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58190U - 一种智能笔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58190U
CN219958190U CN202321003406.6U CN202321003406U CN219958190U CN 219958190 U CN219958190 U CN 219958190U CN 202321003406 U CN202321003406 U CN 202321003406U CN 219958190 U CN219958190 U CN 2199581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n
cap
limit
connecting piece
pe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034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浩
周平
陈剑威
肖双兵
黄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034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581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581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581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智能笔,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该智能笔包括笔体和笔帽;笔体的尾部设有第一磁性件和对位口;笔帽包括帽体以及装设在帽体的连接件;帽体设有第二磁性件;笔帽与笔体安装配合,连接件经过对位口插入笔体的尾部,且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磁吸配合,帽体吸附于笔体。该智能笔在笔帽盖在笔体尾部时,由于磁性件之间的磁性相吸,能够将笔帽的帽体吸在笔体上,可以消除或减小帽体与笔体之间的缝隙;如此,智能笔的外观上无割裂感,整体感更佳;且可避免配合间隙进灰进水,提升防水防尘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笔。
背景技术
智能笔,是智能交互平板等电子设备的输入装置。智能笔一般包括笔体和笔帽,笔体的尾部配置充电接头,以实现设备的充电或数据传输等功能。不需要使用充电接头时,将笔帽盖在充电接头,实现对充电接头的防水防尘保护。
相关技术中,智能笔的笔帽一般为软胶结构,在盖笔帽时,软胶笔帽与笔体过盈配合实现笔帽的固定,但是,软胶笔帽盖在笔体尾部后,笔帽与笔体之间会出现缝隙,影响外观,且笔帽容易松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笔,笔帽与笔体之间在磁吸力的作用下减小或消除配合缝隙,外观更佳。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笔,包括:
笔体,所述笔体的尾部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笔体的尾部设有对位口;
笔帽,包括帽体以及装设在所述帽体上的连接件,所述帽体设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笔帽与所述笔体安装配合,所述连接件经过所述对位口插入所述笔体的尾部,且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磁吸配合。
可选地,所述帽体包括第一帽体以及第二帽体;所述第一帽体为软质帽体,所述第二帽体为硬质帽体;
所述第二帽体套于所述第一帽体的外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帽体相连;所述第一帽体用于与所述笔体安装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帽体包括第一主体部以及胶塞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主体部相连,所述胶塞部设在所述第一主体部上,且所述胶塞部相对所述第一主体部凸出;所述第二帽体的前侧形成帽体开口,所述胶塞部由所述帽体开口露出;
所述笔体包括笔身支架,所述笔身支架上设有充电接头,所述笔身支架设置第一开口;所述胶塞部插入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帽体遮挡所述充电接头。
可选地,所述帽体设置限位凹部,所述笔体设置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插入所述限位凹部,以限制所述笔帽沿所述笔体横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帽体包括第一帽体以及第二帽体;所述第一帽体为软质帽体,所述第二帽体为硬质帽体;
所述第二帽体套于所述第一帽体的外部,所述第二帽体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一帽体的前侧面之间限定出所述限位凹部。
可选地,所述笔体包括笔身支架以及笔管;所述笔身支架的一部分设于所述笔管的内部,所述笔身支架的一部分伸出所述笔管外以形成所述限位凸部;
所述笔身支架插入所述帽体的限位凹部,所述笔身支架的外侧面与所述帽体的内侧面限位配合,以限制所述笔帽沿所述笔体的横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笔管一端形成管尾端面,所述笔身支架相对所述管尾端面凸出;所述第二帽体的一端形成帽体端面;所述帽体端面贴合于所述管尾端面。
