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60628U - 置物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置物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60628U
CN219960628U CN202320134503.2U CN202320134503U CN219960628U CN 219960628 U CN219960628 U CN 219960628U CN 202320134503 U CN202320134503 U CN 202320134503U CN 219960628 U CN219960628 U CN 2199606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portion
flexible
main
support structure
attach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3450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水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ngsi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ngs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ngsi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ngs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3450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606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606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606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置物支撑结构,包含复数非可挠曲部以及复数可挠曲部,该非可挠曲部为板状,该支撑结构可借由该可挠曲部弯折而形成一收纳状态及复数支撑状态,包含:一主非可挠曲部,包含一第一面以及一第二面;一第一侧翼非可挠曲部,包含一第一非可挠曲部以及一第二非可挠曲部;一第二侧翼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的第二端相连,该第二侧翼非可挠曲部包含一第三非可挠曲部以及一第四非可挠曲部;该收纳状态中,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二非可挠曲部相互贴合,且该第一非可挠曲部贴合该主非可挠曲部的该第一面,该第三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四非可挠曲部相互贴合,且该第三非可挠曲部贴合该主非可挠曲部的该第二面。

Description

置物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置物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经翻折展开后能够呈现多种直立状态,以便用户放置移动设备而使移动设备立起的支撑架。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行动通讯技术的进步,各种如:移动电话、平板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常用物品。然而,该些移动设备经常被使用来作为观赏影片或是查询数据或社群网站经营等,其使用时多半需透过手持的方式来观看或操控,进而衍生出许多不便。
一般而言,当单手拿持移动设备时,用户仅能用另一只手来操控与使用移动设备,特别像是如:平板计算机等体积较大的移动设备,这种使用方式相当不方便,且同时使用者的双手亦因此而受限。因此,若是能够在用户在室内使用移动设备时,利用如:桌子等平面来平放放置该移动设备,则可让用户可空出双手来使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该种移动设备也仅能平放于桌面,导致用户不易观看到屏幕内容,或是以不方便操作的角度来对屏幕进行操作控制,其使用上仍有诸多不便之处而必须改善。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创作人累积从事多年相关行业的丰富经验,构思并提出一种翻折定位式移动设备支撑结构,以解决现有使用方式的缺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置物支撑结构,包含复数非可挠曲部以及复数可挠曲部,非可挠曲部为板状,非可挠曲部之间可由可挠曲部连接,使的该复数非可挠曲部可相对弯折。该支撑结构可借由该复数可挠曲部弯折而形成一收纳状态及复数不同的支撑状态。每种支撑状态可以不同的高度支撑或放置物品,以达到使用上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可挠曲部可以为人工皮革材质或是聚氨基甲酸酯材质等可弯折的材质所制成,而非可挠曲部则可由任何人力无法弯折的材质,例如压克力金属……等所制成;非可挠曲部外观可借由上述的人工皮革材质或是聚氨基甲酸酯材质包覆。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置物支撑结构,主要包含主非可挠曲部,第一侧翼非可挠曲部,以及第二侧翼非可挠曲部。非可挠曲部包含第一面以及第二面,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为非可挠曲部的两个相反面。第一侧翼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的一端相连,第一侧翼非可挠曲部包含第一非可挠曲部以及第二非可挠曲部。第二侧翼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的另一端相连,第二侧翼非可挠曲部包含第三非可挠曲部以及第四非可挠曲部。于收纳状态中,第一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二非可挠曲部相互贴合,且该第一非可挠曲部贴合该主非可挠曲部的该第一面;同时间,第三非可挠曲部以及第四非可挠曲部相互贴合,且第三非可挠曲部贴合主非可挠曲部的第二面。
其中第二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四非可挠曲部各包含至少一弯折片。
其中在一第一支撑状态中,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且该第二非可挠曲部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而使该第二非可挠曲部的一弯折片与该第二面的一端或该第三非可挠曲部的一部分以非永久固定方式相互连接,该第三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且该第四非可挠曲部与该第三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而使该第四非可挠曲部的一弯折片与该第一面或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一部分的一端以非永久固定方式相互连接。
其中在该第一支撑状态中,该第二非可挠曲部或该第四非可挠曲部可分别放置于一平面或放置一物品。
其中在一第二支撑状态中,该第三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且该第四非可挠曲部与该第三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而使该第四非可挠曲部的一弯折片与该第一面的一端或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一部分以非永久固定方式相互连接,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与第二非可挠曲部相互贴合且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非为贴合。
