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13554U - 一种气液分离器及热泵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液分离器及热泵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13554U
CN219913554U CN202321610424.0U CN202321610424U CN219913554U CN 219913554 U CN219913554 U CN 219913554U CN 202321610424 U CN202321610424 U CN 202321610424U CN 219913554 U CN219913554 U CN 2199135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gas
shell
inlet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1042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丛龙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1042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135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135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135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及热泵空调系统,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包围在第一壳体的外部,并与第一壳体围成加热腔,高温的加热介质进入到加热腔中并通过第一壳体的导热实现对第一壳体内低温冷媒的加热;第一壳体的冷媒出口设置有传感器,介质进口设置有流量调节阀,流量调节阀在传感器的配合下调节加热介质的流量。此结构中,在原有气液分离器上形成加热腔,能使加热介质在加热腔中加热第一壳体中的冷媒,使液态冷媒能更充分的转换为气态冷媒,并能使润滑油和液态冷媒更充分的互溶,避免了压缩机液击及干磨失效情况的发生。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传感器和流量调节阀,可提升低温冷媒在第一壳体的内腔中气液分离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气液分离器及热泵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及热泵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热泵空调使用的气液分离器,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和压缩机所需的润滑油进入气液分离器与阻油盖碰撞后,沿着筒体四周在重力的作用下,液态冷媒和润滑油沉入筒体底部,气态冷媒流经导气管从位于筒体上端的出口排出。润滑油在沉降到筒体底部后,能从导气管上开设的回油口与导气管内的气态冷媒一起排出并返回到压缩机。在低温条件下,润滑油和冷媒会分层(不互溶),造成润滑油在液态冷媒的上侧,无法顺利从回油孔流入导气管返回到压缩机,造成压缩机干磨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不仅能够使润滑油在低温条件更加顺利的回到压缩机,而且能更加高效的提升气液分离效果。本申请还提供包括上述气液分离器的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
分离器本体,包括第一壳体,低温冷媒能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中实现气液分离;
第二壳体,包围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围成加热腔,高温的加热介质通过所述加热腔的介质进口进入到所述加热腔中,并通过所述第一壳体的导热实现对所述低温冷媒的加热;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冷媒出口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介质进口设置有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在所述传感器的配合下调节所述加热介质的流量。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加热腔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的第一进口,所述第一进口位于所述内腔底部。
可选的,所述气液分离器的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腔中的导气管具有在所述内腔底部分布的局部,所述局部上开设有回油孔,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周向上,所述回油孔和所述第一进口相对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上还开设有连通所述加热腔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的第二进口,所述第二进口的设置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进口的设置高度。
可选的,所述第二进口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进口的流通面积。
