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56144U - 一种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956144U CN219956144U CN202321675021.4U CN202321675021U CN219956144U CN 219956144 U CN219956144 U CN 219956144U CN 202321675021 U CN202321675021 U CN 202321675021U CN 219956144 U CN219956144 U CN 2199561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thermal field
- supply holes
- pipe
- collecting bo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466 permeat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YKTSYUJCYHOUJP-UHFFFAOYSA-N [O--].[Al+3].[Al+3].[O-][Si]([O-])([O-])[O-] Chemical compound [O--].[Al+3].[Al+3].[O-][Si]([O-])([O-])[O-] YKTSYUJCYHOUJ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89 vacuum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Furnace Detai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其包括设置在热场框架一侧的并与炉体进风口连通的集风盒以及与集风盒连通的若干风管,若干风管沿热场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各风管围合呈环状地套设在热场框架的外部;各风管靠近热场框架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送风孔,第一送风孔设置有若干个且环绕风管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集风盒靠近热场框架的一侧开设有若干第二送风孔,热场框架上开设有与第一送风孔以及与第二送风孔对应的进风孔。本申请具有通过集风盒和风管对Ar气流进行导流,降低了出现紊流,从而导致热能损耗的概率,Ar气流在集风盒和风管内均匀扩散,并渗入至热场的各个位置,具有使热场内各个位置温度均匀降低,提高工件性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真空炉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真空热处理行业,最重要的就是炉温和真空的获得。另外,还有一个参数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客户的烧活效率以及工件表面性能,那就是快冷时间。
所谓快冷,即为加热工艺结束后将工件快速冷却的一种手段,通常采取气体、液体等介质携带走热量。对于热处理炉,一般采用在真空炉热处理炉内通入Ar气流进行快冷。
卧式真空热处理炉具有多种形式,根据风机叶轮是否在炉内分为内循环快冷和外循环快冷;而根据进风口相对于炉体位置又分为后进风和侧进风。常规的真空热处理炉为外循环后进风结构,风机叶轮与炉体的进风口通过管道连接以将Ar气流吹入炉体内。然而当存在后插板阀或者其他部件导致无法采用后进风时,则需要采取侧进风的结构形式。
对于侧进风形式的卧式真空处理炉,包括炉体以及设置在炉体内部的反射屏总成主体(下称热场),热场的内部形成对物料进行加热的加热舱,热场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风嘴。通入炉体内的Ar气流在风压作用下挤入风嘴。但是,由于Ar气流进入炉体与热场之间的区域后向各个方向进行无规则扩散,造成导致紊流严重,动能损失严重并转化为热能,这将导致进入加热舱内部的风量减小,快冷总时长增加,快冷效率降低,如果想满足快冷效率的需求,则需增加风机叶轮的风量以及风压,这将导致能耗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减小Ar气流通入炉体后的动能损耗,缩短快冷总时长;使得Ar气流较为均匀地完成循环,进而保证热场内各个位置温度均匀降低,提高工件性能,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包括设置在热场框架一侧的并与炉体进风口连通的集风盒以及与所述集风盒连通的若干风管,若干所述风管沿所述热场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且各所述风管围合呈环状地套设在所述热场框架的外部;