其中在该第二支撑状态中,该第四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一部分置于一平面,一物品的一部分可抵靠于该主非可挠曲部或该第二非可挠曲部。
其中在该第二支撑状态中,该物品的一部分可抵靠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的其中一弯折片。
其中该第一非可挠曲部更包含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对应该第二非可挠曲部的至少一弯折片其中之一。
其中在一第三支撑状态中,该第三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且该第四非可挠曲部与该第三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而使该第四非可挠曲部的一弯折片与该第一面的一端以非永久固定方式相互连接,第二非可挠曲部的其中的一弯折片翻折且抵顶该第一非可挠曲部,该第二非可挠曲部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非为贴合,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非为贴合。
其中在该第三支撑状态中,该第四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一部分置于一平面,一物品的一部分可抵靠于该主非可挠曲部或该第二非可挠曲部。
其中在该第三支撑状态中,该物品的一部分可抵靠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的其中的一弯折片。
其中在该第三支撑状态中,该第四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一部分置于一平面,一物品的一部分可抵靠于该主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二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之间的空间。
其中在一第四支撑状态中,该第三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且该第四非可挠曲部与该第三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而使该第四非可挠曲部的一弯折片与该第一面的一端以非永久固定方式相互连接,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与第二非可挠曲部相互贴合且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贴合。
其中在该第四支撑状态中,一物品的一端或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一部分可抵顶于该第四非可挠曲部的另一弯折片,且该物品的一部分底靠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
其中该第二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四非可挠曲部分别包含至少两个弯折片。
其中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三非可挠曲部分别包含一第一接合部以及一第二接合部,该第一接合部以及该第二接合部分别以永久固定方式分别固定于该主非可挠曲部的该第一面以及该第二面。
其中在一第五支撑状态中,该第三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四非可挠曲部相互贴合,且该第三非可挠曲部贴合该主非可挠曲部的该第二面,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的该第一面贴合。
其中在该第五支撑状态中,该第二非可挠曲部的一弯折片部分穿越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一固定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置物支撑结构可在翻折后定位固定以形成供放置如:该移动设备等物品的立体架体状态,让使用者可简易且便利地使用,借此物品即可依据使用者所需的角度或方向予以放置以观看或操作,大幅提升使用者的生活便利性。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可在非使用时对合折叠收纳,方便使用及收纳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展开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展开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撑状态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撑状态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撑状态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撑状态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撑状态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翻折到第二支撑状态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翻折到第二支撑状态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翻折到第二支撑状态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支撑状态的立体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支撑状态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支撑状态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支撑状态的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支撑状态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支撑状态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支撑状态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支撑状态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支撑状态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支撑状态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翻折到第四支撑状态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支撑状态的侧视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支撑状态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支撑状态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主非可挠曲部;100-第一侧翼非可挠曲部;200-第二侧翼非可挠曲部;11-第一面;12-第二面;101-第一非可挠曲部;102-第二非可挠曲部;203-第三非可挠曲部;204-第四非可挠曲部;300-弯折片;103-固定部;1011-第一接合部;2031-第二接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够能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谨以下列说明搭配附图,敬请参阅。