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93322U - 一种车顶帐篷及其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顶帐篷及其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93322U
CN219993322U CN202321225220.5U CN202321225220U CN219993322U CN 219993322 U CN219993322 U CN 219993322U CN 202321225220 U CN202321225220 U CN 202321225220U CN 219993322 U CN219993322 U CN 2199933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nt
bottom plate
hinged
fork ar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2522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士贵
刘永生
刘宏生
赵琳林
朱轶超
刘欣
汪丽平
厉艳丽
杨武
冯文良
可学军
邹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Zhenxu Vehicle And Shi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Zhenxu Vehicle And Shi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Zhenxu Vehicle And Ship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Zhenxu Vehicle And Shi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2522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933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933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933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顶帐篷及其车辆,其包括顶盖、底板及设置在顶盖和底板之间的第一篷布及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叉臂、第二叉臂、直线驱动元件;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交叉铰连接,第一叉臂的下端与底板铰连接,第二叉臂的上端与顶盖内顶面铰连接,底板及顶盖内顶面均固定设置有第一滑轨,第一滑轨内滑动有第一滑动件,第一叉臂的上端和第二叉臂的下端分别与第一滑动件铰连接;通过直线驱动元件可以驱动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呈叉式升降,在顶盖展开时,可以实现帐篷空间最大化,在顶盖合拢时,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交叉合拢趋近于平行,可以减少驱动组件在顶盖和底板之间的空间占用率,从而避免车顶帐篷收纳后体积庞大,导致车辆行驶过程中风阻过大。

Description

一种车顶帐篷及其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帐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顶帐篷及其车辆。
背景技术
车顶帐篷是一种安装在车顶的帐篷,又称为车顶上的家,便于增加居住空间,逐步成为户外自驾游的可选装备之一。
目前市面上较为流行的车顶帐篷有三角形折叠型或竖直升降型,这两种车顶帐篷均为硬顶帐篷,均由顶盖、底板及帐篷布组成,其采用手动方式拖动顶盖向上与底板分离,在液压杆的作用,来驱使顶盖和底板完全分离,从而将帐篷布撑开形成帐篷空间。然而该方式通过人工进行顶盖打开比较麻烦,需要借助梯子来攀爬到车顶,费事费力。
如公开号为CN111719933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车顶帐篷,其是在顶盖和底板之间设置了液压升降装置,通过液压升降装置驱使顶盖相对于底板在竖直方向打开或关闭,该方式属于自动化操作,省时省力。然而申请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该液压升降装置采用的是剪叉式升降机构,该结构由多条叉臂在竖直方向铰接,虽然可以增大顶盖打开的高度,但该剪叉式升降机构在合拢后,多个叉臂在竖直方向存在堆叠,导致顶盖和底板关闭后,剪叉式升降机构在顶盖和底板之间在竖直方向占据较大空间,从而导致车顶帐篷厚度尺寸较大,从而导致车顶帐篷体积偏大,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会增大车辆风阻。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顶帐篷,以降低车顶帐篷的体积,从而减少车顶帐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顶帐篷,其包括顶盖、底板、第一篷布及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底板用于固定安装在车辆顶面,顶盖设置在底板上方;驱动组件用于驱使顶盖相对于底板合拢或撑开以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第一篷布设置于容纳空间中,并与顶盖及底板固定连接;
