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09442U - 车辆的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09442U CN220009442U CN202321705216.9U CN202321705216U CN220009442U CN 220009442 U CN220009442 U CN 220009442U CN 202321705216 U CN202321705216 U CN 202321705216U CN 220009442 U CN220009442 U CN 22000944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motor
- input shaft
- vehicle
- different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动力系统以及车辆,车辆的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变速器、离合器、第一差速器和第二差速器,变速器为多挡变速器且包括输入轴和输出轴,输入轴与输出轴传动连接,输入轴还与第一电机传动连接,离合器设置于发动机和输入轴之间,以选择性地将发动机和输入轴接合,第一差速器与输出轴传动连接,第二差速器与第二电机传动连接。通过将变速器与第一电机和第一差速器连接起来,从而可以使变速器与发动机接合或者断开,第一差速器与输出轴传动连接,从而可以使车辆的动力系统根据实际驾驶需求来进行四驱混动模式的切换,而且第二差速器与第二电机传动连接,从而可以提升车辆的驾驶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前市场上出现了纯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混动汽车主要以两驱混动为主,即发动机和两个电机均布置在前桥处,共同与前桥内的前差速器进行传动。虽然两驱混动汽车动力性较强,但是仍不能够较好地适应一些较差的路况,而且两驱混动汽车的操控稳定性较差,极大程度影响了用户的驾驶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动力系统,该车辆的动力系统可以实现四驱混动模式,从而可以提升车辆的驾驶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变速器、离合器、第一差速器和第二差速器,所述变速器为多挡变速器且包括输入轴和输出轴,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输入轴还与所述第一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离合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输入轴之间,以选择性地将所述发动机和所述输入轴接合,所述第一差速器与所述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差速器与所述第二电机传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动力系统,通过将变速器与第一电机和第一差速器连接起来,从而可以使变速器与发动机接合或者断开,第一差速器与输出轴传动连接,从而可以使车辆的动力系统根据实际驾驶需求来进行四驱混动模式的切换,而且第二差速器与第二电机传动连接,从而可以提升车辆的驾驶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电机设置有电机轴,所述电机轴与所述输入轴平行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电机轴上设置有输入齿轮,所述输入轴上设置有挡位主动齿轮,所述输入齿轮与所述挡位主动齿轮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变速器还包括:惰性轮,所述惰性轮啮合在所述输入齿轮和所述挡位主动齿轮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输入轴包括: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一输入轴与所述第二输入轴均设置有挡位主动齿轮,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挡位从动齿轮,所述挡位主动齿轮和所述挡位从动齿轮一一对应地啮合,所述输入齿轮与所述第一输入轴上的所述挡位主动齿轮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输入轴上的所述挡位主动齿轮分别为一挡主动齿轮和三挡主动齿轮,所述第二输入轴上的所述挡位主动齿轮为二挡主动齿轮,所述三挡主动齿轮与所述输入齿轮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输出轴的所述挡位从动齿轮分别为一挡从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和三挡从动齿轮,所述一挡从动齿轮和所述三挡从动齿轮空套在所述输出轴上且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固定在所述输出轴上,所述动力系统还包括:同步器,所述同步器设置于所述一挡从动齿轮和所述三挡从动齿轮之间,以选择性地将所述一挡从动齿轮和所述三挡从动齿轮中的一个与所述输出轴接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电机为电动机和电动发电机中的一种;所述第二电机为电动机和电动发电机中的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差速器为前差速器,所述第二差速器为后差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动力系统的布置简图。
