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60824U - 吸振结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吸振结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60824U
CN219960824U CN202320170994.6U CN202320170994U CN219960824U CN 219960824 U CN219960824 U CN 219960824U CN 202320170994 U CN202320170994 U CN 202320170994U CN 219960824 U CN219960824 U CN 2199608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bsorbing
vibration
vibration absorbing
space
absor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7099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jiang Best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jiang Best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jiang Best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jiang Best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7099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608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608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608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吸振结构及电子设备,装配在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放置至少一个部件的内腔,所述吸振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声电转换模组以及吸振部件,至少部分所述声电转换模组位于所述内腔中,所述内腔被所述电子设备内的至少一个部件、以及部分所述声电转换模组分隔形成减震空间,所述吸振部件位于所述减震空间内;其中,所述声电转换模组上设有与所述减震空间相连通的至少一个通气孔,至少一个所述通气孔上贴覆有隔离网布。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目前由于振动发声引起气流的窜动所带来的电子设备壳体共振的问题,减少气流对于壳体的冲击,进而减少电子设备的共振,优化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吸振结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振结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在的主流电子设备在设计上,为了追求扬声器或受话器的高音质效果,往往采用开放式声腔设计,即扬声器模组或受话器模组的后腔不是封闭的,气流可以流入设备内部的声腔。但由于气流的窜动,往往导致设备壳体出现共振,用户持握时震感明显,且震感随着声响提高而更剧烈,体验感较差。因此,如何设计电子设备的声腔结构,使其满足用户握持体验的优化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电子设备,采用半开放的腔体设计,在后腔的泄露孔上装配阻尼件,以提升后声腔腔体自身的顺性,同时泄露量可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共振。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电子设备,采用在扬声器模组后腔上加导声通道再连接开放声腔的设计,通过减震通道内的多次变向与反射,吸收空气振动能量,以实现气流能量衰减的作用,从而在一定能程度上减轻了壳体共振。然而,无论是半开放的腔体设计还是添加了导声通道的腔体,在实际应用中都只能较小程度的减轻壳体共振,电子设备的开放声腔设计导致的壳体共振问题依然有待进一步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振结构及电子设备,通过在减震空间内部填充吸振部件,可以解决目前由于振动发声引起气流的窜动所带来的电子设备壳体共振的问题,减少气流对于壳体的冲击,进而减少电子设备的共振,优化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振结构,装配在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放置至少一个部件的内腔,所述吸振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声电转换模组以及吸振部件,至少部分所述声电转换模组位于所述内腔中,所述内腔被所述电子设备内的至少一个部件、以及部分所述声电转换模组分隔形成减震空间,所述吸振部件位于所述减震空间内;其中,所述声电转换模组上设有与所述减震空间相连通的至少一个通气孔,至少一个所述通气孔上贴覆有隔离网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震空间由多个子空间组成,各所述子空间内均设置有所述吸振部件;或者,部分所述子空间内设置有所述吸振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振部件填充在所述减震空间内;或者,所述吸振部件为通过浸渍、涂覆或粘贴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减震空间的腔壁上的吸振涂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振部件为由多孔碳材料制成的颗粒状结构、片状结构或纤维状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孔碳材