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19005U - 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及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及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19005U
CN219919005U CN202320675920.8U CN202320675920U CN219919005U CN 219919005 U CN219919005 U CN 219919005U CN 202320675920 U CN202320675920 U CN 202320675920U CN 219919005 U CN219919005 U CN 2199190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voltage conversion
voltage
circuit
stage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7592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作超
李献超
郑砚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7592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190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190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190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实施例,属于电源供电技术,提供一种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及显示设备,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包括,供电电源、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及预充电路;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对供电电源输出的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将处理后的电压输出至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对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并将处理后的电压输出至负载;预充电路在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启动前,为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进行预充电,使得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的启动不依赖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实现了上电时序的控制,降低了上电时长,保障了负载的正常运行。

Description

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及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源供电技术。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在TV主板供电系统中,电压转换多数通过一级的电压转换电路实现。但是由于输入电压固定,供电系统存在多路不同的输出电压,部分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压差较大,电压转换效率较低。同时在负载较重的工况下,极易出现芯片升高较高的温度,影响器件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采用两级串联供电模式,选择一个合适的中间电压,使初级及次级电源均工作为较高频率区间内,从而降低器件升高的温度。
但是经过两级供电,在上电过程中会导致负载端上电延迟,导致供电时序不满足负载要求,进而可能导致负载无法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示例性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及显示设备,以解决两级串联供电模式为负载供电,导致负载上电延迟,以至于不满足上电时序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一种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包括:供电电源、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及预充电路;
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与供电电源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对供电电源输出的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将处理后的电压输出至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
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负载连接,用于对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并将处理后的电压输出至负载;
预充电路的输入端与供电电源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连接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之间,用于在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启动前,为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进行预充电,以实现上电时序控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第一输入电容、第一输出电容、第一自举电容、第一电感、二极管、第一反馈分压电阻和第二反馈分压电阻,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包括第一电源输入引脚、第一输出引脚、第一自升压引脚和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
供电电源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输入电容接地,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一电源输入引脚连接于供电电源的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电容之间,用于接收供电电源输出的电压;
第一输出引脚与第一电感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自升压引脚通过第一自举电容,连接于第一输出引脚和第一电感的输入端之间;
第一电感的输出端与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输出电容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电感的输出端和二极管正极之间,另一端接地;
第一反馈分压电阻与第二反馈分压电阻串联,串联后的输入端连接于第一电感的输出端和二极管的正极之间,串联后的输出端接地;
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连接于第一反馈分压电阻和第二反馈分压电阻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包括:第二电源输入引脚;
第二电源输入引脚与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用于接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通过二极管输出的电压或预充电路输出的预充电压。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二输入电容、第二输出电容、第二自举电容、第二电感、第三反馈分压电阻和第四反馈分压电阻,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还包括:第二输出引脚、第二自升压引脚和第二输出电压反馈引脚;
第二输入电容的一端连接于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电源输入引脚之间,另一端接地;
第二输出引脚与第二电感的输入端连接,第二自升压引脚通过第二自举电容,连接于第二输出引脚和第二电感的输入端之间;
第二电感的输出端与负载连接,第二输出电容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电感的输出端和负载之间,另一端接地;
第三反馈分压电阻与第四反馈分压电阻串联,串联后的输入端连接于第二电感的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电容之间,串联后的输出端接地;
第二输出电压反馈引脚连接于第三反馈分压电阻和第四反馈分压电阻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充电路包括:第一预充电阻、第二预充电阻、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
供电电源的输出端与第二开关管的源极连接;
第一预充电阻的输入端连接于供电电源的输出端和第二开关管的源极之间,输出端与第三开关管的基极连接;
第二预充电阻的输入端连接于供电电源的输出端和第二开关管的源极之间,输出端与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
第二开关管的栅极连接于第二预充电阻的输出端和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之间;
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于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电源输入引脚之间,并与第二输入电容连接;
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接地。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充电路还包括第三预充电阻、第四预充电阻和第四开关管;
第三预充电阻和第四预充电阻串联,串联后的输入端连接于第二开关管和第二输入电容之间,串联后的输出端接地;
第四开关管的基极连接于第三预充电阻和第四预充电阻之间,第四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于第一预充电阻和第三开关管的基极之间,第四开关管的发射极接地。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充电路还包括:第五预充电阻、第六预充电阻、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
第一预充电阻的输出端通过第五预充电阻,与第三开关管的基极连接;
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于第五预充电阻和第三开关管的基极之间,另一端与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
第二预充电阻的输出端通过第六预充电阻,与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
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预充电阻的输入端和第二开关管的源极之间,另一端连接于第二预充电阻的输出端和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充电路还包括:稳压二极管、第七预充电阻、第八预充电阻、第四电容和第五开关管;
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于第二开关管和第二输入电容之间,正极与第七预充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七预充电阻的输出端接地;
