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95955U - 消雾冷却塔以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消雾冷却塔以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95955U
CN219995955U CN202321377942.2U CN202321377942U CN219995955U CN 219995955 U CN219995955 U CN 219995955U CN 202321377942 U CN202321377942 U CN 202321377942U CN 219995955 U CN219995955 U CN 2199959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fogging
water
inner cavity
pipe
cond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7794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filed Critical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7794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959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959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959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消雾冷却塔以及系统,涉及除雾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塔体,具有内腔,塔体的顶部设有与内腔相连通的排风机构;第一进风机构,设置在塔体的下部,第一进风机构可控地连通内腔;第二进风机构,设置在塔体的上部,第二进风机构可控地连通内腔;第一消雾机构,包括设置在内腔中的喷洒结构、以及设置在喷洒结构与第一进风机构之间的填料层;以及第二消雾机构,包括设置在内腔中的至少一个冷凝格栅,冷凝格栅设置在第二进风机构与喷洒结构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消雾机构和第二消雾机构相配合,能够对湿空气进行多次冷凝处理,并且通过第二进风机构还能够引入干冷空气与处理后的湿空气的混合,具有更好地消雾效果。

Description

消雾冷却塔以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雾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消雾冷却塔以及系统。
背景技术
机械通风冷却塔在寒冷地区运行时,饱和的湿热空气会排出至塔外并与冷空气混合。在湿热空气接触冷空气时,会产生含有微小液滴的雾团。现有技术中的机械通风冷却塔的设置高度一般较低,导致雾团飘散后会影响到周边居民及交通道路的能见度,并造成下风区域的湿度上升,且当雾团中的液滴下落至地面时,使得机械通风冷却塔周围的路面会更加湿滑,甚至出现结冰的问题,从而给交通出行带来了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消雾冷却塔以及系统,用于降低湿空气的饱和状态以减少雾气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消雾冷却塔,包括:
塔体,具有内腔,所述塔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内腔相连通的排风机构;
第一进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塔体的下部,所述第一进风机构可控地连通所述内腔;
第二进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塔体的上部,所述第二进风机构可控地连通所述内腔;
第一消雾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腔中的喷洒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喷洒结构与所述第一进风机构之间的填料层;
第二消雾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腔中的至少一个冷凝格栅,所述冷凝格栅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机构与所述喷洒结构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格栅包括进水管、排水管、以及多根冷凝管,至少部分的所述进水管和至少部分的所述排水管相对设置在所述内腔中,多根所述冷凝管设置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排水管之间,所述冷凝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进水管和所述排水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管的一端或两端设有软管接头,所述冷凝管通过所述软管接头连通所述进水管和/或所述排水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位于同一所述冷凝格栅的多根所述冷凝管沿同一方向间隔排列设置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排水管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塔体的高度方向,所述冷凝格栅并列设置有多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所述冷凝格栅的所述冷凝管呈第一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夹角的大小为0°至9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延伸设置在所述塔体的外侧形成冷凝进水口,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延伸设置在所述塔体的外侧形成冷凝排水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排风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塔体的顶部的风筒、以及设置在所述风筒中的风机,所述风筒与所述内腔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风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