料为活性炭、石墨烯或碳纳米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振部件为由多孔碳材料与基体介质制成的颗粒状结构、片状结构或纤维状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介质的材料为吸音棉、泡棉、有机骨架、水凝胶或气凝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网布紧密贴覆在至少一个所述通气孔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网布罩设在所述声电转换模组朝向所述减震空间的一端,所述隔离网布与所述声电转换模组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孔的端面具有一定间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还提供另一种吸振结构,装配在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放置至少一个部件的内腔,所述吸振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屏幕振动激励模组以及吸振部件,所述内腔被至少一个所述屏幕振动激励模组、以及所述电子设备的至少一个部件分隔形成减震空间,所述吸振部件包括隔离网布和吸振介质,所述吸振介质位于所述减震空间内,所述隔离网布被配置为用于隔离所述吸振介质与至少一个所述屏幕振动激励模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震空间由多个子空间组成,各所述子空间内均设置有所述吸振介质;或者,部分所述子空间内设置有所述吸振介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网布与所述电子设备中的部件密封连接形成内部空间,所述吸振介质填充在所述内部空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振介质为多孔碳材料形成的颗粒状结构、片状结构或纤维状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孔碳材料为活性炭、石墨烯或碳纳米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振介质为多孔碳材料与基体介质形成的颗粒状结构、片状结构或纤维状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介质的材料为吸音棉、泡棉、有机骨架、水凝胶或气凝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如上所述的吸振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通过在电子设备内部填充吸振部件,减少内部气流对于电子设备壳体的冲击,进而减少电子设备的共振,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电子设备的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电子设备;11、中框;12、封盖;13、后盖;20、内腔;21、减震空间;22、子空间;30、声电转换模组;31、通气孔;40、吸振部件;50、隔离网布;60、屏幕振动激励模组;70、吸振介质;81、处理器;82、镜头模组;83、电池;90、屏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方式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振结构,装配在电子设备10中,如图1和图2所示,电子设备10具有放置至少一个部件的内腔20,吸振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声电转换模组30以及吸振部件40,至少部分声电转换模组30位于内腔20中,内腔20被电子设备10内的至少一个部件、以及部分声电转换模组30分隔形成减震空间21,吸振部件40位于减震空间21内;其中,声电转换模组30上设有与减震空间21相连通的至少一个通气孔31,至少一个通气孔31上贴覆有隔离网布50。
在电子设备10的内腔20中的减震空间21中设置吸振部件40,该吸振部件40能够降低声电转换模组30在进行工作时对电子设备10的共振影响,该吸振结构能够明显降低声电转换模组30工作时由于气流窜动导致的对电子设备10的壳体的冲击,减少了电子设备10的共振;同时在声电转换模组30朝向减震空间21的端面上覆盖隔离网布50能够有效地将吸振部件40与声电转换模组30隔离开,防止吸振部件40进入声电转换模组30内部。
具体的,如图1所示,声电转换模组30固定在中框11上,中框11与后盖13之间形成有用于放置电子设备10的部件的内腔20;在本实施例中,中框11与后盖13之间设置有用于对电子设备10的部件进行固定的封盖12,封盖12与后盖13之间形成有减震空间21,减震空间21内部设置有吸振部件40,声电转换模组30的内部空间与减震空间21相连通,声电转换模组30朝向减震空间21的端面上开设有多个通气孔31,声电转换模组30内的气流通过通气孔31排出或者吸入,通气孔31上覆盖有隔离网布50,防止吸振部进入声电转换模组30内部;在本实施例中,声电转换模组30为扬声器模组。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声电转换模组30固定在中框11上,中框11上还固定有处理器81和镜头模组82,中框11、后盖13、声电转换模组30、处理器81以及镜头模组82之间形成减震空间21,减震空间21内部设置有吸振部件4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行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减震空间21由多个子空间22组成,各子空间22内均设置有吸振部件40;或者,部分子空间22内设置有吸振部件40。
在电子设备10内部由于各种部件的安装位置,减震空间21通常被分割为多个子空间22,在部分或所有的子空间22或部分子空间22内部设置吸振部件40可以进一步降低声电转换模组30工作时由于气流窜动导致的对电子设备10的壳体的冲击,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