所述驱动组件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容纳空间沿第一方向的两端,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叉臂、第二叉臂、直线驱动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沿第二方向交叉铰连接,第一叉臂的下端与底板铰连接,第二叉臂的上端与顶盖内顶面铰连接,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
所述底板及顶盖内顶面沿第二方向上均固定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动件,第一叉臂的上端和第二叉臂的下端分别与第一滑动件铰连接;
直线驱动元件的固定端与第一叉臂的下端铰连接,直线驱动元件的驱动端与第二叉臂的上部铰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扩容帐篷,所述扩容帐篷包括侧撑板、支撑架、伸缩杆及第二篷布;
侧撑板的一端与底板沿第二方向的一边铰连接,侧撑板可相对于底板翻转进出所述容纳空间;
支撑架转动设置在侧撑板远离底板的一端顶面;
第二篷布覆盖在支撑架上,并与支撑架及侧撑板固定连接,且第二篷布与第一篷布相连接;
伸缩杆位于支撑架朝向容纳空间的一侧,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架及侧撑板铰接,所述伸缩杆用于驱使支撑架相对于侧撑板撑开或合拢。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套杆和支撑杆,所述套杆平行设置有两条,套杆的底端与侧撑板转动连接,且伸缩杆远离侧撑板的一端与套杆下部铰连接,支撑杆的两端分别插接于两个套杆的顶端,套杆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支撑杆与套杆相对位置的调节件。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扩容帐篷还包括伸缩梯,所述伸缩梯的一端与侧撑板远离底板的一端底面铰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篷布朝向伸缩梯的一面设置有进出口,所述第一篷布远离第二篷布的三个面中至少一个面设置有观察窗,所述进出口和观察窗上均设置有拉链。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叉臂的下端与底板靠近扩容帐篷的一端铰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车顶帐篷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位于容纳空间远离扩容帐篷的一侧,支撑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沿第一方向交叉铰连接;
第一连杆的下端与底板铰连接,第二连杆的上端与顶盖内顶面铰连接;
所述底板及顶盖内顶面沿第一方向上均固定设置有第二滑轨,第二滑轨内滑动设置有第二滑块,第一连杆的上端和第二连杆的下端分别与第二滑块铰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车顶帐篷还包括侧帐篷,所述侧帐篷包括安装板、支杆及第三篷布;
所述安装板侧立设置在底板远离扩容帐篷的一端顶面,且安装板与第一方向齐平,安装板长度方向一端设置有铰接架,所述铰接架上竖直设置有多个铰接轴,多个铰接轴由铰接架外侧向内侧沿安装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铰接轴到安装板之间的间距依次减小,相邻两个铰接轴到安装板之间的间距之差大于等于支杆的宽度;
支杆设置有多条,多条支杆的一端沿铰接轴的轴向方向顺次与铰接轴转动连接,支杆的长度小于等于安装板的长度;
第三篷布覆盖在多条支杆上,并与支杆固定连接,第三篷布的一侧与安装板固定连接,另一侧设置有用于和车辆进行固定的绳扣,第三篷布在展开时可围绕在底板相邻的两边。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侧帐篷还包括立杆,所述立杆与其中一条支杆远离铰接轴的一端底部转动连接,立杆可相对于支杆合拢或撑开,立杆为伸缩结构;安装板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绑带,所述绑带用于在多个支杆及第三篷布朝安装板合拢后对其捆扎固定。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辆本体及所述的车顶帐篷,所述车顶帐篷固定设置在车辆本体顶部,所述扩容帐篷位于车辆本体宽度方向一侧。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顶帐篷,通过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交叉铰连接,第一叉臂的下端与底板铰连接,第二叉臂的上端与顶盖内顶面铰连接,并在底板及顶盖内顶面沿第二方向上均固定设置有第一滑轨,第一滑轨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动件,将第一叉臂的上端和第二叉臂的下端分别与第一滑动件铰连接,通过直线驱动元件可以驱动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呈交叉式升降,在顶盖展开时,可以实现容纳空间最大化,在顶盖合拢时,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交叉合拢趋近于平行,可以减少驱动组件在容纳空间的空间占用率,从而避免车顶帐篷收纳后体积庞大,导致车辆行驶过程中风阻过大;
