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97846U - 一种用于电子打击乐演奏的外接键盘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电子打击乐演奏的外接键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97846U
CN219997846U CN202122100143.8U CN202122100143U CN219997846U CN 219997846 U CN219997846 U CN 219997846U CN 202122100143 U CN202122100143 U CN 202122100143U CN 219997846 U CN219997846 U CN 2199978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induction
external keyboard
key
striking
key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0014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志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210014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978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978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978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子打击乐演奏的外接键盘,所述外接键盘包括:基座,多个琴键,其排列布置于所述基座上,以用于接受演奏者的击打动作;磁感应区,其包括多个第一磁感应电路并且分别对应地布置于所述多个琴键的上部、下部或内部,其中在操作期间,所述第一磁感应电路用于:感应演奏者对所述琴键的击打动作;根据所述感应来生成与所述击打动作相对应的第一磁感应信号;以及将所述第一磁感应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接口端,其用于与外围设备连接,以便向所述外围设备传递所述电信号。本实用新型与外围设备连接,从而能够满足不同演奏者的演奏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电子打击乐演奏的外接键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般地涉及音乐器材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子打击乐演奏的外接键盘。
背景技术
传统的打击旋律乐器通过敲打由振动材料制成的琴键而发出声音,并且通过共鸣箱体对所述声音进行放大等处理。由于有些所述振动材料选自于非常珍贵的木材,因此造成乐器整体价格昂贵。另外,由于存在共鸣箱体,乐器的体积偏大而不方便携带。
现有的电子打击旋律乐器通过对琴键的敲击来控制电路开关的导通而产生与琴声相关的电信号。然而,由于现有的打击旋律乐器的琴键的材质密度较高,因此在对琴键敲击时产生的振动可能会传导至其他琴键并且产生其他音色,从而影响电子打击旋律乐器的演奏效果。此外,现有的打击旋律乐器及其琴键通常是按照统一标准制作完成,从而无法满足不同演奏者的演奏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至少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外接键盘的方案。即,通过接口端与外围设备连接,以便演奏者可以根据其演奏需求呈现所期望的演奏效果。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多个方面中提供如下的多种解决方案。
在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子打击乐演奏的外接键盘,包括:基座,多个琴键,其排列布置于所述基座上,以用于接受演奏者的击打动作;磁感应区,其包括多个第一磁感应电路并且分别对应地布置于所述多个琴键的上部、下部或内部,其中在操作期间,所述第一磁感应电路用于:感应演奏者对所述琴键的击打动作;根据所述感应来生成与所述击打动作相对应的第一磁感应信号;以及将所述第一磁感应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接口端,其用于与外围设备连接,以便向所述外围设备传递所述电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击打动作包括演奏者对所述琴键的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所述第一磁感应电路用于感应所述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以便生成对应于所述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的所述第一磁感应信号。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还包括击打件,其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磁感应电路,其中在所述击打件对所述琴键执行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时,所述第二磁感应电路使得所述第一磁感应电路感应所述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以便生成所述第一磁感应信号。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感应区布置于可弯曲电路板上,其中所述可弯曲电路板为一整块电路板或由多个子电路板连接而成。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弯曲电路板包括柔性电路板或者薄膜电路板,并且包括一个或多个琴键接口,以实现所述多个子电路板之间的拼接。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琴键分别布置有至少用于起标识作用的琴键皮肤,所述琴键皮肤是可更换的,并且布置成包裹对应的所述琴键或覆盖于对应的所述琴键的上表面。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还包括多个支撑件,其布置于所述基座与所述琴键下部之间,以用于连接和支撑所述琴键。