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14221U - 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 - Google Patents

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14221U
CN220014221U CN202320119869.2U CN202320119869U CN220014221U CN 220014221 U CN220014221 U CN 220014221U CN 202320119869 U CN202320119869 U CN 202320119869U CN 220014221 U CN220014221 U CN 2200142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proof
tile
photovoltaic
connecting piec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986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孟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ken Green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ken Green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ken Green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eken Green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1986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142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142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142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屋面建材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包括光伏瓦、金属瓦、防水板组件及防水连接件;金属瓦位于光伏瓦的左右两侧,防水板组件设于光伏瓦与金属瓦的缝隙下方,防水板组件上设有若干个阻止水横移的导水槽;光伏瓦的左右两侧设有山字型连接件,金属瓦的一侧设有挡水竖板,防水连接件设于光伏瓦与金属瓦的缝隙处,防水连接件一侧设有扣接部,另一侧设有插接部,扣接部与光伏瓦的山字型连接件相对并扣接,金属瓦的挡水竖板插入插接部。该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无需破坏屋面原有的防水层,即能实现不同宽度及模数的光伏瓦与金属瓦的连接、安装,不会过大增加屋面的承重压力,防水效果好,更美观、安全。

Description

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屋面建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
背景技术
现有金属瓦屋面安装光伏瓦时,大多是以BAPV(building-attachedphotovoltaics,即在现有建筑上安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材料)的方式安装,具体参见公开号CN217105851U提供的可用于曲面结构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屋面系统所示,这种安装方式也称为“后安装型”建筑太阳能光伏发电材料(如光伏瓦)。这种安装方式需要后续在建筑屋面安装用于铺设光伏组件的龙骨支撑系统,而安装龙骨支撑系统时,由于需要将龙骨支撑系统穿过屋面原有的防水层后连接于屋面结构上,所以会破坏屋面原有的防水层,故而其防水效果不好;而且,龙骨支撑系统不仅会大大增加原有屋面的承重压力,还会使光伏组件高出屋面很多,影响屋面美观,还会带来安全性隐患(如光伏组件坠落)。
另外,现有金属瓦屋面安装光伏瓦时,也有直接以光伏板的形式将光伏组件直接安装在建筑屋面上,具体参见公开号CN217680107U提供的一种屋面光伏结构及建筑。这种安装方式会使屋面配套的瓦片与光伏组件形成两个独立的系统,容易带来漏水隐患,导致其防水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该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无需破坏屋面原有的防水层,即能实现不同宽度及模数的光伏瓦与金属瓦的连接、安装,也不会过大增加屋面的承重压力,防水效果好,且更美观、安全。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包括光伏瓦、金属瓦、防水板组件及防水连接件;金属瓦位于光伏瓦的左右两侧,所述防水板组件设于光伏瓦与金属瓦的缝隙下方,防水板组件上设有若干个用于阻止水横移的导水槽;所述光伏瓦的左右两侧设有山字型连接件,金属瓦与光伏瓦靠近的一侧设有挡水竖板,所述防水连接件设于光伏瓦与金属瓦的缝隙处,防水连接件一侧设有扣接部,另一侧设有插接部,防水连接件的扣接部与光伏瓦的山字型连接件相对并扣接,金属瓦的挡水竖板插入所述插接部。