第五开关管的基极通过第八预充电阻,连接于稳压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七预充电阻的输入端之间;
第四电容的一端连接于第五开关管的基极和第八预充电阻之间,另一端与第五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五开关管的发射极接地;
第五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于第一预充电阻和第五预充电阻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供电电路还包括:动态调压电路;
动态调压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向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输出调压信号。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的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及显示设备。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包括:供电电源、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和预充电路。其中,在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启动前,可通过预充电路向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进行预充电,使得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的启动不依赖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启动。当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电压后,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即可对接收到的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并将电平转换处理后的电压提供给负载,为负载供电,实现了两级电压转换电路上电时序的控制,增加了两级电压转换电路上电时序的灵活性,同时可以缩短上电时长,满足了负载的上电需求,使负载正常运行。
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方面在以下(多个)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视供电电路为主板供电的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调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调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调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充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充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21:供电电源;
22: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
23: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
24:动态调压电路;
25:控制装置;
221: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
C1:第一输入电容;
C2:第一输出电容;
C3:第一自举电容;
L1:第一电感;
VD1:二极管;
R1:第一反馈分压电阻;
R2:第二反馈分压电阻;
231: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
C4:第二输入电容;
C5:第二输出电容;
C6:第二自举电容;
L2:第二电感;
R3:第三反馈分压电阻;
R4:第四反馈分压电阻;
R5:第一调压电阻;
R6:第二调压电阻;
R7:第一电阻;
R8:第二电阻;
C7:第一电容;
R9:第三电阻;
R10:第四电阻;
R11:第五电阻;
V1:第一开关管;
Vcc:调压电源;
26:预充电路;
R12:第一预充电阻;
R13:第二预充电阻;
V2:第二开关管;
V3:第三开关管;
R14:第三预充电阻;
R15:第四预充电阻;
V4:第四开关管;
R16:第五预充电阻;
R17:第六预充电阻;
C8:第二电容;
C9:第三电容;
VZ1:稳压二极管;
R18:第七预充电阻;
R19:第八预充电阻;
C10:第四电容;
V5:第五开关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实施方式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此外,虽然本申请中公开内容按照示范性一个或几个实例来介绍,但应理解,可以就这些公开内容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单独构成一个完整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本申请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或同类的对象或实体,而不必然意味着限定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除非另外注明(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用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例如能够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图示或描述中给出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件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组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组件。
显示设备,可以是液晶显示器、OLED显示器、投影显示设备。具体显示设备类型,尺寸大小和分辨率等不作限定,本领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显示设备可以根据需要做性能和配置上一些改变。
显示设备除了提供广播接收电视功能之外,还可以附加提供计算机支持功能的智能网络电视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网络电视、智能电视、互联网协议电视(IPTV)等。
在TV主板供电系统中,电压转换可通过一级的电压转换电路实现,但是在负载较重的工况下,容易导致芯片升高的温度较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两级供电模式为负载供电。但是经过两级供电,在上电过程中容易导致负载上电延迟,进而可能导致负载无法正常运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在二级供电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一预充电路。预充电路可在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启动前,为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进行预充电,从而使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的启动不依赖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启动,因此可有效缩短为负载供电所需的时间,避免负载上电延迟,使负载正常运行。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视供电电路为主板供电的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视的主板上存在N个功能模块,比如信号处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声音处理模块等。主板上还存在供电电路,为功能模块进行供电,以保证功能模块的正常运行。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供电电路可用于向显示设备的主板供电,以使主板正常运行。其中,显示设备可以是电视。如图2所示,供电电路包括:供电电源21、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动态调压电路24及控制装置25。
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入端分别与供电电源21的输出端、控制装置25的输出端、动态调压电路24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端与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对供电电源21输出的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将处理后的电压输出至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
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输入端还与控制装置25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输出端与负载连接,用于对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并将处理后的电压输出至负载;
控制装置25检测主板上功能模块的状态信息,并根据功能模块的状态信息,输出控制信号调整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
动态调压电路24的输入端与控制装置25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控制装置25输出的控制信号,并向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输出调压信号。
其中,供电电源21用于向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提供电压Vin,第一级转换电路将电压Vin转换至电压Vm,并将电压Vm输出至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作为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输入电压。
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将电压Vm转换为电压Vout,为后级的负载供电。负载可以是主板上的一个或多个功能模块,功能模块是指主板上能实现某种功能的电路,包括但不限于:信号处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声音处理模块、视频信号解调模块等。
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和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可以进行升压转换,也可用于降压转换。
功能模块的状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功能模块的电压、电流、电平的高低状态等。控制装置25可以是系统级芯片,也可以通过比较器、逻辑电路等,确定功能模块的状态信息是否异常,即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和/或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开关频率是否影响功能模块的性能。举例而言,控制装置25可向功能模块发送检测信号,并接收功能模块返回的检测反馈信号,通过比较器比较检测信号与检测反馈信号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确定功能模块存在异常。功能模块是否存在异常也可以由高低电平来表示。
