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93426U - 雾化给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给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93426U
CN218793426U CN202221984726.XU CN202221984726U CN218793426U CN 218793426 U CN218793426 U CN 218793426U CN 202221984726 U CN202221984726 U CN 202221984726U CN 218793426 U CN218793426 U CN 2187934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drug delivery
core
groove
medic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8472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岳柏
刘鹏
王忠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Jiaoyang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Jiaoyang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Jiaoyang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Jiaoyang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8472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934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934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934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给药装置,包括给药组件(10)、取药针(20)、雾化器(30)和防护帽(40),给药组件(10)被配置为抽吸或排放药物,取药针(20)与给药组件(10)连接,取药针(20)被配置为穿刺存储药物的容器以使给药组件(10)与容器连通,雾化器(30)被配置为将药物雾化,防护帽(40)被配置为至少保护取药针(20)的针头部(21),其中,雾化器(30)和防护帽(40)被配置为择一地与取药针(20)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的雾化器可以与取药针连接,从而省去了在安装雾化器之前取下取药针的操作,节约操作时间,避免取药针中残留药液的浪费,减少取针操作带来的风险,还不需要对取药针进行单独的处理,大大提高使用的方便性。

Description

雾化给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给药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雾化给药作为一种局部给药治疗方式,具有操作方便,疗效直接,患者顺应性好的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
雾化给药装置的原理是通过取药针将药液吸入针筒后,推动推杆将药液通过雾化器雾化后排出。目前,相关技术中的雾化给药装置的使用不太方便,操作起来比较复杂,还需进一步改进。
需要说明的是,公开于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给药装置,可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雾化给药装置,包括:
给药组件,被配置为抽吸或排放药物;
取药针,与给药组件连接,取药针被配置为穿刺存储药物的容器以使给药组件与容器连通;
雾化器,被配置为将药物雾化;和
防护帽,被配置为至少保护取药针的针头部;
其中,雾化器和防护帽被配置为择一地与取药针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给药组件包括针筒和推杆,针筒包括筒体和位于筒体内的第一容纳腔,推杆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且推杆相对于筒体沿筒体的长度方向可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针筒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外周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凸起部,取药针包括与针头部连接的芯部和与芯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环绕设置于芯部的外周,且第二连接部与芯部之间具有第一凹槽,第一连接部插入第一凹槽中,以通过第一凸起部与第一凹槽的槽壁之间的配合实现针筒和取药针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的内部设有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的内壁设有第二凸起部,芯部的外周设有第三凸起部,在第一连接部插入第一凹槽中时芯部插入第二容纳腔中,以同时通过第一凸起部与第一凹槽的槽壁之间的配合以及第二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之间的配合实现针筒和取药针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取药针还包括与芯部连接的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环绕设置于芯部的外周,且第三连接部与芯部之间具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开口朝向与第一凹槽的开口朝向相反,第三连接部的内壁设有螺纹,雾化器包括雾化筒,雾化筒的外周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卡接部,雾化筒插入第二凹槽中以通过卡接部和螺纹的配合实现雾化器和取药针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部的外径沿靠近针头部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护帽套装于第三连接部的外周;或者,防护帽套装于第三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外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的外周设有第一限位凸台,第一限位凸台用于限制防护帽相对于取药针的轴向运动;和/或,防护帽的内壁设有第二限位凸台,第二限位凸台用于限制防护帽相对于取药针的轴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给药装置还包括加长杆,加长杆与推杆连接,加长杆被配置为伸入取药针的内腔中,以将取药针的内腔中的药物推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包括伞状外罩,外罩设有通孔,以使外罩的外部和外罩的内部实现气体连通。