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琴键成排状布置于所述基座上,并且包括至少两排,其中第一排为用于打击乐演奏的全音区,而第二排为用于打击乐演奏的半音区。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口端包括一个或多个I/O端口,其用于与外围设备之间的信号往来传输,其中所述多个I/O端口包括有线传输端口和/或无线传输端口。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还包括控制操作面板,其布置于所述基座上并且包括一个或多个输入键,以接受演奏者对所述外接键盘和/或所述外围设备的配置和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可以与外围设备连接,以便满足不同演奏者的演奏需求,从而能够达到期望的演奏效果。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可以将磁感应区布置于柔性电路板上,并且通过卷曲所述柔性电路板,使得外接键盘的体积减小,从而方便运输和携带。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琴键上还布置有琴键皮肤,便于演奏者对琴键的软硬度以及反弹触感进行调整,提升演奏手感。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还具有控制操作面板,从而满足不同的演奏者对该外接式琴键装置的多种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并且其众多目的、特征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示例性结构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琴键布置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多个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又一示例性结构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又一示例性示意图;以及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又一示例性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100的示例性结构框图。如图1中所示,该外接键盘100可以包括基座101、多个琴键102、磁感应区103以及接口端104。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琴键102可以排列布置于前述基座101上,并且每个琴键可以用于接收来自于演奏者的击打动作。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击打动作可以包括演奏者对琴键的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磁感应区103可以包括多个第一磁感应电路105,其中每个第一磁感应电路105可以布置于上述基座上,并且设置于对应的琴键的上部、下部或内部。稍后将结合图2详细描述前述具体的布置。
在一个实现场景中,上述多个第一磁感应电路可以用于感应演奏者对琴键的击打动作,并且可以根据前述感应来生成与击打动作相对应的第一磁感应信号。具体地,第一磁感应电路可以根据前述感应来生成对应于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的第一磁感应信号。进一步地,多个第一磁感应电路可以将生成的第一磁感应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基于上述磁感应区输出的电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接口端104可以用于与外围设备连接,以便向外围设备传递电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接口端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I/O端口,其用于与外围设备之间的信号往来传输,并且每个I/O端口可以包括有线传输端口和/或无线传输端口,以实现接口端与外围设备的有线连接和/或无线连接。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需要理解的是,图2中的外接键盘是上述图1所述描述的外接键盘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因此上述图1关于外接键盘所作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图2。
如图2中所示,外接键盘可以包括基座101,在基座101上布置有两个琴键201,每个琴键201下方设置有磁感应区103。进一步地,在基座101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外围设备的接口端104。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接键盘还可以包括多个支撑部202。每个支撑部202可以布置于基座101与对应琴键201的下部之间,以用于连接和支撑琴键201。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支撑部可以例如是杠杆或者弹簧所构成的部件。
可以理解,上述图2所描述的布置仅仅是示例性而非限制的。如前所述,磁感应区还可以布置在对应琴键的上方或者内部。此外,上述琴键的数量和布局可以根据外接键盘的类型进行配置,并且该琴键可以是由例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板(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s,“TPU”)或者木板等材质制成,其中由TPU板制成的琴键具有强度高、韧性好、耐磨和耐老化等特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多个琴键可以在基座上成排的布置,并且沿基座的长度方向至少排成两排,其中第一排设置为用于演奏的半音区,而第二排设置用于演奏的全音区,例如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琴键布置便于演奏者更快地熟悉键盘,从而有利于演奏训练的进行和演奏水平的提升。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琴键布置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琴键可以是由复合材料制成并且可以布置成两排,其中第一排可以设置为半音区,如图中所示出的由音符编号#C、#D、#F、#G和#A…所组成的上排;而第二排可以设置为全音区,如图中所示出的由音符编号C、D、E、F、G、A和B…所组成的下排。
