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21671U - 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21671U
CN220021671U CN202321559644.5U CN202321559644U CN220021671U CN 220021671 U CN220021671 U CN 220021671U CN 202321559644 U CN202321559644 U CN 202321559644U CN 220021671 U CN220021671 U CN 2200216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nter bore
connecting section
improved energy
fastening spring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5964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辛增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Ganfeng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Ganfe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Ganfeng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Ganfe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5964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216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216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216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电插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固定连接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衔接段,所述第一端、第二端和衔接段设置为由导电金属管挤压弯折而成的一体成型结构;所述衔接段设置为由导电金属管挤压而成的紧密贴合的扁平状结构,所述扁平状的衔接段的厚度小于第一端的直径,且宽度不大于第二端的直径。终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衔接段具有合适的尺寸,不会导致绝缘注塑壳体过大,另外还能方便的观察电缆或导电顶针是否插接到位,还能避免塑料液体或粘接胶水从筒状外壁上流出,并且使外部电缆或外部导电顶针与插头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固,从而使插头成品更加美规,更加易于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电插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
背景技术
由于人们所需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使用一种装置,把一段时期内暂时不用的多余能量通过某种方式收集并储存起来,在使用高峰时再提取使用,或者运往能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这种方法就是能量存储。
大电流储能系统是绿色能源发展和广泛应用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系统之一,储能系统的电流输入输出都比较大,一般会达到50A以上,这就对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之间的电连接插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电连接器插头是用于固定和连接电缆的连接件,常用于电缆末端连接和续接,能让电缆和电器连接更牢固、更安全。是建筑、电力设备、电器连接等常用的配件。
公开(公告)号为CN208014982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大电流高防护连接系统,所述的连接系统包括插座以及插头,所述的插座包括直角形插座外壳,所述插座外壳包括电缆线连接部以及与电缆线连接部垂直设置的与插头连接的第一插接部,金属端子设置插座外壳内,电缆线的一端与金属端子连接。上述专利通过垂直设置的电缆线连接部与第一插接部,实现对电缆与插头的折弯连接,从而防止电缆本身发生弯折变形。
上面这种具有弯头结构的电连接插头,用于实现非直线角度的电连接,其通常由两个以上的部件通过螺纹、压接、焊接、过盈配合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如此生产的电连接插头在通过大电流时,由于两个部件之间的接触电阻增大,容易导致升温异常,引起连接故障,或导致连接器插头提前老化,降低使用寿命。