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雾化器可以与取药针连接,从而省去了在安装雾化器之前取下取药针的操作,这样既可以节约操作时间,提高使用时的操作效率,又可以避免取药针中残留药液的浪费,还可以减少取针操作带来的风险,而且不需要对被取下的取药针进行单独的处理,大大提高使用的方便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给药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给药装置一个实施例中防护帽与取药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给药装置一个实施例中雾化器与取药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给药装置一个实施例中针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给药装置一个实施例中针筒的内部剖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给药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取药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取药针在A-A截面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给药装置一个实施例中针筒与取药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雾化给药装置实施例在B-B截面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给药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取药针与雾化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雾化给药装置实施例在C-C截面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给药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取药针与防护帽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的雾化给药装置实施例在D-D截面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给药装置一个实施例中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给药组件;11、针筒;110、筒体;111、第一容纳腔;112、第一连接部;113、第一凸起部;114、第二容纳腔;115、第二凸起部;12、推杆;
20、取药针;21、针头部;211、第三容纳腔;22、芯部;221、第三凸起部;222、第四容纳腔;23、第二连接部;231、第一限位凸台;24、第三连接部;241、螺纹;25、第一凹槽;26、第二凹槽;
30、雾化器;31、外罩;311、通孔;312、第一通道;32、雾化筒;321、卡接部;322、第二通道;33、喷头;
40、防护帽;41、第二限位凸台;
50、加长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雾化给药装置使用不太方便,操作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发明人对相关技术中的雾化给药装置进行研究。
经过仔细研究后,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的雾化给药装置的结构不太合理,具体表现为:在需要取液时,需要先将取药针连接于针筒上,然后再取液;而在取液完毕需要喷出药液时,需要先将取药针从针筒上取下,然后将雾化器安装于针筒上,最后再推动推杆将药液通过雾化器雾化后排出。在该过程中,由于包括将取药针从针筒上取下的步骤,因此会耗费使用者较多的时间,降低使用时的操作效率;而且,取药针中可能还会残留一些药液,取药针被取下后可能会造成药液的浪费,影响给药量的准确性;另外,取药针被取下后脱离针筒主体,还需要对取药针对单独的保护和处理,也会浪费使用者的较多精力。
基于以上研究,发明人对雾化给药装置的结构进行了改进。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雾化给药装置的一些实施例中,该雾化给药装置包括给药组件10、取药针20、雾化器30和防护帽40,给药组件10被配置为抽吸或排放药物,取药针20与给药组件10连接,取药针20被配置为穿刺存储药物的容器以使给药组件10与容器连通,雾化器30被配置为将药物雾化,取药针20包括针头部21,防护帽40被配置为至少保护取药针20的针头部21,其中,雾化器30和防护帽40被配置为择一地与取药针20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雾化器30和防护帽40被配置为择一地与取药针20连接,即雾化器30与取药针20连接或者防护帽40与取药针20连接。通过使雾化器30可以与取药针20连接,省去了在安装雾化器30之前取下取药针20的操作,这样既可以节约操作时间,提高使用时的操作效率,又可以避免取药针20中残留药液的浪费,还可以减少取针操作带来的风险,而且不需要对被取下的取药针进行单独的处理,大大提高使用的方便性。
另外,使用完毕后,无需将雾化器30拆卸下来,雾化器30对取药针20的针头部21也具备防护作用,此时雾化器30可以替代防护帽40对针头部21的防护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护帽40与取药针20之间为可拆卸地连接,以便取下防护帽40使取药针20的针头部21暴露出来,实现取液目的;同时,取下防护帽40后便于实现雾化器30与取药针20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需将取药针20从针筒11上取下,因此取药针20与针筒11之间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不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如图2所示,在未使用雾化给药装置之前,防护帽40与取药针20连接,以至少保护取药针20的针头部21。
