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00784U -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00784U
CN220000784U CN202321114672.6U CN202321114672U CN220000784U CN 220000784 U CN220000784 U CN 220000784U CN 202321114672 U CN202321114672 U CN 202321114672U CN 220000784 U CN220000784 U CN 2200007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ation
cavity
liquid
atomiz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1467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力伟
丁明内
胡祖鹏
王遵涵
陆天增
聂革
赵贯云
赵波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oody Vape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oody Vape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oody Vape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oody Vape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1467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007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007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007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ecial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雾化组件的上壳体内设置有雾化支架,雾化支架内构造有雾化腔,雾化腔内设置有加热导液组件,在雾化支架上位于雾化腔的至少一侧构造有隔热结构,隔热结构被配置为从雾化支架的外壁向朝向雾化腔方向内凹的隔热空腔,以形成空腔进行隔热;隔热空腔利用空腔的空气进行隔热,加热导液组件的导液面可以与雾化液充分接触,能够一定程度的降低加热导液组件的温度,因此本实施例的雾化组件通过隔热空腔内的空气进行隔热以及通过导液面与雾化液接触降低加热导液组件的温度,有效解决加热导液组件的高温传递到气溶胶形成装置的手持部分导致烫手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Description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溶剂生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装置是一种通过雾化器加热雾化液产生气溶胶的产品,由于其使用方便、口味可通过雾化液的调配而改变,所以近几年在国内外市场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推广。
现在市面上的气溶胶生成装置通常具有雾化组件,雾化组件包括上壳体,上壳体内构造有储液腔,上壳体内设置有雾化支架,雾化支架内构造有雾化腔,雾化腔内设置有雾化芯,现有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在连续多口抽吸时,在雾化芯附近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手持位置会出现过热,导致烫手的问题,用户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在连续多口抽吸时,在雾化芯附近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手持位置会出现过热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组件,雾化组件包括上壳体,上壳体内设置有雾化支架,雾化支架内构造有雾化腔,雾化腔内设置有加热导液组件,在上壳体的径向方向上,雾化支架上位于雾化腔的至少一侧构造有隔热结构,隔热结构被配置为从雾化支架的外壁向朝向雾化腔方向内凹的隔热空腔,加热导液组件具有相背离设置的导液面和雾化面,雾化腔设置在加热导液组件朝向雾化面的一侧,导液面用于储存和导通雾化液。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壳体内构造有储液腔和穿设于储液腔内的吸气管,雾化支架上构造有将储液腔与导液面导通的导液通道,上壳体的外部构造有与吸气管的一端相连的吸嘴,吸气管的另一端与雾化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支架上构造有导气通道,导气通道的一端与吸气管的另一端连通,导气通道的另一端与雾化腔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壳体的径向方向上,加热导液组件的投影落入隔热空腔的投影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支架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的两端分别与导液通道和雾化腔相连通,安装孔内设置有固定件,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一导液孔,加热导液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上,且导液面封堵第一导液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储液腔与雾化支架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上开设有将储液腔与导液通道导通的第二导液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壳体远离吸嘴的一端设置有底壳,以将雾化腔远离吸嘴一侧封堵,底壳上开设有过气孔,底壳朝向雾化腔的一侧设置有集液槽,集液槽内设置有吸液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壳上固定设置有两个连接触头,两个连接触头的一端均与加热导液组件相连,两个连接触头的另一端均贯穿底壳且向远离吸嘴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包括主机组件以及如上所述的雾化组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机组件包括下壳体和装设在下壳体内的电芯,当雾化组件包括两个连接触头和过气孔时,两个连接触头的另一端分别与电芯的两个极相抵接,以使电芯与加热导液组件相导通,下壳体上开设有与过气孔连通的进气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雾化组件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雾化组件,雾化组件的上壳体内设置有雾化支架,雾化支架内构造有雾化腔,雾化腔内设置有加热导液组件,通过在上壳体的径向方向上,在雾化支架上位于雾化腔的至少一侧构造有隔热结构,隔热结构被配置为从雾化支架的外壁向朝向雾化腔方向内凹的隔热空腔,以形成空腔进行隔热;隔热空腔是利用空腔的空气进行隔热(空气的导热系数低,是良好的隔热介质),另外,加热导液组件具有相背离设置的导液面和雾化面,雾化腔设置在加热导液组件朝向雾化面的一侧,导液面用于储存和导通雾化液,过加热导液组件导液面和雾化面将雾化液与雾化腔分隔开,雾化液从导液面吸至雾化面后通过加热导液组件加热后生成气溶胶,供用户吸食通,导液面可以与雾化液充分接触,能够一定程度的降低加热导液组件的温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雾化组件通过隔热空腔内的空