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41539U - 造影导管 - Google Patents

造影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41539U
CN219941539U CN202321369187.3U CN202321369187U CN219941539U CN 219941539 U CN219941539 U CN 219941539U CN 202321369187 U CN202321369187 U CN 202321369187U CN 219941539 U CN219941539 U CN 2199415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liquid outlet
conveying
guide
see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6918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ans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ans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ans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ans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6918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415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415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415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造影导管。该造影导管包括输送管和外表面封闭的导引头,输送管的内部设有输送通道,所述输送管的端部外周设有与所述输送通道连通的出液口,导引头设置在所述输送管的设有所述出液口的一端,所述导引头配置为能够带动所述输送管在血管内穿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造影导管可通过导引头带动输送管在血管内穿行,实现了导引头到位即输送管到位的便捷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不同血管分支的精准超选和安全到位动作,同时也实现了到位即可造影的高效操作,同时,省去手术中反复后撤导丝和反复开关Y阀的操作,大大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手术效率,进一步减少手术感染和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Description

造影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造影导管。
背景技术
微创血管介入手术,作为现阶段较为常用的血管病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但在现有的血管造影手术过程中,医生往往需要通过导丝引导导管到位,在导管到位后,将导丝撤出体外,在后撤至体外后还需要将Y阀门关闭。且在一根血管造影结束后,需要再次打开Y阀,将导丝穿进导管,再继续引导导管到另一根血管分支,在引导到位后,需要将导丝再次撤出体外。如此反复。一台手术往往需要反复多次后撤导丝、开关Y阀的操作,这样的操作不仅影响手术操作便利性,同时还增加了手术感染和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造影导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造影导管,包括:
输送管,内部设有输送通道,所述输送管的端部外周设有与所述输送通道连通的出液口;
外表面封闭的导引头,设置在所述输送管的设有所述出液口的一端,所述导引头配置为能够引导所述输送管在血管内穿行。
可选地,所述导引头的硬度小于所述输送管的硬度。
可选地,所述导引头包括与所述输送管连接的支撑段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段的端部的导引段,所述导引段的硬度小于所述支撑段的硬度。
可选地,所述支撑段包括第一引导丝和缠绕在所述第一引导丝上的支撑结构,所述导引段包括第二引导丝,所述第一引导丝和所述第二引导丝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输送管包括输送段和连接在所述输送段一端的出液段,所述输送通道形成在所述输送段和所述出液段内,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出液段的周壁上。
可选地,所述出液段的硬度小于所述输送段的硬度。
可选地,所述出液段和所述输送段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导引头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输送段的径向尺寸,所述出液段为锥形管,所述出液段沿着所述输送段朝向所述导引头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