具体的,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封盖12与后盖13之间的减震空间21内部安装有电池83,减震空间21被电池83分割为相连通的两个子空间22,每个子空间22内部均设置有吸振部件40;图3所示的实施例仅为示例,实际的电子设备10内部还具有其它部件,减震空间21内部被多个子空间22分隔,每个子空间22内部均设置有吸振部件40。在另一可行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电子设备10内部空间的实际大小和减振需求,在部分子空间22内设置吸振部件40。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中框11与后盖13之间的减震空间21内部安装有电池83,中框11上还固定有处理器81和镜头模组82,电池83、处理器81以及镜头模组82将减震空间21分割为多个子空间22,所有的子空间22内部均设置有吸振部件40,图4所示的实施例仅为示例,并不以此为限;在另一可行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电子设备10内部空间的实际大小和减振需求,在部分子空间22内设置吸振部件4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吸振部件40填充在减震空间21内;或者,吸振部件40为通过浸渍、涂覆或粘贴的方式形成在减震空间21的腔壁上的吸振涂层。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吸振部件40直接填充在减震空间21内部;在另一可行的实施例中,吸振部件40作为吸振涂层,以浸渍、涂覆或粘贴等方式形成在减震空间21的腔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吸振部件40为由多孔碳材料制成的颗粒状结构、片状结构或纤维状结构。进一步的,该多孔碳材料为活性炭、石墨烯或碳纳米管。
具体的,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吸振部件40为多孔碳材料经过加工制成的颗粒状结构、片状结构、或者纤维状结构,该颗粒状结构、片状结构、或者纤维状结构的吸振部件40直接填充在电子设备10的减震空间21内部。
在另一可行的实施例中,吸振部件40为多孔碳材料与基体介质形成的颗粒状结构、片状结构、或者纤维状结构,基体介质的材料为吸音棉、泡棉、碳骨架或有机骨架。
具体的,基体介质与多孔碳材料可以通过或喷涂等方法进行结合。例如,当基体介质为颗粒状结构或片状结构时,首先可将多孔碳材料、胶黏剂与溶剂混合后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然后将该悬浮液通过浸渍或喷涂等方式将其与颗粒状的基体介质混合,或者喷涂、浸渍在片状的基体介质的表面上,之后进一步干燥固化即可得到制备后的成品,即吸振部件40。
为了验证本实用新型的扬声器模组与后盖13之间填充的吸振部件40可有效降低扬声器模组工作时由于气流窜动导致的对后盖13的冲击,同时验证不同的吸振部件40的材料的效果,以下对三组不同条件下的吸振结构进行发声振动测试,具体测试结果如下:
将减震空间21内部具有不同填充材料的吸振结构分别进行发声震动测试,在相同的测试环境下,测量每组的吸振结构的后盖13的最大加速度值。
测试组1: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有的扬声器模组的吸振结构,其中减震空间21中未填充吸振部件40;
测试组2: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有的扬声器模组的吸振结构,其中,减震空间21中填充有吸振部件40,且该吸振部件40为沸石材料;
测试组3: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有的扬声器模组的吸振结构,其中,减震空间21中填充有吸振部件40,且该吸振部件40为多孔碳材料。
测试条件:上述各扬声器模组的振膜的有效辐射面积均为70mm2,上述各扬声器模组的共振频率均为800Hz,上述各扬声器模组的最大振幅均为0.5mm,上述各扬声器模组的后腔体积均为4cm3(其中,该后腔的长*宽*高为150mm*60mm*0.45mm),后盖13的厚度为0.6mm。
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测试得到的各测试组的后盖13最大加速度可以看出,填充吸振部件40(多孔碳)的测试组3的最大加速度远小于其它三组的最大加速度,因此,在扬声器模组与后盖13之间填充吸振部件40(多孔碳)可有效降低扬声器模组工作时由于气流窜动导致的对后盖13的冲击,进而减少电子设备10的共振,且多孔碳材料的吸振部件40相较于其它材料的吸振效果较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隔离网布50紧密贴覆在至少一个通气孔31上。隔离网布50以紧密贴覆的形式设置在声电转换模组30的通气孔31上,可以有效的减少隔离网布50在电子设备10内部占用的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隔离网布50罩设在声电转换模组30朝向减震空间21的一端,隔离网布50与声电转换模组30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孔31的端面具有一定间隙。将整个隔离网布50罩设在声电转换模组30的一端,可以更有效的对声电转换模组30进行保护,防止吸振部件40进入声电转换模组30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由于多孔碳材料制成的吸振部件40容易吸附水汽,因此该隔离网布50采用防水透气膜以隔绝水汽与多孔碳材料的接触。
实施方式二
本实用新型提供还提供另一种吸振结构,装配在电子设备10中,如图5至图7所示,电子设备10具有放置至少一个部件的内腔20,吸振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屏幕振动激励模组60以及吸振部件40,内腔20被至少一个屏幕振动激励模组60、以及电子设备10的至少一个部件分隔形成减震空间21,吸振部件40包括隔离网布50和吸振介质70,吸振介质70位于减震空间21内,隔离网布50被配置为用于隔离吸振介质70与至少一个屏幕振动激励模组60。
在电子设备10的内腔20中的减震空间21中设置吸振部件40,该吸振部件40能够降低屏幕振动激励模组60在进行工作时对电子设备10的共振影响,该吸振结构能够明显降低屏幕振动激励模组60工作时由于气流窜动导致的对电子设备10的壳体的冲击,减少了电子设备10的共振;同时在屏幕振动激励模组60与吸振介质70之间设置隔离网布50,能够有效地对屏幕振动激励模组60与吸振介质70进行保护。