后来又出现了一体结构的弯式电连接器插头,用于克服上述缺陷,但是其弯折处容易形成不规整的折弯凸块,或者折弯处的宽度过大,导致最终产品的绝缘注塑壳体尺寸过大,不利于相邻两个插头的使用。另外,其两端通常为筒状,外部电缆与外部导电顶针通过插入筒状的内部空间中实现连接,但是筒状内部空间不便于观察,容易导致外部电缆与外部导电顶针不能插接到位。而且筒状外壁在后期进行绝缘塑胶件的注塑过程中,也容易导致塑料液体或粘接胶水从筒状外壁流出,影响产品的美观与使用。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使其挤压弯折的衔接段具有合适的尺寸,不会导致绝缘注塑壳体过大,还能方便的观察电缆或导电顶针是否插接到位,还能避免塑料液体或粘接胶水从筒状外壁上流出,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固定连接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衔接段,所述第一端、第二端和衔接段设置为由导电金属管挤压弯折而成的一体成型结构;所述衔接段设置为由导电金属管挤压而成的紧密贴合的扁平状结构,所述扁平状的衔接段的厚度小于第一端的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扁平状的衔接段的宽度不大于第二端的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端上远离衔接段的端部设置为第二顶部,所述第二顶部上设置有扩孔,所述扩孔从第二顶部向衔接段的方向延伸一定深度,所述扩孔用于容纳外部电缆;第二端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观察孔,第二观察孔开设在接近扩孔底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观察孔用于查看外部电缆插入所述扩孔的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端的外壁上设置有留置槽,所述留置槽环绕第二端的外壁形成周向凹槽,并从第二端的外表面向第二端的中轴线方向凹陷一定深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端上远离衔接段的端部设置为第一顶部,所述第一顶部上设置有沉孔,所述沉孔用于容纳外部装置上的导电顶针,所述沉孔内设置有紧固簧件,所述紧固簧件的外侧与所述沉孔的内壁形成抵接,所述紧固簧件的内侧与外部装置上的导电顶针形成抵接,从而使导电顶针与第一端形成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顶部上设置有限位卡箍,所述限位卡箍设置有限位片和卡紧片,所述卡紧片卡合连接在紧固簧件上,所述限位片贴合在第二顶部上,从而对沉孔内的紧固簧件进行限制,避免紧固簧件从沉孔内脱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沉孔的底部与第一端连接的部位形成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具有限位平面,所述限位平面与第一顶部所在平面彼此平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部上设置有第一观察孔,所述第一观察孔是贯穿限位部与第一端底部的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沉孔的直径,从而用于查看外部装置上的导电顶针插入所述沉孔的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端通过衔接段被挤压弯折向第二端,使第一端的中轴线与第二端的中轴线彼此相交,并形成具有一定角度的弯折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弯折角的角度等于90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把挤压弯折形成的衔接段进行限制,使其厚度与宽度都具有特定的尺寸,从而减小绝缘注塑壳体的尺寸,避免插头成品的尺寸过大,从而方便用户在小空间内的使用。
2、还在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设置相应的观察孔,从而使装配外部电缆或导电顶针时,可以观察是否装配到位,从而提高装配速度,提升装配质量。
3、还通过在第二端的外壁上设置留置槽,从而避免塑料液体或粘接胶水从筒状外壁上流出,并因此提升插头成品的美观度和实用性。
4、还在第一端上设置限位平面,并使限位平面与第一端部所在平面平行,从而更好的对放入第一端内部的紧固簧片进行限制,使导电顶针与第一端的连接更加的紧密,利于大电流的通过且避免不正常的温升。
因此,本实用新型经过上述的改进,可以提供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使其挤压弯折的衔接段具有合适的尺寸,不会导致绝缘注塑壳体过大,另外还能方便的观察电缆或导电顶针是否插接到位,还能避免塑料液体或粘接胶水从筒状外壁上流出,并且使外部电缆或外部导电顶针与插头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固,从而使插头成品更加美规,更加易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扩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紧固簧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紧固簧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弯折斜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弯折凸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及名称如下:
10第一端;11第一顶部;12沉孔;13限位部;14限位平面;15第一观察孔;20第二端;21第二顶部;22插入斜面;23扩孔;24第二观察孔;25留置槽;30衔接段;31弯折斜坡;32弯折凸面;40紧固簧件;41限位卡箍;42限位片;43卡紧片;44紧固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包括第一端10、第二端20、以及固定连接第一端10和第二端20的衔接段30,所述第一端10、第二端20和衔接段30设置为由导电金属管挤压弯折而成的一体成型结构;所述衔接段30设置为由导电金属管挤压而成的紧密贴合的扁平状结构,所述扁平状的衔接段30的厚度小于第一端10的直径。所述扁平状的衔接段30的宽度不大于第二端20的直径。
具体而言,能源储存系统可以储存多余的热能、动能、电能、位能、化学能等,改变能量的输出容量、输出地点、输出时间,储能系统通常要求单位容积所储存的能量高,即系统尽可能储存多的能量。所以通常使用高能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比普通电池要大,使用寿命也较长,深受消费者欢迎。因此在高能电池的的导电顶针(图中未示出)与外部电缆(图中未示出)的连接处,需要使用能承受大电流通过的储能插头。并且为了防止外部电缆发生弯折,优选的是使用弯头形状的储能插头。其内部通常由导电金属制成,外部包裹绝缘塑胶件,为了方便连接外部电缆与外部导电顶针的插入,还在其两端设置筒状的金属圆筒。另外为了更好的承受大电流的通过,防止不正常的温升,优选的是使用一体成型工艺把导电金属管进行挤压弯折,从而形成一体成型的结构。
其次,所述导电金属管优选的是采用紫铜金属管,因为紫铜通过大电流的性能更佳。为了方便连接,通常电池的导电顶针都会设置在相邻的位置上,如果储能插头的尺寸过大,即不方便对导电顶针进行插拔。因此,优选的是把连接在第一端10与第二端20中部的衔接段30的尺寸进行限制。优选的是其厚度小于第一端10的直径,其宽度不大于第二端20的直径,从而在对金属弯头进行注塑时,可以更好的控制注塑壳体的尺寸,避免储能插头成品的尺寸过大,不利于用户的使用。
如图2所示,优选的,所述第二端20上远离衔接段30的端部设置为第二顶部21,所述第二顶部21上设置有扩孔23,所述扩孔23从第二顶部21向衔接段30的方向延伸一定深度,所述扩孔23用于容纳外部电缆;第二端2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观察孔24,第二观察孔24开设在接近扩孔23底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观察孔24用于查看外部电缆插入所述扩孔23的长度。
具体的,储能插头在连接外部电缆时,通常把外部电缆插入到筒状的第二端20的内部空间内,随后对第二端20进行挤压,使第二端20的金属管的外壁变形从而对电缆进行紧密的压合连接。而为了更好的对电缆进行插入,优选的是把筒状的第二端20的内部空间进行扩充。比如使用现有技术中的现有扩孔23锻造工艺,进行筒状内部空间的扩展,使第二端20的内部空间扩展后形成扩孔23,便于外部电缆的插入。另外,为了观察外部电缆是否插入到位,避免只插入一小段,导致后期使用中脱落,因此可以在扩孔23的侧壁上开设第二观察孔24。特别是应该开设在接近扩孔23底部的侧壁上,从而方便查看外部电缆是否插入到扩孔23的底部。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优选的,所述第二端20的外壁上设置有留置槽25,所述留置槽25环绕第二端20的外壁形成周向凹槽,并从第二端20的外表面向第二端20的中轴线方向凹陷一定深度,所述留置槽25用于防止第二端20在后期进行的外部注塑过程中的液体泄漏。
具体的,在储能插头后期的注塑工艺中,第二端20上观察孔至顶部的一段位置上不需要进行注塑,因此在注塑过程中容易把塑胶件的液体泄漏到上述不需要注塑的部分上,导致插头成品的不美观,也妨碍第二端20上插入外部电缆和挤压连接电缆。因此可以在接近观察孔的第二端20的外壁上设置留置槽25,相当于对塑胶件的液体进行拦截与留存,从而防止液体泄漏,形成难看的不规整的塑胶毛刺。
如图1和图6所示,优选的,所述第一端10上远离衔接段30的端部设置为第一顶部11,所述第一顶部11上设置有沉孔12,所述沉孔12用于容纳外部装置上的导电顶针,所述沉孔12内设置有紧固簧件40,所述紧固簧件40的外侧与所述沉孔12的内壁形成抵接,所述紧固簧件40的内侧与外部装置上的导电顶针形成抵接,从而使导电顶针与第一端10形成电性连接。所述沉孔12的底部与第一端10连接的部位形成有限位部13,所述限位部13具有限位平面14,所述限位平面14与第一顶部11所在平面彼此平行;所述限位平面14与端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紧固簧件40的长度。
具体的,由于第一端10在连接外部储能电池的导电顶针时,不需要对第一端10进行挤压从而固定连接导电顶针,因此第一端10优选的是不采用扩孔23工艺,而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现有工艺,去对第一端10的筒状内部空间进行扩展。只要能达到第一端10的外部形状不发生改变,其筒状的内部空间可以扩展到所需要的尺寸即可。同时,为了提高第一端10与导电顶针之间的连接牢固程度,还可以在第一端10的沉孔12内设置紧固簧件40。所述紧固簧件40优选的是使用具有一定弹力和具有一定形变能力的线簧或扭簧,当导电顶针插入到第一端10的沉孔12内时,所述紧固簧件40利用其弹力和形变,把导电顶针牢固的连接在第一端10上,从而便于通过大电流。此外,为了更好的放置紧固簧件40,优选的是设置限位部13,所述限位部13的限位平面14平行于第一顶部11所在平面,从而更好的对紧固簧件40进行限位和支撑,避免紧固簧件40在第一端10的沉孔12内发生不良的移动与变形,也避免了导电顶针插入第一端10的沉孔12时出现连接不牢固的问题。
如图4和图5所示,优选的,所述第一顶部11上设置有限位卡箍41,所述限位卡箍41设置有限位片42和卡紧片43,所述卡紧片43卡合连接在紧固簧件40上,所述限位片42贴合在第二顶部21上,从而对沉孔12内的紧固簧件40进行限制,避免紧固簧件40从沉孔12内脱出。