优选地,所述山字型连接件包括设于光伏瓦的左侧边且呈正山字型的左连接件、及设于光伏瓦的右侧边且呈倒山字型的右连接件;
所述防水连接件包括与左连接件扣接的左防水连接件、及与右连接件扣接的右防水连接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左防水连接件和右防水连接件均包括竖向设置的连接板、供金属瓦的侧边插接的插接部、以及与山字型连接件扣接的扣接部,所述连接板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连接插接部和扣接部。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插接部包括第一立板和第一横板,所述第一横板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立板和连接板的上端部,使得连接板、第一横板和第一立板依次围成供金属瓦的侧边插接的腔体;所述挡水竖板插接至腔体内。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扣接部包括第二横板和第二立板,所述第二横板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二立板的上端部和连接板的下端部,且第二立板的下端部设有内凹部;
所述左连接件的右侧设有向其内延伸的凸块;所述第二横板扣接在左连接件的开口上方,且内凹部与凸块咬合。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扣接部包括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下端部的第三横板,且第三横板的左侧设有竖向设置的上延板;
所述连接板与右连接件的右侧外壁贴合,第三横板扣接在右连接件的开口下方,且上延板与右连接件的右侧内壁贴合。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扣接部从其前侧至后侧向下倾斜,且扣接部的后侧设有向后上方延伸的阻水部;所述防水连接件的前侧还设有向下延伸以挡住其前侧开口的遮挡部。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防水板组件包括安装于金属瓦下方的第一防水板、及安装于光伏瓦下方的第二防水板,第一防水板的内侧边连有第三立板,且第二防水板的内侧边连有与第三立板贴合的第四立板,第四立板的上端部连有外延边,外延边向下弯折后与第四立板共同围成供第三立板的上端部咬接的咬合部;
所述第四立板与连接板贴合,且咬合部的顶部抵接至插接部内。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防水板和第二防水板的外侧边均设有防水凸部,且第一防水板和第二防水板的中部均设有至少一个防水凸部,以使第一防水板和第二防水板的表面均形成有所述导水槽。
优选地,所述防水板组件的前侧设有位于其下方的下导水簸箕,且防水板组件的后侧设有位于其上方的上导水簸箕。
优选地,所述光伏瓦与金属瓦的宽度不同,且光伏瓦与金属瓦的高度不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该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通过防水连接件及防水板组件的配合,无需破坏屋面原有的防水层,即能实现光伏瓦与设于光伏瓦左右两侧的金属瓦的连接、安装,还能对连接后的光伏瓦与金属瓦的上方及下方均起到较好的防水作用,具有双重防水效果,防水效果更好;且光伏瓦与金属瓦均安装在防水板组件上,而非现有技术一样将光伏组件铺设在龙骨支撑系统,所以,不会加大该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中的光伏瓦与金属瓦的高度差,故而屋面更美观,且防水板组件为板状结构,而非高度较大的龙骨支撑系统,故而还能有效降低因屋面的金属瓦与光伏瓦高度差较大所带来的屋面坠物的安全隐患,使用更安全,也不会过大增加屋面的承重压力,该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适合应用于不同宽度及模数的金属瓦与光伏瓦的防水连接,故而能更好的应用于建筑光伏一体化屋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局部拆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光伏瓦与防水连接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光伏瓦、右防水连接件和防水板组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左侧的第一防水板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左侧的第二防水板在弯折前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a的第一防水板与图4b的第二防水板咬接形成防水板组件后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金属瓦安装于图5的防水板组件的第一防水板上