具体的,如图5所示,电子设备10的屏幕90的下部具有多个用于驱动屏幕90振动发声的屏幕振动激励模组60,屏幕90与后盖13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电子设备10的部件的内腔20,在屏幕90与后盖13之间安装有中框11,中框11上固定安装有处理器81和镜头模组82,在屏幕90、中框11、处理器81以及镜头模组82在内腔20内部形成有减震空间21,该减震空间21内部设置有吸振部件40,该吸振部件40包括隔离网布50和吸振介质70;在本实施例中,隔离网布50包覆在屏幕振动激励模组60上,吸振介质70设置在隔离网布50外部的减震空间21内,隔离网布50将吸振介质70与屏幕振动激励模组60相互分隔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可行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减震空间21由多个子空间22组成,各子空间22内均设置有吸振介质70;或者,部分子空间22内设置有吸振部件40。
在电子设备10内部由于各种部件的安装位置,减震空间21通常被分割为多个子空间22,在部分或所有的子空间22或部分子空间22内部设置吸振介质70可以进一步降低屏幕振动激励模组60工作时由于气流窜动导致的对电子设备10的壳体的冲击,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
具体的,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中框11上固定安装的处理器81和镜头模组82将减震空间21分隔为多个子空间22,每个子空间22内部均设置有吸振介质70;图5所示的实施例仅为示例,实际的电子设备10内部还具有其它部件,减震空间21内部被多个子空间22分隔,每个子空间22内部均设置有吸振介质70。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行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电子设备10内部空间的实际大小和减振需求,在部分子空间22内设置吸振部件4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隔离网布50与电子设备10中的部件密封连接形成内部空间,吸振介质70填充在内部空间内。隔离网布50将吸振介质70包覆起来,使之与屏幕振动激励模组60隔离开来。
具体的,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隔离网布50与电子设备10的中框11密封连接,两者之间形成有用于填充吸振介质70的内部空间,隔离网布50处于松弛状态;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隔离网布50处于绷紧状态,处于绷紧状态的隔离网布50可以有效减少吸振介质70的空间体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吸振介质70为由多孔碳材料制成的颗粒状结构、片状结构或纤维状结构。进一步的,该多孔碳材料为活性炭、石墨烯或碳纳米管。
具体的,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吸振介质70为多孔碳材料经过加工制成的颗粒状结构、片状结构、或者纤维状结构,该颗粒状结构、片状结构、或者纤维状结构的吸振介质70直接填充在电子设备10的减震空间21内部。
在另一可行的实施例中,吸振介质70为多孔碳材料与基体介质形成的颗粒状结构、片状结构、或者纤维状结构,基体介质的材料为吸音棉、泡棉、碳骨架或有机骨架。
具体的,基体介质与多孔碳材料可以通过或喷涂等方法进行结合。例如,当基体介质为颗粒状结构或片状结构时,首先可将多孔碳材料、胶黏剂与溶剂混合后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然后将该悬浮液通过浸渍或喷涂等方式将其与颗粒状的基体介质混合,或者喷涂、浸渍在片状的基体介质的表面上,之后进一步干燥固化即可得到制备后的成品,即吸振介质70。
不同材料的吸振介质70的吸振效果测试已在实施方式一中通过测试数据详细说明,此处不在赘述。
实施方式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如上所述的吸振结构。该吸振结构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与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所述的吸振结构相同,在此不作赘述。该电子设备10内部的吸振结构可以明显减少电子设备10使用过程中的共振,优化用户体验。
具体的,该电子设备10可以是具有上述吸振结构的手机、音响、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远程会议设备、可穿戴设备或AR/VR设备、汽车、智能家居、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吸振结构,装配在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放置至少一个部件的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振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声电转换模组以及吸振部件,至少部分所述声电转换模组位于所述内腔中,所述内腔被所述电子设备内的至少一个部件、以及部分所述声电转换模组分隔形成减震空间,所述吸振部件位于所述减震空间内;其中,所述声电转换模组上设有与所述减震空间相连通的至少一个通气孔,至少一个所述通气孔上贴覆有隔离网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空间由多个子空间组成,各所述子空间内均设置有所述吸振部件;或者,部分所述子空间内设置有所述吸振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振部件填充在所述减震空间内;或者,所述吸振部件为通过浸渍、涂覆或粘贴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减震空间的腔壁上的吸振涂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振部件为由多孔碳材料制成的颗粒状结构、片状结构或纤维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碳材料为活性炭、石墨烯或碳纳米管。