可选地,所述笔体包括笔身支架以及笔管;所述笔身支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笔管的内部;所述对位口设于所述笔身支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帽体连接,另一端穿过对位口伸入所述笔管的内部;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笔体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收纳于所述笔体的内部。
可选地,所述笔身支架设置限位滑块,所述连接件设置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块与所述限位滑槽滑动配合,以使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笔身支架滑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笔身支架设置定位槽,所述限位滑块设于所述定位槽内,所述笔身支架接近所述笔管的一侧形成所述定位槽的侧向开口,所述连接件由所述侧向开口嵌入所述定位槽,所述限位滑槽与所述限位滑块滑动配合。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为软质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帽体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第二帽体设置帽体安装槽,所述第一帽体设于所述帽体安装槽内;所述第二磁性件设于所述第二帽体与所述第一帽体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帽体设置卡槽、所述第一帽体设置卡块,或所述第二帽体设置卡块、所述第一帽体设置卡槽;所述卡块卡入所述卡槽,所述第一帽体与所述第二帽体连接。
可选地,包括第一胶层,所述第一胶层设于所述第一帽体与所述第二帽体之间;所述第一帽体通过所述第一胶层与所述第二帽体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智能笔,笔帽与笔体内分别设置磁性件,且笔帽与笔体之间通过连接件进行对位配合,在笔帽盖在笔体尾部时,磁性件之间的磁性相吸,能够将笔帽吸在笔体上,可以消除或减小笔帽与笔体之间的缝隙,笔帽不容易松脱,如此,智能笔的外观上无割裂感,整体感更佳,且可避免配合间隙进灰进水,提升防水防尘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笔帽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笔帽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笔帽的分解结构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笔帽的分解结构图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智能笔的局部结构图之一(图中笔帽处于打开状态);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智能笔的局部结构图之二(图中笔帽处于打开状态);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智能笔的剖面图(图中笔帽处于封盖状态);
图8为图7中的A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智能笔的笔身主体的分解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智能笔的笔身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智能笔的笔身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笔帽与所述笔身支架的组装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智能笔的组装示意图;
图14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智能笔的机构示意图(图中笔帽处于封盖状态)。
图中:10、笔帽;101、限位凹部;11、第一帽体;111、第一主体部;1111、卡块;1112、第二安装槽;112、胶塞部;12、第二帽体;121、第二主体部;1211、卡槽;1212、第一安装槽;122、防脱限位部;13、连接件;131、限位滑槽;14、第二磁性件;20、笔体;21、笔身主体;211、笔身支架;2111、第一开口;2112、对位口;2113、磁性件安装槽;2114、限位滑块;2115、定位槽;21101、第一架部;21102、第二架部;21103、第三架部;212、充电接头;213、电路板;214、第一磁性件;22、笔管;23、按键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智能笔,是电子设备的输入装置之一。智能笔可以作为触控输入设备使用,还可以兼具一些智能控制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笔点击触控电子设备屏幕来手写输入文字、绘画、选取文件等,用户还可以通过操作智能笔上的按键实现清除笔迹、切换页面、撤销操作等智能控制,智能笔的智能控制也可以为其他控制操作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其中,能够应用智能笔的电子设备通常为红外触摸屏、电容屏、电磁屏。
智能笔可以作为智能交互平板的配件应用,智能交互平板可以为教学平板、会议平板、商用显示一体机等。
智能笔一般包括笔体以及保护笔帽,笔体的尾端一般配置TYPE-C或其他类型的充电接头,通过充电接头实现外部电源对智能笔的充电,充电接头还可以用于数据传输。为了实现充电接头的防水防尘保护,智能笔配置保护笔帽,保护笔帽用于在不需要使用充电接头时盖在笔体的尾部保护充电接头。
