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20975U - 一种基站及清洁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站及清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20975U
CN219920975U CN202320602146.8U CN202320602146U CN219920975U CN 219920975 U CN219920975 U CN 219920975U CN 202320602146 U CN202320602146 U CN 202320602146U CN 219920975 U CN219920975 U CN 2199209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dust
dust collecting
inlet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0214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
张申典
郝广鲁
周杰
陆吉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0214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209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209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209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站及清洁系统,基站包括集尘室及管道,集尘室形成有第一集尘腔及与所述第一集尘腔连通的第一入口及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设于所述集尘室的侧部,用于在排尘模式下与清洁设备的排尘通道连通;所述管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出口的第一端口及用于在所述排尘模式下连通处于基站外的负压产生件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入口位于所述集尘室的同侧。本申请与基站外的负压产生件连接,则基站上无需设计负压产生件,可以缩减基站的体积、降低基站的重量及减小成本;进一步地,在基站上设置管道,通过管道将位于集尘室的第一出口导引至与第一入口位于集尘室的同侧,有利于在基站的同侧实现基站与清洁设备的对接。

Description

一种基站及清洁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站及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清洁通常是人们需要面对的日常事务,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人们一般会借助各种清洁设备来对地面等积尘区域进行清洁,例如:借助吸尘器、扫地机器人等清洁设备清除积尘区域上的灰尘、碎屑等垃圾杂物,并对垃圾杂物进行收集存放。
随着清洁设备的兴起,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基站类集尘产品,其基站主要由风机室和集尘室两部分构成,使用过程中风机运转将清洁设备的尘盒中的垃圾抽取到基站的集尘袋中。然而,在基站中设置风机,会使基站体积变大,重量变大、成本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及清洁系统,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基站,在基站中设置风机,会使基站体积变大,重量变大、成本增大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集尘室,形成有第一集尘腔及与所述第一集尘腔连通的第一入口及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设于所述集尘室的侧部,用于在排尘模式下与清洁设备的排尘通道连通;
管道,所述管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出口的第一端口及用于在所述排尘模式下连通处于基站外的负压产生件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入口位于所述集尘室的同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尘室包括:
周侧板,设有所述第一入口,所述周侧板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口及第四端口,所述第三端口构成为所述第一出口;及
底板,覆盖所述第四端口且连接所述周侧板,以与所述周侧板之间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集尘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附件室,设于所述集尘室的顶部,所述附件室形成有附件腔,所述附件腔内设置有所述管道,所述第一出口设于所述集尘室的顶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连接板,位于所述集尘室的所述第一入口所在的一侧且与所述集尘室连接,所述连接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集尘室的顶部且与所述附件室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附件室中的一个设有滑轨,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附件室中的另一个设有滑槽,所述滑轨沿所述第一出口的中轴线方向延伸,且所述滑轨与所述滑槽可滑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集尘容器,安装于所述第一集尘腔内,所述集尘容器上设有第二入口,所述第二入口对应所述第一入口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
