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27389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27389U
CN219927389U CN202321096202.1U CN202321096202U CN219927389U CN 219927389 U CN219927389 U CN 219927389U CN 202321096202 U CN202321096202 U CN 202321096202U CN 219927389 U CN219927389 U CN 2199273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beam
tail vertical
tail
hitch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9620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勇军
肖志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9620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273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273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273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及与车架连接的后拖挂装置,车架包括第一尾部竖梁和第二尾部竖梁;后拖挂装置包括后拖挂体和加强部,后拖挂体连接于车架的尾部,且设置于第一尾部竖梁和第二尾部竖梁之间;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第一加强件分别与第一尾部竖梁和后拖挂体连接,第一加强件、第一尾部竖梁和后拖挂体围合形成三角形结构;第二加强件分别与第二尾部竖梁和后拖挂体连接,第二加强件、第二尾部竖梁和后拖挂体围合形成三角形结构。该全地形车加强了后拖挂体与车架连接的稳固性,降低全地形车的后拖挂体的变形或者断裂的几率。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全地形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沙滩、山坡、沙漠、崎岖山路等诸多地带上行驶的车辆,其可以用于道路越野、竞技和货运等。
在相关技术中,全地形车的车架一般都是采用框架式结构,车架的后部设置有后拖挂装置,后拖挂装置用于拖挂货箱或者其它装载货物的部件,从而能够满足车辆装载货物的需求。然而,全地形车的后拖挂装置存在容易变形或者断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地形车,用以解决全地形车的后拖挂装置存在容易变形或者断裂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及与所述车架连接的后拖挂装置,所述车架包括第一尾部竖梁和第二尾部竖梁;所述后拖挂装置包括:
后拖挂体,所述后拖挂体连接于所述车架的尾部,且设置于所述第一尾部竖梁和所述第二尾部竖梁之间;
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尾部竖梁和所述后拖挂体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尾部竖梁和所述后拖挂体围合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二加强件分别与所述第二尾部竖梁和所述后拖挂体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尾部竖梁和所述后拖挂体围合形成三角形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地形车包括后拖挂体和加强部,后拖挂体设置在第一尾部竖梁和第二尾部竖梁之间,并连接在车架的尾部,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第一加强件分别与第一尾部竖梁和后拖挂体连接,第二加强件分别与第二尾部竖梁和后拖挂体连接,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的设置加强了后拖挂体与车架连接的稳固性,并且第一加强件、第一尾部竖梁和后拖挂体围合形成三角形结构,第二加强件、第二尾部竖梁和后拖挂体围合形成三角形结构,三角型结构的稳定性较好,进一步加强了后拖挂体与车架连接的稳固性,由此降低全地形车的后拖挂体的变形或者断裂的几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加强件,以及所述第一尾部竖梁和所述第二尾部竖梁均相对于第一平面镜像设置,所述第一平面为经过所述车架宽度方向的中心,且与所述车架宽度方向垂直的平面;
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一尾部竖梁均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一尾部竖梁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段与所述后拖挂体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段呈扁平状,且所述第一连接段朝向所述第一尾部竖梁的一面为向内凹陷的弧形面,所述弧形面与所述第一尾部竖梁贴合,且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后拖挂体包括连接部和拖挂部;
所述连接部为方管结构,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车架的尾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拖挂部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为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一尾部竖梁的侧面;
所述第三连接段连接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拖挂部的一侧,且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拖挂部的一端设置有环形挡边,所述环形挡边套设且固定于所述连接部;
所述第三连接段还与所述环形挡边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拖挂部的第一端伸入所述连接部的内部,所述拖挂部与所述连接部通过连接件连接;
所述连接件贯穿所述第一侧面、所述拖挂部和第二侧面;