相关技术中,智能笔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笔帽为软胶结构,不使用充电接头时,笔帽盖在笔体尾部,为了防止笔帽盖上后脱落,笔帽与笔体过盈配合,笔帽盖上后笔帽端部与笔体端部之间容易出现配合间隙(配合间隙即缝隙),配合间隙在1mm左右,配合间隙无法控制,智能笔外观有割裂感,配合间隙也容易积灰进水。
第二,笔帽为软胶结构,软胶结构的材质触摸手感较差,外观质感不佳,且捏住笔帽盖到笔体上时,容易因为手捏笔帽变形导致笔帽的盖帽过程不顺畅,用户体验不佳,影响产品档次、质感。
第三,笔帽位软胶结构,软胶的笔帽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笔帽盖上后受到侧向力推动时,笔帽容易脱落。
第四,智能笔的笔体需要增加设置塑料件,笔帽套在塑料件上,实现笔帽的固定,塑料件的增设增加成本。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智能笔在使用时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笔。该智能笔中,笔帽10通过连接件13与笔体20活动连接,在笔帽10由笔体20摘下时避免笔帽10丢失;笔帽10与笔体20设置了可相互吸引的磁性件,笔帽10盖在笔体20上时,在磁吸力的作用下,能够将笔帽10与笔体20牢牢吸住,避免了笔帽10与笔体20之间的缝隙过大。
请参照图1至图14,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笔进行描述。
智能笔包括笔体20以及笔帽10。
笔体20的尾部设有对位口2112,笔帽10包括帽体以及连接件13,连接件13装设在帽体上。笔体20的尾部设有第一磁性件214,相对应地,帽体的尾部设有第二磁性件14。
其中,笔帽10与笔体20安装配合,连接件13经过对位口2112插入笔体20的尾部,笔帽10的连接件13插入笔体20的内部,帽体通过连接件13与笔体20连接,帽体可以被盖在笔体20尾部或被打开。第一磁性件214与第二磁性件14用于在笔帽10接近笔体20的时候磁吸配合。帽体盖在笔体20尾部时,第二磁性件14与第一磁性件214之间产生磁吸力,帽体与笔体20在磁吸力的作用下相互吸附,进而使帽体与笔体20紧密配合,减小或消除配合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笔体20的尾部是笔体20接近帽体的一侧,换言之,是笔体20上与笔头位置相背的一侧。笔体20的尾部设置第一磁性件214,指的是,笔体20接近帽体的位置设置第一磁性件214,以保证帽体盖在笔体20上时,第一磁性件214与第二磁性件14之间距离不大,使帽体与笔体20之间有效磁吸。
该智能笔,在笔帽10与笔体20内分别设置磁性件,且笔帽10与笔体20之间通过连接件13进行对位配合,在笔帽10盖在笔体20尾部时,磁性件之间的磁性相吸,能够将笔帽10吸在笔体20上,可以减小或消除笔帽10与笔体20之间的缝隙。而配合间隙的减小或消除,不仅使智能笔的外观更加美观,无割裂感,整体感更强,并且可以避免配合间隙处积灰尘或积水,提高笔帽10对笔体20的防水防尘保护的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笔体20尾部的对位口2112,不仅起到了在笔帽10与笔体20组装时引导连接件13插入笔体20,以使笔帽10与笔体20快速准确组装的作用。在需要将帽体盖在笔体20尾部时,连接件13滑动,连接件13与对位口2112对位配合,对盖上帽体的动作起到引导作用。在帽体已经盖在笔体20尾部时,连接件13与对位口2112对位配合,还对笔帽10与笔体20起到侧向限位作用,帽体不容易松脱。并且,盖上帽体后,连接件13隐藏于笔体20的内部,智能笔外观整体性强,更美观。笔体20的尾部设置充电接头212,充电接头212也可以作为数据接头使用。
帽体具有封盖状态以及打开状态。帽体处于封盖状态时,帽体盖于笔体20的尾部,帽体遮挡充电接头212以对充电接头212进行防水防尘保护。帽体处于打开状态时,帽体脱离笔体20,露出充电接头212,此时可以进行充电或者数据传输。图7、图8中,笔帽10处于封盖状态,图5、图6中,笔帽10处于打开状态。帽体可相对笔体20活动,以调整至封盖状态或打开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磁性件14为磁铁,第一磁性件214为磁铁,第二磁性件14接近笔体20一侧的磁极为第一磁极,第一磁性件214接近笔帽10一侧的磁极为第二磁极,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中其一为N极另一为S极,以在笔帽10盖在笔体20上时,笔帽10与笔体20之间相互吸附,减小或消除配合间隙。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磁性件14与第一磁性件214之间,其一为磁铁,另一为可以被磁铁吸附的磁性金属块,磁性金属块可以为铁块等,只要能够在笔帽10盖在笔体20上时可以通过磁吸力使笔帽10吸附在笔体20上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帽体包括两种材质的结构。
帽体包括第一帽体11以及第二帽体12。第一帽体11为软质帽体,第二帽体12为硬质帽体。第二帽体12套于第一帽体11的外部,连接件13与第一帽体11相连。第一帽体11用于与笔体20安装配合。
帽体采用硬质帽体套在软质帽体外的结构,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硅胶材质的笔帽10手感较差、影响笔帽10以及智能笔质感的问题。
第一帽体11为软胶结构,换言之,第一帽体11的材质为软胶材质。软胶是用塑料通过注塑形成﹐常温下手感较软;第一帽体11具备一定弹性,第一帽体11的材质可以为但不限于硅胶、橡胶、硅橡胶、TPU、TPE、软质PVC等。
