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03712U - 层压加热装置及层压系统 - Google Patents

层压加热装置及层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03712U
CN219903712U CN202320415395.6U CN202320415395U CN219903712U CN 219903712 U CN219903712 U CN 219903712U CN 202320415395 U CN202320415395 U CN 202320415395U CN 219903712 U CN219903712 U CN 2199037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ing
heat conducting
heating body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1539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召辉
陈国栋
苏硕剑
林翔玲
李晗芳
郭永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1539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037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037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037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层压加热装置及层压系统,层压加热装置包括:导热体、导热液和加热体。导热体内部具有腔室,导热液填充于腔室内,加热体设于导热体上,用于对腔室内的导热液加热。利用加热体对腔室的导热液加热,使得腔室的导热液快速受热;受热后的导热液对导热体传热,使得导热体能向待层压工件进行导热,以完成层压过程中的加热。由于本申请利用加热体直接对腔室内的导热液加热,因此,无需采用循环泵、导热油管等结构,简化设备结构,降低设备故障率。同时,由于受热后的导热液集中在腔室内并对导热体传热,因此,能减少导热液循环过程中的散热,比如:在导热油管内的循环等,有效减少热量损失,提升能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层压加热装置及层压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加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层压加热装置及层压系统。
背景技术
层压是指借助加热、加压将相同或不同材料的多层结构压合为整体的方法,比如:太阳能电池组件层压等。传统层压过程中,通常采用油泵循环装置驱动导热油在导热油管内循环,以向层压过程提供热量。然而,该加热装置结构较为复杂,设备故障率高;同时,热量损失大,能源利用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层压加热装置及层压系统,简化设备结构,提升设备的可靠性;同时,减少热量损失,提升能源利用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层压加热装置,包括:导热体,内部具有腔室;导热液,填充于腔室内;加热体,设于导热体上,用于对腔室内的导热液加热。
上述的层压加热装置,利用加热体对腔室的导热液加热,使得腔室的导热液快速受热;受热后的导热液对导热体传热,使得导热体能向待层压工件进行导热,以完成层压过程中的加热。由于本申请利用加热体直接对腔室内的导热液加热,因此,无需采用循环泵、导热油管等结构,简化设备结构,降低设备故障率。同时,由于受热后的导热液集中在腔室内并对导热体传热,因此,能减少导热液循环过程中的散热,比如:在导热油管内的循环等,有效减少热量损失,提升能源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体背向腔室的表面包括导热面,加热体的发热端覆盖至少部分导热面。如此,将加热体的发热端覆盖在至少部分导热面上,以面加热方式,增大传热面积,使得热量通过导热面快速向腔室内传递,有利于提高加热的速率和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体包括加热层,加热层叠设于导热面上,用于通过加热体的发热端向导热面供热。如此,将加热层叠设于导热面上,使得加热层产生的热量快递传递至导热面,以加热腔室内的导热液,提高层压过程中的加热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体还包括均热层,均热层设于导热面靠近加热层的一侧。如此,在导热面与加热层之间设置均热层,使得加热层产生的热量能均匀传递至导热面上,提高加热的均匀性,有利于提升层压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体还包括基底层,基底层设于加热层背向导热面的一侧面。如此,将基底层设在加热层上,使得加热层得到稳定支撑,有利于提升加热体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面与腔室的对应内壁之间的厚度记为h1,厚度h1满足的条件为:10mm≤h1≤15mm。