塔体的下部的至少一个第一进气格栅,所述第一进气格栅可控地连通所述内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进风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塔体的上部的至少一个第二进气格栅,所述第二进气格栅可控地连通所述内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喷洒结构包括至少一根喷洒管路,所述喷洒管路沿所述塔体的径向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所述喷洒管路上设有多个喷洒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消雾冷却塔还包括供水管路,所述供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喷洒管路相连通,所述供水管路的另一端延伸设置在所述塔体的外侧并置于所述喷洒管路的下方,所述供水管路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过流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消雾冷却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腔中的收水器,所述收水器置于所述第一消雾机构和所述第二消雾机构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消雾冷却系统,包括:
冷水池;
前述消雾冷却塔;
第一输水管路,可控地连通所述冷水池与所述消雾冷却塔的冷凝进水口;
第二输水管路,可控地连通所述冷水池与所述消雾冷却塔的冷凝排水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一输水管路的过流方向,所述第一输水管路上依次设有输水泵组和调压阀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输水泵组和所述调压阀组之间的所述第一输水管路上还设有工艺支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消雾冷却塔使用时,启动排风机构和第一进风机构,使待处理的湿空气进入塔体的内腔中,并且启动第一消雾机构的喷洒结构对填料层喷洒冷却水,当湿空气经过填料层时会与填料接触而发生冷凝,从而降低了湿空气的饱和度。然后,湿空气能够继续流过第二消雾机构的冷凝格栅,通过向冷凝格栅中通入冷却水,当湿空气经过冷凝格栅时会与冷凝格栅接触而再次冷凝,从而进一步地降低并破坏了湿空气的饱和度。并且,通过启动第二进风机构还能够向内腔中输入干冷空气,使得干冷空气与经冷凝格栅处理后的湿空气发生混合,通过调节第二进风机构的进风量使得干湿空气能够达到目标比例,从而起到消雾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消雾机构和第二消雾机构相配合,能够对湿空气进行多次冷凝处理,从而显著地降低了湿空气的饱和度,并且通过第二进风机构还能够引入干冷空气,通过进一步地控制干冷空气与处理后的湿空气的混合比例,从而达到消除雾气的效果,避免了雾团飘散后影响到周边居民及交通道路的能见度,并且湿空气会随着干冷空气被放散到大气中,也避免了雾团中的液滴下落至地面而产生安全风险,具有更好地消雾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消雾冷却塔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凝格栅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消雾冷却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塔体;
2、排风机构;21、风筒;22、风机;
3、第一进风机构;31、第一进气格栅;
4、第二进风机构;41、第二进气格栅;411、活页调节格栅;412、固定进风格栅;
5、第一消雾机构;51、喷洒结构;52、填料层;
6、第二消雾机构;61、冷凝格栅;611、进水管;612、排水管;613、冷凝管;614、软管接头;615、冷凝进水口;616、冷凝排水口;
7、供水管路;71、过流口;
8、收水器;
9、冷水池;91、第一输水管路;911、输水泵组;912、调压阀组;92、第二输水管路;93、工艺支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方式一
请结合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消雾冷却塔,该消雾冷却塔包括:塔体1,具有内腔,塔体1的顶部设有与内腔相连通的排风机构2;第一进风机构3,设置在塔体1的下部,第一进风机构3可控地连通内腔;第二进风机构4,设置在塔体1的上部,第二进风机构4可控地连通内腔;第一消雾机构5,包括设置在内腔中的喷洒结构51、以及设置在喷洒结构51与第一进风机构3之间的填料层52;以及第二消雾机构6,包括设置在内腔中的至少一个冷凝格栅61,冷凝格栅61设置在第二进风机构4与喷洒结构51之间。
整体上,该消雾冷却塔使用时,启动排风机构2和第一进风机构3,使待处理的湿空气进入塔体1的内腔中。并且,启动第一消雾机构5的喷洒结构51对填料层52喷洒冷却水,当湿空气经过填料层52时会与填料接触而发生冷凝,从而降低了湿空气的饱和度。然后,湿空气能够继续流过第二消雾机构6的冷凝格栅61,通过向冷凝格栅61中通入冷却水,当湿空气经过冷凝格栅61时会与冷凝格栅61接触而再次冷凝,从而进一步地降低并破坏了湿空气的饱和度。并且,通过启动第二进风机构4还能够向内腔中输入干冷空气,使得干冷空气与经冷凝格栅61处理后的湿空气发生混合,通过调节第二进风机构4的进风量使得干湿空气能够达到目标比例,从而起到消雾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消雾机构5和第二消雾机构6相配合,能够对湿空气进行多次冷凝处理,从而显著地降低了湿空气的饱和度,并且通过第二进风机构4还能够引入干冷空气,通过进一步地控制干冷空气与处理后的湿空气的混合比例,从而达到消除雾气的效果,避免了雾团飘散后影响到周边居民及交通道路的能见度,并且湿空气会随着干冷空气被放散到大气中,也避免了雾团中的液滴下落至地面而产生安全风险,具有更好地消雾效果。
其中,设计人员可直接建造该消雾冷却塔以对湿空气进行消雾操作。或者,设计人员也可对现有的消雾冷却塔进行改造,在消雾冷却塔上增加冷却格栅和第二进风机构4以更好地对湿空气进行消雾操作,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确定填料层52中的填料种类,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冷凝格栅61包括进水管611、排水管612、以及多根冷凝管613,至少部分的进水管611和至少部分的排水管612相对设置在内腔中,多根冷凝管613设置在进水管611与排水管612之间,冷凝管613的两端分别连通进水管611和排水管612。