如图3所示,雾化器30与取药针20连接。在需要使用雾化给药装置时,先取下防护帽40,然后将取药针20刺穿存储药物的容器,此时给药组件10通过取药针20的内腔与容器连通,通过操作给药组件10实现取药;取药后,将雾化器30与取药针20连接,然后操作给药组件10推出药物,药物在推出过程中通过雾化器30被雾化,最终实现喷雾效果。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给药组件10包括针筒11和推杆12,针筒11包括筒体110和位于筒体110内的第一容纳腔111,第一容纳腔111可以存储药物,推杆12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1内,且推杆12相对于筒体110沿筒体110的长度方向可动。通过拉动推杆12,将推杆12逐渐拉出第一容纳腔111,可以实现抽吸药物的目的;通过推动推杆12,将推杆12逐渐推进第一容纳腔111中,可以实现送出药物的目的。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针筒11包括第一连接部112,第一连接部112的外周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凸起部113。多个第一凸起部113可以沿周向均匀布置。第一凸起部113自第一连接部112的外周表面向远离第一连接部112的方向凸起,第一凸起部113可以沿针筒11的轴向延伸并具有一定的长度。第一凸起部113的端部可以设置为箭头形状,以便使第一连接部112可以顺利进入第一凹槽25中。
如图6和图7所示,取药针20包括与针头部21连接的芯部22和与芯部22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3,第二连接部23环绕设置于芯部22的外周,且第二连接部23与芯部22之间具有第一凹槽25,第一连接部112插入第一凹槽25中,以通过第一凸起部113与第一凹槽25的槽壁之间的配合实现针筒11和取药针20的连接。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2的内部设有第二容纳腔114,第二容纳腔114作为第一容纳腔111的其中一段,可以用于存储药物。第二容纳腔114的内壁设有第二凸起部115。
第二凸起部115自第二容纳腔114的内壁向靠近第二容纳腔114的中轴线的方向凸起。
如图6和图7所示,芯部22的外周设有第三凸起部221,在第一连接部112插入第一凹槽25中时芯部22插入第二容纳腔114中,以同时通过第一凸起部113与第一凹槽25的槽壁之间的配合以及第二凸起部115和第三凸起部221之间的配合实现针筒11和取药针20的连接。
第三凸起部221自芯部22的外周向远离芯部22的方向凸起。
如图8和图9所示,通过第一凸起部113与第一凹槽25的槽壁之间的配合以及第二凸起部115和第三凸起部221之间的配合,可以提高针筒11和取药针2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防止取药针20从针筒11上脱落,造成药物的泄漏。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凸起部115呈环形,并沿第二容纳腔114的周向布置;第三凸起部2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三凸起部221沿芯部22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凸起部221呈环形,并沿芯部22的周向布置。第二凸起部11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凸起部115沿第二容纳腔114的周向间隔布置。多个第二凸起部115可以沿周向均匀布置。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凸起部11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凸起部115沿第二容纳腔114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三凸起部2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三凸起部221沿芯部22的周向间隔布置。多个第三凸起部221可以沿周向均匀布置。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取药针20还包括与芯部22连接的第三连接部24,第三连接部24环绕设置于芯部22的外周,且第三连接部24与芯部22之间具有第二凹槽26,第二凹槽26的开口朝向与第一凹槽25的开口朝向相反,第三连接部24的内壁设有螺纹241,雾化器30包括雾化筒32,雾化筒32的外周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卡接部321,雾化筒32插入第二凹槽26中以通过卡接部321和螺纹241的配合实现雾化器30和取药针20的连接。其中,多个卡接部321可以沿周向均匀布置。
如图7所示,第二连接部23和第三连接部24均环绕设置于芯部22的外周,第二连接部23和第三连接部24沿芯部22的轴线方向布置,第二连接部23位于第三连接部24的远离针头部21的一侧。第一凹槽25的开口朝向针筒11且背离针头部21,以便使取药针20与针筒11连接。第二凹槽26的开口朝向针头部21,以便使取药针20与防护帽40或雾化器30连接。
第二连接部23和第三连接部24可以通过连接筋与芯部22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头部21、芯部22、第二连接部23和第三连接部24一体成型。
如图7和图9所示,针头部21的内部设有第三容纳腔211,芯部22的内部设有第四容纳腔222,第四容纳腔222连通第一容纳腔111和第三容纳腔211,在针头部21刺穿存储药物的容器时,药物依次通过第三容纳腔211和第四容纳腔222进入第一容纳腔11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容纳腔211的直径小于第四容纳腔222的直径,第四容纳腔222的直径小于第一容纳腔111的直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部22的外径沿靠近针头部21的方向逐渐减小。这样设置可以使雾化筒32插入第二凹槽26的难度随着插入深度的增大而增大,便于通过卡接部321和螺纹241的紧密配合实现雾化器30和取药针20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24和第二连接部23的外径基本相等,防护帽40套装于第三连接部24的外周;或者,防护帽40套装于第三连接部24和第二连接部23的外周。
