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59627U - 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及发电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及发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59627U
CN219459627U CN202320358997.2U CN202320358997U CN219459627U CN 219459627 U CN219459627 U CN 219459627U CN 202320358997 U CN202320358997 U CN 202320358997U CN 219459627 U CN219459627 U CN 2194596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inverter
air port
cooling structure
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5899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利
唐维
李坤
雷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Rat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Rat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Rat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Rat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5899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596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596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596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包括壳体、逆变器、散热风扇和发动机主体。散热风扇也安装在壳体内,并位于散热部与第一侧板之间,散热风扇用于将气流引出第一风口外。该双向冷却结构根据工作模式的不同,即使在发动机主体不工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逆变器的冷却,从而降低了逆变器工作时的温度,保证其始终在良好的温度环境下运行。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电机组,包括上述的双向冷却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及发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及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发电机组主要由发动机、发电机和电控系统组成,其能将燃油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组中的核心部件是逆变器和动力主体,逆变器和动力在工作时均会发热,因此,需要对逆变器和动力主体进行冷却以使其正常工作。
现有的发电机组在动力主体运行时,依靠动力主体内的叶轮高速旋转,能够将外界的空气吸入其内部的风道,如此,就能够实现对逆变器和动力主体的冷却。但是,当发电机组采用纯电模式工作时,电池包内的直流电源需要经过逆变器转换后才能输出交流电压,而此时动力主体是不工作的,全程由电池包提供电能。由于逆变器工作过程中会持续发热,而动力主体内的叶轮又未转动,因此,逆变器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得到冷却气流的冷却,从而造成逆变器始终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下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即使在发动机主体不工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逆变器的冷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包括壳体,其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开设有第一风口,所述第二侧板开设有第二风口;逆变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靠近所述第一侧板,所述逆变器上设有散热部,所述散热部朝向所述第一风口;散热风扇,其设置在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所述散热风扇用于将气流引出所述第一风口外;以及发动机主体,其内部形成有内部风道,所述内部风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所述第三风口靠近所述逆变器,所述第四风口靠近所述第二风口。
优选地,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散热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流间隙。
优选地,所述散热风扇安装在所述散热部上。
优选地,所述散热部包括多块间隔布置的散热片,相邻两块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有散热风道;其中两块所述散热片上分别设有安装单元,所述安装单元包括两个安装柱,所述散热风扇安装在四个所述安装柱上。
优选地,所述安装柱朝所述第一侧板一方延伸形成有限位凸起,所述散热风扇抵接在所述限位凸起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风口设有第一百叶窗,所述第二风口设有第二百叶窗。
优选地,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第一百叶窗之间形成有第二导流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发电机组,包括上述的双向冷却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其通过在逆变器的散热部与第一风口之间设计散热风扇,当发动机采用纯电运行工作时,散热风扇运转时产生的负压会使内部风道中的气流流经逆变器,从而实现对逆变器的冷却。而当发动机主体运行时,散热风扇不工作,利用发动机主体叶轮运转时产生的负压就能够实现对逆变器、发动机主体和消声器的冷却。该双向冷却结构根据工作模式的不同,即使在发动机主体不工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逆变器的冷却,从而降低了逆变器工作时的温度,保证其始终在良好的温度环境下运行。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发电机组,通过使用上述的双向冷却结构,即使在发动机主体不工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逆变器的冷却,从而降低了逆变器工作时的温度,保证其始终在良好的温度环境下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向冷却结构及发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散热风扇工作时气流流向的示意图;
图3为第一侧板、散热风扇和逆变器配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逆变器与散热风扇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7为限位凸起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第一侧板,111-第一风口,12-第二侧板,121-第二风口,13-第一百叶窗,14-第二百叶窗;
20-逆变器,21-散热部,211-散热片,212-散热风道,22-安装柱,23-限位凸起;
30-散热风扇;
40-发动机主体,41-内部风道,411-第三风口,412-第四风口,42-叶轮;
51-第一导流间隙,52-第二导流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如图1-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包括壳体、逆变器20、散热风扇30和发动机主体40。
壳体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第一侧板11开设有第一风口111,第一风口111设有第一百叶窗13,第二侧板12开设有第二风口121,第二风口121设有第二百叶窗14。逆变器20设置在壳体内并靠近第一侧板11,逆变器20上设有散热部21,散热部21朝向第一风口111。散热风扇30也安装在壳体内,并位于散热部21与第一侧板11之间,散热风扇30用于将气流引出第一风口111外。发动机主体40的内部形成有内部风道41,内部风道4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风口411和第四风口412,第三风口411靠近逆变器20,第四风口412靠近第二风口121。
图1和图2中箭头表示气流方向,当发动机主体40运行时(此时散热风扇30不运行),发动机主体40的叶轮42高速旋转,在叶轮42中心区域会形成负压,外界空气通过第一侧板11的第一风口111进入到壳体内并形成冷却气流,冷却气流会首先对逆变器20的散热部21进行冷却,而后,冷却气流通过第三风口411进入到内部风道41中,便会对电机定子和发动机主体40内部进行冷却。最后,冷却气流从第四风口412吹出,并对消声器进行冷却,最后,从第二侧板12的第二风口121排出壳体外,如此,冷却气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就会将逆变器20、发动机主体40和消声器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了对逆变器20、发动机主体40和消声器的冷却。