如此,将厚度h1控制在10mm~15mm之间,这样在满足一定层压加热效率的前提下,适当延缓受热速率,使得腔室内的导热液温度保持均匀分布,有利于准确控制导热液受热后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体包括多个,多个加热体的发热端贴设于导热面上,且至少部分加热体被配置为能单独控制工作。如此,将至少部分加热体设计为能单独控制工作,使得该部分加热体可根据导热体表面实时温度而控制工作,这样在维持所需温度的前提下,减少加热体的工作数量,有利于节约能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体背向腔室的表面包括工作面,工作面在导热体的厚度方向上背向导热面设置。如此,将工作面和导热面分布在导热体的相反两侧面,有利于结构合理分布,减少结构之间的相互干涉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工作面与腔室的对应内壁之间的厚度记为h2,厚度h2满足的条件为:30mm≤h2≤50mm。如此,合理控制厚度h2,在满足一定层压加热效率的前提下,减少工作面处的变形量,提升工作面的平面度,使得待层压工作在工作面上稳定层压作业。
在一些实施例中,层压加热装置还包括保温层,保温层设于加热体背向导热面的一侧面。如此,在加热体上设置保温层,减少加热体上热量的损失,有利于提升加热体的热量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体为电加热部件。如此,将加热体设计为电加热部件,使得加热速率更快,层压加热装置更为节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层压加热装置还包括缓冲体,缓冲体与腔室连通,用于存储导热液。如此,利用缓冲体,对导热液受热膨胀的部分进行缓冲,降低腔室内的气压,使得层压加热装置正常运行,提升设备的安全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层压系统,包括以上任一项的层压加热装置。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对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全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层压加热装置结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圈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多个加热体拼合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层压加热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
100、层压加热装置;10、导热体;11、腔室;12、开口;13、导热面;14、工作面;20、加热体;21、加热层;22、均热层;23、基底层;24、边框;2a、工作的加热体;2b、停止的加热体;30、导热液;40、缓冲体;41、连接管;50、保温层;X、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层压是指借助加热、加压将相同或不同材料的多层结构压合为整体的方法,比如:太阳能电池组件层压等。传统层压过程中,通常采用油泵循环装置驱使加热后的导热油在导热油管内循环,利用导热油管将热量传递至热台上,使得热台被加热升温,以使热台能对待层压工件进行加热,比如:对太阳能电池组件进行加热等,从而完成层压过程中的加热。
本申请人注意到,传统层压加热时,需配置油泵循环装置及导热油管等设备,导致层压加热装置变得复杂,设备故障率相对较高。同时,在加热过程中,加热后的导热油在导热油管循环时,除了对热台传热外,还会在循环过程中发生热量散失,导致热量损耗大,能源利用率低。
基于此,为了有效解决传统层压加热装置结构复杂,设备故障率高,且热量损失大,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申请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层压加热装置,在导热体内设置收纳有导热液的腔室,利用加热体对腔室内的导热液进行加热。这样在层压加热过程中,可利用加热体对腔室的导热液加热,使得腔室的导热液快速受热;受热后的导热液对导热体传热,使得导热体能向待层压工件进行导热,以完成层压过程中的加热。
由于本申请利用加热体直接对腔室内的导热液加热,因此,无需采用循环泵、导热油管等结构,简化设备结构,降低设备故障率。同时,由于受热后的导热液集中在腔室内并对导热体传热,因此,能减少导热液循环过程中的散热,比如:在导热油管内的循环等,有效减少热量损失,提升能源利用率。
本申请提供的层压加热装置可不仅适用于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层压作业中,还可适用于其他结构的层压作业,比如:还可适用于但不限于鞋类产品的压合等。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考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层压加热装置100,层压加热装置100包括:导热体10、导热液30和加热体20。导热体10内部具有腔室11,导热液30填充于腔室11内。加热体20设于导热体10上,用于对腔室11内的导热液30加热。