(2)通过设置扩容帐篷,将扩容帐篷相对于底板外翻出容纳空间,扩容帐篷展开后,增大了底板原有的面积,同时顶盖及扩容帐篷展开后,第一篷布和第二篷布完全撑开,可以构成更大的帐篷空间,满足多人住宿,扩容性大大增强;(3)通过侧撑板与底板铰连接,方便侧撑板相对于底板翻转并和底板展平,来提高车顶帐篷的面积,通过支撑架的设置,可以撑起第二篷布,提高扩容帐篷处的帐篷空间,通过伸缩杆的设置,方便将支撑架相对于侧撑板撑开或合拢,从而,方便整个扩容帐篷收纳在安装空间中后,体积更小;
(4)通过设置伸缩梯,并将伸缩梯的一端与侧撑板远离底板的一端底面铰接,一方面,在车顶帐篷撑开后,将伸缩梯伸长并与底面接触,方便通过伸缩梯攀爬进入到车顶帐篷中,另一方面,通过伸缩梯的设置,可以为侧撑板远离底板的一端进行支撑,避免侧撑板单边受压变形;第三方面,当扩容帐篷收纳至容纳空间中后,伸缩梯相应的处于底板的上表面,也容纳于容纳空间中,收纳更加方便;
(5)通过在底板远离扩容帐篷的一边设置支撑组件,并通过两组驱动组件相互配合,可以提高顶盖撑开后的整体结构强度;
(6)通过在底板上设置侧帐篷,通过拉动支杆,支杆绕铰接轴转动,多个支杆撑开后顺次带动第三篷布撑开,可以围绕在底板相邻的两边,从而形成覆盖车辆及周围空间的营地帐篷,侧帐篷展开和收纳方便,当侧帐篷、扩容帐篷完成收纳后,通过驱动组件可以将顶盖和底板合拢,从而将侧帐篷、扩容帐篷收纳在顶盖和底板之间,实现顶帐篷、扩容帐篷和侧帐篷整合在一起形成结构紧凑的车顶帐篷,减小整个车顶帐篷收纳后的体积,减少其自重及在车辆上带来的风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顶帐篷除去篷布后的第一视角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顶帐篷展平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驱动组件展开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驱动组件收拢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顶帐篷除去篷布后的第二视角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扩容帐篷除去第二篷布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底板和侧撑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支撑组件展开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5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顶帐篷在车辆本体上收拢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顶帐篷在车辆本体上展开后的第一视角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顶帐篷在车辆本体上展开后的第二视角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P、车顶帐篷;1、顶盖;2、底板;3、第一篷布;4、驱动组件;K、容纳空间;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41、第一叉臂;42、第二叉臂;43、直线驱动元件;44、第一滑轨;45、第一滑动件;5、扩容帐篷;51、侧撑板;52、支撑架;53、伸缩杆;54、第二篷布;521、套杆;522、支撑杆;523、调节件;55、伸缩梯;541、进出口;31、观察窗;6、支撑组件;61、第一连杆;62、第二连杆;63、第二滑轨;64、第二滑块;7、侧帐篷;71、安装板;72、支杆;73、第三篷布;711、铰接架;712、铰接轴;74、立杆;713、绑带;S、车辆本体;L、铰接件;T1、定位凸起部;T2、定位凹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结合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顶帐篷P,其用在固定安装在车辆的顶面,从而作为车辆宿营帐篷。本实施例的车顶帐篷P包括顶盖1、底板2、第一篷布3及驱动组件4。
底板2,用于和车辆顶面固定连接,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底板2呈长方形状,底板2的长度方向和车辆顶面的长度方向对齐,底板2的宽度方向和车顶顶面的宽度方向对齐。由此设置,可以将底板2合理的利用车辆顶面的有效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2用于作为使用者休息的床体,其可以采用钢板或铝合金板材,作为优选的,为了减低车顶帐篷P的整体重量,本实施例的底板2优选为铝合金材质。
另外,本实施例的底板2的底面具备和车顶进行固定连接的紧固结构,例如通过螺栓来实现底板2和车顶之间进行紧固连接,当然,底板2和不同的车辆顶面之间可以采用不同的连接结构来予以连接,本发明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顶盖1,设置于底板2上,在本实施例中,顶盖1朝向底板2的一面具有容纳腔,容纳腔的面积大于底板2的面积,由此,顶盖1和底板2合拢时,顶盖1的容纳腔可以完全覆盖底板2,并将驱动组件4、第一篷布3及下文所述的扩容帐篷5笼罩在容纳腔中,已实现对第一篷布3及扩容帐篷5的收纳。
为了实现顶盖1可以相对于底板2上下移动,来打开帐篷或关闭帐篷,本实施例在底板2与顶盖1之间设置了驱动组件4,驱动组件4用于驱使顶盖1相对于底板2合拢或撑开以形成容纳空间K。
第一篷布3设置于容纳空间K中,并与顶盖1及底板2固定连接,具体而言,第一篷布3与顶盖1的内顶面及底板2表面进行固定,由此,在驱动组件4驱使顶盖1升起后,顶盖1驱使第一篷布3撑起,第一篷布3和底板2围合形成帐篷空间,可以理解的是,帐篷空间也是处于容纳空间K中。