为了进一步方便演奏者熟悉琴键的布局,本实用新型还在上述多个琴键上分别布置有琴键皮肤,该琴键皮肤可以至少用于起标识作用。另外,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当琴键皮肤由各种柔性材料制成并布置或涂敷于琴键时,由于琴键软硬度和触感的改变,其也可以改善演奏者对琴键执行击打动作时的体验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琴键皮肤可更换并且布置成包裹对应的琴键或覆盖于对应的琴键的上表面。下面将结合图4a-图4b详细描述外接键盘中琴键皮肤的布置。
图4a和图4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多个示例性结构示意图。需要理解的是,图4a和图4b中的外接键盘是上述图1所述描述的外接键盘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因此上述图1关于外接键盘所作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图4a和图4b。
如图4a中所示,外接键盘可以包括基座101,在基座101上布置有两个琴键201,并且每个琴键201和基座101之间通过两个支撑部202连接。进一步地,每个琴键201通过琴键皮肤401进行包裹,在每个琴键201下方还设置有磁感应区103。图中还进一步示出,在基座101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外围设备的接口端104。
如图4b中所示,外接键盘可以包括基座101,在基座101上布置有两个琴键201,并且每个琴键201和基座101之间通过两个支撑部202连接。进一步地,每个琴键201上覆盖有琴键皮肤401,在每个琴键201下方还设置有磁感应区103。图中还进一步示出,在基座101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外围设备的接口端104。
在一个实现场景中,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还可以包括击打件,该击打件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第二磁感应电路。下面将结合图5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中的前述击打件。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又一示例性结构框图。需要理解的是,图5中的外接键盘是上述图1所述描述的外接键盘的又一个具体实施例,因此上述图1关于外接键盘所作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图5。
如图5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除可以包括上述图1所述的基座101、多个琴键102、磁感应区103以及接口端104以外,还可以包括用于对多个琴键102执行击打动作(包括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的击打件501。该击打件501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第二磁感应电路502。其中,关于前述基座101、多个琴键102、磁感应区103以及接口端104可以参考上述图1所作的描述,此处不再重复赘述。
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前述多个磁感应区可以配置成多种不同乐器的接触式击打区。例如可以将该磁感应区设置成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琴键按压区,还可以将该磁感应区设置成例如木琴、颤音琴、马林巴琴、电子鼓和铜锣中的一种或多种电子乐器的敲击区,从而实现对多种不同电子乐器的磁感应区进行接触式触发。
另外,根据乐器种类或者演奏场景的不同,还可以将对磁感应区的触发设置成非接触式触发。例如可以通过上述击打件发射电磁信号,以便与磁感应区的第一磁感应电路进行交互。具体地,当击打件靠近磁感应区时(并不需要接触),即可以触发该磁感应区并且引起该磁感应区磁通的变化,从而生成第一磁感应信号。
如前所述,上述击打件可以包括第二磁感应电路,由此在上述击打件对琴键执行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时,第二磁感应电路可以使得磁感应区中的第一磁感应电路感应该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以便生成第一磁感应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一磁感应电路和第二磁感应电路均可以是由例如磁感应线圈组成的电路。在对第一磁感应电路进行通电时,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在磁感应区产生激励交变电磁场。进一步,当演奏者使用例如琴槌对多个琴键中的一个和/或多个执行击打动作时触发磁感应区,其交变磁场的磁通会产生变化,从而生成第一磁感应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磁感应电路可以布置于琴槌的圆头部(例如图6所示),即本实用新型的击打件。当第二磁感应电路的磁感应线圈通电时,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在第二磁感应电路的磁感应线圈周围产生交变电磁场。当演奏乐器时,演奏者利用琴槌接触式击打琴键,进而使得第二磁感应电路的磁感应线圈产生的电磁场触发相应琴键下的磁感应区,从而使得该磁感应区的交变磁场的磁通产生变化。也即使得第一磁感应电路的磁感应线圈的磁通产生变化,并生成第一磁感应信号。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击打件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当其通过击打琴键而靠近磁感应区时(即非接触式击打),可以对磁感应区进行触发,从而使得受到触发的磁感应区产生变化的第一磁感应信号。与上述接触式击打类似,在第一磁感应电路的磁感应线圈中加载特定频率的电流,使得磁感应区提供激励交变电磁场并可以感应击打件的反馈。当击打件靠近磁感应区时,击打件从激励电磁场获得能量并将压感信号叠加到磁场变化中,从而触发磁感应区并改变磁感应区的磁通量。也即使得第一磁感应电路的磁感应线圈的磁通产生变化,并生成第一磁感应信号。