各所述风管靠近所述热场框架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送风孔,所述第一送风孔设置有若干个且环绕所述风管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集风盒靠近所述热场框架的一侧开设有若干第二送风孔,所述热场框架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送风孔以及与所述第二送风孔对应的进风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工件进行快冷时,从进风口通入的Ar气流直接通入集风盒内,降低了Ar气流在炉体与热场之间的区域内发生不均匀扩散进而导致紊流的概率,减少了Ar气流流动过程中的热能损耗,提高了进入热场的总体风量,减少了快冷总时长;进入集风盒内的Ar气流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均匀扩散,部分Ar气流直接从第二送风孔处吹入热场内部,另外部分的Ar气流扩散至并进入各个风管内部,并在风管的导流作用下逐渐通入热场内部。通过风管对Ar气流进行导向,并且若干风管间隔设置,风管上的第一送风孔也间隔均匀分布,使得Ar气流可以扩散至热场内的各个位置,使得热场内各个位置的温度均匀降低,提高了工件性能。
优选的,各所述风管均包括固定在所述热场框架上侧的上侧风管以及固定在所述热场框架下侧的下侧风管,所述上侧风管、所述下侧风管均一端与所述集风盒连通,另一端封闭,上侧风管与下侧风管对称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风管分为上侧风管和下侧风管,可以使得风管从上下两侧同时进风,提高了快冷效率;同时,上侧风管和下侧风管的另一端不连通,避免了通入风管内的Ar气流因在上侧风管和下侧风管内循环流动,进而导致进风效率降低。
优选的,所述集风盒上开设有集风口,所述集风口开设在所述集风盒的中心,且与所述炉体的进风口通过进风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Ar气流在热场内部流动的均匀度。
优选的,所述第二送风孔在所述集风盒上均匀设置,且所述第二送风孔与位于所述集风盒对侧的所述第一送风孔一一对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热场内左右两侧的风量的均匀度,使得热场内左右两侧的温度均匀。
优选的,每个所述风管中的所述上侧风管与所述下侧风管位于同一竖直截面内且呈对称设置,且位于上、下两侧的所述第一送风孔一一对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热场内上下两侧的风量的均匀度,使得热场内上下两侧的温度均匀。
优选的,所述上侧风管与所述下侧风管上的所述第一送风孔的数量均设置为3~5个,其中,位于上、下两侧的所述第一送风孔的数量均为2~4个,位于背离所述集风盒的一侧的第一送风孔设置有1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般来说进风孔数量越多,热场内部各个位置的风量越均匀,温度也就越均匀,但进风孔数量越多,热场的保温性能就越差。在不影响热场保温性能的基础上,以同一竖直截面内进风孔的数量共8~12个为例进行说明。同时使得上下两侧的风量与左右两侧的风量均匀一致,提高热场内部各个位置风量的均匀程度,使得温度均匀降低,提高了工件性能。
优选的,各所述进风孔与所述第一送风孔、第二送风孔之间均转动设置有调整座,所述调整座用于调节各所述进风孔的进风量以使得前、中、后区的进风量均匀;
所述调整座为内部中空的且一端封口的圆筒状结构,所述调整座的封口端的端面上开设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的轴心与所述调整座的轴心重合,所述调节孔为两个轴心相对的扇形,所述第一送风孔、所述第二送风孔的形状与所述调节孔的形状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调节孔和第一送风孔正对时,进风孔处于最大进风量,通过第一进风孔的风量均可以全部进入进风孔内;当需要调节热场前、中、后三区的进风量一致时,通过转动调整座,使得调节孔将第一送风孔部分阻挡,并随着调整座的持续转动,进入进风孔的风量逐渐减小,可以对各个位置的风量进行针对性调节,提高了热场内部各个位置温度的均匀程度。
优选的,各所述进风孔的内部均插设有风嘴,所述风嘴的一端伸入加热舱内,各所述风嘴的外部还套设有用于减少反射屏总成主体对加热舱污染的套管,且所述风嘴与所述套管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嘴一端伸入至热场内部便于将Ar气流顺利引入至热场内部,通过在风嘴和调整座的外部套设风嘴,可以降低热场材质对加热舱污染。
优选的,所述热场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前反射屏总成和后反射屏总成,所述前反射屏总成、所述后反射屏总成与所述热场之间均留存有间隙以形成用于回风的回风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入加热舱内的Ar气流向两端扩散逐渐将工件的热量带走,扩散到加热舱的末端时,从回风通道流出,并经过炉体上的回风管道回入至风机叶轮处,实现了一整个快冷循环。通过在加热舱的两端均设回风通道,相较于传统的只在一端设置回风通道的形式,增大了Ar气流的回收效率,缩短了整体的快冷时长。