现有技术中,作为硬顶帐篷中的自动升降结构,由于其采用了剪叉式升降机构,剪叉式升降机构在合拢后,多个叉臂在竖直方向存在堆叠,导致顶盖1和底板2关闭后,剪叉式升降机构在顶盖1和底板2之间在竖直方向占据较大空间,从而导致车顶帐篷P厚度尺寸较大,从而导致车顶帐篷P体积偏大,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会增大车辆风阻。
为了,本实施例对驱动组件4进行了结构设置,具体的,驱动组件4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容纳空间K沿第一方向D1的两端,驱动组件4包括第一叉臂41、第二叉臂42、直线驱动元件43。第一叉臂41和第二叉臂42沿第二方向D2交叉铰连接,第一叉臂41的下端与底板2铰连接,第二叉臂42的上端与顶盖1内顶面铰连接,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为底板2长度方向,第二方向D2为底板2宽度方向。将两组驱动组件4设置在顶盖1和底板2之间的长度方向两端,这样的设置,不影响下文在底板2宽度方向一侧进行扩容帐篷5的设置,同时,两组驱动组件4间隔设置在容纳空间K中,也方便扩容帐篷5翻转至两组驱动组件4之间的容纳空间K中。通过两组驱动组件4的设置,可以使顶盖1的上升和下降更加平稳。
本实施例的第一叉臂41和第二叉臂42交叉旋转时,可以实现第一叉臂41和第二叉臂42两端分离或靠近。
由于第一叉臂41的下端已经和底板2存在位置约束,第二叉臂42的上端也和顶盖1内顶面存在了位置约束,为了使顶盖1和底板2能够上下移动,则需要使第一叉臂41的上端及第二叉臂42的下端能够沿第二方向D2移动。
为此,本实施例在底板2及顶盖1内顶面沿第二方向D2上均固定设置有第一滑轨44,第一滑轨44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动件45,第一叉臂41的上端和第二叉臂42的下端分别与第一滑动件45铰连接,同时,直线驱动元件43的固定端与第一叉臂41的下端铰连接,直线驱动元件43的驱动端与第二叉臂42的上部铰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车顶帐篷P打开时,通过直线驱动元件43的驱动端伸长,则驱使第二叉臂42相对于第一叉臂41旋转,此时第二叉臂42和第一叉臂41311交叉角度变小,同时,第一叉臂41的上端通过第一滑动件45沿第一滑轨44朝第二叉臂42的上端靠近,第二叉臂42的下端通过第一滑动件45沿第一滑轨44朝第一叉臂41的下端靠近,由此实现顶盖1相对于底板2升起。
当需要车顶帐篷P关闭时,通过直线驱动元件43的驱动端缩短,则驱使第二叉臂42相对于第一叉臂41旋转,此时第二叉臂42和第一叉臂41交叉角度变大,同时,第一叉臂41的上端通过第一滑动件45沿第一滑轨44滑动并远离第二叉臂42的上端,第二叉臂42的下端通过第一滑动件45沿第一滑轨44滑动并远离第一叉臂41的下端,由此实现顶盖1相对于底板2合拢。在顶盖1合拢时,第一叉臂41和第二叉臂42交叉合拢趋近于平行,可以减少驱动组件4在容纳空间K的空间占用率,从而避免车顶帐篷P收纳后体积庞大,导致车辆行驶过程中风阻过大。
在上述实施例中,直线驱动元件43可以为电动推杆或液压推杆或气动推杆。
本实施例中车顶帐篷P的有效面积为底板2的面积,由于底板2的面积受车顶面宽度大小的限制,因此,车顶帐篷P无法满足更多人同时住宿。
为此,本实施例的车顶帐篷P还包括扩容帐篷5,具体的,扩容帐篷5包括侧撑板51、支撑架52、伸缩杆53及第二篷布54。
侧撑板51的一端与底板2沿第二方向D2的一边铰连接,侧撑板51可相对于底板2翻转进出容纳空间K。
在本实施例中,侧撑板51位于底板2宽度方向一侧,侧撑板51的一边和底板2的一边对齐,侧撑板51和底板2之间通过铰接件L进行铰连接,侧撑板51初始状态下,翻转至底板2顶面,当需要展开时,侧撑板51相对于底板2翻转至180°,使侧撑板51和底板2保持水平对齐,在铰接件L的作用下,侧撑板51和底板2的端面相互抵持,此时侧撑板51和底板2水平连接,由此,侧撑板51和底板2相互配合可以为车顶帐篷P提供更大的宿营面积。
作为一些较佳实施方式,参照附图5所示,底板2与侧撑板51相连接的一端端面设置有定位凸起部T1,侧撑板51与底板2相连接的一端端面设置有与定位凸起部T1相配合的定位凹陷部T2,由此设置,当侧撑板51相对于底板2翻转并展平呈180°后,侧撑板51上的定位凹陷部T2可以和底板2上的定位凸起部T1相配合,二者相互咬合,可以提高侧撑板51和底板2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从而避免侧撑板51展平后在受压时,向下坍陷,提高扩容帐篷5的安全性。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凸起部T1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椭圆形等。
扩容帐篷5中的侧撑板51仅是在底板2的基础上向外延展出更多的帐篷承载面积,为了使第二篷布54在侧撑板51上撑起,本实施例设置了支撑架52,支撑架52转动设置在侧撑板51远离底板2的一端顶面。由此设置,在侧撑板51展平后,支撑架52可以相对于侧撑板51翻转并与侧撑板51呈一定倾斜角度,第二篷布54覆盖在支撑架52上,并与支撑架52及侧撑板51固定连接,且第二篷布54与第一篷布3相连接。此时,第二篷布54被支撑架52撑开,可以和侧撑板51之间形成帐篷空间,同时顶盖1、第一帐篷和底板2之间也构成帐篷空间,两个帐篷空间相互连通,构成更大的帐篷空间,从而可以满足更多人进行宿营。
在扩容帐篷5收纳时,将支撑架52相对于侧撑板51翻转至水平状态后,第二篷布54处于扩容帐篷5上的部分被折叠,此时翻转侧撑板51,可以将整个扩容帐篷5翻转至容纳空间K中,便于收纳。