进一步地,上述磁感应区可以布置于可弯曲电路板上,其中该可弯曲电路板可以为一整块电路板或由多个子电路板连接而成。下面将结合图6详细描述前述布置。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又一示例性示意图。需要理解的是,图6中的外接键盘是上述图5所述描述的外接键盘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因此上述图5关于外接键盘所作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图6。
如图6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可以包括基座101,在基座101上示出三个琴键102,每个琴键102的上部、中部或者内部可以布置磁感应区。该磁感应区可以包括第一磁感应电路105(例如填充网格的四边形所示)。进一步地,第一磁感应电路105布置于可弯曲电路板601(例如填充斜线的四边形所示)上。根据前文描述可知,可弯曲电路板可以为一整块电路板或由多个子电路板连接而成。在一个示例性场景中,多个子电路板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琴键接口602进行拼接,以实现与其他子电路板拼接或者与其他外接键盘进行连接。如图中进一步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还可以包括击打件,其可以是在例如琴槌的圆头部布置第二磁感应电路603而形成,以使得磁感应区中的第一磁感应电路感应该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时生成第一磁感应信号。
优选地,上述可弯曲电路板例如可以是柔性电路板或者薄膜电路板,其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可靠性高以及弯折性能好等优点。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所述多个键盘可以采用机械式连接的方式,例如卡接或者插拔的方式,与其他子电路板拼接或者与其他外接键盘进行连接。基于上述设计,当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需要搬运时,可以将该可弯曲电路板从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上拔出,并且折叠该可弯曲电路板使其卷曲,从而减小了体积,方便运输和携带。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还可以包括控制操作面板。下面将结合图7进行详细描述。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又一示例性结构框图。如图7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可以包括基座101、多个琴键102、磁感应区103、接口端104、击打件501以及控制操作面板701。其中,前述磁感应区103可以包括第一磁感应电路105,前述击打件501可以包括第二磁感应电路502,并且关于前述基座101、多个琴键102、磁感应区103以及接口端104的描述可以参考上述图5,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图中进一步示出,控制操作面板701可以包括输入键702。在一个实施例中,前述输入键702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并且每个输入键702可以用于接受演奏者对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和/或所述外围设备的配置和控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输入键可以例如是显示屏幕、不同种琴的切换按键、音量按键等输入键。该显示屏幕配置用于显示使用当前外接键盘演奏的演奏状态。不同种琴的切换按键可以用于选择木琴、马林巴琴或颤音琴等不同种类打击旋律乐器的演奏模式。前述音量按键可以与功率放大器连接,其可以用于控制外围设备输出的特定类型信号的大小。
结合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中的琴键在受到击打件的击打动作(包括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时,触发对应琴键下的磁感应区产生第一磁感应信号,并将该信号传递至外围设备。接着通过与接口端连接的外围设备将其转换成特定类型的信号进行输出,以满足不同演奏者的演奏需求,以呈现所期望的演奏效果。进一步地,前述磁感应区可以布置于柔性电路板上,以便于减小外接键盘的体积,从而方便运输和携带。此外,通过设置琴键皮肤使得演奏者可以通过调整例如琴键的软硬度以及反弹触感来提升演奏手感。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还可以包括用于对上述的电信号进行进一步处理的处理器。在该情形下,在一个实现方式中,这里的处理器可以布置于本实用新型的琴键内,其可以与磁感应区进行电连接,以便接收电信号。在接收到前述的电信号后,处理器可以根据接口端处的I/O端口所要求的信号格式对该电信号进行信号转换,以适于I/O端口对外围设备进行传输。除了执行信号转换外,处理器也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电信号来执行判断,以确定该电信号的来源,也即键盘上的哪个琴键被演奏者击打(包括接触式击打或者非接触击打)。由此,处理器可以基于该电信号来生成关于具体琴键的位置信号,以便I/O端口将该位置信号向外围设备传递。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例如是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和处理单元,其中所述MCU用于接收并处理经磁感应区发送来的电信号,以便区分和定位琴键。前述处理单元可以采用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DSP”)来实现。对于本实用新型来说,采用DSP作为处理单元,可以实时快速地处理音频信号。具体地,DSP首先接收来自于磁感应区输出并经过模拟/数字(“A/D”)转换、滤波和MCU处理之后的数字电信号。