第二帽体12为硬胶结构,换言之,第二帽体12的材质为硬胶材质。第二帽体12的材质可以为但不限于PS塑料、ABS塑料、AS塑料、硬质PVC塑料等。其中,PS塑料为聚苯乙烯系塑料;ABS塑料是丙烯腈(A)、丁二烯(B)、苯乙烯(S)三种单体的三元共聚物,三种单体相对含量可任意变化,制成各种树脂;PVC塑料为聚氯乙烯塑料。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帽体11为硅胶结构,第二帽体12为ABS结构。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帽体11的材质、硅胶帽体的材质也可以为其他材质。
其中,软质的第一帽体11用于与保护笔体20的充电接头212,通过软质的第一帽体11与笔体20插装配合,软胶材质与笔体20之间可以紧密接触,保证笔帽10对充电接头212的防水防尘效果。
第二帽体12套在第一帽体11外,第二帽体12提供抓握位置,用户摘帽体或盖帽体时抓握帽体。采用硬质的第二帽体12套在软质的第一帽体11外,具有如下效果:第一,第二帽体12的表面更光滑,触摸手感相对第一帽体11更好;第二,用户捏住第二帽体12时,笔帽10不会变形,用户能够更加顺畅地盖笔帽10或取下笔帽10,笔帽10的使用体验得到提升;第三,采用ABS材质的第二帽体12的外观与笔体20外观接近,使笔帽10与笔体20外观上看浑然一体,整体性强,第二帽体12与笔体20可以采用同样的表面处理工艺,提升产品质感;第四,第二帽体12相对第一帽体11更硬,第二帽体12套在第一帽体11外侧,第二帽体12不容易变形,可提高笔帽10的帽体与笔体20之间的侧向限位,笔帽10不容易在受到侧推时松脱,提高笔帽10安装的稳定性。换言之,第二帽体12可提升笔帽10整体外观美观性、抓握触感、质感,可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磁性件14设于第一帽体11与第二帽体12之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磁性件14设于第一帽体11的内部,或第二磁性件14设于第一磁性件214的内部。
为了使笔帽10盖在笔体20的过程更加顺畅,也为了提供对充电接头212的保护,智能笔采用如下设置:
第一帽体11包括第一主体部111以及胶塞部112,连接件13与第一主体部111相连接;胶塞部112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11上,并且,胶塞部112相对第一主体部111凸出;第二帽体12的前侧形成帽体开口,胶塞部112由帽体开口露出。
笔体20包括笔身支架211,充电接头212设置在笔身支架211上,对位口2112设于笔身支架211。笔身支架211还设置第一开口2111。帽体脱离封盖状态时,充电接头212由第一开口2111露出。帽体处于封盖状态时,胶塞部112插入第一开口2111,第一帽体11遮挡充电接头212。
在用户充完电后,盖上笔帽10,软质的胶塞部112插入到笔体20的第一开口2111,形成笔帽10预定位,也起到了封盖第一开口2111避免水汽灰尘接触充电接头212的作用。
其中,胶塞部112与笔体20可以进行过盈配合,提高笔帽10对充电接头212的保护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胶塞部112与笔体20也可以不进行过盈配合。
相关技术中,智能笔采用软胶材质的笔帽,用户在侧推笔帽的时候由于软胶材质较软,切向限位不足,笔帽非常容易脱落。为了解决笔帽与笔体20之间的切向限位不足的问题,在笔帽前侧以及笔体20尾部进行止口设计,提升笔帽与笔体20之间的侧向限位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描述,笔帽10内各部位的前侧均指的:是当笔帽10盖在笔体20上时,该部位面向笔体20笔尖的一侧。笔帽10内各部位的后侧均指的:是当笔帽10盖在笔体20上时,该部位背向笔体20笔尖的一侧。笔体20的尾部即笔体20的后侧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帽体设置限位凹部101,笔体20设置限位凸部;帽体处于封盖状态时,限位凸部插入限位凹部101,以限制笔帽10沿笔体20横向相对笔体20移动。如此,用户在侧向推动笔帽10时,笔帽10的移动会受到笔体20限位凸部的限制,会形成一定阻力,防止帽体松脱。
其中,横向指的是与智能笔中心线垂直的方向,也即与智能笔横截面平行的方向。横向限位也可以称为切向限位、侧向限位、径向限位。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笔体20的横截面形状进行限制,笔体20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椭圆形、多边形或其他形状。
在一实施例中,帽体的限位凹部101的形成方式如下:
帽体包括第一帽体11以及第二帽体12;第一帽体11为软质帽体,第二帽体12为硬质帽体;第二帽体12套于第一帽体11外,第二帽体12的内侧面与第一帽体11的前侧面之间限定出限位凹部101。
该智能笔的使用体验好,笔帽10与笔体20之间的侧向限位充足,笔帽10不容易松脱,笔帽10盖上后无配合间隙,整体性好。第二帽体12的硬度高于第一帽体11,用户侧推笔帽10时,硬度较高的第二帽体12的防脱限位部122的内侧面与笔体20的限位凸部干涉,笔帽10不容易由笔体20脱落。
在其他实施例中,笔帽10的帽体也可以仅为一种材质的结构,直接在帽体上开槽形成限位凹部101。可以直接在硬质结构或软质结构的帽体上开槽形成限位凹部101。
在一实施例中,笔体20的限位凸部的形成方式如下:
笔体20包括笔身支架211以及笔管22,笔身支架211的一部分设于笔管22内,笔身支架211的至少一部分伸出笔管22外以形成限位凸部;笔身支架211笔身支架211与笔管22连接。
帽体处于封盖状态时,笔身支架211的限位凸部插入帽体的限位凹部101,笔身支架211的外侧面与第二帽体12的内侧面限位配合,以限制笔帽10沿笔体20的横向移动。
其中,第一磁性件214、充电接头212等安装于笔身支架211。在组装笔体20时,可以先将第一磁性件214、充电接头212安装固定于笔身支架211,再将笔管22套在笔身支架211外,在以获得更好的外观,在套笔管22时,使笔身支架211的一端伸出笔管22形成限位凸部。该笔体20的结构设计,既满足笔体20与帽体之间的侧向限位配合,使笔帽10不容易松脱,还兼顾了笔体20组装的便利性,结构合理紧凑。
