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4254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34254U
CN219934254U CN202320213836.4U CN202320213836U CN219934254U CN 219934254 U CN219934254 U CN 219934254U CN 202320213836 U CN202320213836 U CN 202320213836U CN 219934254 U CN219934254 U CN 2199342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version
refrigerant
flat
heat exchanger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1383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东方
李晓宇
蔡良烽
石丽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1383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342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342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342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空调换热器中由于冷媒分配不均匀引起的换热效率急剧下降的问题。该空调器的分配器包括依次分布的第一叠片板、第二叠片板和第三叠片板,第一叠片板设有第一通孔。第二叠片板设有两个第一导流通道以及四个第二导流通道。两个第一导流通道的一端相互靠近且均与第一通孔连通,每个第一导流通道的另一端均与两个第二导流通道连通。第三叠片板沿第一直线方向设有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连接孔。沿冷媒的流动方向,一个第二导流通道远离第一导流通道的一端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对应连通,且第一连接孔还与换热器连接并导通,用于流通并分流冷媒。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用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决定空调性能的核心部件,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由于流入该蒸发器内的冷媒是节流后的冷媒,且该冷媒流体具有一定干度(干度:气液两相态的冷媒中气相流体所占的质量分数)。因此,这些两相冷媒流体在流速变慢时会发生气液两相态的分离,若气液两相态的分离较为集中并发生于进入蒸发器之前,会使得大部分液态的冷媒流体流入蒸发器的下部区域中冷媒管内,且大部分气态的冷媒流体流入蒸发器的上部区域中冷媒管内,这种冷媒的不均匀分配会导致蒸发器的换热效率急剧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空调换热器中由于冷媒分配不均匀引起的换热效率急剧下降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安装于壳体内的换热器组件,换热器组件包括冷媒换热器、集气管和分配器。沿冷媒的流动方向,分配器和集气管连接于冷媒换热器的相对两侧,且集气管用于连通四通阀。分配器包括依次分布的第一叠片板、第二叠片板和第三叠片板,第一叠片板设有第一通孔。第二叠片板设有两个第一导流通道以及四个第二导流通道。两个第一导流通道的一端相互靠近且均与第一通孔连通,每个第一导流通道的另一端均与两个第二导流通道连通。第三叠片板沿第一直线方向设有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连接孔。沿冷媒的流动方向,一个第二导流通道远离第一导流通道的一端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对应连通,且第一连接孔还与换热器连接并导通,用于流通并分流冷媒。
在该空调器中,与第一连接孔连通的第二扁管所在的冷媒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的过程中。由第一通孔流入的冷媒可以分流并流入第二叠片板上的两个第一导流通道内。在其中一个第一导流通道内流动的冷媒可以分流并进入连通的两个第二导流通道内。随后,其中一个第二导流通道内流动的冷媒可以分流并流入连通的两个第一连接孔内,并经多个第一连接孔可以使分流后的冷媒最终流向连通的多个第二扁管内。如此,通过分配器的多级分流,可以提高流入冷媒换热器的多个第二扁管中的气液两相态的均匀分配程度。以使冷媒换热器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的冷媒通道中流经的冷媒具有较小的质量差异,有利于提高该冷媒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过程中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功效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组件的正视图;
图4为图3中所示的毛细管组件的一种正视图;
图5为图3所示换热器组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媒换热器中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的一种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F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5中G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所示的分配器的与毛细支管和多个第二扁管连接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分配器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所示的第二叠片板的一种左视图;
图13为图12中所示的扰流流道附近的一种冷媒流速矢量图;
图14为图12中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内冷媒的一种流速矢量图;
图15为图10所示分配器的另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所示第四叠片板的一种左视图;
图17为图10所示的分配器的一种流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的分配器的一种仿真模拟实验数据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即空气调节器,是一种可以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和循环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1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该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压缩机组件10、四通阀20、换热器组件30以及节流装置40。示例性地,四通阀20可以具有A、B、C和D四个端口,且换热器组件30可以包括室外换热器31以及室内换热器32。压缩机组件10的一端可以与四通阀的A端连接,压缩机组件10的另一端可以与四通阀的B端连接。四通阀的C端可以室外换热器31的一端连接,该室外换热器31的另一端可以通过节流装置40与室内换热器32连接,且室内换热器32的另一端可以与四通阀的D端连接。