可选地,所述出液段与所述输送段和所述导引头的连接处分别为平滑曲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出液口为多个,多个所述出液口沿所述输送管的周向方向均匀设置。
可选地,所述出液口为出液通道,所述出液通道的出液方向平行于所述输送管的输液方向。
可选地,所述导引头为实心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造影导管在使用时,导引头能够带动输送管在血管内穿行,进而带动输送管移动到目标位置,之后,造影剂通过输送管的输送通道引入,并通过其端部的出液口排出至目标位置,即可在该目标位置进行造影作业,通过该种设计,可以避免在造影手术中使用常规的导丝导引、导管攀爬的复杂配合操作方式,而是通过一种头端带有导引头的造影导管实现造影手术,使得导引头带动输送管在血管内穿行,实现了导引头到位即输送管到位的便捷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不同血管分支的精准超选和安全到位动作,同时也实现了到位即可造影的高效操作。此外,优化后的造影导管无需设置导丝结构,进一步减少了耗材的使用,不仅降低了病人的手术成本,同时通过这种集成的设计,省去手术中反复后撤导丝和反复开关Y阀的操作,大大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手术效率,进一步减少手术感染和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造影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造影导管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出液口的出液方向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出液口的出液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出液段的设置方式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输送管;11、输送段;12、出液段;13、出液口;14、输送通道;2、导引头;21、支撑段;21a、第一引导丝;21b、弹簧圈;22、导引段;22a、第二引导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方式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造影导管包括输送管1和外表面封闭的导引头2。
输送管1的内部设有输送通道14,输送通道14可供造影剂等液体流通,输送管1的端部外周设有与输送通道14连通的出液口13,以使得造影剂等液体能够通过出液口13流出。相应地,输送通道14的远离出液口13的一端设有与输送通道14连通的进液口,以使得造影剂等液体能够通过进液口流入到输送通道14的内部,并通过输送通道14输送后从出液口13流出,以进入到目标位置,实现相应的造影作业。外表面封闭的导引头2设置在输送管1的设有出液口13的一端,其中,导引头2与输送管1的连接方式不受限制,只需确保连接强度需求即可。导引头2配置为能够引导输送管1在血管内穿行,其中,导引头2的配置方式不受限制,只需确保导引头2能够带动输送管1在血管内穿行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造影导管在使用时,导引头2能够带动输送管1在血管内穿行,进而带动输送管1移动到目标位置,之后,造影剂通过输送管1的输送通道14引入,并通过其端部的出液口13排出至目标位置,即可在该目标位置进行造影作业,通过该种设计,可以避免在造影手术中使用常规的导丝导引、导管攀爬的复杂配合操作方式,而是通过一种头端带有导引头2的造影导管实现造影手术,使得导引头2带动输送管1在血管内穿行,实现了导引头2到位即输送管1到位的便捷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不同血管分支的精准超选和安全到位动作,同时也实现了到位即可造影的高效操作。此外,优化后的造影导管无需设置导丝结构,进一步减少了耗材的使用,不仅降低了病人的手术成本,同时通过这种集成的设计,省去手术中反复后撤导丝和反复开关Y阀的操作,大大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手术效率,进一步减少手术感染和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本申请的导引头2的硬度小于输送管1的硬度,也即造影导管的头端(导引头2)为柔性结构。该种设计方式下,造影导管的硬度相对较小的导引头2优先与血管接触,以避免造影导管损伤血管壁,实现了该造影导管头端在血管内穿行,保证该造影导管进给的安全性,同时,输送管1在导引头2的引导作用下,能够沿着导引头2的引导方向支撑并推送导引头2在血管内穿行,以使得造影导管能够移动到指定位置。