在一种实施场景下,若控制装置25检测到功能模块运行异常,可向动态调压电路24输出控制信号,以调大或调小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Vm。由于电压转换电路的开关频率与输入电压、输出电压有关,因此当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Vm发生变化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和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开关频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直至功能模块的状态信息正常结束第一级转换电路输出电压Vm的调节,使功能模块正常运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25还用于向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输出第一使能信号EN1,以控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启动,和/或,向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输出第二使能信号EN2,以控制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启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电路,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启动后,若控制装置检测到主板上功能模块的状态信息异常,即功能模块受到了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和/或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开关频率的干扰,则向动态调压电路输出控制信号。动态调压电路可根据控制信号,向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输出调压信号,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则根据调压信号调整输出的电压,进而改变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的开关频率,有效避免干扰其他功能模块的运行,提高了主板运行的稳定性,从而提升了用户体验。同时无需修改硬件设计,缩短了调整开关频率的时间,提高了处理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包括: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第一输入电容C1、第一输出电容C2、第一自举电容C3、第一电感L1、二极管VD1、第一反馈分压电阻R1和第二反馈分压电阻R2,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包括第一电源输入引脚、第一输出引脚、第一自升压引脚和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
供电电源21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输入电容C1接地,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第一电源输入引脚连接于供电电源21的输出端和第一输入电容C1之间,用于接收供电电源21输出的电压;
第一输出引脚与第一电感L1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自升压引脚通过第一自举电容C3,连接于第一输出引脚和第一电感L1的输入端之间;
第一电感L1的输出端与二极管VD1的正极连接,第一输出电容C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电感L1的输出端和二极管VD1正极之间,另一端接地;
第一反馈分压电阻R1与第二反馈分压电阻R2串联,串联后的输入端连接于第一电感L1的输出端和二极管VD1的正极之间,串联后的输出端接地;
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连接于第一反馈分压电阻R1和第二反馈分压电阻R2之间。
参考图3所示,第一电源输入引脚即VIN引脚,是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5脚,接收供电电源21输出的电压Vin。
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即FB引脚,为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3脚。动态调压电路24输出的调压信号可通过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反馈至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用于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调整输出的电压V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还可以包含第一使能引脚即EN引脚,为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4脚,接收控制装置25输出的第一使能信号EN1,以控制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开启。
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还可以包括接地引脚,即GND引脚,为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2脚,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通过接地引脚接地。
其中,第一输出引脚即LX引脚,为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6脚,用于输出电压。
第一自升压引脚即BS引脚,为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1脚。第一自举电容C3可升高电压,通过第一自升压引脚,为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内部的开关提供能量。
第一输入电容C1和第一输出电容C2均用于滤波,二极管VD1起到单向截止作用。
第一反馈分压电阻R1和第二反馈分压电阻R2用于分压。具体的,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通过第一输出引脚输出电压,电压依次经过第一电感L1、第一反馈分压电阻R1后的信号作为第一级反馈信号,通过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返回给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
在一种实施场景下,控制装置25调整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时,向动态调压电路24输出控制信号。动态调压电路24根据控制信号输出调压信号,调压信号可叠加在第一级反馈信号上,通过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返回给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根据调压信号和第一级反馈信号,调整输出的电压。举例而言,若调压信号和第一级反馈信号增大,则减小输出的电压。若调压信号和第一级反馈信号减小,则增大输出的电压。
由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即为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输入电压,因此当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化时,即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输入电压发生变化。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一使能引脚接收控制装置输出的第一使能信号,控制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开启。开启后,第一电源输入引脚可接收供电电源输出的电压,对该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处理后,通过第一输出引脚输出电平转换后的电压。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输出的电压经过第一电感、二极管可向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电压。同时该电压经过第一电感后,还经过第一反馈分压电阻,生成第一级反馈信号。第一级反馈信号与动态调压电路输出的调压信号可通过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返回至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则根据第一级反馈信号和调压信号动态调整输出的电压,即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电压,因此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和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的开关频率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有效避免了主板上的其他功能模块受到影响,提升了主板的稳定性,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包括: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包括:第二电源输入引脚和第二使能引脚;
第二电源输入引脚与二极管VD1的负极连接,用于接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通过二极管VD1输出的电压;
第二使能引脚与控制装置25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控制装置25输出的第二使能信号。
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与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结构一致。其中,第二电源输入引脚即VIN引脚,为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的5脚,接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通过二极管VD1输出的电压Vm。
第二使能引脚即EN引脚,为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的4脚,接收控制装置25输出的第二使能信号EN2。
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还可以包括接地引脚GND引脚,为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的4引脚。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通过接地引脚接地。
具体的,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的第二使能引脚接收控制装置25输出的使能信号EN2后开启。第二电源输入引脚接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输出的电压Vm,并对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处理后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还包括:第二输入电容C4、第二输出电容C5、第二自举电容C6、第二电感L2、第三反馈分压电阻R3和第四反馈分压电阻R4,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还包括:第二输出引脚、第二自升压引脚和第二输出电压反馈引脚;