具体的,至少部分的进水管611穿设在塔体1的内腔中,位于内腔中的进水管611的一端封闭设置以避免漏水。至少部分的排水管612穿设在塔体1的内腔中,位于内腔中的排水管612的一端封闭设置以避免漏水。
并且,进水管611与排水管612相对设置在内腔的两侧内壁附近,从而当多根冷凝管613设置在进水管611与排水管612之间时,各冷凝管613能够最大范围地覆盖内腔的横截面,从而能够起到更好地的冷凝效果。
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调整冷凝管613的设置数量和排列方式,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由于冷凝格栅61中设置有较多的冷凝管613,其中部分的冷凝管613可能会发生失效,从而降低了冷凝格栅61的使用效果。因此,为了保证冷凝格栅61的使用效果,需要快速地更换失效的冷凝管613。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冷凝管613的一端或两端设有软管接头614,冷凝管613通过软管接头614连通进水管611和/或排水管612。
在一具体实施例,冷凝管613的两端均设有软管接头614。通过在冷凝管613的两端设置软管接头614,一方面软管接头614能够提高安装余量,便于冷凝管613与两侧的进水管611和排水管612进行连接,另一方面通过软管接头614也便于拆卸和安装冷凝管613,从而对失效的冷凝管613进行快速地更换,保证了冷凝格栅61的检修效率和使用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在冷凝管613的其中一端设置软管接头614,以便于连接进水管611或排水管612,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位于同一冷凝格栅61的多根冷凝管613沿同一方向间隔排列设置在进水管611与排水管612之间。
通过将多根冷凝管613沿同一方向间隔排列设置,使得各冷凝管613之间形成了均匀的过流空间,保证了各冷凝管613对湿空气的处理均匀性。
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调整各冷凝管613之间的间隔大小,在此不作具体限制。其中,通过减少各冷凝管613之间的间隔大小,能够增加各冷凝管613对湿空气的冷凝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沿塔体1的高度方向,冷凝格栅61并列设置有多个。通过设置多个冷凝格栅61,多个冷凝格栅61能够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提高了对湿空气的冷凝效果,从而显著地降低了湿空气的饱和度。
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调整冷凝格栅61的设置数量,例如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相邻的冷凝格栅61的冷凝管613呈第一夹角设置,第一夹角的大小为0°至90°。
当设有多个冷凝格栅61时,通过使相邻冷凝格栅61的冷凝管613呈第一夹角设置,从而沿塔体1的高度方向,各冷凝管613能够呈网格状排列,显著地增加了各冷凝管613与湿空气之间的比接触面积,具有更好地冷凝效果。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相邻冷凝格栅61的冷凝管613呈45°夹角设置。
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设计人员可根据冷凝需要调整相邻冷凝格栅61的冷凝管613之间的夹角大小,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还可调整各冷凝格栅61的冷凝管613的管径大小,例如将相邻冷凝格栅61的冷凝管613的管径设置为不同大小,例如其中一个冷凝格栅61的冷凝管613的管径设置为DN25、另一个冷凝格栅61的冷凝管613的管径设置为DN15,在此不作数值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进水管611的一端延伸设置在塔体1的外侧形成冷凝进水口615,排水管612的另一端延伸设置在塔体1的外侧形成冷凝排水口616。
通过将进水管611的一端延伸设置在塔体1的外侧形成冷凝进水口615,并将排水管612的一端延伸设置在塔体1的外侧形成冷凝排水口616,从而便于外部管路连接冷凝进水口615和冷凝排水口616,以起到供应冷凝水和排放冷凝水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排风机构2包括设置在塔体1的顶部的风筒21、以及设置在风筒21中的风机22,风筒21与内腔相连通。
具体的,风筒21竖向设置并连通塔体1的内腔,风机22设置在风筒21中用于抽气。在使用时,可将风机22与第一进风机构3进行联动,以更好地控制进入内腔中的湿空气的流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进风机构3包括设置在塔体1的下部的至少一个第一进气格栅31,第一进气格栅31可控地连通内腔。
通过在塔体1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进气格栅31,第一进气格栅31能够连通内腔与外部空间,从而控制湿空气的进风量。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进气格栅31为固定式格栅,第一进气格栅31具有固定的进风开口,通过第一进气格栅31能够向塔体1的内腔中输送稳定流量的湿空气。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进气格栅31为活动式格栅,第一进气格栅31能够根据使用需要调节进风开口的大小,从而第一进气格栅31能够与风机22相配合以更好地控制进入塔体1的内腔中的湿空气流量。
在其他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进气格栅31可通过固定式格栅和活动式格栅组合构成,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并具有更好的调节灵活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进风机构4包括设置在塔体1的上部的至少一个第二进气格栅41,第二进气格栅41可控地连通内腔。
通过在塔体1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二进气格栅41,第二进气格栅41能够连通内腔与外部空间,第二进气格栅41能够根据使用需要调节进风开口的大小。
当湿空气经过冷凝格栅61处理后,通过控制第二进气格栅41的进风开口大小,还能够向内腔中输入干冷空气,干冷空气能够与经冷凝格栅61处理后的湿空气发生混合,从而起到消雾效果。
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调整第二进气格栅41的进风开口大小以控制干湿空气的比例,在此不作数值限制。