导引头2的外表面封闭可实现引导输送管1在血管内穿行的作用。优选地,导引头2为柔性的,这样导引头在血管内穿行时不容易刺伤血管壁。另外,导引头2的外表面光滑设置,更利于导引头在血管内穿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引头2为封闭的空心结构,导引头2设置为空心结构,能够使导引头2具有一定的柔性,不会对人体的血管壁产生损伤。一种实施例中,导引头2的的空心部分位于导引头2的头部,导引头2的空心部分不与输送管中的输送通道14连通。另一种实施例中,导引头2的空心部分与输送通道连通,此时,导引头2的硬度应满足能够带动输送管1在血管内穿行的需求,同时,应使得导引头2能够跟随输送管1转动,以使得造影导管能够进行直线输送和旋转输送。该种设计方式下,造影剂等液体在输送过程中,造影剂等液体会通过输送通道14流动到导引头2内,造影剂等液体在充满导引头2后,再通过出液口13流出到指定位置,其中,空心的导引头2可为造影剂的流动起到缓冲作用,避免造影剂等液体通过输送通道14直接流出出液口13,进而避免经出液口13流出的造影剂等液体的流速过快,出现造影剂等液体对血管进行冲击的现象发生。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引头2为实心结构,该种设计方式可增加导引头2加工的便利性,同时能够保证导引头2的结构强度,增加导引头2的扭控性,使得造影导管在旋转输送过程中,当旋转输送管1时,前端的导引头2能够跟随输送管1旋转,避免导引头2与输送管1出现相对转动的现象,确保造影导管输送的准确性。此外,该种设计方式下,造影剂等液体不会进入到导引头2的内部,使得造影剂等液体直接从输送管1的端部的出液口13流出,增加造影效率,且避免出现造影剂等液体浪费的现象发生。再者,由于导引头2为实心结构,方便制造。
本申请的导引头2的背离输送管1的部分的硬度小于导引头2的靠近输送管1的部分的硬度,使得导引头2能够在血管内穿行,以带动输送管1在血管内穿行,避免导引头2在血管内受阻堆折的现象发生。并且,该种设计方式使得优先与血管接触的部分导引头2的硬度较小,减少或避免导引头2对血管的损伤,以使得导引头2能够在血管内安全穿行。本实施例中,导引头2相对较软,具有柔性,利于在前端导引,同时,导引头2的靠近输送管1的部分比导引头2的背离输送管1的部分的硬度大,能够对导引头2的头部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导引头2能够有一定支撑力地在血管内前行,保证导引头2相对直立地(与血管平行的方向)在血管内穿行,增强了导引头2的可控性,有利于血管的超选和引导。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引头2沿着远离输送管1的方向硬度逐渐降低,以使得导引头2的硬度逐渐变软。该种设计方式使得导引头2优先与血管接触的部分的最软,进而避免导引头2与血管接触后,对血管造成损伤,并且,导引头2朝向输送管1的方向的硬度逐渐增加,实现柔性过渡,并使得导引头2的硬度较大的部分能够撑起整个导引头2,便于导引头2带动输送管1在血管内穿行。
其中,导引头2硬度渐变的方式可通过导引头2的直径变化实现,即硬度较大的位置处,导引头2的直径相对较大,硬度较小的位置处,导引头2的直径相对减小。即,导引头2可采用直径渐变的方式以实现硬度渐变。
亦或者,在导引头2的外周设置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可以是导引丝,其中,导引头2的硬度需求较大的位置处,支撑结构相对密集,导引头2的硬度需求较小的位置处,支撑结构相对松散,以实现导引头2的各个位置处的硬度不同。即,导引头2可通过布置在其外周的支撑结构的密集程度来实现硬度渐变。
可见,导引头2的硬度渐变的方式不受限制,只要能够实现硬度渐变效果即可。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导引头2包括与输送管1连接的支撑段21和设置在支撑段21的端部的导引段22,导引段22的硬度小于支撑段21的硬度,支撑段21能够对导引段22起到支撑作用,保证导引段22相对直立地(与血管平行的方向)在血管内穿行,增强了导引头2的可控性,有利于血管的超选和引导。
该种设计方式使得导引头2采用分段设置的方式,且不同段的导引头2的硬度不同。其中,优先与血管接触的导引段22的硬度较低、柔软度好、可塑性低,目的是为了作为最开始接触血管的头端,其要保证不损伤血管壁以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并使得柔性的导引段22能够在血管内穿行,以实现导引段22在未知血管中的安全递进和旋转,进行不同血管分支的选择,确保导引头2能够带动输送管1移动到目标位置。支撑段21部分采用硬性材质,能够有效的实现了对导引段22的支撑,有利于血管的超选和引导。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在导引头2的外周的靠近输送管1的位置设置支撑结构,远离输送管1的位置不设置支撑结构,使得导引头2的远离输送管1的部分相对较软,导引头2的靠近输送管1的部分相对硬一点,能够对导引头2的头部起到支撑作用,保持导引头2的头部直立,利于在血管中穿行。具体地,结合图2和图4所示,支撑段21包括第一引导丝21a和缠绕在第一引导丝21a上的支撑结构,以通过支撑结构增加第一引导丝21a的硬度,导引段22包括第二引导丝22a。具体地,第一引导丝21a的一端与输送管1连接,第一引导丝21a的另一端与第二引导丝22a连接,其中,第一引导丝21a与输送管1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一引导丝21a与第二引导丝22a的连接方式不受限制,只需确保连接强度需求即可。
优选地,本申请的第一引导丝21a和第二引导丝22a一体成型,以增加导引头2制造的便利性,同时,能够增加导引头2的结构强度,避免出现因分体设计导致的第一引导丝21a和第二引导丝22a的连接位置分离的问题,确保使用的安全性。该种设计方式先将具有第一引导丝21a和第二引导丝22a和导引头2加工完成后,再在第一引导丝21a的外周设置支撑结构。