所述第三连接段设置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环形挡边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拖挂部为方管结构,所述拖挂部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设置有拖挂球头,所述拖挂球头包括相连接的球头部、螺杆部和固定螺母;
所述螺杆部贯穿所述拖挂部的上侧面,所述固定螺母与所述螺杆部配合,以将所述拖挂球头固定于所述拖挂部的上侧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拖挂部的上侧面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沿所述拖挂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下弯折,并分别与所述拖挂部垂直于其上侧面的两个侧面连接;
所述螺杆部贯穿所述加强板和所述拖挂部的上侧面;
所述加强板上设置有接绳板,所述接绳板设置有连接孔,所述接绳板配置为连接绳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段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连接部,并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环形挡边,并于所述环形挡边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为销轴,所述销轴的一端弯折,另一端具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开口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为螺栓螺母,所述螺栓贯穿所述第一侧面、所述拖挂部和第二侧面后与所述螺母配合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的侧面固定连接有顶紧件,所述顶紧件贯穿所述连接部的侧面并顶在所述拖挂部上,所述顶紧件配置为将所述拖挂部顶紧在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用于设置所述顶紧件的侧面开设有螺纹孔;
所述顶紧件包括顶紧螺栓,所述顶紧螺栓自所述螺纹孔拧入所述连接部,并与所述螺纹孔的螺纹配合将所述拖挂部顶紧在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拖挂部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的端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所述拖挂部的上侧面的夹角为锐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架还包括第一下支撑梁、第二下支撑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下支撑梁和所述第二下支撑梁的尾部下连接梁,所述后拖挂体与所述尾部下连接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尾部竖梁与所述第一下支撑梁连接,所述第二尾部竖梁与所述第二下支撑梁连接,所述第一尾部竖梁靠近所述第一下支撑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二尾部竖梁靠近所述第二下支撑梁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配置为安装后稳定杆;
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第一尾部竖梁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上部,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第二尾部竖梁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座的上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架还包括固定梁,所述固定梁与所述后拖挂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尾部竖梁和所述第二尾部竖梁连接。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申请提供的全地形车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全地形车的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车架;
110、第一下支撑梁;120、第二下支撑梁;130、第一尾部竖梁;140、第二尾部竖梁;150、第一上支撑梁;160、第二上支撑梁;
131、第一安装座;
141、第二安装座;
200、后拖挂体;
210、连接部;220、拖挂部;
211、环形挡边;212、连接件;213、顶紧件;
2121、销轴;2122、开口销;
221、拖挂球头;222、加强板;223、接绳板;
2211、球头部;2212、螺杆部;
300、加强部;
310、第一加强件;320、第二加强件
311、第一连接段;312、第二连接段;313、第三连接段。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在相关技术中,全地形车的车架一般都是采用框架式结构,车架的后部设置有后拖挂装置,后拖挂装置用于拖挂货箱或者其它装载货物的部件,从而能够满足车辆装载货物的需求。然而,由于后拖挂装置的一端与车架连接,另一端向背离车架的一侧延伸,即后拖挂装置与车架的连接点在后拖挂装置的端部。因此,全地形车在经常拖挂货箱或者其它装载货物的部件时,全地形车的后拖挂装置会容易变形或者断裂。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后拖挂装置上设置加强部,加强部与车架连接,以加强后拖挂装置,降低全地形车的后拖挂体的变形或者断裂的几率。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全地形车的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100及与车架100连接的后拖挂装置,车架100包括第一上支撑梁150、第一下支撑梁110、第二上支撑梁160、第二下支撑梁120、第一尾部竖梁130和第二尾部竖梁140,第一上支撑梁150和第一下支撑梁110设置于全地形车宽度方向的左侧,第二上支撑梁160和第二下支撑梁120设置于全地形车宽度方向的右侧,第一上支撑梁150设置于第一下支撑梁110的上部,第二上支撑梁160设置于第二下支撑梁120的上部,第一尾部竖梁130和第二尾部竖梁140均设置于全地形车的尾部,第一尾部竖梁130连接第一上支撑梁150和第一下支撑梁110,第二尾部竖梁140连接第二上支撑梁160和第二下支撑梁120。