其中,在组装笔体20时,可以将第一磁性件214、充电接头212、电路板213等零部件装至笔身支架211后,再将笔身支架211滑入笔管22内部,进行笔身支架211与笔管22的打胶固定,组装过程简单。
相关技术中,智能笔的笔体20的尾部需要增加塑料件配合笔帽10固定,或需要在笔体20的外壁增加塑料件配合笔帽10固定。本实施例中,利用笔身支架211作为充电接头212、电路板213、按键组件23等多种器件的安装支架,再利用笔身支架211伸出笔管22一部分形成限位凸部以提供笔帽10安装位置并与笔帽10进行侧向限位配合,无需专门增加塑料件配合笔帽10固定,整体结构更加简单、成本低。
在一实施例中,笔管22一端形成管尾端面,笔身支架211相对管尾端面凸出;第二帽体12的一端形成帽体端面;帽体处于封盖状态时,帽体端面贴合于管尾端面,如此,从智能笔外观看,笔帽10与笔体20的端面紧密贴合,无缝隙或基本看不到缝隙,智能笔外观整体性强。
在其他实施例中,帽体处于封盖状态时,帽体端面贴合于管尾端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小于0.8mm。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帽体11、第二帽体12之间通过如下方式配合:
第一帽体11包括第一主体部111以及胶塞部112。第二帽体12包括第二主体部121以及防脱限位部122。
胶塞部112形成于第一主体部111的前侧面,胶塞部112用于与笔身主体21插装配合,以实现对充电接头212的防尘防水保护。如图1所示,胶塞部112为相对第一主体部111凸出的凸部。第二主体部121套于第一主体部111的外部。第二主体部121用于提供抓握笔帽10的位置。防脱限位部122形成于第二主体部121的前侧,第二主体部121的前侧设置帽体开口,胶塞部112以及第一主体部111由帽体开口露出。防脱限位部122的内侧与第一帽体11的前侧限定出限位凹部101,限位凹部101用于供笔体20插入。
其中,胶塞部112由帽体开口露出可用于笔体20配合以保护充电接头212,第一主体部111由帽体开口露出可用于与笔体20配合以实现笔帽10盖帽定位,并且,由于胶塞部112与第一主体部111均配置为由帽体开口露出,如此,第一帽体11与第二帽体12之间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组装:第二主体部121设置帽体安装槽,帽体开口形成于帽体安装槽的前侧,第一帽体11直接由帽体开口装入帽体安装槽内,第一帽体11与第二帽体12之间的装配简单方便。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111也可以配置为不由帽体开口露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7、图8所示,防脱限位部122为整圈的环形板状结构,防脱限位部122的内侧面限定出限位凹部101。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二主体部121的前侧间隔设置多个防脱限位部122,多个防脱限位部122绕笔帽10的中心线间隔设置,多个防脱限位部122的内侧面限定出限位凹部101。帽体处于封盖状态时,第一帽体11的胶塞部112与笔体20插装配合,第一帽体11遮挡充电接头212,以实现第一帽体11对充电接头212的防水防尘保护。
如图7、图8所示,帽体处于封盖状态时,笔体20的尾端的一部分插入第二帽体12的防脱限位部122内,防脱限位部122与笔体20径向限位地配合,防脱限位部122的材质为硬胶不容易变形,且防脱限位部122的径向移动被笔体20限制,用户在侧向推动笔帽10时,笔帽10不容易由笔体20松脱。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图7所示,胶塞部112的前侧形成避位槽,在胶塞部112插入第一开口2111后,若第一帽体11盖入笔体20的深度较深,则充电接头212插入避位槽。
在其他实施例中,胶塞部112也可以配置为形成于第一主体部111前侧的凹部,相对应地,笔体20采用的充电接头212为向外凸出的外露结构,在安装笔帽10时,第一帽体11的胶塞部112套在充电接头212外,充电接头212插入软胶主体前侧的凹部。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笔帽10的外观上看一体性更强,第二主体部121配置为包裹第一主体部111的后侧以及周侧,如此,当笔帽10盖在笔体20上时,从外观上看,看不到第一帽体11,仅看到第二帽体12,笔帽10整体性更强,更加美观,且整个笔帽10可以被触摸到的位置都为第二帽体12,触感更好。
图3、图4中,第二主体部121配置单侧开口的帽体安装槽,以用于安装第一帽体11。第一帽体11设于帽体安装槽内,第一主体部111的前侧以及胶塞部112均由帽体开口露出。第一主体部111的前侧由第二主体部121的前侧露出,帽体处于封盖状态时,不仅胶塞部112插入笔体20第一开口2111,第一主体部111也抵接笔体20端面,通过第一主体部111与笔体20的插装配合,提供更好的密封防尘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111与第二主体部121之间填充或贴附第一胶层,第一主体部111通过第一胶层与第二主体部121连接固定。
以第一胶层为热熔胶固化形成的胶层为例,在组装笔帽10时,在第二主体部121的帽体安装槽的槽壁打热熔胶,再将第一主体部111由帽体开口卡入帽体安装槽内,待热熔胶冷却固化形成第一胶层,实现第一帽体11与第二帽体12的连接固定。
其中,在第二主体部121配置仅前侧开口的帽体安装槽,不仅可以提升笔帽10的外观一体性,还方便通过向帽体安装槽注入液态粘合胶再装入第一帽体11的方式,实现第一帽体11与第二帽体12的连接固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帽体11也可以通过磁吸连接、螺丝连接、卡扣连接、超声波焊接等方式,与第二帽体12进行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主体部121设有第二磁性件14固定位置,还设有第一主体部111固定位置。第二主体部121中,第二磁性件14的固定位置为第一安装槽1212,第一主体部111的固定位置为卡槽1211。