此外,该种设计方式下,第一引导丝21a和第二引导丝22a的材质相同,并通过支撑结构增加第一引导丝21a的强度,进而使得第一引导丝21a能够对第二引导丝22a起到支撑效果,便于整个导引头2在血管内穿行。其中,导引头2所采用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硅胶、特氟龙等柔软性好的材质,例如第一引导丝21a和第二引导丝22a均可采用硅胶等材质制成。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引导丝21a和第二引导丝22a的外周也可均设置支撑结构,其中,第二引导丝22a的外周的支撑结构的硬度应小于第一引导丝21a的外周的支撑结构的硬度,进而能够实现导引段22的硬度小于支撑段21的硬度的设计需求。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丝21a和第二引导丝22a也可采用分体结构,该种设计方式下,可先将第一引导丝21a和第二引导丝22a分别制作出来,再在第一引导丝21a的外周设置支撑结构,最后将安装有支撑结构的第一引导丝21a和第二引导丝22a连接即可。其中,第一引导丝21a与第二引导丝22a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粘接、焊接、编织或通过卡扣等结构连接在一起,可见,第一引导丝21a与第二引导丝22a的连接方式不受限制,只需满足连接强度需求即可。其中,卡扣可采用公扣和母扣的形式,以增加第一引导丝21a与第二引导丝22a拆装的便利性,可以理解的是,公扣和母扣之间的连接强度应满足导引头2的使用需求,避免第一引导丝21a与第二引导丝22a在使用过程中脱离。
本申请的支撑结构可为设置在第一引导丝21a的外周的弹簧圈21b,弹簧圈21b由采用适当硬度的金属丝缠绕在第一引导丝21a的外周形成。进一步优化地,弹簧圈21b可采用不锈钢或钛镍合金等材质,确保弹簧圈21b能够为支撑段21提供足够的硬度,同时,确保弹簧圈21b的安全使用。
其中,弹簧圈21b可直接设置在第一引导丝21a的外周,以增加弹簧圈21b安装的便利性。该种设计方式下,弹簧圈21b可由弹簧丝缠绕在第一引导丝21a的外周的方式形成,以增加弹簧圈21b与第一引导丝21a的贴合效果,避免弹簧圈21b与第一引导丝21a之间出现相对移动的现象。当然,也可将弹簧圈21b制备完成后,将成品弹簧圈21b套设在第一引导丝21a的外周,以增加安装的便利性。或者,弹簧圈21b也可在第一引导丝21a制作过程中,安装在第一引导丝21a的制作模具内,以使得弹簧圈21b穿设在第一引导丝21a的内部,增加弹簧圈21b定位的准确性和安装的牢固性。
可见,弹簧圈21b的设置位置与设置方式不受限制,只需保证能够满足第一引导丝21a的硬度需求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结构也可为设置在第一引导丝21a的外周的其他结构,只需确保支撑结构能够增加第一引导丝21a的强度需求即可。
作为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导引头2的支撑段21和导引段22采用相同的材质,此时,支撑段21的直径大于导引段22的直径,进而使得支撑段21的硬度大于导引段22的硬度。该种设计方式下,第一引导丝21a和第二引导丝22a的材质相同,增加导引头2制造的便利性,且第一引导丝21a和第二引导丝22a可一体成型,一致性好,方便制造。此外,第一引导丝21a和第二引导丝22a的连接位置处应平滑过渡,确保第一引导丝21a和第二引导丝22a的连接处与血管的内壁之间柔性接触,避免对血管的内壁造成损伤。
作为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导引头2的支撑段21和导引段22采用不同的材质,具体为,导引段22采用柔性材质,支撑段21采用硬性材质,以使得支撑段21的硬度大于导引段22的硬度,以使得导引头2能够在血管内安全穿行,同时,避免或减少对血管的损伤。该种设计方式下,由于支撑段21与导引段22的材质不同,此时,支撑段21与导引段22之间可通过编制或通过卡扣等结构装配在一起,以满足连接强度需求。其中,卡扣可采用公扣和母扣的形式,以增加支撑段21与导引段22拆装的便利性,可以理解的是,公扣和母扣之间的连接强度应满足导引头2的使用需求,避免支撑段21与导引段22在使用过程中脱离。
可见,本申请的支撑段21和导引段22的硬度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受限制,只需满足硬度和强度需求即可。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导引段22的端部设有导向面,导向面可实现对血管的保护,避免损伤血管。具体地,导向面为导引段22的远离支撑段21一端的外周面圆滑过渡的弧面,以使得导引段22的远离支撑段21一端呈圆弧状。该种设计方式使得导引头2优先与血管接触的面为弧面,以使得导引头2在血液中游走而不损伤血管壁,且弧面的设计便于导引头2与血管的弯曲位置处接触后的导向,使得导引头2能够带动输送管11在血管内穿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导引段22沿弧状路径延伸,即导引段22呈弯钩状,导引段22的自由端偏离支撑段21一定角度,例如导引段22的两端的连线与支撑段2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30度,例如导引段22的两端的连线与支撑段2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呈30°、35°、40°、45°、50°、55°、60°、65°、70°,以使得导引头2在血管分叉处可以进行不同血管的选择。