进一步地,第二进气格栅41可包括至少一个活页调节格栅411以及至少一个固定进风格栅412。固定进风格栅412具有固定的进风开口,而活页调节格栅411能够调节进风开口的大小,从而调整第二进气格栅41的进风量。通过将活页调节格栅411与固定进风格栅412相搭配,使得第二进气格栅41具有更好的调节灵活性,并降低了第二进气格栅41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喷洒结构51包括至少一根喷洒管路,喷洒管路沿塔体1的径向设置在内腔中,喷洒管路上设有多个喷洒头。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喷洒管路设有多根,多根喷洒管路沿塔体1的径向间隔排列设置,从而利用多根喷洒管路能够更均匀地向填料层52喷洒冷却水。
在其他实施例中,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调整喷洒管路以及喷洒头的设置数量和排列方式,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消雾冷却塔还包括供水管路7,供水管路7的一端与喷洒管路相连通,供水管路7的另一端延伸设置在塔体1的外侧并置于喷洒管路的下方,供水管路7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过流口71。通过供水管路7能够向喷洒管路中供应喷淋水。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供水管路7的另一端设有集水盒,集水盒上设有两个过流口71,其中一个过流口71为进口、另一个为出口。
进一步地,可将一个过流口71与外部管路相接以供应喷淋水,将另一个过流口71与冷水池9相接以便于排放残留在管路中的喷淋水。
在其他实施例中,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调整过流口71的设置方式,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消雾冷却塔还包括设置在内腔中的收水器8,收水器8置于第一消雾机构5和第二消雾机构6之间。
通过将收水器8设置在第一消雾机构5和第二消雾机构6之间,利用收水器8能够处理流经第一消雾机构5后的湿空气,以去除湿空气中的液滴,避免液滴被排出而滴落至地面。
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确定收水器8的具体型号,例如板式收水器8,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实施方式二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消雾冷却系统,包括:冷水池9;实施方式一中所述的消雾冷却塔;第一输水管路91,可控地连通冷水池9与消雾冷却塔的冷凝进水口615;第二输水管路92,可控地连通冷水池9与消雾冷却塔的冷凝排水口616。
该消雾冷却塔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与实施方式一中所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该消雾冷却系统通过运用消雾冷却塔能够降低湿空气的饱和状态以减少雾气的产生,从而避免了雾团飘散而影响到周边居民及交通道路的能见度,以及避免了雾团中的液滴下落至地面而带来的路面湿滑及路面结冰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一输水管路91的过流方向,第一输水管路91上依次设有输水泵组911和调压阀组912。
通过输水泵组911能够将冷水池9中的冷却水泵送至冷凝格栅61中,并且通过调压阀组912能够保证冷凝格栅61中的冷却水的水压稳定性,使得冷凝格栅61的冷凝效果更加稳定。
设计人员可根据使用需要调整输水泵组911和调压阀组912的具体构造,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位于输水泵组911和调压阀组912之间的第一输水管路91上还设有工艺支路93。通过工艺支路93还能够将冷水池9内的冷却水引出,从而用于进行其他工艺。
披露的所有文章和参考资料,包括专利申请和出版物,出于各种目的通过援引结合于此。描述组合的术语“基本由…构成”应该包括所确定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以及实质上没有影响该组合的基本新颖特征的其他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
塔体,具有内腔,所述塔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内腔相连通的排风机构;
第一进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塔体的下部,所述第一进风机构可控地连通所述内腔;
第二进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塔体的上部,所述第二进风机构可控地连通所述内腔;
第一消雾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腔中的喷洒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喷洒结构与所述第一进风机构之间的填料层;以及
第二消雾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腔中的至少一个冷凝格栅,所述冷凝格栅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机构与所述喷洒结构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格栅包括进水管、排水管、以及多根冷凝管,至少部分的所述进水管和至少部分的所述排水管相对设置在所述内腔中,多根所述冷凝管设置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排水管之间,所述冷凝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进水管和所述排水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的一端或两端设有软管接头,所述冷凝管通过所述软管接头连通所述进水管和/或所述排水管。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所述冷凝格栅的多根所述冷凝管沿同一方向间隔排列设置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排水管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塔体的高度方向,所述冷凝格栅并列设置有多个。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冷凝格栅的所述冷凝管呈第一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夹角的大小为0°至90°。