可选的,所述冷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顶部,所述介质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的靠近所述内腔顶部的位置。
可选的,所述传感器为温度压力传感器,所述流量调节阀为电子膨胀阀。
可选的,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为相同材质的金属壳体,并通过焊接形成密闭的所述加热腔,且所述第二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隔热层。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气液分离器。
可选的,所述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以及连通所述加热腔和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的加热支路。
可选的,所述热泵空调系统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运行,所述传感器和所述流量调节阀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使所述控制器能依据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以使所述气液分离器输出的低压冷媒的温度为目标过热度。
本申请提供的气液分离器,包括分离器本体及第二壳体,分离器本体包括第一壳体,低温冷媒能在第一壳体的内腔中实现气液分离;第二壳体包围在第一壳体的外部,并与第一壳体围成加热腔,高温的加热介质通过加热腔的介质进口进入到加热腔中,并通过第一壳体的导热实现对低温冷媒的加热;其中,第一壳体的冷媒出口设置有传感器,介质进口设置有流量调节阀,流量调节阀在传感器的配合下调节加热介质的流量。在第一壳体的外部设置第二壳体以在原有的气液分离器的基础上形成加热腔,能使加热介质在进入加热腔后对第一壳体的内腔中的气态冷媒和液体冷媒进行加热,使液态冷媒能够更加充分的转换为气态冷媒,并且能够使润滑油和液态冷媒更加充分的互溶,进一步使润滑油更加顺利的从回油孔流入导气管最终返回压缩机,减少甚至避免了压缩机液击以及干磨失效情况的发生。并且,通过在第一壳体的冷媒出口设置检测冷媒温度和压力等参数的传感器,在介质进口设置流量调节阀调节进入加热腔的加热介质的流量,通过流量调节阀在传感器的配合下调节加热介质的流量,可以进一步提升低温冷媒能在第一壳体的内腔中气液分离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分离器的正视剖面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的流量调节阀根据传感器测得参数的对介质进口进行流量调节的流程图。
在图1中:
1-分离器本体,2-第二壳体,3-传感器,4-流量调节阀;
11-第一壳体,12-导气管,13-阻油盖,21-介质进口;
111-冷媒出口,112-第一进口,113-第二进口,114-冷媒进口,121-回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液分离器,该气液分离器可以安装于热泵空调系统中以使其能至少对低温冷媒进行气液分离。该气液分离器主要包括分离器本体1及第二壳体2,其中,分离器本体1包括第一壳体11,低温冷媒在第一壳体11的内腔中流动,低温冷媒在第一壳体11中实现气液分离;第二壳体2包围在第一壳体11的外部,并与第一壳体11围成加热腔,高温的加热介质通过加热腔的介质进口21进入到加热腔中,并通过第一壳体11的导热实现对低温冷媒的加热;第一壳体11的冷媒出口111设置有传感器3,介质进口21设置有流量调节阀4,流量调节阀4在传感器3的配合下调节加热介质的流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所述的低温冷媒和高温的加热介质中的高温和低温是相对而言的高温和低温,高温指的是比低温冷媒的低温温度高的温度,低温指的是比高温的加热介质的高温温度低的温度,高温的加热介质是为了实现对低温冷媒的加热。这里所说的介质,既可以是气态介质如高温气体,又可以是液态介质如高温液体。分离器本体1除包括第一壳体11外还包括导气管12及阻油盖13。
还需要说明的是,位于冷媒出口111的传感器3用于测量从冷媒出口111排出的冷媒的温度和压力等参数,位于介质进口21的流量调节阀4用于调节从介质进口21进入的高温加热介质的流量,当冷媒出口111的传感器3测得的冷媒的温度低于目标温度时,调大流量调节阀4增大加热介质的流量;当冷媒出口111的传感器3测得的冷媒的温度高于目标温度时,调小流量调节阀4减小加热介质的流量;当冷媒出口111的传感器3测得的冷媒的温度近似等于目标温度时,不调节流量调节阀4保持加热介质的流量不变。这里并不对目标温度进行限定,可选的,目标温度的设置范围为0-5℃。
本申请中,对于第一壳体11内的低温冷媒的加热方式不进行限定,示例性的,提供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高温的加热介质通过介质进口21进入加热腔,并通过第一壳体11的导热实现对低温冷媒的加热,在第二壳体2上可以设置介质出口(图中未示出),介质出口用于将对低温冷媒加热后的高温的加热介质排出,由于在第一壳体11的冷媒出口111处设置有传感器3,在介质进口21处设置有流量调节阀4,所以可以使流量调节阀4在传感器3的配合下调节加热介质的流量;示例性的,还提供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高温介质选用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且在第一壳体11上开设有连通加热腔与第一壳体11的内腔的第一进口112(后述内容说明),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进入加热腔时先通过第一壳体11的导热对第一壳体11内腔中的低温冷媒加热,然后通过第一进口112将高温高压的冷媒输入至第一壳体11内再次对低温冷媒加热,最后由介质进口21排入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和第一壳体11内的低温冷媒混合并一同由第一壳体11上的冷媒出口111排出,对于传感器3和流量调节阀4的调节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在赘述。