具体地,导引头2在血管内穿行过程中,当穿行在较直的血管中时,导引段22因自身采用柔性材质可在血管的约束下变形,以使得弯曲状的导引段22能够在较直的血管中穿行。当遇到血管分支时,可通过转动输送管1,进而通过输送管1带动导引头2转动,进而使得导引段22的弯曲的端部朝向目标血管分支,再进行输送管1的递进,进而使得导引段22能够进入到目标血管分支,增加操作的便利性。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引段22沿弧状路径延伸,且导引段22的远离支撑段21的一端进行弯折,或者,导引段22上设有多段弯折点,以使得导引段22的延伸路径非规整的弧状,进而使得导引段22能够适应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可见,本申请的导引段22的延伸方式不受限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和使用场景进行设计。
出液口13可以设置在输送管1的任何适当的部位,比如,出液口13可设置在输送管1的靠近导引头的位置。
结合图1至图4所示,输送管1包括输送段11和连接在输送段11一端的出液段12,输送通道14形成在输送段11和出液段12内,出液段12连接输送段11和导引头2(具体可以是导引头2的支撑段21),出液口13设置在出液段12的周壁上。该种设计方式下,造影剂等液体通过进液口流入到输送段11和出液段12内部的输送通道14内,再通过处于出液段12的周壁上的出液口13流出到指定位置。出液口13设置在导引头2的后端且设置在输送管1的前端,以使得导引头2能够带动输送管1在血管内穿行,进而能够使得出液口13在导引头2的引导下到达目标位置,与传统导丝到位后,需要调整导管位置,再抽出导丝,再充入造影剂的造影过程相比,采用本申请中的造影导管,导引头2到位后,出液口13即到位,不用再调整出液口13的位置,简化了操作过程,且出液口13的设置位置实现了大剂量造影剂的无障碍打出,不影响造影剂量对显影情况的影响。
在其他实施例中,出液口13可以设置在输送段11上的顶部,即输送段11的靠近出液段12的部位。
此外,输送管1的进液口位置处连有低压灌注的生理盐水,当造影导管在血管内进给时,流动的生理盐水沿着输送管1的轴向流动,以确保在造影导管进给过程中血液不会流入或者少量流入到造影导管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输送段11和出液段12的硬度相同,此时,输送段11和出液段12可采用相同的材质,且出液段12和输送段11能够一体成型,以增加输送管1制造的便利性和结构强度,避免输送管1在出液段12和输送段11的连接位置处分离,确保使用的安全性。该种设计方式下,输送管1整体起到支撑作用。
本申请中,导引头2的硬度小于输送管1的硬度,表示导引头2的整体硬度小于输送管1的整体硬度,当导引头2包括支撑段21和导引段22,输送管1包括输送段11和出液段12时,导引头2中最硬的部分的硬度仍小于输送管1中的最软部分的硬度。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出液段12的硬度小于输送段11的硬度。出液段12的硬度大于导引头的硬度,因此该种设计方式下,支撑段21的硬度介于输送段11的硬度与导引头2的硬度之间,以使得造影导管的各位置的硬度满足设计需求,方便造影导管更好的实现导引头2带动输送管1在血管内穿行,同时,满足造影导管的扭控性需求,使得造影导管整体能够同步移动或同步转动。此时,出液段12的材质可与输送段11的材质相同或不同。
当出液段12的材质与输送段11的材质相同时,可在输送段11的外周设置加强结构,比如,加强结构为弹簧丝等,以增加输送段11的硬度,满足出液段12的硬度小于输送段11的硬度的设计需求。该种设计方式下,出液段12和输送段11能够一体成型,以增加输送管1制造的便利性和结构强度,避免输送管1在出液段12和输送段11的连接位置处分离,确保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弹簧丝可直接设置在输送段11的外周,以增加弹簧丝安装的便利性。该种设计方式下,弹簧丝可由弹簧丝缠绕在输送段11的外周的方式形成,以增加弹簧丝与输送段11的贴合效果,避免弹簧丝与输送段11之间出现相对移动的现象。当然,也可将弹簧丝制备完成后,将成品弹簧丝套设在输送段11的外周,以增加安装的便利性。或者,弹簧丝也可在输送段11制作过程中,安装在输送段11的制作模具内,以使得弹簧丝穿设在输送段11的内部,增加弹簧丝定位的准确性和安装的牢固性。
可以理解的是,出液段12和输送段11也可采用分体的设计方式,即将出液段12和输送段11单独加工,再将加工好的出液段12和输送段11采用粘接、焊接、编织或通过卡扣等结构连接在一起。其中,卡扣可采用公扣和母扣的形式,以增加出液段12和输送段11拆装的便利性,可以理解的是,公扣和母扣之间的连接强度应满足输送管1的使用需求,避免出液段12和输送段11在使用过程中脱离。
当出液段12的材质与输送段11的材质不同时,出液段12的材质硬度应小于输送段11的材质硬度,此时,出液段12和输送段11可分体制作,再将单独制作的输送段11和出液段12连接在一起,其中,出液段12与输送段11之间可采用编织、装配等方式连接,以满足连接强度需求。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输送段11的硬度大于出液段12的硬度,出液段12的硬度大于支撑段21的硬度,支撑段21的硬度大于导引段22的硬度,以使得输送导管沿着输送段11朝向导引段22的方向,硬度呈递减的形式,即沿从输送段11朝向导引段22的方向,硬度逐渐变软,进而使得造影导管在旋转递进过程中,输送段11的扭转力能够通过出液段12和支撑段21传递至导引段22,以避免导引头2在造影导管的旋转递进过程中扭折,以增加造影导管的扭控性,满足造影导管的旋转递进需求。