接着,DSP根据前述数字电信号从所述IC音源存储器中获取与该数字电信号关联的音源数据。最后,DSP将获取的音源数据发送给I/O端外接的外围设备以便输出与该音源数据相对应的琴音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I/O端可以通过有线传输接口和/或无线传输接口提供与外围设备的有线和/或无线连接。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式,前述有线传输接口根据需要例如可以是音乐设备数字接口(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MIDI”)、通用I/O(General-purpose input/output,“GPIO”)接口、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PCIE”)接口、串行外设接口(SerialPeripheral Interface,“SPI”)和光纤接口等接口的一个或者多个。
上述有线传输接口与MCU电连接,进而实现该外接键盘与外围设备(例如计算机、音频设备、音箱设备或者音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有线传输接口可以例如是标准PCIE接口。待处理的数据由MCU通过标准PCIE接口传递至计算机,进而实现通过计算机对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外接外围设备输出的音频信号进行控制和编辑等操作。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有线传输接口还可以是MIDI接口。作为一种数字音乐的标准,MIDI为电子乐器等演奏装置定义各种音符或弹奏码,并且允许电子乐器、电脑或其它的演奏设备彼此连接、调节和同步,以便实现各乐器之间实时交换演奏资料。在一个实施例中,该MIDI接口配置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与具有MIDI接口的外围设备之间进行数据通信,进而满足不同演奏者的演奏需求。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有线传输接口还可以是包括光模块的光纤接口,该光纤接口可以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与外围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前述光模块可以包括光发射模块和光接收模块,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的MCU发送来的数据的电信号经过前述光发射模块内部的驱动芯片处理,从而驱动半导体激光器或发光二极管发射出相应速率的调制光信号,并且将该光信号耦合进光纤中,以便通过光纤传输给外部电子设备。接着,外围设备发送来的数据的光信号经过前述光接收模块内部的光探测二极管及放大器处理,从而输出相应码率的电信号,并且将该电信号传送给MCU。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与外围设备之间通过光信号进行数据传输,可以有效克服电信号传输的衰减大的缺点,提高了信号传输的质量,使得数据传输速度更快、抗干扰能力更强。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无线传输接口可以例如是蓝牙接口、红外接口、WIFI接口等接口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前述无线传输接口通过无线的方式与上述MCU连接,进而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外接键盘与外围设备(例如计算机、音频设备、音箱设备或者音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下面结合附图1~7对本实用新型的外接式琴键键盘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地描述。
演奏者在使用外接键盘进行演奏时,可以首先可以演奏需求将外接键盘通过接口端与外围设备(例如计算机、音频设备、音箱设备或者音源设备),并且更换合适的琴键皮肤,提升演奏手感。接着,演奏者可以对琴键执行击打动作(包括接触式击打或者非接触击打)。当琴键接收到来自于演奏者的击打动作时,触发磁感应区产生第一磁感应信号,并且将该第一磁感应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接着,可以通过处理器根据接口端处的I/O端口所要求的信号格式对该电信号进行信号转换,以适于I/O端口对外围设备进行传输。进一步地,I/O端将前述电信号转换后的信号发送至MCU,并经A/D转换、滤波以及MCU处理后获得与前述电信号关联的音源数据。接着,MCU将音源数据发送至I/O端。最后,与I/O端连接的外围设备输出与该音源数据相对应的琴音信号,从而能够满足不同的演奏需求,以便呈现所期望的演奏效果。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说明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定本实用新型。如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如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如果”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当...时”或“一旦”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意指“一旦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一旦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内容只是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应用场景。任何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7)

1.一种用于电子打击乐演奏的外接键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
多个琴键,其排列布置于所述基座上,以用于接受演奏者的击打动作;
磁感应区,其包括多个第一磁感应电路并且分别对应地布置于所述多个琴键的上部、下部或内部,其中在操作期间,所述第一磁感应电路用于:
感应演奏者对所述琴键的击打动作;