其中,空调器100可以分为室内机和室外机两部分,压缩机组件10、四通阀20和室外换热器31可以是室外机的一部分,对应室内换热器32可以是室内机的一部分。节流装置40可以是毛细管结构,也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结构,该节流装置40可以安装于室外机中,也可以安装于室内机中,还可以在室外机和室内机之间的冷媒管路中安装节流装置40,只需使节流装置40沿冷媒的流动方向位于室内换热器32和室外换热器31之间即可。
基于此,冷媒能够在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循环,并且产生可逆的相变,冷媒产生相变的同时能够释放或者吸收热量。冷媒在室外机中能够与室外换热器换热,从而释放热量加热周围空气(或者吸收热量冷却附近的空气)。冷媒在室内机中能够与室内换热器换热,从而吸收热量以冷却周围空气(或者释放热量加热附近的空气)。
例如,空调器制冷时,结合图1,可以调节四通阀20以使端口B和端口C导通,并使端口D和端口A导通。以使冷媒可以在压缩机组件10、四通阀20的端口B和端口C、室外换热器31、节流装置40、室内换热器32、四通阀20的端口D和端口A以及压缩机组件10之间循环流动。在此过程中,冷媒可以与室外换热器31换热且释放热量,冷媒还可以与室内换热器32换热并吸收热量,从而达到冷却室内空气的制冷效果。
空调器制热时,如图1所示,可以调节四通阀20以使端口B和端口D导通,并使端口C和端口A导通。如此,冷媒可以在压缩机组件10、四通阀20的端口B和端口D、室内换热器32、节流装置40、室外换热器31、四通阀20的端口C和端口A以及压缩机组件10之间循环流动。在此过程中,冷媒可以与室外换热器31换热且吸收热量,冷媒还可以与室内换热器32换热并释放热量,从而达到加热室内空气的制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100的俯视图。该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壳体50和风机组件60,换热器组件30和风机组件60均可以安装于壳体50内。如此,由于换热器组件30可以靠近壳体50的出风口或者进风口布置,当风机组件60通电转动时,可以通过风机组件60带动空气流经换热器组件30,以使流动的空气可以通过换热器组件30与该换热器组件30内部流动的冷媒进行换热。
继续参照图2,以该壳体50是室外机的外壳为例,换热器组件30可以是室外换热器31(如图1所示),对应风机组件60可以是离心式风机或者贯流式风机等结构,以使风机组件60带动室外机附近的空气持续流经室外换热器31并进行换热。此时,壳体50内还可以安装有压缩机组件10和四通阀等室外机的组成构件。
此外,壳体50也可以是室内机的外壳。此时,换热器组件30可以是室内换热器32,对应风机组件60可以是轴流式风机或者离心式风机等结构,以使风机组件60可以带动室内机附近的空气持续流经室内换热器32,并通过室内换热器32内循环流动的冷媒加热或者冷却流经室内换热器32的空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组件30的正视图。换热器组件30可以包括冷媒换热器33,该冷媒换热器33可以是换热器组件30的主体结构,用于冷媒的换热流通。以该冷媒换热器33应用于室外机为例,该换热器组件30还可以包括毛细管组件34以及集气管35。其中,集气管35可以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且第一直线方向可以是上下方向。在换热器组件30中,沿冷媒的流动方向,毛细管组件34和集气管35可以连接于冷媒换热器33的相对两侧并与冷媒换热器33导通,且该集气管35可以安装于冷媒换热器33和四通阀20(如图1所示)之间,用于连通四通阀20。结合图4,图4为图3中所示的毛细管组件34的一种正视图,毛细管组件34的主体结构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布置。该组件该毛细管组件34可以包括主液管341、分流件342以及多个毛细支管343。其中,主液管341的一端可以与分流件342的下端连接,且主液管341的另一端可以连接节流装置40(如图1所示)或者是室内换热器32。分流件342的上端可以开设有多个端口,且一个端口可以连接一个毛细支管343。这样,气液两相冷媒或者液相冷媒等流体在经节流装置40和主液管341流入分流件342的下端后,该流体可以在分流件342中较为均匀的进行分流,并可以由分流件342上端的多个端口流入每个毛细支管343内。分流件342可以是近似为莲蓬头的分流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分流结构。而多个毛细支管343的另一端可以与冷媒换热器33中的多个冷媒通道一一对应连通,有利于提高冷媒换热器33的多个冷媒通道中冷媒流体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为图3所示换热器组件30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换热器组件30还可以包括气管组件36,该气管组件36可以包括主气管361以及多个支路气管362,主气管361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靠近集气管35布置。多个支路气管362可以沿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布置,一个支路气管362的一端可以与主气管361连接并导通,且该支路气管362的另一端可以与集气管35连接并导通。以使主气管361和集气管35之间可以通过多个支路气管362进行连通。如此,可以将主气管361的另一端与四通阀20(如图1所示)连接。
示例性的,若该冷媒换热器33作为室外换热器31使用,则与该冷媒换热器33连接的主气管361可以与四通阀20的端口C连接导通。若冷媒换热器33作为室内换热器32使用,则与该冷媒换热器33连接的主气管361可以与四通阀20的端口D连接导通。此外,若换热器组件30未设置气管组件36,也可以直接将集气管35与四通阀20连接导通,均可以实现集气管35与四通阀20的连通布置。
需要说明的是,冷媒换热器33可以是翅片式换热器或者微通道换热器,均可以用于室外换热器31(如图1所示)和室内换热器32处冷媒的换热流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其中,微通道换热器可以是由多个金属扁管(冷媒管的一种)组成的换热器,且一个金属扁管内设有多个用于流通冷媒的微通道(即冷媒通道)。翅片式换热器可以是多个翅片与多个金属冷媒管(如铜管,内部形成冷媒通道)接触连接形成的一种常用的换热器。
当冷媒换热器33作为室外机的蒸发器使用时,由于流入该蒸发器内的冷媒是节流后的冷媒,且该冷媒流体具有一定干度。因此,这些两相冷媒流体在流速变慢时会发生气液两相态的分离,若气液两相态的分离较为集中并发生于进入蒸发器之前,使得大部分液态的冷媒流体会流入蒸发器的下部区域中冷媒通道内,且大部分气态的冷媒流体会流入蒸发器的上部区域中冷媒通道内,这种冷媒的不均匀分配会导致蒸发器的换热性能急剧下降,从而降低室外机的制冷能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冷媒换热器33用于室外机为例,如图6所示,图6为图3中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冷媒换热器33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一扁管331以及多个第二扁管332,且第一扁管331的数量与第二扁管332的数量可以相同。如此,可以将其中的一个第一扁管331沿上下方向靠近集气管35的顶端布置,并可以使另一个第一扁管331沿上下方向靠近集气管35的底端布置,以使其中两个第一扁管331可以沿上下方向靠近集气管35的两端布置。
