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93790U - 一种风道结构及发电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道结构及发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93790U
CN219993790U CN202321507786.7U CN202321507786U CN219993790U CN 219993790 U CN219993790 U CN 219993790U CN 202321507786 U CN202321507786 U CN 202321507786U CN 219993790 U CN219993790 U CN 2199937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air inlet
shell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0778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波
曾鹰
黄求馥
张于树
赵凤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Rat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Rat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Rat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Rat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0778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937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937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937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包括壳体、动力主体、逆变器和导风罩,导风罩罩设在散热部外并与逆变器合围形成进风风道,进风风道分别与第一进风口和循环风道连通,进风风道的出风端靠近第二进风口。该风道结构通过在壳体底座上开设第一进风口并设计导风罩,增强了壳体内气流的循环流动效果,以及对逆变器和动力主体的散热效果,有效降低了动力主体的温度,改善了动力主体的工作环境,保证了发电机组的稳定运行。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电机组,包括上述的风道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风道结构及发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机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发电机组主要由发动机、发电机和电控系统组成,能将燃油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组中的核心部件是逆变器和动力主体,逆变器和动力在工作时均会发热,因此,需要对逆变器和动力主体进行冷却以使其正常工作。为保证静音型变频发电机组能达到相应的静音要求,整个机组几乎被密封在壳体内,这就使得逆变器和动力主体容易出现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从而影响发电机组的性能。
现有的静音型变频发电机组通常设计在壳体的面板或底座上设计进风口,冷却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壳体内后,会先对逆变器进行冷却,随后,冷却气流对发电机组组内的其他部件进行冷却。该结构设计虽然能够对逆变器提供良好的冷却作用,但是,冷却气流在壳体内无法形成良好的循环,因而无法对动力主体的外壳以及壳体内部提供良好的冷却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对逆变器和动力主体的冷却效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及发电机组,以增强壳体内气流的循环流动效果,以及对逆变器和动力主体的散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包括壳体,其底座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靠近所述壳体面板;动力主体,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动力主体朝向所述壳体面板一侧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动力主体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形成有循环风道,所述循环风道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逆变器,其设在所述壳体面板上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逆变器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设有散热部;以及导风罩,其罩设在所述散热部外并与所述逆变器合围形成进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循环风道连通,所述进风风道的出风端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
优选地,所述循环风道包括依次循环连通的过渡风道、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所述过渡风道位于所述动力主体与所述壳体面板之间,并分别与所述进风风道和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动力主体与所述壳体顶板之间,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动力主体与所述壳体后板之间,所述第三风道位于所述动力主体与所述壳体底座之间。
优选地,所述循环风道还包两个第四风道,两个所述第四风道分别位于所述动力主体与所述壳体侧板之间,所述第四风道分别与所述过渡风道、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轮拱开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与所述第四风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导风罩朝向所述过渡风道的一侧形成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的顶部朝所述散热部一方倾斜。
优选地,所述第二进风口最高处的高度记为H1,所述第二进风口最低处的高度记为H2,所述进风风道出风端的高度记为H3,所述H3位于所述H1与所述H2之间。
优选地,所述进风风道包括下风道,所述下风道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下风道的横截面积自下而上逐渐缩小。
优选地,所述进风风道包括上风道,所述上风道分别与所述下风道和所述循环风道连通,所述上风道的横截面积自下而上保持不变。
