及第三导风板203转动不同的角度实现,此处不再过多阐述。
进一步地,出风腔3还包括外框架303,外框架303具有一定的厚度,外框架303用于与壳体1安装连接,出风面301设于外框架303内,第一导风板201设置于外框架303上,且与出风面301间隔设置。
在此结构基础上,壳体1包括中框101,外框架303具有朝向壳体1的第一安装面,以及朝向第一导风板201的第二安装面,装配时,参阅图3,先将外框架303通过第一安装面安装于中框101上,再将第一导风板201安装于外框架303的第二安装面上,且由于外框架303具有一定的厚度,第一导风板201与外框架303内的出风面301间隔设置,形成导风通道302,从而第一导风板201与外框架303以及出风面301共同形成出风腔3。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风板201的外轮廓可以与出风腔3的外轮廓相适配,也可以将第一导风板201的外轮廓设置小于出风腔3的外轮廓。
这样,如果第一导风板201的外轮廓可以与出风腔3的外轮廓相适配,那么第一导风板201的外周与出风腔3的内壁不形成间隔。
空调使用时,风道里的气流从出风面301下端的出风区域进入到导风通道302内,这种情况下,需要空调驱动移动机构将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使得第一导风板201凸出于出风腔3的前侧,第一导风板201的四周与出风腔3的前侧间隔形成环形出风口108,从而实现第一导风板201的四面出风;
当第一导风板201的外轮廓设置小于出风腔3的外轮廓时,第一导风板201的外周与出风腔3的内壁间隔设置,从而在第一导风板201的外周形成一个环形出风口108。此时,无需将第一导风板201向前移动,导风通道302的气流也可以从第一导风板201的四周导出,从而实现第一导风板201四面出风。
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将第一导风板201前后移动,从而调整导风通道302的宽度,进而调整第一导风板201四面的出风量以及出风速度。
这样,气流在导出的过程中,被打散后从第一导风板201的外周的环形出风口108处送出,使得气流出风更加均匀,更易于与室内环境的空气混合;且多面出风,能够加快温度调节的响应速度,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外框架303与中框101的安装方式可以为可拆卸安装,具体的,可在外框架303的第一安装面的四周环设一圈定位凹槽,中框101的前端面的四周环设有一周定位凸边,定位凹槽与定位凸边卡合连接,便可实现外框架303安装于中框101上;
在此结构基础上,定位凸边也可环设于第一安装面的四周,定位凹槽环设于中框101前端面的四周,同样可以实现外框架303安装于中框101上。
再者,还可以在外框架303的第一安装面的四周环设一圈铁片,对应的,在中框101的前端面的四周环设一周磁铁,磁铁与贴片在靠近时相互吸引,从而将外框架303安装于中框101上。
上述的几种可拆卸安装方式,拆装方便,便于清洗或者更换部件。
进一步地,参阅图3以及图4,壳体1的顶端设有进风口102,进风口102用于引入气流,进风口102与风道贯通,风道里设有风机103,风机103用于实现热交换。
在此结构基础上,室内环境的空气经由进风口102进入到空调壳体1内,在风机103处进行热交换后,再由出风口或者出风段导出到室内环境内,这样就实现了一次室内空气循环。
此外,还可以在进风口102的外侧或者内侧增设过滤组件,通过过滤组件将空气中的尘埃颗粒以及气味分子过滤吸收,再将经过过滤处理的空气引入壳体1内,经空调室内机温度或者湿度调节处理后,再送出到室内环境中。这样,用户就可以得到新鲜且舒适的空气,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实施例2,
参阅图8以及图9,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之处在此不做阐述。
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延伸部为一翻转板204,该翻转板204可相对于第二导风板202运动,具体的,翻转板204铰接设置于第二导风板202靠近第一导风板201的端部,从而翻转板204可相对于第二导风板202转动;翻转板204用于在第二导风板202转动的过程中,与第一导风板201抵靠。
第二导风板202靠近第一导风板201的端面为安装面,翻转板204未相对于第二导风板202发生翻转时,翻转板204位于第二导风板202的安装面上、且翻转板204的顶端高于第一导风板201的底端,翻转板204可以对第一导风板201以及第二导风板202之间的空隙进行封盖,防止气流从此空隙溢出或产生凝露现象。
在此结构基础上,空调开启相应的运行模式时,第二导风板202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从而开启第一出风口105;
参阅图8,第二导风板202在需要逆时针转动时,由于第二导风板202在高度方向上存在与第一导风板201重叠的翻转板204,该翻转板204的存在,限制了第二导风板202的逆时针转动,在不驱动第一导风板201前后移动的前提下,需要先将该翻转板204相对于第二导风板202转动,以使第二导风板202可以从第一导风板201下方通过。
具体的,由于翻转板204与第二导风板202之间存在连接关系,第二导风板202做顺时针旋转的时候,可以同时带动翻转板204一起顺时针转动;当第二导风板202在初始位置状态下,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05逆时针旋转时,该翻转板204跟随第二导风板202逆时针旋转时会受到第一导风板201的干涉。
因此,在第二导风板202逆时针转动的过程中,翻转板204的前侧向前抵靠第一导风板201,翻转板204的下端在第二导风板202的带动下,有向前运动的趋势,从而,翻转板204受到来自第一导风板201向后的作用力,该作用力带动翻转板204绕铰接轴转动后,翻转至第二导风板202的背面。
翻转板204翻转后,第二导风板202在高度方向上与第一导风板201不存在延伸部分且相互错开,从而第二导风板202可以在第一导风板201的下方通过。
进一步地,可在翻转板204与第二导风板202的安装面之间设置一个弹性件,这样翻转板204发生翻转之后,可以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即翻转板204转入壳体1后可复位回安装面上。