优选的,两个所述回风通道的侧边周向方向的面积总和与所述集风口的面积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炉体的进风量和回风量保持均匀且一致,加快快冷循环。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本申请通过设置与进风口连通的集风盒以及与集风盒连通的并沿热场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风管,便于对进入炉体内的Ar气流进行导流,使得Ar气流在集风盒内和风管内均匀扩散,降低了Ar气流因无规则扩散进而出现紊流的情况,降低了Ar气流流动的动能损耗,提高了热场内部的总体进风量,缩短快冷总时长提高快冷效率;并且通过风管沿热场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且风管上的第一送风孔也沿风管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使得Ar气流可以充分扩散至热场内的各个位置,使得热场内各个位置的温度均匀降低,提高工件性能;
2.通过调整座的设置可以对每个进风孔的进风量进行调整,通过调节集风口直吹位置,以及位于集风口两端位置的进风量,以尽可能使得前、中、后区的温度均匀,提高快冷效率以及工件性能;
3.通过在热场的两端均设置回风通道,形成侧进风配合两端回风形式,增大了回风效率,加快了整体的快冷循环;可以使得进入加热舱的Ar气流更加合理的带走更多热量,尽量减少后区Ar气流的无用功,快冷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风道结构安装在热场框架上的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为了展示第一送风孔的排布情况所做的集风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上侧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调整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为了体现回风通道的位置所做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01、热场;011、热场框架;012、加热舱;013、进风孔;02、前反射屏总成;03、后反射屏总成;1、集风盒;11、第二送风孔;12、集风口;2、风管;21、第一送风孔;22、上侧风管;23、下侧风管;3、调整座;31、转动底座;32、调整顶座;321、调节孔;322、连接孔;323、扳手孔;4、螺钉;5、螺母;6、风嘴;7、套管;8、插销;9、回风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参照图1,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包括设置在热场框架011一侧的并与炉体进风口(图中未示出)连通的集风盒1以及与集风盒1连通的若干风管2。若干风管2沿热场01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风管2均围合呈环状的套设在热场框架011的外部。
参照图1和图2,每个风管2靠近热场框架011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送风孔21,第一送风孔21设置有若干个且环绕风管2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集风盒1靠近热场框架011的一侧开设有若干第二送风孔11,热场框架011上开设有若干个与第一送风孔21以及与第二送风孔11对应的进风孔013。Ar气流从炉体的进气口通入后,直接进入集风盒1内,并在集风盒1内向集风盒1的两端逐渐扩散,其中,部分Ar气流直接通过第二送风孔11进入热场01内部,另一部分Ar气流进入各个风管2内部,并通过第一送风孔21进入热场01内部。参照图3,集风盒1上开设有集风口12,集风口12于炉体的进风口通过进风管(图中未示出)连通。通过设置集风盒1并将集风盒1与炉体的进风口连通,使得Ar气流在进入炉体内部和热场01外部之间区域以后,只能沿设定的方向流动,并流入集风盒1内。进入集风盒1内再进行逐渐扩散,并经过若干风管2的导向作用,在沿热场01的轴线方向上使得Ar气流可以充分扩散到加热舱012的前区、中区、后区。在沿垂直于热场01的轴线方向上使得Ar气流可以扩散到加热舱012的上侧、下侧以及左侧、右侧。相较于传统做法中直接将Ar气流通入炉体内的方式,不仅降低了Ar气流在炉体和热场01之间的区域进行无规则扩散,导致Ar气流出现紊流的概率,减小了Ar气流流动的动能损耗,提高了进入热场01内部的总体风量;同时使得热场01内部各个位置的风速更加均匀,提高了工件性能。
参照图2和图4,为了增加Ar气流在风管2内的流动速度,风管2两端均与集风盒1连通且连接至集风盒1的上下两端。即可以从集风盒1的上方和下方同时通入风管2内。为了进一步降低Ar气流通入风管2后在风管2内循环流通,进而导致进风效率降低的概率,风管2包括焊接固定在热场框架011上侧的上侧风管22以及焊接固定在热场框架011下侧的下侧风管23。上侧风管22和下侧风管23均一端与集风盒1连通,远离集风盒1的一端封闭。本申请中,以上侧风管22与下侧风管23与集风盒1均为法兰连接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2和图3,和为了提高Ar气流的扩散均匀度,集风口12设置在集风盒1的中心。进一步的,第二送风孔11在集风盒1上均匀设置,且第二送风孔11与位于集风盒1对侧的第一送风孔21一一对应设置,以使得进入加热舱012左右两侧的Ar气流尽可能均匀。更进一步的,每个风管2中的上侧风管22与下侧风管23位于同一竖直截面内。本申请中,以上侧风管22与下侧风管23结构完全一致,仅是在安装时呈对称安装为例进行说明。此时位于上、下两侧的第一送风孔21一一对应设置,以使得进入热场01内上下两侧的Ar气流尽可能均匀。