本申请的导引头2的径向尺寸小于输送管1的径向尺寸,以使得优先与血管接触的导引头2的直径小于输送管1的直径,便于导引头2引导输送管1在血管内穿行。输送管1的直径大于导引头2的直径,输送管1能够容纳较多的造影剂,便于通过输送管1内部的输送通道14向血管内打入大量造影剂。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导引头2的径向尺寸小于输送段11的径向尺寸,出液段12为锥形管,方便连接导引头11和输送段11,并且出液段12为锥形管,锥面有足够的表面积,方便在出液段12上设置出液口,出液段12沿着输送段11朝向导引头2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以使得出液段12的与导引头2连接的一端的直径小于出液段12的与输送管1连接的一端的直径,且导引头2的最大直径和出液段12的与导引头2连接的一端的直径相同,以使得优先与血管接触的导引头2的直径小于输送管1的直径,使得造影导管整体呈头小尾大的结构,确保导引头2能够带动输送管1在血管内穿行。其中,锥形管的设置方式能够设置更多的出液口13,以使得造影剂等液体能够大量流出,以满足造影需求。
结合图2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液段12的截面可呈梯形,以通过出液段12为输送管1的传送起到过渡作用。此外,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出液段12的截面可呈腰形,进而使得出液段12采用弧形过渡的方式,增加导引头2在血管内穿行的流畅性。可见,出液段12的设置方式不受限制,只需确保出液段12沿着输送段11朝向导引头2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即可。
进一步优化地,出液段12与输送段11和导引头2的连接处分别为平滑曲面连接。该种设计方式使得出液口13的安装位置采用平滑曲线设计,以使得出液段12与输送段11和导引头2的连接处与血管壁平滑接触,以减少或避免出液段12与输送管1的连接位置对血管的影响,可有效保护血管不受损伤。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输送管1和导引头2一体成型,此时,输送管1和导引头2的材质可以相同,以增加造影导管制造的便利性,同时,确保输送管1和导引头2的连接强度,避免输送管1和导引头2的连接位置处分离,确保造影导管使用的安全性。
此时,为了实现硬度的不同,可在输送管1和导引头2的外周设置加强结构,以通过加强结构来改变输送管1和导引头2的结构硬度。比如,加强结构可为加强卷丝,即在输送管1和导引头2的外周设置加强卷丝,且硬度需求较大的位置处,加强卷丝相对密集,硬度需求较小的位置处加强卷丝相对松散,以实现造影导管的各个位置处的硬度不同,即造影导管可通过布置在其外周的加强卷丝的密集程度来实现硬度渐变。优选地,加强卷丝可由弹簧丝缠绕在输送管1和导引头2的外周的方式形成,以便于加强卷丝的密集程度的控制。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在输送管1和导引头2的外周的不同位置处,设置不同硬度的加强卷丝,以通过不同硬度的加强卷丝的设置,来实现造影导管各个位置处不同硬度的需求。
本申请的出液口13为多个,多个出液口13沿输送管1的周向方向均匀设置,设置多个出液口13实现了高速、大容量造影剂的顺利通过,同时增加了造影显影效果,便于大量造影剂快速从该造影导管中流出。并且多个出液口13均匀设置能够使输送管1周向方向上出液均匀。结合图1至图5所示,多个出液口13设置在出液段12上,该种设计方式将出液口13设置在出液段12的外周,进而便于出液口13的朝向的设置。此外,多个出液口13也可设置在输送管1的靠近出液段12的位置处的外周;或者出液段12和输送管1的外周均设有多个出液口13,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计。可见,出液口13的设置方式不受限制,只要保证输送管1移动到位后,出液口13的设置位置能够满足造影需求即可。
如图3所示,本申请的出液口13的出液方向配置为与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一致(参见箭头所述方向),以减少造影剂流出后对血管的冲击,可有效保护血管不受损伤,并可实现了高速、大容量造影剂的顺利通过,增加了造影显影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出液口13的出液方向也可与血液的流动方向之间呈小角度的夹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出液口13为多个,多个出液口13沿着出液段12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且多个出液口13的轴线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输送管1的延伸方向(输送段11和出液段12的延伸方向),该种设计方式使得造影剂等液体的流出方向均与血液的流动方向一致,以实现了大剂量造影剂的安全造影,且不影响造影结果。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出液口13分为多组(或者多层),多组出液口13组沿着出液段1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且每组出液口13组中又包括多个出液口13,多个出液口13沿着出液段12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该种设计方式可增加出液口13的数量,进而使得造影剂能够快速流出,便于实现快速的安全造影。