上述结构的气液分离器,在第一壳体11的冷媒出口111设置检测冷媒温度及压力等参数的传感器3,在介质进口21设置流量调节阀4调节进入加热腔的加热介质的流量,通过流量调节阀4在传感器3的配合下调节加热介质的流量,从而实现对从气液分离器排出的冷媒的监控,可以针对排出的冷媒的实时参数更加灵活、更具有针对性的调节加热介质进入加热腔的流量,从而可以更加高效的提升低温冷媒在第一壳体11的内腔中气液分离的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液态的润滑油和液态的低温冷媒沉积在第一壳体11的内腔底部,加热介质为高温高压冷媒;并且,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1上开设有连通加热腔与第一壳体11的内腔的第一进口112,第一进口112位于内腔底部。具体的,当环境温度极低(-10℃以下)时,热泵空调系统依靠气液分离器对液体冷媒和气态冷媒进行分离,而在低温情况下,进入压缩机的气态冷媒会混合有相对较多的液态冷媒,这会造成压缩机液击损坏;同时气液分离器内有大量的润滑油,无法回到压缩机,造成压缩机干磨失效。为了提升气液分离器对冷媒的气液分离效果,于是,在第一壳体11上开设第一进口112,第一进口112用于使加热腔和第一壳体11的内腔连通,使加热腔中的高温高压的冷媒能够进入第一壳体11内部,对第一壳体11内部的低温冷媒加热并与之混合,提升对第一壳体11内低温冷媒的加热效果;进一步的,将第一进口112开设在内腔的底部,则由第一进口112进入高温高压冷媒会第一时间对位于第一壳体11内腔底部的液态的润滑油和液态的低温冷媒加热,使至少部分液态冷媒变为气态冷媒,由第一进口112进入的高温高压冷媒也会对第一壳体11内的气态的低温冷媒加热,增加混合后的气态冷媒的温度和压力,当混合后的气态冷媒经过液态的润滑油和液态的低温冷媒时,也会使至少部分液态冷媒变为气态冷媒,进一步的也使气态冷媒能够更加顺利的携带润滑油回到压缩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有第一进口112进入第一壳体11的介质为高温高压冷媒,由于压强差的原因,能够避免第一壳体11内的介质与加热腔内的介质发生对流,即能够避免第一壳体11内的低温冷媒进入到加热腔中,介质的流通方向只能是由加热腔移动至第一壳体11,如此设置,能够防止第一壳体11和加热腔发生对流的单向阀等结构的设置。当然,当介质为高温介质时,也可以在第一进口112和第二进口113(后述内容说明)位置设置单向阀,从而避免第一壳体11内的冷媒进入到加热腔中。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气液分离器的位于第一壳体11内腔中的导气管12具有在内腔底部分布的局部,该局部上开设有回油孔121,在第一壳体11的周向上,回油孔121和第一进口112相对设置,并且回油孔121的设置高度不大于第一进口112的设置高度。具体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和润滑油从冷媒进口114进入气液分离器,与阻油盖13碰撞后,沿着第一壳体11的壳体四周在重力的作用下,液态冷媒和润滑油沉入壳体底部,气态冷媒会进入到导气管中,并通过导气管的导流从位于第一壳体11上端的冷媒出口111排出,之后进入到压缩机。由第一进口112进入的高温高压冷媒会对位于第一壳体11底部的液态冷媒进行加热,而回油孔121开设在第一壳体11内腔中导流管的位于内腔底部的局部上,也就是回油孔121和第一进口112均位于第一壳体11的底部位置,从而可以使从第一进口112中进入到高温高压的冷媒针对性的对液态冷媒进行加热。并且,在第一壳体11的周向上,导气管12上的回油孔121和第一壳体11上的第一进口112相对设置,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够保证由第一进口112进入的高温高压冷媒不会直接通过回油孔121进入导气管12中;另一方面,能够使由第一进口112进入的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壳体11周向上对液态冷媒加热,延长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壳体11底部的移动路径,使得高温高压冷媒对液态低温冷媒加热更充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第一壳体11的周向上指的是,在第一壳体11的圆周方向上;上述所说的回油孔121和第一进口112相对设置,指的是回油孔121和第一进口112位于第一壳体11圆周方向上相对的两侧,这里所说的相对设置并不仅仅包括在第一壳体11圆周上直径的两端,还包括回油孔121和第一进口112在第一壳体11的周向圆弧上间隔设置,回油孔121和第一进口112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距离。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1上还开设有连通加热腔与第一壳体11的内腔的第二进口113,第二进口113的设置高度大于第一进口112的设置高度。具体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和压缩机润滑油从冷媒进口114进入气液分离器,液态冷媒和润滑油沉入第一壳体11底部,然后润滑油和液态冷媒的混合液体会由回油孔121进入导气管12内,气态冷媒在导气管12移动过程中会携带润滑油和液态冷媒的混合液体至压缩机,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可能会导致压缩机损坏。