附图标记:
1、车辆的动力系统;
2、发动机;3、第一电机;31、电机轴;32、输入齿轮;4、第二电机;5、变速器;51、输入轴;52、输出轴;53、惰性轮;54、第一输入轴;55、第二输入轴;56、一挡主动齿轮;57、二挡主动齿轮;58、三挡主动齿轮;59、一挡从动齿轮;60、二挡从动齿轮;61、三挡从动齿轮;7、离合器;71、输入端;72、第一输出端;73、第二输出端;8、第一差速器;9、第二差速器;10、同步器;11、动力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动力系统1,该车辆的动力系统1应用于车辆中。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动力系统1,包括:发动机2、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4、变速器5、离合器7、第一差速器8和第二差速器9,变速器5为多挡变速器5且包括输入轴51和输出轴52,输入轴51与输出轴52传动连接,输入轴51还与第一电机3传动连接,离合器7设置于发动机2和输入轴51之间,以选择性地将发动机2和输入轴51接合,第一差速器8与输出轴52传动连接,第二差速器9与第二电机4传动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发动机2、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4、变速器5、离合器7、第一差速器8和第二差速器9构成车辆的的动力系统1的主体结构,输入轴51和输出轴52构成变速器5的主体结构,而且变速器5为多挡变速器5,例如一挡、二挡和三挡的切换,输入轴51和输出轴52之间传动连接,输入轴51与第一电机3传动连接,而且离合器7位于发动机2和输入轴51之间,这样设置可以使发动机2与输入轴51接合或者发动机2与输入轴51断开,从而可以实现不同动力模式的切换,而且第一差速器8与变速器5传动连接,第二差速器9与第二电机4传动连接,这样设置可以使车辆实现电动后驱模式、电动四驱模式、串联模式、发动机直驱模式、前桥并联模式、混动四驱模式、弹射起步模式等模式的切换,进而可以通过切换模式使车辆适应不同路况,以及可以提升车辆的驾驶性能。
其中,第一差速器8所对应的动力源仅为发动机2和第一电机3,第二差速器9所对应的动力源仅为第二电机4,这样可以实现发动机2和双电机共同驱动的四驱模式,可以减少车辆的动力源,更好地简化车辆的动力系统1,并且可以保证动力系统四驱模式的实现。
由此,通过将变速器5与第一电机3和第一差速器8连接起来,从而可以使变速器5与发动机2接合或者断开,第一差速器8与输出轴52传动连接,从而可以使车辆的动力系统1根据实际驾驶需求来进行四驱混动模式的切换,而且第二差速器9与第二电机4传动连接,从而可以提升车辆的驾驶性能。
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电机3设置有电机轴31,电机轴31与输入轴51平行设置,这样设置可以便于车辆的动力系统1的布局,而且可以提高动力系统1的紧凑性,减少动力系统1占用空间,而且也有利于发动机2、第一电机3和第一输出端的连接。
另外,如图1所示,电机轴31上设置有输入齿轮32,输入轴51上设置有挡位主动齿轮,输入齿轮32与挡位主动齿轮传动连接。也就是说,输入齿轮32位于电机轴31上,而且输入轴51上设置挡位主动齿轮,这样设置可以使输入齿轮32与挡位主动齿轮之间传动连接,从而便于车辆根据不同路况转换不同的驾驶模式,进而可以提升车辆的驾驶性能。
此外,如图1所示,变速器5还包括:惰性轮53,惰性轮53啮合在输入齿轮32和挡位主动齿轮之间。也就是说,惰性轮53位于输入齿轮32和挡位主动齿轮之间,从而可以增大齿轮之间的传动距离,而且惰性轮53也可以对挡位主动齿轮进行传动方向的限位,从而便于车辆的动力系统1的传递。
其中,如图1所示,输入轴51包括:第一输入轴54和第二输入轴55,离合器7包括:输入端71、第一输出端72和第二输出端73,输入端71与发动机2相连接,第一输出端72与第一输入轴54相连接,第二输出端73与第二输入轴55相连接,第一输入轴54与第二输入轴55均设置有挡位主动齿轮,输出轴52上设置有挡位从动齿轮,挡位主动齿轮和挡位从动齿轮一一对应地啮合,输入齿轮32与第一输入轴54上的挡位主动齿轮传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输入轴54和第二输入轴55构成输入轴51的主体结构,挡位主动齿轮位于第一输入轴54和第二输入轴55上,挡位从动齿轮位于输出轴52上,挡位主动齿轮和挡位从动齿轮一一对应地啮合,而且输入齿轮32、惰性轮53和挡位主动齿轮之间传动连接,这样设置可以使发动机2或者第一电机3的动力通过输入轴51传递给输出轴52,从而可以根据不同驾驶情况选择车辆的不同模式。例如,发动机2和第一电机3的动力都通过输入轴51传递给输出轴52,从而可以实现混动四驱模式,第一电机3的动力通过输入轴51传递给输出轴52,从而可以实现电动四驱模式。