导热体10是指能承载待层压工件并能向待层压工件导热的部件,其应除了具备一定结构强度外,还需具备一定的导热性能,比如:导热体10的材质可选为但不仅限于钢材(如Q235材质等)、铝合金、铜合金等。
腔室11是指导热体10内具有一定体积的空间,能注入一定量的导热液30。受热后的导热液30会通过腔室11的内壁,将热量传导至导热体10的表面,使得位于导热体10表面的待层压工件被加热。腔室11的形状有多种设计,比如:腔室11可呈现但不限于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设计。
导热液30在腔室11内受热后,会将热量在导热液30内进行扩散,使得导热液30受热均匀,从而使得导热体10的表面也能被均匀加热。其中,导热液30可为导热油,也可为自来水等。
加热体20是指能提供热量,以加热腔室11内的导热液30的部件,其可为但不限于电加热设备、燃气燃烧设备等。加热体20在对腔室11内的导热液30加热时,可通过腔室11的内壁导热方式对导热液30间接加热,比如:在导热体10的一侧面或导热体10外一圈设置加热体20等。当然,也可直接对腔室11内的导热液30直接加热,以使导热液30在腔室11内完成加热。比如:将加热体20伸入腔室11内;或者,将加热体20贴合在腔室11的内壁上等。
当加热体20设置在导热体10的外部时,可贴合在加热体20的表面上;也可与加热体20的表面保持一定的间距,比如:加热体20为燃气燃烧设备时,其出火端与加热体20的表面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等。
本申请利用加热体20直接对腔室11内的导热液30加热,因此,无需采用循环泵、导热油管等结构,简化设备结构,降低设备故障率。同时,由于受热后的导热液30集中在腔室11内并对导热体10传热,因此,能减少导热液30循环过程中的散热,比如:在导热油管内的循环等,有效减少热量损失,提升能源利用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1,导热体10背向腔室11的表面包括导热面13,加热体20的发热端覆盖至少部分导热面13。
导热面13是指导热体1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该部分能将加热体20上的热量传导至腔室11内的导热液30中。导热面13可为平面,也可为曲面。当导热面13为曲面时,加热体20上与之配合的侧面也可设计为曲面,使得加热体20与导热面13配合更加吻合。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体20的发热端贴设于导热面13上。
加热体20的发热端是指加热体20上能向外输出热量的一端,比如:当加热体20为一层加热板时,加热体20的发热端为加热板上具有发热功能的板面;当加热体20为多层结构时,加热体20的发热端则为多层结构中最外一层结构上具有发热功能的一表面等。
为使得加热体20能稳定安装在导热面13上,可覆盖在导热面13上的加热体20进行固定,比如:以螺栓连接、磁吸、粘接、焊接、销接等方式将加热体20固定在导热面13上。
将加热体20的发热端覆盖在导热面13上,以面加热方式,增大传热面积,使得热量通过导热面13快速向腔室11内传递,有利于提高加热的速率和均匀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2,加热体20包括加热层21。加热层21叠设于导热面13上,用于通过加热体20的发热端向导热面13供热。
加热层21是指具有产生热量的部件,是加热体20的核心部件。加热层21有多种结构设计,比如:其可为但不限于加热丝、加热板或者加热管等结构。当加热层21叠设于导热面13上时,可直接与导热面13贴合,也可与导热面13隔开层叠设置。当加热层21与导热面13隔开层叠设置时,加热层21与导热面13之间则需设置传热结构,以使加热层21上的热量能传递至导热面13上。
将加热层21叠设于导热面13上,使得加热层21产生的热量快递传递至导热面13,以加热腔室11内的导热液30,提高层压过程中的加热速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2,加热体20还包括均热层22。均热层22设于导热面13靠近加热层21的一侧。
均热层22是指能将加热层21产生的热量均匀分散,使得导热面13均匀受热的部件,比如:均热层22可设计为但不仅限于石墨板等。此时,均热层22为加热体20的发热端。
在导热面13与加热层21之间设置均热层22,使得加热层21产生的热量能均匀传递至导热面13上,提高加热的均匀性,有利于提升层压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2,加热体20还包括基底层23。基底层23设于加热层21背向导热面13的一侧面。
基底层23是指能承托加热层21的结构,在加热体20中起着载体的作用。基底层23除了需具备一定结构强度外,还应需具备一定绝缘性能,比如:基底层23的材料可为云母片;也可为聚苯硫醚、液晶高分子聚合物等塑料。当然,基底层23还可设计为金属片上涂覆绝缘涂料的结构等。
当加热体20同时包括加热层21、均热层22和基底层23时,均热层22、加热层21和基底层23依次层叠设置,且均热层22背向加热层22的一侧面设于导热面13上。
将基底层23设在加热层21上,使得加热层21得到稳定支撑,有利于提升加热体20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2,导热面13与腔室11的对应内壁之间的厚度记为h1,厚度h1满足的条件为:10mm≤h1≤15mm。