当该发动机采用纯电运行时,即发动机主体40未运行,散热风扇30开始工作,散热风扇30背离第一侧板11的一侧会形成负压,这样一来,内部风道41中的气流就会从第三风口411流向逆变器20,在经过散热风扇30后,最终从第一侧板11的第一风口111排出,同时,外界空气又会源源不断地从第四风口412进入到内部风道41中。在此过程中,气流在流动的过程中,逆变器20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了对逆变器20的冷却。
并且由于散热风扇30是将壳体内部的气流引出第一风口111外,逆变器20所才生的热量会被直接带出壳体外,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热量集聚在壳体内而造成壳体内部高温的情况。
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其通过在逆变器20的散热部21与第一风口111之间设计散热风扇30,当发动机采用纯电运行工作时,散热风扇30运转时产生的负压会使内部风道41中的气流流经逆变器20,从而实现对逆变器20的冷却。而当发动机主体40运行时,散热风扇30不工作,利用发动机主体40叶轮42运转时产生的负压就能够实现对逆变器20、发动机主体40和消声器的冷却。该双向冷却结构根据工作模式的不同,即使在发动机主体40不工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逆变器20的冷却,从而降低了逆变器20工作时的温度,保证其始终在良好的温度环境下运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风扇30与散热部21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流间隙51,在散热风扇30运转时,散热风扇30背离第一侧板11的一侧会形成负压,由于第一导流间隙51的存在,一部分气流会通过散热部21内部流向散热风扇30并从第一风口111排出,而另一部分气流会从第一导流间隙51流向散热风扇30并从第一风口111排出。第一导流间隙51的设计能够提升散热风扇30运转时所产生的负压吸力效果,保证了气流的流动速度和流动范围,提高了对逆变器20的冷却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风扇30安装在散热部21上,通过将散热风扇30集成在逆变器20的散热部21上,就不需要再额外的设计支架来对散热风扇30进行固定,如此,节约了生产成本,简化了内部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部21包括多块间隔布置的散热片211,相邻两块散热片211之间形成有散热风道212。其中两块散热片211上分别设有安装单元,安装单元包括两个安装柱22,散热风扇30安装在四个安装柱22上。具体地,每个安装柱22上开设有螺孔,散热风扇30通过四根螺栓来与安装柱22实现连接。当冷却气流流经散热风道212时,会带动散热片211的热量,从而实现对散热片211的冷却。
在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柱22朝第一侧板11一方延伸形成有限位凸起23,散热风扇30抵接在限位凸起23上。在安装散热风扇30时,限位凸起23的设计能够保证散热风扇30与散热片211之间始终存在第一导流间隙51,如此一来,保证了散热风扇30安装位置的精确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对散热风扇30排风时的干扰,散热风扇30与第一百叶窗13之间形成有第二导流间隙52。
实施例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发电机组,包括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双向冷却结构,通过使用上述的双向冷却结构,即使在发动机主体40不工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逆变器20的冷却,从而降低了逆变器20工作时的温度,保证其始终在良好的温度环境下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8)

1.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开设有第一风口,所述第二侧板开设有第二风口;
逆变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靠近所述第一侧板,所述逆变器上设有散热部,所述散热部朝向所述第一风口;
散热风扇,其设置在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所述散热风扇用于将气流引出所述第一风口外;以及
发动机主体,其内部形成有内部风道,所述内部风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所述第三风口靠近所述逆变器,所述第四风口靠近所述第二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散热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流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安装在所述散热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包括多块间隔布置的散热片,相邻两块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有散热风道;
其中两块所述散热片上分别设有安装单元,所述安装单元包括两个安装柱,所述散热风扇安装在四个所述安装柱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柱朝所述第一侧板一方延伸形成有限位凸起,所述散热风扇抵接在所述限位凸起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设有第一百叶窗,所述第二风口设有第二百叶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向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第一百叶窗之间形成有第二导流间隙。
8.一种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向冷却结构。
CN202320358997.2U 2023-03-01 2023-03-01 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及发电机组 Active CN2194596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58997.2U CN219459627U (zh) 2023-03-01 2023-03-01 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及发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58997.2U CN219459627U (zh) 2023-03-01 2023-03-01 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及发电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59627U true CN219459627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21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58997.2U Active CN219459627U (zh) 2023-03-01 2023-03-01 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及发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596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369257A1 (en) Motor fan
CN111478499A (zh) 一种用于开关磁阻电机自散热系统
CN211508791U (zh) 一种电机机壳及其应用的电机
JP2008131792A (ja)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CN219459627U (zh) 一种双向冷却结构及发电机组
CN219643715U (zh) 发电机双风道散热结构
CN116505678B (zh) 电机、推进系统和飞行器
CN112491204A (zh) 一种新型大功率电动机内外一体散热结构及散热方式
CN210374720U (zh) 一种高效散热器
CN218644780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齿轮箱
CN210247348U (zh) 一种集成式散热器
CN208534781U (zh) 电子水泵
CN211293887U (zh) 一种计算机用散热结构
CN213482808U (zh) 一种风液一体式散热机箱
CN114928198A (zh) 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
KR20120056969A (ko) 연료전지 차량용 쿨링 모듈 및 시스템
WO2020253173A1 (zh) 全地形车
CN213106660U (zh) 往复锯离心风扇冷却结构
CN220007705U (zh) 一种电动工具散热结构
CN216975008U (zh) 一种燃气发电机组散热系统装置
CN209982880U (zh) 一种电动三轮车电机控制器外壳
CN216959526U (zh) 一种双盘轴向磁场式开关磁阻电机
CN215773958U (zh) 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CN219993790U (zh) 一种风道结构及发电机组
CN209881601U (zh) 一种电机的igbt模块与驱动电路板装配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