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96075U - 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 - Google Patents

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96075U
CN219896075U CN202321089347.9U CN202321089347U CN219896075U CN 219896075 U CN219896075 U CN 219896075U CN 202321089347 U CN202321089347 U CN 202321089347U CN 219896075 U CN219896075 U CN 2198960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ient
enterostomy
excrement
receiving
sk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8934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华丽
程意浓
王丽
袁宝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 Se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 Se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108934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960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960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960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技术医疗辅助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其包括袋体,袋体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的顶部设有用于与病人皮肤贴合的接触部,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形成接收腔;第一侧面的顶端设有凹槽;第一侧面的顶边、凹槽的边沿以及第二侧面的顶边之间形成开口,接收腔通过开口连通至袋体外部。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平直的开口无法承接到侧流的排泄物,导致排泄物污染病人皮肤表面的不足,通过在袋体顶部设置凹槽,向肠造口两侧流动的排泄物可以通过凹槽的边沿进入接收腔,有水肿、脱垂或内凹的肠造口所流出的排泄物几乎都可流入接收腔内,减少了排泄物对病人皮肤的污染。

Description

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技术医疗辅助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
背景技术
肠造口即人工肛门,是在患有直肠疾病的病人腹壁上开设的开口。在进行造口外科手术时,医生会在病人的腹壁部开一个肠造口,对病人的肠管进行分离后将肠管的一端通过肠造口引出体表,病人的排泄物便可以通过肠造口排出体外。在治疗过程中,偶尔需要对病人做灌肠处理,通过统计排泄物的量以判断病人的排泄情况是否正常。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可拆卸造口灌肠袋,包括造口袋,还包括集液袋,集液袋顶端设有第二密封条;造口袋具有灌肠口,设于造口袋的袋体上,与安装口位置相对,灌肠口处安装封堵;造口袋底部第一排液口处设有第一密封条;第一密封条与集液袋的第二密封条以可拆卸方式扣合连接;所述灌肠口为采用硅胶制作成可扣合于造口位置的圆形弧面,在圆形弧面中间设插孔,在插孔处设有封堵。
在现有技术中,对病人灌肠时,是在上述现有技术的造口袋顶部剪出一个平直的开口并利用上述现有技术的造口袋来承接病人造口流出的排泄物,具体实施时是让所剪开的开口位于病人造口的下方,排泄物在自身重力下向下流动并通过开口流进灌肠袋内。由于一些病人的造口存在造口脱垂、造口水肿、造口内陷等病状,排泄物不仅会向下流动,还会向造口左右两侧流动,而平直的开口只能承接到向下流动的排泄物而无法承接到向造口左右两侧流动的排泄物,导致大部分侧流的排泄物流在病人皮肤表面而对病人的皮肤造成污染,不仅可能导致病人皮肤发炎,还会对病人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平直的开口无法承接侧流的排泄物,导致排泄物污染病人皮肤表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可承接向病人造口两侧流动的排泄物,减少流在病人皮肤表面的排泄物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包括袋体,所述袋体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的顶部设有用于与病人皮肤贴合的接触部,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排泄物的接收腔;所述第一侧面的顶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自所述第一侧面的顶边向所述接收腔底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侧面的顶边、所述凹槽的边沿以及所述第二侧面的顶边之间形成开口,所述接收腔通过所述开口连通至所述袋体外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给病人进行灌肠时,将接触部和第一顶边紧贴在靠近病人的造口周围的皮肤表面上,使病人的肠造口落入凹槽的范围内,此时凹槽的部分边沿分别位于肠造口的左右两侧并且靠近肠造口;在灌肠过程中,肠造口内的排泄物流出,部分排泄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并通过开口进入接收腔内,而沿着肠造口的左右两侧流动的排泄物可经过凹槽的边沿流入接收腔内。