为了使支撑架52相对于侧撑板51翻转至一定角度后,保持位置固定,本实施例在支撑架52朝向底板2的一侧设置伸缩杆53,伸缩杆53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架52及侧撑板51铰接,伸缩杆53用于驱使支撑架52相对于侧撑板51撑开或合拢。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杆53优选为液压杆,在扩容帐篷5翻转出容纳空间K后,伸缩杆53由于气动作用,可以驱动支撑架52相对于侧撑板51撑开,支撑架52相对于侧撑板51撑开的角度优选为90°~120°。当需要将支撑架52相对于侧撑板51折叠时,只需要翻转支撑架52,支撑架52在伸缩杆53的作用下,保持和侧撑板51齐平。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侧撑板51延伸出底板2的长度(也即侧撑板51的宽度)要小于底板2的宽度,这是方便扩容帐篷5容纳于容置空间中后,不会超出底板2外侧。侧撑板51的长度也需要小于底板2的长度,更具体而言,侧撑板51的长度要小于两组驱动组件4之间的间距,从而避免扩容帐篷5无法翻转至容纳空间K中。
支撑架52在侧撑板51上收纳后,支撑架52不能超过侧撑板51的宽度,但由于顶盖1和底板2之间撑开后具备一定的高度,该高度通常大于侧撑板51的宽度,如果支撑架52在侧撑板51上撑开后高度小于顶盖1和底板2之间撑开后局部一定的高度,则会导致扩容帐篷5出的帐篷空间高度较小,不方便人员活动进出。但如果支撑架52自身的高度如果大于侧撑板51的宽度,则会导致扩容帐篷5翻转至容纳空间K后,支撑架52夹在侧撑板51和底板2之间,形成较大的角度,导致扩容帐篷5占用容纳空间K较大空间。
为此,本实施例对支撑架52进行了结构设置,具体的,参照附图所示,套杆521平行设置有两条,套杆521的底端与侧撑板51转动连接,且伸缩杆53远离侧撑板51的一端与套杆521下部铰连接,支撑杆522的两端分别插接于两个套杆521的顶端,套杆521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支撑杆522与套杆521相对位置的调节件523。
由此设置,当支撑架52相对于侧撑板51撑开后,通过松开调节件523,将支撑杆522沿套杆521端部向上拉伸,来使支撑杆522沿套杆521的轴向方向伸长,在通过旋拧调节件523将支撑杆522和套杆521固定,从而提高支撑架52顶端到侧撑板51之间的竖直高度,由此,可以将第二篷布54在竖直方向向上撑开,提高第二篷布54撑开后的空间高度。当需要收纳扩容帐篷5时,松开调节件523,将支撑杆522沿套杆521向下推动,使支撑架52的总高度小于侧撑板51的宽度,这样一来,在侧撑板51翻转至底板2顶面上后,侧撑板51由于自重下压支撑架52,由于此时支撑架52的总高度小于测底板2的宽度,由此一来,支撑架52通过伸缩杆53和侧撑板51合拢,避免支撑架52高度过大,导致侧撑板51被支撑架52撑起与底板2之间角度过大,导致扩容帐篷5在容纳空间K中占据较大空间。
在上述实施例中,调节件523为调节螺杆,可以通过插入套杆521中旋钮来抵持支撑杆522,从而使套杆521和支撑杆522之间位置进行固定。
为了方便进入车顶帐篷P内,本实施例在扩容帐篷5上还设置了伸缩梯55,并将伸缩梯55的一端与侧撑板51远离底板2的一端底面铰接,一方面,在车顶帐篷P撑开后,将伸缩梯55伸长并与底面接触,方便通过伸缩梯55攀爬进入到扩容帐篷5中,另一方面,通过伸缩梯55的设置,可以为侧撑板51远离底板2的一端进行支撑,避免侧撑板51单边受压变形。值得注意的是,当扩容帐篷5收纳时,侧撑板51翻转至容纳空间K中后,伸缩梯55相应的处于底板2的上表面,也容纳于容纳空间K中,通过驱动组件4驱使顶盖1向下移动,与底板2合拢后,可以将整个扩容帐篷5进行收纳折叠,进而压缩整个车顶帐篷P的体积,避免车顶帐篷P在车辆顶部体积过大,造成较大风阻。
为了方便进入扩容帐篷5,本实施例在第二篷布54朝向伸缩梯55的一面设置有进出口541,第一篷布3远离第二篷布54的三个面中至少一个面设置有观察窗31,进出口541和观察窗31上均设置有拉链。由此设置,通过攀爬伸缩梯55,沿第二篷布54的进出口541进入扩容帐篷5的帐篷空间内,通过观察窗31的设置,可以透过观察窗31欣赏外部的风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驱动组件4设置在底板2宽度方向边缘,如果驱动组件4设置于底板2宽度方向中心处,由于第一叉臂41的下端已经和底板2存在位置约束,同时第二叉臂42的上端也和顶盖1内顶面存在了位置约束,由于底板2宽度尺寸有限,那么第一叉臂41和第二叉臂42交叉旋转时,可以实现第一叉臂41和第二叉臂42两端分离的距离则有限,这将导致第一叉臂41和第二叉臂42的长度尺寸受限,如果第一叉臂41和第二叉臂42长度受限,虽然第一叉臂41和第二叉臂42也可以合拢,但顶盖1和底板2之间撑开的空间高度则会变小,如果第一叉臂41和第二叉臂42的长度不便,则第一叉臂41和第二叉臂42无法完全合拢,这将导致顶盖1和底板2无法合拢,或者合拢后在容纳空间K的高度方向占据较大空间,进而导致整个车顶帐篷P在车辆顶部的厚度较大,容易增大车辆风阻。
因此,本实施例使第一叉臂41的下端与底板2靠近扩容帐篷5的一端铰连接,第二叉臂42的上端与顶盖1内顶面铰连接,第二叉臂42的位置和第一叉臂41的位置上下对应,由此设置,第一叉臂41和第二叉臂42交叉旋转时,可以实现第一叉臂41和第二叉臂42两端分离的距离更大,即可以满足顶升后帐篷高度空间,同时第一叉臂41和第二叉臂42交叉合拢趋近于平行,可以减少驱动组件4在容纳空间K的空间占用率,从而避免车顶帐篷P收纳后体积庞大,导致车辆行驶过程中风阻过大。
由于驱动组件4设置在顶盖1与底板2靠近扩容帐篷5的一端,在驱动组件4驱使顶盖1撑开后,顶盖1远离扩容帐篷5的一端没有支撑,这会导致顶盖1撑开后发生摇晃,结构不稳定。