导热面13与腔室11的对应内壁之间的厚度可理解为导热体10在导热面13处所对应的壁厚。厚度h1的大小会影响腔室11内导热液30的受热速率,比如:若厚度h1过薄,会导致腔室11内局部导热液30升温过快,造成导热液30温度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腔室11内的温度难以达到所需温度;同时,局部导热液30也可能因受热过快而处于过热超温状态,导致腔室11内产生结焦、积碳等现象,从而造成设备出现堵塞或爆管的风险。若厚度h1过厚,会导致腔室11内导热液30的受热速率严重下降,影响层压加热效率。
为此,将厚度h1控制在10mm~15mm之间,这样在满足一定层压加热效率的前提下,适当延缓受热速率,使得腔室11内的导热液30温度保持均匀分布,有利于准确控制导热液30受热后的温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3,加热体20包括多个。多个加热体20的发热端贴设于导热面13上,且至少部分加热体20被配置为能单独控制工作。
加热体20与加热体20之间可紧密贴合,也可相互之间保持一定间隙。同时,加热体20在导热面13上的排布方式可有多种设计,比如:全部加热体20在导热面13上呈矩阵方式排布;或者,全部加热体20在导热面13上呈现圆环间隔排列等。
至少部分加热体20能单独控制工作应理解为:至少一部分的加热体20能够单独控制启动加热和停止加热。在全部的加热体20中,可存在一部分加热体20为单独控制,一部分加热体20为共同控制工作,即该部分的加热体20能同时控制启动加热或停止加热;或者,各个加热体20均为单独控制工作。为方便理解,以电加热方式为例进行说明,在全部加热体20中,至少一部分的加热体20可分别配置对应的控制开关,以实现加热体20上电路的单独控制。
在加热过程中,可启动全部的加热体20,使得全部加热体20同时对导热面13加热,导热面13受热后,向腔室11内的导热液30传热,以使导热液30的温度逐渐升高;与此同时,升温后的导热液30对导热体10传热,使得导热体10的表面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当导热体10的表面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可控制部分加热体20停止工作,使得导热体10依靠一部分加热体20维持设定温度。具体可参考图3,在导热体10到达设定温度之前,可使得加热体20全部为工作的加热体2a;当导热体10达到设定温度后,可控制12个加热体20为工作的加热体2a;其余加热体20为停止的加热体2b。其中,图3中白色方框代表停止的加热体2b;填充有黑色点的方框代表工作的加热体2a。
另外,为使得全部加热体20稳定结合,可将全部加热体20拼合一起,并套接在边框24内,这样利用边框24将全部加热体20作为一结构整体,以方便作业。
将至少部分加热体20设计为能单独控制工作,使得该部分加热体20可根据导热体10表面实时温度而控制工作,这样在维持所需温度的前提下,减少加热体20的工作数量,有利于节约能源。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4,导热体10背向腔室11的表面包括工作面14,工作面14在导热体10的厚度方向X上背向导热面13设置。
工作面14是指导热体10上可供待层压工件放置的表面,其可设计为平面,也可设计为曲面。当待层压工件放置在工作面14上时,待层压工件可贴合在工作面14,也可与工作面14之间保持间隙。比如:以太阳能电池组件为例,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基底玻璃贴合在工作面14上,这样增大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工作面14之间的传热面积,提高传热效率。其中,太阳能电池组件可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其包括依次层叠的基底玻璃、透明导电氧化物、第一传输层、钙钛矿层、第二传输层及金属电极等。
工作面14在导热体10的厚度方向X上背向导热面13设置,这说明导热体10的一侧面接收加热体20的加热;另一侧面则向待层压工件传递热量。本申请将导热面13和工作面14分布在相反的两侧,使得待层压工件和加热体20分布导热体10的相对两侧,利于结构合理分布。同时,也能减少加热体20对待层压工件的影响,比如:加热体20的电路对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元器件的干扰等。
将工作面14和导热面13分布在导热体10的相反两侧面,有利于结构合理分布,减少结构之间的相互干涉影响。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4,工作面14与腔室11的对应内壁之间的厚度记为h2,厚度h2满足的条件为:30mm≤h2≤50mm。
工作面14与腔室11的对应内壁之间的厚度可理解为导热体10在工作面14处所对应的壁厚。厚度h2的大小会影响待层压工件的受热速率以及导热体10的结构强度,比如:若厚度h2过薄,会使得工作面14易发生热变形,导致待层压工件无法进行正常层压操作。若厚度h2过厚,会降低腔室11内导热液30向工作面14的传热速率,导致待层压工件的受热速率,影响层压加热效率。
同时,相比于导热面13处的厚度,工作面14处的厚度会相对较厚,即厚度h2>h1,这样使得导热体10的一侧更易传热;另一侧更不容易发生结构变形。