翻转板204转出壳体1后,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第二导风板202逆时针转动至翻转板204与第三导风板203抵靠时,翻转板204又发生翻转,第二导风板202从而能够转入壳体1内;进入壳体1后,翻转板204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这样,翻转板204就可以遮挡第一导风板201与第二导风板202之间的间隙。
此外,如果翻转板204与安装面之间不设置弹性件,为了防止翻转板204跟随第二导风板202转动到壳体1外时,翻转板204在朝下位置时由于自身重力转动回安装面,导致第二导风板202转出壳体1后,无法顺时针转入壳体1内,因此可设置一个可通电的磁吸结构,该磁吸结构用于将翻转板204吸附在第二导风板202的背面。
具体的,参阅图8,可在翻转板204远离第一导风板201的端面上设置一铁片,并在第二导风板202背面的上端设置一磁吸座,这样在翻转板204翻转到第二导风板202背面之后,铁片与通了电的磁吸座在靠近时相互吸引,从而将翻转板204吸附在第二导风板202的背面,这样,就能避免翻转板204翻转后,在壳体1外时转动回安装面,导致第二导风板202不能逆时针转入壳体1内。
待到第二导风板202带有翻转板204的一端的转入壳体1后,便可断开磁吸座的通电,从而使翻转板204在朝下位置时,由于自身重力作用,转动回归至第二导风板202的上端,与安装面贴合。
进一步地,还可以使翻转板204相对于第二导风板202发生移动,使第二导风板202的上端不存在高于第一导风板201下端的重叠部分,从而能够自由转动,具体的,可以将翻转板204与壳体1连接,翻转板204与第二导风板202之间不存在连接结构,在第二导风板202需要转动时,空调通过电机驱动翻转板204转动或者平移,从而避开第二导风板202的转动范围,以使第二导风板202可以在第一出风口105处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
在空调关闭或者启动其他运行模式时,第二导风板202转动回归初始位置状态,翻转板204也在空调的电机驱动下回归安装面上,从而封盖第一导风板201与第二导风板202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05的出风模式可通过以下转动实现:
水平出风:将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转动90°,或者逆时针转动90°第二导风板202打平,第一出风口105实现水平出风;
向上出风:将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转动大于90°,或者逆时针转动小于90°,第一出风口105实现向上出风;
向下出风:将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转动小于90°,或者逆时针转动大于90°,第一出风口105实现向下出风;
其中,在水平出风以及向上出风这两种模式中,进入到导风通道302的风量变多,从而第一导风板201的左侧、上侧以及右侧的出风量变大,第一导风板201实现四面出风状态。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202的两侧的第一转动轴的轴线与第一出风口105的中心轴线偏心设置,且第一转动轴的轴线位于中心轴线的上方,以使第二导风板202偏心转动。
在此结构基础上,第一出风口105的出风模式可通过以下转动实现:
四面出风:当第二导风板202由初始位置状态逆时针转动180°后,第二导风板202处于竖直位置,由于第一转动轴的轴线偏心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05的中心轴线的上方,第二导风板202的下端产生段差,从而形成一个出风口,一部分气流由此出风口送出;同时,风道将一部分气流送入导风通道302后,由第一导风板201的左侧、上侧以及右侧送出,此时,空调实现四面出风;
此外,还可以将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转动至第二导风板202的一端与第一导风板201碰触,此时第二导风板202与第三导风板203之间形成风口,气流由该风口处送出;同时,部分气流进入到导风通道302内,由第一导风板201的左侧、上侧以及右侧送出,空调实现四面出风。
水平出风:将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转动90°,或者逆时针转动90°第二导风板202打平,第一出风口105实现水平出风;
向上出风:将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转动大于90°,至第二导风板202的一端与第一导风板201碰触前,或者逆时针转动小于90°,第一出风口105实现向上出风;
向下出风:将第二导风板202顺时针转动小于90°,或者逆时针转动大于90°,第一出风口105实现向下出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具有多种出风模式,不同的出风口可以相互配合,通过转动相应风口的导风板,实现多出口、多方向的出风模式。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风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腔以及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风道贯通,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方向导出;所述出风腔具有出风面;
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安装于所述出风腔并与所述出风面间隔形成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与所述风道贯通;
