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8837U - 一种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38837U
CN219938837U CN202321209869.8U CN202321209869U CN219938837U CN 219938837 U CN219938837 U CN 219938837U CN 202321209869 U CN202321209869 U CN 202321209869U CN 219938837 U CN219938837 U CN 2199388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way valve
liquid
medium side
liquid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0986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长路
高标
刘佳鑫
徐建军
张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Xinzhi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Xinzhi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Xinzhi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Xinzhi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0986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388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388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388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包括多通阀;第一液泵,进液口与多通阀相连;电热器,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电热器的进液口与第一液泵的出液口相连,电热器的出液口能够与第一设备相连后与多通阀相连;第二液泵,进液口与多通阀相连,出液口能够与第二设备相连后与多通阀相连;第一换热器,第一介质侧的两端分别与多通阀对应的一个阀口相连;第二换热器,第一介质侧的一端与多通阀的一个阀口相连、另一端能够与第三设备相连后与多通阀的一个阀口相连,第二介质侧与第一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串联;其中,多通阀能够控制电热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介质的流向。具有功能齐全和扩展性好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一些电子设备、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需根据运行工况和运行的环境,对其进行冷却或加热。因此,需要通过热管理系统对相应的设备进行热管理,以使得其在适宜的温度下运行,从而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设备的使寿命。然而,现有的热管理系统,通常只能对一个设备进行加热或冷却,功能单一,扩展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的设备热管理系统功能单一和扩展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能够根据设备工况,同时对多个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进行冷却或加热,具有功能齐全和扩展性好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包括:多通阀;第一液泵,进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一个阀口相连;电热器,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电热器的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液泵的出液口相连,所述电热器的出液口能够与第一设备相连后与所述多通阀的一个阀口相连;第二液泵,进液口与所述多通阀的一个阀口相连,出液口能够与第二设备相连后与所述多通阀的一个阀口相连;第一换热器,第一介质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多通阀对应的一个阀口相连;第二换热器,第一介质侧的一端与所述多通阀的一个阀口相连、另一端能够与第三设备相连后与所述多通阀的一个阀口相连,第二介质侧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串联;其中,所述多通阀能够控制所述电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内介质的流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在使用时,将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接入相应的管道中,通过多通阀的动作,可实现:
模式一,第一液泵、电热器、第一设备、多通阀、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介质侧、多通阀和第一液泵内的液体介质顺次流动形成循环回路,从而对第一设备加热,并且,第二液泵、多通阀、第二换热器的第一介质侧、第三设备、多通阀和第二液泵内的液态介质顺次流动形成循环回路,另外,给第二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接入压缩机,通过压缩机将冷媒经第二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第一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后循环,使得流经第二设备的液态介质与冷媒换热,温度升高,再流经第三设备回流至第二设备,从而对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同时加热,其中第一换热器第一介质侧的液体与其第二介质侧的冷媒换热温度降低,由此对第一设备进行降温;