第二输入电容C4的一端连接于二极管VD1的负极和第二电源输入引脚之间,另一端接地;
第二输出引脚与第二电感L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自升压引脚通过第二自举电容C6,连接于第二输出引脚和第二电感L2的输入端之间;
第二电感L2的输出端与负载连接,第二输出电容C5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电感L2的输出端和负载之间,另一端接地;
第三反馈分压电阻R3与第四反馈分压电阻R4串联,串联后的输入端连接于第二电感L2的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电容C5之间,串联后的输出端接地;
第二输出电压反馈引脚连接于第三反馈分压电阻R3和第四反馈分压电阻R4之间。
其中,第二输出引脚即LX引脚,为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的6脚,用于输出电压。第二输出电压反馈引脚即FB引脚,为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的3脚。
具体的,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对接收到的电压Vm进行电平转换处理后,通过第二输出引脚输出处理后的电压。电压输出后,可为第二自举电容C6充电,使第二自举电容C6通过第二自升压引脚,为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内部的开关提供能量。
第二输入电容C4和第二输出电容C5均用于滤波。
第三反馈分压电阻R3和第四反馈分压电阻R4用于分压。具体的,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通过第二输出引脚输出电压后,可通过第二电感L2输出电压Vout,向负载供电。电压经过第二电感L2后,还通过第三反馈分压电阻R3、第二输出电压反馈引脚返回至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可以将通过第三反馈分压电阻R3后的信号称为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的第二级反馈信号,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可根据第二级反馈信号动态调整输出的电压Vout。其中,第二输出电压反馈引脚即FB引脚,为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的3脚。
在一种实施场景下,本申请是通过调整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实现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和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开关频率的调整,因此当前控制装置25无需控制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输出电压。
在另一种实施场景下,若根据实际需求,控制装置25需要控制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输出电压,此时也可以参考控制装置25控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输出电压的原理。举例而言,可以再设置一动态调压电路,该动态调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控制装置25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控制装置25输出的控制信号。该动态调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二输出电压反馈引脚和第三反馈分压电阻R3之间,用于将根据控制信号确定的调压信号反馈至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从而实现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输出电压的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二使能引脚接收控制装置输出的第二使能信号,控制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开启。开启后,第二电源输入引脚接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的电压,并对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处理后,通过第二输出引脚输出电平转换处理后的电压。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输出的电压经过第二电感,为负载供电。由于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的输入电压为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因此当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化时,表明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的输入电压发生变化。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的开关频率与输入电压有关,因此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的开关频率也会相应发生变化,避免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的开关频率干扰其他功能模块,提升了主板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调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一。为清楚描述动态调压电路24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连接关系,图5中显示了部分的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如图5所示,动态调压电路24包括至少一个调压电阻,多个调压电阻之间并联;
调压电阻的输入端与控制装置25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控制装置25输出的控制信号;
调压电阻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和第二反馈分压电阻R2的输入端之间,用于将调压信号输出至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25输出的控制信号可以是VID信号,具体的,可以是高低电平信号,也可以是任意一个电压值。
在一种实施场景下,以图5为例,该动态调压电路24包括两个调压电阻,分别是第一调压电阻R5和第二调压电阻R6。若当前主板上的功能模块受到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和/或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开关频率的干扰,控制装置25向第一调压电阻R5输出VID0信号,向第二调压电阻R6输出VID1信号。VID0信号经过第一调压电阻R5后的信号和VID1信号经过第二调压电阻R6后的信号作为调压信号,通过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返回给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同时,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通过第一输出引脚输出的电压,依次经过第一电感L1、第一反馈分压电阻R1,此时的信号即为第一级反馈信号。第一级反馈信号也通过第一电压反馈引脚返回给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可根据第一级反馈信号和调压信号,动态调整输出的电压。
具体的,若控制装置25需要控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输出的电压减小,即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输出的电压减小。此时,控制装置25可向第一调压电阻R5和第二调压电阻R6均输出高电平的VID信号。此时相较于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仅接收第一级反馈信号而言,增加了调压信号,即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接收到的信号增大,因此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会降低输出的电压,以实现减小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输出的电压。
在另一种实施场景下,若控制装置25需要增大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输出的电压,可向第一调压电阻R5和第二调压电阻R6均输出低电平的VID信号。此时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接收到的信号减小,因此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会增大输出的电压,从而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输出的电压也会增大。
本申请实施例仅是举例说明调整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输出电压的过程,调压电阻及控制管脚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数量越多,表明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可调的电压档位越多,即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电压调整范围越大。
由于电压转换芯片的开关频率对其他功能模块造成干扰通常是在轻载状态下,此时电压转换芯片处于DCM(Dis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非连续导通模式)工作模式,其开关频率受输入电压、输出电压、电感感值及负载电流影响,具体关系可参考下列公式所示:
上式中,fsw表示电压转换芯片的开关频率,VIN表示电压转换芯片的输入电压,VOUT表示电压转换芯片的输出电压,L表示电感的感值,IO表示负载电流。
基于上述公式,对于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而言,输出电压发生变化,因此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开关频率也会发生变化。
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化,对于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而言,即输入电压发生变化,因此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的开关频率也会发生变化。
当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和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的开关频率发生变化后,控制装置25可以检测当前主板上的功能模块是否还受到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和/或,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开关频率的干扰。若此时功能模块不再受到干扰,则不再调整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输出电压。若此时仍存在功能模块受到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和/或,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开关频率的干扰,控制装置25则继续调整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输出电压,直至主板上的功能模块均正常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调整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输出电压,可以提高或降低,满足其他功能模块不受干扰即可。但是由于电压转换芯片的开关频率对其他功能模块造成干扰通常是在轻载状态下,此时可适当提高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输出电压,以保证供电电路的整体效率。