连接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集尘室上的第一连接件及安装于所述集尘容器上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环设于所述第一入口的外围,所述第二连接件环设于所述第二入口的外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前盖,设于所述集尘室的所述第一入口所在的一侧且与所述集尘室贴合设置,所述前盖背离所述集尘室的一侧设有用于容置所述清洁设备的容置槽,所述前盖上设有与所述集尘室的第一入口连通的第三入口及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的第二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3cm且小于或等于17cm;和/或
所述容置槽内设有抵推凸起,所述抵推凸起用于在所述清洁设备与所述基站配合时切换所述清洁设备的内部气流通道,使得所述清洁设备的排尘通道导通且吸尘通道断开;和/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盖上用于与所述清洁设备贴合的表面中,于所述第三入口外围的部分面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前盖上用于与所述清洁设备贴合的表面中,于所述第二出口外围的部分面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清洁设备与所述基站配合时所述清洁设备相对于所述基站的运动方向。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包括上述的基站及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用于在排尘模式下与所述基站配合使用。
本申请的基站及清洁系统,与基站外的负压产生件连接,则基站上无需设计负压产生件,可以缩减基站的体积、降低基站的重量及减小成本;进一步地,在基站上设置管道,通过管道将集尘室的第一出口导引至与第一入口位于集尘室的同侧,有利于基站在与清洁设备对接时,在基站的同侧实现基站上第一入口及管道的端口与清洁设备上排尘口及吸风口的对准。且管道的设计形状更加灵活自由,通过管道实现与基站外的负压产生件连通,可以降低集尘室上第一出口的方位布置要求,降低基站的设计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在吸尘模式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系统在清洁设备处于排尘模式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清洁系统;10、清洁设备;111、第二集尘腔;12、第一切换阀;13、吸尘通道;14、排尘通道;15、卡凸;16、槽位;20、基站;21、集尘室;211、第一集尘腔;212、第一入口;213、第一出口;214、周侧板;215、底板;22、附件室;221、附件腔;222、管道;2221、第一端口;2222、第二端口;223、滑槽;224、盖板;23、集尘容器;231、第二入口;24、连接组件;241、第一连接件;242、第二连接件;25、连接板;251、滑轨;26、前盖;261、容置槽;262、第三入口;263、第二出口;264、抵推凸起;2641、抵接面;265、接近开关;27、底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1,清洁系统1包括清洁设备10及基站20。其中,清洁设备10可以用于对地面、沙发面、座椅面等积尘区域进行清洁,去除积尘区域上的灰尘等垃圾;具体地,清洁设备10可以将积尘区域上的垃圾进行抽吸存储,以便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清洁设备10可以为吸尘器、清洁机器人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基站20可以与清洁设备10连接,用于为清洁设备10充电和/或抽吸清洁设备10内存储的垃圾。
请参阅图2和图3,清洁设备10具有吸尘模式及排尘模式,图2示出了清洁设备10在吸尘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清洁设备10在排尘模式下与基站20配合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吸尘模式下,清洁设备10可用于将积尘区域的垃圾收集到其内部的第二集尘腔111;结合图3,排尘模式下,清洁设备10与基站20连接,用于将第二集尘腔111内的垃圾排出到基站20的第一集尘腔211,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将装有垃圾的尘杯由清洁设备上拆除并排出垃圾而言,可减少人工拆装尘杯的操作流程,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结合图4,基站20包括集尘室21及管道222。集尘室21形成有用于收集由清洁设备10中第二集尘腔111传输过来的垃圾的第一集尘腔211、与第一集尘腔211连通的第一入口212及第一出口213,第一入口212设于集尘室21的侧部,第一入口212用于在排尘模式下与清洁设备10的排尘通道连通(可结合图3),管道222具有连通第一出口213的第一端口2221及用于在排尘模式下连通处于基站20外的负压产生件的第二端口2222,通过与基站20外的负压产生件连接,则基站20上无需设计负压产生件,可以缩减基站20的体积、降低基站20的重量及减小成本。
进一步地,管道222的第二端口2222与第一入口212位于集尘室21的同侧。通过管道222将集尘室21的第一出口213导引至与第一入口212位于集尘室21的同侧,有利于基站20在与清洁设备10对接时,在基站20的同侧实现基站20上第一入口212及管道222的第二端口2222与清洁设备10上排尘口及吸风口的对准。且管道222的设计形状更加灵活自由,通过管道222实现与基站20外的负压产生件连通,可以降低集尘室21上第一出口213的方位布置要求,降低基站20的设计难度。
管道222的内径相较于第一集尘腔211的内径而言,设计的更小,有利于增强排尘模式下基站20对清洁设备10的第二集尘腔111内的垃圾的负压吸力作用,有利于提升排尘效果。