模式二,第一液泵、电热器、第一设备、多通阀、第二换热器的第一介质侧、第三设备、多通阀和第一液泵内的液体介质顺次流动形成循环回路,从而同时对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加热,并且,此时给第二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接入压缩机,通过压缩机将冷媒经第二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第一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后循环,使得流经第一设备的液态介质与冷媒换热,温度升高,再流经第三设备回流至第一设备,由此,同时通过压缩机压缩冷媒和电热器对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同时加热,使得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的温度能够快速的升至工作温度,进而,在环境温度极低时,通过电热器和压缩机压缩冷媒同时加热,在环境温度较低时,通过压缩机压缩冷媒加热,以降低能耗,与此同时,第二液泵、第二设备、多通阀、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介质侧、多通阀和第二液泵内的液体介质顺次流动形成循环回路,从而对第二设备进行降温,而对第二设备降温后的液态介质与膨胀后的冷媒进行热交换,能够降低温度;
模式三,第一液泵、电热器、第一设备、多通阀、第二换热器的第一介质侧、第三设备、多通阀、第二液泵、第二设备、多通阀和第一液泵内的液体介质顺次流动形成循环回路,而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介质侧自循环(避免窜热),以同时对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进行加热,并且,此时给第二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接入压缩机,通过压缩机将冷媒经第二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第一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后循环,使得流经第一设备的液态介质与冷媒换热,温度升高,再流经第三设备、第二设备回流至第一设备,由此,同时通过压缩机压缩冷媒和电热器对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同时加热,使得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的温度能够快速的升至工作温度,进而,在环境温度极低时,通过电热器和压缩机压缩冷媒同时加热,在环境温度较低时,通过压缩机压缩冷媒加热,以降低能耗。
综上,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设备工况,同时对多个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进行冷却或加热,具有功能齐全和扩展性好的特点。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水箱组件,所述水箱组件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液泵的进液口相连,以便于给热管理系统补充冷却介质,并能够以模式四运行,具体的,模式四为:
第一液泵、电热器、第一设备、多通阀和第一液泵形成循环回路;
第二液泵、第二设备、多通阀和第二液泵形成循环回路,水箱组件给第二液泵补充冷却介质;
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介质侧与多通阀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
第二换热器的第一介质侧、第三设备、多通阀和第二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形成循环回路;
并且,多通阀内的所有通道导通,由此将水箱组件中的冷却介质输送到热管理系统中所有冷却介质侧零部件及流道中(不包括冷媒循环回路)。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为风冷换热器,且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介质流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串联,并能够以模式五运行,具体的,模式五为:
给第二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接入压缩机,冷却介质侧以前述的四个模式中的任一一个模式运行,而冷媒侧则为,压缩机、第二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第三换热器的介质流道和压缩机形成循环回路,以在冷却介质侧任意模式下,在系统自身温度过高或湿度较高时,给设备自身除湿或降温。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能够连接压缩机,以便于将压缩机接入热管理集成系统。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热器出液口串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第一设备的进液口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第一设备的出液口温度,以便于实时监测第一设备的温度,从而调整电热器的功率。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串接有第一温度压力传感器,以便于监测第一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的温度和压力,即冷媒与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介质侧换热后的温度和压力。