在另一种实施场景下,若当前供电电路处于重载状态下,控制装置25可适应性降低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输出电压,使得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升高的温度处于较低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25可通过VID信号调整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输出电压外,还可以通过PWM信号实现。参见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调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二。动态调压电路24包括:第一电阻R7、第二电阻R8和第一电容C7;
第一电阻R7和第二电阻R8串联,串联后的输入端连接控制装置25的输出端,串联后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和第二反馈分压电阻R2的输入端之间;
第一电容C7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7和第二电阻R8之间,另一端接地。
具体的,由于PWM信号可以为不同占空比的方波,控制装置25可通过调整PWM信号的占空比实现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输出电压的控制。PWM信号经过第一电阻R7、第一电容C7滤波后形成线性电压,经过第二电阻R8后作为调压信号,叠加至第一级反馈信号,通过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返回给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即可根据接收到的调压信号和第一级反馈信号调整输出电压,实现对输出电压的调压控制。
控制装置25通过调整PWM信号的占空比实现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输出电压的控制时,可通过增大PWM信号的占空比以降低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输出电压,减小PWM信号的占空比以增大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输出电压,其具体实现原理可参考上述基于VID信号调整输出电压的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调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三。动态调压电路24包括:第三电阻R9、第四电阻R10、第五电阻R11、第一开关管V1和调压电源Vcc;
第三电阻R9的输入端与控制装置25的输出端连接,第三电阻R9的输出端与第一开关管V1的基极连接;
调压电源Vcc的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R10与第一开关管V1的集电极连接;
第五电阻R11的输入端连接于第三电阻R9的输出端和第一开关管V1的基极之间,第五电阻R11的输出端接地;
第一开关管V1的发射极接地。
第一开关管V1可以是三极管,包括P型三极管、N型三极管;也可以是MOS管,包括型MOS管、N型MOS管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但由于三极管或MOS管的类型不同,其实现原理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图7中的第一开关管V1的1表示基极,2表示发射极,3表示集电极。
在一种实施场景下,当第一开关管V1为N型三极管时,PWM信号为高电平,N型三极管输出低电平,用于控制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增大输出电压。当第一开关管V1为P型三极管时,PWM信号为高电平,P型三极管输出高电平,用于控制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调小输出电压。
外部的调压电源Vcc提供的电压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可以为任意值。通过引入外部的调压电源Vcc,增大了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调压范围。控制装置25向动态调压电路24输出PWM信号,可通过控制PWM信号,驱动第一开关管V1的不同占空比,叠加至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第一级反馈信号,实现对输出电压的调压控制。其具体实现原理也可参考上述基于VID信号调整输出电压的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图6和图7所示的动态调压电路是图5所示动态调压电路的变形,实现输出电压的调整。本申请只示例性的给出了上述三种动态调压电路,基于图5至图7所示的动态调压电路进行变形的调压电路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动态调压电路,根据接收到的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输出调压信号,叠加至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一级反馈信号,使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调整输出电压,实现对输出电压的调压控制,从而改变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和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的开关频率,避免干扰其他功能模块的性能,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8所示,该供电电路包括:供电电源21、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及预充电路26;
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入端与供电电源2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端与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对供电电源21输出的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将处理后的电压输出至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
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输出端与负载连接,用于对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并将处理后的电压输出至负载;
预充电路26的输入端与供电电源21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连接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端和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输入端之间,用于在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启动前,为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进行预充电,以实现上电时序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显示设备主板上存在多个负载,不同的负载有不同的上电需求,部分负载要求上电较快,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上电,而部分负载则对上电时间没有限制。在一种实施场景下,对于上电时间没有限制的负载,可不利用预充电路26,此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启动后,向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输出电压,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在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启动后进行启动,为负载供电。
在另一种实施场景下,若负载对上电时间存在一定的需求,要求上电较快,此时可利用预充电路26,在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启动前,向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进行预充电,使得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启动不依赖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进而缩短了负载的上电时长,有利于保障负载正常运行,同时还可以满足显示设备待机工况下的低功耗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负载的运行情况控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和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运行状态,还可通过设置合适的预充电压和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实现在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启动后,预充电路26自动关闭。
在一种实施场景下,若负载运行的功耗较少,即显示设备处于轻载状态下,此时仅需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工作即可,即控制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工作。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用户可手动启动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关闭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此时预充电路26向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供电。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接收预充电路26输出的预充电压,并将预充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将电平转换后的电压输出至负载,而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不工作,在满足负载供电的同时,有利于提高供电电路的整体效率。