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光伏瓦安装于图6的防水板组件的第二防水板上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安装左防水连接件后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a为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右侧的第二防水板在弯折前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b为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右侧的第一防水板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a的第二防水板与图9b的第一防水板咬接形成防水板组件后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金属瓦安装于图10的防水板组件的第一防水板上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安装右防水连接件后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安装光伏瓦后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光伏瓦1;左连接件11;凸块111;右连接件12;金属瓦2;挡水竖板21;防水板组件3;第一防水板31;第三立板311;第二防水板32;第四立板321;外延边322;咬合部33;防水凸部34;下导水簸箕4;上导水簸箕5;防水连接件6;左防水连接件61;右防水连接件62;插接部63;第一立板631;内延板6311;第一横板632;连接板64;腔体65;扣接部66;第二横板661;第二立板662;内凹部6621;第三横板663;上延板6631;阻水部664;遮挡部67;导水槽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参见图1,包括光伏瓦1和设于光伏瓦1的左右两侧的金属瓦2。为使光伏瓦1与金属瓦2之间能实现连接以及防水,该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还包括防水连接件6。
其中,参见图1、3,光伏瓦1的左右两侧设有山字型连接件。而防水连接件6设于光伏瓦1与金属瓦2的对接缝隙上方,以防雨水进入该对接缝隙,提高该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的防水效果;而且,防水连接件6的一边与光伏瓦1的山字型连接件相对并扣接,而金属瓦2的一侧边插接至防水连接件6的另一边的内部,以实现光伏瓦1与金属瓦2之间的左右连接(即横向连接)。
实际中,参见图2-3,山字型连接件包括设于光伏瓦1的左侧边且呈正山字型的左连接件11、以及设于光伏瓦1的右侧边且呈倒山字型的右连接件12。对应地,防水连接件6包括用于与呈正山字型的左连接件11扣接的左防水连接件61、以及用于与呈倒山字型的右连接件12扣接的右防水连接件62。通过左连接件11与左防水连接件61的配合,以及右连接件12与右防水连接件62的配合,能够实现光伏瓦1与设于光伏瓦1左右两侧的金属瓦2之间的防水连接,且该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尤其适应于宽度不同、且高度不同的光伏瓦1与金属瓦2的防水连接,故而该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能很好的应用于建筑光伏一体化屋面。
优选为,防水连接件6的前侧还设有向下延伸的遮挡部67(如图2所示),该遮挡部67能挡住防水连接件6的前侧开口,使该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的整体外部结构更简洁、美观,并能促进雨水快速倾斜向下排出。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3,左防水连接件61和右防水连接件62均包括插接部63、连接板64和扣接部66,连接板64竖向(即上下方向)设置,连接板64的上端部连接插接部63,而连接板64的下端部连接扣接部66,且插接部63供金属瓦2的侧边插接,而扣接部66用于与光伏瓦1的山字型连接件进行扣接。该插接部63、连接板64和扣接部66优选为一体式结构,也即左防水连接件61和右防水连接件62均优选为一体式结构,故而左防水连接件61及右防水连接件62不仅加工工艺简单,且为无缝连接,能有效避免雨水渗漏,防水效果更好。
具体地,参见图2、8、12,左防水连接件61及右防水连接件62的插接部63的结构相似。该插接部63包括第一立板631和第一横板632,第一横板632的一侧连接第一立板631的上端部,且第一横板632的另一侧与连接板64的上端部连接;这使得连接板64、第一横板632和第一立板631能够依次连接以围成供金属瓦2的一侧边插接的开口朝下的腔体65,这既能实现金属瓦2的侧边与插接部63的连接,由于腔体65的开口朝下,所以又能避免雨水流入该腔体65,故而能起到一定防水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金属瓦2与插接部63连接后的防水效果,该金属瓦2的靠近光伏瓦1的一侧对应设有竖向设置的挡水竖板21,且挡水竖板21跟随金属瓦2的侧边一起插接至插接部63的腔体65内,使得该挡水竖板21能对从金属瓦2的上表面与第一立板631之间进入的雨水起到阻挡作用,以防这部分雨水横向流至金属瓦2与光伏瓦1的对接缝隙中,加强防水效果。优选为第一立板631的下端部抵接金属瓦2的上表面,以有效减少从金属瓦2的上表面与第一立板631之间进入的雨水量,进一步加强防水效果。