另外,如图1所示,第一输入轴54上的挡位主动齿轮分别为一挡主动齿轮56和三挡主动齿轮58,第二输入轴55上的挡位主动齿轮为二挡主动齿轮57,三挡主动齿轮58与输入齿轮32传动连接,输出轴52的挡位从动齿轮分别为一挡从动齿轮59、二挡从动齿轮60和三挡从动齿轮61,一挡从动齿轮59和三挡从动齿轮61空套在输出轴52上且二挡从动齿轮60固定在输出轴52上。可以理解的是,一挡主动齿轮56和三挡主动齿轮58位于第一输入轴54上,二挡主动齿轮57位于第二输入轴55上,而且一挡主动齿轮56、二挡主动齿轮57和三挡主动齿轮58依次平行设置,三挡主动齿轮58与输入齿轮32传动连接,一挡从动齿轮59、二挡从动齿轮60和三挡从动齿轮61位于输出轴52上,一挡从动齿轮59和三挡从动齿轮61空套在输出轴52上,这样设置可以提高动力系统的紧凑性,而且还可以使一挡主动齿轮56与一挡从动齿轮59啮合连接,二挡主动齿轮57与二挡从动齿轮60啮合连接,三挡主动齿轮58与三挡从动齿轮61啮合连接,从而可以实现一挡、二挡和三挡之间的切换,进而可以改变车辆的速度。
此外,如图1所示,动力系统还包括:同步器10,同步器10设置于一挡从动齿轮59和三挡从动齿轮61之间,以选择性地将一挡从动齿轮59和三挡从动齿轮61中的一个与输出轴52接合。也就是说,同步器10位于一挡从动齿轮59和三挡从动齿轮61之间,从而可以控制一挡从动齿轮59可以与输出轴52接合或者三挡从动齿轮61与输出轴52接合,这样设置可以使车辆高速转变到低速时,同步器10可以平衡一挡从动齿轮59和三挡从动齿轮61的转速,从而提升车辆的驾驶性能,而且可以减少同步器的布置数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车辆的动力系统1还可以包括:动力电池11,动力电池11分别与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4电连接。也就是说,动力电池11位于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4之间,从而可以使动力电池11给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4提供电力,从而可以使动力电池11为车辆提供动力或者电量回收。例如,车辆制动时,第二电机4进行电能回收,回收的电能再输送给动力电池11,从而实现回馈制动模式。
具体地,第二电机4集成在第二差速器9上。第二电机4的电机轴31上设置有传动齿轮,传动齿轮与第二差速器9的齿圈啮合,这样可以保证第二电机4和第二差速器9之间的动力传递,而且,第二电机4的轴线与第二差速器9的轴线共线,这样第二电机4可以合理利用第二差速器9轴向一侧空间,可以使得第二电机4布置合理,而且第二电机4和第二差速器9可以共用壳体,即第二电机4和第二差速器9中的一个壳体做出改进将另一个一起进行包覆,这样可以简化壳体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第二电机4和第二差速器9的集成度。或者,第二电机4的轴线与第二差速器9的轴线平行。
可选地,第一电机3为电动机和电动发电机中的一种,第二电机4为电动机和电动发电机中的一种。例如,第一电机3为电动机,第二电机4为电动发电机,而且第一电机3位于第二电机4的前端,从而可以使车辆进行不同模式的切换,以及提升车辆的驾驶性能。又如,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4可以均为电动发电机。
除此之外,如图1所示,第一差速器8为前差速器,第二差速器9为后差速器,这样车辆在进行两驱时,可以选择前桥的混动两驱,也可以选择后桥的纯电直驱,从而可以实现不同的两驱模式,可以更好地丰富车辆的驱动模式,而且通过将发动机2和第一电机33设置于车辆的前侧,可以降低车辆的整体改动。
下面详细描述一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动力系统1的各个模式。
电动两驱:发动机2和第一电机3停止工作,第二电机4开启工作,第一输出端72和第二输出端73均与输入端71断开,以及同步器10均与一挡从动齿轮59和三挡从动齿轮61断开,第二电机4的动力可以通过第二差速器9传递给两侧的车轮,从而实现电动两驱模式,该电动两驱模式可以适用于动力电池11电量较高时,该模式的经济性较好。
电动四驱:发动机2停止工作,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4开启工作,而且该模式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前桥挡位。例如前桥一挡,输入端71与第一输出端72接合且与第二输出端73断开,同步器10与一挡从动齿轮59接合且与三挡从动齿轮61断开;前桥三挡,输入端71与第一输出端72接合,且与第二输出端73断开,同步器10与一挡从动齿轮59断开且与三挡从动齿轮61接合。如此设置可以使第一电机3的动力依次通过第一输入轴54、一挡主动齿轮56、一挡从动齿轮59、输出轴52和第一差速器8传递给两侧的车轮,或者第一电机3的动力依次通过第一输入轴54、三挡主动齿轮58、三挡从动齿轮61、输出轴52和第一差速器8传递给两侧的车轮,第二电机4的动力可以通过第二差速器9传递给两侧的车轮,从而实现电动四驱模式,该电动四驱模式可以适用于动力电池11电量较高时,该模式的经济性较好以及适应更加复杂的路况。
串联:发动机2、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4开启工作,同步器10分别与一挡从动齿轮和三挡从动齿轮61断开,输入端71与第一输出端72接合,第二输出端73断开,发动机2的动力经过第一输入轴54传递给第一电机3,第一电机3发电并将电能传递给动力电池11或第二电机4,第二电机4在动力电池11的电力供应下或第一电机3的供应下直接通过第二差速器9传递给两侧的车轮,从而实现串联模式,该串联模式可以适用于动力电池11电量较低时,从而可以使前桥发电,后桥进行驱动,该模式的经济性较好以及油耗最低。