在另一种实施场景下,若负载运行的功耗较多,即显示设备处于重载状态下,此时需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和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均处于工作状态。同时,为实现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启动后,预充电路26停止运行,可设置预充电路26的预充电压小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具体的,在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启动前,预充电路26向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输出预充电压,为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供电。当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成功启动后,此时由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高于预充电路26输出的预充电压,此时预充电路26自动关闭,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由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供电,两级电压转换电路均处于工作状态,并且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启动不依赖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是否启动,因此有效缩短了上电时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在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启动前,通过预充电路向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进行预充电,使得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的启动不依赖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启动。当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电压后,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即可对接收到的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并将电平转换处理后的电压提供给负载,为负载供电,实现了两级电压转换电路上电时序的控制,增加了两级电压转换电路上电时序的灵活性,缩短了上电时长,从而满足负载的上电需求,使负载正常运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面提供一个实施例,对预充电路26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充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一。参考图9所示,为清楚描述预充电路26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和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连接关系,图9也示出了部分的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和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如图9所示,预充电路26包括:第一预充电阻R12、第二预充电阻R13、第二开关管V2、第三开关管V3;
供电电源21的输出端与第二开关管V2的源极连接;
第一预充电阻R12的输入端连接于供电电源21的输出端和第二开关管V2的源极之间,输出端与第三开关管V3的基极连接;
第二预充电阻R13的输入端连接于供电电源21的输出端和第二开关管V2的源极之间,输出端与第三开关管V3的集电极连接;
第二开关管V2的栅极连接于第二预充电阻R13的输出端和第三开关管V3的集电极之间;
第二开关管V2的漏极连接于二极管VD1的负极和第二电源输入引脚之间,并与第二输入电容C4连接;
第三开关管V3的发射极接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源输入引脚与二极管VD1的负极连接,用于接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通过二极管VD1输出的电压或预充电路26输出的电压。
以图9为例,在上电时,供电电源21输出电压Vin,通过第一预充电阻R12为第三开关管V3提供基极驱动电压,使第三开关管V3导通,在第二预充电阻R13产生压降。此时,第二开关管V2的栅极被拉低导通,输出电压Vm0,为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进行预充电。
第二开关管V2和第三开关管V3可以为三极管,也可以为MOS管,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图9中仅示出的是第二开关管V2为MOS管,第三开关管V3为三极管这一种情况。其中,图9中第二开关管V2处的1表示栅极,2代表源极,3代表漏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图9所示,在预充电路26包括第一预充电阻R12、第二预充电阻R13、第二开关管V2、第三开关管V3的基础上,预充电路26还包括第三预充电阻R14、第四预充电阻R15和第四开关管V4;
第三预充电阻R14和第四预充电阻R15串联,串联后的输入端连接于第二开关管V2和第二输入电容C4之间,串联后的输出端接地;
第四开关管V4的基极连接于第三预充电阻R14和第四预充电阻R15之间,第四开关管V4的集电极连接于第一预充电阻R12和第三开关管V3的基极之间,第四开关管V4的发射极接地。
仍以图9为例,第三预充电阻R14和第四预充电阻R15用于对电压Vm0进行分压,实现对Vm0电压的负反馈。当Vm0电压使第四开关管V4导通时,第三开关管V3的基极被拉低,第三开关管V3关断,第二预充电阻R13两端的电压为0,因此第二开关管V2关断,实现Vm0的限压输出。
通常情况下,可设置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输出电压Vm高于预充电压Vm0。当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工作后,其输出电压高于预充电压,因此可实现第二开关管V2的自动关断,防止第二开关管V2持续供电过温损坏。
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中的二极管VD1起到单向截止作用,避免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未启动时,预充电压反灌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参考图10所示,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充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二。为清楚描述预充电路26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和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连接关系,图10也示出了部分的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和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
如图10所示,在预充电路26包括第一预充电阻R12、第二预充电阻R13、第二开关管V2、第三开关管V3的基础上,预充电路26还包括:第五预充电阻R16、第六预充电阻R17、第二电容C8和第三电容C9;
第一预充电阻R12的输出端通过第五预充电阻R16,与第三开关管V3的基极连接;
第二电容C8的一端连接于第五预充电阻R16和第三开关管V3的基极之间,另一端与第三开关管V3的发射极连接;
第二预充电阻R13的输出端通过第六预充电阻R17,与第三开关管V3的集电极连接;
第三电容C9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预充电阻R13的输入端和第二开关管V2的源极之间,另一端连接于第二预充电阻R13的输出端和第二开关管V2的栅极之间。
图10所示的预充电路为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进行预充电的原理,与图9所示的预充电路进行预充电的原理基本一致。以图10为例,在上电时,供电电源21输出电压Vin,通过第一预充电阻R12、第五预充电阻R16为第三开关管V3提供基极驱动电压,使第三开关管V3导通。第二预充电阻R13产生压降,此时第二开关管V2的栅极被拉低,输出电压Vm0,为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进行预充电。
第二电容C8和第三电容C9则用于进行滤波。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如图10所示,预充电路26还包括:稳压二极管VZ1、第七预充电阻R18、第八预充电阻R19、第四电容C10和第五开关管V5;
稳压二极管VZ1的负极连接于第二开关管V2和第二输入电容C4之间,正极与第七预充电阻R18的输入端连接,第七预充电阻R18的输出端接地;
第五开关管V5的基极通过第八预充电阻R19,连接于稳压二极管VZ1的正极和第七预充电阻R18的输入端之间;
第四电容C10的一端连接于第五开关管V5的基极和第八预充电阻R19之间,另一端与第五开关管V5的发射极连接,第五开关管V5的发射极接地;
第五开关管V5的集电极连接于第一预充电阻R12和第五预充电阻R16之间。
仍以图10为例,图10所示的预充电路实现Vm0限压输出的原理,也可参考图9所示的预充电路实现Vm0限压输出的原理。当第二开关管V2的输出电压Vm0达到稳压二极管VZ1的临界电压时,稳压二极管VZ1反向击穿,达到临界开启状态,从而使第五开关管V5导通,第三开关管V3的基极被拉低,第三开关管V3关断,第二预充电阻R13两端的电压为0,因此第二开关管V2关断,不再输出电压Vm0。
图10所示的预充电路为图9所示预充电路的一种变形。相较于图9所示的预充电路,图10中的预充电路在开关管的基极增加了用于限流的电阻、用于滤波的电容等多个器件,或者,更换开关管的类型等,对预充电路的稳定性进行了优化,并不改变图9所示的预充电路的原理。
还需说明的是,图9和图10中的预充电路涉及到的开关管,均可以是三极管或MOS管,也可以是P型管或N型管。但由于不同器件的运行原理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对预充电路进行适应性的改变。基于图9和图10的预充电路进行变形的预充电路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充电路,在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启动前,对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进行预充电。当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启动后,预充电路可自动关闭,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则接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的电压。本申请的预充电路实现了上电时序的控制,解决了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启动后,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再启动,导致上电时间较长的问题,增加了两级电压转换电路上电时序的灵活性,降低了上电时长。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面提供一个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二,该电路包括:供电电源21、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还包括动态调压电路24和控制装置25。
其中,动态调压电路24的输出端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向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输出调压信号。具体的,动态调压电路24的输出端与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连接。
控制装置25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入端、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的输入端、动态调压电路24的输入端连接。具体的,控制装置25的输出端与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的第一使能引脚,第一使能引脚接收控制装置25输出的第一使能信号EN1,控制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开启。控制装置25的输出端与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的第二使能引脚,第二使能引脚接收第二使能信号EN2,控制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开启。