优选地,所述上风道与所述散热部之间形成有出风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发电机组,包括上述的风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道结构,其通过在壳体底座上开设第一进风口并设计导风罩,增强了壳体内气流的循环流动效果,以及对逆变器和动力主体的散热效果,有效降低了动力主体的温度,改善了动力主体的工作环境,保证了发电机组的稳定运行。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发电机组,通过使用上述的风道结构,有效降低了动力主体的温度,改善了动力主体的工作环境,提升了发电机组的经济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发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进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该风道结构冷却气流流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四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导风罩、逆变器和底座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导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导风罩与逆变器配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5中A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动力主体后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壳体,11-底座,12-面板,13-侧板,14-后板,15-顶板,16-第一进风口,17-第三进风口;
20-动力主体,21-第二进风口,22-密封圈;
31-过渡风道,32-第一风道,33-第二风道,34-第三风道,35-第四风道;
40-逆变器;
50-导风罩,51-导流面;
60-进风风道,61-下风道,62-上风道,63-出风间隙;
70-油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如图1-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包括壳体10、动力主体20、逆变器40和导风罩50。壳体10包括底座11、面板12、侧板13和后板14,壳体10的底座11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6,第一进风口16靠近壳体10面板12。动力主体20设在壳体10内,动力主体20朝向壳体10面板12一侧开设有第二进风口21,拉盘位于第二进风口21处,动力主体20与壳体10内壁之间形成有循环风道,循环风道与第二进风口21连通。逆变器40设在壳体10面板12上并位于壳体10内,逆变器40朝向第二进风口21的一侧设有散热部,散热部包括多块间隔布置的散热片,散热片沿竖向设置。导风罩50罩设在散热部外并与逆变器40合围形成进风风道60,进风风道60分别与第一进风口16和循环风道连通,进风风道60的出风端靠近第二进风口21。其中,图3、图4和图9中的箭头表示冷却气流的流动方向。
当动力主体20启动后,叶轮高速旋转会使壳体10内产生负压,这样一来,外界的冷却气流就能依次通过第一进风口16和进风风道60流动到循环风道内,在此过程中,气流会将散热部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对逆变器40的冷却。对逆变器40冷却后的气流会进入到循环风道内,一部分气流在负压的作用下会直接通过第二进风口21流向动力主体20内,从而可对动力主体20内的电机和发动机进行冷却。而另一部分气流,则会在壳体10内循环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会充分带走动力主体20外壳的热量,实现对动力主体20外壳的冷却,这部分气流最后还是会从第二进风口21进入到动力主体20内,在对动力主体20的内部进行冷却后,最终从壳体10后板14排出。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风道结构,其通过在壳体10底座11上开设第一进风口16并设计导风罩50,当动力主体20启动后,在负压作用下,冷却气流能够从第一进风口16和进风风道60流动到循环风道内,气流在进风风道60内高速流动,这样,就实现了对逆变器40的散热部的冷却。气流从进风风道60的出风端高速流出后,靠近第二进风口21的一部分气流会直接被吸入到第二进风口21内,从而可对动力主体20内的电机和发动机进行冷却。而另一部分气流则会流向循环通道内,从而在壳体10内循环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会充分带走动力主体20外壳的热量,实现对动力主体20外壳的冷却,这部分气流最后还是会从第二进风口21进入到动力主体20内,从而实现对动力主体20内部的冷却。
如此,增强了壳体10内气流的循环流动效果,以及对逆变器40和动力主体20的散热效果,有效降低了动力主体20的温度,改善了动力主体20的工作环境,保证了发电机组的稳定运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3,循环风道包括依次循环连通的过渡风道31、第一风道32、第二风道33和第三风道34。过渡风道31位于动力主体20与壳体10面板12之间,并分别与进风风道60和第二进风口21连通。第一风道32位于动力主体20与油箱70之间,第二风道33位于动力主体20与壳体10后板14之间,第三风道34位于动力主体20与壳体10底座11之间。
由于冷却气流在进风风道60内是从下往上流动的,因此,从进风风道60流向循环风道内的气流,会首先进入到过渡风道31中,然后,会依次经过第一风道32、第二风道33和第三风道34,最后再进入到过渡风道31中,并最终从过渡风道31进入到第二进风口21中。在此过程中,冷却气流会呈现回旋的流动状态,从而会将动力主体20顶部、后侧和底部的热量带走,这也就增强了壳体10内气流的循环流动效果,改善了动力主体20的工作环境。参阅图9,图9中箭头表示冷却气流在第二风道33中的流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4,循环风道还包两个第四风道35,两个第四风道35分别位于动力主体20与壳体10侧板13之间,第四风道35分别与过渡风道31、第一风道32、第二风道33和第三风道34连通。进入到循环风道内的气流,一部分会流向两个第四风道35,从而会将动力主体20两侧的热量带走,而后,第四风道35中的气流会汇入第二风道33并最终进入到第三风道34内,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壳体10内气流的循环流动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的轮拱开设有第三进风口17,第三进风口17与第四风道35连通。从进风风道60流向循环风道内的气流,会首先进入到过渡风道31中,然后,会经过第一风道32、第二风道33、第三风道34和第四风道35,最后再进入到过渡风道31中,并最终从过渡风道31进入到第二进风口21中。由于气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带走动力主体20的热量,这就间接地使气流的温度升高,因此,通过在轮拱上开设第三进风口17,外界的冷却气流能够直接从第三进风口17进入到循环风道内,这样,就实现了对循环风道内的气流的降温和补充,从而使得对动力主体20内部的冷却效果更佳。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风罩50朝向过渡风道31的一侧形成有导流面51,导流面51的顶部朝散热部一方倾斜。冷却气流从第三风道34流向过渡风道31时,在倾斜的导流面51的导流作用下,能够改变气流的流向,从而更加快速地向上流动,这样,就保证了循环风道内的气流能够充分地进入到第二进风口21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21最高处的高度记为H1,第二进风口21最低处的高度记为H2,进风风道60出风端的高度记为H3,H3位于H1与H2之间。进风风道60出风端的位置设计,保证了从进风风道60流出的冷却气流一部分能够直接从第二进风口21进入到动力主体20内部,而靠近进风风道60两侧的冷却气流在高流速的作用下会直接流向过渡风道31中,如此,实现了对冷却气流的分流作用,保证了对动力主体20内部的冷却效果,以及壳体10内部气流的循环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风风道60包括下风道61,下风道61与第一进风口16连通,下风道61的横截面积自下而上逐渐缩小。下风道61的结构设计能够提升冷却气流在进风风道60内的流速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风风道60还包括上风道62,上风道62分别与下风道61和循环风道连通,上风道62的横截面积自下而上保持不变。从下风道61流向上风道62的气流,会从上风道62高速且平稳地流出,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对冷却气流的分流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风道62与散热部之间形成有出风间隙63,出风间隙63的尺寸直接影响从进风风道60吹出的冷却气流的流速,通过调整出风间隙63的尺寸,可实现冷却气流具有最佳的冷却效果。