为此,将厚度h2控制在30mm~50mm之间,这样在满足一定层压加热效率的前提下,减少工作面14处的变形量,提升工作面14的平面度(比如:工作面14处的平面度<0.05mm等),使得待层压工作在工作面14上稳定层压作业。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2,层压加热装置100还包括保温层50,保温层50设于加热体20背向导热面13的一侧面。
保温层50是指能减少加热体20上热量向外界散发的部件,保温层50可设计成板状结构,也可设计成盖状结构等。当保温层50设计为盖状结构时,保温层50可包裹在加热体20上。
保温层50的材料有多种选择,比如:保温层50的材料可为但不限于陶瓷纤维毯、硅酸铝毡、氧化铝、碳化硅纤维、气凝胶毡、玻璃棉、岩棉、硅酸铝保温棉等。
在加热体20上设置保温层50,减少加热体20上热量的损失,有利于提升加热体20的热量利用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加热体20为电加热部件。
电加热部件是指依靠电能转化热量的部件,比如:利用电流通过电阻体而产生热量的部件等。电加热部件可设计成板状结构,其厚度可控制在10mm~20mm之间,比如:电加热部件的厚度可为但不限于15mm等。
将加热体20设计为电加热部件,使得加热速率更快,层压加热装置100更为节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考图1,层压加热装置100还包括缓冲体40,缓冲体40与腔室11连通,用于存储导热液30。
缓冲体40是指能缓冲、存储因受热而发生膨胀的导热液30,以降低腔室11内气压的部件。当腔室11内导热液30受热升温时,腔室11内的气压也会随之增加。若腔室11内的气压超过安全气压值时,层压加热装置100很容易发生爆炸等风险。为此,在腔室11内连通有缓冲体40,使得导热液30受热膨胀的部分在气压下进入缓冲体40内,降低腔室11内的气压。
缓冲体40的结构有多种设计,比如:缓冲体40可设计为但不限于膨胀管、盒状结构、罐状结构等。同时,为方便缓冲体40的安装,可在导热体10上设置与腔室11连通的开口12,缓冲体40通过连接管41与开口12连通。
利用缓冲体40,对导热液30受热膨胀的部分进行缓冲,降低腔室11内的气压,使得层压加热装置100正常运行,提升设备的安全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层压系统,包括以上任一项的层压加热装置10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层压加热装置100,包括导热体10、导热液30和加热体20。加热体20安装在导热体10的底部,导热液30填充在导热体10内。同时,导热体10内与膨胀管连通,用于缓冲、存储导热液30因受热膨胀的部分。在加热过程中,安装在导热体10下方的加热体20通电后,加热体20温度逐渐升高并将热量传递至导热液30;导热液30温度逐渐升高的同时将导热体10进行加热,当导热体10温度达到所需温度后,部分加热体20停止加热,依靠部分工作的加热体2a维持设定温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3)

1.一种层压加热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热体(10),内部具有腔室(11);
导热液(30),填充于所述腔室(11)内;
加热体(20),设于所述导热体(10)上,用于对所述腔室(11)内的导热液(30)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压加热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体(10)背向所述腔室(11)的表面包括导热面(13),所述加热体(20)的发热端覆盖至少部分所述导热面(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压加热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20)包括加热层(21),所述加热层(21)叠设于所述导热面(13)上,用于通过所述加热体(20)的发热端向所述导热面(13)供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层压加热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20)还包括均热层(22),所述均热层(22)设于所述导热面(13)靠近所述加热层(21)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层压加热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20)还包括基底层(23),所述基底层(23)设于所述加热层(21)背向所述导热面(13)的一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压加热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面(13)与所述腔室(11)的对应内壁之间的厚度记为h1,所述厚度h1满足的条件为:10mm≤h1≤15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压加热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20)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加热体(20)的发热端贴设于所述导热面(13)上,且至少部分所述加热体(20)被配置为能单独控制工作。