第一使能信号EN1和第二使能信号EN2可以是高电平,也可以是低电平,通过高电平或低电平控制电压转换芯片开启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显示设备处于轻载状态下,为保证供电电路的整体效率较高,此时可控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不工作,仅控制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工作,即控制装置25向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输出第二使能信号EN2,控制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开启,此时预充电路26可向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提供预充电压,为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供电。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对预充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处理后,将处理后的电压提供给负载。
在一种实施场景下,若当前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处于工作状态,且预设高电平的使能信号控制电压转换芯片开启,此时控制装置25可向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输出低电平的使能信号,以控制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停止运行。若当前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未处于工作状态,控制装置25无需向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发送使能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显示设备处于重载状态下,此时为满足供电需求,需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和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均处于工作状态,并设置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大于预充电路26输出的预充电压。具体的,控制装置25分别向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输出第一级使能信号EN1,以控制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开启;向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输出第二使能信号EN2,以控制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开启。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开启即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启动后,由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大于预充电路26的预充电压,因此预充电路26自动关闭,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由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显示设备在轻载状态和重载状态之间进行转换,控制装置25还可以通过动态调压电路24动态调整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以实现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和预充电路26输出的预充电压相对大小的变化。举例而言,若显示设备由轻载状态变为重载状态,若当前预充电压大于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此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成功启动后,预充电压仍会为第二级电压供电,容易导致预充电路26长时间供电发生故障。因此控制装置25可向动态调压电路24输出控制信号,动态调压电路24基于控制信号向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输出调压信号,使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提高输出的电压,即提高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直至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的输出电压大于预充电压,此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启动后,预充电路26则会自动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充电压通常根据实际需求,由用户进行设置。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控制装置25也可以根据控制信号,通过动态调压电路24动态设置预充电压的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25分别向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和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输出对应的使能信号时,可根据负载需求,通过控制第一使能信号EN1和第二使能信号EN2的状态,调整两级电压转换电路的上电时序,从而实现更加灵活的电压上电时序控制。举例而言,同时或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先后向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和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输出使能信号,还可以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先后向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231和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221输出使能信号。
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23、动态调压电路24以及预充电路26的具体工作原理可参考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其中,动态调压电路24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任一一种动态调压电路及其变形电路,预充电路26也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任一一种预充电路及其变形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启动之前,预充电路为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输出预充电压。控制装置可通过动态调压电路动态调整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以使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大于预充电压。因此当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启动后,预充电路可自动关闭。在保证上电时序的同时,提高了供电电路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预充电路26和动态调压电路24可结合使用,如图11所示;也可以单独使用,分别如图2和图8所示。在单独使用动态调压电路24时,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22可不包含二极管VD1。其具体实现原理可参考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该供电电路的工作原理可参考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以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电源、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及预充电路;
所述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供电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对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的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将处理后的电压输出至所述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
所述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负载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进行电平转换,并将处理后的电压输出至所述负载;
所述预充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供电电源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之间,用于在所述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启动前,为所述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进行预充电,以实现上电时序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第一输入电容、第一输出电容、第一自举电容、第一电感、二极管、第一反馈分压电阻和第二反馈分压电阻,所述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包括第一电源输入引脚、第一输出引脚、第一自升压引脚和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
所述供电电源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输入电容接地,所述第一级电压转换芯片的第一电源输入引脚连接于所述供电电源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一输入电容之间,用于接收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的电压;
所述第一输出引脚与所述第一电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自升压引脚通过所述第一自举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引脚和所述第一电感的输入端之间;
所述第一电感的输出端与所述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电容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感的输出端和所述二极管正极之间,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一反馈分压电阻与所述第二反馈分压电阻串联,串联后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感的输出端和所述二极管的正极之间,串联后的输出端接地;