于是,在第一壳体11上开设第二进口113,且保证第二进口113的设置高度大于第一进口112的设置高度,如此设置,能使第一进口112进入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对第一壳体11底部的润滑油和液态冷媒的混合液体加热,而由第二进口113进入第一壳体11的高温高压冷媒可以更加充分的对位于第一壳体11中部及上部的气态冷媒加热,使第一壳体11内的气态冷媒温度升高,当混合后的气态冷媒进入导气管12流通的过程中,会携带由回油孔121流入导气管12的润滑油和液态低温冷媒从冷媒出口111排出,混合后的气态冷媒与润滑油和液态低温冷媒接触时,会对液态低温冷媒加热使其气化为气态冷媒,从而使由冷媒出口111排出的物质为气态冷媒和润滑油的混合物质,也就是说,使由冷媒出口111排出的气态冷媒中不含有液态冷媒。而且,由于第二进口113高于第一进口112的高度,由第二进口113进入第一壳体11内的高温高压冷媒会提升第一壳体11中部和上部的温度,在第一壳体11上其他位置多设置一个进口,能够提升第一壳体11内部热的交换速度。
此外,第一进口112和第二进口113的设置高度还可以是其他的方式,例如,第一进口112的高度和第二进口113的高度相同,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进口112和第二进口113均位于第一壳体11的底部,由于在对第一壳体11加热时主要是对位于第一壳体11底部的液态冷媒加热,使其气化成气态冷媒,将第一进口112和第二进口113均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底部,能够提升其加热效率。为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对第一壳体11的加热效果,第一进口112和第二进口113均设置有多个,能够进一步提升对第一壳体11内的液态冷媒的加热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进口113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一进口112的流通面积。具体的,第二进口113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一进口112的流通面积指的是,第二进口113的尺寸大于第一进口112的尺寸。由于由第一进口112进入的高温高压冷媒是为了对第一壳体11底部的液态冷媒和润滑油加热,而由第二进口113进入的高温高压冷媒是为了对位于第一壳体11中部和上部的气态冷媒进行加热,第二进口113进入第一壳体11的高温高压冷媒加热区域较大,所以,将第二进口113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一进口112的流通面积,是为了保证从第二进口113进入第一壳体11内部的高温高压冷媒的流量大于从第一进口112进入第一壳体11内部的高温高压冷媒的流量,以使高温高压冷媒对第一壳体11内分布更均匀,对第一壳体11整体加热更充分。
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出口111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内腔顶部,介质进口21设置在第二壳体2的靠近内腔顶部的位置。具体的,由于高温高压冷媒进入加热腔后,主要的是通过位于第一壳体11底部的第一进口112进入第一壳体11内,然后对位于第一壳体11底部的液态冷媒加热,如果将第二壳体2的介质进口21设置于第二壳体2靠近第一壳体11底部和中部的位置,流经加热腔的高温高压的气体仅对第一壳体11的中部和底部加热后通过第一进口112流向第一壳体11内部。于是,将第二壳体2上的介质进口21设置在靠近第一壳体11内腔顶部的位置,会使高温高压冷媒在加热腔流动的过程中首先通过第一壳体11的导热实现对第一壳体11整体的加热,然后再通过第一进口112和第二进口113进入第一壳体11内部对低温冷媒加热,如此设置能够提升高温高压冷媒对低温冷媒的加热效果。
另外,由于高温高压冷媒由位于第一壳体11底部的第一进口112进入第一壳体11,若将冷媒出口111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中部或者底部,可能导致高温高压气体并未对低温冷媒加热完全就由冷媒出口111排出,这里,将冷媒出口111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内腔顶部,如此设置能够增加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壳体11内的流通路径,使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壳体11内与低温冷媒混合更加充分,更进一步的提升高温高压冷媒对低温冷媒的加热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传感器3为温度压力传感器,流量调节阀4为电子膨胀阀。在第一壳体11的冷媒出口111设置的传感器3,可以用于检测第一壳体11排出的冷媒的温度和压力,所以可以将传感器3设置为能够同时检测温度和压力的传感器,相比于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和一个压力传感器的设置方式,如此设置能够减小传感器3的设置数量,减小传感器3的占用空间,使气液分离器整体的布局更加精简;当然,传感器3也可以为仅识别温度或压力的传感器。