发动机直驱:第二电机4停止工作,发动机2开启工作,而且该模式可以形成三种不同的前桥挡位。例如前桥一挡,输入端71与第一输出端72接合,且与第二输出端73断开,以及同步器10与一挡从动齿轮59接合且与三挡从动齿轮61断开;前桥二挡,输入端71与第一输出端72断开,且与第二输出端73接合,以及同步器10与一挡从动齿轮59和三挡从动齿轮61断开;前桥三挡,输入端71与第一输出端72接合,且与第二输出端73断开,以及同步器10与一挡从动齿轮59断开且与三挡从动齿轮61接合。如此设置可以使发动机2的动力依次通过第一输入轴54、一挡主动齿轮56、一挡从动齿轮59、输出轴52和第一差速器8传递给两侧的车轮,或者发动机2的动力依次通过第二输入轴55、二挡主动齿轮57、二挡从动齿轮60、输出轴52和第一差速器8传递给两侧的车轮,或者发动机2的动力依次通过第一输入轴54、三挡主动齿轮58、三挡从动齿轮61、输出轴52和第一差速器8传递给两侧的车轮,从而实现发动机直驱模式,该发动机直驱模式适用于电量较低时。其中,第一电机3也可以开启工作,其作为发电机使用,此时发动机2的一部分动力可以传递给第一电机3,第一电机3产生的电能可以输送给动力电池。
前桥并联:第二电机4停止工作,第一电机3和发动机2开启工作,该模式为前桥二挡,输入端71与第一输出端72接合,且与第二输出端73接合,同步器10分别与一挡从动齿轮59和三挡从动齿轮61断开,第一电机3和发动机2在第二输入轴55处进行耦合,耦合后的动力经过第二输入轴55、二挡主动齿轮57、二挡从动齿轮60、输出轴52和第一差速器8传递给两侧的车轮,从而实现前桥并联模式,该模式可以实现高速巡航和高速超车。例如,高速巡航时,输入端71与第一输出端72接合,同步器10与一挡从动齿轮59断开且和三挡从动齿轮61接合,第一电机3和发动机2在输入轴51处进行耦合,耦合后的动力经过输入轴51、三挡主动齿轮58、三挡从动齿轮61、输出轴52和第一差速器8传递给两侧的车轮。
混动四驱:发动机2、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4开启工作,该模式为前桥三挡,输入端71与第一输出端72接合,且与第二输出端73断开,同步器10与三挡从动齿轮61接合,且与一挡从动齿轮59断开,第一电机3和发动机2在第一输入轴54处进行耦合,耦合后的动力经过第一输入轴54、三挡主动齿轮58、三挡从动齿轮61、输出轴52和第一差速器8传递给两侧的车轮,第二电机4的动力可以通过第二差速器9传递给两侧的车轮,从而实现混动四驱模式,该模式可以实现高速巡航和高速超车。例如,四驱行驶时,输入端71与第一输出端72接合,且与第二输出端73接合,同步器10分别与三挡从动齿轮61和一挡从动齿轮59断开,第一电机3和发动机2在第二输入轴55处进行耦合,耦合后的动力经过第二输入轴55、二挡主动齿轮57、二挡从动齿轮60、输出轴52和第一差速器8传递给两侧的车轮。
弹射起步:发动机2、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4开启工作,该模式为前桥一挡,输入端71与第一输出端72接合,且与第二输出端73断开,同步器10与一挡从动齿轮59接合,且与三挡从动齿轮61断开,第一电机3和发动机2在第一输入轴54处进行耦合,耦合后的动力经过第一输入轴54、一挡主动齿轮56、一挡从动齿轮59、输出轴52和第一差速器8传递给两侧的车轮,第二电机4的动力可以通过第二差速器9传递给两侧的车轮,从而实现车辆的快速起步。
回馈制动:发动机2和第一电机3停止工作,第二电机4开启工作,输入端71均与第一输出端72和第二输出端73断开,车轮处的制动力通过第二差速器9传递给第二电机4,第二电机4发电并将电能输送给动力电池11,从而可以实现能量回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以上实施例的车辆的动力系统,通过将变速器与第一电机和第一差速器连接起来,从而可以使变速器与发动机接合或者断开,第一差速器与输出轴传动连接,从而可以使车辆的动力系统根据实际驾驶需求来进行四驱混动模式的切换,而且第二差速器与第二电机传动连接,从而可以提升车辆的驾驶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动机(2);
第一电机(3);
第二电机(4);
变速器(5),所述变速器(5)为多挡变速器(5)且包括输入轴(51)和输出轴(52),所述输入轴(51)与所述输出轴(52)传动连接,所述输入轴(51)还与所述第一电机(3)传动连接;
离合器(7),所述离合器(7)设置于所述发动机(2)和所述输入轴(51)之间,以选择性地将所述发动机(2)和所述输入轴(51)接合;
第一差速器(8),所述第一差速器(8)与所述输出轴(52)传动连接;以及
第二差速器(9),所述第二差速器(9)与所述第二电机(4)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3)设置有电机轴(31),所述电机轴(31)与所述输入轴(51)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轴(31)上设置有输入齿轮(32),所述输入轴(51)上设置有挡位主动齿轮,所述输入齿轮(32)与所述挡位主动齿轮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5)还包括:惰性轮(53),所述惰性轮(53)啮合在所述输入齿轮(32)和所述挡位主动齿轮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51)包括:第一输入轴(54)和第二输入轴(55),所述第一输入轴(54)与所述第二输入轴(55)均设置有挡位主动齿轮,所述输出轴(52)上设置有挡位从动齿轮,所述挡位主动齿轮和所述挡位从动齿轮一一对应地啮合,所述输入齿轮(32)与所述第一输入轴(54)上的所述挡位主动齿轮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轴(54)上的所述挡位主动齿轮分别为一挡主动齿轮(56)和三挡主动齿轮(58),所述第二输入轴(55)上的所述挡位主动齿轮为二挡主动齿轮(57),所述三挡主动齿轮(58)与所述输入齿轮(32)传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52)的所述挡位从动齿轮分别为一挡从动齿轮(59)、二挡从动齿轮(60)和三挡从动齿轮(61),所述一挡从动齿轮(59)和所述三挡从动齿轮(61)空套在所述输出轴(52)上且所述二挡从动齿轮(60)固定在所述输出轴(52)上,所述动力系统还包括:同步器(10),所述同步器(10)设置于所述一挡从动齿轮(59)和所述三挡从动齿轮(61)之间,以选择性地将所述一挡从动齿轮(59)和所述三挡从动齿轮(61)中的一个与所述输出轴(52)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3)为电动机和电动发电机中的一种;和/或