其中,第一扁管331可以沿第二方向延伸,以使多个第一扁管331可以近似平行布置。第二扁管332也可以沿第二方向延伸布置,以使多个第二扁管332也可以近似平行布置,且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之间也可以近似平行布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方向可以与第一直线方向相交也可以相互垂直。对于第二方向而言,该第二方向可以是直线方向,即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可以沿直线方向延伸。或者,第二方向也可以是曲线方向,即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也可以沿曲线方向延伸。或者,也可以使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首先由左向右沿直线方向延伸,随后向后弯折,并在弯折后在前后方向上沿直线方向延伸,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以第一直线方向是上下方向,且第二方向是左右方向为例,结合图6,在最上方的一个第一扁管331和最下方的一个第一扁管331之间,由上向下,两个第二扁管332和两个第一扁管331可以沿上下方向交替并间隔布置。由于第一扁管331与第二扁管332的数量相同,通过上述布置方案,可以使每个第二扁管332均可以与一个第一扁管331相邻布置,基于此,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均可以布置于集气管35的右侧,可以使第一扁管331的左端与集气管35连接并导通。
继续参照图6,由于换热器组件30还可以包括叠片式结构的分配器37,如此,可以使一个毛细支管343通过一个分配器37与多个第二扁管332的左端连通。结合图7,图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媒换热器33中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的一种排布结构示意图。相邻布置的一个第一扁管331和一个第二扁管332的右端可以连接并导通。示例性的,由上向下,第一个第一扁管331的右端可以与下方的一个第二扁管332的右端连接并导通。第二个第一扁管331的右端可以与上方的一个第二扁管332的右端连接并导通。第三个第一扁管331的右端可以与下方的一个第二扁管332的右端连接并导通。以此类推,最后一个第一扁管331的右端可以与上方的一个第二扁管的右端连接并导通。
如此,以该冷媒换热器33是室外机中的蒸发器为例,气液两相态的冷媒可以经毛细管组件34和分配器37内进行充分混合并分流,以使气液两相态的冷媒可以较为均匀地流入多个第二扁管332中,有利于提高该冷媒换热器33的换热效率。
示例性的,在上述作为蒸发器的冷媒换热器33中,第二扁管332的左端可以通过分配器37与毛细支管343连通。此外,第二扁管332的左端也可以仅与分配器37或者是毛细支管343连通。均可以使气液两相态的冷媒较为均匀地流入该冷媒换热器33的多个第二扁管332内。
以第二扁管332的左端可以与分配器37连接为例,分配器37和集气管35可以沿冷媒的流动方向连接于冷媒换热器33的相对两侧。若该冷媒换热器33中第二扁管332的数量较少,则可以通过一个分配器37的多个分流端口与多个第二扁管332一一对应连接,以使通过该分配器37分流的气液两相态的冷媒可以通过一个分流端口流入一个第二扁管332内,随后可以经对应连通的一个第一扁管331流入集气管35内,然后流向四通阀20。若该冷媒换热器33中第二扁管332的数量较多,则可以沿上下方向布置多个分配器37,并使一个分配器37的多个分流端口可以与部分的多个第二扁管332以一对一连接,用于冷媒的均匀分流,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微通道换热器而言,在相关技术方案中,通常会以一个第一扁管和一个第二扁管沿上下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沿冷媒的流动方向,由于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相互远离的两端具有较大的温差,即第一扁管的左端和第二扁管的左端之间具有较的温差,从而导致相邻的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之间会通过空气或者是连接的翅片进行换热,以降低冷媒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但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结合图7,以右端连接并导通的一个第一扁管331和一个第二扁管332是一组扁管为例,同一组扁管中的液体端(即第二扁管332的左端)的冷媒和气体端(如第一扁管331的左端)的冷媒之间具有较大的温差。由于相邻的两组扁管中的两个第一扁管331靠近布置,且相邻的两组扁管中的两个第二扁管332靠近布置。使得相邻的两组扁管之间的两个液体端可以保持较小的温差,且该相邻的两个第二扁管332之间的温差也可以忽略不计,对应的,两个气体端之间同样具有较小的温差,且该相邻的两个第一扁管331之间的温差也可以忽略不计。即其中一组的第二扁管332传递至相邻的另一组中的第一扁管331之间不会(或者可以忽略不计)传递热量,可以有效降低相邻的两组扁管中由于温差导致的自发性的热量传递以引起的热量损耗,有利于提高该冷媒换热器33的换热效率。
其中,上述实施例中的微通道结构的冷媒换热器33可以看作单排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对于微通道换热器而言,也沿前后方向增加并列布置的扁管的排数以提高冷媒换热器33的换热效率。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图8为图5中F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冷媒换热器33可以是双排扁管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三扁管333、多个第四扁管334以及多个连通管335。第三扁管333、第四扁管334和连通管335的数量可以是相同的,并等于第一扁管331的数量。如此,可以将其中一个第三扁管333沿上下方向靠近集气管35的顶端布置,并将其中另一个第三扁管333沿上下方向靠近集气管35的底端布置,使该两个第三扁管333可以沿第一直线方向与上下两端的两个第一扁管331对齐布置。对应的,在上下两端的两个第三扁管333之间,由上向下,可以使两个第四扁管334和两个第三扁管333沿上下方向交替并间隔布置在该两个第三扁管333之间,并使每个第三扁管333与一个第四扁管334相邻布置。其中,第三扁管333可以沿第二方向延伸,对应第四扁管334同样可以延伸第二方向延伸,即第四扁管334可以与第三扁管333近似平行布置。
基于此,继续参照图8,由于第三扁管333和第四扁管334均可以位于集气管35的右侧,可以使第四扁管334的左端与集气管35连接并导通。结合图9,图9为图5中G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可以使每个第四扁管334的右端与相邻的一个第三扁管333连接导通。结合图8,每个所述第一扁管331的左端与靠近(前后方向上对齐布置)的一个第三扁管333的左端可以通过一个连通管335连接并导通,且第二扁管332可以与分配器37连通。如此,冷媒可以在第二扁管332、第一扁管331、第三扁管333和第四扁管334之间正向或者方向依次流通。相较于仅设置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的单排微通道换热器,可以有效提升冷媒通过该冷媒换热器33与空气的换热时间以及换热接触面积,从而有效提升冷媒换热器33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三扁管333和第四扁管334的布置是参照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进行布置的。如此,沿上下方向,以连接并导通的一个第三扁管333和第四扁管334是一组扁管为例,在相邻的两组扁管之间,两个第三扁管333或两个第四扁管334相互靠近布置,以避免冷媒换热器33由于内部热量损耗而引起的换热效率下降的问题。