此外,第一立板631的下端部还设有朝腔体65内向上翘的内延板6311,该内延板6311能提供插接部63整体的力学强度,以防插接部63变形。优选为该内延板6311的自由端与挡水竖板21连接,该连接方式可为抵接、扣接、咬接或其他常见的连接方式,以使插接部63与金属瓦2的连接更稳定、牢固。
具体地,对于左防水连接件61,参见图2、8,其扣接部66包括第二横板661和第二立板662,第二横板661的左侧与连接板64的下端部连接,而第二横板661的右侧连接第二立板662的上端部,且第二立板662的下端部设有内凹部6621。对应地,左连接件11的右侧设有向该左连接件11的内部延伸的凸块111。如此,第二横板661扣接在呈正山字型的左连接件11的开口上方,且内凹部6621与凸块111咬合,以防止滑脱,进而实现左防水连接件61的扣接部66与呈正山字型的左连接件11的连接。
而且,第二横板661、以及咬合的内凹部6621与凸块111的配合,能对大部分雨水起到较好的阻挡作用。即便有少量雨水能从内凹部6621与凸块111之间流入左连接件11内,由于左连接件11呈正山字型,其开口朝上,所以该呈正山字型的左连接件11内的底部能形成两个导水槽7;而为了快速将雨水排出屋面,屋面通常是从后侧至前侧向下倾斜设置,对应地,设于屋面的金属瓦2和光伏瓦1也均是从后侧至前侧向下倾斜设置;所以这两个导水槽7能将流入左连接件11内的少量雨水向下倾斜导出,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
对于左防水连接件61,优选为,其扣接部66从前侧至后侧向下倾斜设置(如图2所示),也即其扣接部66的前侧高、后侧低,以使其扣接部66的前侧内部具有足够的搭接空间,以便前后相邻的两个该扣接部66能如前后相邻的光伏瓦1一样:实现前后搭接;且该扣接部66的后侧设有向该扣接部66的后上方延伸的阻水部664(如图2所示),以阻止雨水涌至该扣接部66的后上方。
具体地,对于右防水连接件62,参见图2、13,其扣接部66包括第三横板663,第三横板663的右侧与连接板64的下端部连接,而第三横板663的左侧设有竖向设置的上延板6631。如此,连接板64的左侧面与呈倒山字型的右连接件12的右侧外壁相贴合,而第三横板663扣接在右连接件12的开口下方,且上延板6631的左侧面与右连接件12的右侧内壁相贴合,以实现右防水连接件62的扣接部66与呈倒山字型的右连接件12的连接。
而且,由于右连接件12呈倒山字型,且开口朝下,而连接板64又与右连接件12的右侧外壁相贴合,所以,右防水连接件62的扣接部66与右连接件12连接后,能对大部分的雨水起到较好防水作用。即便有少量雨水能从连接板64与右连接件12的右侧外壁之间进入该扣接部66内,由于连接板64、第三横板663及上延板6631能依次连接以围成导水槽7,所以,该导水槽7能将流入右防水连接件62的扣接部66内的少量雨水向下倾斜导出,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为更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并使右防水连接件62的扣接部66与呈倒山字型的右连接件12的连接更稳定、牢固,优选为该上延板6631的上端部与右连接件12内相抵接。
为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参见图1、3,该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还包括防水板组件3,防水板组件3设于光伏瓦1与金属瓦2的缝隙下方,防水板组件3上设有若干个防水凸部34,这若干个防水凸部34能将防水板组件3的表面划分成多个导水槽7;因此,即便有极少量的雨水能从光伏瓦1与金属瓦2的缝隙中流入该防水板组件3上,该防水凸部34也能有效防止这极少量的雨水在防水板组件3的表面上发生左右横移,进而该防水板组件3表面的导水槽7能将这极少量的雨水排出。
参见图3、8、12-13,本实施例中,防水板组件3包括安装于金属瓦2下方的第一防水板31和安装于光伏瓦1下方的第二防水板32;且第一防水板31与第二防水板32在金属瓦2与光伏瓦1之间的对接缝隙处通过立咬口进行咬合连接,以使防水板组件3起到较好的防水作用。
具体地,第一防水板31的外侧边和第二防水板32的外侧边均设有防水凸部34,以免雨水发生侧漏,且第一防水板31和第二防水板32的中部均设有至少一个防水凸部34,以防雨水发生左右横移,并使第一防水板31和第二防水板32的表面均形成有导水槽7。
而第一防水板31的内侧边连有第三立板311(如图4a、9b所示),且第二防水板32的内侧边连有与第三立板311相贴合的第四立板321(如图4b、9a所示),第四立板321的上端部连有横向(即左右方向)设置的外延边322(如图4b、9a所示)。安装时,参照图5、10,外延边322向下弯折,以使弯折后的外延边322与第四立板321共同围成供第三立板311的上端部咬接的咬合部33,如此即可使第一防水板31与第二防水板32通过立咬口进行咬合连接。
进一步,参见图8、12-13,安装时,第三立板311及第四立板321的上端部穿过金属瓦2与光伏瓦1之间的对接缝隙后伸入腔体65内,且第四立板321与连接板64相贴合,而咬合部33的顶部抵接至插接部63的腔体65内;如此,使得整个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的连接更稳定、可靠。