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延伸设置在所述塔体的外侧形成冷凝进水口,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延伸设置在所述塔体的外侧形成冷凝排水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塔体的顶部的风筒、以及设置在所述风筒中的风机,所述风筒与所述内腔相连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塔体的下部的至少一个第一进气格栅,所述第一进气格栅可控地连通所述内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塔体的上部的至少一个第二进气格栅,所述第二进气格栅可控地连通所述内腔。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洒结构包括至少一根喷洒管路,所述喷洒管路沿所述塔体的径向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所述喷洒管路上设有多个喷洒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雾冷却塔还包括供水管路,所述供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喷洒管路相连通,所述供水管路的另一端延伸设置在所述塔体的外侧并置于所述喷洒管路的下方,所述供水管路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一个过流口。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雾冷却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腔中的收水器,所述收水器置于所述第一消雾机构和所述第二消雾机构之间。
14.一种消雾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水池;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消雾冷却塔;
第一输水管路,可控地连通所述冷水池与所述消雾冷却塔的冷凝进水口;
第二输水管路,可控地连通所述冷水池与所述消雾冷却塔的冷凝排水口。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消雾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输水管路的过流方向,所述第一输水管路上依次设有输水泵组和调压阀组。
CN202321377942.2U 2023-06-01 2023-06-01 消雾冷却塔以及系统 Active CN2199959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77942.2U CN219995955U (zh) 2023-06-01 2023-06-01 消雾冷却塔以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77942.2U CN219995955U (zh) 2023-06-01 2023-06-01 消雾冷却塔以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95955U true CN219995955U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19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77942.2U Active CN219995955U (zh) 2023-06-01 2023-06-01 消雾冷却塔以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959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363892C1 (ru) Способ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с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ым косвенным охлаждением и кондиционер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103512386B (zh) 横流式开式冷却塔
ITMO20060306A1 (it) Dispositivo nebulizzatore per forni
US4003970A (en) Combined wet and dry heat transf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towers
CN104329739A (zh) 立管间接、低温表冷与高压微雾相结合的自适应空调机组
CN206037754U (zh) 控温节水消雾装置
CN105651074A (zh) 一种带配风窗的节水消雾霾逆流式冷却塔
CN219995955U (zh) 消雾冷却塔以及系统
US3854468A (en) Vortex humidifier for forced flow hot air furnace
CN103075769B (zh) 一种可实现能量回收与免费供冷的新风空调机组
CN206755419U (zh) 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CN203052865U (zh) 一种可实现能量回收与免费供冷的新风空调机组
CN104930619A (zh) 蒸发冷却-吸收式热泵相结合的发电厂用空调系统
CN107906606A (zh) 空调器加湿系统
CN104596005B (zh) 节水型填料裹管式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CN103234248B (zh) 压入式立管间接-流体动力喷水室复合型蒸发冷却空调
CN206222488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292911U (zh) 暖气模块消雾冷却塔
RU2363896C1 (ru) Аппарат для тепловлажностной обработки воздуха
CN205481651U (zh) 一种空调废水再生节能装置
CN205425886U (zh) 一种分单元节水消雾闭式冷却塔
EP0859203A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oling air
CN215103227U (zh) 一种圆盘制曲机用风道加湿装置
CN219473860U (zh) 一种空调外置的干蒸汽加湿器
CN214746216U (zh) 一种干蒸汽加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