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非永久固定方式是指借由如:磁性、魔鬼毡、可拆卸式卡合机制、或可重复黏贴胶等方式将两件物体相互固定、连接、接合、或相连,并可随时解除两件物体的相互固定、连接、接合、或相连。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永久固定方式是指借由如:非重复黏贴胶、缝纫、或钉合等方式使两件物体相互固定、连接、接合、或相连。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耦合是指透过上述非永久固定方式或永久固定方式使两物体相互固定、连接、接合、或相连。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磁性,包含永久磁性、非永久磁性、铁磁性、或者任何在有外在磁场作用下而可产生磁力的特性。
尽管「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在本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组件、部件、区域、或部分,但是这些组件、部件、区域、及/或部分不应受该复数术语的限制。该复数术语仅用于将一个组件、部件、区域、或部分与另一个组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此,以下所述的「第一……」、可以被解释为「第二……」或「第三……」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教示。
请参照图1~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置物支撑结构,包含复数非可挠曲部以及复数可挠曲部,非可挠曲部为板状,非可挠曲部之间可由可挠曲部连接,使的该复数非可挠曲部可相对弯折。该支撑结构可借由该复数可挠曲部弯折而形成一收纳状态及复数不同的支撑状态。每种支撑状态可以不同的高度支撑或放置物品,以达到使用上的便利性。图1及图2为本实用新型于收纳状态的前视图与后视图的态样。图3以及图4为本实用新型展开后但尚未弯折时的前视图与后视图态样。举例而言,本实用新型的可挠曲部可以为人工皮革材质或是聚氨基甲酸酯材质等可弯折的材质所制成,而非可挠曲部则可由任何人力无法弯折的材质,例如压克力金属……等所制成;非可挠曲部外观可借由上述的人工皮革材质或是聚氨基甲酸酯材质包覆。图5及图6则为本实用新型展开后的侧视图与立体图。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包
含主非可挠曲部10,第一侧翼非可挠曲部100,以及第二侧翼非可挠曲部200。非可挠曲部10包含第一面11以及第二面12,第一面11以及第二面12为非可挠曲部10的两个相反面。
第一侧翼非可挠曲部100与该主非可挠曲部10的一端相连,第一侧翼非可挠曲部100包含第一非可挠曲部101以及第二非可挠曲部102。
第二侧翼非可挠曲部200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的另一端相连,第二侧翼非可挠曲部200包含第三非可挠曲部203以及第四非可挠曲部204。于收纳状态中,第一非可挠曲部101以及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02相互贴合,且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贴合该主非可挠曲部10的该第一面11;同时间,第三非可挠曲部203以及第四非可挠曲部204相互贴合,且第三非可挠曲部203贴合主非可挠曲部10的第二面12。另外,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非可挠曲部102以及该第四非可挠曲部204各包含至少一弯折片300。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02以及该第四非可挠曲部分204别包含至少两个弯折片300。
请参照图6~图8,在某些实施例中,其中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以及该第三非可挠曲部203分别包含一第一接合部1011以及一第二接合部2031,该第一接合部1011以及该第二接合部2031分别以永久固定方式分别固定于该主非可挠曲部10的该第一面11以及该第二面12。也就是说,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非可挠曲部101以及第三非可挠曲部203分别借由第一接合部1011以及第二接合部2031与主非可挠曲部10的第一面11以及第二面12连接。
以下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支撑状态。如图7~图11所示,在一第一支撑状态中,第一非可挠曲部101与该主非可挠曲部10相互弯折且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02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101而使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02的一弯折片300与该第二面12的一端或该第三非可挠曲部203的一部分以非永久固定方式相互连接,该第三非可挠曲部203与该主非可挠曲部10相互弯折且该第四非可挠曲部204与该第三非可挠曲部203相互弯折而使该第四非可挠曲部204的一弯折片300与该第一面11的一端或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的一部分以非永久固定方式相互连接。如图11所示在第一支撑状态中,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02或该第四非可挠曲部204可分别放置于一平面或放置一物品。
请参照图12~图16,其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支撑状态。自该第一支撑状态中,使用者可将第二非可挠曲部102的弯折片300自第二面12分离,并逐渐弯折第一非可挠曲部101与第二非可挠曲部102而使其两者贴合,如图14所示,而最终成为图15所示的第二支撑状态。图15所示,第二支撑状态中,第三非可挠曲部203与该主非可挠曲部10相互弯折且该第四非可挠曲部204与该第三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203而使该第四非可挠曲部204的一弯折片300与该第一面11的一端或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的一部分以非永久固定方式相互连接,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与第二非可挠曲部102相互贴合且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与该主非可挠曲部10之间展开非为贴合。该第四非可挠曲部204以及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的一部分置于一平面,一物品的一部分可抵靠于该主非可挠曲部10或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02。在该第二支撑状态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7~图18所示,该物品的一部分可抵靠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的其中一弯折片300。