所述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且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顶端向上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顶端高于第一导风板的底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相对于所述出风面靠近或者远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底端与所述壳体的底端间隔形成了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导风板用于开启或者闭合所述第一出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导风板一体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为一翻转板,所述翻转板铰接设于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端部,所述翻转板用于在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过程中与所述第一导风板抵靠。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高度方向具有中心轴线,所述第一转动轴的轴线位于所述中心轴线的上方,以使所述第二导风板偏心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连接,以驱使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还包括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底端与所述壳体的底端间隔形成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三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所述第三导风板用于开启或者闭合所述第二出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三导风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转动轴连接,以驱使所述第三导风板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腔还包括外框架,所述出风面设于所述外框架内,所述第一导风板设置于所述外框架上。
CN202320136155.2U 2023-01-30 2023-01-30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 Active CN2200386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6155.2U CN220038611U (zh) 2023-01-30 2023-01-30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6155.2U CN220038611U (zh) 2023-01-30 2023-01-30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38611U true CN220038611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32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36155.2U Active CN220038611U (zh) 2023-01-30 2023-01-30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386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66739B (zh) 一种空调出风导风结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控制方法
CN109084369A (zh) 空调器
CN109812869B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88293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3531652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152464A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5412171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369797A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3739271A (zh)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20038611U (zh)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
CN118408280A (zh)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
CN210118845U (zh) 空调室内机
WO2020172940A1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9283474U (zh) 一种全域风空调
CN21628170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796047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0951779U (zh) 一种空调出风导风结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105509147B (zh) 空调器
CN210118950U (zh) 回风组件和具有其的风管机
CN22006191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995434U (zh) 空调器
CN21908326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283473U (zh)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三导风板空调
CN219432139U (zh) 出风组件及电风扇
CN220062082U (zh) 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