本实施例提供的后拖挂装置包括后拖挂体200和加强部300,后拖挂体200连接于车架100的尾部,且设置于第一尾部竖梁130和第二尾部竖梁140之间,后拖挂体200用于拖挂货箱或者其它装载货物的部件。加强部300包括第一加强件310和第二加强件320,第一加强件310分别与第一尾部竖梁130和后拖挂体200连接,第二加强件320分别与第二尾部竖梁140和后拖挂体200连接,第一加强件310和第二加强件320的设置加强了后拖挂体200与车架100连接的稳固性,并且第一加强件310、第一尾部竖梁130和后拖挂体200围合形成三角形结构,第二加强件320、第二尾部竖梁140和后拖挂体200围合形成三角形结构,三角型结构的稳定性较好,进一步加强了后拖挂体200与车架100连接的稳固性,由此降低全地形车的后拖挂体200的变形或者断裂的几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310和第二加强件320,以及第一尾部竖梁130和第二尾部竖梁140均相对于第一平面镜像设置,第一平面为经过车架100宽度方向的中心,且与车架100宽度方向垂直的平面。第一加强件310和第一尾部竖梁130均为管状结构,管状结构一方面能够减少全地形车的整体重量,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全地形车的材料成本,在一方面管状结构的稳定性较高,抗变形能力较强。
如图2所示,第一加强件3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311、第二连接段312和第三连接段313,第一连接段311与第一尾部竖梁130连接,第三连接段313与后拖挂体200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加强件310包括第一连接段311、第二连接段312和第三连接段313,第二连接段312分别与第一连接段311和第三连接段313连接,第一连接段311和第三连接段313分别位于第一加强件310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一连接段311用于与第一尾部竖梁130固定连接,第三连接端用于与后拖挂体200固定连接,以实现第一加强件310分别与第一尾部竖梁130和后拖挂体200的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311呈扁平状,且第一连接段311朝向第一尾部竖梁130的一面为向内凹陷的弧形面,弧形面与第一尾部竖梁130贴合,且连接。也就是说,在第一加强件310中,为了使得第一加强件310与第一尾部竖梁130连接的更加稳固,第一连接段311所在的区段被压扁,并且用于与第一尾部竖梁130连接的一面被加工成弧形结构,以使得与第一尾部竖梁130连接的一面能够与第一尾部竖梁130贴合。此设置使得第一加强件310与第一尾部竖梁130的连接为面面接触固定连接,这使得第一加强件310与第一尾部竖梁130连接的更加稳固,不易断开。
请继续参阅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后拖挂体200包括连接部210和拖挂部220。连接部210为方管结构,呈方管结构的连接部210重量轻,能够减少其对车架100的压力,增加其与车架100连接的稳固性。连接部210的一端与车架100的尾部连接,另一端与拖挂部220可拆卸连接。拖挂部220可拆卸的连接在连接部210,使得拖挂部220在不使用时可以拆卸下来,或者拖挂部220损坏后,直接更换拖挂部220,使得后拖挂装置出现损坏时,可以更换,增加了后拖挂装置更换拆卸的灵活性。
呈方管结构的连接部21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为连接部210朝向第一尾部竖梁130的侧面。第三连接段313连接于连接部210靠近拖挂部220的一侧,且连接于第一侧面。也就是说,第一加强件310与后拖挂体200的连接位置位于连接部210靠近拖挂部220的一侧,且连接于第一侧面,基于拖挂部220可拆卸的连接于连接部210,第一加强件310连接在连接部210上,避免第一加强部300干扰拖挂部220的拆卸,第一加强件310连接于与后拖挂体200的连接位置位于连接部210靠近拖挂部220的一侧,在后拖挂体200受力时,第一加强件310能够更多的分散后拖挂体200的受力,使得第一加强件310更好的加强后拖挂体200与车架100连接的稳固性。
为了增加第一加强件310与连接部210连接的稳固性,连接部210靠近拖挂部220的一端设置有环形挡边211,环形挡边211套设且固定于连接部210,第三连接段313还与环形挡边211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加强件310与连接部210连接,且还与环形挡边211连接,由此增加了第一加强件310与连接部210连接的位点,增加了第一加强件310与连接部210连接的强度。
可选的,第三连接段313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朝向连接部210,并与连接部210连接,第二面朝向环形挡边211,并于环形挡边211连接。也就是说,第三连接段313的外侧面做挤压处理,使得第三连接段313挤压出两个面,分别用于与连接部210和环形挡边211连接。此设置能够加强第一加强件310与连接部210连接的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拖挂部220的第一端伸入连接部210的内部,拖挂部220与连接部210通过连接件212连接,连接件212贯穿第一侧面、拖挂部220和第二侧面,以连接拖挂部220与连接部210。第三连接段313设置于连接件212和环形挡边211之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件212的结构可以为多种,示例性的,连接件212的结构可以为以下两种结构:
第一种:
如图2所示,连接件212为销轴2121,销轴2121的一端弯折,另一端具有安装孔,安装孔内设置有开口销2122。也就是说,销轴2121具有安装孔的一端贯穿第一侧面、拖挂部220和第二侧面后,开口销2122安装在安装孔内,销轴2121的弯折端和开口销2122配合阻挡销轴2121的脱落,由此实现拖挂部220与连接部210的连接。
第二种:
连接件212为螺栓螺母,螺栓贯穿第一侧面、拖挂部220和第二侧面后与螺母配合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件212除上述两种结构外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拖挂部220的晃动,连接部210的侧面固定连接有顶紧件213,顶紧件213贯穿连接部210的侧面并顶在拖挂部220上,顶紧件213配置为将拖挂部220顶紧在连接部210的内壁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示例性的,顶紧件213将拖挂部220顶紧在连接部210的内壁上,以避免拖挂部220的晃动的方式可以为,连接部210用于设置顶紧件213的侧面开设有螺纹孔,顶紧件213包括顶紧螺栓,顶紧螺栓自螺纹孔拧入连接部210,并与螺纹孔的螺纹配合将拖挂部220顶紧在连接部210的内壁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拖挂部220为方管结构,拖挂部220背离连接部210的一侧设置有拖挂球头221,拖挂球头221包括相连接的球头部2211、螺杆部2212和固定螺母,螺杆部2212贯穿拖挂部220的上侧面,固定螺母与螺杆部2212配合,以将拖挂球头221固定于拖挂部220的上侧面。拖挂球头221用于连接绳索,绳索的另一端拴在拖挂货箱或者其它装载货物的部件上。