具体的,为了防止紧固簧件40从所述沉孔12中脱出,还可以设置限位卡箍41。所述限位卡箍41在后期注塑过程中,会固定连接在注塑外壳上,因此,装配时可以不用紧固连接,只需要卡扣在沉孔12的开口处,对紧固簧件40进行一定的限位即可。另外,由于紧固簧件40本身具有一定的弹力和形变能力,特别是在其周向上具有一定的外延形变弹力,因此可以把卡紧片43卡合连接在紧固簧件40与沉孔12内壁之间的空隙处,从而利用紧固簧件40自身的外延形变弹力把限位卡箍41与紧固簧件40限位在第一端10上。
另外,如图3所示,当紧固簧件40使用线簧时,还可以在所述沉孔12的内壁上开设紧固凹槽44,所述紧固凹槽44用于稳定住线簧,因此可以不用再额外设置限位卡箍41。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优选的,所述限位部13上设置有第一观察孔15,所述第一观察孔15是贯穿限位部13与第一端10底部的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沉孔12的直径,从而用于查看外部装置上的导电顶针插入所述沉孔12的长度。
具体的,所述第一观察孔15优选的是设置在第一端10的底部,从而方便观察外部的导电顶针是否插入到位,从而确保第一端10与导电顶针之间的连接是牢固与稳定的。
如图6和图7所示,优选的,所述第一端10通过衔接段30被挤压弯折向第二端20,使第一端10的中轴线与第二端20的中轴线彼此相交,并形成具有一定角度的弯折角。所述弯折角的角度小于145度,且大于60度。所述弯折角的角度小于99度,且大于80度。所述弯折角的角度等于90度。
具体的,当第一端10在外部冲压设备上进行挤压弯折时,可以理解的,通常需要先进行一次预弯折,使第一端10与第二端20之间的弯折角度大致小于145度,随后再次进行弯折,使弯折角度达到所需要的角度。通常是把弯折角度设置为90度左右,从而使第一端10与第二端20的轴线大致垂直。当然,为了更好的使电池的导电顶针与电缆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便于通过大电流,因此还可以把弯折角度设置为其他角度,比如85度,或者95度,甚至120度等。可根据电缆连接的角度需要进行相应的设置。另外,为了便于通过大电流,衔接段30还设置有弯折斜坡31和弯折凸面32,所述弯折斜坡31位于衔接段30与第二端20的连接处,所述弯折斜坡31优选的是具有一定弯曲幅度的斜坡结构,使第二端20的外壁向衔接段30形成自然的弯曲过渡,避免所述弯折斜坡31的外壁发生破损,避免电流传输的不稳定和不正常的温升。同样的,所述弯折凸面32位于第一端10与衔接段30的连接处,所述弯折凸面32优选的是有一定弯曲幅度的凸面结构,使第二端20的外壁向衔接段30形成自然的凸出弯折过渡,避免所述弯折凸面32的外壁发生破损,避免电流传输的不稳定和不正常的温升。
另外,在对导电金属管进行挤压弯折时,为了放置第一端10的沉孔12与第二端20的扩孔23变形,还可以在相应的沉孔12与扩孔23中安置硬性的受力件,从而避免沉孔12与扩孔23的侧壁发生变形。
在具体生产时,先把金属导电管裁切成预设长度的管件,随后对第一端10筒状内壁进行锻造,打造出沉孔12,随后对第二端20筒状内壁进行锻造,打造出扩孔23,在扩孔23的过程中,还可以在扩孔23出口的内壁上锻造出插入斜面22,从而便于外部电缆插入到扩孔23中。
再然后把打造出沉孔12与扩孔23之后的管件放置在冲压机床上进行锻造。即把第一端10向第二端20方向进行挤压弯折,使第一端10与第二端20之间形成具有一定弯折角度的弯折形状。在挤压弯折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紧固凹槽44、第一观察孔15和第二观察孔24的锻造。
锻造完毕后,把紧固簧件40安装在第一端10的沉孔12内,随后还可以进行其他的制造工艺,比如后期的注塑工艺,给金属导电管件的外部包裹上绝缘塑胶件,方便用户的使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Claims (10)

1.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10)、第二端(20)、以及固定连接第一端(10)和第二端(20)的衔接段(30),所述第一端(10)、第二端(20)和衔接段(30)设置为由导电金属管挤压弯折而成的一体成型结构;所述衔接段(30)设置为由导电金属管挤压而成的紧密贴合的扁平状结构,所述扁平状的衔接段(30)的厚度小于第一端(10)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扁平状的衔接段(30)的宽度不大于第二端(20)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20)上远离衔接段(30)的端部设置为第二顶部(21),所述第二顶部(21)上设置有扩孔(23),所述扩孔(23)从第二顶部(21)向衔接段(30)的方向延伸一定深度,所述扩孔(23)用于容纳外部电缆;第二端(2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观察孔(24),第二观察孔(24)开设在接近扩孔(23)底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观察孔(24)用于查看外部电缆插入所述扩孔(23)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20)的外壁上设置有留置槽(25),所述留置槽(25)环绕第二端(20)的外壁形成周向凹槽,并从第二端(20)的外表面向第二端(20)的中轴线方向凹陷一定深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10)上