实施例二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发电机组,包括上述实施例一中的风道结构,通过使用上述的风道结构,有效降低了动力主体20的温度,改善了动力主体20的工作环境,提升了发电机组的经济性。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底座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靠近所述壳体面板;
动力主体,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动力主体朝向所述壳体面板一侧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动力主体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形成有循环风道,所述循环风道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
逆变器,其设在所述壳体面板上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逆变器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设有散热部;以及
导风罩,其罩设在所述散热部外并与所述逆变器合围形成进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循环风道连通,所述进风风道的出风端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风道包括依次循环连通的过渡风道、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
所述过渡风道位于所述动力主体与所述壳体面板之间,并分别与所述进风风道和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动力主体与所述壳体顶板之间,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动力主体与所述壳体后板之间,所述第三风道位于所述动力主体与所述壳体底座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风道还包两个第四风道,两个所述第四风道分别位于所述动力主体与所述壳体侧板之间,所述第四风道分别与所述过渡风道、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轮拱开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与所述第四风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朝向所述过渡风道的一侧形成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的顶部朝所述散热部一方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口最高处的高度记为H1,所述第二进风口最低处的高度记为H2,所述进风风道出风端的高度记为H3,所述H3位于所述H1与所述H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风道包括下风道,所述下风道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下风道的横截面积自下而上逐渐缩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风道包括上风道,所述上风道分别与所述下风道和所述循环风道连通,所述上风道的横截面积自下而上保持不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风道与所述散热部之间形成有出风间隙。
10.一种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
CN202321507786.7U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风道结构及发电机组 Active CN2199937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07786.7U CN219993790U (zh)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风道结构及发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07786.7U CN219993790U (zh)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风道结构及发电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93790U true CN219993790U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04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07786.7U Active CN219993790U (zh)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风道结构及发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937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32780A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
CN205029550U (zh) 变流器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19643715U (zh) 发电机双风道散热结构
CN212935715U (zh) 一种电动摩托车电机冷却装置
CN219993790U (zh) 一种风道结构及发电机组
CN116517674A (zh) 一种风道结构及发电机组
CN206001625U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2268777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
CN209435050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机
CN207691614U (zh) 一种新型的电机强迫通风冷却器结构
CN218335637U (zh) 一种开架式变频发电机
CN221042500U (zh) 具有散热结构的修枝机
CN206889342U (zh) 叶轮、电机组件、散热结构及料理机
CN214755961U (zh) 半直驱转子冷却用板翅式水冷装置
CN113497522A (zh) 一种用于直驱发电机的组板式空空冷却系统
CN219718096U (zh) 一种面板座结构及发电机
CN218509583U (zh) 一种多功能移动发电单元箱体
CN219459627U (zh) 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及发电机组
CN221278097U (zh) 一种磁悬浮分子泵的控制器
CN221042333U (zh) 配电多端口柔性互联装置
CN215804817U (zh) 一种开架式变频发电机组
CN215016433U (zh) 用于料理机的导风散热结构及料理机
CN221023307U (zh) 一种充电桩复合型风道
CN213185734U (zh) 一种钢带电梯专用分隔式轮毂永磁同步电机
CN218644373U (zh) 一种双叶轮静音发电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