为了避免拖挂部220与拖挂球头221连接处断裂,拖挂部220的上侧面设置有加强板222,加强板222沿拖挂部22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下弯折,并分别与拖挂部220垂直于其上侧面的两个侧面连接。螺杆部2212贯穿加强板222和拖挂部220的上侧面,加强板222用于加强拖挂部220上侧面的强度,以避免拖挂部220与拖挂球头221连接处断裂。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拖挂球头221自拖挂部220上脱落时,影响拖挂货箱或者其它装载货物的部件的拖挂,以及为了避免拖挂有拖挂货箱或者其它装载货物的部件的全地形车在移动中,拖挂球头221自拖挂部220上突然脱落,造成拖挂货箱或者其它装载货物的部件丢失或者损坏,加强板222上设置有接绳板223,接绳板223设置有连接孔,接绳板223配置为连接绳索。即该全地形车在拖挂货箱或者其它装载货物的部件时,一根绳索连接拖挂球头221和货箱或者其它装载货物的部件,一根绳索连接接绳板223和货箱或者其它装载货物的部件,由此双重连接,以避免拖挂有拖挂货箱或者其它装载货物的部件的全地形车在移动中,拖挂货箱或者其它装载货物的部件的丢失或者损坏,或者在拖挂球头221自拖挂部220上脱落时,该全地形车仍旧可以通过接绳板223拖挂货箱或者其它装载货物的部件。
为了便于拖挂球头221的安装,拖挂部220背离连接部210的一端的端面为倾斜面,倾斜面与拖挂部220的上侧面的夹角为锐角。
请参阅图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车架100还包括尾部下连接梁,尾部下连接梁位于车架100的尾部,尾部下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下支撑梁110和第二下支撑梁120的连接,也就是说,车架100还包括连接第一下支撑梁110和第二下支撑梁120的尾部下连接梁。
后拖挂体200与尾部下连接梁固定连接,第一尾部竖梁130与第一下支撑梁110连接,第二尾部竖梁140与第二下支撑梁120连接,第一尾部竖梁130靠近第一下支撑梁1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安装座131,第二尾部竖梁140靠近第二下支撑梁12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座141,第一安装座131和第二安装座141配置为安装后稳定杆,后稳定杆用于防止全地形车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尽量使车身保持平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310与第一尾部竖梁130的连接点位于第一安装座131的上部,第二加强件320与第二尾部竖梁140的连接点位于第二安装座141的上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车架100还包括固定梁,固定梁与后拖挂体200固定连接,固定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尾部竖梁130和第二尾部竖梁140连接。也就是说,固定梁设置于后拖挂体200的连接部210的上部,固定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尾部竖梁130和第二尾部竖梁140上,后拖挂体200的连接部210与固定梁固定连接,固定梁的设置增加了后拖挂体200与车架100连接的稳固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第一加强件310和第二加强件320相对于第一平面镜像设置,即第一加强件310和第二加强件320结构相同,与车架以及后拖挂体的连接位置也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加强件320的结构,以及其与车架以及后拖挂体的连接位置等。
其中,“上”、“下”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申请可实施的范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此外,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及与所述车架连接的后拖挂装置,所述车架包括第一尾部竖梁和第二尾部竖梁;所述后拖挂装置包括:
后拖挂体,所述后拖挂体连接于所述车架的尾部,且设置于所述第一尾部竖梁和所述第二尾部竖梁之间;
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尾部竖梁和所述后拖挂体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尾部竖梁和所述后拖挂体围合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二加强件分别与所述第二尾部竖梁和所述后拖挂体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尾部竖梁和所述后拖挂体围合形成三角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加强件,以及所述第一尾部竖梁和所述第二尾部竖梁均相对于第一平面镜像设置,所述第一平面为经过所述车架宽度方向的中心,且与所述车架宽度方向垂直的平面;
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一尾部竖梁均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一尾部竖梁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段与所述后拖挂体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段呈扁平状,且所述第一连接段朝向所述第一尾部竖梁的一面为向内凹陷的弧形面,所述弧形面与所述第一尾部竖梁贴合,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拖挂体包括连接部和拖挂部;
所述连接部为方管结构,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车架的尾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拖挂部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为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一尾部竖梁的侧面;
所述第三连接段连接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拖挂部的一侧,且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拖挂部的一端设置有环形挡边,所述环形挡边套设且固定于所述连接部;