参照图2,一般来说,热场框架011上进风孔013的数量可以任意设置,且当进风孔013均匀设置时,随着进风孔013的数量增多,进入热场01内部的风速则更加均匀。但是这也随之导致热场01的保温性能减弱,为了平衡保温性能以及风度的均匀度,经过若干次的风速测试和保温性测试,本申请以风管2沿热场01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5个,每个上侧风管22和下侧风管23上的第一送风孔21的数量均设置为3~5个。其中,位于上下两侧的第一送风孔21的数量为2~4个,位于背离集风盒1一侧的第一送风孔21设置有1个。即同一竖直截面内,第二送风孔11以及位于背离集风盒1一侧的第一送风孔21的数量均设置有2个。以使得热场01内部上下方向上和左右方向上的Ar气流尽量保持均匀。本申请以同一竖直截面内,进风孔013的数量设置有10个,位于上下两侧的第一送风孔21的数量均为3个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5和图6,每个进风孔013和第一送风孔21、第二送风孔11之间均转动设置有用于调节进风孔013进风量的调整座3。
参照图5和图6,具体的,调整座3为内部中空且一端封口的圆筒状结构,在调整座3的封口端的端面上开设有调节孔321,调节孔321的轴心与调整座3的轴心重合,第一送风孔21和第二送风孔11的形状与调节孔321的形状一致。调节孔321的形状为非正圆形的任意形状,为了实现进风量逐渐缩小或逐渐增大的效果,本申请以调节孔321的形状设计为两个顶角相对的扇形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5和图6,调整座3与风管2、集风盒1均通过螺钉4连接。在调整座3的封口端的端面上还开设有用于与螺钉4配合的连接孔322。连接孔322位于所述调整座3的轴心位置且与两个调节孔321的轴心均重合。在第一送风孔21和第二送风孔11的对应位置均设置有螺母5,通过将螺钉4穿过连接孔322并与螺母5螺纹配合,可以实现调整座3的固定。
以第一送风孔21位置的风量调节为例,当两个调节孔321与第一送风孔21的扇形形状对齐时,此时第一送风孔21处于最大开度,进入热场01内部的风量最大。调节时,由工人从热场01内部旋松连接调整座3和风管2的螺钉4,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调整座3,使得调节孔321与第一送风孔21的扇形结构部分重合,以逐渐减小第一送风孔21的开度,减少进风孔013的进风量。
通过设置调整座3,使得热场01内部各个位置的进风量可调,即风速可调。这样就可以根据测量得知的热场01前区、中区、后区的风速关系进行风速的调节,使热场01内部的各个部分的风速更加均匀。一般来说,对于本申请的侧进风形式的卧式真空热处理炉,由于Ar气流从集风盒1的中部向两端均匀扩散,因此集风口12直吹的区域(称为前区)风量最大,位于集风口12的两端且较为靠近集风口12的区域(称为中区)风量次之,位于集风口12的两端的且较为远离集风口12的区域(称为后区)风量最小。因此本申请通过调节前区、中区以及后区的进风量,调节时应满1.1V(后区)≈V(中区)≈1.2V(前区)的规律,尽量保障温度T(后区)=T(中区)=T(前区),以使得前区、中区以及后区的风速均匀。
参照图5和图6,为了使得调整座3获得较大的风量调节范围,调整座3包括用于伸入进风孔013内部的转动底座31以及与一体成型在转动底座31一侧的并与转动底座31内部连通的调整顶座32。调整顶座32的顶面封口,连接孔322和调节孔321均开设在调整顶座32的顶面。调整顶座32的直径大于转动底座31的直径,可以使得每个调节孔321获得较大的面积,增大了第一送风孔21与第二送风孔11的调节范围。
参照图5和图6,为了便于带动调整座3进行旋拧,在调整顶座32的顶面上开设有两个扳手孔323,两个所述扳手孔323位于连接孔322的两侧且均位于两个调节孔321之间的空间。当旋松螺栓后,使用双脚扳手卡入两个扳手孔323内,即可快速的带动调整座3转动。
参照图5,在每个送风孔的内部均插设有风嘴6,风嘴6位于调整座3的后部且风嘴6远离调整座3的一端伸入至加热舱012内,以更好地将Ar气流导向至加热舱012内部,并减少硅酸铝棉材质的反射屏总成对加热舱012的污染。为了减少随使用时长增加,风嘴6出现变形的概率,本申请以风嘴6使用陶瓷材质制成为例进行说明。进一步的,在每个风嘴6的外部均套设有套管7。套管7用于进一步减少硅酸铝棉材质反射屏总成对加热舱012产生的污染。风嘴6与套管7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在风嘴6出现变形时进行更换。本申请以风嘴6伸入至加热舱012内部的部分与套管7通过插销8进行防旋固定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7,在热场01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前反射屏总成02和后反射屏总成03,前反射屏总成02、后反射屏总成03与热场01内部连通且与热场01之间均留有一定的间隙,以形成用于回风的回风通道9。具体的,对于本申请的侧进风形式的真空热处理炉,将前反射屏总成02背离热场01的一侧固定在前炉门上,前反射屏的底部通过铰链固定在炉体上;将后反射屏总成03背离热场01的一侧固定在插板阀上,后反射屏总成03的底部通过铰链与炉体固定,以获得回风通道9。
进入加热舱012内的Ar气流向两端扩散逐渐将工件的热量带走,扩散到加热舱012的末端时,从回风通道9流出,并经过炉体上的回风管2道回入至风机叶轮处,实现了一整个快冷循环。通过在加热舱012的两端均设回风通道9,相较于传统的只在一端设置回风通道9的形式,增大了Ar气流的回风效率,缩短了整体的快冷时长。