另外,将流量调节阀4设置为电子膨胀阀,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电子膨胀阀的结构和热泵空调系统中其他部件使用的电子膨胀阀结构相同,如此设置能够提升热泵空调系统中部件的一致性,也使控制系统在对该电子膨胀阀控制时性能更稳定,控制更方便;而至于电子膨胀阀的种类,可以为直动式电子膨胀阀、比例式电子膨胀阀、脉冲宽度调制电子膨胀阀、多级电子膨胀阀等。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与第一壳体11为相同材质的金属壳体,并通过焊接形成密闭的加热腔,且第二壳体2的外表面设置有隔热层。提供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的材质均为铝合金材质,铝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够使加热腔内的热量快速由加热腔传递至第一壳体11内部,且铝合金的重量较轻,能使气液分离器的重量小更加轻便。这里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通过焊接连接,焊接的连接方式便于操作,且连接的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的稳定性、密封性较好。
进一步的,在第二壳体2外表面设置有隔热层,能够避免加热腔中的热量通过第二壳体2散失至外部;这里并不对隔热层的种类进行限定,隔热层可以为玻璃纤维、石棉、聚氨酯发泡材料、聚苯泡沫、硅酸铝纤维毡等等。更进一步的,还可以在第一壳体11不与加热腔接触的侧壁上设置隔热层,如此设置能够更进一步的对气液分离器保温隔热,防止其热量散失。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其包括上述的气液分离器。由于热泵空调系统包括上述的气液分离器,所以热泵空调系统由气液分离器带来的有益效果可参见上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一些实施例中,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以及连通加热腔和压缩机的出口的加热支路。这里,在设置有上述气液分离器的热泵空调的压缩机产生高温高压冷媒输送到冷凝器时,引出一条输送高温高压冷媒的加热支路,将该支路与第一壳体11的介质进口21连接,实现将高温的加热介质输送到加热腔中,如此设置能减少热泵空调中部件的设置数量,相比于增设导流高温水等加热介质的管路,能够减少热泵空调系统的管路和支路,使热泵空调系统整体的结构更加精简。
另外,还可以单独设置一个专门为加热腔输出高温高压冷媒的另一压缩机,该压缩机加工高温高压冷媒并通过介质进口21输送至加热腔中对第一壳体11加热。
请参阅图1-图2,热泵空调系统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运行,传感器3和流量调节阀4均与控制器电连接,使控制器能依据传感器3的检测结果控制流量调节阀4的开度,以使气液分离器输出的低压冷媒的温度为目标过热度。
具体的,热泵空调系统通过传感器3检测的结果对流量调节阀4的控制方式如下,一方面,进行过热度计算,首先,通过冷媒温度和压力传感器3,测试出气液分离器出口冷媒的实际温度和压力,根据冷媒的实际压力查表(冷媒的物理特性表)得出冷媒的饱和温度;冷媒的实际温度减去冷媒的饱和温度所得的差值即为冷媒实际过热度。另一方面,对流量调节阀4(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整,当冷媒的实际过热度趋近于目标过热度(例如为0-5℃)时,电子膨胀阀保持目前开度,冷媒流量保持不变;当实际过热度与目标过热度相差较大时,通过调整电子膨胀阀开度,调整冷媒流量,直至实际过热度趋近于目标过热度。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申请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本申请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申请的等效方案。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申请。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所用到的限定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仅用于更清楚的阐述技术方案,并不能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申请的实施例限制到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

Claims (11)

1.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离器本体,包括第一壳体,低温冷媒能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中实现气液分离;
第二壳体,包围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围成加热腔,高温的加热介质通过所述加热腔的介质进口进入到所述加热腔中,并通过所述第一壳体的导热实现对所述低温冷媒的加热;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冷媒出口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介质进口设置有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在所述传感器的配合下调节所述加热介质的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加热腔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的第一进口,所述第一进口位于所述内腔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腔中的导气管具有在所述内腔底部分布的局部,所述局部上开设有回油孔,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周向上,所述回油孔和所述第一进口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还开设有连通所述加热腔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的第二进口,所述第二进口的设置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进口的设置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口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进口的流通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顶部,所述介质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的靠近所述内腔顶部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为温度压力传感器,所述流量调节阀为电子膨胀阀。