有水肿、脱垂或内凹的肠造口所排泄的排泄物几乎都可流入接收腔内,极大程度减少了流动在病人皮肤表面的排泄物量,从而减少排泄物对病人皮肤的污染。
优选的,所述接触部包括用于与病人皮肤贴合的粘附贴,所述粘附贴自所述第一侧面的顶边沿和所述凹槽的边沿向所述接收腔底部的方向延伸。粘附贴可以使第一侧面的顶边沿和凹槽的边沿与病人皮肤的贴合更加紧密,从而减小第一袋体与病人皮肤的贴合间隙,防止排泄物通过第一侧面与病人皮肤的间隙泄漏到病人皮肤表面。
优选的,还包括离型膜,所述离型膜与所述粘附贴远离所述接收腔的一侧贴合。接收袋在使用之前,离型膜与粘附贴贴合,可防止粘附贴表面粘附灰尘等杂质;当需要使用接收袋时将离型膜从粘附贴上撕下,再将粘附贴粘贴到病人的皮肤上。离型膜的两侧面均防粘、防油、防水,可防止粘附贴被污染,使粘附贴保持干净清洁。
为了方便医护人员快速将离型膜撕下,优选的,所述离型膜上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凸出于粘附贴的边缘。医护人员可通过捏紧延伸部来撕下离型膜,在撕下离型膜前便无需花费时间抠下部分离型膜。
其中,所述粘附贴可以采用硅胶、硬纸板、塑料等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粘附贴由硅胶材质制成。硅胶材质的粘附贴没有毒性,与人体的相容性较好,并且其质地较软,可通过变形而紧密粘附在人体皮肤,并且在粘贴至病人皮肤上时不会对病人产生较大的束缚感,在撕下时也不会对病人的皮肤产生太大的撕扯感。
优选的,所述第二侧面的顶边上设有金属条。金属条在受外力作用时变形,撤去外力后不回弹,可保持已有的形状不变。在灌肠之前,通过弯折金属条使第二侧面的顶边保持一定的形态,从而使袋体的开口保持一定的形状大小,接着再将接触部贴至病人皮肤,避免第二侧面在病人灌肠的过程中与第一侧面贴合而影响排泄物的接收。
优选的,所述金属条外部套设有保护层,保护层可避免金属条外露而刮伤病人或医护人员。
优选的,还包括密封塞,所述袋体的底部设有出液嘴,所述接收腔通过所述出液嘴连通至所述袋体外部,所述密封塞用于封堵所述出液嘴并且所述密封塞与所述出液嘴可拆卸连接。袋体在接收排泄物的过程中,密封塞封堵在出液嘴以防止排泄物泄漏;当接收腔内的排泄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医护人员可拆下密封塞,再使用其他容器承接从出液嘴流出的排泄物,以便记录排泄物的体积量,从而不用频繁地更换接收袋。
优选的,所述密封塞的外壁上凸出多个密封圈。密封圈可增大密封塞与出液嘴内壁的摩擦力,提高密封塞的密封性,降低排泄物从出液嘴泄漏的风险。
优选的,还包括连接带,所述连接带的一端与所述出液嘴连接,所述连接带的另一端与所述密封塞连接。通过连接带使密封塞与出液嘴连接为一体,防止密封塞丢失。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面或所述第二侧面上设有刻度线。当接收腔内的排泄物累积到某个刻度位置时,医护人员再将排泄物通过出液嘴倒出。通过刻度线方便医护人员统计排泄物的体积量,从而无需再测量所倒出的排泄物的体积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袋体顶部设置凹槽,向肠造口两侧侧流的排泄物可以经过凹槽的边沿进入接收腔,不同形态的肠造口所排泄的排泄物大部分可流入接收腔内而不易流在病人皮肤表面,减少了流在病人皮肤表面的排泄物量;袋体设置粘附贴,可使袋体与病人皮肤贴合更加紧密,排泄物不易泄漏;第二侧面的顶边沿设置金属条,可使袋体的开口保持一定形状大小而不易变形,使排泄物接收更加顺利;袋体底部设置出液嘴和密封塞,排泄物可通过出液嘴及时倒出,在病人灌肠过程中无需频繁更换袋体。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的俯视图;
图3是密封塞和出液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袋体;101-第一侧面;1011-凹槽;102-第二侧面;103-接收腔;104-开口;2-粘附贴;3-离型膜;301-延伸部;4-金属条;5-密封塞;501-密封圈;6-出液嘴;7-连接带。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长”“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实施例1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包括袋体1,袋体1包括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第一侧面101的顶部设有用于与病人皮肤贴合的接触部,第一侧面101与第二侧面10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排泄物的接收腔103;第一侧面101的顶端设有凹槽1011,凹槽1011自第一侧面101的顶边向接收腔103底部的方向延伸,其中凹槽1011的形状可以为V形或U形等形状;袋体1的顶部设有开口104,具体的,第一侧面101的顶边、凹槽1011的边沿以及第二侧面102的顶边之间形成开口104,接收腔103通过开口104连通至袋体1外部。