传统的后进风形式中,因前区风速最大而回风位置也在前区,刚流动至前区的Ar气流还没来得及带走热量即从回风位置处流出,造成了Ar气流的无用功,快冷效率较低。本申请通过风道结构的设计,并且通过将回风通道9设置在加热舱012的最前端和最末端,使得进入靠近回风通道9的后区的Ar气流风速最低,可以使得进入加热舱012的Ar气流更加合理的带走更多热量,尽量减少后区Ar气流的无用功,快冷效率较高。同时,这种回风通道9的设置形式,为通入前区和中区的Ar气流提供了较长的流动路程,可以更好地带走工件的热量,缩短总体快冷时长,提高快冷效率。
进一步的,为了使得炉体的进风量和回风量保持均匀且一致,将两个回风通道9周向方向的面积总和设置为与集风口12的面积相等,本申请以每个回风通道9的宽度均为10~15mm为例进行说明。
在提高快冷效率的常规做法中,一般采用增大风机电机(图中未示出)的功率,提供更大的风量和风压。但随之而来的,也将增加快冷的能耗。为了在不增加或者少增加能耗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风量和风压,提高快冷效率,可以通过增大叶轮的直径使得叶轮获得更大的流量,以获得较大的风量。但是叶轮的流量越大,若不改变功率,全压就会越小,即风压就越小。不同的风道系统拥有不同的最佳流量和全压,风道结构稍有变化,对应的最佳叶轮流量和全压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可以合理的设计叶轮结构,使两者更好的匹配,可以在不增加或者少增加能耗的基础上提高总风量,进而减小快冷时间,增大快冷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冷却时,风机叶轮将Ar气流从炉体的进风口顺着进风管直接吹入集风盒1内,并在集风盒1内均匀扩散,使得部分Ar气流直接从第二送风孔11处吹入热场01内部,另外部分的Ar气流扩散至并进入各个上侧风管22和各个下侧风管23内,在上侧风管22和下侧风管23的导流作用下,逐渐从若干第一送风孔21的位置进入热场01内部。通过将集风口12和进风口想通,并且为Ar气流的流动规划了特定的运动方向,降低了Ar气流进入炉体内因出现紊流而导致动能损耗,导致快冷效率降低的概率。并且通过设置热场01左、右两侧的进风孔013数量一致,上、下两侧的进风孔013的数量一致,且左右两侧与上下两侧的进风孔013的数量保持均匀,使得热场01内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风量均匀,提高工件性能。由于集风口12直吹区域的风量最大,位于集风口12两侧区域的风量逐渐减小,通过调节热场01前区、中区、后区的进风孔013的进风量,实现前、中、后区风速的均匀,使得热场01内部的温度均匀降低,提高工件性能。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热场框架(011)一侧的并与炉体进风口连通的集风盒(1)以及与所述集风盒(1)连通的若干风管(2),若干所述风管(2)沿所述热场(01)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且各所述风管(2)围合呈环状地套设在所述热场框架(011)的外部;
各所述风管(2)靠近所述热场框架(011)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送风孔(21),所述第一送风孔(21)设置有若干个且环绕所述风管(2)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集风盒(1)靠近所述热场框架(011)的一侧开设有若干第二送风孔(11),所述热场框架(011)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送风孔(21)以及与所述第二送风孔(11)对应的进风孔(0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风管(2)均包括固定在所述热场框架(011)上侧的上侧风管(22)以及固定在所述热场框架(011)下侧的下侧风管(23),所述上侧风管(22)、所述下侧风管(23)均一端与所述集风盒(1)连通,另一端封闭,上侧风管(22)与下侧风管(23)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盒(1)上开设有集风口(12),所述集风口(12)开设在所述集风盒(1)的中心,且与所述炉体的进风口通过进风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孔(11)在所述集风盒(1)上均匀设置,且所述第二送风孔(11)与位于所述集风盒(1)对侧的所述第一送风孔(21)一一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风管(2)中的所述上侧风管(22)与所述下侧风管(23)位于同一竖直截面内且呈对称设置,且位于上、下两侧的所述第一送风孔(21)一一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风管(22)与所述下侧风管(23)上的所述第一送风孔(21)的数量均设置为3~5个,其中,位于上、下两侧的所述第一送风孔(21)的数量均为2~4个,位于背离所述集风盒(1)的一侧的第一送风孔(21)设置有1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进风孔(013)与所述第一送风孔(21)、第二送风孔(11)之间均转动设置有调整座(3),所述调整座(3)用于调节各所述进风孔(013)的进风量以使得前、中、后区的进风量均匀;