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为相同材质的金属壳体,并通过焊接形成密闭的所述加热腔,且所述第二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隔热层。
9.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液分离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以及连通所述加热腔和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的加热支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空调系统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运行,所述传感器和所述流量调节阀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使所述控制器能依据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以使所述气液分离器输出的低压冷媒的温度为目标过热度。
CN202321610424.0U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气液分离器及热泵空调系统 Active CN2199135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10424.0U CN219913554U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气液分离器及热泵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10424.0U CN219913554U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气液分离器及热泵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13554U true CN219913554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36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10424.0U Active CN219913554U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气液分离器及热泵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135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67135B (zh) 空调装置
US20110132011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4567099A (zh) 空调器
CN110595092A (zh) 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128147B (zh) 一种同轴管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05333599A (zh) 一种补气增焓空调系统
CN219913554U (zh) 一种气液分离器及热泵空调系统
CN106288080A (zh) 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CN112097415A (zh) 热管与压缩制冷复合系统及空调设备
EP4043813A1 (en) Cooling device
CN111609589B (zh) 一种双温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10686500B (zh) 一种热泵烘干机组
CN101184971A (zh) 加热系统
CN112303767A (zh) 一种大功率负载下的动态恒温恒湿控制组件
CN110006193B (zh) 空调系统及其使用的压缩机油温调节装置
CN116639008A (zh) 一种控温装置及大功率充电站冷却设备
CN103968617B (zh) 过热器以及空调装置
CN103174450B (zh) 一种矿井空调
WO2019062970A1 (zh) 车辆的充电装置以及车辆
US9243831B2 (en) Heat exchanging system
CN106461276A (zh) 热源装置以及具备该热源装置的热源系统
CN210399411U (zh) 一体式热回收型空调
CN104941707B (zh) 一种应用于恒温恒湿试验箱的制冷系统
CN204283809U (zh) 一种压缩机外壳
CN212720364U (zh) 热管与压缩制冷复合系统及空调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