其中,管道222的形状可以为任意地,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管道222可以大致呈圆弧形、螺旋形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位于集尘室21同侧的第一入口212与管道222的第二端口2222在与清洁设备10配合时,可以分别直接与清洁设备10的排尘口及吸风口对接,并借助清洁设备10内的负压产生件驱动第一集尘腔211内形成负压,进而使清洁设备10的第二集尘腔111内的垃圾通过排尘口、第一入口212后到达第一集尘腔211。而清洁设备10上的负压产生件还用于在吸尘模式下将积尘区域上的垃圾吸至清洁设备10的第二集尘腔111内,即,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使得清洁设备10上的负压产生件既用于吸尘模式又用于排尘模式,使得基站20上无需另外布置负压产生件也可实现清洁设备10排尘,可以降低基站20的制造成本、减小基站20的体型等。
具体地,排尘模式下,在清洁设备10与基站20配合时,气流传输路径可以满足:基站20的第一集尘腔211位于清洁设备10的第二集尘腔111的下游且位于清洁设备10的负压产生件的吸风口的上游,使得排尘模式下,负压产生件工作时,第一集尘腔211内可以形成负压,进而使得第二集尘腔111内的垃圾能够在第一集尘腔211的负压吸力作用下朝向第一集尘腔211内运动,且垃圾在自身重力或过滤器等器件的作用下滞留于第一集尘腔211内,而气流则穿过第一集尘腔211的第一出口213、管道222及负压产生件的吸风口等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吸尘模式下,清洁设备10无需与基站20配合,清洁设备10的排尘口将关闭,其气流传输路径可以满足:清洁设备10的第二集尘腔111位于清洁设备10的负压产生件的吸风口的上游,使得吸尘模式下,负压产生件工作时,第二集尘腔111内可以形成负压,进而积尘区域处的垃圾能够在第二集尘腔111的负压吸力作用下朝向第二集尘腔111内运动,且垃圾在自身重力或过滤器等器件的作用下滞留于第二集尘腔111内,而气流则穿过第二集尘腔111的出风口及负压产生件的吸风口等排出。其中,排尘模式下,清洁设备10上排尘口的关闭可以由清洁设备10与基站20配合时驱动实现,下文中将有更详细的说明。
可选地,第一集尘腔211的第一入口212设于第一集尘腔211的侧部,第一集尘腔211的第一出口213设于第一集尘腔211的顶部,使得排尘模式下,第一集尘腔211内的气流传输路径由第一集尘腔211的侧部朝向第一集尘腔211的顶部,有利于提升第一集尘腔211内的气流流通顺畅性,使得排尘操作更加顺利。
其中,第一集尘腔211的侧部和顶部以排尘模式下基站20与清洁设备10配合时所呈现出的方位为参考。其中,第一集尘腔211的第一入口212用于在排尘模式下与清洁设备10中第二集尘腔111的排尘口连通,此时,第一入口212可以位于排尘模式下基站20与清洁设备10配合时基站20靠近清洁设备10的一侧部。
进一步地,结合图4和图5,基站20还包括附件室22,附件室22设于集尘室21的顶部,附件室22形成有附件腔221,附件腔221内设置有管道222。其中,附件室22上设有开口及盖设开口的盖板224。
附件室22的设置,一方面可以用于对清洁系统1用各附件(如滚刷、电池包等)进行收纳,另一方面管道222置于附件室22内,也可以受到附件室22的防护作用,有利于提升管道222的使用寿命,及提升基站20的结构规整性等。
可选地,基站20还包括集尘容器23,集尘容器23位于集尘室21的第一集尘腔211内,且集尘容器23上设有第二入口231,集尘容器23的第二入口231对应第一集尘腔211的第一入口212设置且与第一入口212连通,集尘容器23可以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如此,经第一集尘腔211的第一入口212进入的垃圾能够通过集尘容器23的第二入口231进入到集尘容器23内,并在集尘容器23的阻挡下滞留于集尘容器23中,实现集尘容器23对垃圾的收集存储,以便后续直接将集尘容器23取出并倒掉垃圾,而进入集尘容器23内的气流能够穿过集尘容器23并经第一集尘腔211的第一出口213及管道222排出。由于基站20相较于清洁设备10而言,结构更为简单、可利用空间更大且放置位置更为固定等,因此,将垃圾回收至基站20的集尘容器23内再取出丢掉相较于直接将清洁设备10内垃圾取出丢掉而言,操作更加方便。
其中,集尘容器23可以直接放置于第一集尘腔211内且保证第一入口212与第二入口231对准且连通,此时,集尘容器23可以具有固定的形状,例如,集尘容器23可以呈长方体型、圆柱型等等,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集尘容器23的形状与第一集尘腔211的形状相适配,使得集尘容器23在第一集尘腔211内的摆放方位较为稳固,使得置于第一集尘腔211内的集尘容器23不易发生晃动,进而使第一入口212与第二入口231不易出现挪位现象,确保排尘顺利进行。且,集尘容器23的形状与第一集尘腔211的形状相适配,可以使得第一集尘腔211得到更大化的利用,提升集尘容器23的可集尘量。
可选地,集尘容器23在置于第一集尘腔211内后也可以与集尘室21进行连接,以降低集尘容器23与第一集尘腔211之间的匹配度要求,降低集尘容器23的制造精度需求等。具体地,集尘容器23与集尘室21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组件24连接,其中,连接组件24包括安装于集尘室21上的第一连接件241及安装于集尘容器23上的第二连接件242,第一连接件241与第二连接件242连接,使得集尘容器23在安装于第一集尘腔211内后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241与第二连接件242的连接,来确保集尘容器23与集尘室21之间的连接稳固性,确保排尘顺利进行。