所述调整座(3)为内部中空的且一端封口的圆筒状结构,所述调整座(3)的封口端的端面上开设有调节孔(321),所述调节孔(321)的轴心与所述调整座(3)的轴心重合,所述调节孔为两个轴心相对的扇形,且所述第一送风孔(21)、所述第二送风孔(11)的形状与所述调节孔(321)的形状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进风孔(013)的内部均插设有风嘴(6),所述风嘴(6)的一端伸入加热舱(012)内,各所述风嘴(6)的外部还套设有用于减少热场(01)材质对加热舱(012)污染的套管(7),且所述风嘴(6)与所述套管(7)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场(01)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前反射屏总成(02)和后反射屏总成(03),所述前反射屏总成(02)、所述后反射屏总成(03)与所述热场(01)之间均留存有间隙以形成用于回风的回风通道(9)。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回风通道(9)的侧边周向方向的面积总和与所述集风口(12)的面积相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75021.4U CN219956144U (zh) | 2023-06-28 | 2023-06-28 | 一种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75021.4U CN219956144U (zh) | 2023-06-28 | 2023-06-28 | 一种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956144U true CN219956144U (zh) | 2023-11-03 |
Family
ID=88546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675021.4U Active CN219956144U (zh) | 2023-06-28 | 2023-06-28 | 一种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956144U (zh) |
-
2023
- 2023-06-28 CN CN202321675021.4U patent/CN21995614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62618B (zh)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4596064A (zh) | 柜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9956144U (zh) | 一种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 | |
CN101468365B (zh) | 导风装置和采用该导风装置的工件冷却装置 | |
CN112592041A (zh) | 一种利用混合气冷加工全钢化超薄玻璃的生产线 | |
CN116817613A (zh) | 一种用于真空炉快冷的风道结构 | |
CN208920516U (zh) | 双贯流空调导板及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 |
CN208675666U (zh) | 一种具有散热型防护箱体的电动汽车驱动控制器 | |
CN208226752U (zh) | 一种风电机组齿轮箱散热系统 | |
CN115102329B (zh) | 一种新能源电机降温装置 | |
CN114927440B (zh) | 一种控温装置及半导体工艺设备 | |
CN217274510U (zh) | 风管机 | |
CN214536761U (zh) | 一种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出风装置 | |
CN103453645B (zh) |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 |
CN213950971U (zh) | 一种利用混合气冷加工全钢化超薄玻璃的生产线 | |
CN211119674U (zh)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TW201819079A (zh) | 一種熱風無氧釺焊系統 | |
CN211120726U (zh) | 一种闭式冷却塔 | |
CN115074498A (zh) | 一种用于提高立式真空高压气淬炉淬火均匀性的风冷系统 | |
CN210273744U (zh) | 一种节能水冷永磁电机 | |
CN221922090U (zh) | 一种循环热风方向可调的热处理炉 | |
CN217202521U (zh) | 箱式精密热处理炉 | |
CN211424694U (zh) | 一种循环热风炉 | |
CN218932211U (zh) | 一种等温正火风冷装置 | |
CN110042208A (zh) | 保护气氛下的工件快速冷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