如图3、图4、图7所示,第二主体部121接近第一主体部111的一侧设置卡槽1211,第一主体部111接近第二主体部121的一侧设置卡块1111,卡块1111卡入卡槽1211,实现第一主体部111与第二主体部121的卡接。
笔帽10的一种组装方式为:先将第二磁性件14放入第二主体部121的第一安装槽1212,再第二主体部121与第一主体部111之间打热熔胶,将卡块1111插入卡槽1211,热熔胶固化形成第一胶层;第二主体部121与第一主体部111通过卡接配合实现初步安装定位以及连接,通过第一胶层实现固定,组装过程方便,组装后连接可靠。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主体部121接近第一主体部111的一侧设置卡块,第一主体部111接近第二主体部121的一侧设置卡槽。
其中,将第二磁性件14设于第二帽体12与第一帽体11之间,在组装笔帽10时,可以将第二磁性件14直接夹在第二帽体12与第一帽体11之间,再通过胶水固定或其他固定方式实现第二帽体12与第一帽体11之间的相对固定,此时也实现了第二磁性件14的固定。如此,通过一个步骤同时实现第二磁性件14的固定、以及两个帽体之间的固定,使笔帽10的组装更加方便。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磁性件14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帽体12的内部,或设置于第一帽体11的内部。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二磁性件14的安装,第二主体部121设置了磁性件安装位置。
如图3、图4、图7所示,第二主体部121与第一主体部111之间形成容纳腔,第二磁性件14设于容纳腔内。本实施例中,第二主体部121的前侧设置第一安装槽1212,第一主体部111的后侧设置第二安装槽1112,即,第二主体部121接近第一主体部111的一侧设置第一安装槽1212,第一主体部111接近第二主体部121的一侧设置第二安装槽1112。组装笔帽10时,可以先将第二磁性件14放于第二主体部121的第一安装槽1212内,接着将第一主体部111装入第二主体部121的内部,使第二磁性件14的另一部分卡入第二安装槽1112,在完成第一帽体11安装的同时完成第二磁性件14的安装。相对于仅在第二主体部121或第一主体部111设置安装槽,本实施例可以减小单个主体部上的安装槽的体积,有利于控制单个帽体的体积,避免单个帽体体积过大。
本实用新型的笔帽10以及智能笔的组装以及安装工艺简单不复杂,容易操作,可以提高组装效率,降低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3,笔体20包括笔身主体21以及笔管22,笔身主体21包括笔身支架211、充电接头212、电路板213以及第一磁性件214。笔身支架211向充电接头212、第一磁性件214以及其他零件、电子器件提供安装位置。充电接头212可以为但不限于TYPE-C接头、TYPE-B接头、Lighting接头,充电接头212用于实现智能笔的充电以及数据传输。图9中,充电接头212安装于电路板213,电路板213安装于笔身支架211,第一磁性件214安装于笔身支架211。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智能笔的外观,将连接件13隐藏至笔体20的内部。
笔体20包括笔管22以及笔身支架211,笔身支架211的至少一部分设于笔体20的内部。笔身支架211包括第一架部21101以及第二架部21102,第二架部21102位于笔管22的内部,第一架部21101由笔管22的端部露出。第一架部21101设置对位口2112,连接件13穿过对位口2112伸入笔管22的内部以与笔身支架211或与笔管22活动连接,换言之,连接件13可相对笔体20移动,但是连接件13不会脱离笔管22。帽体处于封盖状态时,连接件13收纳于笔体20的内部。帽体处于打开状态时,连接件13的至少一部分被拉出笔体20的外部。如此,智能笔在不需要使用充电接头212时,笔帽10盖在笔体20尾部,连接件13收纳在笔体20内部,智能笔外观简洁,整体性好,也避免连接件13带来异物感,用户使用体验好。
笔身支架211的第一架部21101伸出笔管22,既可以形成限位凸部与帽体的限位凹部101配合进行笔帽10的侧向限位,第一架部21101还设置了第一开口2111以及对位口2112,第一开口2111用于与帽体的胶塞部112配合进行防水防尘保护,对位口2112用于供连接件13穿入笔体20进行隐藏。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4、图7至图11,笔身支架211与连接件13之间滑动配合,以实现连接件13与笔体20的活动连接。第二架部21102设置限位滑块2114,连接件13设置限位滑槽131,限位滑块2114与限位滑槽131滑动配合,以使连接件13与笔身支架211滑动连接。在打开或向外拉动笔帽10时,连接件13可相对笔体20滑动。
其中,限位滑槽131沿笔体20的长度方向延伸。限位滑动块卡入限位滑槽131后,限位滑块2114通过限制连接件13沿笔体20长度方向的移动,从而实现笔帽10与笔体20的活动连接,防止连接件13脱离笔体20。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图12,第二架部21102设置定位槽2115,连接件13嵌入定位槽2115,限位滑块2114设于定位槽2115内。定位槽2115的设置,可以使连接件13嵌入笔身支架211的内部,连接件13安装后,不影响笔管22套在笔身主体21外。定位槽2115的一侧形成侧向开口,连接件13可通过侧向开口卡入或脱离定位槽2115。定位槽2115侧向开口的设置,方便在将笔帽10与笔身主体21进行组装时,方便将连接件13嵌入定位槽2115,并方便工人观察限位滑块2114的位置,快速便捷地将限位滑块2114卡入限位滑槽131。
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槽2115的侧向也可以不设置侧向开口。