参见图2、4a-4b、5-8,光伏瓦1的左侧安装时,先将第一防水板31或第二防水板32安装至屋面上;再使第三立板311的右侧面与第四立板321的左侧面相贴合后,向左下方弯折外延边322,以使第三立板311的上端部咬接于第四立板321与弯折后的外延边322共同围成的咬合部33内,完成第一防水板31与第二防水板32的咬合连接;再将金属瓦2安装至第一防水板31上,且金属瓦2右侧的挡水竖板21靠近第三立板311;再将光伏瓦1安装至第二防水板32上,且左连接件11靠近第四立板321;再安装左防水连接件61,以使挡水竖板21、第三立板311及第四立板321安装至左防水连接件61的插接部63的腔体65内,且咬合部33抵接腔体65的顶部,而左防水连接件61的扣接部66扣接于正山字型的左连接件11上,即可完成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左侧的安装工作。
参见图2-3、9a-9b、10-13,光伏瓦1的右侧安装时,先将第一防水板31或第二防水板32安装至屋面上;再使第三立板311的左侧面与第四立板321的右侧面相贴合后,向右下方弯折外延边322,以使第三立板311的上端部咬接于第四立板321与弯折后的外延边322共同围成的咬合部33内;再将金属瓦2安装至第一防水板31上,且金属瓦2左侧的挡水竖板21靠近第三立板311;再安装右防水连接件62,以使挡水竖板21、第三立板311及第四立板321安装至右防水连接件62的插接部63的腔体65内,且咬合部33抵接腔体65的顶部,而右防水连接件62的扣接部66位于第二防水板32上;再将光伏瓦1安装至第二防水板32上,以使光伏瓦1的倒山字型的右连接件12扣接于右防水连接件62的扣接部66的上方,即可完成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右侧的安装工作。
该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参见图1,通过防水连接件6及防水板组件3的配合,无需破坏屋面原有的防水层,即能实现光伏瓦1与设于光伏瓦1左右两侧的金属瓦2的连接、安装,还能对连接后的光伏瓦1与金属瓦2的上方及下方均起到较好的防水作用,具有双重防水作用,防水效果好;且光伏瓦1与金属瓦2均安装在防水板组件3上,而非现有技术一样将光伏组件铺设在龙骨支撑系统,所以,该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中,光伏瓦1与金属瓦2不会出现较大的高度差,屋面更美观,还能有效降低因屋面的金属瓦2与光伏瓦1高度差大所带来的屋面坠物等安全隐患,也不会过大增加屋面的承重压力,该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适合应用于不同宽度、不同模数的金属瓦2与光伏瓦1的防水连接,故而能更好的应用于建筑光伏一体化屋面。
更进一步,防水板组件3的后侧设有位于其上方的上导水簸箕5(如图1所示),且防水板组件3的前侧设有位于其下方的下导水簸箕4(如图1所示);这样,能将防水板组件3后方的雨水依次经上导水簸箕5、防水板组件3及下导水簸箕4排至该防水板组件3的前方的金属瓦2上,进而将雨水排出该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增强该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的防水效果。优选为,上导水簸箕5的左右两侧边及中部均设有防水凸部34,对应地,下导水簸箕4的左右两侧边及中部也设有防水凸部34,以防水雨水发生横移和侧漏。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瓦、金属瓦、防水板组件及防水连接件;金属瓦位于光伏瓦的左右两侧,所述防水板组件设于光伏瓦与金属瓦的缝隙下方,防水板组件上设有若干个用于阻止水横移的导水槽;所述光伏瓦的左右两侧设有山字型连接件,金属瓦与光伏瓦靠近的一侧设有挡水竖板,所述防水连接件设于光伏瓦与金属瓦的缝隙处,防水连接件一侧设有扣接部,另一侧设有插接部,防水连接件的扣接部与光伏瓦的山字型连接件相对并扣接,金属瓦的挡水竖板插入所述插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山字型连接件包括设于光伏瓦的左侧边且呈正山字型的左连接件、及设于光伏瓦的右侧边且呈倒山字型的右连接件;
所述防水连接件包括与左连接件扣接的左防水连接件、及与右连接件扣接的右防水连接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防水连接件和右防水连接件均包括竖向设置的连接板、供金属瓦的侧边插接的插接部、以及与山字型连接件扣接的扣接部,所述连接板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连接插接部和扣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包括第一立板和第一横板,所述第一横板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立板和连接板的上端部,使得连接板、第一横板和第一立板依次围成供金属瓦的侧边插接的腔体;所述挡水竖板插接至腔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部包括第二横板和第二立板,所述第二横板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二立板的上端部和连接板的下端部,且第二立板的下端部设有内凹部;