具体的,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均采用医用弹性高分子材料制成,可使袋体1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且不会对病人的皮肤造成刺激。
具体的,接触部包括用于与病人皮肤贴合的粘附贴2,粘附贴2自第一侧面101的顶边沿和凹槽1011的边沿向接收腔103底部的方向延伸至第一侧面101中部。粘附贴2可以使第一侧面101的顶边沿和凹槽1011的边沿与病人皮肤的贴合更加紧密,从而减小第一袋体1与病人皮肤的贴合间隙,防止排泄物通过第一侧面101与病人皮肤的间隙泄漏到病人皮肤上。
具体的,粘附贴2由硅胶材质制成。硅胶材质的粘附贴2没有毒性,与人体的相容性较好,并且其质地较软,可通过变形而紧密粘附在人体皮肤,并且在粘贴至病人皮肤上时不会对病人产生较大的束缚感,在撕下时也不会对病人的皮肤产生太大的撕扯感。
进一步的,还包括离型膜3,离型膜3与粘附贴2远离接收腔103的一侧贴合。接收袋在使用之前,离型膜3与粘附贴2贴合,可防止粘附贴2表面粘附灰尘等杂质;当需要使用该接收袋时将离型膜3从粘附贴2上撕下,再将粘附贴2粘贴到病人的皮肤上。离型膜3的两侧面均防粘、防油、防水,可防止粘附贴2被污染,使粘附贴2保持干净清洁。
为了方便医护人员快速将离型膜3撕下,进一步的,离型膜3上设有延伸部301,延伸部301凸出于粘附贴2的边缘。医护人员可通过捏紧延伸部301来撕下离型膜3,在撕下离型膜3前便无需花费时间抠下部分离型膜3。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或工作流程:给病人进行灌肠前,捏紧延伸部301将离型膜3撕下,再将粘附贴2粘贴在靠近病人的造口周围的皮肤表面上,使病人的肠造口落入凹槽1011的范围内,此时凹槽1011的部分边沿分别位于肠造口的左右两侧并且靠近肠造口;在灌肠过程中,肠造口内的排泄物流出,部分排泄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并通过开口进入接收腔103内,而沿着肠造口的左右两侧流动的排泄物可经过凹槽1011边沿流入接收腔103内。有水肿、脱垂或内凹的肠造口所排泄的排泄物几乎都可流入接收腔103内,极大程度减少了排泄物在病人皮肤表面的流动量,从而减少了排泄物对病人皮肤的污染。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袋体顶部设置凹槽,向肠造口两侧侧流的排泄物可以通过凹槽的边沿进入接收腔,不同形态的肠造口所排泄的排泄物大部分可流入接收腔内而不易流在病人皮肤表面,减少了流在病人皮肤表面的排泄物量;袋体设置粘附贴,可使袋体与病人皮肤贴合更加紧密,排泄物不易泄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结合图1和图2所示,第二侧面102的顶边上设有金属条4。金属条4在受外力作用时变形,撤去外力后不回弹,可保持已有的形状不变。在灌肠之前,通过弯折金属条4使第二侧面102的顶边保持一定的形态,从而使袋体1的开口104保持一定的形状大小,接着再将接触部贴至病人皮肤,避免第二侧面102在病人灌肠的过程中与第一侧面101贴合而影响排泄物的接收。
进一步的,金属条4外部套设有保护层(图中未示出),可避免金属条4外露而刮伤病人或医护人员。
本实施的其他特征、工作原理以及有益效果与实施例1一致。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结合图1和图3所示,还包括密封塞5,袋体1的底部设有出液嘴6,接收腔103通过出液嘴6连通至袋体1外部,密封塞5用于封堵出液嘴6并且密封塞5与出液嘴6可拆卸连接。袋体1在接收排泄物的过程中,密封塞5封堵在出液嘴6以防止排泄物泄漏;当接收腔103内的排泄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医护人员可拆下密封塞5,再使用其他容器承接从出液嘴6流出的排泄物,以便记录排泄物的体积量,从而不用频繁更换接收袋。
进一步的,密封塞5的外壁上凸出多个密封圈501。密封圈501可增大密封塞5与出液嘴6内壁的摩擦力,提高密封塞5的密封性,降低排泄物从出液嘴6泄漏的风险。
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带7,连接带7的一端与出液嘴6连接,连接带7的另一端与密封塞5连接。通过连接带7使密封塞5与出液嘴6连接为一体,防止密封塞5丢失。
本实施的其他特征、工作原理以及有益效果与实施例2一致。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参见图1,第二侧面102的外部设有刻度线(图中未示出)。当接收腔103内的排泄物累积到某个刻度位置时,医护人员再将排泄物通过出液嘴6倒出。通过刻度线方便医护人员统计排泄物的体积量,从而无需再测量所倒出的排泄物的体积量。