其中,在布置第三扁管333和第四扁管334时,在前后方向上,可以使每个第一扁管331与一个第三扁管333近似对齐布置,且使每个第二扁管332与一个第四扁管334近似对齐布置。从而空气可以在风机组件60的带动下由前(即迎风侧)向后经上下相邻的两个扁管之间的间隙流过,以使空气可以沿前后方向顺畅的流通。第三扁管333可以位于第一扁管331的前侧,也可以位于第一扁管331的后侧,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同一组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该第一扁管331的右端和该第二扁管332的右端可以通过连接弯头密封连通,也可以通过一个扁管结构弯折后形成一体式结构的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对应的,对于同一组第三扁管333和第四扁管334,该第三扁管333的右端和该第四扁管334的右端可以通过连接弯头密封连通,也可以通过一个扁管结构弯折后形成一体式结构第三扁管333和第四扁管334。其中,一体式的扁管结构有利于降低扁管上的焊点数量,从而降低冷媒泄露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8,冷媒换热器33还可以包括多个翅片336,一个翅片336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的扁管插口337,该翅片336上的多个扁管插口337可以朝向同一侧设置,且一个扁管插口337可以与第一扁管331、第二扁管332、第三扁管333或者第四扁管334中的任一个插接安装。在安装翅片336时,可以由后向前将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插入每个对应的扁管插口337内,并使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可以与翅片336接触连接,且多个翅片336可以沿左右方向(或者是第二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单排结构的冷媒换热器33。如此,翅片336的设置可以增加冷媒换热器33的换热面积,且开口设置的扁管插口337便于翅片336的操作安装,通过将多个扁管插口337朝向背风侧(如向后)设置,可以而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迎风侧具有凸出的翅片336结构,以通过该部分翅片与空气提前换热。
以上述冷媒换热器33是蒸发器为例,通过迎风侧凸出布置的翅片结构,可以使空气中的部分水汽可以在该翅片处提前凝结,并使冷凝液可以在上下方向上沿连续设置的迎风侧的翅片结构向下排出,以减少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上积存的冷凝液,从而减少甚至避免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上凝露结霜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提高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基于此,当冷媒换热器33是双排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时,也可以由后向前将第三扁管333和第四扁管334插入每个对应的扁管插口337内,并使第三扁管333和第四扁管334可以与翅片336接触连接,且多个翅片336可以沿左右方向(或者是第二方向)间隔布置。随后可以将第三扁管333和第四扁管334形成的单排结构对齐放置于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形成的单排结构的前侧或者后侧,并通过连通管335连通前后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扁管331和第三扁管333,以形成双排结构的冷媒换热器33。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而言,在布置第二扁管332时,可以使第二扁管332的左端和第一扁管331的左端在左右方向上错位分布。如第二扁管332的左端向左可以长于第一扁管331进行布置。这样,在将第二扁管332的左端与分配器37连接后,分配器37与第一扁管331的左端之间具有空隙,便于第一扁管331的连接安装。
因此,在冷媒换热器33还包括第三扁管333和第四扁管334的情况下,第三扁管333的左端可以与第一扁管331的左端对齐布置,且第四扁管334的左端可以与第二扁管332的左端对齐布置。如此,在第二扁管332的左端与分配器37连接,且第四扁管334的左端与集气管35连接后。第三扁管333的左端与集气管35之间具有间隙,且第一扁管331的左端与分配器37之间具有间隙,便于容纳并连接安装连通管335。
其中,对于第二扁管332而言,可以使每个第二扁管332与一个毛细支管343直接连接。此外,也可以在一个毛细支管343和多个第二扁管332之间通过安装分配器37以对流入第二扁管332内的冷媒进一步分流。
对于分配器37而言,如图10所示,图10为图8中所示的分配器37的与毛细支管343和多个第二扁管332连接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分配器37可以是叠片式结构。结合图11,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分配器37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该分配器37可以包括由左向右依次分布的第一叠片板371、第二叠片板372以及第三叠片板373。其中,可以在第一叠片板371上设有第一通孔3711。该第一通孔3711可以位于第一叠片板371靠近中部的位置。第二叠片板372上可以设有两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以及四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以第一导流通道3721的主体结构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为例,其中一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可以布置于第二叠片板372的上部区域,另一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可以布置与第二叠片板372的下部区域,且该两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相互靠近的两端均可以与第一通孔3711连通。由于第一通孔3711的左端可以与毛细支管343连接并导通,以使由毛细支管343流入的冷媒可以经第一通孔3711分流至右侧连通的两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内。
基于此,继续参照图11,靠上布置的一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的上端可以与其中两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连通,该两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中的一个可以在第二叠片板372的上部区域内由此(即该第一导流通道3721的上端)向上延伸布置,且另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可以由此向下延伸布置,以使靠上布置的第一导流通道3721内的冷媒可以经该第一导流通道3721的上端分流至该两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内。对应的,靠下布置的一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的下端可以与另外两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连通,该两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中的一个可以在第二叠片板372的下部区域内由此(即该第一导流通道3721的下端)向下延伸布置,且另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可以由此上下延伸布置,以使靠下布置的第一导流通道3721内的冷媒可以经该第一导流通道3721的下端分流至该两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内。如此,通过上述两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和四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的设置,可以使冷媒沿上下方向分流覆盖第二叠片板372的大部分区域。