根据所述感应来生成与所述击打动作相对应的第一磁感应信号;以及
将所述第一磁感应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接口端,其用于与外围设备连接,以便向所述外围设备传递所述电信号,
所述接口端包括一个或多个I/O端口,其用于与外围设备之间的信号往来传输,其中所述多个I/O端口包括有线传输端口和无线传输端口;
还包括控制操作面板,其布置于所述基座上并且包括一个或多个输入键,以接受演奏者对所述外接键盘和/或所述外围设备的配置和控制;
其中,所述多个琴键分别布置有至少用于起标识作用的琴键皮肤,所述琴键皮肤是可更换的,并且布置成包裹对应的所述琴键或覆盖于对应的所述琴键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接键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击打动作包括演奏者对所述琴键的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所述第一磁感应电路用于感应所述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以便生成对应于所述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的所述第一磁感应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接键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击打件,其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磁感应电路,其中在所述击打件对所述琴键执行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时,所述第二磁感应电路使得所述第一磁感应电路感应所述接触式击打动作和/或非接触式击打动作,以便生成所述第一磁感应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接键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感应区布置于可弯曲电路板上,其中所述可弯曲电路板为一整块电路板或由多个子电路板连接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接键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弯曲电路板包括柔性电路板或者薄膜电路板,并且包括一个或多个琴键接口,以实现所述多个子电路板之间的拼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接键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支撑件,其布置于所述基座与所述琴键下部之间,以用于连接和支撑所述琴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接键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琴键成排状布置于所述基座上,并且包括至少两排,其中第一排为用于打击乐演奏的全音区,而第二排为用于打击乐演奏的半音区。
CN202122100143.8U 2021-09-01 2021-09-01 一种用于电子打击乐演奏的外接键盘 Active CN2199978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00143.8U CN219997846U (zh) 2021-09-01 2021-09-01 一种用于电子打击乐演奏的外接键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00143.8U CN219997846U (zh) 2021-09-01 2021-09-01 一种用于电子打击乐演奏的外接键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97846U true CN219997846U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06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00143.8U Active CN219997846U (zh) 2021-09-01 2021-09-01 一种用于电子打击乐演奏的外接键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978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91352B2 (en) Drumstick controller
US20050034591A1 (en) Roll-up electronic piano
WO2021253654A1 (zh) 电子打击旋律乐器
CN111583892A (zh) 一种电子打击旋律乐器
CN108701448B (zh) 可产生附加性振动音的乐器及方法
US20060230913A1 (en) Controller for an electronic keyboard instrument that can be folded up and rolled up
CN201060639Y (zh) 一种电子鼓槌
CN219997846U (zh) 一种用于电子打击乐演奏的外接键盘
CN212484927U (zh) 一种电子打击旋律乐器
CN212484928U (zh) 电子打击旋律乐器
WO2022194308A1 (zh) 一种电子乐器
CN214752914U (zh) 一种电子乐器
JP2009229680A (ja) 音発生システム
WO2022218259A1 (zh) 一种电子乐器
JP5320786B2 (ja) 電子楽器
CN211207956U (zh) 一种电子打击乐器
WO2004066261A2 (en) Virtual reality musical glove system
CN214624415U (zh) 一种电子乐器
JP7355114B2 (ja) 検出システム、演奏操作装置および電子鍵盤楽器
CN220155172U (zh) 用于电子打击乐演奏的键盘及电子设备
JP3785939B2 (ja) 電子弦楽器
CN217982818U (zh) 电子鼓
TWI810496B (zh) 電子打擊旋律樂器
CN215220245U (zh) 一种琴键装置及电子打击旋律乐器
CN220420245U (zh) 一种外接式琴键键盘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