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02613U - 一种喷雾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喷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02613U
CN220002613U CN202321506955.5U CN202321506955U CN220002613U CN 220002613 U CN220002613 U CN 220002613U CN 202321506955 U CN202321506955 U CN 202321506955U CN 220002613 U CN220002613 U CN 2200026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liquid
spraying
liquid valv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0695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峰
朱晓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Naisi Lif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Naisi Lif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Naisi Lif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Naisi Lif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0695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026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026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026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耗材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喷雾装置,包括雾化喷头和预灌装注射器,雾化喷头包括喷雾筒体,喷雾筒体的一端设有出液孔,喷雾筒体内沿其轴向设有液体阀和引流件;液体阀和引流件相互抵接,并在抵接处与喷雾筒体的内壁形成环状腔室;液体阀包括阀身,阀身的外周壁沿轴向开设有与环状腔室连通的凹槽;引流件包括第一封堵部和第二封堵部,第二封堵部的外周壁与喷雾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与出液孔连通的引流缝隙,第二封堵部的中部沿其轴向设有向第一封堵部延伸的引流通道,引流通道与环状腔室连通,第二封堵部的外周壁开设有出液口。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降低了装配要求和装配精度,且能够有效避免药物出现浪费。

Description

一种喷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耗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喷雾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喷雾施药装置通常由喷雾头和配合组装的喷雾瓶/储液器组成,喷雾瓶内往往储存几十次喷雾量的药物,喷雾头多次喷雾、重复使用。这种喷雾装置会导致施药剂量不准确,且喷雾瓶内存放药物剂量大、存在过量用药的风险。为了解决施药剂量不准确、喷液瓶储药量太大的问题,已存在使用皮下注射器的针筒替代喷液瓶的产品。可根据施药剂量选择合适规格的针筒,通过针筒上的刻度控制施药剂量。在针筒内预灌装药物已为比较成熟的技术,可以预灌装液体药剂,或者分腔室预灌装液体药剂和冻干粉。然而,通过针筒承载或储存药剂,又给喷雾施药装置提出了新的挑战,给患者施药之前药物的储存、运输和处理易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喷雾施药装置必须具有密封性来保证内容物的稳定性和无菌性;另外,为保证药物在喷雾头内能够流通,其内部的零部件的装配要求和装配精度比较高,增加了装配难度,且目前的喷雾头内存在较大的死体积,使用后留存在喷雾头内的剩余液体体积较大,易出现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现有喷雾施药装置存在的密闭性差、装配难、易出现浪费药物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雾装置,包括雾化喷头和预灌装注射器,所述雾化喷头设于所述预灌装注射器的出液端,所述雾化喷头包括喷雾筒体,所述喷雾筒体远离所述预灌装注射器的一端设有出液孔,所述喷雾筒体内沿其轴向设有液体阀和引流件;
所述液体阀和引流件相互抵接,并在抵接处与所述喷雾筒体的内壁形成环状腔室;所述液体阀包括阀身,所述阀身的外周壁沿轴向开设有与所述环状腔室连通的凹槽;所述引流件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封堵部和第二封堵部,所述第二封堵部的外周壁与所述喷雾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与所述出液孔连通的引流缝隙,所述第二封堵部的中部沿其轴向设有向所述第一封堵部延伸的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与所述环状腔室连通,所述第二封堵部的外周壁开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引流通道和引流缝隙;所述液体阀为弹性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阀身靠近所述引流件的一端设有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封堵部靠近所述液体阀的一端设有第二抵接部,所述引流通道贯穿所述第二抵接部设置,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为平面抵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径向设有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