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压加热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体(10)背向所述腔室(11)的表面包括工作面(14),所述工作面(14)在所述导热体(10)的厚度方向(X)上背向所述导热面(13)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压加热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面(14)与所述腔室(11)的对应内壁之间的厚度记为h2,所述厚度h2满足的条件为:30mm≤h2≤50mm。
10.根据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层压加热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压加热装置(100)还包括保温层(50),所述保温层(50)设于所述加热体(20)背向所述导热面(13)的一侧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层压加热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20)为电加热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层压加热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压加热装置(100)还包括缓冲体(40),所述缓冲体(40)与所述腔室(11)连通,用于存储所述导热液(30)。
13.一种层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层压加热装置(100)。
CN202320415395.6U 2023-03-07 2023-03-07 层压加热装置及层压系统 Active CN2199037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15395.6U CN219903712U (zh) 2023-03-07 2023-03-07 层压加热装置及层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15395.6U CN219903712U (zh) 2023-03-07 2023-03-07 层压加热装置及层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03712U true CN219903712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21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15395.6U Active CN219903712U (zh) 2023-03-07 2023-03-07 层压加热装置及层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037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13871B2 (en) Fuel cell heating
AU2007298869A1 (en) Solid oxide fuel cell comprising a thermal exchanger
WO2021218928A1 (zh) 温控组件及电池包
CN108075081A (zh) 电池组、电池包及具有该电池包的车辆
CN110518162A (zh) 一种基于超薄平板柔性热管的动力电池模组温控系统
WO2023066259A1 (zh) 电池包和储能系统
CN108631024A (zh) 一种汽车的热管理电池系统、热管理方法及电池控制装置
CN115513572A (zh) 一种储能电池组半导体温度控制系统
CN219903712U (zh) 层压加热装置及层压系统
CN203399321U (zh) 一种柱状厚膜液体加热器
JPH08306380A (ja) 積層型燃料電池
CN209515937U (zh) 一种高效的半导体冷却和加热的电池包
CN217956075U (zh) 一种导电介质及导电介质液冷控制系统
CN101533917B (zh) 一种加热与制冷流动液体的装置
US8778550B2 (en) Battery of fuel cells
CN212834143U (zh) 一种石墨电极装置及硅铸锭炉
CN114927719A (zh) 一种用于氢燃料电池的恒温调控装置
CN213043002U (zh) 动力电池包
CN210245679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温控装置
CN208365638U (zh) 一种新型电光辐射供热器
CN207303284U (zh) 一种动力锂电池组的温度控制装置
JP5216197B2 (ja) 燃料電池発電システム
CN217479539U (zh) 一种蒸镀装置及其冷却组件
CN211858840U (zh) 一种基于吹胀板的水冷系统及电池箱
CN202799209U (zh) 一种通过厚膜加热的铝合金加热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