在一实施例中,笔身支架211还包括第三架部21103。第一架部21101与第二架部21102配合,形成类似L型的结构。第三架部21103设于第一架部21101背离第一主体部111的一侧,电路板213夹于第二架部21102与第三架部21103之间,第一架部21101主要用于与第一帽体11以及第二帽体12配合,第二架部21102用于与连接件13配合,第三架部21103通过螺丝锁付在第二架部21102,第三架部21103一方面实现电路板213的固定以及保护,另一方面提供第一磁性件214的安装位置。如图9、图11所示,笔身支架211设置磁性件安装槽2113,第一磁性件214设于磁性件安装槽2113内。本实施例中,磁性件安装槽2113设于第三架部21103背离第二架部21102的一侧,方便从笔身支架211的外侧安装第一磁性件214。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13为拉绳。笔帽10、笔身主体21、笔管22之间的一种组装方式为:将充电接头212、电路板213、第一磁性件214等器件或零件安装至笔身支架211,工人将连接件13穿过对位口2112,通过拉动连接件13,将连接件13由定位槽2115的侧向开口嵌入定位槽2115内,并且使笔身支架211的限位滑块2114卡入连接件13的限位滑槽131内,实现连接件13与笔身支架211的限位连接。以上安装完成后,将整体滑到笔管22中固定打胶,完成组装。
在一实施例中,采用软质连接件作为连接件13,如此,在打开或封盖帽体的过程中,连接件13可以发生弯折变形,帽体的活动更加灵活,用户操作阻力更小。在打开笔帽10后,可将笔帽10向侧向拉动,使充电接头212完整露出以与充电线的充电头对接。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13与第一主体部111连接,连接件13相对第一主体部111的前侧凸出,连接件13由帽体开口伸出第二帽体12。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13为软质连接件,连接件13与第一帽体11一体成型;连接件13与笔体20连接。对于均为软质结构的连接件13、第一帽体11,采用同种材料一体成型,工艺、结构更加简单。
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13也可以通过粘贴连接等方式与第一帽体11连接;连接件13的材质也可以与第一帽体11不相同。
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13也可以与第二帽体12连接。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智能笔,其特征在于,包括:
笔体(20),所述笔体(20)的尾部设有第一磁性件(214),所述笔体的尾部设有对位口(2112);
笔帽(10),包括帽体以及装设在所述帽体上的连接件(13),所述帽体设有第二磁性件(14),所述笔帽(10)与所述笔体(20)安装配合,所述连接件(13)经过所述对位口(2112)插入所述笔体(20)的尾部,且所述第一磁性件(214)与所述第二磁性件(14)磁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帽体包括第一帽体(11)以及第二帽体(12);所述第一帽体(11)为软质帽体,所述第二帽体(12)为硬质帽体;
所述第二帽体(12)套于所述第一帽体(11)的外部,所述连接件(13)与所述第一帽体(11)相连;所述第一帽体(11)用于与所述笔体(20)安装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帽体(11)包括第一主体部(111)以及胶塞部(112);所述连接件(13)与所述第一主体部(111)相连,所述胶塞部(112)设在所述第一主体部(111)上,且所述胶塞部(112)相对所述第一主体部(111)凸出;所述第二帽体(12)的前侧形成帽体开口,所述胶塞部(112)由所述帽体开口露出;
所述笔体(20)包括笔身支架(211),所述笔身支架(211)上设有充电接头(212),所述笔身支架(211)设置第一开口(2111);所述胶塞部(112)插入所述第一开口(2111),所述第一帽体(11)遮挡所述充电接头(2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帽体设置限位凹部(101),所述笔体(20)设置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插入所述限位凹部(101),以限制所述笔帽(10)沿所述笔体(20)横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帽体包括第一帽体(11)以及第二帽体(12);所述第一帽体(11)为软质帽体,所述第二帽体(12)为硬质帽体;
所述第二帽体(12)套于所述第一帽体(11)的外部,所述第二帽体(12)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一帽体(11)的前侧面之间限定出所述限位凹部(1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体(20)包括笔身支架(211)以及笔管(22);所述笔身支架(211)的一部分设于所述笔管(22)的内部,所述笔身支架(211)的一部分伸出所述笔管(22)外以形成所述限位凸部;
所述笔身支架(211)插入所述帽体的限位凹部(101),所述笔身支架(211)的外侧面与所述帽体的内侧面限位配合,以限制所述笔帽(10)沿所述笔体(20)的横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管(22)一端形成管尾端面,所述笔身支架(211)相对所述管尾端面凸出;所述第二帽体(12)的一端形成帽体端面;所述帽体端面贴合于所述管尾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体(20)包括笔身支架(211)以及笔管(22);所述笔身支架(211)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笔管(22)的内部;所述对位口(2112)设于所述笔身支架(211),所述连接件(13)的一端与所述帽体连接,另一端穿过对位口(2112)伸入所述笔管(22)的内部;