如图3所示,本申请的出液口13为出液通道,即出液口13具有一定的深度(或称厚度,如图3中所示),出液通道的出液方向平行于输送管1的输液方向。输送管1的输液方向(或称输送管1的延伸方向)是平行于血液流动方向的,出液通道的出液方向即出液通道的延伸方向,该种设计方式下,能够保证出液口13的出液方向与血液流动方向一致,实现对造影剂等液体的流出方向的控制。当造影剂等液体能够沿着出液通道的延伸方向流至该出液口13时,出液通道对造影剂等液体的流出起到导引作用,使造影剂沿与出液通道的深度方向即与血流一致的方向流出。本实施例一方面可以实现造影剂等液体的流动方向和血流方向一致,便于造影剂等液体的大剂量打出;另一方面,造影剂等液体并非垂直于血管壁,因此,不会对血管壁产生冲击,不易损伤血管壁。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具体地,由于出液段12为锥形管,出液口13的出液方向与输送管的输送方向(即,输送段11的输送方向)一致,即出液口13的深度方向(出液方向)并非垂直锥形管的锥面,因此出液口13的深度与出液段12的壁厚方向有一定角度,因此出液口13的深度大于出液段12的壁厚,当出液段12的壁厚越厚时,出液口13的深度越深,对造影剂等液体的导引作用更强。
进一步地,出液段12为锥形管时,该锥形管的锥度小于30°,也就是说,锥形管趋向于平面,这样在该出液段12上设置出液口13时,能够更容易使出液口13的出液方向与输送管1的输送方向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出液口13的深度方向(出液方向)可以垂直锥形管的锥面。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输送管1包括输送段11和连接在输送段11一端的出液段12,此时,出液通道沿着出液段12的周向方向均匀的设置在出液段12的周壁上,出液通道的一端与输送通道14连通,以使得输送通道14内的造影剂等液体能够通过出液通道流出。其中,出液通道的延伸方向与输送段11的延伸方向一致,进而使得出液通道14内的造影剂等液体能够通过出液通道流出,并使得经出液通道流出的造影剂等液体的流动方向与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方向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导引段22的材质可以为柔性极好的硅胶、特氟龙等材质,支撑段21的材质可以为非金属填充物加金属支撑物组合在一起的形式,如硅胶管内衬外包不锈钢螺纹线圈。出液段21可以为复合材料编织物或者单一复合材料一体成型材质,其特性为韧性好、扭控性强。
优选地,输送段11和出液段12一体成型。优选地,支撑段21和导引段22一体成型。更优选地,输送段11、出液段12、支撑段21和导引段22一体成型,能够提高该造影导管的整体性,当该造影导管在血管内进行直线和旋转运动时,整体的一致性好,当通过驱动输送段11的尾部动作时,可使导引头灵敏地跟随输送段11进行相应的动作。具体地,可以在输送段11、出液段12、支撑段21和导引段22的外周包覆涂层将四者连接成一体,也可以通过其他适当的形式连接成一体。
此外,造影导管的外壁面上涂覆有第一亲水涂层;和/或造影导管的内壁面上涂覆有第二亲水涂层。即可仅在造影导管的外壁面上涂覆有第一亲水涂层;或者仅在造影导管的内壁面上涂覆有第二亲水涂层;或者在造影导管的外壁面上涂覆有第一亲水涂层,同时在造影导管的内壁面上涂覆有第二亲水涂层。该种设计方式一方面实现了造影导管的内外表面的一致性,造影导管在血管中的摩擦系数会大幅降低,使造影导管可推送性更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造影剂等液体在输送通道14内的流动更加顺畅。此外,第一亲水涂层和第二亲水涂层可以使造影导管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增强了造影导管的扭控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方式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方式,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送管(1),内部设有输送通道(14),所述输送管(1)的端部外周设有与所述输送通道(14)连通的出液口(13);