其中,第一连接件241与第二连接件242之间可以为可拆卸式连接,以便集尘容器23在第一集尘腔211内的安装与拆除,以便将集尘容器23取出进行垃圾排放。其中,第一连接件241与第二连接件242之间可以通过卡合方式等实现可拆卸连接,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第一连接件241与第二连接件242中的一个包括挂扣,第一连接件241与第二连接件242中的另一个包括挂钩,挂扣与挂钩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第一连接件241对应集尘室21上的第一入口212,第二连接件242对应集尘容器23上的第二入口231设置,使得在第一连接件241与第二连接件242连接的同时就能够大致实现第一入口212与第二入口231对准,降低第一入口212与第二入口231的对准难度。具体地,第一连接件241可以环设于第一入口212的外围,第二连接件242可以环设于第二入口231的外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集尘容器23与集尘室21之间通过连接组件24连接时,集尘容器23可以具有固定的形状,集尘容器23也可以不具备固定的形状而能够发生一定的形变等,例如,集尘容器23可以通过塑料材质制成等,以降低集尘容器23的制造成本且提升集尘容器23的可适应范围,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集尘容器23上可以设有过滤部(图中未示出),用于使气流穿过而将垃圾阻挡在集尘容器23内。其中,集尘容器23上的过滤部可以选用二级过滤部,以增加对垃圾的阻挡效果,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集尘室21上的第一出口213可以为设于集尘室21的顶板上的一个小口,集尘室21上的第一出口213也可以为集尘室21未设置顶板而直接采取顶部整体开口,其中,顶部整体开口的方案,有利于简化集尘室21的结构设计,且便于集尘容器23直接从集尘室21的顶部取放。
具体地,集尘室21的顶部整体开口的方案可以为:结合图4和图5,集尘室21包括周侧板214及底板215,周侧板214设有第一入口212,周侧板214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口及第四端口,第三端口构成为第一出口213,底板215覆盖第四端口且连接周侧板214,以与周侧板214之间围合形成第一集尘腔211。其中,周侧板214的横截面可以呈多边形、圆形等,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附件室22位于集尘室21的顶部且与集尘室21之间于第一出口213处设置有密封结构(图中未示出),以提升二者之间的密封性能。具体地,在集尘室21的顶部整体开口时,附件室22可以搭设于周侧板214的顶部且附件室22的底部可以设有朝向集尘室21内延伸的连接圈,该连接圈与集尘室21之间可以通过密封圈等密封结构实现密封。其中,密封圈可以选用橡胶密封圈等,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附件室22与集尘室2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附件室22与集尘室21之间采取可拆卸连接,一方面便于用户根据需求自主组装,另一方面在附件室22与集尘室21拆除之后,也便于由集尘室21的顶部取放集尘容器23。
可选地,结合图5,基站20还包括连接板25,连接板25设于集尘室21的第一入口212所在的一侧且与集尘室21连接,连接板25的至少部分位于集尘室21的顶部且与附件室22连接。连接板25的设置,可以加强附件室22于集尘室21上方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地,附件室22与连接板25之间沿第一出口213的中轴线方向可滑动连接,使得连接板25在对附件室22与集尘室21进行拆装时能够起到导向作用,且沿第一出口213的中轴线方向可滑动连接,有利于附件室22在相对连接板25滑动至与集尘室21对接时,附件室22能够更好的覆盖集尘室21的第一出口213,降低附件室22与集尘室21的组装难度。
结合图5和图6,附件室22与连接板25之间可以通过滑轨251和滑槽223实现沿第一出口213的中轴线方向可滑动连接,对此不作限定。具体地,在附件室22与连接板25之间通过滑轨251和滑槽223实现沿第一出口213的中轴线方向可滑动连接时,连接板25与附件室22中的一个可以设有滑轨251,另一个可以设有滑槽223,滑轨251沿第一出口213的中轴线方向延伸,且滑轨251与滑槽223可滑动连接。
其中,连接板25与集尘室21之间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以降低工艺组装流程,提升组装效率。连接板25与集尘室21之间也可以各自独立成型之后通过螺接、焊接等组装工艺组装在一起,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板25避开管道222的第二端口2222设置,以便管道222能够与清洁设备10的吸风口连通。
可选地,基站20还包括前盖26,前盖26设于集尘室21的第一入口212所在的一侧且与集尘室21及附件室22贴合设置,前盖26背离集尘室21的一侧设有用于容置清洁设备10的容置槽261,前盖26上设有与集尘室21的第一入口212连通的第三入口262及与管道222的第二端口2222连通的第二出口263,第三入口262用于在清洁设备10置于容置槽261内时与清洁设备10的排尘口连通,第二出口263用于在清洁设备10置于容置槽261内时与清洁设备10的吸风口连通。在前盖26上设置容置槽261,有利于提升清洁设备10与基站20的连接平稳性。
可选地,前盖26的容置槽261内设置有抵推凸起264,抵推凸起264用于在与清洁设备10配合时,切换清洁设备10的内部气流通道,使得清洁设备10的排尘通道14导通且吸尘通道13断开,以利于清洁设备10与基站20配合到位后能够快速进入排尘模式。其中,清洁设备10的排尘通道14导通且吸尘通道13断开时,清洁设备10的排尘口将由关闭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
进一步地,结合图2和图3,清洁设备10内可以设有第一切换阀12,第一切换阀12设于吸尘通道13内且设于排尘通道14内,吸尘模式下第一切换阀12导通吸尘通道13且切断排尘通道14,吸尘模式下吸尘通道13与第二集尘腔111的吸尘口连通,沿吸尘模式下的气流传输路径上,吸尘通道13位于第二集尘腔111的上游,使得垃圾能够经吸尘通道13进入到第二集尘腔111内。排尘模式下第一切换阀12导通排尘通道14且切断吸尘通道13,使得排尘模式下排尘通道14与第二集尘腔111的排尘口连通,沿排尘模式下的气流传输路径上,排尘通道14位于第一集尘腔211的上游且位于第二集尘腔111的下游,使得第二集尘腔111内的垃圾能够经排尘通道14进入到第一集尘腔211内。抵推凸起264可以用于在与清洁设备10配合时,将清洁设备10内的第一切换阀12由导通吸尘通道13且切断排尘通道14,切换成导通排尘通道14且切断吸尘通道13。