请参照图3及图8,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非可挠曲部101更包含一固定部103,该固定部103对应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02的至少一弯折片300其中之一。借此,使用者可翻折第二非可挠曲部102的至少一弯折片300并将其与固定部103以非永久固定方式相互固定,使第二非可挠曲部102的至少一弯折片300抵顶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如图19所示。
请参照图19~图21,其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支撑状态。在第三支撑状态中,该第三非可挠曲部203与该主非可挠曲部10相互弯折且该第四非可挠曲部204与该第三非可挠曲部203相互弯折而使该第四非可挠曲部204的一弯折片300与该第一面11的一端或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的一部分以非永久固定方式相互连接,第二非可挠曲部102的其中的一弯折片300翻折且抵顶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使得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02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非为贴合,而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与该主非可挠曲部10之间亦为展开且非为贴合状态。
请参照图20及图21,在该第三支撑状态中,该第四非可挠曲部204以及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的一部分置于一平面,一物品的一部分可抵靠于该主非可挠曲部10或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02。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物品的一部分也可抵靠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02的其中的一弯折片300,形成另一个支撑的角度,如图22所示。
另外请参照图23及图24,在该第三支撑状态的另一实施方式中,该第四非可挠曲部204以及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的一部分置于一平面,一物品的一部分可抵靠于该主非可挠曲部10以及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02与该主非可挠曲部10之间的空间,形成另一个支撑的角度。请参照图25~图28,其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支撑状态。在第四支撑状态中,该第三非可挠曲部203与该主非可挠曲部10相互弯折且该第四非可挠曲部204与该第三非可挠曲部203相互弯折而使该第四非可挠曲部204的一弯折片300与该第一面11的一端或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的一部分以非永久固定方式相互连接,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与第二非可挠曲部102相互贴合且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与该主非可挠曲部10贴合。在某些实施例中,一物品的一端可抵顶于该第四非可挠曲部204的另一弯折片300,且该物品的一部分底靠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02。
另外,在某些实施例中,更包含第五支撑状态(未图示);在该支撑状态中,该第三非可挠曲部203以及该第四非可挠曲部204相互贴合,且该第三非可挠曲部203贴合该主非可挠曲部10的该第二面12,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与该主非可挠曲部10的该第一面11贴合。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02的一弯折片300部分穿越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01的一固定部10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置物支撑结构可在翻折后定位固定以形成供放置如:该移动设备等物品的立体架体状态,让使用者可简易且便利地使用,借此物品即可依据使用者所需的角度或方向予以放置以观看或操作,大幅提升使用者的生活便利性。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可在非使用时对合折叠收纳,方便使用及收纳携带。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置物支撑结构,包含复数非可挠曲部以及复数可挠曲部,该复数非可挠曲部为板状,该支撑结构能够借由该复数可挠曲部弯折而形成一收纳状态及复数支撑状态,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主非可挠曲部,包含一第一面以及一第二面;
一第一侧翼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的第一端相连,该第一侧翼非可挠曲部包含一第一非可挠曲部以及一第二非可挠曲部;
一第二侧翼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的第二端相连,该第二侧翼非可挠曲部包含一第三非可挠曲部以及一第四非可挠曲部;
其中,在该收纳状态中,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二非可挠曲部相互贴合,且该第一非可挠曲部贴合该主非可挠曲部的该第一面,该第三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四非可挠曲部相互贴合,且该第三非可挠曲部贴合该主非可挠曲部的该第二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四非可挠曲部各包含至少一弯折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一第一支撑状态中,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且该第二非可挠曲部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而使该第二非可挠曲部的一弯折片与该第二面的一端或该第三非可挠曲部的一部分以非永久固定方式相互连接,该第三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且该第四非可挠曲部与该第三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而使该第四非可挠曲部的一弯折片与该第一面或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一部分的一端以非永久固定方式相互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支撑状态中,该第二非可挠曲部或该第四非可挠曲部能够分别放置于一平面或放置一物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一第二支撑状态中,该第三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且该第四非可挠曲部与该第三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而使该第四非可挠曲部的一弯折片与该第一面的一端或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一部分以非永久固定方式相互连接,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与第二非可挠曲部相互贴合且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