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介质侧串接有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第三设备的进液口温度,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第三设备的出液口温度,以便于实时监测第三设备的温度,从而调整冷媒侧的功率。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进液口串接有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出液口串接有第三温度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压力传感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串接有第一膨胀阀;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进液口串接有第二膨胀阀、出液口串接有第四温度压力传感器,以便于实时监测冷媒侧的压力和温度。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流道板,所述多通阀、所述第一液泵、所述电热器、所述第二液泵、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水箱组件和所述第三换热器均安装在所述流道板上,便于安装固定前述的热管理元件。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水箱组件位于所述流道板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所述第一液泵和所述第二液泵并列设置在所述流道长度方向的中部,所述电热器位于所述水箱组件和所述第一液泵与第二液泵之间;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多通阀设于所述流道板长度方向的另一段端侧面,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平行设置,且所述多通阀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分设在所述流道板长度方向中线的两侧;所述第三换热器位于所述流道板长度方向的一侧壁,且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相邻设置,从而将前述的热管理元件紧凑布局,缩短相应管路的长度,在减小热管理系统体积的同时,减少能量的损失。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第一液泵进液口与多通阀的一个阀口相连,电热器的进液口与第一液泵的出液口相连、出液口能够与第一设备相连后与多通阀的一个阀口相连,第二液泵进液口与多通阀的一个阀口相连、出液口能够与第二设备相连后与多通阀的一个阀口相连,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介质侧的两端分别与多通阀对应的一个阀口相连,第二换热器的第一介质侧的一端与多通阀的一个阀口相连、另一端能够与第三设备相连后与多通阀的一个阀口相连,第二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与第一换热器的第二介质侧串联,多通阀能够控制电热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介质的流向,由此能够根据设备工况,同时对多个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进行冷却或加热,具有功能齐全和扩展性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的管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的工作模式一的液路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的工作模式二的液路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的工作模式三的液路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的工作模式四的液路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的工作模式五的液路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多通阀,2-第一液泵,3-电热器,4-第一设备,5-第二液泵,6-第二设备,7-第一换热器,8-第二换热器,9-第三设备,10-水箱组件,11-第三换热器,12-压缩机,13-第一温度传感器,14-第二温度传感器,15-第一温度压力传感器,16-第三温度传感器,17-第四温度传感器,18-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19-第三温度压力传感器,20-第一膨胀阀,21-第二膨胀阀,22-第四温度压力传感器,23-流道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开有”、“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结合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包括:多通阀1;第一液泵2,进液口与所述多通阀1的一个阀口相连;电热器3,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电热器3的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液泵2的出液口相连,所述电热器3的出液口能够与第一设备4相连后与所述多通阀1的一个阀口相连;第二液泵5,进液口与所述多通阀1的一个阀口相连,出液口能够与第二设备6相连后与所述多通阀1的一个阀口相连;第一换热器7,第一介质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多通阀1对应的一个阀口相连;第二换热器8,第一介质侧的一端与所述多通阀1的一个阀口相连、另一端能够与第三设备9相连后与所述多通阀1的一个阀口相连,第二介质侧与所述第一换热器7的第二介质侧串联;其中,所述多通阀1能够控制所述电热器3、所述第一换热器7和所述第二换热器8内介质的流向。