所述第二电机(4)为电动机和电动发电机中的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速器(8)为前差速器,所述第二差速器(9)为后差速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动力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05216.9U CN220009442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车辆的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05216.9U CN220009442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车辆的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09442U true CN220009442U (zh) | 2023-11-14 |
Family
ID=88671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705216.9U Active CN220009442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车辆的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09442U (zh) |
-
2023
- 2023-06-30 CN CN202321705216.9U patent/CN22000944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16616B (zh) | 双电机多模式混合动力变速器及车辆 | |
CN221188119U (zh) | 混动变速器、混合动力总成及车辆 | |
CN112224005A (zh) | 一种混合动力传动装置 | |
CN210970654U (zh) | 混合动力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2248790A (zh) | 一种多模式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7124541U (zh) | 混合动力系统 | |
CN220009442U (zh) | 车辆的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 |
CN219988986U (zh) | 车辆的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 |
CN114165563A (zh) | 纵置后驱混动变速器结构 | |
CN111376701B (zh)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混合动力汽车 | |
CN219988985U (zh) | 车辆的动力系统和车辆 | |
CN220009443U (zh) | 车辆的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 |
CN219969390U (zh) | 车辆的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 |
CN112477571A (zh) | 一种多电机驱动装置和电动车辆 | |
CN219969391U (zh) | 车辆的动力系统和车辆 | |
CN219988984U (zh) | 车辆的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 |
CN219969394U (zh) | 车辆的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 |
CN220548929U (zh) | 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 |
CN220517975U (zh) | 车辆的动力系统及车辆 | |
CN220639501U (zh) | 车辆 | |
CN220639500U (zh) | 车辆 | |
CN217396220U (zh) | 混合动力系统 | |
CN221233468U (zh) | 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 |
CN220447640U (zh) | 混合动力装置及车辆 | |
CN217124540U (zh) | 混合动力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