一连通槽连通所述环状腔室和引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径向设有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连通槽连通所述环状腔室和引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抵接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喷雾筒体对应所述第一抵接部位置处的内径,和/或,所述第二抵接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喷雾筒体对应所述第二抵接部位置处的内径,以形成环状腔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阀身的直径大于所述喷雾筒体对应所述阀身位置处的内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体阀远离所述引流件的一端能够与所述预灌装注射器的出液端抵接;
当所述液体阀处于自然形态时,能够将所述预灌装注射器的出液端封堵;
当所述液体阀发生弹性形变时,所述液体阀与所述预灌装注射器的出液端之间存在供液体药剂流出的间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封堵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喷雾筒体对应所述第二封堵部的直径,以形成引流缝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通道的直径从所述第一封堵部一端向所述第二封堵部的一端呈渐缩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体阀远离所述引流件的一端与所述预灌装注射器的出液端抵接,所述液体阀与所述预灌装注射器的抵接面为平面结构或内凹面结构或外凸伞面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喷雾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液体阀为弹性件能够将液体阀自身以及引流件卡在喷雾筒体的内部,当对预灌装注射器内的药物施加压力时,液体阀发生弹性形变,使得液体阀与注射器的出液端头之间存在供内容物流出的间隙,预灌装注射器内的药物能够经阀身外周壁的凹槽进入液体阀、引流件以及喷雾筒体之间围成的环状腔室内,弹性件能够起到良好的密封性效果,保证预灌装注射器内药物的稳定性和无菌性,使用安全、操作方便;又由于引流件中部设置有引流通道,且引流通道与环状腔室连通,在装配过程中,无需将对液体阀和引流件限定对准位置即可实现药物的流通和输送,降低了装配要求和装配精度,提高装配稳定性,即在加压过程中药物从环状腔室内进入引流通道,再经第二封堵部外周壁的出液口流入引流缝隙内,最后在加压下向出液孔输送完成雾化;其中,引流件主要起到引流的作用和减小雾化喷头内死体积的作用,引流件能够较大程度上占用喷雾筒体的内部空间,使得留存在喷雾筒体内的剩余液体体积减小,从而能够避免药物出现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喷雾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喷雾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喷雾筒体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引流件在一示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引流件在另一示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液体阀在一示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液体阀在另一示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液体阀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雾化喷头的仰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图10中B-B截面的剖视图。
图中:
10、雾化喷头;11、喷雾筒体;111、出液孔;112、凸台;113、流道;114、旋流液槽;12、液体阀;121、阀身;122、第一抵接部;123、凹槽;124、第一连通槽;125、外凸伞面结构;13、引流件;131、第一封堵部;132、第二封堵部;133、引流通道;134、出液口;135、第二抵接部;136、第二连通槽;14、引流缝隙;15、环状腔室;
20、预灌装注射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顶部”、“底部”、“内”、“外”、“轴向”、“径向”、“之间”、“靠近”、“远离”、“一侧/端”、“另一侧/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喷雾装置,该喷雾装置包括雾化喷头10和预灌装注射器20,其中,雾化喷头10设于预灌装注射器20的出液端,需要说明的是,雾化喷头10能够与预灌装注射器20的出液端适配安装,以便于应用预灌封灌装技术。
在上述示例中,预灌封灌装技术经常在生物医药领域应用,在出厂时,已将药剂预先灌装至医用耗材内,药物的运输储存通过该医用耗材完成,药物的施用还会使用该医用耗材(如预灌装注射器),药物的预灌装过程通常在制药厂或者医院配药室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预灌装注射器20为现有技术,其包括注射筒和推杆,推杆的端部安装活塞,活塞能够在注射筒内滑动且实现液体密封;通过推动推杆便可将注射筒内的液体加压推向雾化喷头10内。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推杆处于注射筒外的部分上还可以设置剂量限位器,限定推杆相对于注射筒移动的长度,进而限定了该喷雾装置一次能够喷射的药剂量,将剂量限位器对推杆的限制作用解除后即可将注射筒内的剩余药剂推出。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雾化喷头10包括喷雾筒体11,喷雾筒体11一般为筒状结构,其一端设有能够与预灌装注射器20的出液端适配安装的开口,另一端(喷雾筒体远离预灌装注射器的一端)设有出液孔111,其内部的药物流动方向是从开口向出液孔111流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保证预灌装药物的稳定性和无菌性,因此,该雾化喷头10还包括盖帽(未图示),盖帽整体呈筒状结构,喷雾筒体11带出液孔111的一端伸入盖帽内,盖帽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避免污染物从出液孔111进入喷雾筒体11内部造成内容物的污染失效。