应当理解的是,还包括水箱组件10,所述水箱组件10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液泵5的进液口相连,以便于给热管理系统补充冷却介质,并能够以模式四运行,具体的,
通常来说,还包括第三换热器11,所述第三换热器11为风冷换热器,且所述第三换热器11的介质流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8的第二介质侧串联,以便于直接对设备自身进行降温或除湿。
其中,所述第三换热器1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8之间能够连接压缩机12,以便于将压缩机12接入热管理集成系统。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集成系统,使用时,还包括压缩机12,而压缩机12接入到第二换热器8的第一介质侧的进口和第三换热器11介质流道的出口之间。
具体来讲,所述电热器3出液口串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3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4,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3用于监测所述第一设备4的进液口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14用于监测所述第一设备4的出液口温度,以便于实时监测第一设备4的温度,从而调整电热器3的功率。
相应的,所述第一换热器7的第二介质侧串接有第一温度压力传感器15,以便于监测第一换热器7的第二介质侧的温度和压力,即冷媒与第一换热器7的第一介质侧换热后的温度和压力。
同样的,所述第二换热器8的第一介质侧串接有第三温度传感器16和第四温度传感器17,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16用于监测所述第三设备9的进液口温度,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17用于监测所述第三设备9的出液口温度,以便于实时监测第三设备9的温度,从而调整冷媒侧的功率。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换热器8的第二介质侧进液口串接有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18、出液口串接有第三温度压力传感器19,所述第三温度压力传感器19与所述第二换热器8之间串接有第一膨胀阀20;所述第三换热器11的进液口串接有第二膨胀阀21、出液口串接有第四温度压力传感器22,以便于实时监测冷媒侧的压力和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多通阀1为具有多个流道的电子水阀,且至少具有八个阀口、四个相互独立的流道,如申请号为2022116701398的发明记载的多通阀1;第一液泵2和第二液泵5均为电子水泵、第一膨胀阀20和第二膨胀阀21均为电子膨胀阀、第一换热器7和第二换热器8均为板式换热器。
在此基础上,还包括流道板23,所述多通阀1、所述第一液泵2、所述电热器3、所述第二液泵5、所述第一换热器7、所述第二换热器8、所述水箱组件10和所述第三换热器11均安装在所述流道板23上,便于安装固定前述的热管理元件。
基于图2,所述水箱组件10位于所述流道板23长度方向(Z方向)的一端部,所述第一液泵2和所述第二液泵5并列设置在所述流道板23长度方向(Z方向)的中部,所述电热器3位于所述水箱组件10和所述第一液泵2与第二液泵5之间;所述第一换热器7、所述第二换热器8和所述多通阀1设于所述流道板23长度方向(Z方向)的另一段端侧面,所述第一换热器7和所述第二换热器8平行设置,且所述多通阀1和所述第一换热器7与所述第二换热器8分设在所述流道板23长度方向(Z方向)中线的两侧;所述第三换热器11位于所述流道板23长度方向(Z方向)的一侧壁,且所述第三换热器11与所述第一换热器7相邻设置,从而将前述的热管理元件紧凑布局,缩短相应管路的长度,在减小热管理系统体积的同时,减少能量的损失。
继续结合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布局方式,具体的:
热管理元件与流道板23固定连接,Y方向热管理元件在上、流道板23在下;
Y方向流道板23在上,水箱组件10在下且水箱组件10位于Z向上最高点,水箱补水口位于第二液泵5的进液口前;
电热器3与流道板23固定连接,Y方向电热器3在上、流道板23在下,Z方向电热器3位于水箱组件10下方,且位于第一液泵2和第二液泵5上方;
第一液泵2和第二液泵5与流道板23固定连接,Y方向第一液泵2和第二液泵5位于流道板23上方,且在Z方向位于电热器3下方、多通阀1上方;
4个温度传感器与流道板23固定连接,Y方向位于流道板23上,分别位于右侧4个管口回路上;
多通阀1与流道板23固定连接,Y方向多通阀1位于流道板23上方,且位于流道板23Z方向上最低处;
第二换热器8与流道板23固定连接,Y方向第二换热器8位于流道板23上方,且位于流道板23Z方向最低处;
第一换热器7流道板23固定连接,Y方向第一换热器7位于流道板23上方,Z方向位于第二换热器8上方;
第三换热器11与流道板23固定连接,Y方向第三换热器11位于流道板23上方且位于流道板23的最左侧;
2个膨胀阀与流道板23固定连接,Y方向两个膨胀阀位于流道板23上方、第三换热器11右侧、第一换热器7做侧;
4个温度压力传感器与流道板23固定连接,Y方向温度压力传感器位于流道板23上方;2个分别位于第二换热器8冷媒侧进出口处,1个位于第一换热器7冷媒侧出口处,1个位于第三换热器11冷媒侧出口处。
前述的固定连接,可以是螺钉固定连接、铆钉铆接、销钉销接,当然也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也可以采用卡接的方式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在使用时,将第一设备4、第二设备6和第三设备9接入相应的管道中,通过多通阀1的动作,可实现:
模式一,结合图3具体而言,第一液泵2、电热器3、第一设备4、多通阀1、第一换热器7的第一介质侧、多通阀1和第一液泵2内的液体介质顺次流动形成循环回路,从而对第一设备4加热;并且,第二液泵5、多通阀1、第二换热器8的第一介质侧、第三设备9、多通阀1和第二液泵5内的液态介质顺次流动形成循环回路。另外,给第二换热器8的第二介质侧接入压缩机12,通过压缩机12将冷媒经第二换热器8的第二介质侧、第一换热器7的第二介质侧后循环,使得流经第二设备6的液态介质与冷媒换热,温度升高,再流经第三设备9回流至第二设备6,从而对第二设备6和第三设备9同时加热,其中第一换热器7第一介质侧的液体与其第二介质侧的冷媒换热温度降低,由此对第一设备4进行降温。
模式二,结合图4具体而言,第一液泵2、电热器3、第一设备4、多通阀1、第二换热器8的第一介质侧、第三设备9、多通阀1和第一液泵2内的液体介质顺次流动形成循环回路,从而同时对第一设备4和第三设备9加热。并且,此时给第二换热器8的第二介质侧接入压缩机12,通过压缩机12将冷媒经第二换热器8的第二介质侧、第一换热器7的第二介质侧后循环,使得流经第一设备4的液态介质与冷媒换热,温度升高,再流经第三设备9回流至第一设备4。由此,同时通过压缩机12压缩冷媒和电热器3对第一设备4和第三设备9同时加热,使得第一设备4和第三设备9的温度能够快速的升至工作温度,进而,在环境温度极低时,通过电热器3和压缩机12压缩冷媒同时加热,在环境温度较低时,通过压缩机12压缩冷媒加热,以降低能耗。与此同时,第二液泵5、第二设备6、多通阀1、第一换热器7的第一介质侧、多通阀1和第二液泵5内的液体介质顺次流动形成循环回路,从而对第二设备6进行降温,而对第二设备6降温后的液态介质与膨胀后的冷媒进行热交换,能够降低温度;
模式三,结合图5具体而言,第一液泵2、电热器3、第一设备4、多通阀1、第二换热器8的第一介质侧、第三设备9、多通阀1、第二液泵5、第二设备6、多通阀1和第一液泵2内的液体介质顺次流动形成循环回路,而第一换热器7的第一介质侧自循环(避免窜热),以同时对第一设备4、第二设备6和第三设备9进行加热。并且,此时给第二换热器8的第二介质侧接入压缩机12,通过压缩机12将冷媒经第二换热器8的第二介质侧、第一换热器7的第二介质侧后循环,使得流经第一设备4的液态介质与冷媒换热,温度升高,再流经第三设备9、第二设备6回流至第一设备4,由此,同时通过压缩机12压缩冷媒和电热器3对第一设备4、第二设备6和第三设备9同时加热,使得第一设备4、第二设备6和第三设备9的温度能够快速的升至工作温度。进而,在环境温度极低时,通过电热器3和压缩机12压缩冷媒同时加热,在环境温度较低时,通过压缩机12压缩冷媒加热,以降低能耗。
模式四,结合图6具体而言,第一液泵2、电热器3、第一设备4、多通阀1和第一液泵2形成循环回路;
第二液泵5、第二设备6、多通阀1和第二液泵5形成循环回路,水箱组件10给第二液泵5补充冷却介质;
第一换热器7的第一介质侧与多通阀1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
第二换热器8的第一介质侧、第三设备9、多通阀1和第二换热器8的第二介质侧形成循环回路;
并且,多通阀1内的所有通道导通,由此将水箱组件10中的冷却介质输送到热管理系统中所有冷却介质侧零部件及流道中(不包括冷媒循环回路)。
模式五,结合图7具体而言,给第二换热器8的第二介质侧接入压缩机12,冷却介质侧以前述的四个模式中的任一一个模式运行,而冷媒侧则为,压缩机12、第二换热器8的第二介质侧、第三换热器11的介质流道和压缩机12形成循环回路,以在冷却介质侧任意模式下,在系统自身温度过高或湿度较高时,给设备自身除湿或降温。
综上,本实施例能够根据设备工况,同时对多个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进行冷却或加热,具有功能齐全和扩展性好的特点。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通阀(1);
第一液泵(2),进液口与所述多通阀(1)的一个阀口相连;
电热器(3),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电热器(3)的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液泵(2)的出液口相连,所述电热器(3)的出液口能够与第一设备(4)相连后与所述多通阀(1)的一个阀口相连;
第二液泵(5),进液口与所述多通阀(1)的一个阀口相连,出液口能够与第二设备(6)相连后与所述多通阀(1)的一个阀口相连;
第一换热器(7),所述第一换热器(7)的第一介质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多通阀(1)对应的一个阀口相连;
第二换热器(8),所述第二换热器(8)的第一介质侧的一端与所述多通阀(1)的一个阀口相连、另一端能够与第三设备(9)相连后与所述多通阀(1)的一个阀口相连,所述第二换热器(8)的第二介质侧与所述第一换热器(7)的第二介质侧串联;
其中,所述多通阀(1)能够控制所述电热器(3)、所述第一换热器(7)和所述第二换热器(8)内介质的流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箱组件(10),所述水箱组件(10)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液泵(5)的进液口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换热器(11),所述第三换热器(11)为风冷换热器,且所述第三换热器(11)的介质流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8)的第二介质侧并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8)和所述第三换热器(11)之间能够连接压缩机(1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器(3)出液口串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3)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4),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3)用于监测所述第一设备(4)的进液口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14)用于监测所述第一设备(4)的出液口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7)的第二介质侧串接有第一温度压力传感器(15)。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8)的第一介质侧串接有第三温度传感器(16)和第四温度传感器(17),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16)用于监测所述第三设备(9)的进液口温度,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17)用于监测所述第三设备(9)的出液口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8)的第二介质侧进液口串接有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18)、出液口串接有第三温度压力传感器(19),所述第三温度压力传感器(19)与所述第二换热器(8)之间串接有第一膨胀阀(20);