其中,第一切换阀12内可以设有连通通道121,第一切换阀12通过连通通道121实现吸尘通道13的导通或切断及排尘通道14的导通或切断。
可选地,结合图7和图8,清洁设备10上设有与第一切换阀12连接的卡凸15,抵推凸起264用于在与清洁设备10配合时,推动卡凸15运动进而带动第一切换阀12运动。具体地,抵推凸起264上形成有一抵接面2641,抵接面2641用于推动卡凸15运动进而带动第一切换阀12运动。
参考第一切换阀12的设计,清洁设备10内还可以设有第二切换阀(未示出),其设于负压产生件的上游,用于选择地开关与第二出口263或第二集尘腔111的吸尘排气口的流体通路。
可选地,第三入口262及第二出口263均设置于抵推凸起264上,清洁设备10上设有与抵推凸起264对应的槽位16,抵推凸起264位于清洁设备10的槽位16内,以加强基站20的第三入口262及第二出口263分别与清洁设备10的排尘口及吸风口的连接紧密性。
可选地,前盖26的第三入口262处及第二出口263处均设置有密封结构,以提升清洁设备10与基站20配合时的密封性能。
可选地,前盖26上用于与清洁设备10贴合的表面中,于第三入口262外周的部分面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前盖26上用于与清洁设备10贴合的表面中,于第二出口263外周的部分面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清洁设备10与基站20配合时清洁设备10相对于基站20的运动方向;例如,清洁设备10与基站20配合时,清洁设备10沿竖直方向相对基站20运动,具体可以为,清洁设备10相对于基站20沿竖直方向从上往下运动。
若清洁设备10在与基站20配合时,清洁设备10相对于基站20沿竖直方向从上往下运动,前盖26上用于与清洁设备10贴合的表面中,于第三入口262外周的部分面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可以为:于第三入口262外周的部分面沿从上至下的方向上与清洁设备10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于第二出口263外周的部分面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可以为:于第二出口263外周的部分面沿从上至下的方向上与清洁设备10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以利于清洁设备10与基站20的紧密配合。其中,第三入口262与第二出口263可以沿第一方向排布。
可选地,前盖26的容置槽261内设置有接近开关265,接近开关265用于检测清洁设备10与基站20是否连接到位。通过接近开关265及抵推凸起264配合,可以确保清洁设备10与基站20的连接准确性。
可选地,沿竖直方向上,前盖26上的第三入口262与第二出口263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3cm且小于或等于17cm。将基站20上第三入口262与第二出口263之间的间距限定在13cm至17cm,使得基站20的尺寸设计较为合理,能够在具有足够的积尘量的同时实现小型化设计,且由于基站20上的第三入口262及第二出口263分别对应清洁设备10的排尘口和吸风口,其中排尘口一般设于清洁设备10的第二集尘腔111的底部,吸风口一般设于第二集尘腔111的顶部,即,可以大致对清洁设备10的尺寸进行限定,使得清洁设备10的尺寸设计更加合理化。
可选地,结合图8,基站20还包括底盖27,底盖27连接集尘室21及前盖26,能够实现基站20形成为一体式结构,以便搬运等操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尘室,形成有第一集尘腔及与所述第一集尘腔连通的第一入口及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设于所述集尘室的侧部,用于在排尘模式下与清洁设备的排尘通道连通;
管道,所述管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出口的第一端口及用于在所述排尘模式下连通处于基站外的负压产生件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入口位于所述集尘室的同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室包括:
周侧板,设有所述第一入口,所述周侧板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口及第四端口,所述第三端口构成为所述第一出口;及
底板,覆盖所述第四端口且连接所述周侧板,以与所述周侧板之间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集尘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附件室,设于所述集尘室的顶部,所述附件室形成有附件腔,所述附件腔内设置有所述管道,所述第一出口设于所述集尘室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板,位于所述集尘室的所述第一入口所在的一侧且与所述集尘室连接,所述连接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集尘室的顶部且与所述附件室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附件室中的一个设有滑轨,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附件室中的另一个设有滑槽,所述滑轨沿所述第一出口的中轴线方向延伸,且所述滑轨与所述滑槽可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集尘容器,安装于所述第一集尘腔内,所述集尘容器上设有第二入口,所述第二入口对应所述第一入口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