这样,如图11所示,以分配器37的长度方向沿第一直线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为例,可以在第三叠片板373上沿上下方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3731。如此,沿冷媒的流动方向,可以设置每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远离第一导流通道3721的一端与两个第一连接孔3731的左侧对应连通。结合图10,以该第一连接孔3731是与第二扁管332对应的条形孔为例,一个第一连接孔3731内可以插入一个第二扁管332的左端并连接导通。如此,可以使第三叠片板373上的多个第一连接孔3731在上下方向上可以两两靠近布置,且相互靠近的两个第一连接孔3731用于连通同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结合图6,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扁管332可以与相互靠近的两个第一连接孔3731连通,以使该两个第二扁管332可以与同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对应连通。
与第一连接孔3731连通的第二扁管332所在的冷媒换热器33作为蒸发器使用的过程中。由第一通孔3711流入的冷媒可以分流并流入第二叠片板372上的两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内。在其中一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内流动的冷媒可以分流并进入连通的两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内。随后,其中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内流动的冷媒可以分流并流入连通的两个第一连接孔3731内,并经多个第一连接孔3731可以使分流后的冷媒最终流向连通的多个第二扁管332内。如此,通过分配器37的多级分流,可以提高流入冷媒换热器33的多个第二扁管332中的气液两相态的均匀分配程度。以使冷媒换热器33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的冷媒通道中流经的冷媒具有较小的质量差异,有利于提高该冷媒换热器33作为蒸发器使用过程中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功效比。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三叠片板373上第一连接孔3731的数量。也可以使多个第一连接孔3731与多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一一对应设置,即沿冷媒的流动方向,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远离连通的第一导流通道3721的一端可以与一个第一连接孔3731对应连通。此外,也可以使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与三个或者四个甚至更多的第一连接孔3731对应连通,只需调整适配冷媒换热器33的结构即可。如可以无需在意上述第一扁管331和第二扁管332在上下方向上的布置方案。也可以设置冷媒换热器33为圆铜管和多个接触连接的翅片组成的翅片式换热器结构,此时,第一连接孔3731可以是圆孔结构,并可以插入连接一个圆铜管。
此外,在连通第一连接孔3731和第二导流通道3722时,以第二叠片板372的右侧面和第三叠片板373的左侧面密封贴合为例。在第一导流通道3721和第二导流通道3722是第二叠片板372上的通孔结构的前提下,为了避免在左右方向上第一导流通道3721与部分第一连接孔3731的重叠连通,可以在第一连接孔3731与第一导流通道3721重叠的区域设置遮挡结构,以阻止第一连接孔3731与第一导流通道3721的连接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图12为图11中所示的第二叠片板372的一种左视图。第二叠片板372可以包括第一分流部3723和第二分流部3724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一分流部372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且两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相互靠近的两端(即进液端)可以通过该第一分流部3723分隔,以使第一分流部3723用于分流由第一通孔3711流向两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中的冷媒。此外,第二分流部3724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与同一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连通的两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之间设有一个第二分流部3724。即该第二分流部3724可以布置于第一导流通道3721的出液端,且该第二分流部3724用于分流由该第一导流通道3721流向该两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的冷媒。
以第一分流部3723是片状结构为例,当第一叠片板371的右侧面和第二叠片板372的左侧面密封贴合时,片状结构的第一分流部3723在分隔两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的同时,还可以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通孔3711的中轴线重叠布置,便于提高冷媒分流的均匀程度。
基于此,沿冷媒的流动方向,在第一导流通道3721的进液端和出液端,为了避免重力作用影响气液两相态的冷媒均匀分流。在片状结构的第一分流部3723与第一通孔3711的中轴线重叠布置的情况下,可以使该重叠的中轴线与上下方向平行,即该第一分流部3723可以平行于上下方向布置。以使由第一通孔3711向右流动的冷媒在经片状结构的第一分流部3723分流后可以向前和向后分别流入两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内。
其中,如图12所示,第二叠片板372上的两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可以是相对于第一分流部3723的中心对称结构。示例性的,第一导流通道3721可以包括依次连通的引流段37211和稳流段37212,且引流段37211沿冷媒的流动方向靠近第一通孔3711布置。引流段37211靠近第一通孔3711的一段可以设置为直线结构,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布置,以提高由第一通孔3711流向两个引流段37211的冷媒的均匀程度。这样,可以在引流到37211上设置至少一个圆弧角的弯道结构,并可以通过近似圆弧直角的弯道结构连通引流段37211和稳流段37212。可以设置稳流段37212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流道结构。即第一导流通道3721沿冷媒的流动方向靠近第二导流通道3722的一段可以是直线流道结构,且第一导流通道3721具有多个弯道结构。