外表面封闭的导引头(2),设置在所述输送管(1)的设有所述出液口(13)的一端,所述导引头(2)配置为能够引导所述输送管(1)在血管内穿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头(2)的硬度小于所述输送管(1)的硬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头(2)包括与所述输送管(1)连接的支撑段(21)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段(21)的端部的导引段(22),所述导引段(22)的硬度小于所述支撑段(21)的硬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段(21)包括第一引导丝(21a)和缠绕在所述第一引导丝(21a)上的支撑结构,所述导引段(22)包括第二引导丝(22a),所述第一引导丝(21a)和所述第二引导丝(22a)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1)包括输送段(11)和连接在所述输送段(11)一端的出液段(12),所述输送通道(14)形成在所述输送段(11)和所述出液段(12)内,所述出液口(13)设置在所述出液段(12)的周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段(12)的硬度小于所述输送段(11)的硬度;和/或
所述出液段(12)和所述输送段(11)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头(2)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输送段(11)的径向尺寸,所述出液段(12)为锥形管,所述出液段(12)沿着所述输送段(11)朝向所述导引头(2)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
所述出液段(12)与所述输送段(11)和所述导引头(2)的连接处分别为平滑曲面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13)为多个,多个所述出液口(13)沿所述输送管(1)的周向方向均匀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13)为出液通道,所述出液通道的出液方向平行于所述输送管(1)的输液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头(2)为实心结构。
CN202321369187.3U 2023-05-31 2023-05-31 造影导管 Active CN2199415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9187.3U CN219941539U (zh) 2023-05-31 2023-05-31 造影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9187.3U CN219941539U (zh) 2023-05-31 2023-05-31 造影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41539U true CN219941539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51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69187.3U Active CN219941539U (zh) 2023-05-31 2023-05-31 造影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415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68186B1 (en) Aspiration catheter systems
US20220338888A1 (en) Aspiration catheter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EP2450077B1 (en) Micro catheter
EP1767238B1 (en) Reagent Inj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US20180250498A1 (en) Flexible tip catheter
JP6643522B2 (ja) カテーテル
US20050215942A1 (en) Small vessel ultrasound catheter
US20070021771A1 (en) Catheter having plurality of stiffening members
US8764727B2 (en) Reinforced rapid exchange catheter
US11951262B2 (en) Catheter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m
CN103282074A (zh) 可操纵腔内设备和方法
JP2007530163A (ja) カテーテルの遷移部
CN116585595A (zh) 造影导管
CN109908453A (zh) 一种辅助导引导管通过迂曲血管的装置
CN219847797U (zh) 球囊扩张导管
CN219941539U (zh) 造影导管
JP5817181B2 (ja) 医療機器
CN216319398U (zh) 可调弯导管及可调弯装置
US20240091490A1 (en) Introducer with reinforcement element having a more dense distal portion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