在如图12和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防护帽40套装于第三连接部24和第二连接部23的外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24或第二连接部23的外周设有第一限位凸台231,第一限位凸台231用于限制防护帽40相对于取药针20的轴向运动;和/或,防护帽40的内壁设有第二限位凸台41,第二限位凸台41用于限制防护帽40相对于取药针20的轴向运动。
通过设置第一限位凸台231和第二限位凸台41,可以限制防护帽40相对于取药针20的轴向运动。在防护帽40与第一限位凸台231接触或者第二限位凸台41与第三连接部24的端部接触时,可以使防护帽40停止轴向运动,为防护帽40的安装提供到位提醒,使得防护帽40的端部与针头部2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防止防护帽40的端部与针头部21接触而对针头部21造成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给药装置还包括加长杆50,加长杆50与推杆12连接,加长杆50被配置为伸入取药针20的内腔中,以将取药针20的内腔中的药物推出。
通过设置加长杆50,可以伸入取药针20的内腔中,以将取药针20的内腔中的药物推出,避免因取药针20的内腔中残留药物而影响给药量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推杆12的头部设有插入部,加长杆50的端部设有凹入部,插入部插入凹入部中,以实现推杆12和加长杆50的连接。
取药针20的内腔包括第四容纳腔222和第三容纳腔211,加长杆50至少能够到达第四容纳腔222的靠近第三容纳腔211的一端。
如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30包括伞状的外罩31,外罩31设有通孔311,以使外罩31的外部和外罩31的内部实现气体连通。
通过设置伞状的外罩31,便于将雾化器30塞入人体鼻腔内,提高鼻腔的舒适度。通过在外罩31上设置通孔311,则可以使外罩31的外部和外罩31的内部实现气体连通,以便在鼻腔内塞入雾化器30内仍能保持鼻腔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空气连通,保证人体能够顺畅的呼吸。
如图11所示,雾化器30包括外罩31、设置于外罩31内部的雾化筒32和连接于雾化筒32的出口的喷头33。外罩31呈锥形,雾化筒32为圆柱形状,雾化筒32的外壁和外罩3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通道312,第一通道312与外部大气连通,通孔311连通鼻腔内部和第一通道312,以使人体能够正常呼吸。雾化筒32的远离喷头33的端部的外周设置卡接部321,雾化筒32的内部具有用于对液体进行雾化的第二通道322,取药针20的针头部21插入第二通道322中,以使第三容纳腔211与第二通道322连通。第二通道322的出口连接喷头33,以使雾化后的气雾喷出。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雾化给药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雾化给药装置包括给药组件10、取药针20、雾化器30、防护帽40和加长杆50,给药组件10包括针筒11和设置于针筒11内的推杆12,加长杆50连接于推杆12的端部,加长杆50能够插入取药针20的内腔中。取药针20连接于针筒11的端部,雾化器30和防护帽40可以分别与取药针20连接。
在未使用该雾化给药装置之前,防护帽40连接于取药针20上,以对取药针20进行保护,防止取药针20的针头部21受到损伤。
在需要使用该雾化给药装置进行给药时,先将防护帽40从取药针20上取下,然后利用取药针20的针头部21刺穿存储药物的容器,使针筒11的第一容纳腔111与容器相通,通过拉出推杆12,使药物通过取药针20进入第一容纳腔111内;然后,将雾化器30连接于取药针20,竖起装配好的给药装置,推动推杆12,排出空气和多余的药液;最后,将雾化器30置于待治疗的鼻腔中,快速推动推杆12,药物经雾化器30实现雾化,完成喷雾式给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雾化给药装置实施例在吸取药液后,不必取下取液针,可直接装配上雾化器使用,避免将取液针单独取下存放造成的风险;同时,装配后的雾化器又可以替代防护帽,避免取液针造成的风险。这样,不但方便操作,而且降低了二次伤害风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雾化给药装置实施例操作便捷,免除了拆卸取药针带来的风险,实现雾化给药操作。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和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雾化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给药组件(10),被配置为抽吸或排放药物;
取药针(20),与所述给药组件(10)连接,所述取药针(20)被配置为穿刺存储所述药物的容器以使所述给药组件(10)与所述容器连通;
雾化器(30),被配置为将所述药物雾化;和
防护帽(40),被配置为至少保护所述取药针(20)的针头部(21);
其中,所述雾化器(30)和所述防护帽(40)被配置为择一地与所述取药针(2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给药组件(10)包括针筒(11)和推杆(12),所述针筒(11)包括筒体(110)和位于所述筒体(110)内的第一容纳腔(111),所述推杆(12)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1)内,且所述推杆(12)相对于所述筒体(110)沿所述筒体(110)的长度方向可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筒(11)包括第一连接部(112),所述第一连接部(112)的外周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凸起部(113),所述取药针(20)包括与所述针头部(21)连接的芯部(22)和与所述芯部(22)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3),所述第二连接部(23)环绕设置于所述芯部(22)的外周,且所述第二连接部(23)与所述芯部(22)之间具有第一凹槽(25),所述第一连接部(112)插入所述第一凹槽(25)中,以通过所述第一凸起部(113)与所述第一凹槽(25)的槽壁之间的配合实现所述针筒(11)和所述取药针(20)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2)的内部设有第二容纳腔(114),所述第二容纳腔(114)的内壁设有第二凸起部(115),所述芯部(22)的外周设有第三凸起部(221),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12)插入所述第一凹槽(25)中时所述芯部(22)插入第二容纳腔(114