所述第三换热器(11)的进液口串接有第二膨胀阀(21)、出液口串接有第四温度压力传感器(22)。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道板(23),所述多通阀(1)、所述第一液泵(2)、所述电热器(3)、所述第二液泵(5)、所述第一换热器(7)、所述第二换热器(8)、所述水箱组件(10)和所述第三换热器(11)均安装在所述流道板(23)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组件(10)位于所述流道板(23)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所述第一液泵(2)和所述第二液泵(5)并列设置在所述流道长度方向的中部,所述电热器(3)位于所述水箱组件(10)和所述第一液泵(2)与第二液泵(5)之间;
所述第一换热器(7)、所述第二换热器(8)和所述多通阀(1)设于所述流道板(23)长度方向的另一段端侧面,所述第一换热器(7)和所述第二换热器(8)平行设置,且所述多通阀(1)和所述第一换热器(7)与所述第二换热器(8)分设在所述流道板(23)长度方向中线的两侧;
所述第三换热器(11)位于所述流道板(23)长度方向的一侧壁,且所述第三换热器(11)与所述第一换热器(7)相邻设置。
CN202321209869.8U 2023-05-18 2023-05-18 一种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 Active CN2199388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09869.8U CN219938837U (zh) 2023-05-18 2023-05-18 一种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09869.8U CN219938837U (zh) 2023-05-18 2023-05-18 一种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38837U true CN219938837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500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09869.8U Active CN219938837U (zh) 2023-05-18 2023-05-18 一种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388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82057A (zh) 一种环境风洞温度控制系统
CN108954562B (zh) 空调器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170778U (zh) 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12677604U (zh) 服务器的液冷换热机组以及液冷换热系统
CN219938837U (zh) 一种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热管理集成系统
CN219014770U (zh) 液冷机组和具有该液冷机组的液冷系统
CN212770412U (zh) 一种热泵干燥机组
CN217642121U (zh) 一种自适应运行宽控温车载激光器温控装置
CN106852086B (zh) 双级串联式液气双通道自然冷却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CN106912185B (zh) 内循环并联式双级液气双通道自然冷却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CN115882004A (zh) 一种氢燃料电池与热泵联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14676297U (zh) 冷却系统
CN112384040B (zh) 一种蒙皮换热旁路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0042712U (zh) 一种集中冷却式热管空调多联机系统
CN203323448U (zh) 冷媒多支路全热回收空调机组
CN112009197A (zh) 用于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9454079U (zh) 一种分体式空气能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供系统
CN219473772U (zh) 供热供冷联合机组
KR100860047B1 (ko) 히트펌프를 이용하여 물을 가열 및 냉각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217563997U (zh) 一种液冷系统
CN212409110U (zh) 一种雷达复合冷却系统
CN104362837A (zh) 一种变流器用散热系统
CN214420170U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汽车
CN219572426U (zh) 一种光伏组件测试用冷媒的串联节能循环系统
CN220981582U (zh) 热泵热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