所述连接件(13)与所述笔体(20)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13)收纳于所述笔体(20)的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身支架(211)设置限位滑块(2114),所述连接件(13)设置限位滑槽(131),所述限位滑块(2114)与所述限位滑槽(131)滑动配合,以使所述连接件(13)与所述笔身支架(211)滑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身支架(211)设置定位槽(2115),所述限位滑块(2114)设于所述定位槽(2115)内,所述笔身支架(211)接近所述笔管(22)的一侧形成所述定位槽(2115)的侧向开口,所述连接件(13)由所述侧向开口嵌入所述定位槽(2115),所述限位滑槽(131)与所述限位滑块(2114)滑动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2、3、5-7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3)为软质连接件,所述连接件(13)与所述第一帽体(11)一体成型。
12.根据权利要求2、3、5-7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帽体(12)设置帽体安装槽,所述第一帽体(11)设于所述帽体安装槽内;所述第二磁性件(14)设于所述第二帽体(12)与所述第一帽体(11)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2、3、5-7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帽体(12)设置卡槽(1211)、所述第一帽体(11)设置卡块(1111),或所述第二帽体(12)设置卡块、所述第一帽体(11)设置卡槽;所述卡块(1111)卡入所述卡槽(1211),所述第一帽体(11)与所述第二帽体(12)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智能笔,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胶层,所述第一胶层设于所述第一帽体(11)与所述第二帽体(12)之间;所述第一帽体(11)通过所述第一胶层与所述第二帽体(12)固定。
CN202321003406.6U 2023-04-27 2023-04-27 一种智能笔 Active CN2199581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03406.6U CN219958190U (zh) 2023-04-27 2023-04-27 一种智能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03406.6U CN219958190U (zh) 2023-04-27 2023-04-27 一种智能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58190U true CN219958190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36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03406.6U Active CN219958190U (zh) 2023-04-27 2023-04-27 一种智能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581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10025B2 (en) Desktop receptacle with utility front surface
US8508921B2 (en) Housing assembly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219958190U (zh) 一种智能笔
CN206162304U (zh) 硬盘托架
CN201623319U (zh) 一种i/o接口挡盖结构及笔记本电脑
CN210404143U (zh) 一种能够防尘的usb数据线
CN211959376U (zh) 一种平板电视端子盖板
CN217008429U (zh) 智慧黑板
CN218772072U (zh) 一种对讲机壳体
CN210324131U (zh) 一种具有触控笔固定装置的保护膜
TWM455242U (zh) 抽取式硬碟之彈性定位結構
CN210351277U (zh) 顶端可控半开式手机保护套
CN207835588U (zh) 电子设备
CN208158682U (zh) 手机面壳支架组件
CN201945911U (zh) 一种pc一体机内隐藏摄像头的简易结构
CN217279289U (zh)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CN211138839U (zh) 笔筒及触控设备
KR890001543Y1 (ko) Tv수상기의 리모콘 수장함
CN213934830U (zh) 翻页笔
CN211015453U (zh) 触摸显示屏装置
CN213891957U (zh) 一种红外、电磁双触控功能智慧黑板
CN216751847U (zh) 全包式电子设备保护壳
CN211166144U (zh) 笔筒及触控设备
CN112911452B (zh) 充电盒和tws耳机
CN218413071U (zh) 一种智能眼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