为此,本实施例的车顶帐篷P还设置了支撑组件6,支撑组件6位于容纳空间K远离扩容帐篷5的一侧。支撑组件6包括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所述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沿第一方向D1交叉铰连接;第一连杆61的下端与底板2铰连接,第二连杆62的上端与顶盖1内顶面铰连接;底板2及顶盖1内顶面沿第一方向D1上均固定设置有第二滑轨63,第二滑轨63内滑动设置有第二滑块64,第一连杆61的上端和第二连杆62的下端分别与第二滑块64铰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6属于无动力连杆机构,起到支撑作用,当驱动组件4驱使顶盖1升起时,第一连杆61的上端通过第二滑动件沿第二滑轨63滑动并朝第二连杆62的上端靠近,同时第二连杆62的下端通过第二滑动件沿第二滑轨63滑动并朝第一连杆61的下端靠近,此时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交叉角度减小,当顶盖1升起到合适位置后,在驱动组件4的约束下,第一连杆61的上端和第二连杆62的上端实现对顶盖1的支撑,通过两组驱动组件4相互配合,可以提高顶盖1撑开后的整体结构强度。
值得注意的是,驱动组件4和支撑组件6位于第一篷布3外侧面,使用者在帐篷空间内仅与第一篷布3接触,避免与驱动组件4和支撑组件6接触,从而避免机械伤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驱动组件4和支撑组件6处于第一篷布3的内侧面,造成对容纳空间K的占据。
为了方便在野外宿营,通常还需要进行营地帐篷的搭建,方便在营地帐篷底下进行野餐或休闲等活动,而单独进行营地帐篷搭建较为麻烦,收纳也比较麻烦。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车顶帐篷P还设置了侧帐篷7,侧帐篷7包括安装板71、支杆72及第三篷布73。
安装板71侧立设置在底板2远离扩容帐篷5的一端顶面,且安装板71与第一方向D1齐平,安装板71长度方向一端设置有铰接架711,铰接架711上竖直设置有多个铰接轴712。支杆72设置有多条,多条支杆72的一端沿铰接轴712的轴向方向顺次与铰接轴712转动连接,支杆72的长度小于等于安装板71的长度;第三篷布73覆盖在多条支杆72上,并与支杆72固定连接,第三篷布73的一侧与安装板71固定连接,另一侧设置有用于和车辆进行固定的绳扣,第三篷布73在展开时可围绕在底板2相邻的两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车顶帐篷P上的顶盖1升起后,通过拉动第三篷布73上的最外侧支杆72,使多个支杆72绕铰接轴712朝一个方向旋转,多个支杆72撑开后顺次带动第三篷布73撑开,可以围绕在底板2相邻的两边,从而形成覆盖车辆及周围空间的营地帐篷。由于第三篷布73的一侧已经和安装板71固定,只需要在第三篷布73完全展平后,将第三篷布73上的绳扣固定到车辆上即可实现侧帐篷7的打开。侧帐篷7展开后可以围绕车辆的宽度方向一侧及车辆尾部,从而形成270°的天幕,借助车顶作为延展,可以形成较大面积的宿营帐篷,满足多个使用者在侧帐篷7底下野餐或休闲。
当需要收纳侧帐篷7时,只需要松开绳扣,推动第三篷布73最外侧的支杆72,多个支杆72绕铰接轴712旋转合拢,支杆72合拢的过程中,带动第三篷布73合拢,从而实现支杆72及第三篷布73在安装板71侧壁合拢收纳,整个侧帐篷7展开和收纳方便。
当侧帐篷7、扩容帐篷5完成收纳后,通过驱动组件4可以将顶盖1和底板2合拢,从而将侧帐篷7、扩容帐篷5收纳在顶盖1和底板2之间,实现顶部帐篷、扩容帐篷5和侧帐篷7整合在一起形成结构紧凑的车顶帐篷P,减小整个车顶帐篷P收纳后的体积,减少其自重及在车辆上带来的风阻。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铰接轴712由铰接架711外侧边角处向内侧沿安装板71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铰接轴712到安装板71之间的间距依次减小,相邻两个铰接轴712到安装板71之间的间距之差大于等于支杆72的宽度。由此设置,多个铰接轴712上的支杆72在绕其对应的铰接轴712旋转并贴合安装板71侧壁后,所有的支杆72能够沿安装板71侧壁水平依次排布,这样能够保持所有的支杆72整齐的收纳在安装板71侧壁,同时支杆72收纳后,能够和安装板71组成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作为优选的,各铰接轴712上铰接有不多于两个支杆72,这样一来可以避免第三篷布73在相邻两个支杆72上安装后,存在较大的落差,导致支杆72不方便与第三篷布73进行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侧帐篷7收纳后整体位于底板2上,顶盖1在竖直方向覆盖侧帐篷7,由此一来,在车顶帐篷P收纳时,扩容帐篷5和侧帐篷7可以完全收纳于顶盖1和底板2之间,从而实现整个车顶帐篷P结构紧凑,体积小巧,进而可以减少车顶帐篷P在车辆上所带来的风阻。
作为一些本实施例,侧帐篷7还包括立杆74,立杆74与其中一条支杆72远离铰接轴712的一端底部转动连接,立杆74可相对于支杆72合拢或撑开,立杆74为伸缩结构。由此设置,当第三篷布73展开完成后,将立杆74相对于支杆72竖直向下翻转,并调节立杆74的长度,使立杆74的下端与底面接触,从而实现对侧帐篷7进行支撑,提高侧帐篷7的结构强度。
作为一些实施例,安装板71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绑带713,当需要收纳侧帐篷7时,只需要松开绳扣,推动第三篷布73最外侧的支杆72,多个支杆72绕铰接轴712旋转合拢,支杆72合拢的过程中,带动第三篷布73合拢,多个支杆72和第三篷布73折叠合拢后,通过绑带713将多个支杆72和第三篷布73捆绑在一起,避免因第三篷布73处于松散状态,导致其延伸出底板2外侧,在顶盖1合拢时,无法将第三篷布73完全收纳于容纳空间K中。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参照附图11-12所示,包括车辆本体S及车顶帐篷P,车顶帐篷P固定设置在车辆本体S顶部,扩容帐篷5位于车辆本体S宽度方向一侧。本发明的车辆本体S包括但不限定于宿营车、露营车、轿车、商务车等汽车。
通过在车辆本体S上固定安装车顶帐篷P,通过扩容帐篷5的设置,可以增大帐篷的面积,满足多人住宿,扩容性大大增强。通过侧帐篷7的设置,使侧帐篷7借助与车顶为延展,侧帐篷7展开后可以围绕车辆的宽度方向一侧及车辆尾部,从而形成270°的天幕,可以形成较大面积的宿营帐篷,满足多个使用者在侧帐篷7底下野餐或休闲。