)中,以同时通过所述第一凸起部(113)与所述第一凹槽(25)的槽壁之间的配合以及所述第二凸起部(115)和所述第三凸起部(221)之间的配合实现所述针筒(11)和所述取药针(20)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药针(20)还包括与所述芯部(22)连接的第三连接部(24),所述第三连接部(24)环绕设置于所述芯部(22)的外周,且所述第三连接部(24)与所述芯部(22)之间具有第二凹槽(26),所述第二凹槽(26)的开口朝向与所述第一凹槽(25)的开口朝向相反,所述第三连接部(24)的内壁设有螺纹(241),所述雾化器(30)包括雾化筒(32),所述雾化筒(32)的外周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卡接部(321),所述雾化筒(32)插入所述第二凹槽(26)中以通过所述卡接部(321)和所述螺纹(241)的配合实现所述雾化器(30)和所述取药针(20)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22)的外径沿靠近所述针头部(21)的方向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帽(40)套装于所述第三连接部(24)的外周;或者,所述防护帽(40)套装于所述第三连接部(2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3)的外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24)或所述第二连接部(23)的外周设有第一限位凸台(231),所述第一限位凸台(231)用于限制所述防护帽(40)相对于所述取药针(20)的轴向运动;和/或,所述防护帽(40)的内壁设有第二限位凸台(41),所述第二限位凸台(41)用于限制所述防护帽(40)相对于所述取药针(20)的轴向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长杆(50),所述加长杆(50)与所述推杆(12)连接,所述加长杆(50)被配置为伸入所述取药针(20)的内腔中,以将所述取药针(20)的内腔中的药物推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30)包括伞状外罩(31),所述外罩(31)设有通孔(311),以使所述外罩(31)的外部和所述外罩(31)的内部实现气体连通。
CN202221984726.XU 2022-07-29 2022-07-29 雾化给药装置 Active CN2187934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84726.XU CN218793426U (zh) 2022-07-29 2022-07-29 雾化给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84726.XU CN218793426U (zh) 2022-07-29 2022-07-29 雾化给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93426U true CN218793426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63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84726.XU Active CN218793426U (zh) 2022-07-29 2022-07-29 雾化给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934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99052B2 (en) Apparatus for the dispensing of liquids, container cartridge suitable for this, and system comprising the apparatus for the dispensing of liquids, and the container cartridge
US5176654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tologic administration of medicament
CA2497680C (en) Apparatus for the dispensing of liquids, container cartridge suitable for this, and system comprising the apparatus for the dispensing of liquids and the container cartridge
US11975164B2 (en) Nasal drug deliver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20050263618A1 (en) Atomizer for dispensing liquids for medical purposes
US20120160237A1 (en) Nasal Nebulizer for Transporting and Storing Fluids
CN105307620B (zh) 液体分配和用于分配液体的方法
CN111888592A (zh) 医疗雾化装置
US20160339188A1 (en) Portable Fluid Delivery System for the Nasal and Paranasal Sinus Cavities
JP2004537346A (ja) 液体を吹付ける装置
CN105833398B (zh) 一种具有导流装置的高效雾化杯
CN218793426U (zh) 雾化给药装置
EP2822623B1 (en) Portable nebulizer device
CN214911992U (zh) 鼻喷雾化器
CN209848045U (zh) 一种具有使雾化药液自滴结构的雾化杯
CN210963415U (zh) 阴道内雾化治疗及给药装置
CN221106643U (zh) 一种定量喷雾组件及雾化器
CN220002613U (zh) 一种喷雾装置
CN212547862U (zh) 医疗雾化装置
KR20010099950A (ko) 허파용 에어로졸 공급 장치 및 방법
EP3237038B1 (en) Portable fluid delivery system for the nasal and paranasal sinus cavities
CN217339652U (zh) 带有限位透气机构的鼻腔喷雾装置
CN221866949U (zh) 一种手持式雾化施药装置
CN213374473U (zh) 一种呼吸内科用雾化器咬嘴机构
CN116077816B (zh) 一种雾化喷头和喷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