所述左连接件的右侧设有向其内延伸的凸块;所述第二横板扣接在左连接件的开口上方,且内凹部与凸块咬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部包括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下端部的第三横板,且第三横板的左侧设有竖向设置的上延板;
所述连接板与右连接件的右侧外壁贴合,第三横板扣接在右连接件的开口下方,且上延板与右连接件的右侧内壁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部从其前侧至后侧向下倾斜,且扣接部的后侧设有向后上方延伸的阻水部;所述防水连接件的前侧还设有向下延伸以挡住其前侧开口的遮挡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板组件包括安装于金属瓦下方的第一防水板、及安装于光伏瓦下方的第二防水板,第一防水板的内侧边连有第三立板,且第二防水板的内侧边连有与第三立板贴合的第四立板,第四立板的上端部连有外延边,外延边向下弯折后与第四立板共同围成供第三立板的上端部咬接的咬合部;
所述第四立板与连接板贴合,且咬合部的顶部抵接至插接部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板和第二防水板的外侧边均设有防水凸部,且第一防水板和第二防水板的中部均设有至少一个防水凸部,以使第一防水板和第二防水板的表面均形成有所述导水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板组件的前侧设有位于其下方的下导水簸箕,且防水板组件的后侧设有位于其上方的上导水簸箕。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瓦与金属瓦的宽度不同,且光伏瓦与金属瓦的高度不同。
CN202320119869.2U 2023-01-16 2023-01-16 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 Active CN2200142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9869.2U CN220014221U (zh) 2023-01-16 2023-01-16 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9869.2U CN220014221U (zh) 2023-01-16 2023-01-16 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14221U true CN220014221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92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9869.2U Active CN220014221U (zh) 2023-01-16 2023-01-16 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142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83974B (zh) 连接器组件
AU713593B2 (en) Grid connector
CA2481722A1 (en) Main tee splice
CN202373763U (zh) 连接器
CN220014221U (zh) 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连接的瓦组合体
CN100471727C (zh) 树脂制饰板的安装构造
CN201095854Y (zh) 地板锁扣
KR102111410B1 (ko) 압력 분산 지지형 소켓커넥터 및 플러그커넥터를 갖는 커넥터 장치
CN210780636U (zh) 全结构式防水光伏支架
CN219298604U (zh) 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用横向防水瓦组合体
CN2473774Y (zh) 电池连接器
CN213597411U (zh) 一种踢脚线安装结构
CN110778031A (zh) Bipv防水系统
CN108691379B (zh) 一种用于插接式幕墙面板交接处防水龙骨及连接组件
CN104466545B (zh) 电连接器
CN218117056U (zh) 一种新型地板端部锁扣模块
CN214891388U (zh) 一种曲面玻璃的安装组件
CN201024635Y (zh) 弹性卡条直角锁扣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
CN101135193A (zh) 一种地板的拼接结构
CN210263759U (zh) 一种户外地板安装结构
CN211823062U (zh) 空调底座加强结构
CN211341455U (zh) Bipv防水系统
CN102051971A (zh) 地板卡扣连接结构
CN215838195U (zh) 一种铝材连接件
CN214498004U (zh) 一种开缝阶梯式幕墙及其防风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