扩容帐篷5和侧帐篷7整合在一起形成车顶帐篷P,可以满足多人宿营、野餐或休闲,集成度高,功能多样。
另外,扩容帐篷5和侧帐篷7整合在一起形成结构紧凑的车顶帐篷P,可以减小整个车顶帐篷P收纳后的体积,减少其自重及在车辆上带来的风阻。
作为一些可选实施方式,车顶帐篷P中的顶盖1上设置有太阳能板,可以为帐篷空间内提供照明电源,或为车辆提供电源。
本发明公开的车顶帐篷P在车辆上的使用方法如下:
通过驱动组件4驱使顶盖1相对于底板2升起形成容纳空间K,将侧撑板51相对于底板2从容纳空间K向外翻出,在伸缩杆53的作用下,支撑架52相对于侧撑板51撑开,通过松开调节件523,将支撑杆522沿套杆521端部向上拉伸,来使支撑杆522沿套杆521的轴向方向伸长,在通过旋拧调节件523将支撑杆522和套杆521固定,从而提高支撑架52顶端到侧撑板51之间的竖直高度,实现第二篷布54在竖直方向向上撑开,提高第二篷布54撑开后的空间高度,此时顶盖1、第一篷布3和底板2构成的帐篷空间和扩容帐篷5形成的帐篷空间连通,形成更大空间的帐篷空间,当侧撑板51翻转至底板2水平时,将伸缩梯55伸长与底面接触,实现人员通过伸缩梯55进入到车顶帐篷P中。当需要使用侧帐篷7时,通过拉动第三篷布73上的最外侧支杆72,使多个支杆72绕铰接轴712旋转,多个支杆72撑开后顺次带动第三篷布73撑开,可以围绕在底板2相邻的两边,从而形成覆盖车辆及周围空间的营地帐篷。当需要进行车顶帐篷P收纳时,将侧帐篷7及扩容帐篷5先进行收纳后,再通过驱动组件4驱使顶盖1与底板2进行合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顶帐篷,其包括顶盖(1)、底板(2)、第一篷布(3)及驱动组件(4);其中,所述底板(2)用于固定安装在车辆顶面,顶盖(1)设置在底板(2)上方;驱动组件(4)用于驱使顶盖(1)相对于底板(2)合拢或撑开以形成容纳空间(K);所述第一篷布(3)设置于容纳空间(K)中,并与顶盖(1)及底板(2)固定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4)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容纳空间(K)沿第一方向(D1)的两端,驱动组件(4)包括第一叉臂(41)、第二叉臂(42)、直线驱动元件(43);其中,
所述第一叉臂(41)和第二叉臂(42)沿第二方向(D2)交叉铰连接,第一叉臂(41)的下端与底板(2)铰连接,第二叉臂(42)的上端与顶盖(1)内顶面铰连接,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垂直;
所述底板(2)及顶盖(1)内顶面沿第二方向(D2)上均固定设置有第一滑轨(44),所述第一滑轨(44)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动件(45),第一叉臂(41)的上端和第二叉臂(42)的下端分别与第一滑动件(45)铰连接;
直线驱动元件(43)的固定端与第一叉臂(41)的下端铰连接,直线驱动元件(43)的驱动端与第二叉臂(42)的上部铰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扩容帐篷(5),所述扩容帐篷(5)包括侧撑板(51)、支撑架(52)、伸缩杆(53)及第二篷布(54);
侧撑板(51)的一端与底板(2)沿第二方向(D2)的一边铰连接,侧撑板(51)可相对于底板(2)翻转进出所述容纳空间(K);
支撑架(52)转动设置在侧撑板(51)远离底板(2)的一端顶面;
第二篷布(54)覆盖在支撑架(52)上,并与支撑架(52)及侧侧撑板(51)固定连接,且第二篷布(54)与第一篷布(3)相连接;
伸缩杆(53)位于支撑架(52)朝向容纳空间(K)的一侧,伸缩杆(53)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架(52)及侧撑板(51)铰接,所述伸缩杆(53)用于驱使支撑架(52)相对于侧撑板(51)撑开或合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52)包括套杆(521)和支撑杆(522),所述套杆(521)平行设置有两条,套杆(521)的底端与侧撑板(51)转动连接,且伸缩杆(53)远离侧撑板(51)的一端与套杆(521)下部铰连接,支撑杆(522)的两端分别插接于两个套杆(521)的顶端,套杆(521)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支撑杆(522)与套杆(521)相对位置的调节件(523)。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容帐篷(5)还包括伸缩梯(55),所述伸缩梯(55)的一端与侧撑板(51)远离底板(2)的一端底面铰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篷布(54)朝向伸缩梯(55)的一面设置有进出口(541),所述第一篷布(3)远离第二篷布(54)的三个面中至少一个面设置有观察窗(31),所述进出口(541)和观察窗(31)上均设置有拉链。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叉臂(41)的下端与底板(2)靠近扩容帐篷(5)的一端铰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帐篷还包括支撑组件(6),所述支撑组件(6)位于容纳空间(K)远离扩容帐篷(5)的一侧,支撑组件(6)包括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所述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沿第一方向(D1)交叉铰连接;
第一连杆(61)的下端与底板(2)铰连接,第二连杆(62)的上端与顶盖(1)内顶面铰连接;