所述第三连接段还与所述环形挡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挂部的第一端伸入所述连接部的内部,所述拖挂部与所述连接部通过连接件连接;
所述连接件贯穿所述第一侧面、所述拖挂部和第二侧面;
所述第三连接段设置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环形挡边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挂部为方管结构,所述拖挂部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设置有拖挂球头,所述拖挂球头包括相连接的球头部、螺杆部和固定螺母;
所述螺杆部贯穿所述拖挂部的上侧面,所述固定螺母与所述螺杆部配合,以将所述拖挂球头固定于所述拖挂部的上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挂部的上侧面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沿所述拖挂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下弯折,并分别与所述拖挂部垂直于其上侧面的两个侧面连接;
所述螺杆部贯穿所述加强板和所述拖挂部的上侧面;
所述加强板上设置有接绳板,所述接绳板设置有连接孔,所述接绳板配置为连接绳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侧面固定连接有顶紧件,所述顶紧件贯穿所述连接部的侧面并顶在所述拖挂部上,所述顶紧件配置为将所述拖挂部顶紧在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第一下支撑梁、第二下支撑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下支撑梁和所述第二下支撑梁的尾部下连接梁,所述后拖挂体与所述尾部下连接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尾部竖梁与所述第一下支撑梁连接,所述第二尾部竖梁与所述第二下支撑梁连接,所述第一尾部竖梁靠近所述第一下支撑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二尾部竖梁靠近所述第二下支撑梁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配置为安装后稳定杆;
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第一尾部竖梁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上部,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第二尾部竖梁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座的上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固定梁,所述固定梁与所述后拖挂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尾部竖梁和所述第二尾部竖梁连接。
CN202321096202.1U 2023-05-09 2023-05-09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99273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96202.1U CN219927389U (zh) 2023-05-09 2023-05-09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96202.1U CN219927389U (zh) 2023-05-09 2023-05-09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27389U true CN219927389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503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96202.1U Active CN219927389U (zh) 2023-05-09 2023-05-09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273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01908B2 (en) Trailer
CA2072959C (en) Concealed frame mounted hitch assembly
US20060027993A1 (en) Tower connecting bar structure
US20100001502A1 (en)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7878525B2 (en) Fifth wheel hitch system
US7100933B2 (en) Fifth wheel mounting frame
US8376385B2 (en) Half round trailer with lower center of gravity
US8641074B2 (en) Oscillating kingpin structure for grain trailer
US7152870B2 (en) Gooseneck trailer hitch
CN219927389U (zh) 全地形车
CN101100161A (zh) 位于牵引工具特别是小型客车和挂车等拖曳物间的连接装置
CN209904875U (zh) 一种一字牵引型拖挂车底盘
EP2808232A1 (en) Lightened chassis and profile for trailer and semi-trailer
CA2590448C (en) Gooseneck coupler having an anti-rattle device
US20050263984A1 (en) Trailer hitch device
CN210191663U (zh) 一种半挂车承重鹅颈
CN215553629U (zh) 一种牵引座及车辆
CN1231398C (zh) 半挂集装箱及其专用拖车
CN204915878U (zh) 一种半挂车牵引座
CN201120834Y (zh) 位于牵引工具和拖曳物间的连接装置
CN211280524U (zh) 一种特种车辆及其汽车拖钩装置
CN1978229A (zh) 底盘悬挂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半挂车
CN112264748A (zh) 一种农用车机罩下围板焊合设备
EP2873558A2 (en) Semi-trailer for transporting goods
CN215335801U (zh) Lng气瓶用拉带与螺栓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