本实施的其他特征、工作原理以及有益效果与实施例3一致。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其特征在于,包括袋体(1),所述袋体(1)包括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所述第一侧面(101)的顶部设有用于与病人皮肤贴合的接触部,所述第一侧面(101)与所述第二侧面(10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排泄物的接收腔(103);所述第一侧面(101)的顶端设有凹槽(1011),所述凹槽(1011)自所述第一侧面(101)的顶边向所述接收腔(103)底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侧面(101)的顶边、所述凹槽(1011)的边沿以及所述第二侧面(102)的顶边之间形成开口(104),所述接收腔(103)通过所述开口(104)连通至所述袋体(1)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包括用于与病人皮肤贴合的粘附贴(2),所述粘附贴(2)自所述第一侧面(101)的顶边沿和所述凹槽(1011)的边沿向所述接收腔(103)底部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离型膜(3),所述离型膜(3)与所述粘附贴(2)远离所述接收腔(103)的一侧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型膜(3)上设有延伸部(301),所述延伸部(301)凸出于粘附贴(2)的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粘附贴(2)由硅胶材质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102)的顶边上设有金属条(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塞(5),所述袋体(1)的底部设有出液嘴(6),所述接收腔(103)通过所述出液嘴(6)连通至所述袋体(1)外部,所述密封塞(5)用于封堵所述出液嘴(6)并且所述密封塞(5)与所述出液嘴(6)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5)的外壁上凸出多个密封圈(50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带(7),所述连接带(7)的一端与所述出液嘴(6)连接,所述连接带(7)的另一端与所述密封塞(5)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101)或所述第二侧面(102)上设有刻度线。
CN202321089347.9U 2023-05-08 2023-05-08 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 Active CN2198960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89347.9U CN219896075U (zh) 2023-05-08 2023-05-08 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89347.9U CN219896075U (zh) 2023-05-08 2023-05-08 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96075U true CN219896075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39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89347.9U Active CN219896075U (zh) 2023-05-08 2023-05-08 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960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795449A (en) Female urinary incontinence device
US8337477B2 (en) Apparatus for extra-labial urine voiding
AU778035B2 (en) Collecting bag
US7588560B1 (en) Female catheter
EP1131023B1 (en) An ostomy appliance
US20090163883A1 (en) Kit for Collecting Stool
EP0476847A1 (en) Medico-surgical collection bag assemblies
JP4634368B2 (ja) 人工孔用器具
CN219896075U (zh) 一种肠造口排泄物接收袋
CN115989009A (zh) 造口底盘以及防止底盘粘合剂受到污染的方法
US20040260257A1 (en) Ostomy sealing device
GB2225956A (en) Ostomy bag assembly
CN109820636B (zh) 一种负压真空引流造口袋
CN212816712U (zh) 一种造口护理装置
KR200311578Y1 (ko) 소변 배출 장치
CN215535480U (zh) 一种改良一次性造口袋
CN219835739U (zh) 肠引流管的防渗出组件
CN208808801U (zh) 可按压排尿及排液计量的造口袋
CN215229055U (zh) 一种密封效果好的造口袋
EP1053725B1 (en) Device for use by ostomy patients
CN217510683U (zh) 一种用于更换造口袋的便捷防漏装置
CN218572397U (zh) 一种肛门集便袋
CN215020163U (zh) 一种换药用造口收集器
CN211409624U (zh) 一种粪便袋
CN219307103U (zh) 一种新型的大便收集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