气进行隔热以及通过导液面与雾化液充分接触降低加热导液组件的温度,有效解决了产品在工作时,加热导液组件的高温传递到气溶胶形成装置的手持部分,导致烫手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装置是基于上述雾化组件而设计的,其有益效果参见上述雾化组件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B处的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雾化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壳体;11、储液腔;12、吸气管;13、吸嘴;2、雾化支架;21、雾化腔;22、隔热空腔;23、导液通道;24、导气通道;25、固定件;251、第一导液孔;3、加热导液组件;31、导液面;32、雾化面;4、密封件;41、第二导液孔;5、底壳;51、过气孔;52、吸液件;53、连接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明确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术语“垂直”、“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水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意味着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有的方位或位置,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组件,雾化组件包括上壳体1,上壳体1内设置有雾化支架2,雾化支架2内构造有雾化腔21,雾化腔21内设置有加热导液组件3,在上壳体1的径向方向上,雾化支架2上位于雾化腔21的至少一侧构造有隔热结构,隔热结构被配置为从雾化支架2的外壁向朝向雾化腔21方向内凹的隔热空腔22,以形成空腔进行隔热,加热导液组件3具有相背离设置的导液面31和雾化面32,雾化腔21设置在加热导液组件3朝向雾化面32的一侧,导液面31用于储存和导通雾化液。
在本实施例中,在雾化组件的上壳体1内设置有雾化支架2,雾化支架2内构造有雾化腔21,雾化腔21内设置有加热导液组件3,加热导液组件3可以为陶瓷发热体,上壳体1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等,本实施例通过在上壳体1的径向方向上,在雾化支架2上位于雾化腔21的至少一侧构造有隔热结构,隔热结构被配置为从雾化支架2的外壁向朝向雾化腔21方向内凹的隔热空腔22,以形成空腔进行隔热,隔热空腔22与上壳体1的内壁可以合围成接近密闭腔体,具体的,隔热空腔22具有开口,隔热空腔22可以为多个,多个隔热空腔22可以在上壳体1周向上均匀分布,隔热空腔22可以构造成环形结构,隔热空腔22还可以为蜂窝状结构等;隔热空腔22利用空腔内的空气进行隔热(空气的导热系数低,是良好的隔热介质),另外,加热导液组件3具有相背离设置的导液面31和雾化面32,雾化腔21设置在加热导液组件3朝向雾化面32的一侧,导液面31用于储存和导通雾化液,通过加热导液组件3导液面31和雾化面32将雾化液与雾化腔21分隔开,雾化液从导液面31吸至雾化面32后通过加热导液组件3加热后生成气溶胶,供用户吸食通,导液面31可以与雾化液充分接触,能够一定程度的降低加热导液组件3的温度,因此本实施例的雾化组件通过隔热空腔22的空腔内的空气进行隔热以及通过导液面31可以与雾化液充分接触,有效解决了产品在工作时,加热导液组件3的高温(200摄氏度以上)传递到气溶胶形成装置的手持部分,导致烫手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内构造有储液腔11和穿设于储液腔11内的吸气管12,雾化支架2上构造有将储液腔11与导液面31导通的导液通道23,上壳体1的外部构造有与吸气管12的一端相连的吸嘴13,吸气管12的另一端与雾化腔21连通,通过吸气管12将吸嘴13与雾化腔21连通,加热导液组件3加热雾化液可以雾化生成的气溶胶,气溶胶聚集在雾化腔21,可以通过吸气管12以及吸嘴13将雾化腔21内的气溶胶导出,以供用户吸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支架2上构造有导气通道24,导气通道24的一端与吸气管12的另一端连通,导气通道24的另一端与雾化腔21相连通,具体的,导气通道24可以位于加热导液组件3的两侧,可以使得气流流出更顺畅,并且导气通道24与导液通道23相互错开设置,可以使得雾化支架2的结构更合理紧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壳体1的径向方向上,隔热空腔22具有一定的深度,该深度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取,隔热空腔22的深度采用合理的范围值既可以达到隔热作用,同时可以避免隔热空腔22的深度过大导致雾化支架2强度降低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壳体1的径向方向上,加热导液组件3的投影落入隔热空腔22的投影内,即隔热空腔22在长度和高度上都可以覆盖加热导液组件3,能够更有效的起到隔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支架2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的两端分别与导液通道23和雾化腔21相连通,安装孔内设置有固定件25,固定件25上设置有第一导液孔251,加热导液组件3固定设置在固定件25上,且导液面31封堵第一导液孔251,具体的,安装孔的一端为导液通道23,安装孔另一端为雾化腔21,通过固定件25将加热导液组件3固定在雾化支架2的安装孔内,通过加热导液组件3将雾化液与雾化腔21相分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储液腔11与雾化支架2之间设置有密封件4,密封件4上开设有将储液腔11与导液通道23导通的第二导液孔41,密封件4可以防止储液腔11雾化液通过上壳体1内壁漏出,第二导液孔41保证了液路的通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远离吸嘴13的一端设置有底壳5,以将雾化腔21远离吸嘴13一侧封堵,底壳5上开设有过气孔51,通过过气孔51对雾化腔21提供气流,底壳5朝向雾化腔21的一侧设置有集液槽,集液槽内设置有吸液件52,通过吸液件52吸收从导气通道24内流入到底壳5上的冷凝液,防止冷凝液从过气孔51流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壳5上固定设置有两个连接触头53,两个连接触头53的一端均与加热导液组件3相连,两个连接触头53的另一端均贯穿底壳5且向远离吸嘴13的方向延伸,两个连接触头53便于接线以及装配。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气溶胶形成装置包括主机组件以及实施例1的雾化组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机组件包括下壳体和装设在下壳体内的电芯,当雾化组件包括两个连接触头53和过气孔51时,两个连接触头5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芯的两个极相抵接,以使电芯与加热导液组件3相导通,实现加热导液组件3导电加热,下壳体上开设有与过气孔51连通的进气孔,可以依次经由进气孔和过气孔51将外部空气引入至雾化腔21,使得气路畅通。