远离衔接段(30)的端部设置为第一顶部(11),所述第一顶部(11)上设置有沉孔(12),所述沉孔(12)用于容纳外部装置上的导电顶针,所述沉孔(12)内设置有紧固簧件(40),所述紧固簧件(40)的外侧与所述沉孔(12)的内壁形成抵接,所述紧固簧件(40)的内侧与外部装置上的导电顶针形成抵接,从而使导电顶针与第一端(10)形成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部(11)上设置有限位卡箍(41),所述限位卡箍(41)设置有限位片(42)和卡紧片(43),所述卡紧片(43)卡合连接在紧固簧件(40)上,所述限位片(42)贴合在第二顶部(21)上,从而对沉孔(12)内的紧固簧件(40)进行限制,避免紧固簧件(40)从沉孔(12)内脱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沉孔(12)的底部与第一端(10)连接的部位形成有限位部(13),所述限位部(13)具有限位平面(14),所述限位平面(14)与第一顶部(11)所在平面彼此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13)上设置有第一观察孔(15),所述第一观察孔(15)是贯穿限位部(13)与第一端(10)底部的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沉孔(12)的直径,从而用于查看外部装置上的导电顶针插入所述沉孔(12)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10)通过衔接段(30)被挤压弯折向第二端(20),使第一端(10)的中轴线与第二端(20)的中轴线彼此相交,并形成具有一定角度的弯折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角的角度等于90度。
CN202321559644.5U 2023-06-19 2023-06-19 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 Active CN2200216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59644.5U CN220021671U (zh) 2023-06-19 2023-06-19 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59644.5U CN220021671U (zh) 2023-06-19 2023-06-19 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21671U true CN220021671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85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59644.5U Active CN220021671U (zh) 2023-06-19 2023-06-19 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216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91710A (en) Method of forming an electrode unit
US20120178317A1 (en) Electrical Contact With Embedded Wiring
CN220021671U (zh) 一种改进的储能插头配件
US20070066148A1 (en) Connecting terminal
CN114374107A (zh) 一种新型光伏式电气节能连接器
CN215299565U (zh) 一种一体式弯头大电流端子结构
KR101038758B1 (ko) 합성수지관의 연결장치 및 연결방법
CN206195016U (zh) 一种插合连接器
CN201018143Y (zh) 同轴电缆连接器
US11916321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nnector part for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connector part, and connection of a connector part to a cable
JP2007257905A (ja) 端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CN219534921U (zh) 一体式端子连接结构及连接器插头
CN107645079B (zh) 一种防松脱灯具连接器
CN220382354U (zh) 一种冲压成型的电连接端子
CN207459197U (zh) 一种牢固型导线对接端子
CN216750356U (zh) 一种新型光伏式电气节能连接器
CN220209410U (zh) 连接器及其连接器插头
CN203135030U (zh) 带冲压端子大电流接插件
CN216312222U (zh) 一种接线连接器
CN216251254U (zh) 储能连接器的端子模组
CN217447388U (zh) 一种啮合式输入插座、电热水壶底座及电热水壶
CN203135031U (zh) 带机加工圆筒端子大电流接插件
CN211295242U (zh) 一种免拧螺丝连线夹
CN216903455U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枪
CN217215352U (zh) 一种防松航空用插头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