所述第一输出电压反馈引脚连接于所述第一反馈分压电阻和所述第二反馈分压电阻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所述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包括:第二电源输入引脚;
所述第二电源输入引脚与所述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通过所述二极管输出的电压或所述预充电路输出的预充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级电压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二输入电容、第二输出电容、第二自举电容、第二电感、第三反馈分压电阻和第四反馈分压电阻,所述第二级电压转换芯片还包括:第二输出引脚、第二自升压引脚和第二输出电压反馈引脚;
所述第二输入电容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电源输入引脚之间,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二输出引脚与所述第二电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自升压引脚通过所述第二自举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出引脚和所述第二电感的输入端之间;
所述第二电感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电容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感的输出端和所述负载之间,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三反馈分压电阻与所述第四反馈分压电阻串联,串联后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感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电容之间,串联后的输出端接地;
所述第二输出电压反馈引脚连接于所述第三反馈分压电阻和所述第四反馈分压电阻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充电路包括:第一预充电阻、第二预充电阻、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
所述供电电源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一预充电阻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源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之间,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基极连接;
所述第二预充电阻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供电电源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之间,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连接于所述第二预充电阻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之间;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于所述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电源输入引脚之间,并与所述第二输入电容连接;
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充电路还包括第三预充电阻、第四预充电阻和第四开关管;
所述第三预充电阻和所述第四预充电阻串联,串联后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关管和所述第二输入电容之间,串联后的输出端接地;
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基极连接于所述第三预充电阻和所述第四预充电阻之间,所述第四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一预充电阻和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基极之间,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发射极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充电路还包括:第五预充电阻、第六预充电阻、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
所述第一预充电阻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五预充电阻,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基极连接;
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五预充电阻和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基极之间,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
所述第二预充电阻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六预充电阻,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预充电阻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预充电阻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充电路还包括:稳压二极管、第七预充电阻、第八预充电阻、第四电容和第五开关管;
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关管和所述第二输入电容之间,正极与所述第七预充电阻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七预充电阻的输出端接地;
所述第五开关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八预充电阻,连接于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七预充电阻的输入端之间;
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基极和所述第八预充电阻之间,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五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一预充电阻和所述第五预充电阻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动态调压电路;
所述动态调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级电压转换电路输出调压信号。
10.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
CN202320675920.8U 2023-03-30 2023-03-30 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及显示设备 Active CN2199190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75920.8U CN219919005U (zh) 2023-03-30 2023-03-30 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及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75920.8U CN219919005U (zh) 2023-03-30 2023-03-30 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及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19005U true CN219919005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36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75920.8U Active CN219919005U (zh) 2023-03-30 2023-03-30 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及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190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16584B2 (en) Power supply with low power consumption hiccup standby operation
US9131553B2 (en) LED driver
JP5832440B2 (ja) 電力シャットダウン充電コントローラ
US9030184B2 (en) DC-DC converter and voltage conversion method thereof
US20180090944A1 (en) Charger-converter with single inductor and downstream low-dropout regulator
WO2016137654A1 (en) Multi-level switching regulator circuits and methods with finite state machine control
CN102043417A (zh) 低压降稳压器、直流对直流转换器以及低压降稳压方法
WO2014003967A1 (en) Bridge driver for a switching voltage regulator
CN110198123B (zh) 稳压系统、稳压芯片以及稳压控制方法
TW201312916A (zh) 電源供應電路及具有適應性致能電荷泵之電源供應電路
WO2017007619A1 (en) Boost regulator having adaptive dead time
US9531283B2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US20170279349A1 (en) High efficiency charge pump with auxiliary input operative to optimize conversion ratio
CN209659177U (zh) 同步整流开关变换器
US9912235B2 (en) Boost converter
CN219843544U (zh) 供电电路及显示设备
US11038420B2 (en) Charge pump transient response optimization by controlled flying capacitor discharge during bypass to switching mode transition
CN112311236A (zh) 开关模式电源
CN112653324B (zh) 一种无直接供电的升压转换器系统
JP6556520B2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回路、液晶駆動装置、液晶表示装置
CN219919005U (zh) 上电时序可控的供电电路及显示设备
US9823677B2 (en) Power converter
CN110622404B (zh) 供电电源、包括其的系统及操作其的方法
US9467134B2 (en)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unit, voltage regulato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2011067025A (ja) Dc−dcコンバ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