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设备、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上壳体(1),所述上壳体(1)内设置有雾化支架(2),所述雾化支架(2)内构造有雾化腔(21),所述雾化腔(21)内设置有加热导液组件(3),在所述上壳体(1)的径向方向上,所述雾化支架(2)上位于所述雾化腔(21)的至少一侧构造有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被配置为从所述雾化支架(2)的外壁向朝向所述雾化腔(21)方向内凹的隔热空腔(22),所述加热导液组件(3)具有相背离设置的导液面(31)和雾化面(32),所述雾化腔(21)设置在所述加热导液组件(3)朝向所述雾化面(32)的一侧,所述导液面(31)用于储存和导通雾化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内构造有储液腔(11)和穿设于所述储液腔(11)内的吸气管(12),所述雾化支架(2)上构造有将所述储液腔(11)与所述导液面(31)导通的导液通道(23),所述上壳体(1)的外部构造有与所述吸气管(12)的一端相连的吸嘴(13),所述吸气管(12)的另一端与所述雾化腔(2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支架(2)上构造有导气通道(24),所述导气通道(24)的一端与所述吸气管(12)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导气通道(24)的另一端与所述雾化腔(21)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壳体(1)的径向方向上,所述加热导液组件(3)的投影落入所述隔热空腔(22)的投影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支架(2)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液通道(23)和所述雾化腔(21)相连通,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固定件(25),所述固定件(25)上设置有第一导液孔(251),所述加热导液组件(3)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件(25)上,且所述导液面(31)封堵所述第一导液孔(25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11)与所述雾化支架(2)之间设置有密封件(4),所述密封件(4)上开设有将所述储液腔(11)与所述导液通道(23)导通的第二导液孔(41)。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远离所述吸嘴(13)的一端设置有底壳(5),以将所述雾化腔(21)远离所述吸嘴(13)一侧封堵;所述底壳(5)上开设有过气孔(51),所述底壳(5)朝向所述雾化腔(21)的一侧设置有集液槽,所述集液槽内设置有吸液件(5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5)上固定设置有两个连接触头(53),两个所述连接触头(53)的一端均与所述加热导液组件(3)相连,两个所述连接触头(53)的另一端均贯穿所述底壳(5)且向远离所述吸嘴(13)的方向延伸。
9.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形成装置包括主机组件以及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组件包括下壳体和装设在所述下壳体内的电芯,当所述雾化组件包括两个连接触头(53)和过气孔(51)时,两个所述连接触头(5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芯的两个极相抵接,以使所述电芯与所述加热导液组件(3)相导通,所述下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过气孔(51)连通的进气孔。
CN202321114672.6U 2023-05-10 2023-05-10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Active CN2200007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14672.6U CN220000784U (zh) 2023-05-10 2023-05-10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14672.6U CN220000784U (zh) 2023-05-10 2023-05-10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00784U true CN220000784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92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14672.6U Active CN220000784U (zh) 2023-05-10 2023-05-10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007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958369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EP3987962B1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atomizer
CN114304744A (zh) 一种降温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1248334A1 (zh) 液体回收利用雾化装置
CN220000784U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CN220000782U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CN220000785U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CN220000783U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CN220000787U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CN113598421A (zh) 雾化装置的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雾化设备
CN220000786U (zh) 一种雾化器及应用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0712891U (zh) 一种雾化器及应用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6439425A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CN116349935A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CN116420920A (zh) 一种雾化器及应用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6831323A (zh) 一种雾化器及应用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0494255U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CN113598420A (zh) 用于支撑雾化装置雾化元件的支撑块、雾化装置及设备
CN220000773U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CN220343666U (zh) 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
CN219814932U (zh) 一种蒸汽呼吸机
CN212911665U (zh) 一种超声波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9020207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设备
CN219422168U (zh) 一种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CN219628847U (zh) 一种气溶胶产生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