非为贴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支撑状态中,该第四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一部分置于一平面,一物品的一部分能够抵靠于该主非可挠曲部或该第二非可挠曲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支撑状态中,该物品的一部分能够抵靠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的其中一弯折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还包含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对应该第二非可挠曲部的至少一弯折片其中之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一第三支撑状态中,该第三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且该第四非可挠曲部与该第三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而使该第四非可挠曲部的一弯折片与该第一面的一端以非永久固定方式相互连接,第二非可挠曲部的其中的一弯折片翻折且抵顶该第一非可挠曲部,该第二非可挠曲部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非为贴合,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非为贴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三支撑状态中,该第四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一部分置于一平面,一物品的一部分能够抵靠于该主非可挠曲部或该第二非可挠曲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三支撑状态中,该物品的一部分能够抵靠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的其中的一弯折片。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三支撑状态中,该第四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一部分置于一平面,一物品的一部分能够抵靠于该主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二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之间的空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一第四支撑状态中,该第三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且该第四非可挠曲部与该第三非可挠曲部相互弯折而使该第四非可挠曲部的一弯折片与该第一面的一端以非永久固定方式相互连接,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与第二非可挠曲部相互贴合且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贴合。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第四支撑状态中,一物品的一端或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一部分能够抵顶于该第四非可挠曲部的另一弯折片,且该物品的一部分底靠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四非可挠曲部分别包含至少两个弯折片。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三非可挠曲部分别包含一第一接合部以及一第二接合部,该第一接合部以及该第二接合部分别以永久固定方式分别固定于该主非可挠曲部的该第一面以及该第二面。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一第五支撑状态中,该第三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四非可挠曲部相互贴合,且该第三非可挠曲部贴合该主非可挠曲部的该第二面,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与该主非可挠曲部的该第一面贴合。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置物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五支撑状态中,该第二非可挠曲部的一弯折片部分穿越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一固定部。
CN202320134503.2U 2023-01-13 2023-01-13 置物支撑结构 Active CN2199606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4503.2U CN219960628U (zh) 2023-01-13 2023-01-13 置物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4503.2U CN219960628U (zh) 2023-01-13 2023-01-13 置物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60628U true CN219960628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46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34503.2U Active CN219960628U (zh) 2023-01-13 2023-01-13 置物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606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54808U (zh) 便携式手持电子设备的保护外壳和支座的组合装置
CN113074307B (zh) 叠板式移动设备支撑架
US9946312B2 (en) Articulated screen cover for accommodating objects
TWM648050U (zh) 物品固定結構
TWM608260U (zh) 行動裝置及電腦設備支撐結構
CN219960628U (zh) 置物支撑结构
CN217108921U (zh) 磁吸式便利型支架
WO2023019989A1 (zh) 置物架
CN220337893U (zh) 可折式支撑结构
CN217463901U (zh) 行动装置支撑结构
CN220416666U (zh) 置物支撑结构
CN217441183U (zh) 移动设备支撑架
CN219327906U (zh) 可移动设备背盖支撑结构
TWM647691U (zh) 置物支撐結構
CN219317987U (zh) 具有支撑结构的可移动设备背盖
CN217714222U (zh) 物品支撑结构
CN220355075U (zh) 可折式物品支撑结构
CN220354864U (zh) 环状可移动设备支撑结构
CN219389225U (zh) 一种可移动设备保护及支撑装置
CN217208810U (zh) 一种物品支撑结构
CN217463814U (zh) 行动装置保护及支撑结构
TWM649935U (zh) 可折式支撐結構
TWM632529U (zh) 行動裝置支撐結構
TWM648063U (zh) 環狀行動裝置支撐結構
CN205754486U (zh) 一种手机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