为便于操作和使用,盖帽装配后,还可以从喷雾筒体11上整体摘下。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喷雾筒体11内沿其轴向设有液体阀12和引流件13,其中,引流件13靠近出液孔111,液体阀12抵接于预灌装注射器20出液端和引流件13之间,药物经预灌装注射器20出液端出来后依次经过液体阀12和引流件13,再到达出液孔11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液体阀12和引流件13抵接后,在两者的抵接处与喷雾筒体11的内壁之间形成环状腔室15,液体阀12包括阀身121,阀身121的外周壁沿轴向开设有至少一个与环状腔室15连通的凹槽123,即凹槽123处在阀身121的偏离中部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一个指的是数量大于或等于一个;在优选示例中,为提高药物的流动速率,本申请在阀身121的外周壁设置两个凹槽123,其中,两个凹槽123相对设置,以便于药物流动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液体阀12为弹性件,其可以发生弹性形变。液体阀12处于自然形态时,刚好将预灌装注射器20的出液端封堵;推动推杆将注射筒内的液体加压推向液体阀12时,液体阀12发生弹性形变,液体阀12与注射筒的出液端之间存在供液体药物流出的间隙,药物经过液体阀12上的凹槽123导流至环状腔室15。
需要说明的是,液体阀12发生弹性形变后还可恢复至自然形态;为达到上述效果,液体阀12的材质可以是丁腈、硅胶、橡胶、TPE、TPU或PVC中的任一种。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优选地,阀身121的外周面可以是柱状结构,可以是锥形凸起结构,还可以是半球形结构,为保证液体阀12能够安装牢固,需满足阀身121的最大直径应大于喷雾筒体11对应阀身121位置处的内径,从而实现液体阀12与喷雾筒体11过盈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流件13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封堵部131和第二封堵部132,其中,第二封堵部132的外周壁与喷雾筒体11的内壁之间形成与出液孔111连通的引流缝隙14,第二封堵部132的中部沿其轴向设有向第一封堵部131延伸的引流通道133,引流通道133与环状腔室15连通,第二封堵部132的外周壁开设有出液口134,出液口134连通引流通道133和引流缝隙14,当药物进入环状腔室15后,药物可以经引流通道133穿过,再从出液口134进入引流缝隙14内,最后在加压情况下经出液口134雾化喷出。
在上述示例中,由于引流件13主要起到引流的作用和减小喷雾筒体11内死体积的作用,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封堵部131的直径大于喷雾筒体11对应第一封堵部131位置处的内径,即第一封堵部131的外周壁与喷雾筒体11的内壁过盈连接,以最大程度减小喷雾筒体11内的死体积,同时也便于将引流件13固定在喷雾筒体11的内部,避免引流件从喷雾筒体11内滑出,此时药物仅能由环状腔室15进入引流通道133。
在上述示例中,第一封堵部131和第二封堵部132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封堵部132自第一封堵部131的一端延其轴向向出液孔111的方向延伸;如图5或图6所示,第一封堵部131和第二封堵部132的过渡处呈锥形设置,能够进一步地减小喷雾筒体11内的死体积,从而减少药物在喷雾筒体11内的残留,从而有效避免药物的浪费。
具体地,第二封堵部132的直径小于喷雾筒体11对应第二封堵部132的直径,使得第二封堵部132与喷雾筒体11之间形成引流缝隙14,引流通道133内的药物经出液口134进入引流缝隙14后导流至出液孔111雾化喷出,由于第一封堵部131较大程度占用喷雾筒体11内的空间,因此,在将注射筒内的液体药剂全部推出时,留存在喷雾筒体11内的剩余液体体积较小,能够进一步减小药物在喷雾筒体11内的残留,从而有效避免药物的浪费。
在一些示例中,阀身121靠近引流件13的一端设有第一抵接部122,第一封堵部131靠近液体阀12的一端设有第二抵接部135,引流通道133贯穿第二抵接部135设置,第一抵接部122与第二抵接部135为平面抵接;其中,第一抵接部122的直径小于喷雾筒体11对应第一抵接部122位置处的内径,和/或,第二抵接部135的直径小于喷雾筒体11对应第二抵接部135位置处的内径,以形成环状腔室15,在装配过程中,引流件13和液体阀12无需限定对准位置,便可实现药剂能够经凹槽123流通和输送至环状腔室15内,降低了装配要求和装配精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由于引流件13是在内部开设流道实现引流,因此,在第一抵接部122的径向设有第一连通槽124,第一连通槽124连通环状腔室15和引流通道133,以此,在装配过程中,无需将对液体阀12和引流件13限定对准位置即可实现药物的流通和输送,降低了装配要求和装配精度,提高装配稳定性,即在加压过程中药物从环状腔室15内进入引流通道133,再经第二封堵部132外周壁的出液口134流入引流缝隙14内,最后在加压下向出液孔111输送完成雾化,采用该方式同样能够在装配过程中无需限定液体阀12和引流件13对准位置,降低了液体阀12和引流件13装配要求和装配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在第一抵接部122的径向开设第一连通槽124时,第二抵接部135的直径可以小于喷雾筒体11对应第二抵接部135位置处的内径,也可以将引流件13上的第二抵接部135与第二封堵部132设置成等直径的柱状结构,第一抵接部122的直径小于喷雾筒体11对应第一抵接部122位置处的内径形成环状腔室15即可,此时药物从环状腔室15经第一连通槽124进入引流通道133内。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第二抵接部135的径向设有第二连通槽136,第二连通槽136连通环状腔室15和引流通道133,以此,在装配过程中,无需将对液体阀12和引流件13限定对准位置即可实现药物的流通和输送,也能够降低了装配要求和装配精度,即在加压过程中药物从环状腔室15内进入引流通道133,再经第二封堵部132外周壁的出液口134流入引流缝隙14内,最后在加压下向出液孔111输送完成雾化,采用该方式同样能够在装配过程中无需限定液体阀12和引流件13对准位置,降低了液体阀12和引流件13装配要求和装配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在第二抵接部135的径向设有第二连通槽136时,第一抵接部122的直径可以小于喷雾筒体11对应第一抵接部122位置处的内径,也可以将液体阀12上的第一抵接部122与阀身121设置成等直径的柱状结构,即第一抵接部122的外周与喷雾筒体11的内壁抵接,此时,第二抵接部135的直径小于喷雾筒体11对应第二抵接部135位置处的内径以形成环状腔室15,此时药物从环状腔室15经第一连通槽124进入引流通道133内。