连接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集尘室上的第一连接件及安装于所述集尘容器上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环设于所述第一入口的外围,所述第二连接件环设于所述第二入口的外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前盖,设于所述集尘室的所述第一入口所在的一侧且与所述集尘室贴合设置,所述前盖背离所述集尘室的一侧设有用于容置所述清洁设备的容置槽,所述前盖上设有与所述集尘室的第一入口连通的第三入口及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的第二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沿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3cm且小于或等于17cm;和/或
所述容置槽内设有抵推凸起,所述抵推凸起用于在所述清洁设备与所述基站配合时切换所述清洁设备的内部气流通道,使得所述清洁设备的所述排尘通道导通且吸尘通道断开。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沿第一方向排布,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清洁设备与所述基站配合时所述清洁设备相对于所述基站的运动方向;和/或
所述前盖上用于与所述清洁设备贴合的表面中,于所述第三入口外围的部分面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前盖上用于与所述清洁设备贴合的表面中,于所述第二出口外围的部分面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清洁设备与所述基站配合时所述清洁设备相对于所述基站的运动方向。
10.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及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用于在排尘模式下与所述基站配合使用。
CN202320602146.8U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基站及清洁系统 Active CN2199209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02146.8U CN219920975U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基站及清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02146.8U CN219920975U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基站及清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20975U true CN219920975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88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02146.8U Active CN219920975U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基站及清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209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24479B (zh) 吸尘器
US8152913B2 (en) Dust collecting apparatus for compressing dust
US20060156508A1 (en) Vacuum cleaner with cyclonic separating dirt cup and dirt cup door
JP2004188175A (ja) 真空掃除機用サイクロン集塵装置
WO2007104238A1 (fr) Aspirateur portatif
EP1795102B1 (en) Vacuum cleaner with mounting unit for dust storage chamber
US8661611B2 (en) Dust collector for a vacuum cleaner having a filtered dust removal function and vacuum cleaner
TWI573552B (zh) Electrical vacuum cleaner
US20150020348A1 (en) Vacuum cleaner filter assembly and vacuum cleaner
CN113616120A (zh) 一种集尘回收站
CN109567666B (zh) 清洁设备
CN219920975U (zh) 一种基站及清洁系统
CN111904323B (zh) 积灰底座和具有其的清洁设备总成
KR20210130461A (ko) 청소기거치대
WO2023124015A1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215687487U (zh) 一种集尘回收站
CN114652247A (zh) 集尘组件及集尘基站
CN210124713U (zh) 积灰底座和具有其的清洁设备总成
CN113317715A (zh) 一种吸尘器泊接装置
CN218922420U (zh) 一种高效尘气分离的双尘杯结构
CN219920959U (zh) 一种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220024913U (zh)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回收桶和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设备
CN219538157U (zh) 尘杯吸口密封件及吸尘器
CN219920958U (zh) 一种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216147985U (zh) 尘桶、集尘站及扫地机器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