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振部件为由多孔碳材料与基体介质制成的颗粒状结构、片状结构或纤维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介质的材料为吸音棉、泡棉、有机骨架、水凝胶或气凝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网布紧密贴覆在至少一个所述通气孔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网布罩设在所述声电转换模组朝向所述减震空间的一端,所述隔离网布与所述声电转换模组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孔的端面具有一定间隙。
10.一种吸振结构,装配在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放置至少一个部件的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振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屏幕振动激励模组以及吸振部件,所述内腔被至少一个所述屏幕振动激励模组、以及所述电子设备的至少一个部件分隔形成减震空间,所述吸振部件包括隔离网布和吸振介质,所述吸振介质位于所述减震空间内,所述隔离网布被配置为用于隔离所述吸振介质与至少一个所述屏幕振动激励模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空间由多个子空间组成,各所述子空间内均设置有所述吸振介质;或者,部分所述子空间内设置有所述吸振介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网布与所述电子设备中的部件密封连接形成内部空间,所述吸振介质填充在所述内部空间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振介质为多孔碳材料形成的颗粒状结构、片状结构或纤维状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碳材料为活性炭、石墨烯或碳纳米管。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振介质为多孔碳材料与基体介质形成的颗粒状结构、片状结构或纤维状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介质的材料为吸音棉、泡棉、有机骨架、水凝胶或气凝胶。
1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振结构。
CN202320170994.6U 2023-01-20 2023-01-20 吸振结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99608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70994.6U CN219960824U (zh) 2023-01-20 2023-01-20 吸振结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70994.6U CN219960824U (zh) 2023-01-20 2023-01-20 吸振结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60824U true CN219960824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46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70994.6U Active CN219960824U (zh) 2023-01-20 2023-01-20 吸振结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608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51639B (zh) 扬声器模组及便携终端
WO2019161700A1 (zh) 一种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0225646B2 (en) Speaker box
CN208353585U (zh) 扬声器箱
CN115580811A (zh) 低共振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08798215U (zh) 发声器件及便携终端
CN207070324U (zh) 扬声器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10724969U (zh) 移动终端
CN107690106B (zh) 扬声器箱
WO2020024522A1 (zh) 发声装置及便携终端
CN106453759B (zh) 移动设备
CN208353580U (zh) 扬声器箱
CN104735568A (zh) 耳机装置
WO2021000166A1 (zh) 扬声器模组
CN204761700U (zh) 一种扬声器模组
CN107690113B (zh) 扬声器组件及移动终端
CN208798214U (zh) 发声装置及便携终端
CN219960824U (zh) 吸振结构及电子设备
US4511768A (en) Mounting arrangement for altering a microphone's frequency response
WO2021056862A1 (zh) 声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1611949U (zh) 一种具有减噪功能的声学传感器
CN218103499U (zh) 低共振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04836559U (zh) 一种无源辐射器及其音箱
CN220545134U (zh) 低共振壳体和电子设备
CN109525926B (zh) 音腔喇叭组件及音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