所述底板(2)及顶盖(1)内顶面沿第一方向(D1)上均固定设置有第二滑轨(63),第二滑轨(63)内滑动设置有第二滑块(64),第一连杆(61)的上端和第二连杆(62)的下端分别与第二滑块(64)铰连接。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帐篷还包括侧帐篷(7),所述侧帐篷(7)包括安装板(71)、支杆(72)及第三篷布(73);
所述安装板(71)侧立设置在底板(2)远离扩容帐篷(5)的一端顶面,且安装板(71)与第一方向(D1)齐平,安装板(71)长度方向一端设置有铰接架(711),所述铰接架(711)上竖直设置有多个铰接轴(712),多个铰接轴(712)由铰接架(711)外侧边角处向内侧沿安装板(71)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铰接轴(712)到安装板(71)之间的间距依次减小,相邻两个铰接轴(712)到安装板(71)之间的间距之差大于等于支杆(72)的宽度;
支杆(72)设置有多条,多条支杆(72)的一端沿铰接轴(712)的轴向方向顺次与铰接轴(712)转动连接,支杆(72)的长度小于等于安装板(71)的长度;
第三篷布(73)覆盖在多条支杆(72)上,并与支杆(72)固定连接,第三篷布(73)的一侧与安装板(71)固定连接,另一侧设置有用于和车辆进行固定的绳扣,第三篷布(73)在展开时可围绕在底板(2)相邻的两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帐篷(7)还包括立杆(74),所述立杆(74)与其中一条支杆(72)远离铰接轴(712)的一端底部转动连接,立杆(74)可相对于支杆(72)合拢或撑开,立杆(74)为伸缩结构;安装板(71)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绑带(713),所述绑带(713)用于在多个支杆(72)及第三篷布(73)朝安装板(71)合拢后对其捆扎固定。
10.一种车辆,包括车辆本体(S)及如权利要求2至9任一项所述的车顶帐篷,所述车顶帐篷固定设置在车辆本体(S)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容帐篷(5)位于车辆本体(S)宽度方向一侧。
CN202321225220.5U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车顶帐篷及其车辆 Active CN2199933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25220.5U CN219993322U (zh)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车顶帐篷及其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25220.5U CN219993322U (zh)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车顶帐篷及其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93322U true CN219993322U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12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25220.5U Active CN219993322U (zh)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车顶帐篷及其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933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29119B2 (ja) センタリングクランプとダニ防止下向き歯と水排出溝と中心内面正方形ロック風および煙向け直し調節可能中心天蓋システムと複数機能フック、ロープ、杭、滑車輪システムとを有する調節可能中心天蓋・調節可能リング天蓋・調節可能周辺オーニング・単一中心内面正方形ロック・ポップアップ
CN209195159U (zh) 凉篷
CA3061140C (en) Foldable vehicle roof tent
CN109562718B (zh) 折叠式可运输部分或完整外壳
KR102290071B1 (ko) 하드 루프탑 텐트
CN219993322U (zh) 一种车顶帐篷及其车辆
KR20060001341A (ko) 접철식 천막
CN218623632U (zh) 一种带有床板的折叠帐篷架
US4050732A (en) Camper assembly
CN116607839A (zh) 一种车顶帐篷及使用其的车辆
CN216690585U (zh) 一种高度可调式帐篷
CN214943010U (zh) 一种与方舱连接的快速展开帐篷
CN210396239U (zh) 一种带新型帐篷的车载集装箱
CN209324126U (zh) 一种折叠式天幕帐篷
CN211422044U (zh) 一种u型杆支撑车顶帐篷
CN114892816A (zh) 一种展开活动房
CN205990816U (zh) 设有可移动底座的便携式遮阳篷
CN209126605U (zh) 一种车顶具有可扩充空间的房车
CN2262590Y (zh) 可折叠彩篷
CN219509353U (zh) 一种折叠组件、具有该折叠组件的折叠升顶帐篷及汽车
CN212453892U (zh) 折叠升顶帐篷及具有该折叠升顶帐篷的汽车
CN213898383U (zh) 一种新型车顶帐篷
CN220353543U (zh) 一种折叠升顶帐篷翻转结构及应用其的汽车
CN219509351U (zh) 一种汽车车顶营地帐篷
CN219061140U (zh) 可折叠方舱帐篷及多功能指挥方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