基于此,为了使进入稳流段37212的冷媒在稳流段37212内均匀分布,如图12所示,第二叠片板372上还可以设有两个扰流流道3725,且两个扰流流道3725和两个第一导流通道3721一一对应设置。以使靠近稳流段37212连通的一个弯道结构(引流段37211的一部分)可以同时与该稳流段37212和一个扰流流道3725连通。该稳流段37212在前后方向上可以位于该弯道结构和扰流流道3725之间。如该稳流段37212与该扰流流道3725近似垂直,且扰流流道3725可以与该弯道结构对齐设置,以使该稳流段37212、该扰流流道3725与该弯道结构可以形成一个近似为倒T字形的圆角弯道结构。
因此,如图13所示,图13为图12中所示的扰流流道3725附近的一种冷媒流速矢量图。显而易见的,在第二叠片板372上方区域中的第一导流通道3721内,由于扰流流道3725的设置,可以使向前流动的冷媒在该扰流流道3725内形成一个涡流,该涡流内冷媒的方向流动可以抵消一部分冷媒流体向前的偏离作用力,因此可以改善流向稳流段37212的冷媒流体在前后方向上分配不均的现象。并且,结合较长的直线流道结构的稳流段37212,有利于该稳流段37212内流经的冷媒流体的均匀混合分布。
基于此,在稳流段37212的出液端,该出液端的前端可以与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连通,且该出液端的后端可以与另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连通,且片状结构的第二分流部3724可以垂直于前后方向布置,并位于该稳流段37212的中轴线重叠。以第二叠片板372的上部区域中的第一导流通道3721为例,在稳流段37212内向上流动的冷媒在经过片状结构的第二分流部3724时较为均匀地向左右两侧分流,并可以流入两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内。
这样,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在第二导流通道3722靠近第一导流通道3721附近的一段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段结构的情况下。结合图14,图14为图12中第一导流通道3721和第二导流通道3722内冷媒的一种流速矢量图。可以使流经第一分流部3723和第二分流部3724的冷媒较为均匀地进行分流,以减少重力作用对该两处分流结构的影响程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分流部3723和第二分流部3724也可以是三棱柱结构。对于第一分流部3723而言,可以使其中一个棱角与第一通孔371(如图11所示)的中轴线对齐并向左布置。对于第二分流部3724而言,可以使其中一个棱角向下并平行于左右方向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图15为图10所示分配器37的另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该分配器37还可以包括第四叠片板374和第五叠片板375中的至少一个。
在第二叠片板372和第三叠片板373之间密封安装有第四叠片板374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图16为图15中所示第四叠片板374的一种左视图。可以在第四叠片板374上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3741,多个第二连接孔3741可以与多个第一连接孔3731一一对应设置,且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孔3731可以通过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孔3741与左侧对应的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如图12所示)连通。
如此,由于第二连接孔3741的设置,分流后的冷媒在进入第二扁管332之前,第一连接孔3731与第二连接孔3741之间可以形成较大的容纳腔。基于此,可以将一个第二扁管332的左端插入一个第一连接孔3731内,并密封连接第二扁管332和第三叠片板373靠近该第一连接孔3731的边缘区域,安装操作较为方便。并且,插接安装后可以降低上述容纳腔的容积,以避免气液两相态的冷媒流体在该容纳腔内由于气液分离引起的冷媒分配不均匀的情况发生。
如图16所示,以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如图12所示)可以与两个第二连接孔3741导通为例。第四叠片板374还可以设有多个第一分流通道3742,多个第一分流通道3742可以与多个第二连接孔3741一一对应布置。在同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连通的两个第二连接孔3741之间沿上下方向可以设有两个第一分流通道3742。该两个第一分流通道3742的其中一端可以相互靠近并用于连通该第二导流通道3722,且一个第一分流通道3742的另一端可以与一个第二连接孔3741连通,以使该第二导流通道3722可以与对应的两个第二连接孔3741连通设置,以使该第二导流通道3722内的冷媒流体可以进一步分流至两个第一分流通道3742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与同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连通的两个第二连接孔3741之间仅设有两个第一分流通道3742的情况下,在第四叠片板374上,该两个第一分流通道3742相互靠近的一端可以是分隔的,也可以是连通的,只需同时连通同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即可。若第四叠片板374上仅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3741,则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孔3741的布置方式设置第二连接孔3741与第二叠片板372上的结构通道,并使一个第一连接孔3731和对应的一个第二连接孔3741连通即可。其中,第二连接孔3741的结构形状可以与第一连接孔3731的结构形状保持一致,如均为条形孔,用于插接安装第二扁管332,或者均为圆孔,用于插接安装圆形铜管。
此外,继续参照图16,第四叠片板374上还可以设有多个第二分流通道3743,且多个第二分流通道3743可以与多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如图13所示)。基于此,在第四叠片板374上,与同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连通的两个第一分流通道3742相互靠近的两端可以与一个第二分流通道3743的一端连通,且该第二分流通道3743的另一端可以与对应的第二导流通道3722连通。以使冷媒流体可以依次经第二导流通道3722和第二分流通道3743后分流至两个第一分流通道3742内。
基于此,为了避免第二连接孔3741和第一分流通道3742的左端连通第一导流通道3721影响冷媒流体的分流效果。如图15所示,第五叠片板375可以安装于第二叠片板372和第四叠片板374之间,并用于分隔第二叠片板372上的通道结构和第四叠片板374上的孔类结构或者通道结构。这样,第五叠片板375可以设有多个第二通孔,且多个第二通孔3751可与多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如图13所示)一一对应设置。如此,沿冷媒的流动方向,可以使一个第二分流通道3743远离对应的第一分流通道3742的一端通孔一个第二通孔3751与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连通。
示例性的,通过第五叠片板375的设置,可以分隔第一导流通道3721和第二连接孔3741、第一导流通道3721和第一分流通道3742以及第一导流通道3721和第二分流通道3743。且第五叠片板375也可以用于分隔第二导流通道3722和所述第二连接孔3741以及所述第二导流通道3722和所述第一分流通道3742。在第二分流通道3743仅通过第二通孔3751与对应的一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的一端(或者是部分区域)连通的情况下,该第二分流通道3743也可以通过第五叠片板375与其他的第二导流通道3722以及该第二导流通道3722的其他位置分隔设置。