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抵接部122与第二抵接部135分别开设有第一连通槽124和第二连通槽136,此时药物从环状腔室15经第一连通槽124和第二连通槽136同时进入引流通道133内,采用该方式同样能够在装配过程中无需限定液体阀12和引流件13对准位置,降低了液体阀12和引流件13装配要求和装配精度。
在一些示例中,引流通道133的直径从第一封堵部131一端向第二封堵部132的一端呈渐缩结构,即引流通道133靠近出液口134一侧的直径小于引流通道133靠近第二抵接部135的直径,当药物进入引流通道133后,由于引流通道133的截面逐渐缩小,能有效提高药物在末端的流动速率,从而以较高的流速流向引流缝隙14内,最后在加压下向出液孔111输送完成雾化,保证了雾化的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液体阀12远离引流件13的一端与预灌装注射器20的出液端抵接,液体阀12与预灌装注射器20的抵接面可以为平面结构或内凹面结构或外凸伞面结构,其目的是在正常形态下能够与预灌装注射器20的出液端抵接以实现密封,在施压情况下液体阀12能够产生形变以形成供药物通过的间隙,以便于药物能够进入凹槽123内。
在上述示例中,液体阀12优选采用外凸伞面结构125,外凸伞面结构125与注射筒的出液端口形状匹配且抵接,确保液体阀12处于自然状态时能够将注射筒的出液端口封堵,保证注射筒内药物的稳定性和无菌性,提高安全性,迫使液体阀12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式为向液体阀12的外凸伞面结构125施加压力,即当压缩注射筒内的液体时,处在注射筒出液端的液体便会向外凸伞面结构125施加压力,从而迫使液体阀12发生弹性形变,使得注射筒内的液体能够通过凹槽123导流至环状腔室15。
需要说明的是,液体阀12由于采用外凸伞面结构125的设置,能够实现药剂的单向流动,在药剂施予患者之前,保证喷雾装置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还能避免药剂被杂菌等污染。只有对药剂施加压力时,药剂迫使液体阀12变形,从而使注射筒内的药剂流出。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外凸伞面结构125的截面轮廓角度为θ,其中100°≤θ<180°,优选为142°±37°。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喷雾筒体11内对应出液孔111处设有多个凸台112,多个凸台112以出液孔111为中心呈螺旋状设置,相邻两个凸台112之间形成流道113,相邻的流道113之间形成夹角,其中,引流缝隙14与流道113连通,以便于药剂能够输送至出液孔111。
在上述中,第二封堵部132远离第一封堵部131的一端与凸台112抵接,第二封堵部132靠近出液孔111的端面为砧面,且与螺旋状的凸台112相抵靠,从而使得相邻的凸台112之间形成固定流道113。
另外,流道113与出液孔111之间开设有旋流液槽114,使得药剂流过该流道113并汇合后形成螺旋液流,再从出液孔111高压喷出实现雾化;再者,为保证雾化效果,将旋流液槽114的横截面自流道113向出液孔111的方向设置成渐缩结构,即在该横向壁的壁厚内形成阶梯状或锥形状,且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旋流液槽114,螺旋液流在该旋流液槽108螺旋流动到出液孔109后突然释放压力,从而形成水雾。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喷雾装置,其液体阀12为弹性件能够将液体阀12自身以及引流件13卡在喷雾筒体11的内部,当对预灌装注射器20内的药物施加压力时,液体阀12发生弹性形变,使得液体阀12与注射器的出液端头之间存在供内容物流出的间隙,预灌装注射器20内的药物能够经阀身121外周壁的凹槽123进入液体阀12、引流件13以及喷雾筒体11之间围成的环状腔室15内,弹性件能够起到良好的密封性效果,保证预灌装注射器20内药物的稳定性和无菌性,使用安全、操作方便;又由于引流件13中部设置有引流通道133,且引流通道133与环状腔室15连通,在装配过程中,无需将对液体阀12和引流件13限定对准位置即可实现药物的流通和输送,降低了装配要求和装配精度,提高装配稳定性,即在加压过程中药物从环状腔室15内进入引流通道133,再经第二封堵部132外周壁的出液口134流入引流缝隙14内,最后在加压下向出液孔111输送完成雾化;其中,引流件13主要起到引流的作用和减小雾化喷头内死体积的作用,引流件13能够较大程度上占用喷雾筒体11的内部空间,使得留存在喷雾筒体11内的剩余液体体积减小,从而能够避免药物出现浪费。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优选实施方式的细节,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喷雾装置,包括雾化喷头和预灌装注射器,所述雾化喷头设于所述预灌装注射器的出液端,所述雾化喷头包括喷雾筒体,所述喷雾筒体远离所述预灌装注射器的一端设有出液孔,所述喷雾筒体内沿其轴向设有液体阀和引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阀和引流件相互抵接,并在抵接处与所述喷雾筒体的内壁形成环状腔室;所述液体阀包括阀身,所述阀身的外周壁沿轴向开设有与所述环状腔室连通的凹槽;所述引流件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封堵部和第二封堵部,所述第二封堵部的外周壁与所述喷雾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与所述出液孔连通的引流缝隙,所述第二封堵部的中部沿其轴向设有向所述第一封堵部延伸的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