这样,在分配器37中实现冷媒流体的三级分流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叠片板371、第二叠片板372、第三叠片板373、第四叠片板374和第五叠片板375上的孔类结构和通道结构均可以使沿左右方向设置的通孔结构,即可以直接通过冲压工艺快速加工第一叠片板371、第二叠片板372、第三叠片板373、第四叠片板374和第五叠片板375,结构简单,便于生产。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第四叠片板374的左侧面与第二叠片板372的右侧面密封贴合的情况下,可以设置第二连接孔3741和第一分流通道3742均是左端封闭的盲孔结构。沿冷媒的流动方向,仅需设置第二分流通道3743远离第一分流通道3742的一端是通孔结构,用于连通第二叠片板372上的第二导流通道3722即可。
在第四叠片板374上,为了提高由同一个第二分流通道3743分流至两个第一分流通道3742内的冷媒流体的均匀程度,继续参照图16,该第四叠片板374可以包括多个第三分流部3744。该第三分流部3744可以是片状结构或者是三棱柱结构。且多个第三分流部3744可以与多个第二分流通道3743一一对应设置。沿冷媒的流动方向,一个第三分流部3744可以安装于一个第二分流通道3743靠近第一分流通道3742的一端,在部分分离该两个第一分流通道3742的同时,还用于分流由该第二分流通道流向该两个第一分流通道3742的冷媒。这样,通过第三分流部3744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媒分流的均匀程度。
以第三分流部3744是片状结构为例,可以使第三分流部3744垂直于前后方向,以使在稳流段37212内由下向上流动的冷媒可以在经过第三分流部3744后可以向前以及向后较为均匀地分流至两个第二导流通道3722内,以降低重力作用对分流效果的影响。也可以参照第一分流部和第二分流部的设置方式相应调整第三分流部的安装位置和角度。
因此,冷媒流体在流经如图17所示的分配器37的流道并经三级分流后,可以较为均匀地流入冷媒换热器33(如图8所示)中的多个第二扁管332内。基于此,可以通过仿真模拟实验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分配器37的分流效果进行模拟,在大负荷、中负荷和小负荷则这三个流量模拟场景下,可以对上述分配器37的八个出口(即第一连接孔)的流量进行监控,并将采集后的数据整理后可以获得图18所示的仿真模拟实验的数据图。经计算可知,大负荷、中负荷和小负荷则这三个流量模拟场景下,冷媒流量的不均匀度分别为2%、2.8%和3.5%,出口流量基本呈现对称分布,不均匀度满足使用要求。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壳体;
以及换热器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
冷媒换热器,用于冷媒的换热流通;
集气管;
以及分配器,沿冷媒的流动方向,所述分配器和所述集气管连接于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相对两侧,且所述集气管用于连通四通阀;所述分配器为叠片式结构且包括依次分布的:
第一叠片板,设有第一通孔;
第二叠片板,所述第二叠片板设有两个第一导流通道以及四个第二导流通道;两个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的一端相互靠近且均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每个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的另一端均与两个所述第二导流通道连通;
以及第三叠片板,沿第一直线方向设有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连接孔;沿冷媒的流动方向,一个所述第二导流通道远离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的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孔对应连通,且所述第一连接孔还与所述换热器连接并导通,用于流通并分流冷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还包括:
第四叠片板,安装于所述第二叠片板和所述第三叠片板之间;所述第四叠片板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设置,且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孔通过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导流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叠片板还设有多个第一分流通道,同一个所述第二导流通道连通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分流通道;
该两个所述第一分流通道的其中一端相互靠近并用于连通该所述第二导流通道,且一个所述第一分流通道的另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叠片板还设有多个第二分流通道,与同一个所述第二导流通道连通的两个所述第一分流通道相互靠近的两端与一个所述第二分流通道的其中一端连通,且该所述第二分流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连通;
所述第四叠片板包括多个第三分流部,多个所述第三分流部与多个所述第二分流通道一一对应设置;沿冷媒的流动方向,一个所述第三分流部安装于一个所述第二分流通道靠近所述第一分流通道的一端,用于分流由该所述第二分流通道流向该两个所述第一分流通道的冷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还包括:
第五叠片板,安装于所述第二叠片板和所述第四叠片板之间,并用于分隔所述第二导流通道和所述第二连接孔以及所述第二导流通道和所述第一分流通道;所述第五叠片板设有多个第二通孔,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与多个所述第二分流通道一一对应设置;沿冷媒的流动方向,一个所述第二分流通道远离所述第一分流通道的一端通过一个所述第二通孔与一个所述第二导流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叠片板包括:
第一分流部,两个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相互靠近的两端通过所述第一分流部分隔,且所述第一分流部用于分流由所述第一通孔流向所述两个第一导流通道的冷媒;和/或,
第二分流部,与同一个所述第一导流通道连通的两个所述第二导流通道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分流部,且所述第二分流部用于分流由该所述第一导流通道流向该两个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的冷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导流通道为中心对称结构,且一个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具有多个弯道结构;沿冷媒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导流通道靠近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的一段是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的直线流道结构;
所述第二叠片板还设有两个扰流流道,两个所述扰流流道与两个所述第一导流通道一一对应设置;靠近所述直线流道结构的一个所述弯道结构同时与该所述直线流道结构和一个所述扰流流道连通,且所述直线流道结构位于所述扰流流道和所述弯道结构之间,该所述扰流流道用于改善流入该所述直线流道结构中冷媒的均匀分配程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换热器包括:
多个第一扁管,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扁管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靠近集气管的两端布置;
以及多个第二扁管,所述第一扁管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扁管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扁管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扁管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垂直;在所述集气管两端的两个所述第一扁管之间,两个所述第二扁管和两个所述第一扁管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交替并间隔分布,以使每个所述第一扁管可以沿上下方向与一个所述第二扁管相邻布置;
其中,所述第一扁管靠近所述集气管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集气管,且每个所述第一扁管的另一端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扁管连接并导通;所述第一连接孔为与所述第二扁管对应的条形孔,且一个所述第二扁管靠近所述集气管的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孔插接连通;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扁管通过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与同一个所述第二导流通道对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
多个第三扁管,两个所述第三扁管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与两端的两个第一扁管对齐布置,所述第三扁管沿第二方向延伸;
多个第四扁管,所述第三扁管的数量与所述第四扁管的数量相同,所述第四扁管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在所述集气管两端的两个所述第三扁管之间,两个所述第四扁管和两个所述第三扁管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交替并间隔分布;所述第四扁管靠近所述集气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气管连通,每个所述第四扁管的另一端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三扁管连通;
以及多个连通管,与所述第二扁管的数量相同;在所述第一扁管和所述第三扁管靠近所述集气管的同一端,每个所述第一扁管与靠近的一个所述第三扁管通过一个所述连通管连接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多个翅片,所述翅片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延伸,并设有多个沿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分布的扁管插口,所述扁管插口的开口朝向同一侧设置;所述第一扁管和所述第二扁管插入所述扁管插口内并与所述翅片接触连接;且多个所述翅片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
CN202320213836.4U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空调器 Active CN2199342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13836.4U CN219934254U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13836.4U CN219934254U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34254U true CN219934254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86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13836.4U Active CN219934254U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342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5240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164489B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JP321696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室内機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られる冷媒分配器
CN108139089B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及室内机
JP6104893B2 (ja) 熱交換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空気調和機及び熱交換方法
EP3287706B1 (en) Heat source unit
US9618269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tube arrangement for air conditioner
CN210980113U (zh) 一种空调器
JP3204546B2 (ja) 熱交換器
EP3156752B1 (en) Heat exchanger
CN214275958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4276219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098011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9934254U (zh) 一种空调器
CN110382978B (zh) 热交换器以及空调机
CN114110816A (zh) 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CN216644619U (zh) 可变换换热组件、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CN216184328U (zh) 流体控制组件、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902683B (zh)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EP4063750A1 (en) Air conditioner
JPH1151412A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ユニットとその室内熱交換器
JP3255541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05536252U (zh) 冷暖型空调器和单冷型空调器
JP2907864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ルームエアコン室内ユニットの熱交換器
CN218296879U (zh) 换热器分液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