与所述环状腔室连通,所述第二封堵部的外周壁开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引流通道和引流缝隙;所述液体阀为弹性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身靠近所述引流件的一端设有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封堵部靠近所述液体阀的一端设有第二抵接部,所述引流通道贯穿所述第二抵接部设置,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为平面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径向设有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一连通槽连通所述环状腔室和引流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径向设有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连通槽连通所述环状腔室和引流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喷雾筒体对应所述第一抵接部位置处的内径,和/或,所述第二抵接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喷雾筒体对应所述第二抵接部位置处的内径,以形成环状腔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身的直径大于所述喷雾筒体对应所述阀身位置处的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阀远离所述引流件的一端能够与所述预灌装注射器的出液端抵接;
当所述液体阀处于自然形态时,能够将所述预灌装注射器的出液端封堵;
当所述液体阀发生弹性形变时,所述液体阀与所述预灌装注射器的出液端之间存在供液体药剂流出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封堵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喷雾筒体对应所述第二封堵部的直径,以形成引流缝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通道的直径从所述第一封堵部一端向所述第二封堵部的一端呈渐缩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阀远离所述引流件的一端与所述预灌装注射器的出液端抵接,所述液体阀与所述预灌装注射器的抵接面为平面结构或内凹面结构或外凸伞面结构。
CN202321506955.5U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喷雾装置 Active CN2200026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06955.5U CN220002613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喷雾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06955.5U CN220002613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喷雾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02613U true CN220002613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77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06955.5U Active CN220002613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喷雾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026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82277B2 (en) Spray device and method
EP2694220A1 (de) Medizinisches gerät mit behälter
CN209848026U (zh) 无针注射器的注射头、注射头组件和无针注射器
CA2768602A1 (en) Discharging device for liquid media
CN220002613U (zh) 一种喷雾装置
CN115315283A (zh) 用于医用注射装置的塞子
CN219071639U (zh) 鼻腔喷雾给药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喷雾系统
CN116077816B (zh) 一种雾化喷头和喷雾装置
CN219963656U (zh) 一种雾化喷头及喷雾装置
CN209848027U (zh) 无针注射器的储药管的注射头组件、储药管和无针注射器
US20210354152A1 (en) Discharger, static piston and method of discharging
CN110721373A (zh) 一种雾化器及喷雾嘴组件
CN220801688U (zh) 一种喷雾组件及喷雾装置
CN110612166A (zh) 排放器和用于排放的方法
CN215386924U (zh) 鼻腔给药器
CN218793426U (zh) 雾化给药装置
US20230330355A1 (en) Single-Use Adapter Attached to Drug/Vaccine Vials Compatible with Hypodermic Needles to Enable Injection
EP4201457A1 (en) Atomizing means
CN214713730U (zh) 一种便于装药的雾化器
WO2008098860A1 (en) Container for a medical device
CN117504070A (zh) 鼻腔喷雾给药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喷雾系统
CN110662706A (zh) 容器、排放器和用于组装排放器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